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章的中心去理解句子含義
❶ 如何理解句子含義
(一)理解詞語的含義:
1、設問方式:①文中某詞的含義是什麼;②怎樣理解文中某個詞語;③文中某個詞指的是什麼;文中某個詞能否替換,為什麼?
2、規范思路:
(1)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
①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
②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語含義上的差別,並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了限制+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某物某特點。
③不用或調換後,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語言的准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對了,體現語言的准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3)品味詞語:
①分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不寫這一點。
②表面意義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的特點)
③深層含義(聯繫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麼道理、思想、情感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啟示、道理等。
(4)解釋詞語含義:
①詞的表面意思;②該詞在文中概括的意義(依據詞語所在句子的內容,依據詞語前後句述說的內容,依據相關文字的思路)③對生動形象的詞語理解要化為平易朴實(還原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設問方式: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某句話包含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觀點或態度);文中作者說「……」,對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
2、規范思路:
(1)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
①進行語法分析。復句抓第一層次,整體把握句意,單句抓主幹明確陳述對象,抓枝葉明確內涵。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總領句、總結句、過渡句、結尾句等)③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與創作意圖。④審視題干中的提示語。
(2)句子的特定含意:
①概括意義:理解具有概括意義的句子(中心句、歸結句),要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飾語的意義,然後抓住文段中解釋說明或者認證這些句子的支撐句,探討其具體含意。
②哲理意義:簡練的警句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含意。
(3)句子的深層含意:比喻意義、象徵意義、附加意義(雙關義)。
還有你要注意含義與含意的區別
含義:指道理、常理、常識的意義。一般是書面意思。
含意:體現出的心意、意思、想法等。較生活化
❷ 如何解答「理解句子含義」
對文章中具體句子含義的理解必須把句子放在文章具體語境中來辨析,通過對具體句子前後句含義的分析,來弄清所問語句的含義。一般來說,對所要解釋的具體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後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變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爾威船長》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從字面上看,這個句子很簡單,沒有難懂的詞。我們在分析這個句子所在的語段後,就辨析出:哈爾威船長是一位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英雄。當然,這樣的理解還是不到位的,因為忽略了「又一次」這一關鍵點。通過對上文的閱讀,明白了句子的深層含義:哈爾威船長一生都嚴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道。在災難突然到來的時候,他選擇了以身殉職,再一次體現了他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偉大精神。
這樣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語言組織一下答案就可以了。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從前後句中找准所能答題的句子,切不可來個全句照抄,認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點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案時,一定要語言簡潔、扼要、連貫,切不可有語病。
又如:《故鄉》中的一句,「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的四角的天空。」「他們」,指誰,前句有交待,是「我往常的朋友」,而「我」,在第二節中寫道「我正是一個少爺」,所以「他們」,是指和「我」一樣的少爺。這句話寫在閏土講述許多「新鮮事」之後,又明白了「他們」指誰,就不難理解「高牆」與
「四角的天空」不是字面所指,而是指封建家庭的束縛,從而寫出「我」對閏土的羨慕,對自己生活在封建束縛之中的不滿情緒。理解句子要瞻前顧後,審讀語境,這既是理解句子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
❸ 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
1、理解句子的三層意思
(1)表層意思,即字面意思(比較容易);
(2)句內意義,即句子的語境意義(臨時意義,必須聯繫上下文)。
(3)句外意義(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其實還是要靠自己的理解!
❹ 怎樣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義
現代文閱讀中,所謂「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和情感的語句;在結構層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結構復雜的語句等.做題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首先要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把語段或篇章的內容有條理地分列成若干要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與文章的主旨結合起來,而後再做題.對於選擇性試題,要注意辨析對句子的不同解釋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干擾法有:用已然偷換未然,用部分代替整體,用一般偷換特殊,把相對說成絕對,把特稱說成全稱等,或者相反.就語言、內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別注意那些「形同神異」或「形異神同」的選項.對於主觀性試題,則要注意選用精練而准確的語言對句子進行概括:對於句子的比喻義、象徵義、指代義、反語義等隱含意思,則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從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義.具體做法如下:
❺ 如何理解文章中的中心句子
一篇文章寫了好多的內容,都為表達一個中心意思,為了表達這一中心意思,作者有意的在文章中用一句話點出來,這句子就是中心句。
❻ 文章《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順便再談談各位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快啊!
