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大阪
① 請問關於「鄭」這個姓氏的起源!!!急,急,急!!!!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
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
【鄭姓宗祠通用對聯】
〖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藝工三絕;
文成一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
號為司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以清正著稱,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
系出滎陽。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代經學大師,稱「鄭學」。下聯典指鄭姓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
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姓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來世為男子。
賢傳歐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尚書世祿;
通德名門。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東漢·鄭均操守廉正,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為孔融所敬重,為其在高密縣特立一鄉,曰「鄭公鄉」。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
庭留松蔭。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大師。
鄢陵世澤;
心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
司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
九世同居。
——元·祿帖木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 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
〖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書畫留三絕;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朝代書畫家鄭虞,詩書畫號「三絕」。下聯典出南宋史學家鄭樵,著《通志》二百卷,計二十略,其中五略舊史無。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清·鄭燮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石井滿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禎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沈葆禎題台灣省台南市鄭成功祠聯。「瀛台」,即台灣。
合族源流始;
同居發朝初。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全聯典出鄭氏同居始於南宋建炎年間,歷二百六十餘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為「孝義家」。元代至正年間,翰林學士月祿貼本到江浙,手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贈給鄭家,後立碑建亭。
滎陽綿世澤;
秋浦振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
〖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通德門聯閥閱;
尚書履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鄭崇,哀帝時為尚書僕射。每曳革履進見,帝曰:「我識鄭尚書履聲。」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慾;
至樂無如讀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鄭燮自題聯
-----------------------------------------------------------------
〖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北戰南徵收寶島;
船來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鄭成功。下聯典指明·鄭和。
名高藝苑何由怪;
德感黃巾不入鄉。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
蘭及春風兆筆花。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
學傳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安遠侯鄭吉。下聯典出東漢著名學者鄭玄,其學說集漢代經學之大成,史稱「鄭學」。
三台道學傳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
天子親書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三朝旌表恩榮第;
九世同居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孝友出張際之上;
文章接吳宋以來。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宋元明三朝賜命;
忠孝義百世流芳。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
〖鄭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祈招誦歌,諫言忠直;
灞橋風雪,詩思清新。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周·鄭丹。下聯典出唐代詩人鄭繁。
-----------------------------------------------------------------
〖鄭姓宗祠九言通用聯〗
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
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
撫膳鍾訓,鼓器豈空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
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閥閱」,古代仕宦人家門前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後用來代指仕宦門第。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鄭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輕時為郡文學史,後官丞相大車屬,哀帝時為尚書僕射,屢次上諫,多被採納。每次見哀帝時,總是穿著皮鞋,哀帝常笑著說:「我能聽出鄭尚書的腳步聲。」「蓬萊」,指唐代宮廷中有蓬萊宮,這里用來代指朝中宮殿。
孝義振家聲,江南第一;
鳳麟揮睿藻,朝右無雙。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
〖鄭姓宗祠十言通用聯〗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稱三絕,征御筆之親題。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
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
——黃天侖撰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
------------------------------------------------------------------
〖鄭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聯〗
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
詩禮恩深,宜其後世多佳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
〖鄭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聯〗
