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挖矿山破坏环境
㈠ 不合理的采矿活动导致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矿产开发如能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其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相对较少。一般大中型国有矿山基本做到了开采有规范、有规划。如四川拉拉铜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为露采矿山,按设计要求12m高为一个开采台阶,逐步推进,并及时修理边坡,可避免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云南易门铜矿和个旧锡矿等采用崩落法采矿,采空区和地表崩落区可根据岩石崩落角预先圈定,危害大的居民点可事先搬迁避免遭灾。对于老矿山还要不断研究其采矿历史、老硐布局,否则也易引发矿山灾害。如东川铜矿在掘进过程中遇到矿坑突水就是对历史老硐、水文条件认识不够造成的。
很多小矿山,往往采取不合理的采矿方式,不按照有关规范采矿,如群采、私挖乱采、不经开采设计规划随意开挖、越界开采、任意乱堆乱排等。这些不合理的采矿行为主要发生在一些民营矿山,其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点多面广、类型复杂。如滇中地区的富民、武定、安宁等地,近年来发生的尾矿库溃坝型泥石流,就是由于尾矿库未经设计,尾矿堆放不合理造成的;不合理开采还可引发崩塌、滑坡,如剥采比不按露天开采设计的台阶式开采要求,采面过陡,或掏挖矿体,后缘产生卸荷张裂缝,在爆破和车辆的震动下易诱发山体崩滑。如西藏雄尼龙玛石膏矿、拉萨高争水泥厂水泥灰岩矿等露采矿山,没有设计台阶式开采,有些位于下部层位的矿体还存在掏采现象,上部岩体下滑,崩塌隐患严重;矿山布局不合理,加工点与开采区上下重叠或采矿加工点布局过于密集,剥离废土石等松散物质就地顺坡堆积,遇震动或雨水诱发滑坡;剥离土石、地下开采掘进废石顺坡堆积,且堆积高度在20m以上,坡角大于30°,雨季极易诱发滑坡;尾矿库选址不合理,超期服役,坝体是形成泥石流的隐患,如西藏类乌齐塞北弄马布果锡矿、墨竹工卡县甲马铜矿、墨竹工卡县知不拉铜矿等尾矿坝都存在泥石流隐患。
㈡ 比特币挖矿会破坏环境吗
比特币是在网上挖,不是在山上挖,“挖矿”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不会破坏环境
㈢ 哪些地方曾经靠开山挖煤挖矿致富,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患(
整个山西省都曾靠开山挖煤带来好处。
实际上,整个山西省,因为大规模开采煤炭,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山西省曾经是全世界最宜居的世外桃源。
5000年前,尧就定都山西省临汾市(平阳),自古以来,山西省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因为最近150年的煤炭大规模开采,山西大地,伤痕累累。
希望山西省加快发展高科技制造业,减少煤炭开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居住生活在鸟语花香、森林密布、山清水秀的山西省。2021年,全省森林面积已达5542.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7%,我希望山西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煤炭地下开采初期井巷及平垌的开挖产生部分废土石方,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井巷及平垌的开挖产生的废土石方一般可用于基础建设土石原料或工业广场场地平整,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而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堆放地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包括占用大量土地破坏地表植被,煤矸石堆随风起尘或散发出少量的废气,降雨时雨水冲刷煤矸石堆表层导致大量有害物质随雨水进入土壤或河流影响生态环境等。
㈣ 环境正在恶化事例
(1)大气环境正在恶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灾害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应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没的威胁; 大气成分发生不利于人的变化,二氧化碳增加,缓解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浓度降低,地球两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并在加大,还有多种有害于人类的成分也在增加。据1997年美国里奇国家实验室的报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工业革命以来已增长了30%,甲烷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 。
大气圈中发生的这些变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喷发,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气。但是人类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释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更为严重。烧煤产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雾和酸雨,是大气污染的突出表现。“杀人的烟雾”于1930年首次出现在比利时,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笼罩伦敦,烟雾中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浓度,大大超过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计导致6000余人死亡。这种记录虽不多见,但污浊的空气,普遍充斥于许多工矿区和城市的空间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气,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强,现在人们把pH值低于5.6的雨水定为酸雨。它看起来与普通雨水无异,但所含酸性物质进入陆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森林的破坏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为酸雨记录下来的pH值是5.9(纯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还有2.1的记录,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强了。说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厉害。由于含有污染物的大气是在流动的,它可以飘洋过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国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国更不足奇。科学家测出,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酸雨覆盖面积急剧扩大,到1999年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我国至今仍以煤为主要燃料,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损害,极其广泛,许多时候并不表现为毒雾酸雨这类形式,但各种生物无不经常受其影响,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尤为显著。经常呼吸污浊的空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威胁,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长期生活在被严重污染的大气环境中,犹如慢性中毒。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年首次发现: 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子,这才是主要原因。(杨学祥,1999)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一种有害行为。
在大气圈中,物质分布松散,运动快速,极微小的外来干扰,也可能就打破原来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
大气中已经产生危害或被人们注意到的污染物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氢、氟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微粒物质等。
(2)水圈污染严重
水圈中最大的问题是淡水资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障碍(见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999年举办“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的专家发布,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14亿人在饮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过500万人。在我国,经济建设大发展后,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别的国家也是工业越发达,水的污染越严重。被污染的大气经过流动扩散,可以很快稀释冲谈;被污染的水虽也可以流动,但常存在相对稳定的水体中。对以水为生的人和生物,影响长远深刻。