中心句是最後一個自然段,「這些年來,我少年時代聽到的這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任何一股颳倒.」
這是六年制小語教材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
的確,對於同一首詩,母親說精彩極了,父親說糟糕透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讓巴迪實在難以接受,那麼,母親和父親為什麼會說出如此截然相反的話呢?
母親的贊揚是一種寬容的愛,父親的批評是一種嚴格的愛.又從巴迪的成長過程的反思中(如「越來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兒女體會父母的愛需要時間,需要經歷.
巴笛不是一開始就明白父親的意圖,從當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麼幸運,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❼ 語文:怎樣理解閱讀中句子的含義
現代文閱讀怎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呢?所謂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層次意思:(1)表層意義,即字面意義。(2)句內意義,即句子的語境意義(臨時意義)。(3)句外意義(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產生的意義。
所選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義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難的句子。
(1)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依據文章中心、段落中心來解釋重要句子,即「句不離段」。 答題時要參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體意旨來考慮,在文意文旨的語境中來探求核心文句的內涵。
2. 根據句式特點來解釋句子。比如,單句中,前置或後置的部分常常是語意重點之所在;復句中,強調的重點往往落在其中的一個分句上。
3. 根據句子位置來分析句子的含義。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總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總結,理解它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找;過度句往往總結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內容,理解它就必須從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種,關鍵是要找准它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轄區去搜取相關內容,或概括,或摘錄,或整合。
4. 抓住相鄰句,把握句子的語言背景材料,重點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因為其中往往隱含著解題的信息。
5. 根據修飾限製成分辨析句意。修飾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內涵和外延的窗口,從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層含義。
6. 根據修辭特點把握句子。弄清作者採用的修辭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寫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 從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記敘文的議論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的目的意義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作為例證出現證明論點;說明文中的描寫,有著點燃作品使之生動的作用。
(2)解釋句子的方法如下:
1.摘錄法:顧名思義,就是選摘原文原句來作答。
2.濃縮法:在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語句,按照題目規定的字數,將其「濃縮」為合乎規范的句子作為答案。
3.改寫法:依據題目,將原文中的某個或幾個句子,作點改動,使其-
合乎答題的要求。
4.拼接法:將分散在文章各處的某個句子,有機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滿足答案的要求。
5.仿寫法:依照文章中的某個句子的形式,再造一個形式上與其相似而內容上又合乎提問要求的句子,使之成為答案。
6.活譯法: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簡答題,可以採取翻譯(活譯)的方法來詮釋它,說出這個比喻的本體,等於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對於分析句子層次、分析某個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層次、分析某種寫法的意義的試題,這種方法最管用。回答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擬答案。
8.綜合法:也就是綜合運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
❽ 《狼》文言文閱讀,點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句子的含義理解
狼雖然貪婪凶惡,狡詐陰險,擔憂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類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對待像狼一樣的黑暗勢力,不能妥協退讓,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才能取得勝利;不要被貌似凶惡的事物嚇到,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論是狼或人,只要貪婪狡猾,貪圖利益,終將滅亡;我們應該學習屠戶勇敢的精神.