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代進士鄭俠,曾以圖諫神宗,晚年歸里,自號一拂居士。
義風彌振,喜鼎食鍾鳴, 猶 是三朝舊緒;
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亻宣]鷹奕葉新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
儉素為禮本,大哉聖訓,瞿瞿率履永無荒。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
竄孤忠於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於此日;
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於當年。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台州鄭氏宗祠聯。上聯「廣文」,指唐代畫家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經學」,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鄭興,字少贛,河南省開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傳》,又向劉歆學習,研究《左傳》及《周禮》。長於歷數,不信讖緯。鄭眾,字仲師,曾任給事中,官至大司農。繼承並傳揚父親鄭興的《左傳》學說,並研究《易》、《詩》,曾受詔作《春秋刪》。
著作富名山,憶當年鳳閣拜颺,言論都垂碧簡;
堂墓恢舊址,看此日麟溪締造,薦馨如對青蘿。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館辟廣文、門旌通德,詩禮紹前徽,聰聽祖考遺訓;
屏開大尉、履識尚書,簪纓綿世澤,思遺父母令名。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計漢祚東徙,垂二千年,外資閫寄、內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孫皆國器;
溯潁水西來,經十餘郡,三戶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門家法仰人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桐城縣水圩村鄭氏宗祠聯。上聯「閫寄」,指西漢會稽人鄭吉,宣帝時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車師,官衛司馬。神爵年間,迎匈奴西部日逐王歸附漢朝,官西域都護,封安遠侯。閫寄,托以閫外(郭門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軍職。「鼎司」,指唐代大臣鄭綮,字蘊武,滎陽人。進士出身,歷官監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廬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騎常侍,正直又敢於直諫,還常寫詩諷剌朝政。大順年間,由昭宗任為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報導搔著頭說:「歇後鄭五(因排行第五,詩又多詼諧,故得此雅號)做宰相,可知時事到了什麼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聯「七品小官」,指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早年家貧,乾隆年間中進士,歷官范縣、濰縣知縣,因得罪豪紳而罷官,住揚州賣畫。擅長畫竹、蘭,風格勁峭;善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為「揚州八怪」之一。
============================================================
附錄:【鄭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
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
〖掩鼻〗
「掩鼻」這個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內儲說下》。
戰國時期,魏襄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美人,楚懷王對她非常寵愛。楚王的夫人鄭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對這位美人大獻殷勤。凡是美人喜歡的服飾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歡的宮室卧具,她一概讓出。對這位美人細致入微勝過了楚王,楚王見了後,還不時地誇獎夫人鄭袖的賢德。其實鄭袖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設計陷害這位美人。
有一天,鄭袖對這位美人說:「君王非常喜歡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歡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長久寵愛,今後見君王時,最好把鼻子掩住。」這位美人聽了就按她說的去辦。楚王對此大為不解,就前去問鄭袖其中的緣故。鄭袖裝出欲說不說的樣子,在楚王的再三追問下,她才說這位美人是厭惡楚王有臭味。楚王聽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把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
後來,人們用這個表示因嫉妒而設計陷害之意。
-----------------------------------------------------------------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
② 浦江江南第一家鄭義門,春遊作文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鄭姓宗祠通用對聯】〖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藝工三絕;文成一家。——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古之遺愛;號為司農。——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以清正著稱,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家傳詩教;系出滎陽。——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代經學大師,稱「鄭學」。下聯典指鄭姓望居滎陽郡。家傳詩教;聲響蓬萊。——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姓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畫荻歐母;乞巧采娘。——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來世為男子。賢傳歐母;巧乞采娘。——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尚書世祿;通德名門。——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東漢·鄭均操守廉正,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為孔融所敬重,為其在高密縣特立一鄉,曰「鄭公鄉」。廣開門衢,曰「通德門」。家著葩經;庭留松蔭。——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大師。鄢陵世澤;心史家聲。——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鄢陵世澤;司農家聲。——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一門尚義;九世同居。——元·祿帖木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 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書畫留三絕;文史添五略。——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朝代書畫家鄭虞,詩書畫號「三絕」。下聯典出南宋史學家鄭樵,著《通志》二百卷,計二十略,其中五略舊史無。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清·鄭燮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石井滿腔血;瀛台寸草春。