造成水和水体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业的发展,化肥、农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发展到现今的危害程度。
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退水,常成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属、非金属物质和有机物,种类繁多,其中许多对人体有害甚至是剧毒 虽然经过人工处理可以将它净化,但现在多是仅稍作处理,甚至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体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俣市和新舄县发生的水俣病,其原因是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经过生物食物链(硅藻-飞蛄-石斑鱼-鳝鱼)的逐渐富集,使鳝鱼体内含汞量达10-20毫克每升(最高达50-60毫克每升),比原废水中汞浓度高出1万至10万倍。当地居民捕食鳝鱼等之后,汞在人体内积聚,以致造成中枢神经的严重损伤。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是传染疾病的渊薮。水体污染对人体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会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体更是传染疾病的渊薮。
绝大数河流最终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还是无害的物质都随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轮破裂或沉没,更在把能严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带进海里。在一些地方,人们还向海里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宝盆和自净池,有些人却在把它当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业发达地区的地中海,早已无渔业可言,很多物种已在此绝灭。我国的渤海由于周围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兴起,也出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据监测部门在1998年报告,1995年时,渤海已有56%的面积被污染,比十年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在扩大。河流、湖泊、海洋这些水体本来都有自净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总是那样晶莹清澈,现在受到污染而且还在发展,完全是人类行为不慎造成的后果。 水圈是一个系统,污染物随着水的运动在其中传播,所以在南极企鹅的组织中也发现了杀虫剂;而波及广大海域的红潮(赤潮),其源来自城市的污水。这些污水富含生物营养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机物。红潮是因一些红色或褐红色藻类得到丰富营养,迅速生长、数量激增的现象。由于它们过量的繁殖,并在死亡后腐败、消耗大量氧气,影响到别的生物,特别使鱼类不能在此生存。
㈤ 乱挖山林有人把山头为了挖矿挖得乱七八糟应该向哪里举报
怎么没有举报电话,这个事情该像哪个单位举报
㈥ 采矿对环境的危害
一、露天采铜对环境有什么危害:露天矿山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地质灾害、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及水环境污染等危害。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二、露天采煤对环境有什么危害:为露天煤矿要大面积的开挖地面,所以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很严重,其次地表疏松会造成水土流失,第三是会造成土壤酸化,因为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煤炭的开采会造成大量硫元素融合到水体中,进而造成土壤酸化,第四,会造成泥石流,塌方灾害。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三、采铁对环境有什么危害:水土流失、矿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以及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
治理与防护方法:开发新能源,减少开采,合理开采。
拓展资料
一、什么是水体污染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人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
㈦ 矿山环境保护现状
几十年来,我国矿业发展迅速,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也程度不同地造成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破坏自然景观和植被,诱发地质灾害等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为了保障矿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努力实现矿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从中央到地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矿山环境保护工作。
1.1.1 逐步建立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1986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防治污染环境。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1994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52号)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矿山企业要按照批准的关闭矿山报告,完成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或者缴清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费用。2001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0~2010年)》,并授权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该规划确立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方针,明确了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目标、要求。
各省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同时,针对本省矿山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状况,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要求,相继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矿山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主要包括:31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26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矿产资源管理条例》,12个省(区、市)制定了《省级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为进一步提高对矿山环境管理水平,提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和执行能力,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又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要求。例如,四川省制定了《关于严禁滥采乱挖矿山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管理条例》,甘肃省制定了《矿山企业“三废”指标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云南省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草案)》,湖南省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山西省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等。
1.1.2 开展全国矿山环境调查与评估
在国土资源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2年启动了以省为单元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全国31个省(区、市)通过发表调查和实地调查的矿山数为113149个,调查的矿山面积为581.90万公顷。截至2005年,全国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80.96万公顷,发生塌陷的面积为35.23万公顷;采矿活动压占和破坏的土地面积约143.89万公顷,其中耕地29.56万公顷,林地13.65万公顷,草地16.38万公顷,其他84.30万公顷;采矿活动平均每年产生的废水、废液数量约60.90亿吨,年排放量约47.90亿吨;采矿活动平均每年产生的尾矿或固体废弃物量约16.73亿吨,尾矿或固体废弃物的累计积存量约219.62亿吨;采矿引发的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累计12379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61.63亿元。通过调查摸清了各省(市)矿山环境现状及其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基本查明已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初步分析预测了潜在的危害。