狼無論多麼貪婪,狡詐,在機智勇敢的人的面前終究會失敗的。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不要存在幻想,不要妥協退讓,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這樣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做人不能貪得無厭,面對困境要隨機應變,不能被假象迷惑,要保持清醒
❾ 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
現代文閱讀中,所謂「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觀點和情感的語句;在結構層次上有重要作用的語句;內涵豐富的語句;結構復雜的語句等。做題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首先要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把語段或篇章的內容有條理地分列成若干要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及結構,對「重要句子」的理解與文章的主旨結合起來,而後再做題。對於選擇性試題,要注意辨析對句子的不同解釋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干擾法有:用已然偷換未然,用部分代替整體,用一般偷換特殊,把相對說成絕對,把特稱說成全稱等,或者相反。就語言、內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別注意那些「形同神異」或「形異神同」的選項。對於主觀性試題,則要注意選用精練而准確的語言對句子進行概括:對於句子的比喻義、象徵義、指代義、反語義等隱含意思,則必須結合具體的文章內容,從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義。具體做法如下: 1、從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分析 [方法指點]對復雜的語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幹,明確陳述的對象,理解其修飾、限制的成分。要特別注意,定、狀、補這些修飾限製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揭示句子內涵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9題: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砘疃��斐傻腦幟選閉餼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釷牽? ),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災難」的定語「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於人類的主觀性。同時,對於復句還要注意明確其句間的關系,要善於藉助句群關系來理解句子所表達的中心或重點。 [方法示例](1999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這樣一種假說:冬眠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機能。冬眠的哺乳動物雖然與人類一樣都是溫血動物,但是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例如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 a、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某些哺乳運動在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從而具備了冬眠的功能。 b、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進化。 c、冬眠的哺乳動物比起人類來具有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 d、冬眠的哺乳動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動物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體溫是否可以調節。 [解題指導]這一自然段中,「假說」後面有兩句話,注意首句中「機能」的定語「高度發達」,而後面的長句也正是說明為什麼「高度發達」,由此來看,a項理解是正確的;後句中,注意作者所表達的重點應該在轉折連詞「但是」後面,「但是」後面強調了冬眠的哺乳動物體溫調節機制要比非冬眠動物強,人類當然屬於非冬眠動物,因此,c項理解也是正確的;d項的考查重點是變換角度,不過,明確句子的語法結構仍有助於對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的主語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動物」,這樣分析,再來與d項內容對照,就容易看出此項說的是句子的前提意義,即不論冬眠的哺乳動物還是非冬眠的哺乳動物都能夠調節體溫,只不過有強有弱,因此,d項理解也是正確的。b項的錯誤則是把狀語「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偷換為「在更寬的范圍里」,屬偷換概念,這也是辨析題中常用的干擾法之一。 2、從句子在語段中的地位來分析 [方法指點]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語段中起著關鍵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結構(特別是修飾、限製成分)的同時,必須考慮它在文章中所處的地位;如果說句子在文章、語段中起著總結的作用,那麼理解、解釋它時就必須從它所領起的那些內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審視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結的作用,那麼理解、解釋時就必須從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關的信息。總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轄」范圍,從句子的「管區」內尋找答案。 [方法示例](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8題)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態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b、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 c、沙塵含有鹼性,能使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生。 d、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解題指導]在梳理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之時,應當注意,「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呼應了第一自然段,總結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須注意四個選項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轄」范圍之內。注意到這一點,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其中,a、c、d三項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沒有錯誤,b項兩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應選b項。 3、從句子的鄰句及語言背景來分析 [方法指點]有些重要句子,要結合它所在的語段進行分析,重點是看與這個句子相鄰的上下句。有的還必須結合中心思想來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滲透在文章的各個部分,任何一個關鍵句子都與這個中心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辭格的語句時,要准確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關性、反語的譏刺性等,這就要與文章中心和內容相結合。有的還要結合社會背景來理解句意,社會背景與作品反映的內容、作者的寫作目的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還要從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著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的作用。 [方法示例](2001年高考全國卷第23題)請分別說明以下三句話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 (2)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 (3)一扇門的關閉是無可挽回的。 [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隱秘需求的。 (2)人生包含著一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 (3)當一個過程終結之後,再想讓它重現是不可能的。 [解題指導]此題考查對句子在文中特定含義的理解與解釋。做題時首先應當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徵性散文,這樣就從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再者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確定,而不能僅從語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為例,本文賦予「開門」和「關門」以象徵義,前面談到人生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但就每一個重要階段的結束——一扇門的關閉而言,要想讓它在時間的長河中重現是不可能的。聯系本段最後一句話「門一關上,就永遠關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時間脈搏的另一個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幫助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樣分析,答案就准確無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