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通信去中心化
㈠ 戰場數字化對未來作戰行動有什麼影響
戰場數字化對未來機動戰的影響。由於機動戰既是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主要作戰形式,又是我軍主要作戰對象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奉行的作戰理論基礎。因此,結合美軍建設「數字化部隊」的構想與演習試驗,探討戰場數字化趨勢對未來機動戰可能產生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1)戰場數字化將實現對戰場形勢的「全景感知」有利實時監控,更有利於在作戰中及時發現和捕捉戰機。戰場情報是一切作戰行動的基礎,對於機動戰而言,要發揮其「靈活主動」的優勢,更必須依賴指揮員、部隊對整個戰場態勢全面、及時、准確的了解。數字化部隊的出現與戰場數字化趨勢的發展,為滿足機動戰中的對信息情報的特殊要求提供了可能。這是因為戰場數字化,將通過對指揮機關、前線部隊、作戰平台和每個士兵裝備先進的數字化通信設備,建立起一個以數字融合技術為核心的全信息化分布網路系統,從而使戰場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遞表現出傳統手段所難以比擬的兩大「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能夠對整個戰場態勢進行「全景感知」。實現戰場數字化以後,以往只在師以上單位配備的戰略、戰術C3I系統將向下延伸到裝甲戰斗車、主戰坦克、自行火炮、戰斗指揮車、偵察直升機、戰術支援作戰飛機、戰斗勤務車輛乃至單兵。這樣每一個作戰平台、每一個士兵,在獲取上級、友鄰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自身裝備的偵察觀測裝備,如攝像機、紅外探測器、夜視儀、感測器等,對所處位置周圍的戰場環境進行偵察,並通過附加數字轉換電路,將收集到的情報存儲或傳遞給上級與友鄰。這樣,整個作戰部隊就如同一張張開的「信息收集網」,而每個士兵就好像一個個信息的「觸角」。無論在地面空中,無論在前沿縱深,只要有己方部隊,就能進行戰場信息的搜集,把敵方的部署,行動完全「籠罩」在己方的「信息收集網」下,實現對整個戰場態勢的「全景」式感知。
第二個「優勢」,是能夠對整個戰場態勢進行實時監控。在高技術條件下,由於作戰節奏快、情況急,指揮員以傳統的信息獲取手段來掌握戰場態勢,往往落後於戰場情況的變化。以這種滯後的情報來指導實施機動戰,不僅難以捕捉戰機,而且還可能轉陷被動。在數字化戰場上,由於在作戰部隊間建立起了戰場分布式通信區域網路,每一作戰平台和單兵都能採用VHF低端頻率與網路之間進行通話或數字通信,並通過單信道地面/機載無線電系統同陸軍戰術C3I系統相連接。因此,指揮中心可以將戰役級、戰術級情報隨時用「廣播式」地傳送給下屬各級部隊,而各級部隊、單兵同時也可將自己獲取的戰場情報隨時上報、傳送給上級與友鄰。這樣對整個戰場情況的掌握不僅是「全景式」的,而且是實時的。正如美軍所設想的那樣,在平視顯示器上顯示的數字化圖像,將是一幅隨著敵我情況不斷變化而時時變化的動態圖像,「而不再是一個由階段線、目標和作戰陣地等組成的刻板的戰場幾何圖形」。
顯而易見,通過戰場數字化,實現了對戰場態勢的「全景式」感知與實時監控,指揮機關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機地掌握自身、友鄰及敵軍的方位及運動趨勢。敵軍的每一個失誤與弱點,即使是發生在其縱深或翼側戰場,也將暴露無余,從而為指揮員有效地貫徹機動「繞過敵軍正面,去打擊其翼側或後方」的指導原則創造了積極的條件。特別是通過對戰場的實時監控,將大大提高戰場情報的時效性和利用率,指揮員將更加及時、連續地掌握戰場態勢,這不僅為指揮員及早預見戰機、籌劃決策提供了堅實的依據,而且也為組織部隊捕捉戰機贏得了更充分的時間。正因此,美軍也認為「通過戰場數字化,來取得及時全面的信息是掌握機動戰優勢的關鍵」。
(2)戰場數字化將全面提高作戰行動速度,更有利於保持「始終比敵人快」的優勢。「機動戰的主要武器就是速度,不僅僅是運動速度,而且是一切行動的速度」。因為只有在行動上始終快於敵人,才能使敵人的反應不可避免地落後於己方連續實施的決定性行動而歸於失敗。所以「以快制勝,力爭速決」,歷來是機動戰所遵循的重要原則。隨著戰場數字化的發展,實現了戰場信息的高效流通,將全面提高作戰籌劃決策、命令傳輸、戰場機動和人力反應等各環節的行動速度,更有利於在作戰中始終保持「比敵人快」的優勢。
籌劃決策快。戰場數字化,使軍隊指揮各個環節的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師以下單位的指揮自動化程度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這些部隊的指揮員,將能夠像戰役指揮員一樣,通過指揮中心的寬屏幕顯示器將整個戰場態勢盡收眼底。與指揮中心大型資料庫相連的無數條數據鏈將伸向戰場的每一角落,把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行動等各種信息傳送給指揮中心,指揮員可據此迅速下定決心,對情況的變化立即做出反應。同時,決策輔助系統將按照指揮員的意圖提供各種備選方案,任務規劃系統則可迅即制定出相應的具體行動計劃。
命令傳輸快。指揮員一旦定下作戰決心,就可將作戰命令數據透明圖由「電子信箱」近實時地迅速傳達給分散在廣闊戰場上的各級所屬部隊,命令的制定和下達周期將由現在的幾小時縮短為幾分鍾。同時,指揮員不必再耗費長時間接收下屬的戰情報告。美軍稱,其數字化實驗部隊連至營一級的報告上送速度比常規部隊提高1倍。
美軍空軍上校博伊德認為,機動戰的過程可以視為「觀察、判斷、決心和行動在時間上的競爭周期」。交戰的任何一方,只要在該周期的各個階段快於對手,就能取得巨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勝利。從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未來戰場上,擁有「數字化」的軍隊,將在機動戰「競爭周期」的每一環節,占據先敵一步的優勢,從而始終能夠在速度、時間和機動方面制約敵軍,使敵方永遠處於「被動反應」的地步,直至徹底失敗。
