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繭房去中心化
Ⅰ 微信傳播的六大特點
一、圈子化傳播
所謂朋友圈就是由微信通訊錄上的朋友組成的私密小群體,封閉式的朋友關系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好友的關系也十分穩定,這也是微信不同於微博等新媒體的關鍵之處。每個人的朋友圈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交錯縱橫的,形成一種由點到面的傳播。「小世界」理論認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六個,只要通過六個以內的人你就能夠認識這個陌生人。在微信傳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而朋友圈之間是有交集的,通過這些交集的部分可以一定范圍內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此時,作為傳播者已不是專業的媒體,而是每個操作微信的個體。
微信朋友圈中,傳播者既是編碼者也是解碼者,個人朋友圈的分享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記錄,也可以是轉載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看到的人可以評論和點贊,但是這種互動只有整個圈子內都是好友才能互相看到對方的評論,這種「圈子化」傳播將每個人的圈子相連結成網狀,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和影響。
二、精準化傳播
立足於社交、通信、平台多重角色於一身的微信,改變了人們的通信方式、社交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也受到了一定影響。隨著微信功能的健全,尤其是2012年8月微信公眾平台的開通,更是改變了微信的傳播屬性,使微信成為了信息的發布平台。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媒體紛紛創建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使得微信具有了新聞傳播的功能。
微信公眾號推送模式為強制性推送,並且後台可以將不同的用戶分組推送和按地域推送,從微信公眾平台發出的信息到達的都是主動關注了此微信公眾號的用戶,使信息實現了更加精準的傳播。微信信息傳播的到達率高,幾乎接近100%。如「央視新聞」公眾號對「雅安5.9地震」的信息傳播效果顯著。在早上8點16分發布了地震的文字新聞消息;緊接著在上午9點9分發布了圖文信息,內容豐富,涵蓋了地震方方面面的消息;其後,在10點22分發布微信徵集地震現場情況的內容;隨後在12點47分發布了李克強總理前往災區現場和最新的災區情況。經過以上信息的推送之後,用戶已經知曉了災區的大概情況。「央視新聞」公眾號精準化地向用戶推送信息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占據優勢。不管是媒體、企業還是個人來說,可以通過微信平台實現精準的信息推送,這樣一是方便了用戶,二是避免了資源浪費,信息傳播的效果明顯。
三、信息傳播的便捷性、私密性和有選擇性
由於微信屬於騰訊公司,微信可以藉助騰訊之前推出的QQ社交平台,與QQ平台實現互聯互通。也就是說,微信可以利用QQ用戶群體,而它又藉助於智能手機移動終端,使其在信息傳播中具有優勢。微信主打語音聊天 ,操作簡單,它的用戶群體更加多元化,下至小學初中的學生,上至中老年人,都可以利用語音功能實現聊天,迎合了大部分人對於信息交流的要求。
微信與騰訊QQ、微博相比較可以看出,信息交流的雙方關系更為親密,也就是大部分學者所認為的微信是「強關系鏈接網」。在微信中分享的信息,需要相互關注後才能看到。在微博中,關注同一事件的個人是可以互相看到評論的,而在微信中須互為好友才可以看到互相的評論,這使得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信息隱私化了。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媒介接觸的行為是有著某種特定需求和動機的人使用媒介並得到滿足的過程。」用戶在朋友圈分享內容既是分享日常生活的過程,也是分享思想、看法的過程。約哈里窗戶理論認為:「對個人而言,其認識世界的知識基本上是由四部分組成的:即公開、盲點、隱私、隱藏潛能。」這四部分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直變化的。通過搜索附近加好友的人,一般較少地或有選擇地分享隱私,而對密友則是無話不談,相較就可以發現傳播內容是根據關系的親疏選擇分享不同的內容,體現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
四、信息窄化、片面化傳播
