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休謨去人類中心

休謨去人類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8-28 18:40:30

⑴ 關於人類中心論與非人類中心論有爭論的事情

本時代的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吏,人類的認識就是一種揭露自己渺小又丑惡的過程.當知道得越多,就會指數級的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垃圾和不安全.為了修補心理的那種不安全感然後就會更加瘋狂的去攝取,更貪婪.拋起更大的事端.人類的中心就像個人的心理.人類的中心就是以個人為中心.但大家都很清楚,每個人從生下來到老死的每一份所得,都是大自然給預的.包括肉身和意識思想.終歸有一天都要一毫不少的還回去.我們去猜測大自然的力量就像我們生產的電腦去猜測人的思想一樣可笑和無知,唯一能做的只有努力地去發現大自然的一些小力量撐屋並使用它為我所用,而不能主載. 而當今,當我們擁有了核武器等強大得足以如毀滅人類自己的時候,人類離消亡已經不遠了..........不是大自然要殺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傷害了自己.等滅亡了再用幾個億億年的時間從單細胞動物慢慢進化到猴子,再到一個新智慧特種動物吧,因為那時候不再是叫人類了....幾個億億年的時間不算多,對於銀河系來說只不過只不過是剎那間,還沒有旋轉一周呢....

⑵ 現代人類中心主義的核心觀念主要是什麼

第一,人由於具有理性,因而自在地就是一種目的。人的理性給他一種特權,使得他可以把其他非理性的存在物當作工具來使用。強式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由於是一種自在的目的,是最高級的存在物,而他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他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毀壞滅絕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這樣做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弱式人類中心義則試圖對人的需要做某些限制。

第二,非人類存在物的價值是人的內在情感的主觀投射,人是所有價值的源泉;沒有人的在場,大自然就只是一片「價值空場」。強式人類中心論認為,只有人才具有內在價值,其他自然存在物只有在它們能滿足人的興趣或利益的意義上才具有工具價值;自然存在物的價值不是客觀的。弱式人類中心論則認為,自然存在物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們能滿足人的利益,它們還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的人類中心論者甚至承認,自然物也擁有內在價值,人不是所有價值的源泉。

第三,道德規范只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它所關心的只是人的福利。最理想的道德規范是這樣一些規范,它們能在目前或將來促進作為個人之集合的人類群體的福利,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同時又能給個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自我得到實現。強式人類中心論認為,非人類存在物不是我們的倫理體系的原初成員,道德只與理性存在物有關;道德自律能力(用道德原則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是獲得道德權利的基礎;非人類存在物不具有道德自律能力,因而認為它們擁有道德權利是不恰當的。自然有機體之間的行為是非道德的,它們對人做出的行為也是非道德的,因而人對自然有機體做出的行為也是非道德的。弱式人類中心論雖然承認人的優越性,但也承認其他有機體也是生命聯合體的成員,這一事實本身就是我們有義務從道德上關心它們的根據;作為同一生命聯合體的成員,我們與它們(至少是高等動物)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倫理意蘊。弱式人類中心論或者主張套用「貴族與其臣民的關系模式」來理解和處理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要求貴族(人類)承擔起保護其臣民(非人類存在物)的高貴責任;或者主張把「己欲立而立人」這一道德金律推廣應用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人希望自然怎樣待他,人也應怎樣對待自然。

強式人類中心主義是無條件地、機械地強調人類的至上性,強調人類是世界的唯一主宰。強式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中心」,是世界的絕對的「主人」,人有權任意支配、統治、處置一切非人類的自然物。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是決定其他自然物是否具有存在價值的尺度。強式人類中心主義只看到了人的主宰地位,只看到了人的主體力量,只看到了人的物質需要、物質利益,而沒有看到人所屬的自然生態系統,沒有看到人對非人世界的高度依賴性。

由於人類對自身至上性和唯一性的認識,自然地引出了強式人類中心主義的排他性和短視性特點。由於強式人類中心主義只看到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這就使得強式人類中心主義只關注人類而不關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系統,只知索取而不知回報,完全將自然界視作自己任意宰割的對象。強式人類中心主義所關注的只是當代人的利益,或是人的眼前的、可以看得到並能很快實現的利益,從而忽視了人的長遠的或子孫後代的利益及其他方面的需求。

