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區塊鏈
㈠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待遇怎麼樣
中科院的待遇是相當的好,不過也看你從事的工作,工資和從事工作密切相關。
㈡ 我國有專門研究區塊鏈技術的研究院嗎
有啊,我知道浙江有,是趣鏈科技聯合浙江省網信辦、浙江大學成立的我國區塊鏈領域的首個政、校、企合作機構—浙江省區塊鏈技術研究院。
㈢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1956年6月,中國完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中國科學院開始計算所的籌備工作並組建籌備委員會。6月19日,華羅庚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籌備委員會會議。8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
1956年,計算所籌備委員會,組建了計算機整機、元件電路、計算數學三個研究室。
1958年2月,計算所遷到了中關村新落成的科研樓。
1958年8月1日,103計算機可以運行短程序,中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誕生。
1959年5月17日,中國科學院第七次院務常務會議通過,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1962年,成立專用機和固體電路兩個研究室。
1965年,中國科學院將這兩個研究室由計算所分立出來,與物理所、電子所、應化所、西北計算所、東北物理所等單位的有關研究室合並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微電子學研究所。
1965年,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台109乙大型通用晶體管計算機。
1966年,研製出156組件計算機,是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用於控制導彈彈體的專用機,提供國防部五院(後改為七機部)使用。
1967年-1975年,計算所劃歸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領導,代號為1013研究所,部隊番號為京字116部隊。
1971年,成功研製111型通用計算機是中國第一批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8年,計算數學研究室(不含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測試部分)從計算所分立出來,劃入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
1981年,成功研製150-AP高速數據處理機。
1991年,成功研製用於石油地質勘探油田開發的KJ8920大型數據處理系統。
1984年,成立了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為聯想集團的前身。
1990年3月,智能中心成立。
1998年11月,根據中科院《關於計算所深化改革的決定》精神,組建了計算所二部。
1998年,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試點,啟動知識創新工程。
2002年9月,計算所發布了龍芯1號通用CPU晶元。
2005年,計算所實行機制體製革新,將原有的七個研究室調整為三個研究部和一個前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凝煉為計算機系統結構、網路與普適計算、智能軟體。
2006年6月,總面積3萬平米的計算所新科研樓投入使用。
㈣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2009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369項。當年新立項目課題164項,包括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11項、科技支撐計劃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重點項目1項、聯合基金1項、面上和青年基金25項;北京市創意文化產業項目1項;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3項、對外合作重點項目1項。另外還有院地合作等其它項目。年度到款3.2億元。2009年,計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31項。其中,863計劃重大成果「曙光5000A」系統峰值運算速度達到233.5萬億次,Linpack值為180.6萬億次,在2008年11月發布的第32屆TOP500排行榜上位列第10,是當時除美國以外世界上最快的高性能計算機,在2009年4月召開的科技成果鑒定會上受到鑒定委員會的高度評價。全年共發表學術論文562篇,其中期刊論文178篇,會議報告384篇;被SCI收錄85篇,被CPCI收錄212篇,被EI收錄466篇,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收錄210篇;申請專利142項,授權專利152項。
2010年,計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50項。其中,973項目重大成果「延長摩爾定律的微處理晶元新原理、新結構、與新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原理、新結構與新方法,並研製出萬億次原型晶元TGAP、16核可擴展性驗證晶元Godson-T。項目組在計算機領域頂級會議上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論文,部分科研人員還應邀在ISCA會議上做特邀報告,部分成果被國際同行引用。2010年曙光6000在2010年5月31日發布的第35屆全球高性能計算機TOP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二,龍芯3B晶元流片成功等。計算所部署的其它科研方向也取得了新進展。2010年全所共發表論文591篇,其中期刊論文213篇,會議論文378篇。第四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優秀論文獎和優秀著作獎共評出優秀論文獎一等獎十篇,優秀論文獎二等獎十八篇;優秀著作獎二等獎一部。
2011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495項。當年新立項目課題247項,包括科技部「863」項目2項、「973」項目8項、「火炬」計劃1項、科技支撐計劃1項;工信部重大專項21項;發改委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1項、重點項目2項、國際合作1項、對外交流與合作2項、面上和青年基金42項;網安中心項目15項;北京市項目11項;中國科學院項目22項;橫向項目76項。年度到款額達4.5億元。2011年,計算所共取得科技成果45項。申請中國專利115件,其中發明專利113件,實用新型專利2件;申請國際PCT3件;獲得中國授權專利158件,其中發明專利157件,實用新型1件;獲得國外授權專利6件。
