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下血本做區塊鏈
① 看看馬雲、馬化騰、王健林等人的父親,你還相信白手起家成首富嗎
白手起家成為有錢人甚至是首富,都是每個創業人的夢想,雖然有點不現實,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國內的很多首富創業都很勵志,鼓勵著一大批創業人,讓他們相信自己也能通過創業改變命運、創造財富的可能,但是這些首富們真的沒靠家裡幫助,白手起家嗎?
馬化騰
馬化騰是騰訊的創始人,帶領騰訊從無到有成為現在的互聯網巨無霸,他本人也因此成為了首富。馬化騰對外宣稱自己是普通人家庭出身,那他的家庭真的普通嗎?馬化騰的家庭背景並不差,他的父親叫馬陳術,廣東潮汕人和李嘉誠是老鄉,馬陳術還沒退休時曾擔任交通部海南八所港務局會計、統計員、計劃科科長、副局長,深圳市航運總公司計財部經理、總經理,深圳市鹽田港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997年被選為鹽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看到這么多的頭銜,你還會認為馬化騰是普通家庭出身嗎?
當然小編並不是說他們的成功都是靠家庭,如果自身能力不行,即使是富二代創業成功的都很少,現實中家境背景很好的人不再少數,但是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所以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這里只是要讓現在創業的人知道,不要盲目的去相信和學習別人,有些人他們都有著天然的基礎,普通人創業失敗的例子更多,而且大多數都翻不了身,甚至成為失信人員。
② 區塊鏈上百度做了什麼
區塊鏈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兩會上,李彥宏的發言主要集中在網路的PaddlePaddle、DuerOS 和Apollo 等開放平台以及網路的自動駕駛上。在互聯網和技術之外,這位大佬還談起了跟生活和環境有關的禁煙問題,建議開展頒布全國性的控煙條例。
2017 年10 月,網路金融正式加入Linux 基金會旗下超級賬本(Hyperledger)開源項目,其他核心董事會成員包括IBM、英特爾和摩根大通等等。
馬雲:我想知道比特幣可以給社會帶來什麼
在兩會上,馬雲……哦,對不起,不想戴紅帽子的馬雲同志並沒有出席兩會。
那麼,我們回顧一下馬雲在評價比特幣時曾發表的言論:
「對於比特幣,我沒有太大的興趣。我想知道的是比特幣可以給社會帶來什麼?話說回來,我自己認為比特幣技術功能非常強大,但我們對待比特幣得非常小心。」
雖然馬雲對比特幣本身的態度非常謹慎,也表示自己並不了解比特幣。但是對於「比特幣技術」即「區塊鏈」,馬雲的看法是「功能非常強大」。
③ 大佬眼中的區塊鏈是哪一塊
深圳的IT領袖峰會已經走到了第10個年頭,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匯集深圳的年度節目,深圳及其明星企業騰訊都在竭力招待那些遠道而來的大佬們。
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張首晟:
區塊鏈的產生能夠產生一個數據市場,我心中理想的未來世界是每人擁有自己的數據,這是完全一種去中心化的儲存,這樣的話黑客也不可能去黑每個人的個人數據,然後用一些加密的演算法,在區塊鏈上面真正實現又保護個人的隱私,又能夠做出非常良好的計算。
人工智慧需要數據,但數據往往被中心化平台壟斷,因而阻礙了創新,加密經濟學創造了一個對數據提供者有正確激勵機制的數據市場,人工智慧能夠依賴這個數據市場起飛。在一個公平的數據市場中,數據的價值是通過互熵來衡量。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些少數派會遭受歧視,然而在加密數據市場中,他們提供的數據會最受重視,加密經濟學能夠抵消當前社會經濟學中的各種偏見。
清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倪正東:
區塊鏈是一個技術的方向,區塊鏈從技術上來說到底能夠有多大的價值,還是一個問號,可能有巨大的價值,但是今天來說應用還沒有落地。我們不否認區塊鏈帶來的價值,技術類方面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有前景的,但到底多大的前景沒有人能知道。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絕對要接受監管,絕對不是一個自由的世界。政治導向還是要正確的,在區塊鏈領域要堅持黨的領導,也要接受監管。數字貨幣不能是無政府主義,需要政府正確的引導和監督監管。
現在我們都關注實體經濟,不管創業還是投資,我覺得區塊鏈本身要創造價值,如果說一個公司發一個幣,不知道做什麼,突然值幾百億美元,這跟價值創造是完全脫節的。