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以全球意識、生態意識、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等為具體的觀念性構成要素,並認為在生態系統中,人雖然居於主導地位,是管理者,但決不意味著人可以凌駕於自然之上,不守自然規律而隨心所欲地驅使自然,安排自然。弱式人類中心主義關心人類的整體利益和終極價值,但也同時承認自然的權益及內在價值,這就把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有機地統一在了一起。

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方面或在社會領域,是以整個人類的利益為中心,一方面是代內間人類的整體利益,一方面是代際間人類的整體利益,這兩方面共同要求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協同發展的道路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奉行互利互惠的原則,即以互惠互利的觀點來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互利型思維方式來實現其向現實實踐活動的滲透轉化,這對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國家和國家、地區和地區、個人和個人、當代人和後代人之間的關系。

⑶ 休謨的生平介紹

Hume,David

18世紀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

生平和著作 1711年5月7日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卒於1776年8月25日。11歲進愛丁堡大學。1729年起專攻哲學。1732年剛滿21歲就開始撰寫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人性論》,1734年去法國自修 ,繼續哲學著述。1748年出使維也納和都靈。1749年回家鄉,潛心著述。1751年移居愛丁堡市。1763年任駐法使館秘書;1765年升任使館代辦。1767~1768年任副國務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愛丁堡。

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 、《道德和政治論說文集》、《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6卷)等。

哲學思想 休謨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結束到產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革的時代。這時,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它繼續維持同貴族的聯盟以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與此同時,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工商業資產階級要求對這個聯盟內部的關系作有利於本階級的調整,並繼續反對封建復辟勢力。這時,資產階級的進步性和保守性交織在一起。作為這個階級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謨,貫徹經驗論觀點,提出了以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懷疑論為特色的哲學體系。

大衛·休謨(1711—1776)是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近代不可知論的著名代表。著有《人性論》(1739—1940)、《人類理智研究》(1748)和死後出版的《論靈魂不死》等。
休謨從貝克萊的主觀唯心論走向不可知論,認為人們只能知道其感知的,至於是否有客觀事物存在則是無法知道的。「我們所確實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覺,由於這些知覺借著意識直接呈現於我們,所以它們獲得了我們最強烈的同意,並且是我們一切結論的原始基礎。我們由一個事物的存在能推斷另一個事物的存在的那個惟一的結論,乃是憑借著因果關系,這個關系指出兩者中間有一種聯系,以及一個事物的存在是依靠著另一個事物的存在的。這個關系的觀念是由過去的經驗得來的,借著過去的經驗我們發現,兩種存在物恆常結合在一起,並且永遠同時呈現於心中。但是除了知覺以外,既然從來沒有其他存在物呈現於心中,所以結果就是,我們可以在一些差異的知覺之間觀察到一種結合或因果關系,但是永遠不能在知覺和對象之間觀察到這種關系。」因此,「我們永不能由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形成關於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休謨認為,因果性聯系只是人心的一種習慣性傾向,他用習慣代替了我們過去確定的知識概念,認為我們的知識只是一些或然性的結論。
休謨對觀念和感覺印象作了區分,——「人類心靈中的一切知覺(Perceptions)可以分為顯然不同的兩種,這兩種我將稱之為印象和觀念。兩者的差別在於:當它們刺激心靈,進入我們的思想或意識中時,它們的強烈程度和生動程度各不相同。進入心靈時最強最猛的那些知覺,我們可以稱之為印象(impressions)……至於觀念((idea)這個名詞,我用來指我們的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觀念是印象的摹本。他把觀念加以分類,「簡單的知覺,亦即簡單的印象和觀念,不容再行區分或分析。復合知覺則與此相反,可以區分為許多部分。」復雜觀念是通過簡單觀念的聯想而成。他提出的兩條聯想律是相似律以及時空上的接近律。兩個觀念越相似和越接近,它們越容易形成聯想。另外,休謨把因果律看作是人類經驗的習慣。「在我看來,觀念的聯系只有三條原則,就是『相似性』、時空上的『連續性』以及『原因』或『結果』。」
羅素認為他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因為「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了它的邏輯終局,由於把這種哲學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難以相信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代表著一條死胡同: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
關於休謨問題——休謨問題,即所謂從「是」能否推出「應該」。「……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地發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經常的『是』與『不是』等連系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該』聯系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系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論述和說明;同時對於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即這個新關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系推出來的,也應當舉出理由加以說明。」
休謨在概述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指出,全部哲學可以區分為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兩大部分,而科學的哲學研究法是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從F.培根以來,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經運用這種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學的體系。但是,在精神哲學方面,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體系。休謨給自己提出任務:應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以便建立一個精神哲學的體系。而作為這個體系的基礎的「人性」本身,他認為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即理智和情感。他對「理智」的研究是關於認識論問題的論述,對「情感」的研究是關於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的考察,對宗教問題的探討同理智原理和情感原理都有聯系。休謨的精神哲學體系,大致包括認識論學說、社會倫理、政治學說以及宗教哲學學說等幾個部分。