在信息大爆炸時期,信息的來源不再局限於專業的機構和媒體記者,各種新型社交平台和普通人成為信息的重要來源渠道。信息傳播越來越去中心化,信息繭房有了形成的基礎。「信息繭房」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會被自己興趣的東西所吸引,從而將自己束縛在一定的領域,而躲避那些不感興趣的東西,長此以往會形成個人繭房。信息繭房效應在微信中比其他新媒介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主要是因為微信的功能設置和信息傳播的私密性。一方面,微信用戶可以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用戶有了更大的選擇權的自由度,當用戶在自由選擇信息的時候,信息傳播的窄化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對微信傳播來說,每個人的密友也就幾個,大多數屬於不常聯系的人,這就使得信息繭房映射到交際領域形成定向化的人際交往,從而增加了信息傳播的局限性,同時,微信傳播固有的私密性又會加深這種定向化,使得個人越來越習慣於蜷縮在自己的小圈子,不利於信息的平衡和真實。雖然現代人身處信息全面、多元化的時代,但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呈現出窄化趨向。
微信用戶呈現的信息多是個人日常生活的記錄和感受,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出現,這些內容具有碎片化的特點,由於受個人心情、習慣的影響,發表的內容往往不夠客觀,呈現一定的片面性。
五、偏人際化傳播
微信好友是經過雙方同意後進行交流的,具有圈子性傳播特點。同樣屬於微傳播的微博和微信是不同的,當發送一條信息時,不管是否是好友,微博用戶都能看到並進行評論和轉發。微博用戶可以不互相認識,它構建的是一個弱關系網路,只要關注就可以看到對方發送的信息。
Ⅱ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Ⅲ 全面完善金融科技生態有哪些途徑
第一,在基礎層,要重點推動數字化金融「新基建」的完善。例如,我國的移動支付雖然發展迅速,但與一國數字化變革的內在需求相比,整個支付清算體系還需不斷提升質量、效率和規范性;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金融科技場景的對接與落地,還需要徵信科技的進一步探索和應用,更好地解決金融服務中的信息不對稱或信息「繭房」矛盾。
第二,在技術層,重點關注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安全技術等前沿技術的應用突破。例如,在各類技術中,數據資源的內部管理治理與外部流通交易是橫亘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進程中的關卡,而基於多模態的機器學習和跨模態的融合應用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發展人工智慧的共識,以容器和微服務為基礎的雲原生技術已成為雲計算發展主要方向,區塊鏈的挑戰則在於如何跟具體的業務場景結合、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
第三,在業務層,無論是持牌金融機構的金融科技創新,還是新興技術企業服務持牌金融機構,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技術和業務「兩張皮」的問題。實踐中通常是根據業務需求匹配相應的技術,但業務需求需符合現有商業模式,因此很可能阻礙技術創新。因此如何突破技術與業務的矛盾是未來討論金融科技落地場景的重中之重。此外,金融科技創新的推動,也離不開專業的會計、審計、評估、評級、反洗錢等中介服務支撐。
第四,在客戶層,則需要以數字化來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創新的需求動力,重點是通過推動宏觀經濟與微觀主體的數字化變革,而從源頭上優化金融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提高企業和居民的金融科技接受能力和水平,增加有效需求。
第五,在監管層,同樣存在諸多挑戰。例如,需要處理好常規監管和非常規監管的關系。常規監管通過日常性的工作實現包容、穩定、合規等多重目標,最大的挑戰是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難題。非常規監管則面對如公平競爭與反壟斷、重大風險事件、新業態與模式影響等,例如在新興金融領域,如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近年來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其特點包括依託智能合約就可以建立借貸關系,沒有主體、資金提供者和借貸方連在一起,其中自然存在許多新型風險。
最後,在金融科技生態的環境要素方面,可以實施的政策措施有很多。例如,金融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不僅需要特定的政策支持,更需要政策的持續性與穩定性,來促使市場創新主體的預期穩定,更好地推動創新與發展,在此方面,相關政策透明度、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