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幣圈風起雲涌是什麼意思

幣圈風起雲涌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9-15 18:17:11

① 紅色電影《風起雲涌》觀後感

這幾天看《毛澤東傳》,偶爾發現一個陌生的名字――陳雲。了解一下之後才知道他就是主管經濟的開國元勛。1949年,由於蔣政府經濟政策的殘
留,非解放區物價動盪,惡性通貨膨脹盛行,民不聊生,社會動盪。這時候,是陳雲挑起大梁,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拯救了中國經濟,穩定金融市場,確定了人民
幣的強勢地位,為中國的解放事業鋪平了經濟道路,給前線的戰士們鼓舞了士氣。懷著對這位人民英雄的景仰,出於對陳雲如何穩定經濟的好奇,於是,我看了一部
講述陳雲同志穩定上海金融事跡的電影——《風起雲涌》。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剛解放的上海,大資本家們大舉吃進銀元,想用強勢的銀元對抗剛剛進駐的人民幣,企圖致人民幣於風雨飄搖之中,並通過這種方式牟利。黨中央
深知沒有強硬的人民幣作支持,在上海的政權就不可能牢固。而有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共產黨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治理通貨膨脹。上海作為當時國共交戰的前
線,無論在經濟還是在政治上的地位都不容小覷,處理不好可能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時任東北局政委的陳雲臨危受命,前往上海組建中共經濟委員會,大戲由此揭
開了帷幕。
「共產黨的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經濟頂多就是個零分,人民幣是紙幣,強不過銀元,我們只要吃光陳雲的銀元,這個經濟沙皇就要被流放了」。資本家們的話
里充滿了蔑視和驕橫,可是他們一點都不了解這個對手。
共產黨人不缺少抗爭和奉獻精神,他們缺少的是經濟知識,與資本家斗不像打仗是消滅敵人的肉體,資本家可以被消滅,資本的力量卻是消滅不了的。曾經在國民政
府供職的馬寅初加入了經濟委員會,為陳雲出謀劃策。陳雲很明白,沒有銀元,人民幣的支付能力就不能得到保障。陳雲果斷地下令,用武力鏟除最大的「黑市」
——上海證券交易所。這一舉措打中了敵人的軟肋,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資本一下子縮水20%。之後,又做出決定:所有業務往來一律用人民幣結算業務,稅收
也只使用人民幣,於是金融市場初步穩定。
陳雲在這第一戰中用釜底抽薪的方法贏得了勝利,可要知道這對於資本家來說只是傷其皮毛。貨幣兌換這條路走不通,還有實物的交易,以資本家們雄厚的資本實
力,顛覆上海的商品市場不在話下,他們僱傭地痞流氓搶購糧食,一旦他們控制了上海的糧食,中共政府將被迫與之談判,到時候他們就可以以救世主的姿態與新政
府討價還價,更可怕的是商品的交易是完全合法的。如果說「黑市」交易是不服從政府的逆行的話,這種囤積居奇的行為在法律上無懈可擊。
鎮定的陳雲以低價拋售其他商品的方法分散資本家的注意力,解除糧食供應的燃眉之急,等到大批的糧食物資從外地調到上海時,物價回落,資本家將血本無歸。不
久資本家就清醒過來,他們惱了,開始竭盡全力買進糧食,不過這正中陳雲的下懷,他們所有的資本將盪然無存。經過他們的計算,在大批糧食經鐵路運抵上海之
前,他們就可以買空糧食。但出乎意料的是,糧食通過水路提前抵達上海,大資本家的美夢就此破滅……
在這次與資本家的較量中,陳雲展現了他過人的膽識和謀略,更多的,我們看到了一個對職業傾盡全力的人民公僕形象:生活非常簡朴的他一隻雞能吃一個禮拜,蘋
果要掰開分三次吃。清廉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向廣大人民昭示共產黨的官員是執政為民的。他甚至吃飯的時候都不忘看那本名叫「國民經濟核算」的書,要知道他
是一個小學都沒有畢業的人,卻主持了全中國的經濟工作,在黨內身居如此高位,卻不忘時刻為自己「充電」。在工作最繁忙的時候他甚至幾天都沒合過眼,有時候
舊病復發的他被折磨得異常狼狽,對於工作的執著態度驅使他繼續認真工作。
電影中有一段陳雲向農民大眾宣揚共產主義的戲,他對馬列主義的篤定得到了極好的詮釋,他那顆激情似火的報國心上鐫刻著他為勞苦大眾的奉獻精神,他的赤誠指
引了他奮斗的目標。陳雲給今後的共產黨人樹立了一個極好的榜樣。
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回顧陳雲先生的事跡既是緬懷這位開國元勛的艱辛歷程又是用前人的事跡勉勵自己。在那個昏暗和動盪交織的年代,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抗
爭,無數英雄的獻身,才有我們如今的安逸生活,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能否扛起時代的大旗唯有時間能夠證明。

