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曲去藝術中心總裁
❶ 孩子想看上海戲劇學院需要什麼條件
上海戲劇學院是分很多種專業的,比如說表演系導演系甚至是動畫,這些都有,
不同的專業對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你得先明確他想學什麼。
❷ 傳統戲曲將「借翼」電影技術更好發展嗎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還有3D昆劇電影《景陽鍾》、3D越劇電影《西廂記》等多部戲曲電影集中上映,成為電影節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從未踏入過戲院的年輕觀眾,這幾日首次走進電影院感受戲曲魅力,新鮮的體驗感令他們在驚喜之餘,紛紛為中國傳統戲曲「點贊」。
「戲曲電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電影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認為,戲曲電影既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傳統戲曲藝術的原汁原味,又可充分藉助現代電影的媒介特性和無限表現力,通過更快、更廣的傳播方式吸引社會各界關注,對於戲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而言具有傳播和傳承的雙重作用。來源:中國新聞網
❸ 彭大魁1993年11月9日出生於福建長樂,中國大陸男演員。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上海話劇藝術中
自己發到網路去
❹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怎麼樣
簡介: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於2011年12月30日在滬揭牌成立。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❺ 考多少分上上海戲劇學院
以上海為例,最低509分。
上海戲劇學院是中國培養演藝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前身是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戲劇家李健吾、黃佐臨、顧毓琇、顧仲彝等創立。1949年更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1951年更名為上海市戲劇專科學校。
1953年,山東大學藝術系戲劇科、上海行知藝術學校戲劇組並入,組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獨立辦學、獨立建制)。1956年正式更名為上海戲劇學院,隸屬國家文化部,成為國家重點藝術院校。戲劇教育家熊佛西擔任首任院長。2000年劃歸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文化部共建。
2002年,上海師范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海市戲曲學校和上海市舞蹈學校並入,上海戲劇學院成為同時包括戲劇、戲曲、舞蹈、影視等學科專業,辦學層次從中專、大學本科到碩士、博士的綜合性藝術院校。
學校現有在編教職工500多名,其中專任教師300多名,在校本科生2000多名,研究生700多名。學校現有17個本科專業。2019年,學校的表演、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導演2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校現設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授權方向7個。戲劇與影視學入選上海市首批高峰Ⅰ類學科建設計劃,設計學、藝術學理論分別入選首批高原Ⅰ類、Ⅱ類學科建設計劃。
2019年,學校以戲劇與影視學為主體進入上海市高水平高校建設行列。
以上參考:上海戲劇學院官網——上戲簡介
❻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歷史
上海是中國話劇的發源地。建國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和上海青年話劇團,寫就了上海話劇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兩劇院於1995年1月23日合並新生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承接以往數十年的輝煌歷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進一步面向未來,開拓進取,每年創排二十餘台劇目,演出場次逐年遞增,2007年全年演出已達400餘場。
十多年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已成功上演了古今中外名著和經典戲劇、近現代各類風格樣式內容的作品百餘部,擁有優秀的劇作家、導演、舞美設計、演員及戲劇製作專業人員二百餘人,獲得世界、國家及省市級的戲劇、電影、電視等百餘項重要大獎,如劇目獲得首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十大精品劇目」(《商鞅》)、文華劇目獎和新劇目獎(如《商鞅》、《OK股票》、《秀才與劊子手》等)、「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如《OK股票》和《中國製造》)、中國人口文化獎(如《幸福的日子》和《生死之吻》),上海文學藝術獎(如《魂系何方》、《留守女士》、《OK股票》、《商鞅》、《正紅旗下》等),等等百餘項重要大獎;個人獲得梅花獎、金獅獎、文華獎、白玉蘭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田漢戲劇獎、電視金鷹獎、華表獎等兩百多人次。