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解釋
① 自我中心這一概念是由心理學家誰提出的
自我中心是皮亞傑提出的。自我中心來自於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感知運動前運算階段。自我中心是指兒童在思考問題時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這並不是說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很自私,而是指他們以為別人看到的世界與他們看到的是一樣的。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和環境的爭論和糾葛,旗幟鮮明地提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一種適應形式具有動力性的特點。隨著環境和有機體自身的變化,智力的結構和功能必然不斷變化,以適應變化的條件。
在皮亞傑的理論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機體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子結構,又可被看成是認知結構中的一個元素。認知結構就是協調了的格式的整體形式。
(1)去自我中心解釋擴展閱讀
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② 自我為中心是什麼意思
1、自我為中心就是:以自已利益為目的,以自已的想法和意願為准繩,以自已的喜好為標准。其實是一個貶義詞,說人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感受,不顧別人的利益得失,做自已想做的事,也不聽別人的建議與勸告。
2、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視為虛假的情況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對「我」的思想的約束,而這一切都是可變的。簡單來說,自我中心主義主張完全自由,隨心所欲,沒有倫理約束,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
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實」的我。客觀自我中心主義否定通用定義的「我」,認為「我」亦是虛假的。
認為「我」的思想背後還有一個相對「真實」的我,然而這種所謂真實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實質存在。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比主觀自我中心主義的分別是,前者更接近定義論,而兩者最重要的分別除了對「我」的定義之外,還有對「我思故我在」的態度。
③ 什麼叫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為自我中心主義,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視為虛假的情況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
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對「我」的思想的約束,而這一切都是可變的。簡單來說,自我中心主義主張完全自由,隨心所欲,沒有倫理約束,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
(3)去自我中心解釋擴展閱讀: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
這里的中心仍是「我」,但不是「我」的思想,更注重「真實」的我。客觀自我中心主義否定通用定義的「我」,認為「我」亦是虛假的。
認為「我」的思想背後還有一個相對「真實」的我,然而這種所謂真實是抽象的概念,未必實質存在。
客觀自我中心主義比主觀自我中心主義的分別是,前者更接近定義論,而兩者最重要的分別除了對「我」的定義之外,還有對「我思故我在」的態度。
④ 什麼叫做自我中心(不僅僅是什麼自私自利的層面的意義)
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自我中心是一個的兼和,這個話看不懂,自我中心與兼和沒有什麼關系。
⑤ 什麼叫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中心主要表現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人際交往都講求互惠的原則,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為了滿足自己的,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其他人造成對立,最終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處於自我封閉和自我隔絕的狀態。 對有自我中心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缺陷,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後回陷入懊惱和痛苦之中,從而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⑥ 什麼是「去自我中心」名詞解釋!
就是換位思考,不總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問題。同樣的問題,假設自己是對方該怎麼想
⑦ 「自我中心」心態如何調適
自我中心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為人處世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出發點,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從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他們總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來解釋一切,並且盲目地堅持自己的觀念,頑固不化,從不輕易改變態度。
表現
1.很少關心別人。自我中心的人很少關心別人,總是與別人很疏遠。由於這種人時時處處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別人,所以當自己有求於人時,才臨時抱佛腳;如果不求人時,則對人沒有絲毫的熱情,把別人看做是為自己服務的。對於這種自我中心的人,沒有任何人願意以大的代價去獲得小的收益。久而久之,自我中心的人只能成為受人冷落的對象。
2.固執己見,唯我獨尊。自我中心的人總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別人的頭上,以自己的態度作為他人態度的「向導」,認為別人都應該和他有一致的看法或意見。同時,他們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不願改正。自我中心的人很難引起別人的共鳴,因而他們的人際關系總是處於緊張狀態。
3.自尊心過於強烈。自我中心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在別人看來可能很小的一件事,在他們身上都會引起強烈的自尊心受挫的感覺。他們不願損傷自己的自尊心,不願別人超過自己,因而對別人的成績非常嫉妒,對別人的失敗又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其實,偶爾地表現出自我中心是人之常情,是無害的。然而,自我中心一旦成為一個人穩定的人格特徵,則最終有害無益。自我中心會使別人對其敬而遠之,使自己處於可憐的自我封閉和自我隔離狀態中。長此以往,它將導致一個人形成自卑、孤獨、退縮等其他種種心理障礙,根本無法享受到人際交往的愉快體驗。
調適
?接受批評,與人平等相處。只有能夠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有可能改正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而這僅僅要求自我中心的人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態和身份與人平等相處,不過分苛責別人,真誠熱情地對待他人,這樣才能使人際交往的天平始終處於平衡的狀態。
?要正視社會現實。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因此,必須做到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一些讓步。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是正常的,但不能為了一己之利忽視他人的存在。
?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著想。理解他人,尊重、關心、幫助他人,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並從中體驗到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建立在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基礎之上,充分認識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不合理性與危害性,對他人多一分關愛,少一分索取。
⑧ 以自我為中心是什麼意思
以自我為中心就是以自己為中心主義,一切以自己為准。
根據自我中心主義的基本原則,「自我中心」,在倫理學方面與個人主義相似,與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更接近。
但更重要的區別在於,自我中心主義代表激進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視為虛假的情況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
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對「我」的思想的約束,而這一切都是可變的。簡單來說,自我中心主義主張完全自由,隨心所欲,沒有倫理約束,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
自我意識一直是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古老的熱門的話題,心理學的根本問題是「人是什麼」。在古代,哲學家們還不能把人的「自我」與意識活動區分開來,如柏拉圖認為「靈魂」既控制人的形體活動,是人的意識,又控制著靈魂自身,是人的「自我」。
真正心理學意義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從詹姆斯開始的,他把「自我」從意識活動中區分開來,將「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學。
⑨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