② 老公總是因為我發的朋友圈而馬上打電話問我是什麼意思,他是在乎我的

如果一個人和你不熟悉,不在乎你的話,那怎麼可能會和你打電話呢?比如說我和你不熟悉,我管你朋友圈發什麼呢,是不是。

比特幣兌美元一日跌去4000美元,導致暴跌的原因是什麼

近一段時間,幣圈可謂是風起雲涌。虛擬貨幣漲漲跌跌,你方唱罷我登場,不亦樂乎,想想這個月幣圈發生的事情也極為魔幻。心室埃隆馬斯克為狗狗幣站台,然後導致了狗狗幣瘋漲超過60%,隨後馬斯克又在節目中聲稱虛擬貨幣其實是騙局,導致了幣圈的很多貨幣應聲下跌,值得一提的是,馬斯克在其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條“我在尋找一隻柴犬”的文案之後,不僅帶動了狗狗幣的上漲,還帶動了柴犬幣,也就是SHIB的大幅上漲。隨後馬斯克又秀出一系列操作,比如將特斯拉公司持有的比特幣全部拋售,並聲稱特斯拉公司支持狗狗幣作為支付手段和結算方式,一下就導致了比特幣的暴跌。時至今日,比特幣依舊在延續下跌的趨勢,並且現在不僅僅是比特幣,全網加密貨幣的下跌趨勢均在持續,比特幣單日下跌4000美元,跌幅高達10%,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那麼比特幣以及其他虛擬貨幣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虛擬貨幣本身就有其風險和不確定性

虛擬貨幣計算股票本身就有其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漲漲跌跌其實屬於正常情況,只是此次下跌幅度較大,引起了廣大群眾的關注。

④ 企業文化朋友圈發什麼文字內容

如下:

1、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

2、人人愛崗敬業,公司興旺發達。

3、得意時應善待他人。製作卡片

4、風起雲涌,人人出動,翻箱倒櫃,拜訪積極。

5、用好現有人才,穩住關鍵人才。

6、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安全是職工的生命。

7、我們依靠企業生存,企業依靠我們發展。

8、開創新局面您的自覺貢獻。

9、爭取一個客戶不容易,失去一個客戶很簡單。

10、對工程負責,讓用戶滿意。

11、細心精心用心,品質永保稱心。

⑤ 王莽托古改制的古指的是什麼

西漢末年,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並更加嚴重,農民大量破產,或四處流亡,或淪為奴婢。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時,一些儒生開始對漢家國運產生懷疑,提出"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的說法,"易姓改命"論為更多的地主官僚所接受,這為以後王莽托古改制奠定了基礎。
王莽登基伊始,即附會《周禮》,設想了一整套對社會進行"復古"改革的藍圖,試圖緩解自西漢中葉以來形成的種種社會危機,並謂之曰"新政"。
"托古改制"的核心內容如下:
一、王田制:土地歸國家所有,禁止自由買賣。
二、奴婢制: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三、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都"(洛陽、邯鄲、宛城、臨淄、成都)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物價,徵收商稅,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
四、改革幣制。
五、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六、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⑥ 自稱"中本聰二世"的是誰

