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pos是什麼
以太坊的采礦能持續多久?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渴望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這個問題很多礦工朋友都問過。可見大家真的很迷茫。似乎到現在也沒有更好的答案。我們知道以太坊2.0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影響和焦慮。其實我們不必太過焦慮。要知道,影響挖礦時間的關鍵點在於開發進度,即取決於PoW鏈和PoS鏈何時合並。那麼以太坊還能是我的嗎?你想知道以太坊能挖多久?下面就讓我來談談吧。
以太坊還可以繼續挖礦。為了彌補比特幣的不足,以太坊提出了一種新的共識機制,叫做PoS(這是英文的縮寫,意思是「權益證明」,也譯為「股權證明」)。簡單來說,PoS實際上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一樣的:股權,股權。你持有的錢越多,你擁有的權益就越多,你的權益就越高。以太坊的PoS意思是:你持有的硬幣越多,持有硬幣的時間越長,你的計算難度就越小,越容易挖礦。
2017年開始,以太坊提出升級到2.0,解決性能瓶頸問題。與普通大眾的認知不同,ETH2.0要實現的技術升級遠不止簡單的將POW機制改為POS機制。我們現在看到的技術升級方向包括市場上其他公鏈正在密切研究的技術,如切片技術、分層技術、子鏈技術等。如果這些技術都升級了,相信以太坊可以很好的解決性能瓶頸問題,可以吸引各種項目的開發者進行各種創新。
目前,雲計算挖掘是以太坊中一種新的挖掘方式。其優勢在於降低以太坊的挖礦門檻,讓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其中,獲得更高的回報率。在以太坊投資雲計算挖掘和選擇的平台尤為關鍵。選擇平台,你獲利,但選擇不對,你就要為平台工作一輩子!總的來說,以太坊采礦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② 以太坊幣是什麼
在圈子裡的人,對於比特幣都是非常熟悉的,比特幣開創了去中心化密碼貨幣的先河,但比特幣並不完美,存在很多詬病難以解決,然而以太坊的誕生就解決了比特幣擴展性不足的問題。
以太坊是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虛擬機來處理點對點合約。
它上面提供各種模塊讓用戶來搭建應用,如果將搭建應用比作造房子,那麼以太坊就提供了牆面、屋頂、地板等模塊,用戶只需像搭積木一樣把房子搭起來,因此在以太坊上建立應用的成本和速度都大大改善。具體來說,以太坊通過一套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簡稱EVM語言來建立應用,它類似於匯編語言。
③ 如何簡單理解以太坊的POS機制
不再通過挖礦提供算力爭奪記賬權獲得獎勵的eth,而是通過持有eth派息,類似於銀行存款的利息。
④ 以太坊pos之後還買個區塊產幣嗎
不。以太坊pos不屬於貨幣,因此,其之後不買區塊產幣。以太坊pos是一種在公鏈中的共識演算法,可作為POW演算法的一種替換。
⑤ eth轉pos費用
平均一筆交易轉賬的花費在1.96美元左右。
根據78財經網顯示,eth轉pos平均一筆交易轉賬的花費在1.96美元左右。
eth,即以太幣(Ether),是以太坊(Ethereum)的一種數字代幣,被視為比特幣2.0版,採用與比特幣不同的區塊鏈技術以太坊(Ethereum),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成果的民眾區塊鏈平台,由全球成千上萬的計算機構成的共鳴網路。開發者們需要支付以太幣來支撐應用的運行。
⑥ 以太坊基金會:ETH將在未來幾個月轉向PoS 能源消耗至少減少99.95%
長話短說:以太坊在合並完成後的能源消耗至少能減少99.95%。
以太坊將在接下里的幾個月完成向權益證明(PoS)共識機制的過渡,這帶來了無數種已被理論化的改進。但既然信標鏈( Beacon chain)已經運行了幾個月的時間,我們實際上就可以深入研究具體的數字了。我們很高興 探索 的一個領域涉及新的能源使用估算,因為我們將結束在共識上花費一個國家所耗能源價值的過程。
