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周培源畢業於ETH嗎
A.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知名校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誕生了一大批對瑞士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人物,包括愛因斯坦等21位諾貝爾獎得主,她的許多畢業生成為瑞士政商學界要人。
諾貝爾獎得主 1901 物理 威廉·倫琴 畢業生 1913 化學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教授 1915 化學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 教授 1918 化學 弗里茨·哈伯 畢業生 1920 物理 夏爾·紀堯姆 畢業生 1921 物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畢業生及教授 1936 化學 彼得·德拜 教授 1938 化學 里夏德·庫恩 教授 1939 化學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教授 1943 物理 奧托·施特恩 教師 1945 物理 沃爾夫岡·泡利 教授 1950 醫學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畢業生 1952 物理 費利克斯·布洛赫 畢業生 1953 化學 赫爾曼·施陶丁格 教師 1975 化學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教授 1978 醫學 沃納·亞伯 畢業生 1986 物理 海因里希·羅雷爾 畢業生 1987 物理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 畢業生 1987 物理 卡爾·米勒 畢業生 1991 化學 理查德·恩斯特 畢業生及教授 2002 化學 庫爾特·維特里希 教授 其他傑出校友
沃納·馮·布勞恩,畢業生。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
約翰·馮·諾伊曼,畢業生。數學家,對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都做出過巨大貢獻。
曼洛頓·馬克,畢業生。發明第一台凈水設備,被稱為凈水設備之父,世界健康飲水標准制定者,被歐盟各國一致採納並完善沿用至今。
格奧爾格·康托爾,畢業生。數學家,集合論的創始人。
華人
周培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湯德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礦山機電領域著名專家和奠基者,歷任同濟大學、中國礦業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英龍,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台灣企業家,曾兼任台灣大學教授。
吳啟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智能控制專家,歷任同濟大學教授、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許靖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地質學家,歷任該學院地球科學院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李靜海,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博士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ETH的十大科學家
斯托多拉:歷史上最早研究動態系統穩定性的科學家,他和另一個同校教授胡爾維茨在1892年找到了系統傳輸方程根的正負性和動態系統穩定性之間的關系。
倫琴:X光的發現者,曾是ETH的副校長,他於1901年獲得了第一個諾貝爾物理獎。
威爾斯台塔爾:發現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獲1915年諾貝爾化學獎。
愛因斯坦: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1896年考入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幾年後當他成了該校的教授時,還是一樣的曲高和寡,沒人聽得懂他在講什麼。
理查德昆:發現維生素和胡蘿卜素,獲193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沃爾夫岡·泡利:揭露了原子中電子雲的排列規律,發現了泡利不相容原理。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獎。
理查德·歐內斯:發現核磁共振,獲199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尼克勞斯·沃思:發明了Pascal語言、Mola-2和Oberon,獲1987年的圖靈獎。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在1912發表的《潛意識心理學》是心理學上一個巨大的里程碑。他被無數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Jakob Ackeret:空氣動力學的先鋒,對超音速發動機和火箭成功研究。