——清·沈葆禎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沈葆禎題台灣省台南市鄭成功祠聯。「瀛台」,即台灣。合族源流始;同居發朝初。——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全聯典出鄭氏同居始於南宋建炎年間,歷二百六十餘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為「孝義家」。元代至正年間,翰林學士月祿貼本到江浙,手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贈給鄭家,後立碑建亭。滎陽綿世澤;秋浦振家聲。——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通德門聯閥閱;尚書履響蓬萊。——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鄭崇,哀帝時為尚書僕射。每曳革履進見,帝曰:「我識鄭尚書履聲。」下聯典指東漢·鄭玄。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鄭燮自題聯-----------------------------------------------------------------〖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北戰南徵收寶島;船來帆往下西洋。——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鄭成功。下聯典指明·鄭和。名高藝苑何由怪;德感黃巾不入鄉。——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草隨愛日生書帶;蘭及春風兆筆花。——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威震西域封安遠;學傳北海集大成。——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安遠侯鄭吉。下聯典出東漢著名學者鄭玄,其學說集漢代經學之大成,史稱「鄭學」。三台道學傳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三朝旌表恩榮第;九世同居孝義家。——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孝友出張際之上;文章接吳宋以來。——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鄭姓宗祠八言通用聯〗祈招誦歌,諫言忠直;灞橋風雪,詩思清新。——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周·鄭丹。下聯典出唐代詩人鄭繁。-----------------------------------------------------------------〖鄭姓宗祠九言通用聯〗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撫膳鍾訓,鼓器豈空存。——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閥閱」,古代仕宦人家門前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後用來代指仕宦門第。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鄭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輕時為郡文學史,後官丞相大車屬,哀帝時為尚書僕射,屢次上諫,多被採納。每次見哀帝時,總是穿著皮鞋,哀帝常笑著說:「我能聽出鄭尚書的腳步聲。」「蓬萊」,指唐代宮廷中有蓬萊宮,這里用來代指朝中宮殿。孝義振家聲,江南第一;鳳麟揮睿藻,朝右無雙。——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鄭姓宗祠十言通用聯〗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稱三絕,征御筆之親題。——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黃天侖撰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鄭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聯〗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詩禮恩深,宜其後世多佳士。——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鄭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聯〗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代進士鄭俠,曾以圖諫神宗,晚年歸里,自號一拂居士。義風彌振,喜鼎食鍾鳴, 猶 是三朝舊緒;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亻宣]鷹奕葉新綸。——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儉素為禮本,大哉聖訓,瞿瞿率履永無荒。——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竄孤忠於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於此日;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於當年。——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台州鄭氏宗祠聯。上聯「廣文」,指唐代畫家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經學」,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鄭興,字少贛,河南省開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傳》,又向劉歆學習,研究《左傳》及《周禮》。長於歷數,不信讖緯。鄭眾,字仲師,曾任給事中,官至大司農。繼承並傳揚父親鄭興的《左傳》學說,並研究《易》、《詩》,曾受詔作《春秋刪》。著作富名山,憶當年鳳閣拜颺,言論都垂碧簡;堂墓恢舊址,看此日麟溪締造,薦馨如對青蘿。——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館辟廣文、門旌通德,詩禮紹前徽,聰聽祖考遺訓;屏開大尉、履識尚書,簪纓綿世澤,思遺父母令名。——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計漢祚東徙,垂二千年,外資閫寄、內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孫皆國器;溯潁水西來,經十餘郡,三戶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門家法仰人師。——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桐城縣水圩村鄭氏宗祠聯。上聯「閫寄」,指西漢會稽人鄭吉,宣帝時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車師,官衛司馬。神爵年間,迎匈奴西部日逐王歸附漢朝,官西域都護,封安遠侯。閫寄,托以閫外(郭門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軍職。「鼎司」,指唐代大臣鄭綮,字蘊武,滎陽人。進士出身,歷官監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廬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騎常侍,正直又敢於直諫,還常寫詩諷剌朝政。大順年間,由昭宗任為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報導搔著頭說:「歇後鄭五(因排行第五,詩又多詼諧,故得此雅號)做宰相,可知時事到了什麼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聯「七品小官」,指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早年家貧,乾隆年間中進士,歷官范縣、濰縣知縣,因得罪豪紳而罷官,住揚州賣畫。擅長畫竹、蘭,風格勁峭;善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為「揚州八怪」之一。============================================================附錄:【鄭姓典故、趣事】〖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 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掩鼻〗 「掩鼻」這個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內儲說下》。 