2013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627項(包括新增項目239項)。其中,主持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38項(新增7項);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2項,參與25項(新增8項);主持或參與國家863計劃課題23項(新增13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4項(新增9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5項(新增1項)、面上項目58項(新增15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新增3項),青年基金72項(新增28項);主持或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3項、院重點部署項目3項(新增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3項(新增3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院地合作項目13項;承擔橫向項目155項(新增68項)。年度科研經費到款超過2.7億元。2013年,計算所共發表論文390篇,其中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A類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論文35篇。
2014年,計算所共有在研項目650項(包括新增項目203項),其中,主持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32項(新增3項);主持國家「973」項目3項(新增1項),參與課題26項(新增5項);主持或參與國家「863」課題31項(新增10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4項(新增1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項(新增4項)、面上項目64項(新增17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項(新增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青年基金77項(新增11項);主持或參與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2項、院重點部署項目5項(新增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項目5項(新增2項)、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國際合作項目5項(新增2項)、院地合作項目11項;承擔橫向項目171項(新增53項)。2014年,計算所申請發明專利214項,獲得新授權發明專利68項,授權專利總數達1095項。2014年計算所發表代表性論文94篇。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的學術性期刊,創刊於1958年,是中國第一個計算機刊物,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宗旨是報道中國計算機領域最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和最新科研成果,是中國計算機類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之一,一直被評為中國計算機類核心期刊,是國務院學位辦指定的評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中文重要期刊」。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刊登內容覆蓋述評、計算機基礎理論、軟體技術、信息安全、計算機網路、圖形圖像、體系結構、人工智慧、計算機應用、資料庫技術、存儲技術及其他計算機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重大應用成果。 《計算機學報》 中國計算機領域代表性學術刊物,其宗旨是報道代表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
《計算機學報》始創於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中國計算機學會共同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以中文編輯形式與讀者見面,同時以英文摘要形式向國際各大檢索系統提供基本內容介紹。
刊登的內容覆蓋計算機領域的各個學科,以論文、技術報告、短文、研究簡報、綜論等形式報道以下方面的科研成果:計算機科學理論、計算機硬體體系結構、計算機軟體、人工智慧、資料庫、計算機網路與多媒體、信息安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以及新技術應用等。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主辦的英文學術期刊, 1986年創刊,雙月刊,ISSN 1000-9000。 主編是李國傑院士,編委會由85位國際權威專家組成,其中外籍編委佔60%。
欄目的設置反映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國際研究熱點和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為了方便讀者閱讀,避免綜合性期刊論文內容分散,該刊每期設有專題欄目將相關領域的文章集中發表。
讀者對象為中國國內外大專院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師生以及科研院所研究人員。2005年起JCST由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代理國際出版發行。中國境內由報刊發行局總發行,郵發代號2-578。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創刊於1989年,是中國CAD & CG領域第一個公開出版的學術刊物。該刊以快速傳播CAD與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知識與經驗為目的,刊登有創新的學術論文,報導最新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及時反映該領域發展水平與發展方向。
刊登的內容包括綜述、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圖形演算法與技術、CAD/CAT/CAM/CG系統設計與應用技術、虛擬現實與計算機動畫、圖像與圖形的融合、用戶界面與多媒體技術、科學計算與信息可視化、VLSI設計與測試及電子設計自動化、可信計算與信息安全、系統集成與協同工作等。