截至目前,還沒有任何關於能源消耗(甚至使用什麼硬體)的具體統計數據,因此下面是對以太坊未來能源消耗的粗略估算。
由於很多人都在運行多個驗證器,因此我決定使用可存款的獨立地址的數量,來作為今天有多少台伺服器的代理數。很多質押者可以使用多個 ETH 1.0地址,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那些冗餘設置。
在撰寫本文時,有來自16405個獨立地址的140592個驗證器。顯然,這是由於交易所和staking質押服務造成的偏差,因此移除它們會導致有87,897個驗證器被假定是在家裡質押的。作為一個健全的檢查,這意味著平均每個家庭質押者運行了5.4個驗證器,這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個合理的估計值。
能源要求
運行一個信標節點(BN)、5.4個驗證器客戶端(VC)以及一個以太坊1.0全節點需要多少能量?以我的個人設置為基礎,大約是15瓦。Joe Clapis(Rocket Pool開發者)最近運行了10個驗證器客戶端(VC),1個Nimbus信標節點(BN)以及1個10Ah USB電池組的Geth全節點,然後運行了10個小時,這意味著這個設置平均為5瓦。而一般的投資人不太可能運行這樣的優化設置,所以我們取100 瓦作為參考數。
將其與之前的87000個驗證器相乘,就意味著家庭質押者的消耗電量約為1.64兆瓦。估計託管質押者所消耗的能源會更多一些,他們運行了成千上萬個具有冗餘和備份的驗證器客戶端。
為了簡化計算,我們還假設他們每5.5個驗證器使用100瓦。基於我所接觸過的基礎設施團隊,這是一個粗略的高估值。真正的答案要少50倍左右(如果你是一個質押託管團隊,並且每個驗證器消耗電量超過5瓦,我相信我可以為你提供幫助)。
因此,總的來說,採用權益證明(PoS)的以太坊網路會消耗大約2.62兆瓦的電量。這不是一個國家的用電規模,也不是省甚至城市的用電規模,而大約是一個小鎮(約2100個美國家庭)的用電規模。
作為參考,當前工作量證明(PoW)以太坊網路所消耗的能量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能源,但這實際上是保持PoW鏈安全所必需的。顧名思義,PoW達成共識的基礎是哪個分叉在這方面做的「工作」最多。有兩種方法可以提高「工作」完成率,一是提高挖掘硬體的效率,二是同時使用更多的硬體。為了防止區塊鏈被成功攻擊,礦工必須比攻擊者更快的速度「工作」。由於攻擊者很可能擁有類似的硬體,礦工必須保持大量高效的硬體運行,以防攻擊者挖出它們,所有這些硬體都會消耗大量的能量。
在PoW共識機制下, ETH 價格與算力正相關。因此,隨著價格的上漲,在均衡狀態下,網路消耗的電力也會隨之增加。而在PoS共識機制下,當 ETH 價格上漲時,網路的安全性也會提高( ETH 的價值更高),但對能源的需求保持不變。
一些比較
據數字經濟學者估計 ,以太坊礦工目前每年要消耗44.49太瓦時的電量,這意味著,根據上述保守估計,PoS的能效提高了約2000倍,這反映了總能源使用量至少減少了99.95%。
如果每筆交易的能耗高於你的速度,則約為35Wh/tx(平均約60K gas/tx)或TV約20分鍾的耗電量。相比之下,以太坊PoW每筆交易使用相當於一棟房子2.8天的能量,比特幣的每筆交易則消耗相當於一棟房子38天的能量。
展望未來
盡管以太坊目前仍在使用PoW共識機制,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在過去的幾周里,我們看到了第一批用於合並的測試網的出現(註:The Merge合並是以太坊從PoW切換到PoS時的名稱)。幾個工程師團隊正在加班加點地工作,以確保合並盡快到來,同時又不影響安全性。
擴容解決方案(例如rollup和分片)將通過利用規模化經濟來幫助進一步減少每次交易消耗的能量。
以太坊網路超級耗電的日子屈指可數了,我希望這個行業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
⑦ 【Discover ETH】什麼是權益證明PoS
本篇作為Discover系列文章的開篇,結合ETH2.0的目標,來談談權益證明PoS是什麼。