戰國時期,魏襄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美人,楚懷王對她非常寵愛。楚王的夫人鄭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對這位美人大獻殷勤。凡是美人喜歡的服飾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歡的宮室卧具,她一概讓出。對這位美人細致入微勝過了楚王,楚王見了後,還不時地誇獎夫人鄭袖的賢德。其實鄭袖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設計陷害這位美人。 有一天,鄭袖對這位美人說:「君王非常喜歡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歡你的鼻子,你要得到君王的長久寵愛,今後見君王時,最好把鼻子掩住。」這位美人聽了就按她說的去辦。楚王對此大為不解,就前去問鄭袖其中的緣故。鄭袖裝出欲說不說的樣子,在楚王的再三追問下,她才說這位美人是厭惡楚王有臭味。楚王聽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把這位美人的鼻子割掉。 後來,人們用這個表示因嫉妒而設計陷害之意。-----------------------------------------------------------------〖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
③ 性鄭的歷史來歷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來源:
wnc7188 |十八級採納率44%
擅長領域:謎語腦筋急轉彎社會民生
④ 百家姓中姓鄭的是什麼堂名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注: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⑤ 中國有幾個期貨交易所啊
一共有5個,分別是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
拓展資料
1.鄭州商品交易所(ZCE),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0月12日,是我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交易的品種有強筋小麥、普通小麥、PTA、一號棉花、白糖、菜籽油、早秈稻、玻璃、菜籽、菜粕、甲醇等16個期貨品種,上市合約數量在全國4個期貨交易所中居首。
2.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1月26日,目前上市交易的有黃金、白銀、銅、鋁、鋅、鉛、螺紋鋼、線材、燃料油、天然橡膠瀝青等11個期貨品種。
3.大連商品交易所(DCE),大連商品交易所成立於1993年2月28日,是中國東北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有玉米、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粕、豆油、棕櫚油、聚丙烯、聚氯乙烯、塑料、焦炭、焦煤、鐵礦石、膠合板、纖維板、雞蛋等15個期貨品種。
4.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CFFEX),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於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國第四家期貨交易所。交易品種有股指期貨,國債期貨。
參考資料:網路-期貨交易所
⑥ 國內有幾個期貨交易所
一共有4個,分別是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1.鄭州商品交易所(ZCE)
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0月12日,是我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交易的品種有強筋小麥、普通小麥、PTA、一號棉花、白糖、菜籽油、早秈稻、玻璃、菜籽、菜粕、甲醇等16個期貨品種,上市合約數量在全國4個期貨交易所中居首。
2.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
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1月26日,目前上市交易的有黃金、白銀、銅、鋁、鋅、鉛、螺紋鋼、線材、燃料油、天然橡膠瀝青等11個期貨品種。
3.大連商品交易所(DCE)
大連商品交易所成立於1993年2月28日,是中國東北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有玉米、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粕、豆油、棕櫚油、聚丙烯、聚氯乙烯、塑料、焦炭、焦煤、鐵礦石、膠合板、纖維板、雞蛋等15個期貨品種。
4.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CFFEX)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於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國第四家期貨交易所。交易品種有股指期貨,國債期貨。
(6)以太坊大阪擴展閱讀:
期貨交易所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場所,是期貨市場的核心。它是一種非營利機構,但是它的非營利性僅指交易所本身不進行交易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不等於不講利益核算。
在這個意義上,交易所還是一個財務獨立的營利組織,它在為交易者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場所和有效監督服務基礎上實現合理的經濟利益,包括會員會費收入、交易手續費收入、信息服務收入及其它收入。
它所制定的一套制度規則為整個期貨市場提供了一種自我管理機制,使得期貨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得以實現。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交易所之間出現了多次的合並和重組。如今最有影響力的期貨交易所包括:
中國市場
1、鄭州商品交易所
鄭州商品交易所於1993年成立,是我國第一個從事以糧油交易為主,逐步開展其它商品期貨交易的場所,她的前身是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主要上市交易品種有小麥、優質強筋小麥。
2、大連商品交易所
大連商品交易所於1993年11月成立,主要上市交易品種有大豆、豆粕。
3、上海期貨交易所
上海期貨交易所於1998年由上海金屬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和上海糧油交易所三所合並而成,其主要上市交易品種有銅、鋁和天然膠。
美國市場
以芝加哥和紐約為主: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以農產品和國債期貨見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以畜產品、短期利率歐洲美元產品以及股指期貨出名)、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以指數期權和個股期權最為成功);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以石油和貴金屬
2006年10月1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宣布和已競爭百年的同城對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進行合並。
2007年6月,CME和CBOT的合並計劃獲得美國司法部的批准,2007年7月9日,CME和CBOT股東投票決議通過兩家公司合並,CME成為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所。
2008年3月17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與紐約商品交易所達成協議,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以股票加現金的方式實現對後者的收購,涉及資金約94億美元。
歐洲市場
主要是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主要交易德國國債和歐元區股指期貨)和泛歐交易(Euronext:主要交易歐元區短期利率期貨和股指期貨等),另外還有兩家倫敦的商品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主要交易基礎金屬)、國際石油交易所(IPE:主要交易布倫特原油等能源產品)。