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矿山环境与国土整治评价室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了全面统计、整理、分析、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以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采矿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作为参评指标,建立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按照能源、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特种非金属、化工原料非金属、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等九大类矿山,开展了全国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作出总体评价,提出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建议,并建立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我国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矿山环境、恢复与重建矿山生态环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1.1.3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监督管理
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和保障,有翔实的矿山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作为技术支撑,国家和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力度,提高了监管水平,并且规范了监管程序。坚持开发矿产资源必须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闭坑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
1)严格矿山开发的准入制度,保证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求新建矿山必须进行矿山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矿山开发项目影响评价书或报告表是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在矿山开发项目影响评价书或报告表中应主要说明矿山开发可能产生和排放的废物种类、成分、数量,以及采取的处理方法等;预测矿山开发可能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其产生原因;制定为避免和消除各种不良影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矿山环境恢复及土地复垦方案等。
2)实行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采矿权人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矿山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治理和恢复。新建矿山在向国土资源部门办理采矿登记时,需要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未交纳矿山环境保证金的采矿权人,不予采矿登记,不发采矿许可证。
3)建立矿山环境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矿山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矿山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各级矿山环境行政监督管理部门,逐步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矿山环境监督管理、检查制度和管理办法。采取定期月、季、年度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及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矿山环境监督检查,督促采矿权人落实各项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措施,对未按要求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措施进行生产的,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查处的重点是:①在禁采区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②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或未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有关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的,以及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业企业;③排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污水、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及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矿业企业和行为。
4)编制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根据《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明确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目标,落实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计划,改善矿区人民生产、生活环境,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31个省(区、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是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保护和治理矿山环境的重要依据,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和保护矿山环境的指导性文件,其主要规划目标要纳入省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实施。
1.1.4 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为了营造保护矿山环境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全社会对矿山环境的保护意识,国家和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矿山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积极推介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监督披露严重的矿山环境破坏行为。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制作了18集电视系列节目《2003资源环境记忆》,运用大量的第一手拍摄素材,全面地展示了我国矿山环境保护的现状,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对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多次深度报道了不合理开采造成矿山环境破坏,发生地质灾害的新闻事件,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二是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采用集会、展览等形式向公众进行“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等有关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三是发布环境质量公报,及时向公众通报矿山环境状况、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㈧ 矿井停产20年溪水仍是黄褐色,挖矿对环境影响这么大
是的,影响非常大
在陕西省一个矿石开采地,这个矿井已经停止开采快20年,但是这附近的溪水还是一如既往的黄褐色,畜生都不能喝。这画面一度十分的可怕,环境破坏的十分严重,水质严重污染了。网友看到这个图片,这都才认识到挖矿对于环境影响这么大啊。
挖矿是可以继续进行的,但是一定要减少环境的破坏。对于一个矿井来说,需要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做好排水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污水处理,尽可能减少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还要积极的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污水的过滤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一个同步发展。
㈨ 隔一座山,隔一个世界
你好,这让我想到了一篇报道,这不是道理,是一种“悲哀”吧……
“只隔一座山,为何差距这么大?”