在談PoS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共識。共識,即達成了普遍協議。區塊鏈實質上是一個全球性的狀態機,達成共識意味著網路上至少有超過一半(51%)的節點同意網路的下一個全球狀態。
共識機制 (也稱為共識協議或共識演算法)允許分布式系統(計算機網路)協同工作並保持安全。當前主流的共識機制有兩種,分別是 工作量證明 (Proof of Work,PoW)和 權益證明 (Proof of Stake,PoS)。以太坊在設計之初就希望最終以太坊的共識機制能轉變為PoS,而PoW只作為一個過渡階段。但無論是PoW還是PoS,最終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實現分布式計算機的共識機制。下面先簡單了解工作量證明(PoW)的工作機制。
工作量證明通過礦工們完成,礦工們需要競爭創建最新區塊以處理和完成交易。 獲勝者將與網路中的其他節點分享最新區塊,並且獲得最新的特定代幣區塊獎勵(如以太坊的以太幣)。由於用戶需要擁有超過網路中 51% 的算力才能夠欺騙整條鏈,因此網路安全得以保證。 這將需要巨大的設備和能源投入,所需的開支甚至可能超過收益。
工作量證明是08年在中本聰所創造的比特幣中提出的,至今已經經過了充分的考驗和測試,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礦工和礦池的加入,挖掘新的區塊的難度指數爆發式上升,也面臨的如下的問題:
PoS作為ETH2.0關鍵的建設目標,其作用不僅僅只是因為PoW帶來的環境不友好的能源消耗,還有PoS的建設能更有力支持 分片鏈 (以太坊網路擴展的關鍵升級),更強的去中心化特性等等。下面從幾個方面來簡單談談權益證明PoS的工作過程。
在以太坊中,工作量證明的過程參與的角色是礦工/礦池。其目的是通過算力試錯來反復計算,以此生成一個低於目標隨機數的混合哈希。這個計算難度依賴於區塊所聲明的 難度 ,難度越小,有效的哈希值的集合就越小。而在權益證明中,則沒有礦工這一角色,與之對應的是稱之為 驗證者 的角色。
在ETH2.0中,用戶需要質押 32ETH 來獲得作為驗證者的資格。驗證者被 信標鏈 隨機選擇去創建區塊,並且負責檢查和確認那些不是由他們創造的區塊。他們不需要開采區塊,他們只需要在被選中的時候創建區塊並且在沒有被選中的時候驗證他人提交的區塊。此驗證被稱為證明。
驗證者因提出新區塊和證明他們已經看到的區塊而獲得獎勵,對於一些惡意驗證者節點,也會有相應的懲罰機制使之失去質押。驗證者質押的ETH越多,獲得的獎勵也越多。可以這樣說,權益證明是一種用於激勵驗證者接受更多質押的機制。
前面提到了 分片鏈 這個名詞, 分片 就是將區塊鏈分成多條鏈。驗證者將會在不同的分片上處理它們的分片數據,以此來提高區塊鏈的工作效率。ETH2.0預計會有64個分片鏈。
驗證者會被隨機洗牌到不同的分片中,以防止驗證者惡意操縱節點並提高鏈的安全性。處理不同分片之間的數據的關鍵角色就是 信標鏈 (Beacon Chain)。
信標鏈 是協調分片信息、管理驗證者的連接不同分片的橋梁。
當用戶在分片上提交交易時, 驗證者 將負責將用戶的交易添加到分片區塊中。 信標鏈 通過演算法選擇驗證器以提出新的塊。如果一個驗證者沒有被選中提出一個新的分塊,它們將會證明另一個驗證者的提議,並確認一切都正常。
至少需要 128 個被稱為 委員會 ( committee )的驗證者來證明每個分片塊。委員會有一個提出和驗證分片區塊的時限,這個時限被稱為 插槽 ( Slot ),大約為12秒。 每個插槽只能創建一個有效區塊,一個 周期 ( Epoch ,大約6.4分鍾)有 32 個插槽。
每個周期過後,委員會都由不同的、隨機的參與者解散與重組,重組過程由一個半隨機演算法 RANDAO 來選擇,以此避免惡意節點的操縱。
ETH2.0使用 Cassper 終局協議來確認一個新的區塊是否得到足夠的證明,即只要2/3的插槽同意(即當前參與計算的2/3的驗證者節點),該區塊就會被最終確定。而推薦此區塊的驗證者將獲得獎勵。因此,在權益證明的機制下,每過6.4分鍾就會創建一個新的區塊。關於Cassper協議的詳細說明後續再進行探索。
權益證明的建設以太坊在15年就已經提出,截止至今也才完成了Phase 0信標鏈的建設。而下一階段的與主網合並,再下一階段的分片鏈建設也一再推遲。雖然PoS的建設非常緩慢,但無論如何,權益證明作為主流的共識機制演算法之一,也是值得我們探討其設計原理。
後續將會針對信標鏈的詳細設計、分片等ETH2.0內容進行探索。
