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藏學研究中心
⑴ 甘肅省藏學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甘肅是我國藏族聚居的五個省區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之下,於1984年批准成立了專門的藏學研究機構——甘肅省藏學研究所,並將所址設在藏族文化底藐深厚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鎮。這對發掘與弘揚甘肅藏區乃至安多藏區的民族文化、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必將產生積極作用。
注冊資本:303萬人民幣
⑵ 國內藏族歷史研究的大家有哪些
更敦群培
曾國慶
1956年10月出生,1972年10月參加工作。1982年7月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2000年上半年入北京外國語大學強化英語學習,2000年8月—2001年8月赴美國弗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學習英文。1972年—1978年於中國人民銀行拉薩市中心支行工作,任會計。1982年迄今,大學畢業留校從事藏學科研及教學工作
《清代藏史研究》(專著),西藏人民出版社、山東齊魯書社1999年3月版。
《歷代藏族名人傳》(二人合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
《西藏封建奴隸制社會形態》(集體著作),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5月版。
《歷代達賴、班禪年譜》(集體著作),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西藏歷史文化詞典》(集體著作),浙江、西藏人民出版社。
《西藏通史》(集體著作),中外古籍出版社。
《藏族歷史文化》(教材),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清代藏區驛站制度蠡測》,《西藏研究》1996年第1期。
《芻議清代藏區土司制度》,《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
《論駐藏大臣的歷史作用》,《西藏研究》1998年第2期。
《前清藏族文化面面觀》,《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從人身權談廢除西藏封建農奴制的必要性》,《人民日報》1999年4月28日。
《簡述前清西藏地方政治體制》,《西藏研究》2002年第2期。
《論頗羅鼐的文韜武略》,《西藏研究》2004年第1期。
《英、漢、藏西藏地名對照》(上)翻譯,《西藏研究》1997年第4期。
《英、漢、藏西藏地名對照》(下)翻譯,《西藏研究》1998年第1期。
《從駐藏大臣設立談中央政府對西藏主權》,《藏學研究論叢》(六),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概說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施政》,《藏學研究》(八),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知無一生有九死,誅逆安邊千秋傳》,《藏學研究》(九),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一般刊物文章:
《士林哲人,藏學耆英—記吳豐培教授》,《中國西藏》1997年第3期。
《六世達賴喇嘛傳奇》,《西藏旅遊》1997年第3—4期。
《小議駐藏大臣》,《中國西藏》1998年第2期。
《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政績鉤沉》,《中國西藏》1998第6期。
《歷代達賴喇嘛知多少》,《中國西藏》2004年第3期。
《一部藏學研究的厚重之作—評〈西藏民俗文化〉》,《中國西藏》2004年第5期。
編輯藏學前輩之論文:
《藏學研究論叢·吳豐培專輯》(九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縮編藏學先輩專著:
《西藏通史簡編》(第七章本人負責),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
廖祖桂
筆名馨庵,男,漢族,1929年生,1953年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中國藏學》雜志漢文主編,編審,現已退休。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
李鵬年
男,漢族,1932年12月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人。1948年5月參加工作,195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本科。歷任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代組長,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組長,副主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副主任兼《歷史檔案》雜志主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文獻資料所所長等職。研究館員。1995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6月離休。
高淑芬
女,漢族,1941年生,1966年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畢業,曾任中國藏學出版社副總編,編審。現已退休。
責編著作有數十本藏學書籍,如:《西藏佛教發展史略》、《西藏知識叢書》、《西藏山南基巧、乃東窮結社會歷史調查》、《邊疆史地資料叢刊西藏卷》等。
發表論文有《一部科學全面揭示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的長卷--讀〈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載《中國藏學》1996年第4期)等。
拉巴平措
男,藏族,1942年11月11日生,西藏自治區江孜縣人,研究生學歷。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幹事、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
