挖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1. 论述采矿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矿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采煤诱发的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采矿造成的地表水漏失、水位下降、水质变差等,也给周围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部分矿山随意堆弃废矿石、煤矸石等,造成河、道堵塞。采矿活动中造成地表水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存环境。
2. 挖矿会造成什么影响
铁矿是人们开采地球矿石资源的一种,也是用的较多的一种,铁矿开采过多,会造成以下问题:⑴铁矿在某个地区开采过多甚至全部开采,会形成地层的断陷,下沉或地下水的进入。⑵会有污染环境的问题。(现在来看很少)主要的铁矿石要进行冶炼,会产生废渣和废气污染环境。
对地球整个整体来说,我想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铁矿石的分布没有集中在地球某个地区(列如西亚的石油),只是局部改变了近地面的自然环境,对地球不会有太大影响。
3. 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体污染
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各类废石、废渣、尾矿的堆放也侵占大量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矿山累计占压土地达586万hm2,破坏森林约106万hm2,草地26.3万hm2。山西省大的煤研石山有100多座,占地超过2
000
hm2,大小建材矿山(点)1.5万余处,取土采石挖沙破坏土地8万hm2。矿山表土剥离通常忽略了对可耕种土壤的保存,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植被破坏后,受风力水力的侵蚀加剧,大片土地出现沙化。
(二)地质灾害
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山排放的废石(渣)常堆积于山坡或沟谷,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泥石流。抚顺西露天矿曾发生滑坡60余次;白银露天采坑曾发生100万m3的大型滑坡;襄樊万山采石场滑坡造成11人死亡;攀钢石灰石矿发生大滑坡3次,造成设施严重损毁;2003年,铜川矿区因连续降雨诱发大而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94起,直接经济损失2
000余万元;安太堡露天矿南排土场滑坡造成多人死亡。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风景区附近的露天矿,因采矿对地貌景观的破坏使旅游观光环境极不协调。许多矿山随意倾倒固体排弃物,导致沟壑、河道淤塞,泄洪不畅,水患不断。
(四)对水环境系统的破坏
采矿废渣、尾矿暴露在大气中,其中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使降水成为酸雨,加上选冶废水的未达标排放,往往造成矿区附近的地表水体遭受污染,甚至无法饮用、灌溉。另外,采场内疏干排水改变了地下水自然流场及补、排条件,打破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均衡转化,常常形成以采区为中心的大而积降落漏斗,造成泉眼干涸、水源枯竭。
(五)大气污染
露天采场生产因大量使用大型移动式机械设备和大爆破,使矿内空气产生一系列尘毒污染,如爆破和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设备等。常见的污染物质主要有粉尘、有害有毒气体[H2S,
SO2, C0, NO2等]和放射性气溶胶。由于生产工序的不同,产尘量与所用的机械设备类型、生产能力、岩石性质、作业方法及自然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露天开采强度大,机械化程度高,受地面气象条件影响,产生的气体常具突发性,如爆破,不利的气象条件及不良的自然通风方式,甚至可使局部污染扩散全矿,使大气污染。选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和有毒物质,也是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在自然及运输车辆产生的风流作用下,会将尾矿粉直接扬起,使大气中粉尘浓度非常高,严重地污染矿区空气。此外,矿区繁忙的交通运输产生的富含重金属物质的废气,矿区冶炼厂、烧结厂、电厂产生的浓烟以及矿区燃煤产生的有害物质,均构成矿区大气的污染。
4. 采矿对环境的危害
一、露天采铜对环境有什么危害:露天矿山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地质灾害、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及水环境污染等危害。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二、露天采煤对环境有什么危害:为露天煤矿要大面积的开挖地面,所以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很严重,其次地表疏松会造成水土流失,第三是会造成土壤酸化,因为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大量硫元素融合到水体中,进而造成土壤酸化,第四,会造成泥石流,塌方灾害。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三、采铁对环境有什么危害:水土流失、矿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拓展资料
一、什么是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人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
5. 人们在挖矿产的时候对地球造成了哪些伤害如何解决
采矿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土流失、矿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