亞太市場
以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中國的內地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為主。
日本期貨市場主要包括以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主要是能源和貴金屬期貨)、東京穀物交易所(TGM:主要是農產品期貨)等為主的商品交易所,以及以東京證券交易所(TSE:主要交易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大阪證券交易所(OSE:主要交易日經225指數期貨)和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TIFFE:主要交易短期利率期貨)為主的金融期貨交易所。
期權,交易量近幾年名列全球第一。新加坡交易所(SGX)集團下的期貨市場上市的主要是離岸的股指期貨,如摩根台指期貨、日經225指數期貨等。
印度主要期貨品種包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指期貨和個股期貨以及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貨。
澳大利亞期貨市場主要是當地的股指和利率期貨。中國內地目前有鄭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小麥、棉花、白糖等農產品期貨)、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大豆、玉米等農產品期貨)、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金屬、能源、橡膠等工業品期貨)以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將上市金融期貨品種,首先將上市滬深300股指期貨。
香港地區的期貨市場主要是以香港交易所集團下的恆生指數期貨、H股指數期貨為主。台灣地區的期貨市場主要包括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上市的股指期貨與期權。
其他市場
中南美主要是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主要交易利率、匯率期貨)和巴西期貨交易所(交易各類金融和商品期貨)。非洲期貨市場主要是南非的證券交易所下屬的期貨市場,上市當地金融期貨品種。
2006年6月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泛歐證券交易所已達成涉及金額近78億美元的合並協議。
參考資料:網路-期貨交易所
⑦ 百家姓當中鄭是怎麼來得
[鄭氏屬地]
滎陽郡,即現在的河南省滎陽縣西南一帶。
[鄭氏來歷]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姬友於棫林(今陝西省華縣東),建立了鄭國,姬友即鄭桓公。周幽王時,朝政腐敗,鄭桓公聽從一個名叫太史伯的人的計策,打算把家室和財產安置於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虢(今河南滎陽東北),鄶(今河南密縣東南)兩諸侯之間的一大片土地上,但這一切還未完成,鄭桓公就在「犬戎之亂」中被殺。其子鄭武公繼承其父遺志,在幫助周平王東遷之時立了大功,被賞賜了虢、鄶之間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鄭國。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亡國後的鄭國貴族散遷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了紀念故國,便以原國名為姓氏,即鄭氏。
[鄭氏名望]
鄭姓發展歷史中,名人相繼,累世不絕。入《二十五史》者就達443位之多。先秦時,鄭姓便出了一位水利專家鄭國,他為秦國所修建的「鄭國渠」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莫大的好處,促進了秦國的繁榮富強。東漢時經學家鄭玄集漢代經學之大成,其學說被稱「鄭學」,流傳甚廣。在唐代,鄭氏有九人曾任宰相一職,還有詩人鄭谷、畫家鄭虔、名將鄭畋等。到元代,即有著名的戲劇家鄭光祖、鄭廷玉。明朝時代,航海家鄭和曾創下了七次通使西洋的壯舉,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的交流。明清之際,民族英雄鄭成功橫渡台灣海峽,從荷蘭人手裡奪回了寶島台灣,給外國侵略者一記有力的打擊。清朝的畫家鄭燮(號板橋),以詩書畫三絕名揚天下,是「揚州八怪」之一。 今天,以人口多寡來算,鄭姓在百家姓中位列二十三位。
⑧ 介紹一下鄭氏的有關知識
一、姓氏源流
鄭(Zhèng 鄭)姓主源是中華五大郡國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後稷之後,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鄭姓最早的血緣先祖是黃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鄭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於鄭(陝西省華縣東,居棫林,徙拾),建鄭國,史稱鄭桓公。鄭國公元前769年東遷新鄭,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前後立國432年,共十三世。亡國後的鄭人奔於陳、宋間,為紀念故國以鄭名氏,就得鄭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鄭姓人除上述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唐朝的鄭注本姓魚,明代的鄭和本姓馬(見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鄭。今天少數民族中也有以鄭為姓的,其姓氏來源和血統源流當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鄭姓。據《皇明大政記》載,回族中的鄭姓是皇帝的賜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鄭和,系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鄭和祖籍雲南省昆陽人,原名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僅12歲的鄭和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歲的鄭和「從燕王起兵靖難,出入戰陣,多建奇功。」故賜姓「鄭」。皇帝賜姓鄭,主要是因為鄭和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一戰中表現突出,故而賜姓「鄭」。後來,鄭和過繼其兄馬文銘長子為後,取名賜,遂繁衍為鄭氏家族。現居南京的鄭氏家族已歷二十餘世。鄭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時,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異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後(公元前806年)將友封在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地,友稱為鄭桓公,鄭是西周建立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周幽王時,鄭桓公見幽王無道,諸侯強大,王權旁落,預感到將有變亂,便把財產、部落連同百姓遷移到位於河南中部的東虢和鄶兩個諸侯國之間。鄭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後,乘護送平王東遷洛陽之機,相繼佔領了兩國的土地,在新鄭一帶建立了鄭國。公元前三七五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氏公卿宗族紛紛外遷,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鄭氏。尊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源地在河南開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帶,即史載「陳宋之間」。鄭亡國後,流落韓國的鄭姓人中有位叫鄭國的人,被韓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開鑿了名聞後世的「鄭國渠」。鄭國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水利專家,也是鄭姓人在得姓後的第一個著名人物。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開封滎陽(位於開封城東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秦漢以後,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其後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於「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明清之際著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閩的。鄭氏移居台灣,始於鄭成功;到了明清時期,鄭姓發展再度輝煌,在儒學、思想、文化、科技等領域獨領風騷,多有建樹,名人高官大量涌現,形成了鄭姓在江蘇、湖南、河北、貴州、廣東、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現,族人遠播於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鄭姓播遷至海外,始於清,現分布於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鄭姓如今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佔到全國鄭姓人口的大多數,可以說鄭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八。