長期從事藏族歷史、宗教、文化和藏學理論研究。代表性學術專著《藏式健身寶卷:藏族傳統健身法集成》(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發表學術論文《藏族傳統健身方法中的保健按摩——預備式擦身法簡介》(《中國藏學》2006年第4期)、《關於藏族傳說中的人類起源問題》(《西藏日報》1981年6月31日)、《剖析江孜宗的跳神大典》(《西藏日報》1981年7月31日)等數十篇;主持編撰和組織編寫了《西藏自治區概況》、《簡明西藏通史》(藏文版)、《當代中國?西藏卷》、《當代西藏簡史》、《當代中國的西藏》、《西藏學漢文文獻叢書》、《藏文文獻古籍叢書》、《民族文化大觀叢書》、《西藏通史》等學術專著數十部。藏文小說《三姊妹》、《雨後森林》發表後獲獎。
格勒
藏族,1950年5月1日生,四川省甘孜縣人,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幹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
《西藏昌都--歷史、傳統、現代化》,主編(合著),重慶出版社,重慶,2000年。
《月亮西沉的地方--對西藏阿里人類學田野考察側記》,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西藏家庭四十年變遷--西藏百戶家庭調查報告》,主編(合著),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1996年。
《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拉薩卷》,主編(合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藏北牧民》,合著,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1993年。
《多樣性的世界--文化人類學概論》,合編,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90年5月。
《論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周圍民族的關系》,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廣州1988年。
《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話》,獨著,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4。
「西藏現代化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佔87%以上人口的農民民的現代化問題」,見《中國民族工作五十年理論與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北京,1999年9月。
「瓦虛色達:東部藏區的一個游牧部落群體」,見《世界民族》雜志,1998年第2期。
「Marital Payments: The Case of Tibetan nomads」(in English). Tibetan Studies, Vol. 1, Edited by Helmut Kraaaer, Michael Torsten Much, Ernst Steinkellner, Helmut Tauscher. Wien 1997。
「The Washu-Sethar: A Nomadic Community of Eastern Tibet」(in English). Min Zu Xue Bao(ethnological Journal), Vol.22. National political University, Taiwan(1996)。
「中國西藏文化的的人類學研究「見《社會文化人類學演講集》下816-830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s Tibetan Region-Todlung」 Deching County as a Typical Example」(in English), Rural Urbanization(II).. Chinese Sociology ana Anthroplogy, Summer 1996 Vol.28.No.4. Pacific Lutheran University. Tacom。
「西藏家庭四十年變遷――緒論」,見《西藏家庭四十年變遷》1-19頁,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
「西藏家庭結構和功能變遷初探」,見《西藏家庭四十年變遷》385-413頁,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
「西藏傳統社會中的宗教信仰」,見《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321頁-334頁,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1996年。
「西藏高原也是原始人類的故鄉」,見《藏學論文選集》上,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1996。
「阿里農村的傳統土地制度和社會結構」,見《藏學論文選集》上,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1996。
「都市化與堆龍德慶鄉村的變遷「(合著),見《中國藏學》雜志1995年第3期,合訂本123頁-139頁。
「色達牧區的嫁妝和娉禮」(合著),見《中國藏學》雜志1995年第2期20頁-29頁。
「色達游牧社區的人類學田野考察記」(藏文,合著),見《中國藏學》雜志1995年第1期。
「拉薩歷史沿革」,見《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拉薩卷》第26頁-46頁,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拉薩的人口與民族構成」,見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拉薩卷》第47頁-85頁,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北京1995年8月。
「The Tibetan Plateau - One of the Homes of Early Man,」(in English). Anthropology of Tibet and the Himalaya, C. Ramble and M. Brauen, eds. Zurich: Ethnologische Schriften Zurich (1993)。
「西藏阿里傳統稅收制度的比較研究」(合譯),見《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20頁-37頁。