(3)戰場數字化將極大地增強作戰中的控制協調能力,更有利於在非線式的戰場上實現全縱深同時作戰。機動戰反對一成不變的、線式的、循規蹈矩的作戰觀念,特別是反對按模式行動的戰場行為,而高度強調「部隊應敢於在敵翼側或後方大膽流動作戰」的非線式戰場觀念。然而,在非線式的戰場上,要確保各個分散、流動的部隊能夠統一協調的作戰面臨許多挑戰,最突出的就是指揮失控與協同失調問題。對此,美軍也認為「指揮與控制那些遠離己方的部隊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而在數字化戰場上,這些在傳統戰場難以跨越的「障礙」,都將迎刃而解。這是因為,通過戰場數字化,在上下級、諸軍兵種和各種武器系統之間實現了信息獲取、傳遞處理一體化,使戰場上的各種要素連結成一個整體,極大地增強了戰場指揮控制與協調能力。
首先,上下級之間的指揮控制能力增強。一方面,使用數字化通信系統傳輸指令,比使用模擬或數模混合系統更為准確,更有利於下屬正確理解上級意圖。美軍的試驗與演習表明,在同一條件下,傳統模擬信號話音指令的傳遞准確率僅為22%,而相應的數字化信號傳遞准確率則高達98%,戰場環境越惡劣,這種差異越明顯。另一方面,作戰中指揮員對情況的了解主要來自每一個武器平台、每一個士兵配備的C3I系統,因而能夠隨時隨地地掌握每一個作戰單元的情況。即使是排級指揮員也能憑借其指揮官綜合顯示器,直接監視到所轄分隊的位置和態勢,大大強化了指揮控制能力。
其次,諸軍兵種之間的協調能力增強。數字化戰場指揮與傳統指揮的一個重要差別是,後者只能強化垂直(縱向)指揮鏈,而前者除此之外,還可在橫向上與責任地域之外的其他軍兵種、友鄰部隊建立迅捷的信息渠道。這樣,就廢除了以往在各軍兵種內互不相通的「煙囪式」通信系統,而使各種重要信息能夠同時傳送給各軍兵種的各級指揮員,實現了整個戰場信息的高度共享。例如各級指揮員可從不同指揮中心的顯示屏上同時看到己方部隊的部署與行動,每輛裝甲戰車通過車輛間信息系統能同時從各自的車載顯示器上獲知己方其他戰車的位置。由於這種聯絡是不間斷的,因而不僅大大減小了戰場誤傷概率,而且使各個部隊均能通過自主連續的調整,以空前的精度和速度實施協同作戰。
此外,作為軍兵種之間協調能力增強的一個重要特徵,戰場武器系統逐漸趨向一體化。例如,陸軍坦克和直升機的互通曾被認為是無法逾越的鴻溝,但在不久前美軍舉行的數字化演習中,兩者已實現了介面:一架偵察直升機把目標數據傳給了MIA2坦克,由其再召喚支援火力。由於目標數據的傳輸全部採用數字式通信系統,僅用2分鍾,迫擊炮即摧毀目標,使「陸軍第一次幾乎能像使用直瞄火力一樣使用間瞄火力」。可見,在數字化的戰場上,任何一件武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武器相聯系的。所有武器系統,將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戰場武器系統,協調地運用火力。從上不難看出,盡管未來機動戰中,作戰部隊在非線式戰場上將更加分散化、流動化,但通過數字化系統,無論是大規模的戰役級部隊,還是獨立楔入敵方縱深的特種分隊,都將在一張統一的「數字化信息網」中協調一致地行動,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在戰場全縱深同時打擊敵人。
(4)戰場數字化將大大改善戰場勤務保障,最大限度地解決機動戰的後顧之憂實施機動戰,最大的「後顧之憂」就是戰場勤務支援問題。這是因為機動作戰中,各部隊的部署間隙大,加之機動頻繁,敵我犬牙交錯,因此很難在支援與作戰(被支援)部隊之間建立起牢固的支援關系。一旦作戰部隊位置發生變化,就可能造成支援行動與作戰行動脫節。尤其是突入敵方縱深的部隊,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戰場數字化的實現,將為解決這一「後顧之憂」提供極大的可能。
戰場數字化的發展,使得各級保障指揮機構,乃至各種獨立的保障車輛都能通過「數字化系統」,全程監控戰場對勤務保障的需求情況。一方面,戰場上武器裝備耗損、人員傷亡情況可以較快地顯示出來,保障部隊可主動與被保障部隊聯系,並根據保障的性質和工作量,合理派出保障力量。另一方面,由於信息傳遞方便,保障人員在前進途中,不僅可根據情況進行有效准備,而且還可對保障對象予以有效指導。另外,由於戰場變化情況能夠立即反饋到保障部隊,保障部隊可根據戰場情況,准確地判斷出將要完成的保障任務,預先做好必要的保障准備,提高保障時效。特別是憑借匯集的監控數據顯示,保障部門可以明確輕重緩急,合理調控物資流向,准確預測、及時支援。這樣,在數字化戰場上,戰斗勤務保障的不再僅僅限於單純的彈葯、燃料、裝備等硬體支援,而且還將包括大量的諸如「裝備應急維修指令程序」等軟體支援,這種軟體支援將極大地提高作戰部隊的自我保障能力。
戰場數字化,對戰場後方勤務保障的改善,還突出表現為「數字化」極大地提高了單兵的戰場生存能力。士兵C3I系統的裝備,將使單兵的通信、定位、敵我識別,戰場態勢了解等能力空前強化,其最終結果是在提高單兵戰鬥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其生存能力。例如,士兵計算機裝有敵我識別程序,它能把士兵輸入的可疑車輛的特徵與資料庫中存儲的數據加以對比,給出正確的匹配圖形顯示,並提出防範措施。目前美軍正在研製的第二代士兵C3I系統,要求能對另一單兵進行實時敵我識別,並在0.5秒內把識別結果用數據網傳給指揮中心。另外,由於士兵攜帶有全球定位系統,任何時刻都知道自己所在位置,一旦自己或同伴受傷,就可以迅速引導搶救組直接趕去傷員所在地,並可在救治組趕到之前,利用頭盔上的電視攝像機,接受醫生的互救指導,以爭取時間,挽救更多按常規通信方式和救送程序耽誤了時間而失去生命的傷員。綜上所述,戰場數字化趨勢,不僅為機動戰在高技術條件下發揮其原有的巨大作用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而且還為解決其以往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了極大可能。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戰場數字化趨勢,將為機動戰注入更大的活力,機動戰仍將是未來高技術戰場上的主要作戰形式。