關於古典投資人的稱呼,那隻是一個玩笑,或者是為了搶佔一個眼球創造一些概念,我相信2018年,99%的項目或者95%的項目還是古典VC做的。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閻焱:
區塊鏈是很火,但其實機構投資人參與得非常少,目前很多都是個體行為,ICO在中國大概95%以上都是圈錢的,真正比較大的一線機構投資人其實參與得非常少。這些人說實話能成為一線機構投資人,他不是忽悠來的,人家知道的比你多,見的比你多,讀的書比你多,怎麼會那麼傻,這種人賺錢都是賺智商比你低的人的錢。
數字中國聯合會主席吳鷹:
非常關注區塊鏈,已經在此做了一定投資布局,並且投資的三四家公司中已經有13項專利,此前投資的上市公司當中已經2家在做區塊鏈方面的事情。但區塊鏈距離爆發還需要一段時間,整體來看區塊鏈對經濟形成直接影響還需要三年左右時間,但某些方面可能會比美國更快。關注藝術品的版權保護方面應用,未來會成立一個專門投資區塊鏈的天使基金。
談大數據:數據互通的阻礙在於制度而非技術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
數據是數字經濟物質的基礎,數據既不可以被分享,也不能被開放,但數據的價值可以被分享。Uber、滴滴是人類行為的一次巨大變化,他們到底改變了人的什麼東西?其實Uber、滴滴不是在分享車,過去早上從家裡出來是跟父母說一聲到哪裡去,但是有了Uber和滴滴以後,實際上你今天去哪裡的這件事情是可以跟一家公司分享的,這是真正改變的東西。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公司董事長郭為:
從政府角度來看,對數據的價值高度認可,但是在執行過程當中其實難度非常大。數據本身存在著天然的分割,不同人對於數據認知有所不同。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利益分割,由於掌握了數據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一部分人是不願意釋放出來的。如果釋放出來,則意味著喪失了特權,這是今天在數據打通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
從當今技術的角度來講,以我們掌握的技術能力實現數據打通一點問題都沒有,不管是傳統的技術,還是最新開發的技術。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制度上的障礙。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閻焱:
數據的開放是雙刃劍,社會數據不應該對所有人開放,因為數據對95%以上的人是無用的,另外還有不到1%的人,數據給到他是對社會有害的。
④ 大數據與區塊鏈 一對桴鼓相應的搭檔
大數據與區塊鏈:一對桴鼓相應的搭檔
大數據能夠對海量信息資產通過高效的處理模式來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而區塊鏈本身作為分布式計算的一種,還有去中心化以及不可篡改等特性,兩者之間,似乎天然就有合作的可能性。
大數據雖然能夠收集海量數據並進行處理,但卻無法保證數據的安全性,而作為虛擬貨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在這方面卻是天賦凜然,自兩者誕生之初,便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不完美的大數據
在前段時間,網路CEO李彥宏曾經說過,中國用戶更傾向於用隱私換取便捷性。更准確來說,應該是中國用戶被動甚至是被迫共享自己的隱私來換取便捷性。比如現在許多手機APP,強迫用戶必須同意接受一些隱私採集條款,才能夠正常使用,若不同意,則完全無法使用。
通常而言,應用軟體採集用戶數據,通過雲計算,將對這些用戶的大數據進行分類檢索,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然後為用戶提供便捷性服務。這種行為顯然是雙贏的,企業採集到了有效的數據,用戶也體驗到了更好的服務。
但是問題在於,李彥宏的說法是用戶自願用隱私換取便捷性。相信涉及到隱私的時候,沒有多少用戶是心甘情願的,並且無論用戶的隱私數據是否安全,隨意獲取這些數據都讓人感到不適。聯繫到最近Facebook用戶隱私數據泄露事件,大數據安全依然是嚴峻的問題。
並且收集到用戶隱私數據之後,有可能還會被大數據殺熟,通過數據判斷用戶為高收入群體,在其購買以及消費產品時,將會比平常更加昂貴,屆時由於更加成熟的大數據辨別機制,即使通過分享給好友來確認也無法察覺自己已經被「殺熟」。
其次,收集用戶大數據之後,企業可以更加精準的推送相關廣告,但是這些數據收集之後,用戶完全沒有任何受益,廣告費用全部都被相關公司賺取,這相當於把用戶的東西搶走之後,再加價賣回來,這種情況雖然很普通,但是真的合理嗎?