「骨系與親屬、繼嗣、身份、和地位」(合譯),見《中國藏學》雜志1991年第1期。
「霍爾十三寺及其創建者霍爾曲傑昂翁彭錯「,見《藏學研究文選》,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89年8月。
「關於藏族源於印度說的質疑「,見《藏族史論文集》,四川名字出版社,成都,1988年1月。
「藏族源於『發羌』的幾點質疑」,見《中國藏學》,1988年第2期。
「古代族同化融合西山諸羌與嘉戎藏族的形成」,見《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中華大地上三大考古文化系統和民族系統」,見《中山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
「木雅藏族的形成及其族屬考辯」,見《康定民族師專學報》1988年第3期。
「新龍穀日的石棺葬及其族屬問題」,見《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
「藏族本教的起源與發展問題探討」(合著),見《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2期(總第24期)。
「略論西藏的原始文化與中原地區的關系」,見《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論南方少數民族古代哲學中的共性和個性」,《貴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論古代羌人與藏族的歷史淵源關系」,見《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略論藏語輔音韻尾的幾個問題」,見《民族語文》1985年第1期。
「隋唐時期的西山諸羌和康巴藏族的形成」,見《民族文化》1985年第1期。
「藏族本教的巫師及其巫術活動」,見《中山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一個藏族游牧部落的宗教、法律、家庭、婚姻的調查和研究」,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4年11月特刊號。
「論藏族本教的神」,見《藏族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84年9月。
「急待整理發掘的文化寶庫――藏文歷史檔案」,見《西藏研究》1983年第1期。
「解放前藏族牧民的生產方式」,見《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1983年第2期。
「對解放前四川色達草原游牧部落社會的研究」,見《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4期(總第14期)。
陳慶英
男,漢族,原籍廣東省台山縣,1941年10月21日生於四川省南充市。1958年隨家庭遷居青海。1960年畢業於青海師范學院附屬中學,考入青海民族學院物理系讀書。在青海民族學院開始學習藏語文。1963年青海民族學院物理系並入青海師范學院,1965年畢業於青海師范學院物理系。1967年至1978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中學和海西州民族師范學校擔任教員。1978年10月考入中央民族學院民族語文系古藏文專業,學習敦煌古藏文文獻,1981年10月畢業時獲得文學碩士學位。1981年10月至1984年3月在中央民族學院藏學研究所從事藏學研究,任助理研究員,研究藏傳佛教薩迦派歷史以及蒙藏關系史,1983年曾到西藏薩迦等地考察三個月。編輯《藏學研究論文集》、《藏學研究譯文集》各兩冊。1984年3月調到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藏學研究所,負責塔爾寺藏文藏書目錄編寫及塔爾寺歷史文物研究,1986年任副研究員、副所長,再次去西藏考察。1987年起任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藏學研究所所長,1988年起任研究員,主持青海藏族社會歷史研究課題,主編《中國藏族部落》、《藏族部落制度研究》、《塔爾寺概況》等。1990年4月參加中日佛教文獻研究交流代表團訪問日本大正大學、京都佛教大學、民族學博物館。1993年8月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任歷史宗教研究所所長和研究員至今。1995 年10月到台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任客座教授3個月。1999年4月至12月作為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合作研究。
⑶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待遇怎麼樣我想報今年的公務員。
單位不錯,成功率低,很低。
不過,你想往北京擠破頭嗎?想脫離現在工作,就該找個成功率高的崗位。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機構職能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綜合性的藏學學術機構,從事研究西藏自治區與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四省涉藏州縣的文化、歷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所屬事業單位5家:藏醫葯研究所、西藏文化博物館、中國藏學出版社(含《中國藏學》雜志社)、北京藏醫院、機關服務中心。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簡稱藏研中心)成立於1986年5月20日,是位於首都北京的藏學研究專門機構,實行黨組領導下的總幹事負責制。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於1986年5月20日在北京成立。
他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協調全國藏學研究;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出版學術專著和刊物;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藏學家;掌握、研究國外藏學現狀和動態。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加強藏學研究機構建設,發揮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全國藏學研究領域的牽頭協調作用」。