⑧ 以太坊技術系列-以太坊共識機制
區塊鏈的特點之一是去中心化。也就是節點會分布在各個地方組成分布式系統。各個節點需要對1個問題達成一致,理想情況下,只需要同步狀態即可。
如上圖所示 B節點將a=1=> a=2的狀態同步給 ACDE四個節點,這時系統中狀態變為a=2, 但如果其中有惡意節點 AE 收到通知後把a=1=>a=3修改為錯誤的節點,這個時候大家的狀態就不一致了,此時需要共識機制使系統中得到1個唯一正確的狀態。
如上面說到分布式系統存在惡意節點導致系統中狀態不一致的情況有1個比較著名的虛擬問題-拜占庭將軍問題。
拜占庭將軍問題是指,N個將軍去攻打一座城堡,如果大於一定數量的將軍同時進攻則可以攻打成功,如果小於則進攻失敗。將軍中可能存在叛徒。
這個時候有2種情況
1.如果2個叛徒都在BCDE中,那麼共識演算法需要讓其餘2個將軍聽從A的正確決策進攻城堡。
2.如果A是1個叛徒,共識演算法需要讓BCDE中剩餘的3個忠誠將軍保持一致。
這個問題有很多種解法,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推薦學習PBFT),我們重點來看看以太坊中目前正在使用的Nakamoto 共識和將要使用的 Casper Friendly Finality Gadget共識是如何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的。
說到Nakamoto共識和Casper Friendly Finality Gadget共識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他們的部分組成應該都比較熟悉-POW(工作量證明)和POS(權益證明)。
POW或POS稱之為Sybil抗性機制,為什麼需要Sybil抗性機制呢,剛剛我們說到拜占庭將軍問題,應該很容易看出惡意節點越多,達成正確共識的難度也就越大,Sybil攻擊就是指1個攻擊者可以偽裝出大量節點來進行攻擊,Sybil抗性是指抵禦這種攻擊能力。
POW通過讓礦工或驗證者投入算力,POS通過讓驗證者質押以太坊,如果攻擊者要偽裝多個節點攻擊則必將投入大量的算力或資產,會導致攻擊成本高於收益。在以太坊中保障的安全性是除非攻擊者拿到整個系統51%算力或資產否則不可能進攻成功。
在解決完Sybil攻擊後,通過選取系統中的最長鏈作為大家達成共識的鏈。
很多人平時為了簡化將pow和pos認為是共識機制,這不夠准確,但也說明了其重要作用,我們接下來分析pow和pos。
通過hash不可逆的特性,要求各個礦工不停地計算出某個值的hash符合某一特徵,比如前多少位是000000,由於這個過程只能依賴不停的試錯計算hash,所以是工作量證明。計算完成後其他節點驗證的值符合hash特徵非常容易驗證。驗證通過則成為成為合法區塊(不一定是共識區塊,需要在最長鏈中)。
以太坊中的挖礦演算法用到2個數據集,1個小數據集cache,1個大數據集DAG。這2個數據集會隨著區塊鏈中區塊增多慢慢變大,初始大小cache為16M DAG為1G。
我們先來看這2個數據集的生成過程
cache生成規則為有1個種子隨機數seed,cache中第1個元素對seed取hash,後面數組中每個元素都是前1個元素取hash獲得。
DAG生成規則為 找到cache中對應的元素後 根據元素中的值計算出下次要尋找的下標,循環256次後獲得cache中最終需要的元素值進行hash計算得到DAG中元素的值。
然後我們再看看礦工如何進行挖礦以及輕節點如何驗證
礦工挖礦的過程為,選擇Nonce值映射到DAG中的1個item,通過item中的值計算出下次要找的下標,循環64次,得到最終item,將item中的值hash計算得到結果,結果和target比較,符合條件
則證明挖到區塊,如果不符合則更換nonce繼續挖礦。礦工在挖礦過程中需要將1G的DAG讀取到內存中。
輕節點驗證過程和礦工挖礦過程基本一致,
將塊頭裡面的Nonce值映射到DAG中的1個item,然後通過cache數組計算出該item的值,通過item中的值計算出下次要找的下標,循環64次,得到最終item,將item中的值hash計算得到結果,結果和target比較,符合條件則驗證通過。輕節點在驗證過程中不需要將1G的DAG讀取到內存中。每次用到DAG的item值都使用cache進行計算。
以太坊為什麼需要這2個不同大小的數組進行輔助hash運算呢,直接進行hash運算會有什麼問題?
