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數字貨幣
① 漢朝時一兩黃金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下面這段是搜到的資料 主要是計算北宋時期的貴金屬 你可以重點看一下《潛規則》的那部分 因為《萬曆十五年》和《潛規則》都是明史的研究著作
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方法,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兩個數字。而.先生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據。
那麼根據二位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代的一貫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幣
1)黃金基準
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8.23元來算,相當於4650元。根據假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於465元。
2)白銀基準
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由於我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於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以這個兌換率來看看宋代官員的薪水。根據宋史職官志,宋代一個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貫,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幣,年薪108萬。一個普通從8品的縣令月薪15貫,合人民幣4500元,年薪5萬4千,考慮到宋代一個縣令不過管幾千戶人家,也算不錯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還有職錢,祿粟,?呷艘鋁?,廚料,薪炭諸物,增給,公用錢,給券,職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貼。難怪人稱宋代對官員的優渥無與倫比。也難怪宋江削尖了腦袋想招安當官。
從水滸上的具體事例來看,這個兌換率也比較合理。第十五回吳用去勸說三阮入伙劫生辰綱時,吳用讓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差不多就是一兩銀子換300人民幣的樣子。此外,第十回林沖風雪山神廟,陸謙在李小二店裡招待管營和差撥時曾拿出一兩銀子,點了三四瓶好酒,菜隨便上。同樣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一般來說一個普通小飯館,300元人民幣三個人吃的確是可以隨便點菜了。
再看看水滸中其他幾個例子,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錢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幣9元,很合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時候,曾用5兩銀子定製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禪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鐵,考慮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別定做的,1500元人民幣也不算過分。但是智取生辰綱的時候白勝賣給楊志一夥的家釀村酒要5貫錢,1500元人民幣就有點太黑心了,也許是因為當時黃泥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勝又處於壟斷地位,同時還有晁蓋一夥在競相抬價,才把這桶酒炒成天價的吧。
②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貨幣發展史: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出現過布錢、刀幣、圓錢、五銖錢、通寶、制錢、銀兩、銀元、銅元以及犧牲品類金銀幣、谷帛幣和紙幣,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
2、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3、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2)劉邦數字貨幣擴展閱讀
明清貨幣
明「銀」,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
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③ 劉邦隨賀萬錢都知道,那這萬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萬錢,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劉邦一張嘴就送出一筆「巨款」,把主人呂太公都驚動了。當然劉邦從來就說大話辦小事,這次是更絕,上嘴唇頂天,下嘴唇觸地,就是不辦事。神奇的是,一張空白支票,竟然抱回一個美人,也算是人間驚喜劇了。
所以,對劉邦來說,他是有能力支出這筆禮金的。只是既然是禮金,就有一個度,誰也不能無節制光看自己的支付能力,而是看「行情」。
蕭何宣布,一千錢以下坐堂下,說明超過一千錢,就是個很大數字了,兩三千基本就是上限了,劉邦蹦出個「萬錢」,顯然是信口開河,不可信。所以蕭何說他「說大話不辦事」。
好玩的是,劉邦這次說大話,竟然給自己做了一次免費廣告,呂太公一眼相中了貌相奇特的中年大叔劉邦,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姑娘推到他懷里,成就了一段傳奇姻緣。吹牛吹來個美妻,哪兒說理去!
④ 劉邦隨賀萬錢,相當於現代人民幣多少錢,他哪裡來的錢
萬錢,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劉邦一張嘴就送出一筆“巨款”,把主人呂太公都驚動了。當然劉邦從來就說大話辦小事,這次是更絕,上嘴唇頂天,下嘴唇觸地,就是不辦事。神奇的是,一張空白支票,竟然抱回一個美人,也算是人間驚喜劇了。
除非發瘋了,才會一把將自己一年的收入送出去!