在哲學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論,對感覺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懷疑態度,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態度。他認為,感性知覺是認識的唯一對象,知覺分印象和觀念兩類,但認為人們不可能超出知覺去解決知覺的來源問題。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認為因果聯系只是由於印象出現先後而形成的一種觀念。在倫理觀上,主張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利益是一致的。他還用其經驗論、懷疑論和功利主義倫理學論述了有關上帝觀念和宗教問題。

其他思想 在經濟學方面,他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代表,是反對重商主義的。他關於國際貿易的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社會歷史觀點以人性論為基礎,把對財富、享樂和權力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認為無論何時何地,人性是一致的和不變的;歷史的作用就在於發現有關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經驗教訓。所著《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是一部政治史,但此書在附錄和一些章節中對各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道德風尚和精神文化作了分門別類的記述。他是把歷史研究范圍擴大到社會和文明方面的近代西方史學家之一。休謨政治思想保守,反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情查理一世。在書中,他還嚴厲抨擊長期議會和O.克倫威爾,歌頌「光榮革命」,說它開辟了英國憲法的新紀元,使英國人得以享受人類前所未有的最完備的自由制度。

歷史地位和影響 休謨的哲學是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休謨和I.康德一樣,在哲學的發展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休謨的懷疑論為19世紀英國非宗教的哲學思想提供了理論。休謨的不可知論觀點為實證主義者、馬赫主義者和新實證主義者所繼承,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⑷ 休謨是個怎樣的人物

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年)系蘇格蘭人,12歲時進人愛丁堡大學,但中途輟學,在家裡自學文學和哲學。1734年,他到法國從事研究著述,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人性論》。1737年回國後任家庭教師和駐歐各國外交官,在法國結識了盧梭及網路全書派的啟蒙學者。1767年任國務大臣助理,但任期只有八個月。最後回歸故里,平靜地度過了最後的時光。著作除《人性論》外,還有《人類理解研究》(《人性論》認識論部分)、《道德原則研究》(以性論》的倫理學部分)、《英國史》,他的《宗教和自然史》受到教會譴責,被羅馬教會列為禁書。

休謨在《人性論》開頭指出,哲學分為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兩部分,哲學的研究方法是實驗和觀察。牛頓運用這種方法在自然哲學領域獲得巨大成功。休謨的目標是成為精神哲學中的牛頓,他的任務是運用那種業已被證明為有效的方法,剖析人性,建立科學的精神哲學。他的《人性論》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以人性為研究對象,包括理解和情感兩部分,休謨的理論相應地分為認識論和倫理學兩部分。《人性論》卷一論理解,卷二論情感,卷三論與理解和情感都有關的道德。