中午吃饭时间,《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河北艾河滩村村民崔勇旗家里看到,锅里蒸的是土豆泥和小米,菜是炖土豆条和自己腌的酸白菜。崔永旗说自己已经有七八年没添过一件新衣服,全家只有过年买过10来斤肉。崔永旗家里有5.8亩地,种了0.4亩土豆、半亩谷子和半亩黍子,其余种玉米。崔永旗告诉记者,他儿子已经结婚,在北京市延庆县打工,挣的钱勉强够自己家的三口人花销;女儿在北京市昌平区读中专,一年学费5000多元,加上生活费,每年花费1.5万元。目前家里已经欠了1万多元的债。
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艾河滩村是一个位于燕山山脉的村庄,与北京延庆县隔山相望。这个村离北京市交界处一公里,离延庆县城25公里,离赤城县城60公里。
京、冀交界虽只有一山之遥,但由于政策、投资差别等方面原因,延庆、昌平的北京山区百姓已经开始享受政策红利,专心于植树造林、看林护林,并具备了完善的自我造血功能,良性循环凸显。而赤城、怀来的河北省山区百姓,依然饱受“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困扰,可谓“一山隔开两重天”。拿艾河滩村来说,全村现有371人,人均耕地1.7亩,全村山场面积约25000亩,去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而与艾河滩村一山之隔的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在201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6000多元。
“村里几乎都是贫困户,其中特困低保户有50多人。近年来有的村民因打工或孩子上学搬迁走了,有的去世,现在村里人口越来越少。村民收入主要是靠打工、种地、挖山药材和蘑菇、摘点山杏。每年冬天,村里都有40多人到北京烧锅炉,月收入一千七八百元;种地主要是玉米,因为没有浇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玉米亩产约800斤,净收入不到500元;上山挖柴胡、黄芩、苍术等草药,好的劳力一年能挣2000元。”现任村委会主任崔永生对记者说。
艾河滩村有9名常年护林员,看护村里两万多亩山场,村委委员崔占祥是其中之一,每人工资100元/月。他说:“到了防火关键时期,就发动全民护林,工资只是象征性发放,因为全村每年护林费用只有两万元,是9000多亩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资金。”
与艾河滩村一山之隔的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30户、100人,其中农业户口70人,山场面积1.6万亩。
“政策补贴成为现在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一是护林员工资,男的18岁到60岁、女的到55岁都是护林员,村里有60个护林员名额,符合上岗条件的48人,工资每人每月440元;二是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区生态林补偿款(每亩林地24元),村民按股分红,村民每人每年5000多元,仅此两项收入就上万元。另外,由于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6户村民开了农家院,旅游旺季从‘五一’到‘十一’,每家能赚三四万元;还有打工、种地、卖核桃和杏扁等收入。2011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6000多元,这在全县都是中上游。”村委会主任徐建喜对记者说。
部分山村造血功能逐渐完善。延庆县玉皇庙村有59户,142口人。村支部委员兼妇女主任谢长春1998年从赤城县龙观镇嫁到这个村。她对记者说,目前玉皇庙村已经注册了农家院26户,有7家正在办理注册手续。
玉皇庙村现年52岁的村民任志云在2008年以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农家院。任志云说,去年旅游旺季(从5月1日到10月1日)半年时间,她家的农家院收入约7万元;她丈夫是村里的护林员,每年收入5000元;家里有辆农用运输车,闲时跑运输。全年收入达10万元。“我们家的收入在村里算中上等。”她笑着说。
延庆县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淑琴说,延庆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1980年时全县林木绿化率20%,2011年达到了62.83%。
王淑琴说,延庆山区一些村庄以前也是靠天吃饭,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北京市委领导多次深入山区调研,认为老百姓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牺牲,比如禁牧减少了收入来源,于是提出“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
经林业部门测算,按照生态林的面积,延庆县组建了9000人的管护队伍,把山区百姓转为护林工人,实行“以工代补”。目前全县203万亩生态林,每亩补偿61元(其中21元为护林员工资,24元为林权制度改革后村民的按股分红所得,16元为县园林局对现有林地抚育管护的费用)。这一政策的实施,既让山区百姓得到了实惠,也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山区由原来“输血”到现在“造血”的功能逐渐完善。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应采取措施,使一山之隔的两地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国家应加大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经营利用好林地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菌产业、林下禽类等养殖产业、林下种植(药、粮、草、花、桑)产业等;同时,国家应把北京周边尤其是北京上游的生态建设与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结合起来,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转移支付,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使这一地区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护林员工资等与交界处同步,使环京津生态贫困带逐步变成生态富裕带。
保生态求发展环首都地区面临两难
生态建设具有广域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互为依存,北京的生态需要京津冀地区统筹协调,建立整体性的绿色生态体系,才能实现可持续。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周边多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环首都地区生态状况和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但仍面临缺少区域统筹、省际差别巨大、地区间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难题。京津周边的不少区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面临两难。
省际落差巨大区域统筹机制缺失
记者近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采访多位专家和有关部门人士表示,生态建设具有广域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互相影响,互为依存,而目前环首都地区还缺少区域生态建设整体推进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表示,华北地区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采取区域性的联合治理,北京作为首都,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得到足够关注,但河北、山西、山东等周边地区重视程度不一,实际上污染程度不比北京轻。