㈡ 數字化戰場能解決哪些作戰難題
數字化戰場藉助靈敏高效的數字化通信網路,將從後方高級指揮機構到前方單兵、從遠距離作戰部隊到機動作戰部(分)隊、從戰略空間偵察衛星到戰術武器平台等貫通一體,實現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因而戰場高度透明。據外電報道稱,美軍在一場檢驗「數字化戰場」建設的演習中,指揮所里聽不到嘈雜的聲音,看不到懸掛在牆上的巨幅作戰態勢地圖,取代它們的是十幾台大型電子計算機屏幕。指揮員們從顯示屏上能清楚地看到交戰雙方的作戰態勢,坦克集群、艦艇、戰鷹等「交戰」的場面,甚至單兵的行動也歷歷在目。這些戰斗圖像原來是由許許多多台微型攝像機在「戰斗現場」拍攝後通過通信系統傳送回來的。這些微型攝像機裝置或裝載於無人駕駛偵察機上,或配置在坦克、裝甲車內,或安裝在「電子武士」的頭盔前。它們將所拍攝下來的圖像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後,通過通信系統實時地發送到指揮部。指揮部里的電子計算機控制、處理中心,根據從各方傳來的多種圖像信息自動標繪顯示出敵我雙方的作戰態勢,並及時通過信息網路將有關信息傳遞到各戰斗單元。於是,各種各樣受電子計算機控制的兵器,發射出「長眼睛」的炮彈,准確地打擊敵方,而與敵人近在咫尺的美軍卻安然無恙。軍事專家們指出,未來的數字化戰場的透明度和作戰武器的精確度,雖然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確無誤,但至少要比在海灣戰爭中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數字化戰場有了數字式通信系統為紐帶,可以大大增強戰場上各作戰平台間的互通能力,有助於進行聯合作戰和協同作戰,而這一點恰恰是美軍過去頗感頭痛的問題。1991年海灣之戰,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共喪生148名人員。由於諸兵種間協同通信不完善和敵我識別裝置上存在著問題,誤傷現象比較嚴重,有1/4傷亡人員不是喪生於伊軍槍口,而是亡於己方炮火下;1/6受傷人員屬於誤傷;4/5受重創的裝甲車是被美軍自己的坦克和飛機擊中的。其中最慘重的一次「事故」,是美軍一架戰斗機誤傷了英軍一輛裝甲車,車內9名人員全部喪命。戰後,經美國國防部調查確認:是由於陸海空三軍之間缺乏有效的通信聯絡,指揮部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難以全面掌握所致。
㈢ 美軍重新思考如何打太空戰爭
美軍該如何應對
蓋特爾認為,目前的問題在於,盡管軍事太空市場上的公司已經聽說軍方的「太空企業願景」計劃,也知道軍方在試圖做什麼,但民營企業並不清楚該如何落實該計劃。
對此,蓋特爾給出的建議是,企業必須學會如何「講戰士們的語言」。換言之,承包商不能只是拿出一台能夠看見地面上砂礫的攝像機,而是必須具有大局觀,學會從更高的層面看待問題。
例如,美軍希望實現太空情報的持久性和連續性,因而正在對此進行大力投資。今後,對天基情報的需求只會不斷增長。太空戰爭將不僅僅是擁有最先進的感測器,而是如何實現連續性覆蓋。
未來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美軍會以犧牲部分能力為代價來換取持久性。正如《國防》雜志指出,「他們或許並不需要在所有地方都部署最先進的感測器,但確實需要知道在俄羅斯、中國和朝鮮正在發生什麼」。
軍方希望能夠針對世界上某一特定地區提出成像要求,而不必考慮該用什麼樣的衛星。這就帶來了一個不同的承包環境,可能要求相關公司成為具有團隊精神的合作夥伴。政府希望實現互通性操作,對於那些只願意推銷本公司專用軟體和地面架構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項挑戰和威脅。
同時,美國軍方也要做出改變。以數據分析為例,如今,五角大樓需要大量的民營企業幫助來分析那些搜集自太空的情報。在數據分析方面,商業界要領先於政府。如果五角大樓想要利用民間的創新成果,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態度。畢竟,盡管軍方迷戀商業技術,但像谷歌這樣的公司卻對政府並不感冒。
軍方需要的是定製產品,而商業市場上的公司恰恰對生產定製產品不感興趣。一方面,企業希望銷售自己手中現有的產品;另一方面,政府又希望說了算。如何讓兩者達成妥協,將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㈣ 智能化作戰能否、取代信息化作戰
新軍事變革的技術支撐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群,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新軍事變革的最終實現是軍事理論、武器裝備和編制體制的全面革命。沒有信息化武器裝備,就不可能打贏信息化戰爭,也就不可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隨著我軍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大量信息化武器裝備將陸續裝備部隊,這類裝備的主要特點是造價高,技術新,系統復雜,更新換代周期短,對操作使用、管理和保障的要求高。我們過去學習的機械化裝備和機械化戰爭的知識二三十年不更新都能夠繼續使用,而現在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和信息化戰爭知識一兩年就更新一次,這對教育訓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學習裝備新知識,就不能發揮手中武器的應有效能;如果不研究戰爭新樣式,就不可能打贏信息化戰爭,也就不可能完成建設信息化軍隊的歷史使命。 