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元宇宙
『壹』 月亮,地球,太陽,星星的關系.神奇的宇宙
這個是等比計算的問題。
比如說你在距離10米遠的地方看一個直徑10米球體,它的視直徑是60度,你距離100米遠的地方看一個直徑100米的球體,視直徑還是60度。前者剛好可以把後者遮住。
月亮、太陽、地球其實也是這樣的關系,
經過很多年的演化,今天的天空,月亮剛好可以把太陽遮住,因為太陽距離地球是月亮距離地球的400倍,而太陽直徑剛好也是月球的400倍。在地球上月亮可以把太陽完全遮住,具體到本次日全食,月球的視直徑是33分31秒,太陽的視直徑是31分27秒,食分達到1.08。
其實月球是以每年2裡面離地球遠去的,在恐龍時代看到的月亮比今天大得多,當時的日全食可以持續十幾分鍾,而且沒有日環食(因為在月球遠地點能遮住太陽)。但是再過10億年,當月亮在近地點都無法遮住太陽的時候,我們就再也看不見日全食,只能看到日環食了。
至於為什麼沒有半個月亮大的星星,那是因為太陽系的行星半徑太小,視直徑只有零點幾秒。而太陽系外的恆心離地球又太遠了,最近的也有幾十光年,就算它體積再大,我們看起來也很小很小了。這也是隻手遮天的道理(透視、近大元小)。
『貳』 為什麼月亮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第一個星球月球上有什麼
自古以來,夜晚仰望星空就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夜晚的月亮和夜空中的其他星辰不同,它冰冷璀璨如同白玉,並且白天中只有太陽,太陽的光芒太過熾熱無法直視,相比之下月亮要更加平易近人一些。時代在進步,人類對宇宙中天體的運動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特別是太陽和月亮這兩個天體,一個給地球帶來了光和熱,一個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毫無疑問,探索月球肯定是人類走向宇宙的第一步。那麼為什麼月亮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第一個星球?月球上有什麼?
在地球上,各種無線電信號形成了一種我們看不到的「污染」,對於科學家來說,地球上的無線電信號干擾會對他們探索宇宙造成巨大的干擾,而在月球的背面月球的磁場可以完全屏蔽地球上雜亂的電波干擾。如果可以在月球的背面建造一個電波望遠鏡的話,可以幫助人類破解更多宇宙深處的秘密。因為地球上的信號干擾,電波望遠鏡在低頻觀測段無法得到有用信息,而月球背面的望遠鏡可以填補這個空白。這樣的天文望遠鏡可能是人類發現外星文明關鍵,甚至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宇宙起源和宇宙誕生後第一批恆星的信息。未來的月球可能會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前哨站,也是破解宇宙秘密的第一步。
『叄』 月球在宇宙中存活了多少年
通過對月球岩石的分析,月球與地球的年齡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大約46億年。
甚至有說法:月球是在一次強烈的矮行星撞擊中,從地球分裂出去的。
『肆』 月球的存在,對人類、對宇宙來說意義何在呢
我們知道在我們地球附近有一顆衛星,這顆衛星就是月球,月球每天都會圍繞地球進行旋轉,所以我們每天都能夠在同一時間看見月球,出現在晚上的夜空當中。月球是非常的美麗的,白色的球體,讓很多中國古詩人對月球產生的一種嚮往之情,也有很多詩歌是在贊頌月球。就像蘇軾詞中所唱到的那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關於月球的存在對於人類對宇宙的意義何在呢?這其中的原因是大約有以下幾點。
最後一點就是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則會失去其中之一的星球,雖然說不痛不癢,但是萬千星球之一也是對於宇宙重要的組成。
『伍』 月球屬於宇宙嘛
世界的一切空間都是宇宙的
『陸』 從月球到多元宇宙這個視頻是誰製作的
答:從月球到多元宇宙這個視頻事實應該是休.埃弗雷特製作的。
『柒』 月球`宇宙`太陽、地球排列
大小:宇宙,太陽,地球,月球
遠近:宇宙,太陽,地球,因月球圍繞地球轉,所以遠近不定。
望採納
『捌』 從月球上看宇宙和地球是什麼樣子
在月球上,因為沒有大氣干擾,也沒有光污染,所以看宇宙天體會看得更加清晰。但坐標定位就比在地球上難多了[包括在兩極]。
因為地球比月兒大,所以地球的塊頭比在地球看月亮大得多。
在地球之外看地球的照片已經很多了,包括很美麗的,在此不當搬運工,請上網自便。
『玖』 有關月球和宇宙的資料
月球也稱太陰,俗稱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還是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人類至今唯一一個親身訪問過的天體就是月球。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陽的1/400。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 」。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背面地圖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長期作用的結果。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地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嚴格來說,地球與月球圍繞共同質心運轉,共同質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徑的2/3處)。由於共同質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圍繞共同質心的運動好像是在「晃動」一般。從地球北極上空觀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時針方向自轉;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時針繞地運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時針繞日公轉的。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月球軌道傾角和月球自轉軸傾角的數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其實,軌道傾角是相對於中心天體(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轉軸傾角則相對於衛星。
月球的軌道平面(白道面)與黃道面(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夾角,而月球自轉軸則與黃道面的法線成1.5424°的夾角。因為地球並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較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斷進動(即與黃道的交點在順時針轉動),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間,白道面相對於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傾斜於黃道面)的夾角會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間變化。同樣地,月球自轉軸與白道面的夾角亦會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軌道這些變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自轉軸的傾角,使它出現±0.002 56°的擺動,稱為章動。
白道面與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月交點--其中升交點(北點)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面以北;降交點(南點)則指月球通過該點往黃道以南。當新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日食;而當滿月剛好在月交點上時,便會發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結構和正面差異較大。月海所佔面積較少,而環形山則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懸殊最長和最短的月球半徑都位於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徑長4公里,有的地方則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窪地)。背面未發現「質量瘤」。背面的月殼比正面厚,最厚處達150公里,而正面月殼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照度平均為0.22勒克斯,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土壤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岩物質構成。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1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9.53天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 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9'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32'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