河北省林业厅厅长王海洋认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是一个整体,只有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建立整体性的绿色生态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区域生态安全。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整体规划,在绿色生态建设上的支持力度、整体协调不够。而京津冀三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建设区域整体绿色生态体系上认识还不够统一,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政策配套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也没有建立起便捷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
记者驱车从北京延庆县进入河北怀来县境内,两地反差极为明显,道路状况、山上的林木密度、村庄的绿化程度立即“差了一大截”,河北的干部群众对北京的生态保护机制和造林绿化政策羡慕不已。怀来县瑞云观乡镇边城村支部书记张福成说:“我们全村有护林员20人,负责看护5.6万亩山场,每人年工资1800多元。离我们村只有7公里的北京的村,几乎家家都有护林员,每人月工资为450元,并且人家造林工程多,农民要想干天天都有活。离得这么近,差距太大了。”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研究室副主任刘军朝说,由于缺乏跨省市的生态大规划,目前环首都地区生态一体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等重点绿色通道建设,由于国家没有投资,各地财力不一,在北京地段绿化搞得较好,可到了河北境内就明显下降,这既影响生态效益,也影响了地区形象。
保生态发展受限求生存生态恶化
环首都地区一些县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保障生态环境,往往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牺牲,不仅地方财力上不去,当地群众的生活也比较贫穷。还有一些地区则难以遏制发展冲动,不惜破坏环境来求得发展,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河北赤城县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但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赤城县有关负责人表示,赤城矿产资源丰富,且矿产资源是全县的经济支柱,但为了保护生态,县政府忍痛割爱,近年来砍掉了70多个可能造成水资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还取缔了50多个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致使县财政每年减收5000万元,但有效保证了输入白河堡水库和密云水库的水质。畜牧业本来是县里的主导产业,但为了减少植被破坏,从2002年12月起实施了全面禁牧措施,使全县养羊总量由56万只锐减到9万只,农民增收也受到限制。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罗斌介绍,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地区,农民减收因素多,增收途径少,大都是靠天吃饭,农民一般比较穷,许多人还住着土坯房。比如丰宁县是北京的上游水源地,保护水源供给北京限制了当地工业产业发展、化肥施用、水的利用等,造成农民减收。
与一些地方为了保护生态致使经济发展受限相比,还有一些地方迫于发展压力,开山挖矿现象普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河北遵化县采访时看到,当地山上毁林开山挖铁矿的场景比比皆是,风一吹,尾矿粉漫天飞舞,人都睁不开眼睛。在引滦入津的黎河两岸,就有很多铁矿石加工厂,露天的尾矿粉也直接飘入河里。天津市引滦工程黎河管理处副处长沈爱生说,近几年遵化的采矿业发展很快,林地破坏严重,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尤其是2000年以来,水质出现了恶化,一些非法开采的矿山甚至危及引滦工程隧洞的安全。
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江告诉记者,当前,内蒙古一些沙区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个别地方既没有保护好生态也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随着植被状况好转,超载放牧渐成常态,2009年和2010年的超载率分别反弹到27.52%和33.7%。
专家:打造“环首都生态圈”须破除各自为战
“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必须改变目前相关省区市、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治理思路,按照环首都地区生态一体化的理念和生态治理保护规律,建立完善区域协调、整体推进的统筹机制和政策体系,合力推进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打造共同负责共同受益、区域环境持续改善的‘环首都生态圈’。”有关专家和业界人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建议。
建议一:建立跨部门管理协调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相关省区市和有关部门在生态建设理念上打破部门、地域的隔阂,形成大区域、一体化的治理理念,同时在国家层面应尽快推进区域生态整体建设机制的完善,建立超越部门和地方行政范围的管理协调机制,从而改变目前各地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应建立高层次的环首都大生态建设组织协调机构,研讨协调解决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生态建设的无缝对接,推进环首都生态建设一体化。同时,应协调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编制环首都地区大生态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标准、模式和投资来源;加强项目合作,逐步扩大项目规模,实施好区域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建立区域联防联治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认为,实施环首都生态区域联防联控,需要建立两个平台。一是科研和数据平台,需要知道整个区域有多少污染物,地区间相互有多大影响,需要采取哪些治理措施。二是超越行政界线的管理平台,需要足够的行政资源调度能力,才能要求不同省区市按照科研平台提供的建议采取措施,这是单靠某个国家部委难以做到的,需要明确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建议二: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积极性
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呼吁,应该按照区域间生态共建、资源共享、公平发展的原则,明确上下游、地区间生态建设的权责,把上游的生态保护治理和下流受益方提供补偿提升到法律层面上,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和长效补偿机制,尤其要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政府和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地区间共建、共享的长效生态建设机制。