從四場戰爭中武器裝備的運用情況來看,最主要的分以下四類:C4ISR系統、信息戰裝備、對地攻擊武器和地面作戰裝備。 C4ISR系統的作戰運用建設信息化戰場,奪取信息化優勢,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一切基礎在於實現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和作戰空間的網路化。 C4ISR系統的發展發現目標就意味著打擊目標,而打擊目標就意味著摧毀目標。因此,及時准確地發現目標,是精確打擊目標的基礎和前提。發現目標,主要通過偵察監視和預警系統實現。美軍的偵察、監視和預警體系非常健全,基本覆蓋了所有維度、所有空間、所有頻段。對地面目標的偵察、監視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體的C4ISR系統。電子信息裝備在作戰中的運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體化程度的強弱。所謂信息化和一體化,核心是C4ISR系統,目的是發揮粘合劑和力量倍增器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大特點:技術融合,系統集成。武器裝備是形成戰鬥力的基礎,武器裝備的數字化和網路化,是實現一體化作戰和聯合作戰的物質基礎。機械化裝備主要是強調個性化和獨立性,是縱向力量的放大和增強。信息化武器裝備強調技術融合、系統集成,橫向一體化,強調綜合多功能,在不增加裝備數量的情況下,通過綜合集成使力量倍增。武器裝備信息化,必須要具備互聯、互通、互操作能力,縱向成系統,橫向成體系,縱橫雙向成網路,只有這樣,才能成建制、成系統、成體系形成一體戰能力。武器裝備實現信息化之後,體系對抗就成為戰爭對抗的主要因素,陸、海、空天電等多維戰斗空間將融為一體,不同國家、不同軍兵種、不同部隊的不同裝備能夠在技術上融為一體。結構優化,固強補弱。一體化作戰體系的結構優化和固強補弱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同裝備之間能夠實現力量互補。武器裝備實現信息化和一體化之後,就能夠以網路為中心,相互之間在作戰能力上也就能夠固強補弱,優化結構,發揮最大效能;二是不同國家之間能夠實現力量互補。木桶原理在機械化戰爭中強調的短板效應,在信息化戰爭中得到了彌補,短板效應的結構性缺陷不再明顯,因為在網路中心戰和橫向一體化環境中,網路各節點之間是相互彌補、資源共享的關系。三是不同軍種之間能夠實現力量互補。機械化戰爭中,陸、海、空三軍在各自戰場遂行獨立的軍種戰役,都會因戰場時空范圍或受地理、地形、氣象等條件的限制而影響作戰效能的發揮。C4ISR系統把三軍融為一體之後,各自不再有完全獨立的戰場,戰場出現一體化趨勢,在這樣的戰場上,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力量取長補短,固強補弱,原來時空范圍和物理條件的限制不再成為作戰效能發揮的制約因素,因此各軍兵種都能夠把各自的力量發揮到極
致,使之呈指數增長。橫向一體,效能可控。信息化武器裝備強調質量效能,結構決定功能,數量規模雖然仍很需要,但不再是決定作戰效能的關鍵要素,最關鍵的要素是武器裝備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後的結構優化。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結構優化特徵是扁平化。如果從戰術、戰役到戰略層面的指揮控制系統實現了信息化和一體化,戰略指揮員就可以直接指揮到單兵,單兵也完全可以直接向戰略指揮員報告情況,機械化時代形成的戰役戰術等龐大的中間多層次指揮機構就成為作戰的障礙和累贅。由於信息的實時化和控制的有效性增加,戰爭變得更加可控,更好駕馭。C4ISR系統的運用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和多國部隊所建立的戰區通信網路是有史以來最大、最多、最全、最先進的,它運用衛星通信技術和數字化通信網路技術,把數十年來各國研製、生產和裝備的各種戰略、戰區及戰術通信網路和設備全面融合,綜合為一體化的高效率的C3I通信系統,以98%以上的高戰備率確保白宮、五角大樓、後勤支援基地與中央總部、多國部隊和基層作戰部隊之間的聯系,確保洲際之間、戰區與本土之間、多國及友鄰部隊之間、各軍兵種之間、飛機、艦艇和坦克等作戰平台之間,以及上下、左右、縱橫、交叉的不間斷的持續通信和信息交換。海灣戰爭總指揮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當時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開設戰區指揮部,各下屬司
令部也是在沙特開設。施瓦茨科普夫與各級指揮官討論重大問題或研究作戰方案基本是採用開會或面對面商談的方式進行,各級指揮機構信息溝通也是採取電話、電報、軟盤傳遞等方式進行。科索沃戰爭是第一次大規模實戰運用全球一體化C4ISR指揮控制系統。C4ISR系統的全球化、網路化、一體化和實時化特徵,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的區分概念,戰略指揮員其實已經具備指揮戰術性作戰行動的能力,中間的戰役層次事實上已經沒有必要存在了。科索沃戰爭中美軍首次啟用遠程異地實時電視電話系統。戰略、戰役和戰術級指揮官,在科索沃戰爭中每天召開一次電視電話會議,審視作戰行動的進展,協調後續的作戰行動,傳達上級的作戰意圖。這種新穎的數字化、網路化會議系統,對於及時通報情況,掌握戰爭全局,統一思想和意志,了解不同部隊作戰行動,減少相互之間的誤會和摩擦,在准確的時