B.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知名校友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知名校友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X射線發現者倫琴、泡利不相容原理發現者泡利、現代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伊曼、鳥巢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培源等。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英語:ETH或ETHZurich;德語:Eidgen_ssischeTechnischeHochschuleZürich),由瑞士聯邦政府創建於1854年,與姊妹校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一起組成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瑞士聯邦經濟事務、教育與研究部的一部分,坐落於瑞士蘇黎世。
ETH作為IDEA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等一系列聯盟成員,專注於工程技術、自然科學與建築學的教育與研究,被譽為「歐陸第一名校」。
C. 潘周聃畢業於哪所大學
潘周聃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由瑞士聯邦政府創建於1854年,與姊妹校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一起組成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是瑞士聯邦經濟事務、教育與研究部的一部分,坐落於瑞士蘇黎世。ETH作為IDEA聯盟、全球大學高研院聯盟、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等一系列聯盟成員,專注於工程技術、自然科學與建築學的教育與研究,被譽為「歐陸第一名校」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X射線發現者倫琴、泡利不相容原理發現者泡利、現代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伊曼、鳥巢設計師雅克·赫爾佐格、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培源等都是校友。截至2019年11月,ETH走出了32位諾貝爾獎得主、2位菲爾茲獎得主、2位普里茲克獎得主和1名圖靈獎得主,
蘇黎世理工學院由瑞士聯邦成立於1854年,最初由建築、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和林業等六個學院以及一個整合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的機構組成。ETH直屬於瑞士聯邦政府。1905年至1908年間,時任瑞士總統Jér_meFranel促使ETH改組成為一所大學並有權利賦予博士學位。1911年被賦予現有名稱「Eidgen_ssischeTechnischeHochschule」。
D. 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傑出校友
諾貝爾獎得主 年份領域得主ETH淵源1901物理威廉·倫琴畢業生1913化學阿爾弗雷德·維爾納教授1915化學里夏德·維爾施泰特教授1918化學弗里茨·哈伯畢業生1920物理夏爾·紀堯姆畢業生1921物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畢業生及教授1936化學彼得·德拜教授1938化學里夏德·庫恩教授1939化學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教授1943物理奧托·施特恩教師1945物理沃爾夫岡·泡利教授1950醫學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畢業生1952物理費利克斯·布洛赫畢業生1953化學赫爾曼·施陶丁格教師1975化學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教授1978醫學沃納·亞伯畢業生1986物理海因里希·羅雷爾畢業生1987物理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畢業生1987物理卡爾·米勒畢業生1991化學理查德·恩斯特畢業生及教授2002化學庫爾特·維特里希教授其他傑出校友
沃納·馮·布勞恩,畢業生。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
約翰·馮·諾伊曼,畢業生。數學家,對數學、物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都做出過巨大貢獻。
格奧爾格·康托爾,畢業生。數學家,集合論的創始人。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教授。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
尼克勞斯·埃米爾·維爾特,教授。計算機科學家,發明了Pascal語言、Euler語言、Mola-2和Oberon,獲1987年的圖靈獎。
奧列爾·斯托多拉,教授。汽輪機專家,最早研究動態系統穩定性的科學家。