讓區塊鏈為大數據加密
區塊鏈則可以利用其自身特性,利用秘鑰限制這些應用的訪問許可權,並且可以溯源追查自己的隱私數據都被用於哪些方面,可以做到用戶自身完全掌控自己的數據,讓用戶更加方便的管理屬於自己的許可權,推動大數據的進一步增長。
就以上面的廣告精準推送來說,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完全把控自己的隱私數據,這也就意味著,用戶可以決定自己的數據是否出售給相關廣告商,廣告的推送權也回歸到用戶的手中。並且如果用戶同意分享自己的數據,那些廣告的收入,也將會拿到屬於自己的一份。
再舉一個例子,通常而言,大數據在收集用戶隱私數據之後,會對用戶精準畫像,不僅體現在廣告的推送上,在日常視頻、文章、購物,都會給用戶進行相關的喜好的推薦,這些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推薦這些內容的時候,相關企業都會摻雜私貨,也就是在某幾條內容中夾帶盈利性質的廣告。
而這些摻雜的廣告大多數都屬於三無產品,因此對於用戶而言,購買其產品沒有任何的保障。過去的魏則西事件,則是這種情況下典型的受害者。由於輕信了網站上推薦的醫院廣告,導致病情被耽誤,最後病逝,這也是大數據沒有得到有效監管的一個案例。
讓數據的歸屬權回到用戶手中
如果將區塊鏈運用到大數據當中,魏則西這樣的悲劇顯然是能夠避免的。用戶通過區塊鏈可以對自己的隱私數據進行跟蹤、溯源,因此這種軟文推送的權利掌握在用戶自己手中,並且可以一眼就辨別哪些是軟文,哪些又是真正的優質內容。
對於企業而言,把數據上傳至區塊鏈當中,這些數據會形成鏈條,具有真實、順序、可追溯的特性,相當於已經從大數據中把有效數據進行了分類整理,也降低了企業對大數據處理的門檻,能夠更快、更好的提取更多有利數據。
確切來說,區塊鏈與大數據是一對相得益彰的夥伴,在收集數據上,區塊鏈沒有大數據如此擅長,而在數據安全上,大數據也沒有區塊鏈這般穩固。大數據的蓬勃發展也會相對帶動區塊鏈的進步,兩者相輔相成,才會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也許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信息,我們可以隨意的查看我們真正想要的內容,不會在網上受到欺騙,不會在網路上被人帶跑三觀。屆時,我們將在網路中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⑤ 目前國內有哪些區塊鏈技術應用開發平台
所謂區塊鏈技術,簡稱BT(Blockchain technology),也被稱之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是一種互聯網資料庫技術,其特點是去中心化、公開透明,讓每個人均可參與資料庫記錄。
⑥ 做什麼投資最賺錢
最賺錢的投資項目有:特色小吃店、大棚種植、農家樂、車輛維修店、綜合小賣部。
1、農家樂
在城鄉結合部,開一家風味店,推出農家菜,也能賺錢。首先,鄉村風味店能吸引城市的消費者。現在,不少城裡人吃膩了飯店裡常有的菜餚,倒希望能品嘗一下農家風味菜。
2、大棚種植
進入新世紀,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的意識深入人心。生產綠色有機蔬菜,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成為廣大菜農的共識。
5、綜合小賣部
在每個村子裡,都會有幾個小賣部,每天就數這里的人流量最大。由於農村房租便宜,日用品、學慣用品、煙酒副食,有時候還兼顧買菜,所有必需品一應俱全,村民購買方便,這個小買賣還是很有發展潛力的。
投資注意:
1、確定項目是需要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
一般來說,財務投資主要是為被投企業提供資金,錢是主要;而戰略投資的話除了為被投公司投錢之外,還會與公司之間建立業務上的往來和資源上的幫助。
2、與投資公司溝通項目與其他投資公司的情況
找投資公司的過程中,創業者不應該只局限於一家投資公司或是一個投資人,而是對於有投資意向的,多措並舉,多方攻佔。
⑦ 我們如何失去了自由的互聯網
我曾經寫過好幾篇和隱私相關的話題,閱讀量都不高。這不意外,沒有重大事件,通常人們不會關心這類話題。最近有幾件事被引爆了,這個話題突然重新回到了人們視野中,所以可以再寫一篇了。

ft還一直維護著一個如何開發HTML5 web app的教程?可惜沒多少人真的和他們一樣這樣做