你好,從區塊界智庫中檢索到,自稱「中本聰二世」的是比特幣黃金BTG的創始人廖翔;
事件的起因來自廖翔的一條朋友圈。
12月1日,比特幣黃金(BTG)創始人廖翔在朋友圈表示,將在未來一個月把所有比特幣金賣出,換成比特幣,徹底將比特金交給社區。
他表示這一做法是在向中本聰致敬,還把名字後綴加上了「中本聰二世」。
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投資者的反感。
不少人認為,廖翔所謂的「放權」,不過就是換個方式割韭菜而已。

⑦ 什麼叫數字人民幣什麼意思

數字人民幣的含義:
中國央行主推的數字人民幣,專業名稱叫做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中文名叫"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 這個名字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有兩層含義, 首先,是一種數字貨幣,其次,可以用於電子支付。. 從數字貨幣的層面來理解,按照央行方面的解釋,數字人民幣就是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功能等同於紙鈔和硬幣,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人民幣替代的僅僅是現金,對於活期以及定期存款,由於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電子化,所以沒有納入數字貨幣的必要。. 從電子支付的層面來看,數字人民幣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後的第三大電子支付工具。
數字人民幣什麼意思:
數字人民幣由人民銀行發行,是有國家信用背書、有法償能力的法定貨幣。與比特幣等虛擬幣相比,數字人民幣是法幣,與法定貨幣等值,其效力和安全性是最高的,而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資產,沒有任何價值基礎,也不享受任何主權信用擔保,無法保證價值穩定。這是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加密資產的最根本區別。

1. 從使用場景上看,央行數字貨幣不計付利息,可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相比於紙幣沒有任何差別。同時,使用時應遵守現行的所有關於現鈔管理和反洗錢、反恐融資等規定。
2. 從數字貨幣的層面來理解,按照央行方面的解釋,數字人民幣就是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功能等同於紙鈔和硬幣,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值得注意的是,數字人民幣替代的僅僅是現金,對於活期以及定期存款,由於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電子化,所以沒有納入數字貨幣的必要。
3. 從電子支付的層面來看,數字人民幣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後的第三大電子支付工具。央行推出數字貨幣,對個人而言,意味著將來手機里又多了一個數字支付的渠道。
4. 數字人民幣的最大優勢在於具有法定貨幣的意義,將來全面推廣之後,任何商家都不能拒絕接受,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法定地位不如數字人民幣,在某些場景下,有些商家可能會拒絕微信或者支付寶。另外,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需要連接網路才可以完成支付,而數字人民幣不需要依靠網路,兩部手機通過「碰一碰」,就可以在離線狀態下完成支付,這也就意味著,在某些網路不好的地方,數字人民幣更具優勢。
和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寶相比,數字人民幣的劣勢在於不計利息收入。因為數字人民幣是對現金的替代,而現金是不產生任何利息收入的,所以作為現金的替代物,數字人民幣也不計利息。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可能會大大降低數字貨幣的吸引力,因為將閑錢放在微信或者支付寶,還是可以獲取一定利息收入的。所以,將來數字貨幣推出之後,很多人的選擇可能就是,將大部分零錢還是放在微信或者支付寶,僅僅將極少部分資金放在數字人民幣錢包當中,以備不時之需,相當於以前對實物錢包的替代。
5.數字人民幣的意義,最主要不在個人層面,而在國家層面。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貨幣主權,以及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最近幾年,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風起雲涌,已經給各國的主權貨幣帶來了一定沖擊。2019年,Facebook宣布計劃發行天秤幣Libra,要建立一個無國界的貨幣,以一籃子貨幣作為資產儲備,以此支撐幣值穩定。而且還要打造服務於全球數十億人的金融基礎設施,比如以非常便宜而且便捷的方式,解決全世界人民的國際匯款難題。
6.對於中國央行而言,力推數字人民幣,除了要確保貨幣主權之外,還可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甚至保障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金融安全。最近中美沖突升級,美國在很多高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打壓,一度還有傳言表示,美國可能會將中國剔除出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
7.央行力推數字人民幣,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提高對資金流動的監控能力。現金數字化之後,很多隱藏在暗處的不法行為將被曝光,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監管層提升防範和打擊洗錢、恐怖融資以及逃稅等犯罪行為的能力。不過,由此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護普通民眾的隱私,將來現金數字化之後,消費者的每一筆資金流動,都會進入監管大數據之中。