另外劇目獲得海外各種戲劇節獎項近十項。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積極融入全球戲劇文化界,廣泛引進世界各地的優秀戲劇作品、優秀劇目還頻頻應邀赴美洲、歐洲、亞洲、非洲進行跨國演出等,種種努力和成績都獲得了海內外文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如今,戲劇文學創作、戲劇製作排演、戲劇演出推廣及劇院經營管理等構成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事業主體。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已經成為各類戲劇藝術專業人才齊全,演出硬體設施先進,擁有資產億元以上的國家級大型表演藝術院團。
如今,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定位於主流戲劇、經典示範、非營利性,宗旨是:努力發展戲劇藝術,積極傳播現代文明和先進文化,力爭在人民群眾中取得廣泛影響,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建設成為代表國家一流水平的劇院,並進一步發展為與上海這座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國際知名劇院。
❼ 上海戲劇學院的幾個校區都是大學嗎
不是,有的校區有附屬舞蹈學校和附屬戲曲學校。
1、華山路校區:表演系、導演系、戲劇文學系、舞台美術系、音樂劇表演藝術中心和創意學院所在地,未來功能定位為戲劇藝術教育中心。
2、蓮花路校區:戲曲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以及附屬戲曲學校的所在地,未來功能定位是中華戲曲教育中心。
3、虹橋路校區:坐落於上海國際舞蹈中心,2017年3月正式啟用,現有舞蹈學院和附屬舞蹈學校,未來功能定位是舞蹈教育中心。
4、浦江校區:於2016年12月1日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新學期啟用,將是機制創新的影視新媒體教育中心。
(7)上海戲曲去藝術中心總裁擴展閱讀: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成立於1954年3月,是在黨和政府直接關懷下成立的一所以培養戲曲表演人才為主的多劇種、多學科、綜合性的國家級藝術類高中,其中戲曲表演專業為上海市重點專業。
在敬愛的周總理、陳毅副總理,原上海市委書記陳丕顯等領導關心支持下,上海戲劇學院附屬舞蹈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於1960年3月18日建立。經上海市政府決定於2002年6月並入上海戲劇學院。
❽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在哪個校區
華山路校區
華山路校區是表演系、導演系、戲劇文學系、舞台美術系、音樂劇表演藝術中心和創意學院所在地,未來功能定位為戲劇藝術教育中心。
蓮花路校區是戲曲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以及附屬戲曲學校的所在地,未來功能定位是中華戲曲教育中心。虹橋路校區坐落於上海國際舞蹈中心,2017年3月正式啟用,現有舞蹈學院和附屬舞蹈學校,未來功能定位是舞蹈教育中心。
浦江校區於2016年12月1日開工建設,預計2019年新學期啟用,將是機制創新的影視新媒體教育中心。
(8)上海戲曲去藝術中心總裁擴展閱讀:
建校以來,學校教師的創作成果斐然,學校不僅是一所教育單位,同樣也是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重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學校創作演出的《年青的一代》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近三年來,學校獲得多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一系列原創劇目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如原創話劇《國家的孩子》、《大明四臣相》和舞劇《紅》等。學校專業教師為了促進教學也積極參與社會各類藝術創作,在編劇、表導演和舞美設計等領域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獎項。
學校現有戲劇與影視學、藝術學理論、設計學、音樂與舞蹈學四個一級學科,戲劇與影視學入選上海市教委高峰一類學科建設計劃、設計學和藝術學理論分別入選高原學科二類和三類建設計劃。
「十二五」期間,學校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部國家文化科技提升項目、文化部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等多項國家科研項目,科研項目數量連年突破。
❾ 李佩紅擔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院長了,是真的嗎
學校類型: 藝術
參考類型1: 藝術類
參考類型2: 教學研究型
是否211院校: 否
是本科,但不是1本!即2本.
❿ 如何正確評價越劇著名老演員袁雪芬的成功之路
「戲好,人品更好」,這是社會各界對袁雪芬的評價。
11歲開始學戲,從此袁雪芬與越劇耳鬢廝磨了七十餘載。風風雨雨一路走過,她不僅為中國越劇留下了越劇改革的頂峰之作《祥林嫂》,以及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還留下了「韻味醇厚、委婉纏綿」的「袁派」唱腔。
她的一生彷彿就是一部中國越劇發展史。她那高潔的藝術操守,更是令人高山仰止。