三、歷史名人
鄭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幗人物,在吳越兩國長年戰爭時期,隻身入吳作內應,助越國順利滅吳,立下汗馬功勞。
鄭 國:戰國末期韓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專家。曾助秦國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使秦沃野千里,國力更加強盛。
鄭 吉: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曾率兵抗擊匈奴入侵,為漢始設西域都護之始。
鄭 興、鄭眾:河南省,開封人,系父子。興為東漢時期學者,對中國歷史上的儒學進一步發揚,貢獻巨大,世稱「先鄭」。子鄭眾為東漢經學家,曾任大司農,通曉《易》、《詩》等經學。
鄭 羲:與鄭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書法家,鄭道昭更是與王羲之齊名的「北方書聖」,為魏碑的鼻祖。
鄭 虔:鄭州滎陽人,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著有《天寶軍防錄》。
鄭 澤:隋朝滎陽人,有學識,知鍾律,考校大東鍾律,著有《樂府歌辭》、《樂府聲調》等。
鄭 樵:莆田(今屬福建省)人,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史籍學家,一生著作豐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繼《史記》後又一部偉大的通史著作,且頗具創見。
鄭 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屬山東省)人,世稱「後鄭」,其潛心著述,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鄭學」,在整理古代歷史文獻上頗有貢獻。
鄭 註:唐朝尚書,本姓魚,冒姓鄭。唐代絳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東)人,出身微賤。年輕時,他行醫賣葯,浪跡江湖。因為他本姓魚,後改姓鄭,人們都取外號譏笑他,叫他「魚鄭」、「水族」。鄭注是唐朝的名臣,對其功過是非歷來有不同的評價。正史上貶多於褒,現代的史學工作者也有爭議。有的提出,對鄭注在歷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價,認為他代表當時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團進行了斗爭,還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鄭 樵:南宋史學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餘部書作。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明成祖賜姓鄭。雲南省昆陽(今晉寧)人,曾率船隊七下西洋,遠達非洲、紅海等地,促進了中外交流,而且還創制了我國第一部航海地圖。
鄭 燮: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鄭 信:泰國國王,又名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創始人,泰國稱為披耶達信王或達信王。
鄭桓公:即姬友,為鄭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於鄭,建立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後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後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於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鄭武公:鄭桓公子,東遷鄭姓的始祖。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說,鄭桓公的兒子武公,曾經跟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鄭武公自己也跟著搬了家,新鄭由此而誕生,鄭姓更繼續繁榮滋長。
鄭道昭:滎陽開封人,北魏書聖,曾任國子祭酒,工文詞書法,其書法筆力雄健,兼有隸意,被後人推崇為「魏碑之宗」。
鄭庄公:鄭武公子,鄭姓的中興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鄭平王東遷後,鄭庄公的祖父鄭恆公被封為周室的卿士,鄭庄公繼其父武公為周的卿士。繼位後鄭國的國勢日益強盛,周朝卻每況愈下,為打擊新興勢力,周平王很想向鄭庄公下刀,廢掉鄭庄公的卿士職位,鄭庄公得知後,針鋒相對,利用鄭國的優勢,威脅周平王,逼使周文王與鄭國派人質,後周對鄭用兵,被鄭所敗周恆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掃地,鄭國國威大振。自此周王室僅成天下共主,並無實權。
鄭光祖:元代平陽襄陵(今山西省臨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創作頗多,代表作為《倩女離魂》,他被後人譽為「名香天下,聲振閨閣,伶優輩稱『鄭老先生』」。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元代連江(今屬福建省)人。曾以太學上舍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宋亡隱居吳下(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南向,歲時伏臘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趙」之意。善詩,擅水墨蘭竹,信手數筆便成意境,所畫墨蘭蘊含思宋之情,書雲「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蕃人奪,忍著耶?』」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其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尤為恨之。所畫墨竹,常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惜已無真本存世。傳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蘭圖》卷,紙本,墨筆,縱25.7厘米,橫42.4厘米,筆力勁挺,氣格高潔,內斂含蓄,右自題詩雲:「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另《墨蘭圖》卷,畫一孤傲伸葉吐蕊之蘭,自題:「一國之香,一國之殤,懷彼懷王,於楚有光。所南。」藏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詩多故國之思,著有《鄭所南文集》《心史》等。
鄭成功:明末名將,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賜姓「朱」,曾英勇抗擊清軍,在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稱為「國姓爺」。