科研工作是藏研中心的中心工作。學術委員會是藏研中心科研和學術工作的審議和咨詢機構,由藏學主要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組成。 由一批知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是中心的學術咨詢與評議機構。職工隊伍174人,由藏、漢、蒙、滿、回、土家、納西、彝、達斡爾、白等民族組成。
主辦全國北京藏學討論會、藏學珠峰論壇和中國藏學珠峰獎。
評選、藏學工作協調會等活動,編輯出版《中國藏學年鑒》和《中國藏學》雜志,以及開辦中國藏學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⑷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簡介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簡稱藏研中心)成立於1986年5月20日,是位於首都北京的藏學研究專門機構,實行黨組領導下的總幹事負責制。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其它藏區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於1986年5月20日在北京成立。他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協調全國藏學研究;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出版學術專著和刊物;培養、造就一批馬克思主義藏學家;掌握、研究國外藏學現狀和動態。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加強藏學研究機構建設,發揮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全國藏學研究領域的牽頭協調作用」。
科研工作是藏研中心的中心工作。學術委員會是藏研中心科研和學術工作的審議和咨詢機構,由藏學主要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組成。 現任領導班子由黨組書記游洛屏;總幹事拉巴平措;副總幹事洛桑·靈智多傑、柳應華、鄭堆組成。由一批知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是中心的學術咨詢與評議機構。職工隊伍174人,由藏、漢、蒙、滿、回、土家、納西、彝、達斡爾、白等民族組成。
主辦全國北京藏學討論會、藏學珠峰論壇和中國藏學珠峰獎
評選、藏學工作協調會等活動,編輯出版《中國藏學年鑒》和《中國藏學》雜志,以及開辦中國藏學網。
⑸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怎麼樣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簡稱藏研中心)成立於1986年5月20日,是位於首都北京的藏學研究專門機構,實行黨組領導下的總幹事負責制。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是以西藏和其它藏區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於1986年5月20日在北京成立。他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協調全國藏學研究;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出版學術專著和刊物。其出版的刊物和網站內容,政治性很強,學術性不如其他大學的藏學刊物。
⑹ 北京的西藏文化博物館地點在哪兒,怎麼去門票多少
首先,要提醒的是,博物館現在只對內部開放,還不接待社會遊客。
地點:北四環東路,坐公交的話,到安慧橋東,地鐵的話,惠新西街北口。開車的話,走北四環路北,與西藏大廈斜對面,挨著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電話:64978534.具體可以咨詢。
⑺ 用人類學的方法去研究藏學有什麼好處
藏學,是研究中國藏族歷史、宗教、文化、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又稱藏學、西藏學。據統計,中國現有五十餘家藏學研究機構,一千多名專家學者。目前,它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性學科,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大。藏學的故鄉在中國。藏族璀糜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社會形態是藏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僅西藏的藏文歷史檔案就有近300萬件。高高的、厚厚的薩迦佛經牆至今仍然遺留著元代的塵埃……藏族的文獻典籍之豐富、卷帙之浩繁,在中國56個民族中僅次於漢族而居各少數民族之首。中國藏學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已成為研究以西藏為主並包括川、青、甘、滇整個藏族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綜合性學科。
⑻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暨「雪域寶鑒——見證西藏歷史、弘揚藏族文化」大型主題展覽28日在京舉行。通過西藏文化博物館,我們將更加了解西藏的歷史和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 將更加堅定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的決心和信心。 在祖國大家庭的懷抱中,西藏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和西藏自治區領導,首都有關科研、文化機構、高等院校負責人和專家學者100多人參加了開展儀式。 西藏文化博物館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從2007年開始籌備建設, 是對外展示西藏歷史和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⑼ 從北京南站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乘坐地鐵最近線路怎麼走
公交線路:地鐵14號線 → 地鐵5號線,全程約18.7公里
1、從北京南站乘坐地鐵14號線,經過3站, 到達蒲黃榆站
2、步行約330米,換乘地鐵5號線
3、乘坐地鐵5號線,經過13站, 到達惠新西街北口站
4、步行約410米,到達中國藏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