間和地點集中兵力兵器,實時信息傳遞、快速定下決心和平行制定作戰計劃等,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得到各級指揮員的好評。 在科索沃戰爭中,由於牽涉到北約十幾個國家聯合作戰,所以還是沿用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三級指揮體制。戰略層次,是指遠離戰區並對整個戰局進行戰略控制的最高指揮當局,主要是對戰爭全局和作戰指導等重大問題進行決策。戰役指揮層次,基本上屬於戰區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是負責科索沃戰役指揮的最高指揮機構,這一機構設在比利時蒙斯,擔任科索沃戰役總指揮的戰區最高指揮官克拉克上將,就是在這個距離戰區2000公里以外的蒙斯總部進行指揮的,這是戰役總指揮第一次遠離戰區進行遙控指揮。正常情況下,北約南歐戰區常設地區性司令部負責戰時聯合作戰指揮任務。這些司令部包括南歐盟軍海軍部
隊司令部、南歐盟軍空軍部隊司令部、歐洲盟軍司令部快速反應軍司令部,司令均為中將和上將軍銜。但是,在戰役指揮層面,戰爭中又產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個是臨時任命常駐大西洋和歐洲的美國海、空軍司令兼任北約盟軍戰區最高指揮,另一個是在戰區戰役指揮層次上面又臨時增設了一個指揮層次。這樣可能考慮到便於與北約部隊指揮協調,但更深層次反映了美軍對北約的不信任,希望大權獨攬。從戰區戰役指揮層面來看,顯得非常混亂,許多指揮層次從技術上來看完全沒有必要,之所以設立是考慮到現行體制的需要。戰術指揮層次,是指艦艇、飛機等戰術級別的指揮機構,主要是執行具體的戰術作戰指揮任務。其中,空軍的戰術指揮層次是盟軍空中作戰中心,它是聯系飛行員和空中指揮引導員,並指揮空戰的神經中樞,是一體化的作戰指揮系統。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刻意試驗網路中心戰和扁平式指揮的能力,所以沒有按照戰略、戰役和戰術層次設立指揮體系,也沒有在阿富汗戰區設立前沿指揮部,只是在美國本土設立了一個戰略總指揮部,下面直接就是戰術指揮層次,所以這場戰爭的指揮實際上是一場戰略性戰斗的指揮嘗試。所謂網路中心戰,其核心就是超越軍兵種條塊分割的傳統指揮模式,實現橫向一體化協同作戰,各作戰單位共享情報資源,信息暢通無阻,實現實時指揮和控制。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首次試驗網路中心戰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從阿拉伯海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艦載機,有80%以上事先並不知道要去戰區的什麼地方、攻擊什麼樣的目標,只是在起飛
以後的飛行途中才接到指揮系統發來的最新任務指令,這時飛行員便可在指揮系統的引導下,選擇最佳路徑和方式對目標進行攻擊。從阿富汗戰爭開始,網路中心戰就已經正式進入作戰程序,在這種作戰程序中,指揮機構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最主要的不再是聽取下屬發來的請示,也不再是擬制電報或下達話音指令,而是在C4ISR系統的輔助指揮控下,側重於做好這樣三項工作:一是通過C4ISR系統掌握敵我雙方的情報,驅散戰爭迷霧,定下作戰決心;二是進行作戰規劃計劃,提前下達作戰任務指令,確定聯合作戰中各部隊的具體認為是、出動批次、作戰任務、作戰目的、作戰要求,具體各部隊如何實施沒有必要進行統一部署,只是提出准確的打擊時間、地點、目的和要求即可,按照委託式指揮原則由部隊自行協同;三是進行毀損評估,對上一次任務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以便確定下一批次的打擊任務。伊拉克戰爭中,由於地面部隊的大規模介入,所以美軍又恢復實施三級指揮體制。戰略指揮部仍然設在美國本土,技術上主要依託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戰區指揮部中央總部司令部設在卡達,中央總部陸軍司令部設在科威特,中央總部空軍司令部設在沙特,中央總部海軍司令部設在巴林;戰術級指揮機構分別在各司令部下設立戰術作戰指揮中心。戰爭中,美軍使用了全球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C4ISR系統的全球化、網路化、一體化和實時化特徵,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的區分概念。戰爭中,網路中心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網路中心戰中,指揮機構的指揮員和參謀人員不再是忙於聽取和答復下屬發來的請示,而是側重進行戰略謀劃、戰爭規劃計劃、作戰任務區分,並提前下達任務指令。所有這一切,都採取委託式指揮方式,藉助C4ISR系統進行聯合作戰。C4ISR系統的構成全球戰略指揮控制系統美軍全球作戰,主要依賴全球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指揮協調。這個系統是美國1962年組建的戰略指揮控制系統,當時主要目的是應付核大戰,所以在沒有經過總體論證和整體設計的情況下,就匆匆忙忙地把各軍兵種及國防部的現有系統和設備拼湊在一起,組成了最初的戰略C3I系統。由於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加上數據格式不統一,互連互通有困難,所以直到70年代初還是一個鬆散的聯合體。之後,經過統一管理和規劃,並改造了計算機等關鍵設備,統一了數據格式並實行了標准化,才使該系統處於良好的運行狀態。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啟用了這套系統,在海灣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兼容性差、互通性和信息共享能