Web app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到了最近微信倒是給出了一個證據:微信小程序就是HTML5 app。歷史繞了一圈之後,它在另外一個巨頭的圍牆內復活了??盡管微信小程序的模式仍然是需要審核上架的Store模式,但是,它畢竟是HTML5 app,這足以說明如果有合適的條件,HTML5App曾經是有可能戰勝原生App的,如果HTML5勝利了,今天的移動互聯網理應比我們現在看到的開放的多。
和前面所說的移動互聯網殺死聊天協議最終導致改變了人類社會一樣,以蘋果為主要推動者的移動互聯網,嚴重傾斜於App模式,有意或無意的使得基於頁面和鏈接的傳統互聯網模式在移動平台上消亡,從而推動了收集更多數據的廣告商業模式發展,形成了幾大超級App,在吞噬傳統互聯網的同時,也順便改變了人類社會。
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史,就是人類社會放棄隱私的歷史。安全,方便,隱私,體驗這些概念本身都是沖突的,這些年互聯網的發展,是充分使用了人類「懶惰」(此處無貶義)這種特質,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商業模式,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徵,難以被打破。前面說了很多蘋果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但這並不是蘋果的錯,蘋果所有的做法在那個時代都是正確的,這些辦法綜合起來讓體驗和耗電量達到了平衡,使得移動設備變得可用。Push喚醒App、力推App模式打壓瀏覽器、殺死Flash?如果沒有這些極端的辦法,我們到今天可能還在使用黑莓,移動互聯網時代也難以開啟。整個過程中,Android雖然更加開放,但在開始的幾年裡面Android性能和體驗慘不忍睹,用戶和整個行業一起站在了蘋果模式這邊,我們現在看到的更封閉,更集中的移動互聯網世界,是人們自己選擇的結果。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了,人們在方便和隱私之間,大多數人會選擇方便,李彥宏說的中國人會如此選擇,這有點片面了,事實證明全世界人都會這么選。不信你看,這邊Facebook鬧出這么大風波,另外一邊各種智能音箱的銷量還在上漲,似乎沒人覺得有問題,智能音箱就是一種出賣更多隱私,換取一點點方便的產品,我不否認市場上存在非常注意保護隱私的語音助理類設備和軟體,但無論廠商多注意隱私保護,它為了換取方便而導致了更多用戶數據離開自己的控制,這是毫無疑問的,人們不在乎。
2010年是移動互聯網興起的年代,可惜實際結果是把互聯網切成了幾個小塊。2010年同時還是比特幣興起的年代,那個時候它開始脫離創始人的那個小圈子,被更多普通人所知,但仍然沒引起廣泛注意,但到了最近,區塊鏈的熱潮已經難以阻擋了,即使最近幣價下跌不少,仍然是不可阻擋的熱潮。區塊鏈是這些年來除了BT下載之外應用最廣泛的分布式應用,在幾年之前,所有P2P系統都難逃被冠以「黑暗」,「犯罪」之名,很難成為大眾話題,更難以讓普通人嘗試,但區塊鏈通過資產增值的預期竟然做到了這一點,人們開始談論它,嘗試它,並且親身投入這個領域。盡管這個領域仍然非常早期,充滿了風險,但也必須看到另外一個角度,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一個人們如此在乎產品體驗的時代,區塊鏈應用使得人們願意嘗試和接受各種非常早期、不成熟的產品,重新開啟了競爭,這就是未來的希望所在。
⑧ 數據挖掘大戰 機器怎麼做到「見信如面」
數據挖掘大戰 機器怎麼做到「見信如面」
大數據殺熟?隱私換便捷?一度被熱捧的大數據挖掘,近日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些商家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殺熟」被網友親測證實;網路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一句「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更是讓它的處境雪上加霜。大數據挖掘技術就像一位有了負面新聞的明星,霎時間光彩暗淡,似乎變成了偷人隱私的小賊。
《大數據時代》一書暢銷之後的幾年,大數據雖不再那麼當紅,但並未隱退,它的持續發展已成為人工智慧得以實現的基礎之一。
那麼,大數據挖掘究竟是怎樣的技術?從誕生發展至今,那些埋頭苦乾的技術人員又讓它長了哪些本領?面對大數據難以管理的問題,有沒有技術手段加以控制?