⑧ 坐看風起雲涌,笑看世事常態的心情,是好心情嗎

要看你對好心情如何理解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和歡樂,達到了自是高興。追求一種高姿態高情懷,那就另當別論了,助人為善即得好心情。「坐看風起雲涌,笑看世事常態」是一種超然灑脫的情懷,是一種「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智者姿態。本身無所謂好壞。

⑨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區塊鏈已經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名詞了,有人甚至斷言,未來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將以區塊鏈為基石。但若問區塊鏈究竟是個什麼技術,各路「專家」的解釋可謂語焉不詳: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術語,有些大談其潛在應用,有些乾脆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至於區塊鏈的本質,大家終究還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閃爍其詞,原因並不難猜。就功能而言,區塊鏈無非是一個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資料庫,這種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沒法用來炒作的。當然,區塊鏈吸睛如斯,其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營養。要把它講清楚,我們需要了解大量技術本體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
區塊鏈的痛點
放在五年前,世上並無太多人知道什麼是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系統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得名區塊鏈(blockchain)。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和之前存在的IT技術之間沒有顯著的壁壘,並無革新性的進步;但從價值觀層面看,它們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術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區塊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鑒於比特幣是區塊鏈標志性的存在,我們不妨拿它作為樣本。
比特幣體系內的每一筆交易記賬都在全網范圍內由無數個用戶驗證,驗證通過後,該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個成功記賬的用戶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幣獎勵。這個信息處理過程俗稱「挖礦」。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3000萬筆是個什麼體量呢?2017年11月11日這一天時間里支付寶完成了14.8億筆交易,約為比特幣全年交易量的50倍。
這個差距並不說明太大問題。畢竟比特幣的用戶數遠低於支付寶,應用場景也遠少於支付寶,所以交易量有數量級的差別並不奇怪。真正說明問題的,是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幣系統消耗的電能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我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體現在算力,還體現在數據存儲。
繼續以比特幣為例,眾所周知,比特幣(區塊鏈技術)要求用戶分布式儲存公共賬本。其背後的邏輯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認為中心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假,故賬本的存儲必須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GB,並以每年數十GB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TB。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現在允許用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即「輕錢包」,但其交易驗證仍然依賴網路上其他人的完整賬本。我們試想,當公共賬本大到絕大多數人都無力完整存儲的時候,僅剩的那些完整用戶節點不就又成了中心賬本嗎?
把視野延伸到虛擬幣以外的區塊鏈應用(如果存在的話),公共賬本需要記錄的將不僅僅是純數字的交易金額,還可能是每一輛車的保險信息、每一個人的信用信息,這些多維度的數據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儲在每個用戶的終端上,那我們需要的將是天文數字級的存儲空間。短時間內,這將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從哲學高度講,科學的本質是懷疑,宗教的本質是相信。區塊鏈作為科技范疇內的概念,是如何讓眾人無視諸多悖論、淪為其信徒的呢?答案當然也離不開比特幣,這個現世的造富奇跡。
比特幣的哲學
不知從何時起,大佬們開始刻意把比特幣和區塊鏈作為兩個概念割裂開來,眾口一詞稱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應用之一。
其中的動機是多樣的。
但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特幣不可能成為正常經濟體的通行貨幣。它自帶通縮屬性,無視貨幣政策,與現代經濟理論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戰的信用貨幣,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失敗國家,清一色都是基於政府信用發行貨幣的。信用貨幣之所以也被稱為法幣,是因為絕大多數國家都用法律明確規定,本國貨幣為國內流通領域「必須接受」的一般等價物。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確保信用貨幣不被拒絕,也同時保證了貨幣持有人的權利不受侵害。換言之,信用貨幣並不是憑空發行的,它背後有政府信用背書,有國家機器撐腰。
而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也就是挖礦),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貨幣集權「去中心化」,背後則是對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質疑。
前面已經提到過,「去中心化」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比特幣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選擇用「機器共識」來代替「制度共識」,根本上的理由是認為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制度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脹、貧富不均——這些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無不指向建制。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低效的共識機制也就有了「效率換公平」的哲學意義。
如果技術的進步終將讓損失的效率忽略不計,那是否意味著「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機構就無需存在呢?
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好在我們暫時不必作答——因為比特幣的「公平化」嘗試已經基本失敗了。