力差和設備老化等缺陷。戰爭結束後,經過大規模更新和改進,1995年重新命名為「全球指揮控制系統」(GCCS)。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主要由三大塊組成:一是偵察探測系統,包括偵察和預警衛星、預警飛機和地面雷達預警網等;二是指揮控制中心,包括國家級、國防部級、軍兵種級、駐外司令部級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指揮中心等;三是通信系統,主要是國防通信系統、國防衛星通信系統和艦隊衛星通信系統,其餘的還有遠程對潛通信系統和最低限度緊急通信網等。戰略通信系統是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中的神經網路、紐帶和橋梁,沒有它,偵察預警系統的情報就無法向各級指揮中心傳送,各級指揮中心掌握不了情報信息就不能對局勢做出判斷並定下決心,分散在美國本土或世界各地待命的作戰部隊既不了解威脅態勢、又接不到作戰命令,所以戰鬥力再強也將是無所作為。通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美國動用40多個通信系統組成了這個戰略通信網路。國防通信系統是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性通信系統,它主要由自動電話網、自動數字網和自動電話保密網三個分系統組成,其中,自動電話網正在被具有遠程話音通信功能的「國防交換網」所取代,自動數字網也正在被採用廣域數據網技術的「國防數據網」所取代。全球指揮控制系統中的國防通信系統在海灣地區開設了3個主節點和9個分節點,從而把海灣地區所有的指揮系統都接入到整個戰略通信網路之中。情報偵察監視系統如果說戰略和戰術通信系統是C4ISR系統的神經中樞的話,那麼偵察監視系統則是C4ISR系統的耳目;通信系統是順風耳,偵察監視系統則是千里眼。偵察監視系統具有強大的態勢感知能力,它分布在天基、空基、地基和海基平台上,構成了全天候、全天時、立體化監控體。伊拉克戰爭中,天基偵察監視平台中包括成像偵察、電子偵察、海洋監視、導彈預警等50多顆衛星,空基偵察監視平台包括十多種有人偵察機和近十種、上百架無人偵察機;地基偵察監視平台包括各種夜視裝備、地面偵察雷達和拋投式地面遙感偵察裝備等;海基偵察監視平台包括遠洋海上偵察監視艦船、航空母艦攜載的預警機、偵察機、偵察直升機、宙斯盾防空系統及艦載雷達等。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在本土有21處、本土之外基地上有33600名人員對航天偵察監視系統進行支持。美國部署的軍用衛星系統覆蓋了對伊作戰所需的各個信息領域,動用的衛星包括偵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衛星、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等。在偵察衛星方面,主要包括3顆鎖眼光學成像衛星,3顆長曲棍球雷達成像偵察衛星,3顆入侵者電子偵察衛星和12顆二代白雲電子型海洋監視衛星;在導航定位衛星方面,共投入了GPS―2和GPS―2R共24顆衛星,定位精度從16米提高到10米。還動用了由14顆國防衛星通信系統衛星、4顆軍事星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組成保障伊拉克戰區戰略及戰術通信的天基信息傳輸系統。此外,租用了一些商用衛星,主要是地球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等。在空基偵察監視系統方面,伊拉克戰爭中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無人機的大量使用。無人機、巡航導彈和靈巧彈葯在戰爭中的大量使用,標志著機器人戰爭和智能化戰爭的開始,象徵著信息化戰爭在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海灣戰爭中,美國主要是海軍的先鋒和陸軍的獵犬無人機。這些無人機還不是美國研製的,是從以色列購買的,當時戰列艦上的406毫米巨炮射程在45公里以上,所以要用這種無人機為火炮進行目標校正,以提高命中精度,戰爭中也進行了戰場戰術偵察阿富汗戰爭中,無人機的使用比較廣泛,美軍首次試驗了全球鷹、指針和捕食者三種無人機。全球鷹是一種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主要用於連續監視高空、遠程和長續航時間的偵察任務。飛行高度在20000米左右,最大續航時間大於42小時,每日監視范圍可達13�7萬平方公里。捕食者是中空長航時無人機,主要用於小區域或山谷地區的偵察監視工作,可為特種部隊提供詳細的戰場情報。升限7620米,續航時間40小時,在目標上空的巡邏時間可達24小時。阿富汗戰爭中首次攜帶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成功摧毀地面目標。伊拉克戰爭中,不僅再次使用捕食者無人機攜帶反坦克導彈摧毀了伊軍一輛自行高炮,而且首次使用了龍眼和影子200等無人機。影子200是陸軍研製的一種小型戰術無人機,可用於進行近實時、高精度、長時間的偵察、監視和目標獲取及毀傷評估。空重75公斤,連續偵察時間4個小時,最大航程125公里,飛行高度3000米。伊拉克戰爭中使用了10架龍眼無人機,它是一種小型、全自動、可返回、手持式發射的無人機,用於為海軍陸戰隊小部隊提供偵察和危險探測能力。飛行重量僅約2�3公斤,鋰電池可以保證無人機以約76公里時速飛行60分鍾。二人小組可以在10分鍾左右完成組裝發射。無人機可獲取目標的日光型或紅外圖像,並能通過數據鏈將圖像信息實時傳輸給用戶。戰術區域數字通信系統戰區的戰術通信主要依賴戰術區域數字化通信網,它是一種採用數字化通信設備的柵格狀地域通信網路,主要是在集團軍或師的作戰地域內進行聯合作戰的作戰指揮控制和通信聯絡。網路內開設有若干通信中心和節點,以無線電接力線路、電纜、衛星通信線路或無線電台通信網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覆蓋范圍較廣的野戰通信網路。這種網路的主要特點是:機動性強,可行進間通信;可靠性高,一個或多個節點及通信中心發生故障或毀損不影響其他線路的暢通;由於柵格狀網路縱橫交錯、不分主次,所以敵人很難確定司令部位置。海灣戰爭中,美國和多國部隊就開始使用戰術地域通信網,主要是美國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機動用戶設備,英國的松雞地域戰術通信系統和法國的里達自動綜合傳輸網。