用戶畫像:機器給人類貼標簽
「通過打標簽的方式建立用戶畫像,是數據挖掘常用的一種技術。」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多媒體信息處理研究室主任彭宇新教授解釋,建立用戶畫像就是利用社交網路的信息,根據用戶社會屬性、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等信息,抽象出一個標簽化的用戶模型,目標是使機器實現類似於人的「見信如面」的能力。社交網路數據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機器對人的「初相見」多是源自於對社交網路數據的挖掘。
標簽,通常是通過對用戶信息進行分析得到的高度精煉的特徵標識,使得機器方便做信息提取、聚合分析等處理。標簽本身無需再做過多文本分析等處理工作,這為利用機器提取標准化信息提供了便利。
「有了標簽,計算機就能夠自動處理與人相關的信息,能夠通過演算法、模型逐步『理解』 人。」彭宇新介紹,多個標簽共同完成畫像,整個過程可分三步走:一是採集數據,即基於文本的信息抓取,口語稱為「爬數據」;二是用戶行為建模,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形成演算法模型,判斷用戶可能的一些行為;三是可視化展現,把機器運算出來的結果,通過能讓人類理解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三步是多輪調整的,在實際應用中,根據結果的反饋,以及業務需求,可能進行二次建模等調整。
整個過程的影響參數是相對多元的,不同的行為類型,對於標簽信息的權重影響也不同。以應用最廣的商品營銷為例,比如網售紅酒,如果「購買」權重計為5,僅「瀏覽」計為1,加上瀏覽間隔、駐留時長、生活習慣等,通過復雜的演算法最終呈現出一個標簽的權重,再形成畫像。
基於用戶畫像技術,大數據挖掘進行分類和關聯規則計算等分析:例如喜歡紅酒的用戶有多少,喜歡紅酒的人群中,男、女比例是多少,喜歡紅酒的人通常喜歡什麼運動品牌等等。
跨媒體智能識別:為計算機裝上慧眼
「以前文本信息佔主流,現在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數據鋪天蓋地而來。」彭宇新說,後者目前占據大數據的80%以上。
數據類型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得智能識別的任務更加艱巨。「管不住」和「用不好」的問題日益凸顯。「機器只能讀懂自己的語言。」彭宇新說,人類世界的所有語言都要轉化為機器理解的語言才能被識別,以前只處理文本相對簡單,而現在要加上復雜的圖像、視頻等數據。
「例如,世界上有數千種鳥類,很多種的差異非常細微,即使是有專業知識的人類也很難准確辨認,計算機自動識別的難度就更大了。」彭宇新說,圖像、視頻內容理解的難點在於如何進行語義自動識別,這也是他們團隊多年攻關的課題之一,為此團隊發明了基於注意力模型和深度增量學習的識別方法。
注意力模型,顧名思義是讓計算機自動定點陣圖像的顯著性區域,以此提高檢測精度;深度增量學習,是指計算機能夠利用已經學到的知識加速對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通過動態擴容以支持新概念的檢測。
新模型新演算法的發力,幫助機器快速識別圖像、視頻的語義信息。彭宇新團隊近年來六次參加國際權威評測TRECVID的視頻樣例搜索比賽均獲第一名,並在與卡內基梅隆大學、牛津大學、IBMWatson研究中心等參賽隊伍的較量中勝出。其中一個題目就是在464個小時的視頻中快速准確地找出所有的倫敦地鐵標志,彭宇新團隊僅用了不到1秒就成功勝出,獲得第一名。
單媒體信息的分析與識別之上,如何進一步讓機器像人類一樣能看、能理解呢?