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幣參與者在同一時期能大致機會均等地獲得比特幣。為此設計了一個相當精巧而理想化的區塊鏈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比特幣高昂的運行成本極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這個「公平」的激勵機制。
另一方面,比特幣設計者對算力分布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型礦坑,一個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統已經近乎寡頭化。
比特幣之所以會嚴重背離其理念,原因其實並不偶然。
規模化的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更強的電費議價能力,更高的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低的綜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發攤銷成本。即便是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產品,其生產過程終究還是符合邊際成本遞減這一樸素的經濟學規律,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從自然科學角度看,類似的結論同樣成立: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狀態,而高熵意味著無能。
有些人認為,是PoW扭曲了比特幣理念,降低了效率,誘發了算力競爭,把它廢止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於是他們設計了PoS、DPoS等新的激勵機制。依我愚見,這些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在「效率」和「公平」這個蹺蹺板上,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滿足大多數人。
說得再玄一點:任何一種虛擬幣激勵機制都是一套經濟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證一個動態經濟體系穩定運轉,只有「活的人」可以。
脫幣化的困境
由於比特幣的種種問題,圈內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綁定在一起,必將一損俱損,以「技術無罪」的名義切割關系已是當務之急。這不單是應時勢,更是遂人願:比特幣的影響已經過於深遠,若不把區塊鏈解放出來,後來者的致富空間將被壓榨殆盡。
然而,區塊鏈真的可能脫幣化嗎?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資者都覺得「真實,不可篡改」的區塊鏈單憑技術本身便存在無限的價值。
對此我要說,這中間誤會太大了。
比如銀行間結算,即便區塊鏈系統成功完成了記賬操作,但某無賴銀行拒絕對外打款,區塊鏈能代替法律、保證對手銀行權利不受侵害嗎?再如產品防偽,即便二維碼全程無誤,但賣家第一時間在盒子里裝的就是次品,區塊鏈能施展魔法、讓顧客順利收到正品嗎?事實上,區塊鏈的「真實,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於虛擬信息,它的觸角根本伸不到現實世界。
然而,現在這些概念正被有意無意地濫用。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號稱前景遠大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基於「真實,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已——而此類場景當然是無處不在的。然而,最後所有人都會發現,即便克服了低效冗餘安全性等眾多難題,想像中的區塊鏈需求依舊不會出現。
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體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區塊鏈的商業應用斷不能和激勵機制脫鉤。
說得更深入點,區塊鏈的共識,並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公共賬本共識,更是對區塊鏈價值介質的共識。比如在比特幣系統里,如果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比特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比特幣本身就是系統的價值,理念和技術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現在媒體報道的各種區塊鏈應用,總結起來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借題材炒作,在中心化機構的交易中強行套用區塊鏈演算法;要麼就是純粹的「展望」,絲毫不考慮實現的方式和難度。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媒體在鼓吹區塊鏈的過程中達成了奇妙的默契,絕口不提虛擬幣,這對大家產生了嚴重誤導,以為區塊鏈只是一個純粹的網路技術。事實上,如果確有名副其實的區塊鏈生態出現,那白皮書最後圖窮匕見的,必定是虛擬幣。
據此,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下虛擬幣和區塊鏈的關系。
圈內有個說法,稱「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此話的真偽甚是難辨。
挑明了說,區塊鏈的本質是虛擬幣為了建立「公平激勵機制」而創造的特定演算法,所謂的「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無異於買櫝還珠。在此我們大可斷言,一旦失去虛擬幣這個靈魂,區塊鏈就不存在價值。
這個論點或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邏輯上並無太多不妥。
所謂「產生價值」,無非三個標准:創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從成本看,區塊鏈之於中心化可謂毫無優勢;從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幣社會實驗已然揭開分曉。那麼唯一留有懸念的,就是區塊鏈是否「創造需求」了。
這時候幣圈人可以跳出來斬釘截鐵說,當然有需求,你看這風起雲涌的ICO!
ICO的狂歡
ICO,全稱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簡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項目的特定虛擬幣,以比特幣等通用虛擬幣作價,向公眾發售份額的眾籌融資行為。所謂的「早期項目」有多早呢?組一個團隊再寫一個白皮書就夠了。如果有閑工夫,順便做個PPT那算是相當勤奮了。至於盡職調查、財務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為大部分項目一分錢營業收入都沒有。
「特定虛擬幣」這個稱呼略有點不專業,在幣圈通行的叫法應是token,高雅點的翻譯叫「通證」。在白皮書里,項目團隊會畫出各種大餅,告訴你將來自家通證會有多大「價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證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好意思,區塊鏈圈子有一個優良傳統,叫「語焉不詳」。
出於某些意味深長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書(LegalDocuments)都是純英文的,而通證的真實定義其實就藏在其中。幾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書里作了類似如下的規定:「通證不授予白皮書所規定回報以外的任何權利,且僅在項目成功時方能生效。眾籌投資者對項目發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響。通證不代表投資者對項目擁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亦不可憑此獲得項目相關的未來收入和知識產權。」