鄭振鐸:當代作家,文學史家。字西諦,筆名賓芬、郭源新。福建省長樂人。1917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曾參加五四運動。1921年與沈雁冰一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主編《小說月報》、《世界文庫》等。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長。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俄國文學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等。1958年10月18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阿富汗王國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途中因飛機失事於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卡納什地區上空而遇難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滎陽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下轄包括開封在內八縣。滎陽鄭氏最早的居住地是開封縣,即今天河南開封縣朱仙鎮古城村一帶。
洛陽郡: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省高密縣西南),郡治相當於今天山東省維坊市、高密縣一帶。
雍州郡:東漢時置郡,三國時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於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會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
2、堂號
博經堂:東漢王朝時候,大歷史學家鄭玄博覽群書,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當時的讀書人大都專讀一經,鄭玄卻獨自博古通今。鄭姓以「博經」為堂號。
通德堂:鄭氏通德堂址在舊鎮鎮城裡村,座東朝西,二進兩廡一天井,每進三開間,土木抬梁結構,面積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歷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史稱鄭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鄉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又擴建他的門閭以通車馬,稱之為「通德門」。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於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此外,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孝義堂」、「孔安堂」、「書帶堂」、「復訓堂」、「立本堂」、「錫類堂」、「翼經堂」、「奠邑堂」、「務本堂」、「滎陽堂」、「著經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歷代鄭姓族人地位均比較顯赫,且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輩出。
2、鄭姓以忠孝治家,家風純朴而著稱。
3、各支鄭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鄭家清修《鄭氏家譜》、湖北通山鄭氏一支字行為:「令嗣承家遠,宗由通德傳,永升泰運日,顯達盛英賢。」據民國殘本《鄭氏家譜》、安徽宿縣鄭姓一支字行為:「天祿仕志本,日文立國光。」
============================================================
【鄭姓宗祠通用對聯】
〖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藝工三絕;
文成一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
號為司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以清正著稱,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
系出滎陽。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代經學大師,稱「鄭學」。下聯典指鄭姓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
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姓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
乞巧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來世為男子。
賢傳歐母;
巧乞采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尚書世祿;
通德名門。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東漢·鄭均操守廉正,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為孔融所敬重,為其在高密縣特立一鄉,曰「鄭公鄉」。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
庭留松蔭。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為漢代經學大師。
鄢陵世澤;
心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
司農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
九世同居。
——元·祿帖木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 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裕民創業;
禮義興邦。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裕禮公宗祠門聯。聯以鶴頂格嵌裕禮公名。祠堂為三開間二進廳堂,北側有一偏院,佔地面積258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裕禮鄭公祠為鄭紹忠的祖祠,故平面形式同其他祠堂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三間兩廊為基本單位橫向擴展的布局形式。在原有的四合院式建築旁加建一開間,有門房、十天井、大殿。擴建部分用來做祠堂活動的輔助工作,空間上同樣是開敞通透的「廳井」空間。因大殿進深較大,故後牆用壁柱承載。頭門形式為磚牆承重,天井兩側行廊的屋面梁架有木雕裝飾,充分顯示豪門的氣派。側立面不開窗,鑊耳式封火牆下約有30公分的草尾裝飾,屋面為硬山頂擱檁式結構。因大殿進深較大(9.45米),故用兩排四根圓木柱來分擔荷載。從側面看,門頭與大殿的鑊耳式封火山牆基本同高,但從剖面看,大殿地坪最高,其次是頭門、入口檐廊、行廊,最低是天井。這表明大殿是整個家廟的重點,門口檐廊及大殿內梁架均以木雕裝飾;天井兩側行廊為坡頂式建築,在其屋面與牆壁交接處,有彩繪裝飾,題材為花木風景。
〖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書畫留三絕;
文史添五略。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朝代書畫家鄭虞,詩書畫號「三絕」。下聯典出南宋史學家鄭樵,著《通志》二百卷,計二十略,其中五略舊史無。
三絕詩書畫;
一官歸去來。
——清·鄭燮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詩、畫、書號稱「三絕」,「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石井滿腔血;
瀛台寸草春。
——清·沈葆禎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沈葆禎題台灣省台南市鄭成功祠聯。「瀛台」,即台灣。
合族源流始;
同居發朝初。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全聯典出鄭氏同居始於南宋建炎年間,歷二百六十餘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為「孝義家」。元代至正年間,翰林學士月祿貼本到江浙,手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贈給鄭家,後立碑建亭。
滎陽綿世澤;
秋浦振家聲。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綸音榮鳳闕;
將業煥龍坡。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宗祠聯。鄭氏宗祠是大旗頭村鄭氏始祖的祠堂,為三開間三進廳堂合院式建築。佔地面積542平方米,建築面積439平方米。20世紀80-90年代,後堂重新修繕過,顯得較新、較空盪,但也存在著一些對原來裝飾的破壞。