其實劉邦未必承擔不起這筆支出。
在後人眼中,劉邦就是個窮光蛋,不事生產,到處蹭吃騙喝,跟流浪漢比,就多一個住的地方。其實這是個誤解,在秦朝沒有相當的家產,是沒有資格獲得“公務員”身份的,劉邦能做亭長,就說明他家比較富裕!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經常罵劉邦游手好閑,不像老二劉仲,擅長置家業。能置家業,絕不是尋常人家。類似的證據還有很多,都表明劉邦家其實是一個地主家庭,生活水準比一般百姓要高很多。只是劉邦本人習慣了遊走江湖,不願意干發家致富的工作。
⑤ 戰國時期貨幣到秦半兩的變化反映了什麼特徵
貨幣的統一促進了當時的經濟貿易發展,利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
⑥ 漢武帝的幣制改革是怎樣的對西漢的財政有何影響
西漢初期的幣制是異常混亂的,至漢景帝時,西漢曾4次在“允民自鑄錢”與“禁民自鑄錢”之間來回徘徊,可謂是反反復復,陷入無限的惡性循環之中。
可以說西漢能在漢宣帝一朝步入極盛,並最終成為“強漢”,這跟漢武帝所推行的幣制改革是“脫不了干係”的。
⑦ 紙幣和貨幣關系
1、紙幣是在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由金屬貨幣演變而來,沒有金屬貨幣,就沒有紙幣。
2、紙幣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屬貨幣的價值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3、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貨幣有價值,就能夠以自身的價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其次,貨幣有使用價值,就能夠去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所以,把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的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是在基本職能上衍生出來的。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則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7)劉邦數字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的契約本質決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帳單位。實物貨幣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人們的商品價值觀的物質附屬物和符號附屬物。
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
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起著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
⑧ 秦朝統一後的貨幣在歷史上被稱為什麼
秦始王又廢除六國的舊幣以原秦幣為基礎,鑄造圓形方孔銅錢,上刻有「半兩」,為法定貨幣,全國通用,稱為「半兩」錢,後人稱「秦半兩」。答案是:A半兩錢!
⑨ 關於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的典故
天圓地方,春秋時期,由於政治的原因造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但同時也使「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私營手工業和個體工商業和商人階級,逐步的分化出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發生了。金屬鑄幣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始逐步代替了貝幣以及各種實物貨幣。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但形式上比較單一,主要有三種「空首布、刀幣、蟻鼻錢。
這種貨幣形式單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徹底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的大變革時期。由於生產力的解放,經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農業、治鐵、水利事業都有了的長足進步,手工業與農業的完美分離使得部分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考工記》記載,當時手工業產品不但種類多,質地也高。這就更加刺激了新興的封建領主對奢侈品的需求。商品的生產、交換范圍的擴大,貨幣的需要量大從而導致了金屬貨幣的增多。另一個方面由於當時群雄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從而導致了貨幣的多樣性,呈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據說當時世面上的貨幣有100多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五大地區的貨幣,三晉兩周地區的貨幣,齊國的貨幣,楚國的貨幣,燕國的貨幣,秦國的貨幣。從這里我門不難看出當時貨幣種類之多,內容之豐富,已經超出了我門的想像。除了春秋時期已經有的布幣、刀貨、蟻鼻錢外,還多了許多的貨幣。比如說圓錢、楚金版、秦十二銖等。這從側面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繁榮。但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持續時間並不長,只持續到了秦統一六國後就消失了。
(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並了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在治國思想上,秦始皇獨尊法家。讀到《韓非子》時,秦始皇大為感動,盛贊「寡人得與此人游,死不恨矣!」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明確指出,「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始皇的近臣趙高也認為「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在法家思想的基礎上,秦始皇逐步形成了大一統的治國方略:在政治上,統一中央集權,「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衛、監」;在社會生活上,「一法度量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在經濟上則推出了統一貨幣的壯舉,然自秦襄公封侯以後,經過二十幾代人的苦心經營,至秦始皇時終於實現了「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但在這一片曾經分崩離析、各自為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廣闊土地上如何建設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何維護和鞏固這種統一的局面,實現」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確實是一個前無古人的課題。
那秦朝是如何統一貨幣的呢?1、統一貨幣的形式:戰國末期在原來刀、布、流通的區域內都出現了一種較為統一的圓錢,秦始皇在此基礎上,廢除了原來六國的刀、布、貝等貨幣體系,以「秦半兩」圓錢為法定貨幣,通行全國。《史記*平淮書》記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鐵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銀錫之屬為器飾,不為幣。中國古代貨幣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統一。2、建立了屬於國家專署機構:為了進一步掌握了鑄幣權,建立了國家鑄造貨幣的體系和專署國家機構。從而使經濟真正的把握在國家的手中。中國古代貨幣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統一。從而使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生產力也隨之提高。