這段讓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雖然你出了錢,但你什麼都不是。ICO眾籌並不是我們過去知道的那個眾籌,投資者花錢買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籌碼,什麼時候莊家不玩了,籌碼就歸為空氣——且不講大多數莊家根本玩不起來。
沒有底層資產,沒有主體信用,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法律保障,這樣的虛擬幣,賣得出去嗎?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這一切看似荒謬絕倫,但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很多人通過ICO賺了錢。
建團隊寫白皮書是ICO產業鏈的第一環,緊接著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發幣,虛擬幣上線了還要操縱幣價吸引更多炒家入場,最後看準時機套現離場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這個游戲中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有些雖然沒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湯。
面對門檻如此低的造富奇跡,任誰都要心動一下。
但是,如果項目本身無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裝美化,ICO終究還是個零和游戲——如果有人賺得盆滿缽滿,那肯定有人賠得底褲不剩。這就像我們熟知的傳銷,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後一棒會死,但都覺得自己不會接到最後一棒。
那區塊鏈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眾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這些都是區塊鏈標榜的理念。我們反觀ICO:若要上線發幣,就必須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額「上幣費」,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項目團隊欺詐橫行、幣圈媒體刻意誤導、交易賬戶頻遭黑客,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莊家大鱷肆意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傾軋韭菜,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實上,除了提供虛擬幣和噱頭,區塊鏈在幣圈什麼都不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很多ICO發行的虛擬幣甚至都沒有基於區塊鏈技術。
所以,ICO不是區塊鏈創造的需求,而是區塊鏈之恥。
鏈和幣的未來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價值,那麼對於區塊鏈未來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貨幣充分電子化的當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在正常社會生活中並無太多實用價值。但置於特殊場景,虛擬幣卻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復制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你把錢給了誰,這筆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點,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里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吊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只要虛擬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虛擬幣代表的價值必然需要兌現的途徑,而這個途徑不可能永遠是法幣。
這里要插一句,最近區塊鏈和中心化賬本的妥協產物,比如雷電網路等,正逐漸露出頭角。原理上中心賬本能大幅提高處理效率,適應大規模高頻次應用,但如果虛擬幣核心用戶的主要訴求是脫離監管,那麼這個功能可能並不會受歡迎。結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風起雲涌的ICO會導致虛擬幣大爆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虛擬幣不受法律強制保護,所以其公眾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幣支付時,我們默認自己得到的法幣,別人也同樣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虛擬幣的場合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缺乏流動性量化指標,我們只能根據公眾對其接受度的籠統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該種虛擬幣支付。這種判斷方式會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因為公眾的選擇會迅速趨同。
另一方面,公眾自發接受的貨幣種類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單車打個比方,我們會給摩拜充押金,會給OFO充押金,心很大的還會給Bluegogo充押金,敢問同時給4種以上共享單車充過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況下,大眾對於同質化功能的接受上限僅有「三個」。在貨幣的場合,法幣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第二多半是比特幣,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虛擬幣都長不大。
有人會說,這是基於公鏈的判斷,我們還有私鏈和聯盟鏈。
在這里,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站定立場:私鏈就是個中心賬本,和區塊鏈理念一點關系都沒有。至於聯盟鏈,相關的誤解就更多些。比方說,現在很多聯盟鏈的構想是沒有token成分的,這便是最大的誤解。如之前分析,若沒有激勵機制,高頻應用會變成低頻應用搭便車的工具,更差的情況甚至連價值傳輸的介質都會缺失。另外,如果不同應用間token價值的兌現方式存在區別,聯盟內部的套利也將不可避免。總之,聯盟鏈和公鏈相比,除了隱私性略有提高外,問題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著它只能在公鏈的陰影下靠底層資產價值苟延殘喘。
綜上,我們對於未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也就有了基本的認識:大部分自然生長的區塊鏈經濟,都將基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存在。這里說的自然生長,特指與中心化機構強行附會的偽區塊鏈進行區別。無論是銀行間結算、產品防偽還是其他任何場景,如果參與主體間的共識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謂的區塊鏈應用充其量只是個資料庫,而且不會是最優設計的資料庫。
最後一個問題:區塊鏈的熱潮什麼時候會退去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在一個時間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一個人,但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