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是美軍1974年研製、1983年開始裝備空軍預警機並用於三軍聯合作戰的數據通信網路。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廣泛裝備美國和北約參戰國陸、海、空及海軍陸戰隊的飛機、艦艇、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和防空中心,其主要特點是沒有主台和屬台之分,網路中任何用戶都可通信,互不幹擾;保密性好;採用擴頻跳頻技術,抗干擾力強;容量大,功能多,集通信、導航、測距、敵我識別於一體。它是一種多功能數字數據和話音通信系統,採用了擴頻技術和時分多路存取技術,工作在965―1215兆赫頻段。可容納10―20個網路,每個網路容量為1520―2560個用戶,有效工作半徑300―500公里,預警機為中繼站時通信距離可達1000公里。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是美軍8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的先進通信系統,是陸、海、空及海軍陸戰隊共用型區域通信網。海灣戰爭時尚處於模/數共用、以數字為主的階段,1992年以後已實現全數字化通信。美國三軍聯合戰術通信系統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系統,就是移動用戶設備系統。這是一個類似於民用行動電話那樣的多節點全數字化無線電電話系統,是一種新型、小規模的區域性通信網路,其特點是全數字化,能在陸上或空中機動,具有較高的自動化功能,操作簡單,生存力強。1988年開始裝備美國本土的四師一旅和駐歐部隊的三個師。移動用戶設備通信網可在一個軍(或5個師)37500平方公里的作戰地域內,為8100個用戶服務(其中機動用戶1900個,固定用戶6200個)。系統可提供話音、數據和傳真通信,可與戰略通信網、民用通信網互通,也能與衛星通信終端相連,可為軍、師兩級部隊在更大范圍內通信提供方便。 伊拉克戰爭中,地面部隊配備了先進的信息、指揮系統,如第四機步師裝備了8000套21世紀旅及旅以下戰場指揮系統(FBCB2)。它是基於戰術互聯網的新型戰場通信系統,可將GPS數據、空中偵察機和地面部隊及中央情報局等機構的信息進行融合,實時向參戰部隊提供。其最大特點是通過戰術互聯網將平台相互連接,傳遞態勢認知數據,跟蹤敵軍和友軍,了解戰場態勢。其他部隊裝備1000套,第三機步師和第7旅也有裝備。
㈤ 點對點通訊是去中心化的嗎有什麼優勢
點對點通訊組網方式有很多種,一般在通信行業我們更加強調是媒體流的點對點通訊。控制還是集中化的。如sip協議和rtp的關系。
如果說區塊鏈技術,它是去中心話的,也就說沒有一個中心伺服器來負責統一管理。
點對點加密主要是秘鑰實現點對點的交換。這個技術做到絕對的安全還是很難的。未來點對點加密會為我們營造更加私密的通訊模式。
最後,安全是相對的,有代價的。越安全越復雜。
㈥ 美軍第4機步師的編制
目前,全師總人數12939人,下轄2個傘降旅(每個旅下轄3個傘降步兵營)、1個空降旅(下轄3個空降步兵營)、1個航空旅(下轄2個營、1個中隊)、1個空降野戰炮兵團(下轄3個空降野戰炮兵營),以及其他直屬分隊等。具體編成為:司令部機關和直屬分隊共2232人,其中師部與師部連268人,軍事情報營355人,通信營488人,防空炮兵營452人,工兵營401人,防化連129人,憲兵連98人,師樂隊41人;每個旅部與旅部連共264人;9個步兵營,每營697人,共計6273人;航空旅1075人,編有旅部與旅部連194人,攻擊直升機營245人,戰斗航空營210人,空中偵察中隊426人;空降野戰炮兵團1404人,其中司令部與司令部連120人,3個野炮營,每營428人;師支援司令部共1691人,編有司令部與司令部連及物資管理中心187人,補給運輸營412人,軍械修理營513人,航空維修連214人,衛生營365人。
現在 明白了吧?美軍是把團級單位在師的編制下取消了的。當然,有些獨立的單位,如裝甲騎兵2團和3團還存在,但都是軍屬單位了,並不是在某個師的編制里的。
一般每個師都有9個營了,而獨立的團就不一樣了,只有3個或3個營。
例如:第2裝甲騎兵團下轄第1、第2、第3、第4中隊(空中騎兵營)、支援中隊和第502軍事情報連、第84工兵連、H-159航空維修連、防空連等勤務支援部隊。第3裝甲騎兵團下轄3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及支援分隊等。但是美軍第173旅卻也只有1個司令部連、第508空降步兵營、第503空降步兵營、第319/D105毫米野戰炮兵部隊、第173戰斗支援連、第173旅直偵察連和第501前線支援連,應該是和一個裝甲騎兵團的編制差不多,我想是因為173旅是駐義大利的,平時簡編為團,戰時在擴編為旅吧。
在美國海軍陸戰隊里師還轄團的。如海軍第2陸戰師編制人數17900人(陸戰隊17000餘人、海軍約900人)、下轄第2、第6、第8陸戰步兵團(各轄1個司令部營、3個步兵營)和第10陸戰炮兵團(轄4個炮兵營),師直屬營6個(司令部營、第2輕裝甲偵察管、第2戰斗工兵營、第2坦克營、第2兩棲攻擊營和第2通信營)。把它和陸軍轄旅的師比一下。如美軍第1機步師編制總人數17278人,下轄1個裝甲旅旅部和旅部連、2個機步旅旅部和旅部連,共編有5個重型坦克營、5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戰斗航空旅(轄2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戰斗支援航空營、1個騎兵中隊)、1個師支援司令部(轄3個前方支援營、1個保養支援營、1個運輸飛機保養連)、1個師炮兵司令部(轄3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營、1個M270多管火箭炮連、1個目標搜索連)、1個通信營、1個防空炮兵營、1個軍事情報營、1個化學連、1個憲兵連和1個師樂隊。
從編制看出,陸軍變團為旅就比海軍陸戰隊的團合理的多,有助於獲得師屬空中突擊力量的空中支援,同時更便得到於師屬技術直屬隊的支援,畢竟旅級幹部是准將級更便於指揮。不知你覺得哪種合理呢?