赫爾曼·外爾,教授。數學家、物理學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早期的重要成員。
華人
周培源,博士後。理論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家,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湯德全,博士。礦山機電領域著名專家和奠基者,歷任同濟大學、中國礦業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英龍,博士。台灣企業家,曾兼任台灣大學教授。
吳啟迪,博士。智能控制專家,歷任同濟大學教授、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許靖華,教授。地質學家,歷任該學院地球科學院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E. 愛因斯坦哪些地方
上回說到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他卻並不在歐洲。
那麼,他是在哪兒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的呢?
中國。上海。
1922年8月8日,愛因斯坦攜夫人羅愛莎出訪日本,途經科倫坡和新加坡,在到達日本之前訪問了香港和上海。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時,愛因斯坦乘日本船「北野丸」號到達上海,在匯山碼頭登陸。抗日戰爭「八一三淞滬會戰」,這個碼頭是日軍據點,至今尚存。到碼頭迎接愛因斯坦的有德國和瑞典駐上海總領事和中國學者等。就在這個碼頭上,瑞典駐上海總領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通知愛因斯坦獲諾貝爾獎。
就是說,上海還要算愛因斯坦的福地。
愛因斯坦這次在上海只停留了一天。他在「一品香」進餐,在「小世界」聽崑曲,游覽城隍廟和豫園,最後被上海學生用雙手抬起來觀南京路全景。《民國日報》1922年11月15日第10版專題中說愛因斯坦「是一個相貌和藹的紳士,看起來更像鄉村牧師,而不像是發展了顛覆世界的理論而且從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手中得到諾貝爾獎的人。他穿著很普通的黑色衣服——一件禮服,帶了一條黑白相間的領帶,這和他的鬍子很相配。他有著一頭短而濃密的灰色頭發,就像是一頂紙制王冠,有的地方壓扁了。他還有一雙棕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說起話來聲音溫柔,根本沒有經常能夠在德語中聽到的刺耳的音調。」第二天凌晨,愛因斯坦夫婦乘「北野丸」號離開,於11月17日抵達神戶。
一個多月後,愛因斯坦從日本北九州門司乘「榛名丸」離日返歐,於1922年最後一天11時再次到達上海。應上海猶太青年會和學術研究會邀請,愛因斯坦於1923年元旦15時在福州路17號公共租界工部局禮堂作了相對論講演。
此次再訪上海,愛因斯坦差點前往北京大學。
愛因斯坦訪問北大,是三顧茅廬的物理學版。這事兒得從1917年說起。這年初蔡元培演講宗教信仰,演說詞發表於《中華新報》,其中提出科學無法解決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只能靠哲學解決。當時在日留學的許崇清於當年9月發文反駁:「方今自然科學界關於時空(即宇與宙)之研究,則有愛【因】斯坦於1905年發表之『相對性原理』」,然後他簡要介紹了狹義相對論,就此成為中國介紹狹義相對論第一人。1920年8月許崇清回國,心胸開闊的蔡元培專邀這個批評過自己的留學生到北大任教,後來許崇清曾3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最後於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後心臟病發作去世。
看到許崇清這篇文章後,蔡元培向當時在德國柏林師從愛因斯坦的北大學生夏元瑮請教,後者給蔡元培寄了本相對論簡明讀本。夏教授因此成為中國第一批接觸相對論的學者。
其實,身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一直對德國教育情有獨鍾,他建設北京大學的榜樣很大程度上就是德國柏林的洪堡大學,而愛因斯坦正是洪堡大學教授。從此他有意邀愛因斯坦到北大演講。1920年8月底中國教育部次長袁希濤訪德時拜訪愛因斯坦,正好柏林納粹份子剛剛大張旗鼓地舉行了「反相對論」集會,德國反愛因斯坦熱風起雲涌,德國報紙大規模報道愛因斯坦准備離開德國,袁希濤於是電告蔡元培:「愛【因】斯坦博士有意離德意志,或能來遠東」,並詢問北大是否願意接待。蔡元培立刻復電:「甚歡迎,惟條件如何?請函告。」袁希濤遂於9月11日向愛因斯坦轉達邀請。愛因斯坦沒有馬上接受,此事擱置。
這是蔡元培一邀愛因斯坦。
不久蔡元培和梁啟超等人邀請英國哲學家羅素訪華,經費來自梁啟超旗下的講學社。1920年11月到1921年3月,羅素在北京大學作「哲學問題」、「心之分析」、「物的分析」、「數學邏輯」和「社會結構學」5大系列演講。作為愛因斯坦鐵哥們兒,他在演講中當然大談相對論。當時羅素已被列入「世界三大哲學家」,他的演講及演講文集在中國掀起第一波愛因斯坦熱。羅素演講結束,蔡元培即赴歐美考察教育,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邀請歐美著名教授來華講學,愛因斯坦首當其沖。蔡元培抵達柏林的第三天即專程拜訪愛因斯坦,面邀他來華。愛因斯坦表示已答應赴美講學並為耶路撒冷猶太大學籌款。蔡元培仍懇切勸說從美國前往中國非常方便,「何不乘此一行?」愛因斯坦說他擔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院院長,不能離職太久,但表示「很願意晚些時候訪華」。愛因斯坦並非隨口客氣,他馬上問蔡元培在華應用哪種語言演講。蔡元培說可用德文,然後由夏元瑮翻譯。陪同前往的夏元瑮此時已是北大理學院院長,他說也可用英文。愛因斯坦表示恐怕不成,因為自己的英語太爛。