⑩ 數字人民幣是啥,你會放棄微信支付寶選擇它嗎

最近,央行主導的數字人民幣在深圳試點落地,數字貨幣在中國已經從設想變成了現實。 對普通人而言,數字人民幣的到來,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先來看看最近在深圳試點的數字人民幣是怎麼回事。作為央行推行數字人民幣的四個試點城市之一,最近深圳市羅湖區和央行聯手,以紅包的形式向深圳的5萬個人發放總額1000萬的數字人民幣,每個紅包價值200元,這些紅包發放到個人的數字人民幣錢包里,在有效期之內可以在指定商戶進行消費。在另外一個試點城市蘇州,已經有公務員領到了以數字人民幣發放的工資補貼。 這意味著,數字人民幣已經真真切切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如果試點城市進展順利,將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推廣。

那麼,到底什麼是數字人民幣呢?中國央行主推的數字人民幣,專業名稱叫做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中文名叫「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這個名字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有兩層含義, 首先,是一種數字貨幣,其次,可以用於電子支付。

從數字貨幣的層面來理解,按照央行方面的解釋,數字人民幣就是對流通中現金的替代,功能等同於紙鈔和硬幣,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人民幣替代的僅僅是現金,對於活期以及定期存款,由於目前已經基本實現了電子化,所以沒有納入數字貨幣的必要。

從電子支付的層面來看,數字人民幣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後的第三大電子支付工具。 央行推出數字貨幣,對個人而言,意味著將來手機里又多了一個數字支付的渠道。 那麼,數字人民幣和微信以及支付寶有何不同呢?

數字人民幣的最大優勢在於具有法定貨幣的意義,將來全面推廣之後,任何商家都不能拒絕接受,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法定地位不如數字人民幣,在某些場景下,有些商家可能會拒絕微信或者支付寶。 另外,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需要連接網路才可以完成支付,而數字人民幣不需要依靠網路,兩部手機通過「碰一碰」,就可以在離線狀態下完成支付, 這也就意味著,在某些網路不好的地方,數字人民幣更具優勢。

和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寶相比,數字人民幣的劣勢在於不計利息收入。 因為數字人民幣是對現金的替代,而現金是不產生任何利息收入的,所以作為現金的替代物,數字人民幣也不計利息。 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可能會大大降低數字貨幣的吸引力,因為將閑錢放在微信或者支付寶,還是可以獲取一定利息收入的。 所以,將來數字貨幣推出之後,很多人的選擇可能就是, 將大部分零線還是放在微信或者支付寶,僅僅將極少部分資金放在數字人民幣錢包當中,以備不時之需,相當於以前對實物錢包的替代。

目前國內的電子支付已經非常普及,對個人而言,已經有了非常便捷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為什麼還需要用數字人民幣?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數字人民幣雖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的吸引力並不是那麼明顯,而且考慮到數字人民幣不計利息,吸引力可能還要大打折扣。 既然如此,央行為何還要力推數字人民幣呢?