〖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通德門聯閥閱;
尚書履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鄭崇,哀帝時為尚書僕射。每曳革履進見,帝曰:「我識鄭尚書履聲。」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慾;
至樂無如讀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清·鄭燮自題聯
〖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北戰南徵收寶島;
船來帆往下西洋。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鄭成功。下聯典指明·鄭和。
名高藝苑何由怪;
德感黃巾不入鄉。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
蘭及春風兆筆花。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
學傳北海集大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西漢安遠侯鄭吉。下聯典出東漢著名學者鄭玄,其學說集漢代經學之大成,史稱「鄭學」。
三台道學傳千古;
六邑文章本一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
天子親書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三朝旌表恩榮第;
九世同居孝義家。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孝友出張際之上;
文章接吳宋以來。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宋元明三朝賜命;
忠孝義百世流芳。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鄭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祈招誦歌,諫言忠直;
灞橋風雪,詩思清新。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周·鄭丹。下聯典出唐代詩人鄭繁。
〖鄭姓宗祠九言通用聯〗
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
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
撫膳鍾訓,鼓器豈空存。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
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閥閱」,古代仕宦人家門前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後用來代指仕宦門第。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鄭崇,字子游,北海高密人。年輕時為郡文學史,後官丞相大車屬,哀帝時為尚書僕射,屢次上諫,多被採納。每次見哀帝時,總是穿著皮鞋,哀帝常笑著說:「我能聽出鄭尚書的腳步聲。」「蓬萊」,指唐代宮廷中有蓬萊宮,這里用來代指朝中宮殿。
孝義振家聲,江南第一;
鳳麟揮睿藻,朝右無雙。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
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言通用聯〗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
才稱三絕,征御筆之親題。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
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
——黃天侖撰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聯〗
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
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
詩禮恩深,宜其後世多佳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鄭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聯〗
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
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宋代進士鄭俠,曾以圖諫神宗,晚年歸里,自號一拂居士。
義風彌振,喜鼎食鍾鳴, 猶 是三朝舊緒;
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亻宣]鷹奕葉新綸。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
儉素為禮本,大哉聖訓,瞿瞿率履永無荒。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
竄孤忠於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於此日;
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於當年。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台州鄭氏宗祠聯。上聯「廣文」,指唐代畫家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經學」,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鄭興,字少贛,河南省開封人,官太中大夫。研究《公羊傳》,又向劉歆學習,研究《左傳》及《周禮》。長於歷數,不信讖緯。鄭眾,字仲師,曾任給事中,官至大司農。繼承並傳揚父親鄭興的《左傳》學說,並研究《易》、《詩》,曾受詔作《春秋刪》。
著作富名山,憶當年鳳閣拜颺,言論都垂碧簡;
堂墓恢舊址,看此日麟溪締造,薦馨如對青蘿。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館辟廣文、門旌通德,詩禮紹前徽,聰聽祖考遺訓;
屏開大尉、履識尚書,簪纓綿世澤,思遺父母令名。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想當年文韜武略、叱詫風雲,威震南天垂史冊,鄭門歷代先人造福桑梓;
看今朝創業興邦、縱橫天下,揚名四海立新功,德蔭堂前晚輩服務中華。
——佚名撰廣東省三水縣樂平鎮大旗頭村鄭氏宗祠德蔭堂聯(近年新撰)
計漢祚東徙,垂二千年,外資閫寄、內托鼎司,磊落聚多英,文苑子孫皆國器;
溯潁水西來,經十餘郡,三戶庸氓、七品小官,善良熏厥里,德門家法仰人師。
——佚名撰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桐城縣水圩村鄭氏宗祠聯。上聯「閫寄」,指西漢會稽人鄭吉,宣帝時任侍郎,屯田西域渠犁,攻破車師,官衛司馬。神爵年間,迎匈奴西部日逐王歸附漢朝,官西域都護,封安遠侯。閫寄,托以閫外(郭門以外)的事,即任以重要的軍職。「鼎司」,指唐代大臣鄭綮,字蘊武,滎陽人。進士出身,歷官監察御史、左司郎中,出任廬州剌史,回京任右散騎常侍,正直又敢於直諫,還常寫詩諷剌朝政。大順年間,由昭宗任為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當時,報導搔著頭說:「歇後鄭五(因排行第五,詩又多詼諧,故得此雅號)做宰相,可知時事到了什麼地步了!」鼎司,重臣之位。下聯「七品小官」,指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早年家貧,乾隆年間中進士,歷官范縣、濰縣知縣,因得罪豪紳而罷官,住揚州賣畫。擅長畫竹、蘭,風格勁峭;善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能詩文。為「揚州八怪」之一。
============================================================
附錄:【鄭姓典故、趣事】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
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
〖掩鼻〗
「掩鼻」這個典故出自於《韓非子·內儲說下》。
戰國時期,魏襄王送給楚懷王一位美人,楚懷王對她非常寵愛。楚王的夫人鄭袖非常嫉妒,但表面上並沒有表露出來,反而對這位美人大獻殷勤。凡是美人喜歡的服飾玩物,她都派人送去。美人喜歡的宮室卧具,她一概讓出。對這位美人細致入微勝過了楚王,楚王見了後,還不時地誇獎夫人鄭袖的賢德。其實鄭袖的目的是為了取得楚王的信任,好再設計陷害這位美人。
有一天,鄭袖對這位美人說:「君王非常喜歡你的美貌,可是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