此為蔡元培二邀愛因斯坦。
整整一年後(1922年3月),蔡元培接到中國駐德公使魏宸組電報:「日本政府擬請Einstein博士於秋間往東京講演,該博士願同時來華講演半月,問條件如何?」蔡元培大喜,當即復電:「電誦悉。Einstein博士來華講演,甚歡迎。各校擔任中國境內旅費,並致送酬金每月千元,祈轉達。」蔡元培明知愛因斯坦最多能來半月,卻開出月薪,誠意可見。這封邀請函於4月8日到達柏林,由魏宸組轉交愛因斯坦。
此為蔡元培三邀愛因斯坦。
1922年6月下旬蔡元培收到駐德使館轉來愛因斯坦寫於5月3日的回信。愛因斯坦表示訪日後「深願於本年冬季至貴國北京大學宣講,其時以兩星期為限」,同時提出「關於修金一層,本可遵照來函所開各條辦理,惟近接美洲各大學來函,所開各款,為數均在貴國之上。若對於來函所開各款,不加修改,恐有不便之處。」大概考慮到夫人隨行等因素,愛因斯坦提出兩項條件:「第一,一千華幣改為一千美金。第二,東京至北京及北京至香港的旅費,暨北京飯店開銷,均請按兩人合計。」蔡元培毫不猶豫地電告駐德公使:「條件照辦,請代訂定。」8月底蔡元培收到駐德公使轉來的愛因斯坦答復:「擬於新年前後到北京。」
看官須知,從古至今,大學經費從來都不夠用,當時的北大並不例外,蔡元培提出的1千元已是北大教授3個月月薪,而且這是一個月的費用,如為兩周,實際應為5百元,現在變成1千美元,不啻天文數字,蔡元培雖然爽快答應,其實根本「真不知往何處籌措」。直到7月初他專赴山東向出席中華教育改進社年會的梁啟超求援,梁啟超答應說講學社「必任經費一部分」,才算大致落實經費。蔡元培鬆了一口氣,馬上在北京組織宣傳愛因斯坦和相對論,籌集各大學術團體簽名起草歡迎信,並於12月8日發出德文歡迎信,表示「整個中國正准備張開雙臂歡迎您。」但是,歡迎信剛發出,夏元瑮就收到1922年12月7日愛因斯坦寫於日本京都的信,全文為:
「夏博士鑒
今接來書,甚為欣喜。然予恐不能來北京,對於君之盛意,實異常抱歉。此次在日本,以種種原因,費時太久,游中國、印度之決心,竟不能見諸事實。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夙願,終不得賞,其悵悵之情,君當可想像也。現以要事,急須西歸,不能與君一晤,只能函告一切,君之盛情,敬心領矣。然予甚期望,君不久再來歐洲,吾等仍可會談也。尊夫人之處,亦乞問候。
愛因斯坦」
夏元瑮立告蔡元培,蔡元培連忙去信詢問,12月22日愛因斯坦致信蔡元培方道出其中原委:「我到日本以後等了五個星期,不曾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那時我推想,恐怕北京大學不打算踐約了……今日接到尊函,我才知道是一種誤解。」此時愛因斯坦日程已定,因此終於未能前往北京。愛因斯坦稱這是一種「莫大的痛苦」,而蔡元培則說這是「最大的遺憾」。
有文章說當時愛因斯坦未到北大是因為北大沒答應1千美元高額出場費和他們夫婦的全部開銷。我本人對此頗為懷疑,因為這與愛因斯坦一生糞土金錢的價值觀相悖,而且此前他已在上海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這輩子的錢肯定是花不完的了,有必要去計較1千美元嗎?他到普林斯頓後曾用一張1千5百美元的支票當書簽,最後連這本書也找不著了。何況此時蔡元培也已籌措到了足夠的經費,怎麼會因為錢而拒絕愛因斯坦來訪?
無論何種原因,錯過北京之後,愛因斯坦於1923年1月2日11時乘「榛名丸」號離開上海,順訪埃及、耶路撒冷,在巴勒斯坦獲特拉維夫榮譽市民稱號,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奠基,然後繞道西班牙,在馬德里大學講演,最後輾轉回到柏林。
愛因斯坦兩次途經上海,總共停留不足三天,但他卻看到了中國社會當時的苦難現實和歐洲殖民者對中國人的殘酷壓迫。愛因斯坦的偉大,就在於他永遠自覺自願地站在被壓迫者和弱勢群體一邊。終其一生,愛因斯坦堪稱弱者最偉大的守護神,而且他這個神還並不需要被守護者頂禮膜拜。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充滿對中國人的同情,後來被他的女婿凱塞收入以筆名賴塞出版的《愛因斯坦傳》,報紙版面金貴,這里只引用兩段。第一段是客觀的描述:「中國人的勤勞是他們外表上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他們對生活和兒童福利要求十分低微。他們比印度人樂觀,也更認真。但他們大多數負擔沉重,男人女人天天敲石子,日工資5分錢。看上去,他們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之可怕。」
愛因斯坦關於上海的第二段文字強烈地敲擊了我的靈魂:「這個城市【上海】鮮明體現了歐洲人與中國人的社會地位差別,這差別讓人十分理解近來的革命事件【五四運動】。在上海,歐洲人是統治階級,而中國人則是他們的奴僕。這個受折磨的、魯鈍的、不開化的民族與他們國家偉大文明的過去好像毫無關系。他們是淳樸的勞動者,歐洲人欣賞的也正是這一點……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遭受著殘酷的虐待,所受的待遇真是牛馬不如。」
「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遭受著殘酷的虐待,所受的待遇真是牛馬不如。」90年前,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就是這樣描寫中華民族的境遇。
連老天也流淚了。
Yes, that's what happened.是的,當時就是這樣!
讓那些吃飽了鼓吹「殖民促進社會進步」的「意見領袖」都來。讓這些孫子都來!讓他們看看這些文字。他們飽讀中外詩書,為什麼都裝作沒看見?