1:旅級為准將,而師支援司令部和炮兵司令部同樣也是准將級,和我軍一樣,不可能把一個師屬炮兵團配屬給一個團在戰斗中使用,肯定是下屬的某幾個營配屬過去。所以指揮上還是很方便的。
2:看看美軍的預備役吧:第45野戰炮兵旅[俄克拉荷馬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炮兵
第54野戰炮兵旅[弗吉尼亞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57野戰炮兵旅[威斯康星州國民衛隊]
第103野戰炮兵旅[羅德島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13野戰炮兵旅[北卡羅萊納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15野戰炮兵旅[懷俄明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炮兵
第130野戰炮兵旅[堪薩斯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35野戰炮兵旅[密蘇里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38野戰炮兵旅[肯德基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42野戰炮兵旅[阿肯色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47野戰炮兵旅[南達科它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51野戰炮兵旅[南卡羅萊納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53野戰炮兵旅[亞利桑納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炮兵
第169野戰炮兵旅[科羅拉多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96野戰炮兵旅[田納西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197野戰炮兵旅[新罕布希爾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炮兵
第631野戰炮兵旅[紐約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
國民衛隊防空部隊
第32防空炮兵旅[佛羅里達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32(戰區)防空與反導彈司令部
第111防空炮兵旅[新墨西哥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
第263防空與反導彈司令部[南卡羅萊納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32(戰區)防空與反導彈司令部 第263防空炮兵旅
國民衛隊陸航部隊
第6陸航旅,戰時歸屬第3軍
第63(運輸)陸航大隊[肯德基州國民衛隊]
第385陸航團[亞利桑納州國民衛隊]
第66陸航旅[華盛頓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
第185(運輸)陸航大隊[密西西比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
第211(攻擊)陸航大隊[猶它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
第449(運輸)陸航大隊[北卡羅萊納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
國民衛隊工兵部隊
第16工兵旅[俄亥俄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8集團軍第412工兵司令部
第30工兵旅[北卡羅萊納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8空降軍
第35工兵旅[密蘇里州國民衛隊],戰時歸屬第1軍
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要用司令部的建制形式來統轄支援及炮兵部隊,在強調重裝備,強火力的美軍來說,戰時,會有大量的技術兵種配屬到師,所以炮兵等技術兵種就不能用旅或團來做建制名稱了。
㈦ 軍事史上一次最大的通信系統專項工程是什麼戰爭
海灣戰爭
時間1991年
過程
海灣戰爭中,電子戰由於可剝奪敵軍在此方面的能力,奪取戰場制電磁權,而成為實施「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一種作戰方式。
戰爭開始前,美軍即使用電子作戰飛機對伊軍電子設備實施強烈干擾,壓制伊軍的通信和預警雷達系統,保證了空襲行動的突然性。
戰爭全過程中,美軍又針對伊軍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實施強大的電子戰,對伊軍電子設備、防空雷達和通信網路等進行「軟壓制」。結果,使伊軍指揮失靈,通信中斷,空中搜索與反擊能力喪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7)美軍通信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戰爭特點
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對二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其最大特點為,這是一次高科技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普遍使用各種先進技術:
1 電子戰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電磁優勢將成為戰爭中的新制高點
2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在空襲中,由於大量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襲的准確性,又使平民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3 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
4 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
㈧ 美軍現役各師旅詳細編制
美國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具體如下。
美國武裝力量由現役,預備役部隊組成。
現役部隊包括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
預備役部隊包括國民警衛隊和聯邦後備隊。
陸軍:
現役部隊
48萬人,編有3個集團軍司令部,4個軍部,10個師,4個獨立旅
一個特種作戰司令部和5個特種作戰大隊。
3個集團軍是
第三集團軍,第7集團軍,第8集團軍。
4個現役軍是
第一軍 第三軍 第五軍 第十八空降軍
10個現役師是
第一裝甲師(第5軍)
第一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
第一機動師(第3軍)
第四機械化步兵師(第3軍)
第二步兵師(第8集團軍)
第三機械化步兵師(第18空降軍)
第10步兵師(第18空降軍)
第82空降師(第18空降軍)
第101空降突擊師(第18空降軍)
第25輕裝步兵師(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
4個獨立旅
第172步兵旅(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
第173空降旅(美國陸軍歐洲司令部)
第2裝甲機動團(第18空降軍)
第3裝甲機動團(第3軍)
特種作戰司令部
預備役部隊包括
35.7萬國民警衛隊
20.8萬陸軍後備隊
空軍
現役部隊
包括戰略部隊 戰術部隊 航天部隊 特種作戰部隊
具體包括
14個航空隊
45個航空聯隊
128個中隊
(註:每個航空隊下轄2~8個航空聯隊)
空軍預備役
包括 25萬人 169個中隊
海軍
現役部隊
包括艦艇部隊 艦隊航空兵 海上勤務部隊 岸基部隊
38.3萬人 309艘戰艦 4000多架飛機
12個航空母艦戰斗群
每個戰斗群的標准編成為
航空母艦1 導彈巡洋艦2 導彈驅逐艦1 驅逐艦1 護衛艦1 補給船1 攻擊潛艇2
以上兵力屬於5個艦隊
第2艦隊
第3艦隊
第5艦隊
第6艦隊
第7艦隊
海軍預備役部隊20萬人
海軍陸戰隊
現役16.9萬人
預備役9.9萬人
海岸警衛隊
3.62萬人
㈨ 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使用了什麼戰術
1、由於戰爭雙方軍事實力的差距,結果沒有什麼懸念。
2、然而,戰爭的進程卻撲朔離迷,讓很多中外軍事專家大失水準。
3、縱觀戰爭發生的前因和全部過程,給人們留下的最大印象是美國對戰爭的全面控制。
㈩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情況
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在未經聯合國授權下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伊拉克反叛軍。他們是通過駐扎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
美國政府宣稱有四十九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加地面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亦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韓國、日本、義大利、烏克蘭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聯軍使用武器]
AH-1W超級眼鏡蛇
B-52轟炸機
B-2轟炸機
F-22重型殲擊戰斗機
F-117
F-18艦載機
F-16
A-10雷霆二式攻擊機
史崔克裝甲車
M1艾布蘭
悍馬車
M109自行火炮
神盾驅逐艦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
戰斧巡航導彈
愛國者導彈
AH-64阿帕契
UH-60黑鷹直升機
AC-130飛行炮艇
美國第三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該地的庫爾德反叛軍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准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斗。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