⑸ 休謨的認識論的內容

①知覺論和懷疑論:休謨把「知覺」作為知識的基本要素,並把知覺分為兩類,即印象和觀念。他認為印象是指人們在聽、看、觸、愛、憎的時候所產生的較活躍的知覺;觀念則是在反省上述感覺時人們所 意識 到的一些較不活躍的知覺,這樣的觀念也就是 思想 。休謨進一步把印象也分為兩類,即感覺和反省,他認為反省印象在相應的觀念之前產生,但卻出現在感覺印象之後,而且是從感覺印象得來的。這樣,休謨把 感性認識 和 思維 都歸在知覺之下,並且把反省和觀念都歸結為感覺印象。休謨在對經驗的分析上則把心靈自我也說成是一束知覺。
對於「感覺印象從何而來」這一認識論的根本問題,休謨持「存疑」態度。他聲稱:「至於由感官所發生的那些印象,據我看來,它們的最終原因是人類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釋的。我們永遠不可能確實地斷定,那些印象還是直接由對象發生的,還是被心靈的創造能力所產生,還是由我們的造物主那裡得來的」(《人性論》,第101頁)。這種既不用 物質 對象的作用來說明感覺印象,也不用心靈或上帝的作用來說明感覺印象,是休謨的懷疑論即不可知論的基本觀點。
盡管休謨極力迴避回答物質或精神 本原 的問題,但是他的懷疑論哲學並未超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路線,而只是動搖於兩者之間。當休謨承認全部知覺依賴於身體的器官,承認感覺的產生有其自然的物理的原因的時候,他是在向唯物主義方面靠攏。當他把感性知覺同物質世界割裂開來,斷言「確實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覺」,「永遠不能由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形成關於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時,他就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
休謨把自己的哲學稱作「溫和的懷疑論」,以區別於古希臘 皮浪 的「過分的懷疑論」。休謨的懷疑論固然限制了認識,但是他並不完全否定認識。反之,他肯定人的心靈賦有一些認識能力,從而提出了研究人類理智能力的任務。
②知識論和因果論:休謨認為人類的理智有兩種作用,即推斷各種事實和比較各個觀念。同樣,人類的知識也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實際事情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自然哲學和歷史學等,這是建立在 經驗 基礎上的因果性知識;另一類是抽象科學和證明的知識,即數學知識。他認為這後一類知識的命題,只憑思想的作用就可以推導出來,無需依據 宇宙 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東西。顯然,在對普遍必然的數學知識的解釋中,休謨實際上對 唯理論 和 先驗論 作了讓步。
休謨認為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因果性知識構成了大部分的人類知識,是一切人類行為的源泉。因此,他著重地探討了因果性問題。他按照懷疑論觀點,不承認對於客觀規律性的任何斷定,而局限於對各個現象間、各個觀念間因果聯系的考察。他指出,因果之間有一種前後相承的關系,可是「後此」並不就是「因此」。因果聯系觀念的基本條件在於必然的聯系,就是說,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種因果聯系的發現不是憑借於理性,而是憑借於經驗。不過,單獨一次經驗並不足以形 性,而是憑借於經驗。不過,單獨一次經驗並不足以形成因果觀念,只有當類似的現象多次重復或經常集合在一起,並從而在人的心靈上產生習慣性的影響時,才能形成這種觀念。他在對因果聯系的解釋上,認為因果聯系只存在於心中,而不在對象中,陷入了 主觀唯心主義 。

⑹ 為啥休謨是西方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

休謨是西方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原因如下:
歷史學家們一般將休謨的哲學歸類為徹底的懷疑主義,但一些人主張自然主義也是休謨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謨的學者經常將其分為那些強調懷疑成分的(例如邏輯實證主義),以及那些強調自然主義成分的人。
休謨的哲學受到經驗主義者約翰·洛克和喬治·貝克萊的深刻影響,也受到一些法國作家的影響,他也吸收了各種英格蘭知識分子如艾薩克·牛頓、法蘭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等人的理論。

⑺ 人類中心論

人類中心論是一種認為人是宇宙中心的觀點。最初,這種觀點是同神學世界觀相聯系的。中世紀神學世界把人類中心論建立在托勒密地球中心說的基礎上,按照這種理論,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世界又是上帝為了人創造的,因而人是宇宙的中心,人可以征服、利用和統治自然界。因此這是一種神學唯心主義觀點。後來,這種觀點發展為人統治自然的思想。這種思想的核心是一切都以人為尺度。例如,人類發展科學技術,是為了了解自然的奧秘從而找到征服和統治自然的途徑和手段;人類發展經濟的唯一目標是開放利於自然取得經濟增長;等等。這種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點推動人們同自然界作斗爭,取得對自然界的偉大勝利。但是,由於他忽視自然界而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當前人類面臨世界環境退化的嚴重形勢是這種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念的一種後果。為了擺脫這種生態危機的後果,必須否定人類中心論的價值觀念,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世界觀。

人類要不斷改造自然,同時也要學會與自認和諧相處,環境污染等等惡果就是這么!!!