為達到跨媒體信息融合與一體化分析識別的目的,項目團隊首先把數據按照不同媒體類型自動分發到對應的分析與識別模塊。例如,對視頻鏡頭進行分割、對關鍵幀進行提取,然後分發到鏡頭檢索、片斷檢索、視頻字幕識別等模塊中,對單媒體分析結果進行跨媒體語義關聯分析,實現跨媒體信息的語義協同。「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構建第三方空間進行跨媒體關聯。」彭宇新說,「計算機根據我們教它的模型分別為圖像、視頻、文本、音頻抽取表徵,再共同投射到一個第三方空間中,這樣不同媒體的信息就可以對話了。」
技術的「抽絲剝繭」,讓圖像、視頻中的信息可以如文本一般精確透明。「我們是瞄著應用去的,准確率、處理速度都經過多年的優化,已經可以進行實際應用了。」彭宇新介紹,這項技術不僅幫助新聞媒體等行業進行數據管理和檢索,還在助力互聯網管理部門對大數據進行分析與監測。
延伸閱讀
匿名處理:可預期的隱私保護對策
打破信息控制權幾乎不可能,但隱私保護卻有個很便捷的方法。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義先的《安全簡史》中有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數據在網上「裸奔」,為了不被溯源,最便捷的安全手段是「把臉捂住」。這就是所謂的「匿名化處理機制」。
「用戶隱私保護的相關規定要求,數據公司在售賣數據時,需要對數據進行匿名化處理。」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趙東岩說。但為了精準定位、推送服務,匿名化處理可能被忽視。「精準意味著目標客戶群的ID指向,而不是向群體發送,因此,個性化推送和匿名化處理在目前的技術中是相互沖突的。」
針對上面的沖突,業界的先行者提出一種區塊鏈的解決思路。「我稱它為OF ID。」北京領主科技公司研究人員劉偉泰說,「大數據的本質是群體研究,但是群體粒度可以細一些,此外,區塊鏈技術可以授予用戶授權的方法。」
不難想像,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創新,會有更多用於信息安全的技術突破,不是一門心思用於大數據挖掘,而是也能用於制衡「信息控制權」。
⑨ 馬雲如何回應區塊鏈技術
馬雲是英語專業出身,對於技術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不過,馬雲一直很重視技術,比如阿里巴巴首期投資1000億成立了達摩院,主要就做底層技術研發。
對於2018年十分火爆的區塊鏈技術馬雲也多次表態。在今天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馬雲又談到了比特幣和區塊鏈。
互聯網大佬中,不只是馬雲不看好比特幣,馬化騰也曾說過跟馬雲類似的觀點,他甚至認為數字貨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區塊鏈技術是好的,但是怎麼用好這是另一個方面。如果做數字貨幣ICO,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的風險的,不是技術不成熟,如果大家都可以用區塊鏈技術隨便發行數字幣,那會引發很多監管的問題。現在數字貨幣雖然很熱,但是我們並沒有參與其中,我們不考慮發幣,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風險的事情。」
李彥宏沒有反對過比特幣,不過他也很認同區塊鏈技術的價值:
「區塊鏈技術非常具有革命性,但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傳統互聯網中,虛擬的東西是make a ,它是沒有新增加成本的,但是區塊鏈到來之後,可以真正使虛擬物品變得唯一,這樣的互聯網跟以前的互聯網會是非常不一樣的。」
顯而易見,BAT大佬都重視區塊鏈技術,但對於比特幣卻不怎麼感興趣。在我看來,現在數字貨幣炒作確實有點「擊鼓傳花」的感覺,數字貨幣在炒作者眼裡有價值甚至價值很高,但在不持有比特幣的人眼裡可能一文不值。
「羅超頻道」建議讀者如果只是持有一點玩玩是可以的,但拿出巨額資金炒作就跟賭博沒什麼兩樣了。
BAT目前都在區塊鏈上布局,卻都不參與發幣、ICO、數字貨幣交易平台。
2015年網路金融成立了區塊鏈技術團隊,2016年投資了美國區塊鏈技術公司Circle,去年網路區塊鏈技術開始大面積落地,網路金融成為主要的應用者。
阿里系重點做區塊鏈的是螞蟻金服,阿里首席戰略官曾鳴曾透露螞蟻從2015年開始布局區塊鏈。跟網路集中應用區塊鏈到金融的思路不同,它追求應用的廣度,讓外界意外的是,螞蟻最先應用的區塊鏈場景不是金融,而是各種生活場景。
早在2015年,騰訊就已成立區塊鏈團隊,不過是研發先行,做技術探索,通過聯盟鏈技術,將區塊鏈落地到微黃金、供應鏈金融、電子存證、公益尋人等項目中,基本都與金融有關,外界同樣知之甚少。騰訊還搭建了一個區塊鏈的基礎架構平台,叫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台),供區塊鏈開發者使用。在AI諸多技術上騰訊都是「後發而至」,可能會先做技術布局,但應用落地卻會相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