數字人民幣的意義,最主要不在個人層面,而在國家層面。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貨幣主權,以及提升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地位。 最近幾年,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風起雲涌,已經給各國的主權貨幣帶來了一定沖擊。2019年,Facebook宣布計劃發行天秤幣Libra,要建立一個無國界的貨幣,以一籃子貨幣作為資產儲備,以此支撐幣值穩定。而且還要打造服務於全球數十億人的金融基礎設施,比如以非常便宜而且便捷的方式,解決全世界人民的國際匯款難題。

僅僅是這兩大功能,就足以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央行緊張不已。理論上而言,Libra可以發展成為一個超主權貨幣, 如果Libra足夠穩定而且強勢,很多本幣不穩定的國家,可能會因為Libra的存在而喪失貨幣自主權。 而且,Libra打造的金融基礎設施, 可以幫助很多人突破本國的金融管制,使得部分金融管制的國家面臨較大的金融風險。

Libra計劃立即引發了全球主要央行的反對聲浪,即便是美國,對於Libra也非常緊張,美國監管層有關人士將Libra描述成「一個挑戰美元的數字貨幣」,如果連美國都做出如此反應,中國更有足夠的理由對Libra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扎克伯格還專門表示「如果 Libra 不做這件事,中國央行也會做。」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數字貨幣進度處於全球領先位置。

對於中國央行而言,力推數字人民幣, 除了要確保貨幣主權之外,還可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甚至保障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金融安全。 最近中美沖突升級,美國在很多高 科技 領域對中國實施打壓,一度還有傳言表示,美國可能會將中國剔除出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

SWIFT是目前全球最主流的跨境支付系統,如果一個國家被排除在外,和全球之間的資金往來渠道將被切斷,基本上意味著成為一座金融孤島。 雖然這種可能性並不是很大,但從國家金融安全的角度來看,未雨綢繆永遠都有必要。 數字人民幣雖然短期之內無法替代SWIFT系統,但從長期來看,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以及保護中國的金融安全。

央行力推數字人民幣,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提高對資金流動的監控能力。 現金數字化之後,很多隱藏在暗處的不法行為將被曝光,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監管層提升防範和打擊洗錢、恐怖融資以及逃稅等犯罪行為的能力。 不過,由此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護普通民眾的隱私,將來現金數字化之後,消費者的每一筆資金流動,都會進入監管大數據之中。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享受電子支付帶來的便捷,但在某些場合,有些人還是會選擇用現金支付,很多人選擇現金支付並非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非法目的,僅僅是為了保護隱私,如果每一筆消費行為都被人知道,這種感覺難免會讓人不快。 雖然央行方面表示,數字人民幣會實現可控匿名交易,但即便如此,對普通民眾而言,可控匿名是否意味著真正的完全徹底匿名,這種擔憂可能也很難完全消除。

從民眾的角度來看,如果數字貨幣的意義更多存在於宏觀層面,對於個體而言並沒有太多實質性好處,反而可能會喪失更多的選擇權和隱私權, 那麼,數字貨幣對普通人的吸引力到底何在呢?

轉發自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

熱點內容
區塊鏈和元宇宙的關系 發布:2025-08-26 18:07:36 瀏覽:640
各公司投資元宇宙部署 發布:2025-08-26 18:06:46 瀏覽:221
區塊鏈如何感知修改 發布:2025-08-26 17:06:56 瀏覽:512
時創共贏區塊鏈 發布:2025-08-26 16:48:38 瀏覽:945
doge英雄聯盟表情包下載 發布:2025-08-26 15:53:51 瀏覽:527
中國區塊鏈CC 發布:2025-08-26 15:51:47 瀏覽:471
在元宇宙買頭像的外國明星 發布:2025-08-26 15:03:49 瀏覽:869
區塊鏈物聯網影響 發布:2025-08-26 14:58:50 瀏覽:208
金電聯行與區塊鏈 發布:2025-08-26 14:35:33 瀏覽:90
2021年元宇宙龍頭股 發布:2025-08-26 14:05:09 瀏覽: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