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帶學生去閱讀中心
❶ 老師帶學生去公園玩,要怎樣表達學生的心情呢
那要看情況了,如果是幼兒園、小學學生,被老師帶領去圖書館,老師是要花精力去組織和指導這些學生去遵守圖書館的規則,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源,是件對學生有益,而老師很費力的事情,家長當然應當表示支持、高興。如果是初、高中生,好像就比較少見,如果確實是師生共同探討一個問題,需要去圖書館查找資料,交換意見,那也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事情,家長也應該放心,圖書館總是一個充滿書香的高雅地方。
❷ 為何現在的老師都教學生怎麼去讀書,而不教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中國的教育系統是一樣的。盡管實施了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仍有許多不可消除的根源。現在,尤其是在更好的學校,我們應該從小學開始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童年鎖在學校里,等待初中入學考試。在初中,情況是一樣的,還有一系列自我情願或不情願的枷鎖,如為高中入學考試輔導。高中也是如此,高考也是如此。
既然學習結果決定於學生的真實經驗,那麼教師的基本工作就不是教材內容的灌輸,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創造盡可能適合學生情況又符合教學目標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動起來,不但手要動起來,而且頭腦要動起來。這是相當艱難的工作,比照本宣科當教材的傳聲筒要難多了,比隨便搞一個什麼熱鬧活動自己當主持人難多了。教師的創造性就在這里。教學的藝術就在這里。教學的藝術其實就是幫助學生獲得正面學習經驗的藝術。評價教師教學水平高低,這也應該是一個主要標准 .
❸ 老師晚自習帶學生去看工地加班,他這樣有什麼目的
老師晚自習帶學生們看工地加班,在我看來,這么做是為了讓孩子們理解大人的辛苦,在合適的年紀里好好的學習。
在連雲港鄉鎮中學某個班級上晚自習的孩子們,被老師帶到了教室外的走廊上,觀看著附近工地的一些工人們正在寒氣逼人的夜晚辛勤勞動著。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們更直觀的了解到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時代,真的應該要好好學習,我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在努力了以後的生活就會好過了。
❹ 老師逼著學生去讀書犯法嗎
那要看具體使用了什麼手段,學生讀書確實需要逼,全靠自覺是不可能的。但老師的逼迫方法要在合理合法范圍內,比如體罰打罵就不算合法,所以要看情況~
❺ 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老師們應該怎麼去做
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老師應當去制定一些教學上的策略。第1點需要去做的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只有在閱讀量上升之後,學生的閱讀教學質量才能夠更快的提升。當前所存在的教學問題,是大部分的學生都沉溺於電子設備,而忽視了書本上的閱讀,許多學生的閱讀量都是非常小的,一些世界性的名著都沒有聽過以及沒有讀過,那麼在這個時間段上來說教師去開展閱讀教學是非常具有難度的。因此教師可以在定期的時候設置一些閱讀上的任務,比如說一個星期看一本書,或者是每周挑出一節課的時間來讓學生去圖書館去閱讀,等到學生的閱讀量積攢起來之後,再來提升閱讀教學課程的質量。
❻ 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一,激發興趣,促成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閱讀後的收獲和體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閱讀嘗試。 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故事人人都愛聽,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學生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令人感動的情感世界裡。正當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時,教師戛然收聲,然後意味深長地告訴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後面的更精彩呢,欲知後事,請自讀原文。學生被扣人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要求借書,主動去閱讀,這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二、選擇適合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 課外閱讀范圍很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好的書籍對學生會受益匪淺,有的壞書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選擇書籍非常重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教育學生有選擇的讀書,不光要多讀書,更重要的是讀好書。重點向學生推薦這類的書籍,如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等等。 三、教給方法,指導閱讀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這里談幾種我們常用的閱讀方法:1. 選讀法。這種方法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書報或篇章的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2. 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一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閱讀。要求學生做到:口到、眼到、心到。3. 速讀法。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而是快速瀏覽。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瀏覽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4. 摘錄批註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 四、鼓勵先進,堅持閱讀 課外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等。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因此,我們要努力帶領學生去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
❼ 學校老師能不能帶學生在校外去參加讀書活動是不是合法
個人感覺,如果是免費的,純屬老師和學生自願的,是可以的,並沒有違法,反之則有些不妥了,如果涉及金錢交易的話,或會觸及法律。
❽ 老師晚自習帶學生去看工地加班,對此你怎麼看
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也是現在的社會所需要提倡的因為你在學校給學生講多少的知識,不如帶學生去實際操作,去外面看一看,現在國家也是著重培育孩子的動手能力,不能只讓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下聽,然後就沒有事情了,這種教育方式往往達不到任何的效果,只是白白的浪費一些時間罷了。
但他們現在還在這樣寒冷的情況下干著這樣的體力活,那是因為他們要養家糊口,為了讓自己的妻子讓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我覺得老師的這種做法還是值得提倡的,因為這可以讓學生們感到父母供自已上學不容易,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從而能夠引導他們好好學習,不再偷懶。
❾ 教師和學生都是閱讀的主體嗎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
1.教育是作為「主體人」的發展,而不是作為「手段」的發展。
教育活動是實踐活動,教育過程是教育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雙主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
教育的本質是通過提高和發展學生個體的主體性,使學生逐步地由自由人轉變為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是發展和轉變的主體,承認並尊重學生這個「主體人」,是落實素質教育,面向全體,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得到發展的前提。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發展是通過自我設計、自我構建、自我努力實現的。只有同時把自己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解決自己主觀世界的各種矛盾,它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如果我們把人作為純粹的客體來對待,就不是在發展主體的人,而是在發展「生產手段」。
2.教育是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復制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實質在於把人類優勢的文明成果化為內在的心智結構。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能夠「復制」知識,而是使知識成為學生的主體能力,運用知識對客觀事物進行改造和創新。例如:學生學習數學,不是為了記住一些枯燥的數字和公式,而是為了運用公式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學習語言,不是為了記憶一些語法規則和詞彙,而是為了運用語言去進行交際、進行創造。如果通過教育,學生不能夠自己獲得知識,不能夠運用、更新、改造知識,只能夠記憶知識、復制知識,那學生豈不成了一台電腦,或一台復印機?這樣的知識再好又有什麼意義,它怎麼能夠推動個人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呢?
3. 學生的發展是主體人的覺醒和主體人能力的提高
現代學生觀認為,學生不能等同於「園丁」手下的「花朵」。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主體的人。冰心老人曾經說過,我們可以給孩子以指導,但不能給孩子以思想。因為他們有思想,且他們的思想多駐在「明日」的巢中。
現代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而主體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要在人的內心和行為兩個方面同時造就一個人,造就一個不同於以前人的獨立自主的、有熱情、有個性、有尊嚴、有責任心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是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需要的人。……不要把教育看成是植物的栽培或動物的馴養那樣的工作,更不能把教育看成是工藝品、商品的生產過程。教育是通過主體,為了主體,在主體間進行的一種精神交流和對話,關注的是整個人生世界的意義。四、面向全體學生,關心和尊重每一個主體人。
❿ 老師讓班長帶學生讀書是什麼行為呢
老師讓班長帶學生讀書一般是正常的教學行為。如讓班長或別的學習好的同學帶讀(領讀)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