這些中國的「意見領袖」,對中國人的感情還不如一個做客的猶太人。
說實話,有時候我都想抽他們。
愛因斯坦在中國不到三天,但他守護中華民族不止於此。他像守護世界上每一個被奴役、被壓迫、被任意侮辱的民族一樣守護著中華民族,他的守護發自內心,並且付諸行動。1931年11月17日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發動9·18事變侵略東三省,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
193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在上海被捕,愛因斯坦、羅素和杜威等名人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1937年3月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和史良等「七君子」因要求抗日入獄,愛因斯坦又聯合杜威、孟祿等通電國民黨當局要求釋放。1934年愛因斯坦文集《我的世界觀》在歐洲出版,留學法國的物理學教授葉蘊理從法文本轉譯中文出版,惜乎抗戰前夕國難當頭,此書沒引起多少反響。1936年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前來進修的周培源單獨交談,他說:「中國人民是苦難的人民。」1938年6月愛因斯坦與羅斯福總統長子共同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千個城鎮開展援華募捐。
愛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愛不認識國界和膚色,他對中華民族的守護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類同情心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之上。
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許良英和周培源發表長篇悼念文章。
可笑的是,在偉大的文化大革命中愛因斯坦被打成「本世紀以來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全國掀起大批判狂潮,直到1979年北京隆重召開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愛因斯坦才得以在中國正名。
看官須知,這個大會對愛因斯坦根本不重要,即使中國到25世紀仍然把愛因斯坦稱為「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也絲毫無法動搖這位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天才之榮譽於分毫。
然而,這個大會對中國卻十分重要。
沒有這個大會,也許中國到3010年都無法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亞洲之行結束,愛因斯坦於1923年7月前往瑞典參加諾貝爾授獎儀式。玻爾已於1922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領取了1922年諾貝爾獎金,而愛因斯坦直到1923年7月11日才領取1921年的諾貝爾獎金,這在諾貝爾授獎歷史上並不多見。更不多見的是,愛因斯坦拿到了這筆獎金,他太太羅愛莎卻連錢影兒都沒看見,因為,他立刻把這筆獎金匯入瑞士銀行前妻馬蜜娃的帳戶,作為她與兩個兒子的生活費用。
更讓我感動的是,羅愛莎並沒有因此提出跟愛因斯坦離婚。
年過半百,已經不是盲目相信愛情的年紀。但是,如果有愛情的話,這才是!
這里還有個小插曲:1922年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授獎通知特別暗示愛因斯坦獲獎演說時只能談「光電效應」,不能談相對論。愛因斯坦沒趕上那次頒獎。到他1923年7月領獎時,諾貝爾獎物理委員會主席阿列紐斯卻說:「大家肯定會因為相對論的演講而感謝您。」暗示他在頒獎典禮上談談相對論。於是,愛因斯坦7月11日在哥德堡的答謝演說題目是《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問題》,台下聽眾2千,包括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
也就是說,諾貝爾委員會其實知道他們1922年11月發的通知有點兒傻。
現在中國很有些人有了幾個錢,然後就渾身奢侈品,穿必阿瑪尼普拉達,抹必帕爾瑪之水,言必路易威登江詩丹頓,喝必拉菲瑪歌,見過幾個high sciety(上流社會)的就激動得渾身哆嗦,能說一個月停不下嘴。愛因斯坦一夜成為世界科學新教皇,全世界所有上流社會都敞開大門恭請他光臨,可是,無論出席多麼莊重高雅的上流社交,愛因斯坦都堅決保持在ETH大學和布拉格德意志大學的穿衣風格,即胡亂穿衣!他經常無論寒暑穿著一件很舊很舊的咖啡色皮上衣,羅愛莎的禮物。如果天太冷,再加一件灰色英國羊毛衫——也是羅愛莎的禮物,同樣很舊很舊。如果確實需要穿西裝,愛因斯坦就穿一套黑西服,照例很舊很舊。只有實在特殊的場合,經全家一致哀求,他才會破例穿上不那麼舊的晚禮服。
這時的愛因斯坦買得起任何名牌西服。如果他願意,最奢侈的品牌也必定願意終身免費提供服裝。
那麼,他為什麼依然要胡亂穿衣?
這是他的人生宣言。愛因斯坦要告訴全世界:名牌於我如浮雲。
嗜好名牌的人,不是工作需要,就是徹頭徹尾缺乏自信的傢伙。想想吧,全世界有多少人買得起路易·威登、香奈爾、普拉達、卡地亞、蒂芬尼、江詩丹頓、勞力士、蘭博基尼、法拉利、勞斯萊斯、iPhone 8 ……
可是,全人類到現在,170萬年歷史,只有一個愛因斯坦!
獲得諾貝爾獎,是很多獲獎者一生的頂點,可它卻只是愛因斯坦一生的一個山間平台。
山高人為峰。愛因斯坦還將登上更多更險峻的高山。
那麼,他還將登上哪些高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