河北赤城县水务局副局长皇甫晓燕说,县里的云州水库现在每年要给北京两次集中供水,每年给北京输水2000多万立方米。为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水质,赤城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可以说为北京作出了很大牺牲。希望今后得到北京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为改善赤城县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给予更多帮助。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先要明确上下游地区的水权,在一个流域内,国家应该测算确定上下游地区的水权,下游地区在获得超出限额水量后的部分,应该对上游地区给以补偿。这项工作既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政策支撑,由于河流水量是根据干旱、多雨年份不断变化,所以计算下泄指标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计算规范,目前看从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上都还需要完善。
有关人士介绍,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方利益,仅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难以做到,需要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林超表示,现在环保部和水利部很难推动京津冀之间的补偿机制的建立,环保部曾推动财政部建立引滦水资源保护基金,已经进行了前期的调查,根据水质标准给予水源地补偿,但是补偿具体办法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林超建议,应建立基于跨界断面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跨界水质监测体系,基于流域水功能区划和跨界政府之间的协商,探索建立跨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与仲裁制度,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组织下,流域上下游政府与有关利益团体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平台,就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的各项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磋商和对话。
建议三:应调整完善生态政策
环首都地区林业、水务、气象等生态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建议,今后,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调整完善目前的生态建设政策,确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思路。
首先应加大国家投资力度,扩大生态保护区域。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副主任罗斌建议,国家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中应加大对工程区现有林保护的投入力度,把影响京津的风沙源区与路径区的现有林木全部纳入管护范围予以资金支持,同时采取有区别的投入政策,对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安排的治理任务,由地方解决投入问题,对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生态建设国家全额投入。
王海洋建议,针对造林成本上升的状况,建议国家在工程建设中提高工程造林单位投资标准,增加管理费、规划设计费、招投标费、工程监理费、检查验收费、科技支撑等费用。同时,国家应该继续推进规模化造林,可参照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模式,在环首都地区有计划、按步骤地建设20万亩、50万亩、百万亩以上的人工林林场,推进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其次,强化科研支撑,提高生态建设科学化程度。
内蒙古气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涛提出,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组织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深入分析过去长时期特定地区的天气、极端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长、中、短期趋势,以科学预测结果为依据,确定当地未来发展计划和政策导向,科学、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建设政策。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生态工程管理处处长刘道平建议,在国家造林工程中,要积极开展速生、优质、高抗性良种选育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种子繁育技术研究,为森林资源培育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努力研发集资源培育、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切实增强企业的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同时,调整完善国家生态政策,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罗斌建议,国家对凡是涉农、涉林、涉牧政策补助都应该与物价波动挂钩,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物价因素影响,并加大对国家造林工程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经营利用好林地林木资源,大力发展林菌产业、林下禽类等养殖产业、林下种植产业等。(稿件均由记者孙洪磊、曹国厂、赵仁伟、张淼淼采写)
㈩ 广西岑溪31座矿山20座被开膛破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
开采矿山会导致当地的大气环境受到污染。还会破坏大量的森林植被,导致许多动物没有栖息地居住。导致大量的动植物灭亡,可能会引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为矿山的本质上是一座山,一座山本来就是一个大生态系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森林。这些东西帮助这座山稳固下来。如果开凿矿山就必须把这些全部东西破坏掉,直接影响生态平衡。还有就是在开采矿山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跟细小贵金属物质不漂浮形成大气污染和其他环境污染。下面几个观点是我认为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 导致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首先在开采。因为在矿山施工开采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大型的机器在运作,在挖土再钻洞,在工地上造成大量的泥土裸露在陆地表面。那么这些矿石在运输过程中就会掀起大量的尘土。跟空气中的物质混合,形成大气污染。这些含有大量贵金属烟尘还有可能漂浮在附近的小溪小河里面,造成水体贵金属污染。有一些金属还有放射性物质,会直接污染土地。
关于广西20座矿山被开采后给当地生态造成了什么影响,大家还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