⑻ 古典人類中心主義為什麼是人類

比其他生物優越古典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古代歐洲思想家,蘇格拉底曾說,思維著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其中就包含著以人類為本位來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不過,這種觀念的真正流行是在17世紀以後,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啟蒙運動的興起、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想的傳播,使人類中心主義被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人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向大自然開戰。古典人類中心主義可以分為自然目的論、神學目的論、二元論和理性優越論幾種論調。

自然目的論學說認為,其他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工具價值,因而我們對它們不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明確指出:植物的存在是為了給動物提供食物,而動物的存在是為了給人提供食物——家畜為他們所用並提供食物,而大多數(即使並非全部)野生動物則為他們提供食物和其他方便,諸如衣服和各種工具。由於大自然不可能毫無目的、毫無用處地創造任何事物,因此,所有的動物肯定都是大自然為了人類而創造的。

神學目的論學說認為,上帝、天使、人、動物、植物與純粹的物體組成了一個等級性的存在鏈;在這個存在鏈中,上帝是最完美的。其他存在物的完美程度取決於它們與上帝接近的程度,而那些較不完美的存在物應服從那些較完美的存在物。

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曾明確宣稱,在自然存在物中,人是最完美的存在物,上帝為了人本身的緣故而給人提供神恩;他之所以給其他存在物也提供神恩,僅僅是為了人類。因此,人可以隨意使用植物,隨意對待動物。聖經中雖然包含有要求人們關心動物和其他存在物的內容,但這種關心是基於對他人的關心;對動物的殘酷行為之所以是錯誤的,是由於這種行為會鼓勵和助長對他人的殘酷行為。

二元論是一種把人與自然機械地進行主客二分的世界觀,其代表人物是笛卡兒。在他看來,人是一種比動物和植物更高級的存在物,因為人不僅具有軀體,還擁有不朽的靈魂或心靈,而動物和植物只具有軀體。由於動物沒有心靈,不會說話(說話以對概念的使用為前提),因而充其量只是一架自動機。作為純粹的物質,動物只具有物質的屬性:廣延、體積、重量、形狀等。它與無生命的客體並無區別。植物更是如此。

在笛卡兒看來,動物是無感覺、無理性的機器。它們像時鍾那樣運動,當我們折磨動物時,它們並未真正感到痛苦,它們只是表現得好像是在受苦。由於沒有心靈,動物不可能受到傷害。相反,人具有靈魂和心靈,事實上,思想決定著人的機體。「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兒的基本原則。因此,那種認為我們應同情動物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完全可以把動物當作機器(更不用說植物了)來對待。

理性優越論把人定義為一個理性的存在物,這是西方文化的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在近代,康德是理性優越論的代表人物。

康德認為,只有人才是理智世界的成員,因而只有人(因擁有理性)才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動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們對待非理性存在物的任何一種行為都不會直接影響理智世界的實現,因而把它們僅僅當作工具來使用是恰當的。在其倫理學講演里,他告訴他的學生:就動物而言,我們不負有任何直接的義務,動物不具有自我意識,僅僅是實現一個目的的工具,這個目的就是人。我們之所以倡導對動物的溫柔情感,是由於這有助於培養出對他人的人道感情。他認為,對理性存在物來說,理性本身就具有內在價值,它是一個自在地就值得人們追求的目標;因而只有擁有理性的存在物——人——才內在地是一個目的存在物,因而只有人才有資格獲得道德。

⑼ 休謨介紹

休謨(1711~1776.8.25)

Hume,David

18世紀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

生平和著作 1711年5月7日生於蘇格蘭愛丁堡,卒於1776年8月25日。11歲進愛丁堡大學。1729年起專攻哲學。1732年剛滿21歲就開始撰寫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人性論》,1734年去法國自修 ,繼續哲學著述。1748年出使維也納和都靈。1749年回家鄉,潛心著述。1751年移居愛丁堡市。1763年任駐法使館秘書;1765年升任使館代辦。1767~1768年任副國務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愛丁堡。

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 、《道德和政治論說文集》、《人類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6卷)等。

哲學思想 休謨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結束到產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革的時代。這時,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它繼續維持同貴族的聯盟以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與此同時,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工商業資產階級要求對這個聯盟內部的關系作有利於本階級的調整,並繼續反對封建復辟勢力。這時,資產階級的進步性和保守性交織在一起。作為這個階級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謨,貫徹經驗論觀點,提出了以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懷疑論為特色的哲學體系。