国家对采矿业有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恢复地表状态的法律法规,保证采矿区域要恢复原有的状态,甚至要求比采矿以前的环境更好。使用过去的方法采矿,对采矿业限制不严格的国家,采矿业会对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6. 采矿采取什么措施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1、地面水下跌
由于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矿井水大量外排,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水下跌。
2、地层错动与地表下沉
由于煤矿井下水大量外抽,矿井上底承载能力下降,加上大部分小窑煤井在开采过程中,没有采取预留煤柱等预防措施,有的小窑煤井甚至对国有煤矿预留煤柱肆意采挖、破坏,导致地层错动,地表下沉。
3、地面水受到污染
矿井废水中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特别是流经含硫铁矿煤层的矿井水,酸性很大。据南坑镇水仔边一带矿区的矿井废水抽样检测,其悬浮物浓度平均值为280毫克/升,化学耗氧量浓度平均值为530毫克/升,硫酸根离子浓度高达2500毫克/升,最低PH值仅为2.7。这类矿井废水如不经处理就外排,将严重污染地面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对农作物影响很大。
4、煤矸石占地及风化污染问题
煤矿排出的煤矸石一般都就近堆放。随着堆存量的不断增加,堆场的占地面积也逐年扩大。据统计,到2001年底,全市煤矸石的累计堆存量已达7500万吨,占用土地3000多亩,而且目前仍以每年新增80余万吨堆存量的速度在递增。煤矸石经风化、雨蚀、自燃后,其表面的风化层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进人大气,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下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会携带其表层的小颗粒物质流入河道,同时还会将煤矸石伴生的硫铁矿中的硫离子和亚铁离子等浸取出来,污染水体环境。
5、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煤炭开采需要大量木材,按万吨煤炭产量平均消耗坑木150立方米计算。全市仅煤炭开采业一年就需消耗木材约10万立方米,如此大的木材缺口迫使煤矿多渠道收购木材,客观上助长了乱砍滥伐,使育伐比例失调。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含水层含水量减少,也使植被生长受到影响。
6、二次扬尘污染问题
煤炭有相当一部分靠汽车运输,撒漏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煤炭流失,使街道煤尘飞扬。
为有效防治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煤矿矿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矿井废水和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一)对现有废水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对已老化、坏损的废水治理设施、设备进行修复、改造,确保矿井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二)对部分废弃矿井外排的废水进行治理。部分煤矿虽然停止了采煤,但仍有矿井废水(俗称老窿水)外排。主要是部分煤矿的采煤巷道间接相通,矿井废水全部从标高最低的井口外排,并将原有老巷道岩石断层和风化层中硫铁矿中的铁离子等浸取出来,导致废水中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很高,严重污染水体环境。所以,对部分废弃矿井外排的废水必须进行治理,修建沉淀池,井投加石灰等药剂,经中和、反应、沉淀处理后,再达标外排。
(三)对部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对淤塞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护岸;二是做好水保工程,一般应在矿区地面径流汇入点建设污水沉淀处理池等。
二、搞好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目前,我市综合利用煤矸石的主要途径是发电和制砖,年利用量约65万吨,但与目前的堆存量相比,可以说利用量很小,且利用途径单一。必须努力探索综合利用煤矸石的新途径,以实现在尽可能短的时限内“消灭”煤矸石山。可采取的措施是:
(一)提高煤矸石发电的综合利用量
煤矸石发电以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主要炉型,加入石灰石或白云石等脱硫剂,可降低烟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其常用燃料热值应在12550千焦/千克以下,产生的热量既可以发电,也可以用作采暖供热,燃烧后的灰渣具有较高的活性,是生产建材的良好原料。这部分煤矸石以选煤厂排出的洗矸为主。目前,我市仅有高坑、安源和王坑三个煤矸石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4.8万千瓦时,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约50万吨。可在巩固、提高现有煤矸石发电综合利用量的基础上,对上述三个电厂进行扩容改造,提高煤矸石发电综合利用量。
(二)利用煤矸石代替粘土制砖
利用煤矸石全部代替粘土,既可以降低能耗,又能减少生态破坏,这是大宗利用煤矸石的主要途径。可利用现有国家政策,采取控制、取缔粘土制砖,鼓励综合利用煤矸石制砖的方式进行,可将现有煤矸石制砖能力从现在的利用煤矸石16万吨提高到奶万吨。
(三)利用煤矸石回填处置
1、煤矸石回填采矿区
利用煤矸石回填采矿区,既可减少煤矸石占地,又可减少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一般用于回填的煤矸石以砂岩、石灰岩为主。
2、煤矸石作工程填筑材料
煤矸石作填筑材料主要是指充填沟谷、采煤塌陷区等区的建筑工程用地,或用于填筑铁路、公路路基等。
三、做好矿区植被恢复和矸石堆场的覆土植被工作
(一)实施封山育林,采取植草、人工造林和疏林补方式,提高地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
(二)对短期内暂无法消化的煤矸石,制定切实可行被保护规划、方案和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努好煤矸石堆场的覆土植被保护工作。
7. 急!!!!请问矿山开采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采矿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