那為什麼要統一貨幣呢?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戰國時期,七雄割據,關卡林立,幣制十分復雜、幣種達到了一百多種。幣幣之間的轉換十分煩瑣。給各國間的貿易交往帶來了不便,阻礙了各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統一幣制既有利於加強中央財權,便於國家賦稅的徵收,也可以從財權、財力上防止六國殘余勢力,利用其原來的貨幣破壞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防止地方分離。同時,貨幣統一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2、秦始皇統一貨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捍衛王權,鞏固國家統一。追求大一統是歷代君王的夢想。董仲舒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王權就是要在天地人中貫而通之,追求政治、經濟乃至思想、行為、社會生活的統一圓融。那如何在貨幣的載體貨幣載體凸顯「王權」和「統一」思想。秦在統一貨幣上頗費了一番心思。其一改過去刀形、鏟形、貝形等貨幣形態,統一為外圓內方的秦半兩,「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內則其方,外則其圓」,@造型代表天地乾坤,體現了秦始皇自己標榜的「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e的皇權思想。管子指出,貨幣是「先王以守財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的工具,「故與奪貧富,皆在君上,是以人戴君如日月,親君若父母,用此道也」,「權制之術,實在乎錢」。秦始皇已經意識到貨幣不僅僅是一個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更是皇權和統一思想的載體,所以他要統一貨幣。、
那麼秦始皇在當時關卡林立,幣制復雜的情況下為什麼能統一貨幣呢?它主要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和專門的法律。秦國之強大在六國中是有目共睹的。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國家可以與之抗衡,才會出現合縱,連橫的策略。秦一統天下前,雖然存在四大貨幣體系,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軍事形勢的變化,四大貨幣區並不是孤立和隔絕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秦憑借著自己經濟和軍事力量的強大,特別是通過無數次的攻城掠地,統一六國前,秦半兩錢已經很有影響力,流通區域漸廣,逐遍全國各地。以秦半兩錢為全國法定貨幣,既便捷,又易行。同時他用《金布律》賦予貨幣無上權力,「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詳細規定官府管理貨幣的責任。《金布律》成為我國最早的貨幣立法,而秦半兩外圓內方的形態被秦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沿襲,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⑩ 從中國的古代都出現過哪些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
我國使用貨幣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貨幣文化,並對周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般認為,在夏商時代,我國就有了貨幣。我國最早的貨幣主要是實物貨幣,當時流通面最廣、量最大、時間最長的是貝。貝,光潔美麗,堅固耐磨,便於攜帶,便於計數。在夏商的遺址中都有大量貝出土,在商周的古文獻中也有關於貝的紀錄。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在商代晚期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青銅仿貝成為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隨著工人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由於諸侯稱雄割劇,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四大貨幣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廢除了各國形形式式的貨幣,定黃金和銅錢為統一使用貨幣。黃金用於大宗交易的支付,而銅錢即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則用於日常生活。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漢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圓形方孔的面上鑄以「五銖」字樣,這樣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五銖錢一直用到唐高祖時期,長達七百多年,是中國古代使用最久,也是最成功的貨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五銖錢,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這四個字出自唐初歐陽詢的手筆。所謂「開元」,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在統一之國度內的通用寶貨。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明確標明錢的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它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開鑄,在唐代通用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從未有過中斷,這在貨幣史上也是罕見的。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唐代的「開元通寶」,開創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自此,青銅鑄幣告別了以半兩和五銖標重命名的傳統,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軌。「開元通寶」還在形制和重量上樹立了中國貨幣的標准形象,它以一錢為法定重量單位,每十枚錢重一兩。十錢一兩的十進位由此產生,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出現錢荒,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鐵錢和銅錢並行。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25斤8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130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使紙幣「交子」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使用統一的紙張,有一定的形制,印有復雜的圖案,並有防偽密記。「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統一的紙幣制度,發行「中統元寶鈔」,元朝成為第一個以統一的紙幣為基本貨幣制度的朝代。
明初,白銀不是合法貨幣,明朝禁用金銀交易。明英宗時期,解除用銀禁令。至此,白銀作為通貨和價值尺度,才正式取得合法地位。明後期白銀普遍通行於全社會,在貨幣流通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
在清初的一百年間,各地仍沿襲明末鑄成錠形的銀塊,以兩計算,稱量使用。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銀塊形狀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兩以下的稱散碎銀子,一兩至五兩的稱小錁,用於一般交易;大宗買賣則用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紋銀,它是一種全國性的假象標准銀,重約十兩的中錠、重約五十兩的元寶,在支付時必須先摺合成紋銀,再換算出其所含純銀,才能完成物值交換,使用起來十分不便。
鴉片戰爭爆發前後,外國銀元相繼輸入中國內地,當地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國銀元有西班牙的本洋、荷蘭的馬劍洋、英國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鷹洋、日本的龍洋等等,已達幾十種之多。由於洋銀計枚核值,使用時不必稱量,因此民間樂於接受。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它在中國成為一種選用貨幣,同時也成為中國自鑄銀元的催生劑。道光、咸豐年間,仿鑄洋銀從與外商貿易頻繁的沿海城市興起,然後遍及到全國各地。在廣州稱廣板,福州稱福板,杭州稱杭板,其中以上海道台監制的最為規整,重量大體與外國銀元相符。在這種景況下,清政府為了保持民族尊嚴,維護貨幣制度,開始籌劃鑄造本國銀元。
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東錢局,購進英國機器開始鑄造名為「光緒元寶」的銀元,當年鑄成100萬元。這是中國正式用機器鑄造銀元的開端,也是現代貨幣單位制度之濫觴。光緒元寶背面飾有蟠龍紋,又仿洋銀製成,因此稱作龍洋。之後清政府在天津設立了鑄造銀錢總廠,統一製造銀元。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器鑄幣的重要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兩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