如果只是進行重復計算會導致挖礦設備專業化,減少去中心化程度。因為我們日常使用的計算機內存和計算力是都需要的,如果挖礦只需要hash運算,挖礦設備則會設計地擁有超高算力,但對內存可以縮小到很小甚至沒有。所以我們選用1G的大內存增加對內存訪問的頻率,增加挖礦設備對內存訪問需求,從而更接近於我們日常使用的計算機。
我們看看在Nakamoto共識是如何解決拜占庭將軍問題的。首先看看區塊鏈中的拜占庭將軍問題是什麼?
區塊鏈中需要達成一致的是哪條鏈為主鏈,雖然採用了最長鏈原則,但由於分叉問題,還是會帶來拜占庭將軍問題。
本來以太坊pow目標是抵抗51%以下的攻擊,但如上圖如果惡意節點沿著自己挖出的區塊不斷挖礦,由於主鏈上有分叉存在,惡意節點不需要達到51%算力就可以超過主鏈進而成為新的主鏈,為此以太坊使用了ghost協議給上圖中的B1和C1也分配出塊獎勵,盡快合並到主鏈中,這樣主鏈長度(按照合並後的總長度算,長度只是抽象概念,以太坊中按照區塊權重累加)還是大於惡意節點自己挖礦的。
網路中的用戶通過質押一定數量的以太坊成為驗證者。每次系統從這些驗證者從隨機選擇出區塊創建者,其餘驗證者去驗證創建出的區塊是否合法。驗證者會獲得出塊獎勵,沒有被選中的區塊不進行驗證則會被扣除一定質押幣,如果進行錯誤驗證則會被扣除全部質押幣。
如上圖,權益證明在每隔一定區塊的地方設置一個檢查點,對前面的區塊進行驗證,2/3驗證者通過則驗證通過,驗證通過則該區塊所在鏈成為最長合法鏈(不能被回滾)。
我們簡化地只分析了權益證明本身,在以太坊中權益證明較為復雜的點在於和分片機制結合在一起時的運行流程,這部分會在後面單獨將分片機制的一篇文章中詳述。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共識機制是解決分布式系統中的拜占庭將軍問題,以及分析了以太坊中的共識機制一般包括最長鏈選擇和一種sybil抗性機制(pow或pos)。重點分析了pow和pos的流程以及設計思想。後續將開始重點討論智能合約的部分。
⑨ pos機上eth什麼意思
乙太網(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創建並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聯合開發的基帶區域網規范,是當今現有區域網採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協議標准。乙太網絡使用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及沖突檢測)技術,並以10M/S的速率運行在多種類型的電纜上。 5條E1就是10M
⑩ eth挖礦是什麼原理
凡是涉及到幣,就一定離不開挖礦。以太坊網路中,想要獲得以太坊,也要通過挖礦來實現。說到挖礦,就一定離不開共識機制。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什麼嗎?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 PoW (這是英文 Proof of Work 的縮寫,意思是「工作量證明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多勞多得,你付出的計算工作越高,那麼你就越有可能第一個找到正確的哈希值,就越有可能得到比特幣獎勵。
但是,比特幣的PoW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就是它處理交易的速度太慢,礦工們需要不斷地通過計算來碰撞哈希值,這是勞民傷財且效率低下的。對區塊鏈知識有涉獵的朋友們應該看到這樣一種說法:
以太坊為了彌補比特幣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共識機制,名叫 PoS(這是英文的縮寫,意思是「權益證明」,也有翻譯成「股權證明」的)。
PoS 簡單來講,其實就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權益嘛,股權嘛,你持有的幣越多相當於你的股權越多,你的權益越高。
以太坊的PoS就是說:你持幣越多,你持有幣的時間越久,你的計算難度就會降低,挖礦會容易一些。
在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以太坊希望能夠通過階段性的升級,在前期依舊採用PoW來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之後逐漸採用 PoW+PoS,最後完全過渡到 PoS。所以,說以太坊的共識機制是PoS,沒錯,但是PoS只是以太坊發布之初的一個計劃或者說目標,目前以太坊還沒有過渡到 PoS,以太坊採用的共識機制仍是 PoW,就是比特幣那個 PoW,但是又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
這里的信息量有點大,
第一個信息點是:以太坊目前採用的共識機制也是PoW,但是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那麼,和比特幣的PoW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簡單來說,就是以太坊挖礦難度可以調節,比特幣挖礦難度不能調節。就好比咱們高考,因為各個省份的教學情況、生源人數都不一樣,所以高考分為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
以太坊說我贊成這樣分地區出題,比特幣說:不行,必須全國同一卷,大家難度都一樣!