的贡献,但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我们要详细了解地下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地下开采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外因
;
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内因。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因开采而形成的采空区极易引发地表塌陷,便地形、地貌产生变化,从而造成地质灾害。因此,采空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地质环境的破坏中尤为严重。
采空区的影响因素影响矿山开采出现采空区塌陷危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①
空区的体积和连续开采。一般而言,采空区的体积越大,岩体的稳定性越差:采空区连续开采的程度越高,地压活动越明显。
②
开采深度。开来深度越大,地压增加越明显。上覆岩
层的重力与地压成正比,如果存在构造影响,则水平应力会大于垂直应力。
③
地下水。一方面,地下水对岩体结构面起
着溶蚀、软化和泥化的作用,降低了弱面的强度;
另一方面,
在裂隙水压的作用下,裂隙表面的摩擦阻力会较少,岩体的抗剪强度会降低。因此,矿山地压往往发生在每年的冬季解冻期和雨季。
④
时间。
一般来说,在具备了其他可引发应力集中现象的条件下,时间便成为了重要的可变因素。
⑤
结构弱
面。虽然大型连续结构弱面可起到避免发生大范围破坏的作用,但是,
其对采空区塌陷的发生和发展也起到了加速作用。
⑥
开采技术
。
采矿方法、矿块的回采顺序、矿柱的结构参数和回采工艺等均对地压有着重要的影响。
⑦
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晶程度和矿物颗粒之间的连结特征等均会对地压产生影响。
8. 小规模采矿带来的环境灾难
邦加岛和勿里洞岛居民喜欢把自己的居住地称为 “Babel”。当谈及环境活动时,这个词有一个另外的意思:Babak Belur(严重破坏)。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这个词就派上用场了。
由于过度开采,邦加岛和勿里洞岛的土壤遭到严重破坏。不但到处可见常年充满污水的大坑,同样挖掘出的泥土堆成的小山也到处可见。这些土丘和那些被乱砍滥伐后剩下的贫瘠小山丘没什么两样。在邦加岛和勿里洞岛的村庄里,这些是常见景观。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应该在锡矿被开采后立即着手进行,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几乎没有人去做。尤其在非法开采锡矿的地方,开采后的土坑和土丘在过去3年里大量出现。
非法采矿单位的数量迅速增加,在过去3年里,已达到了4350家。它们成为了邦加岛和勿里洞岛地区土壤的最大破坏因素。这样的指责并不过分。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平均一家非法矿山挖掘两个洞,这样就会有8700个窟窿。这其中还不包括 PT TambangTimah和PT Kobatin两家公司的挖掘工作。
这两个合法的采矿公司在环境的问题上也并不是无可指责的。据邦加摄政政府的前任环境办公室负责人 Yan Megawandi说,PT Timah和PT Kobatin两家公司以前的矿区也很少做复垦和恢复植被的工作。不幸的是,有些被复原的地方又重新被非法的小矿业公司挖掘。结果,新种的树也死掉了。
采矿对环境的破坏也波及海洋。据锡矿业的观察者Eka Mulya Putra说,海边的矿区在海底开凿了很多洞,因为这些洞,邦加岛和勿里洞岛沿岸地区在遭受侵蚀,珊瑚礁也会被破坏掉。
环境严重受损促使邦加省政府决定优先解决非法小矿问题。代理总督 Amur Muchsim说,考虑到数以千计的非法 “窟窿”提供了全省人口14.5%的收入,印度尼西亚小规模采矿这个问题要分阶段处理。此外,恢复环境将需要大量的资金。他还说,即使PTTimah的资产被出售,也不足以弥补广泛的破坏。
PT Timah和PT Kobatin都有复垦和恢复植被的预算。但是2001年他们可能不会拿出一分钱。原因很简单:复垦和恢复植被后,非法矿工又会重新刨开土壤。如此一来,他们的复垦和植被恢复又有什么意义呢?为克服环境破坏问题,PT Timah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从2001年9月1日到9月15日注册非法矿区。违反规定开采已经复原地区的,必须在2001年9月10日前停止活动。PT Tambang Timahs的董事长达尔文说,如果他们不按规定做,我们将采取法律行动。
尽管小规模采矿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改善,但自1998年以来印度尼西亚已经步入正轨。在印度尼西亚,政府认为大部分 SSM 项目是违法的 (即使以前有些是合法的)。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他们没有积极的改观。事实上,从1998年起,情况更加严重。这意味着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对印度尼西亚的河流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制造了更多的汞污染,毁坏了更多的资源。
1998年以来,所有采矿活动都被雅加达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部所控制。就是说,集中管理。当SSM 的相关活动出现问题时,各省、地方政府都会轻描淡写地说,这是中央政府的问题,不是我们的。在多数情况下,发生利益冲突时,中央政府只能动用武力,出动军队和警察。2001年1月1日区域自治政策开始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没有准备好,也没有相应的指导纲领。事实上,在处理任何行政事务的过程中,省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乱作一团,职责不清。自上而下都缺乏领导能力,造成了这个地区的无政府状态。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除了金刚石以外的所有小型矿业与正规矿业冲突继续。金刚石产业没有冲突是因为没有商业化的钻石开采公司。如果说情况有所改善,那就是印度尼西亚政府和民众开始意识到小规模采矿于造成了环境破坏。另外,尽管对于区域自治和权力下放的准备不够充分,地方政府最终仍会比以往任何时候做得更好,包括小规模采矿的运营与管理方面。他们仍然需要技术、资金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