㈤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更多信息和資訊。
㈥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簡稱計算所)創建於1956年,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並形成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研發基地,我國首枚通用CPU晶元也誕生在這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計算所是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搖籃。隨著學科與技術發展,從計算所陸續分離出中科院微電子學研究所、計算中心、軟體所和網路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及聯想、曙光等高技術企業。
計算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正在發展成為由本部核心所和建在上海、蘇州、寧波、東莞等地的若干個分部組成的網路型研究所。
計算所本部現有三個研究部和兩個研究中心。系統結構研究部主要從事與計算機系統相關的研究,如計算機體系結構、微處理器設計、網路存儲、編譯和空間信息處理等,主要科研成果包括曙光高性能計算機、龍芯CPU、藍鯨網路存儲等。網路科學與技術研究部研究網路科學的基礎理論體系、新一代網路通信/互連標准與關鍵技術、網路體系結構與系統軟體平台、惠及大眾的低成本網路服務軟體以及網路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與系統。智能信息處理主要從事智能信息處理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前沿的探索性、創新性研究。其目標是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上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前瞻研究中心從事基礎性、前瞻性和交叉學科的研究。普適計算研究中心目標聚焦在面向低成本信息化重大需求的相關先進技術研發上,包括低成本無線接入技術、低功耗先進終端技術、易管理與使用的軟體技術以及面向「龍芯」的嵌入式操作系統等。
計算所堅持「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三性原則,堅持新時期辦院方針,以「躋身國際前沿,關注國計民生,引領中國信息產業」為己任,落實「創新、求實」的理念,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研學術機構
㈦ 中科院高能研究所與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待遇分別是怎樣的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考研資料鏈接:https://pan..com/s/1MklT9YWxs14i2z68n3qihw
㈧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機構領導
研究所名稱姓名時間職務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1956.8-1968.3) 華羅庚 1956.08 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閻沛霖 1959.09 黨的領導小組組長 閻沛霖 1960.02 首屆所長 吳國華 1963.4 黨委書記 閻沛霖 1965.09 黨委書記 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1013所
(1968.3-1975.6) 李潤芝 1969.11 1013所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閻沛霖 1973.06 1013所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趙則三 1973.11 1013所黨的核心小組第一組長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1975.6至今) 汪大漠 1977.06 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楊剛毅 1979.02 臨時黨委書記兼所負責人 范培義 1981.10 臨時黨委書記 曾茂朝 1983.02 所長 曾茂朝 1984.08 所黨組書記 蔡春雷 1986.08 黨委書記 柳傳志 1995.01 所長 李樹貽 1996.03 黨委書記 高文 1998.10 所長 李國傑 1999.12 所長 鄧燕 2000.05 黨委書記
㈨ 區塊鏈技術研究中心
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中心是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院直屬機構
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院是在國家商務部,工信部,科技部的政策指導下成立於河南省鄭州市,
由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發起,國內知名專業分析師,特約國內最權威區塊鏈研究專家,院校專家教授,知名企業CEO參與
為中原企業提供區塊鏈技術落地式解決方案的研究院。是我國成立最早,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研究傳播與服務區塊鏈技術為己任的第三方技術研究機構。
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院本著權威性、規范性、系統性、開放性、公益性的工作原則,協助政府制定行業監管機制,協助政府推廣落地性解決方案。旨在為中原企業提供區塊鏈技術落地方案研究推進,普及和提升廣大企業對於區塊鏈技術的觀念和意識,對中原發展起到指導作用,促進中原區塊鏈技術健康有序的發展,助力中原經濟崛起。
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院將在兩年內對接十億資金資源來扶持1000家中原企業來進行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助力中原經濟實現彎道超車。
㈩ 中科院計算所和中科院軟體所哪個好考他們有哪些區別
如果從復試分數線來看,計算所和軟體所的難度差不多,關鍵還要看你偏向於什麼方向,計算所主要偏硬體偏工程性,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就是計算機體系結構,軟體所偏理論,一些實驗室對數學的要求高,個人建議,優先考慮計算所,如果你對硬體不感興趣,還是不要去計算所的好。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