休謨在概述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指出,全部哲學可以區分為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兩大部分,而科學的哲學研究法是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從F.培根以來,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經運用這種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學的體系。但是,在精神哲學方面,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體系。休謨給自己提出任務:應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以便建立一個精神哲學的體系。而作為這個體系的基礎的「人性」本身,他認為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即理智和情感。他對「理智」的研究是關於認識論問題的論述,對「情感」的研究是關於社會倫理和政治問題的考察,對宗教問題的探討同理智原理和情感原理都有聯系。休謨的精神哲學體系,大致包括認識論學說、社會倫理、政治學說以及宗教哲學學說等幾個部分。

在哲學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論,對感覺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懷疑態度,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規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態度。他認為,感性知覺是認識的唯一對象,知覺分印象和觀念兩類,但認為人們不可能超出知覺去解決知覺的來源問題。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性,認為因果聯系只是由於印象出現先後而形成的一種觀念。在倫理觀上,主張功利主義,認為快樂和利益是一致的。他還用其經驗論、懷疑論和功利主義倫理學論述了有關上帝觀念和宗教問題。

其他思想 在經濟學方面,他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代表,是反對重商主義的。他關於國際貿易的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社會歷史觀點以人性論為基礎,把對財富、享樂和權力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認為無論何時何地,人性是一致的和不變的;歷史的作用就在於發現有關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經驗教訓。所著《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是一部政治史,但此書在附錄和一些章節中對各歷史時期的生活方式、道德風尚和精神文化作了分門別類的記述。他是把歷史研究范圍擴大到社會和文明方面的近代西方史學家之一。休謨政治思想保守,反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情查理一世。在書中,他還嚴厲抨擊長期議會和O.克倫威爾,歌頌「光榮革命」,說它開辟了英國憲法的新紀元,使英國人得以享受人類前所未有的最完備的自由制度。

歷史地位和影響 休謨的哲學是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系。休謨和I.康德一樣,在哲學的發展上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休謨的懷疑論為19世紀英國非宗教的哲學思想提供了理論。休謨的不可知論觀點為實證主義者、馬赫主義者和新實證主義者所繼承,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⑽ "休謨問題"涉及以下哪個內容

康德的休謨問題其實是一個關於認識論的問題。

也就是歸納邏輯(經驗)和演繹邏輯(邏輯推理)的矛盾。

歸納經驗能帶給人新的知識,然而歸納所得的知識是不確定的,比方說一個人到了一個村子,問發現第一戶人家姓王,第二戶人家也姓王......第十戶人家還是姓王,就想當然的認為該村所有人都姓王,如果第十一戶人家不姓王,此人的這個結論就會被證偽。順便一提,科學發現都是歸納所得,所以科學要不斷證偽。

演繹邏輯所得結論都是確定正確的,然而演繹邏輯的缺陷在於,邏輯推理所得的結論隱含於其前提之中,邏輯推理並不能帶給人新的知識,例如從「同位角相等」和「角a角b是同位角」推出「角a=
角b」。

歸納能帶給人知識但不可靠,演繹可靠卻不能給人知識,休謨從中推出「人類無法獲得可靠的知識」的結論,即我們不可能從「實然」(is)中推出「應然」(ought)。

熱點內容
宇宙魔方在噬元獸哪裡 發布:2025-07-27 12:41:56 瀏覽:557
去擔保中心蓋藍條章 發布:2025-07-27 12:36:59 瀏覽:586
區塊鏈的常用域名 發布:2025-07-27 12:35:31 瀏覽:503
測試網路挖礦以太坊 發布:2025-07-27 12:24:49 瀏覽:999
區塊鏈工程師資格證書含金量 發布:2025-07-27 12:22:46 瀏覽:867
以太坊需要顯卡嗎 發布:2025-07-27 12:17:27 瀏覽:904
宇宙神仙創始元靈 發布:2025-07-27 12:07:16 瀏覽:54
區塊鏈溯源防偽雲平台 發布:2025-07-27 12:00:49 瀏覽:128
去北京電視台新媒體中心面試問題 發布:2025-07-27 11:59:20 瀏覽:408
比特幣合約交易詐騙 發布:2025-07-27 11:47:39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