1922年,袁雪芬出生於「越劇之鄉」浙江省嵊縣的杜山村。身為鄉村教師的父親時常告誡女兒「自輕則後人必輕之」。袁雪芬對此一直銘記於心,入行之後還從中提煉出「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的格言。1965年,著名導演謝晉根據袁雪芬等「越劇十姐妹」的真實故事拍攝了影片《舞台姐妹》,其中一句台詞「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正是引用自袁雪芬。
「做人要做好人,戲也要演好戲;先是做人,然後才是演戲。」袁雪芬弟子金彩風回憶,老師生前一直把「清白做人」放在很高的位置。金彩風說:「舊時上海灘,角兒一旦紅了,應酬多、誘惑多,但袁老師為人正派,謝絕各種堂會和應酬。這種精神難能可貴,對於今天的戲曲後輩而言,都是值得好好學習的。」
在上海戲曲界,幾乎人人皆知,袁雪芬的性格是「絕不隨波逐流」。舊時戲曲行當時興女演員「拜乾爹、干媽」、唱堂會,靠各種勢力走紅,袁雪芬不為所動。相反,她穿青衣、吃素食,把自己打扮成中年婦女模樣,拒絕各種應酬。
知情人士回憶,袁雪芬早年還曾拒絕宋美齡等權貴、名人的堂會邀約,甚至謝絕出演《坐樓殺惜》中的反面角色「閻婆惜」。據上海新聞界資深記者追憶,直至多年以後,當袁雪芬主持上海白玉蘭表演藝術獎評選時,她依然以「清白做人」為座右銘,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公開謝絕一切「走後門」行為,以秉持評選的公正性。
「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映射出一代越劇大師的人生、戲品、人品,它已經深深影響了中國戲曲界的傳承者,並將繼續潛移默化更多的梨園「後來人」。
1949年,袁雪芬與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等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出席開國大典。這是對她藝術生涯的一次肯定。
袁雪芬的一生創造了很多個「第一」。她灌錄過第一張女子越劇唱片,參與拍攝了新中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首屆「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她是越劇迷心目中永恆的「祝英台」「崔鶯鶯」「祥林嫂」……
「唱戲,對她來說,就是『認真』二字。」越劇名家傅全香曾回憶,無論大小演出,袁雪芬總是最早一批到後台,根本沒有名角的架子。開場前半小時,她往往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那裡,看上去表情凝重。後來,有好奇的晚輩問袁雪芬,才明白原來那是袁老師在醞釀演出情緒。
袁雪芬的弟子華怡菁告訴記者,越劇的故事,大多是悲劇,袁老師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每個角色,靠的是認真對待每一場戲、每一句唱、每一個表情。就是這「認真」兩個字,越劇後輩要學一輩子還不夠。
1953年,袁雪芬與范瑞娟合作主演《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拍攝了我國第一部大型彩色戲曲影片,該片已成為中國電影史的永恆經典。她還主持編纂了《越劇舞台美術》、《越劇藝術論》等理論著作,填補了中國越劇理論領域的空白。
2008年2月,袁雪芬當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話劇和崑曲,是越劇改革的『奶娘』。」袁雪芬生前曾這樣回憶當年的改革與創新。
上世紀40年代,包括袁雪芬在內的「越劇十姐妹」發起越劇改革,改造越劇舊戲班制度,把嶄新的舞台演出形式引入越劇。
上海灘的光怪陸離並沒有令袁雪芬迷失,相反她在中西混雜的文化環境中,萌生出改革越劇的大膽念頭。她通過觀摩崑曲、京劇、話劇、電影等「偷師」學藝,設想出「運用話劇編、導、美、演改造越劇」的宏偉藍圖。袁雪芬將自己十分之九的薪水拿出來,聘請編導、舞美等,共襄改革之舉。
在推動越劇改革的過程中,袁雪芬向話劇和崑曲學習,不斷有所創造。在排演《香妃》時,她發明了如泣如訴的哭腔「尺調」。在逐步完善後,「尺調」成為越劇的主調。「尺調」的出現,使越劇出現了絲弦、流水等各種板式。音樂家劉如曾這樣評論道:「崑曲有『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說法,在越劇也有『一個調發展一個劇種』的事實。」
1946年5月,袁雪芬把根據魯迅名著《祝福》改編的《祥林嫂》搬上越劇舞台,轟動一時,受到田漢、許廣平、歐陽山尊、白楊等進步人士的稱贊,被輿論稱為「新越劇的里程碑」。
但在當時,越劇改革惹怒了反動勢力,有人向袁雪芬扔糞包,有人拿槍威脅她。袁雪芬為此不得不「暫時告別舞台」,但她絲毫不向惡勢力低頭。魯迅夫人許廣平曾稱贊袁雪芬是「中國有靈魂的好女兒、熱誠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家」。
上世紀80年代,袁雪芬曾賦詩:「堪嘆柳絮隨風落,惟願香雪競爭妍。」步入暮年的她,依然惦記著越劇的改革與創新。
「此生只為越劇有,質本潔來還潔去。」戲迷們把袁雪芬比作一株凌寒開放的梅花,贊頌其對越劇事業矢志不渝、一往情深。
「袁老師一路走好。」2月19日夜,獲悉袁雪芬去世的消息,著名越劇演員茅威濤在網上發出了「沉痛哀悼袁雪芬老師離世」的帖子。帖子里,白玫瑰和百合組成的「心形花圈」寄託了人們的哀思。
「袁雪芬是中國戲曲界德高望重的藝術家,畢生努力推動越劇改革和人才培養。她早年演出《祝福》,以戲曲為武器,投身革命,這種膽識和勇氣在戲劇演員中可以說是極其突出的。」上海京昆藝術中心總裁孫重亮追憶這位戲曲界的老前輩,連稱「令人景仰」。
「戲迷」們也在網上紛紛留言懷念袁老師。網友「茅家十四賽公子」留言說:「袁老引領越劇走向戲曲第二大劇種,功不可沒。一生只為越劇有,向大師致敬。沉痛哀悼。」網友「老先生」說:「她(袁雪芬)的逝世是越劇藝術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