通俗解釋,就是,比特幣是利用計算機算力做大量的哈希碰撞,列舉出各種可能性,來找到一個正確哈希值。而以太坊系統呢,它有一個特殊的公式用來計算之後的每個塊的難度。如果某個區塊比前一個區塊驗證的更快,以太坊協議就會增加區塊的難度。通過調整區塊難度,就可以調整驗證區塊所需的時間。
以太坊協議規定,難度的動態調整方式是使全網創建新區塊的時間間隔為 15 秒,網路用 15 秒時間創建區塊鏈,這樣一來,因為時間太快,系統的同步性就大大提升,惡意參與者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發動51%(也就是半數以上)的算力去修改歷史數據。
第二個信息點是: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希望通過階段性升級來最終實現由 PoW 向
PoS過渡的。
時間追溯到 2014 年,在以太坊發布之初,團隊宣布將項目的發布分為四個階段,即 Froniter(前沿)、Homestead(家園)、Metropolis(大都會)和 Serenity(寧靜)。前三個階段共識機制採用 PoW(工作量證明機制),第四個階段切換到 PoS(權益證明機制)。
2015年7月30號,以太坊第一個階段「前沿」正式發布,這個階段只適用於開發者使用,開發人員可於在以太坊網路上編寫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礦工開始進入以太坊網路維護網路安全並挖礦得到以太幣。前沿版本類似於測試版,證明以太坊網路到底是不是可靠的。
2016年3月14日,以太坊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家園」,這一階段,以太坊提供了錢包功能,讓普通用戶也可以方便體驗和使用以太坊。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明顯的技術提升,只是表明以太坊網路已經可以平穩運行。
2017 年 9 月,以太坊已經進行到第三個階段「大都會」。「大都會」由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兩次升級組成,這個階段的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引入 PoW 和 PoS 的混合鏈模式,為 PoW向PoS的順滑過渡做准備。最近比較熱門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級」升級的就是這個,在君士坦丁堡升級中呢,以太坊將對底層協議和演算法做一些改變,來為實現 PoW 和
PoS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太坊挖礦會得到對多少獎勵呢?贏得區塊創建競爭成功的礦工會得到這么幾項收入:
1、 靜態獎勵,5個以太坊;
2、 區塊內所花費的燃料成本,也就是Gas,這部分我們上一期內容講過;
3、 作為區塊組成部分,包含「叔區塊」的額外獎勵,叔就是叔叔的叔,每個叔區塊可以得到挖礦報酬的1/32作為獎勵,也就是5乘以1/32,等於0.15625 個以太坊。這里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叔區塊」,「叔區塊」這個概念是以太坊提出來的,為什麼要引進叔塊的概念?這還要從比特幣說起。在比特幣協議中,最長的鏈被認為是絕對的正確。如果一個塊不是最長鏈的一部分,那麼它被稱為是「孤塊」。一個孤立的塊是一個塊,它也是合法的,但是可能發現的稍晚,或者是網路傳輸稍慢,而沒有能成為最長的鏈的一部分。在比特幣中,孤塊沒有意義,隨後將被拋棄掉,發現這個孤塊的礦工也拿不到采礦相關的獎勵。
但是,以太坊不認為孤塊是沒有價值的,以太坊系統也會給與發現孤塊的礦工回報。在以太坊中,孤塊被稱為「叔塊」(uncle block),它們可以為主鏈的安全作出貢獻。 以太坊十幾秒的出塊間隔太快了,會降低安全性,通過鼓勵引用叔塊,使引用主鏈獲得更多的安全保證(因為孤塊本身也是合法的) ,而且,支付報酬給叔塊,還能激發礦工積極挖礦,積極引用叔塊,所以,以太坊認為,它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