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評元宇宙
㈠ 共同富裕的標準是什麼
當我國人均GDP邁上1萬美元大關,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勢在必行。中宣部對此明確表示,共同富裕不搞「殺富濟貧」,第三次分配是在自願基礎上的,不是強制的。同時還要充分估計實現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整理了相關的信息。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斗
中財委會議對共同富裕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和全面部署,有幾個方面要把握好:
01
什麼是共同富裕?
在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兩件事情辦好。需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從而縮小分配差距,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共同富裕的標准中,「三多」「兩靠」是重點:一是人數多,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二是內容多,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裕;三是步驟多,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逐步實現。
實現共同富裕就像做蛋糕,既要做大,還要分好。「做大」要靠高質量的發展,而「分好」則要靠制度性的安排。所以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
02
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奮斗,這是根本途徑。要鼓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業的致富帶頭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幫後富,不搞「殺富濟貧」。
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社會向上流動的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的機會。防止落入福利主義的陷阱,不能養懶漢。
03
如何推行三次分配?
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的力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
三次分配只是一種「比喻性的說法」,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學概念,也建立不了收入分配的經濟學模型。三次分配只能是國家鼓勵的、支持性的自願行為,屬於社會自治的系統,並不存在「劫富濟貧」和「均貧富」。
國家稅收政策要給予適當激勵,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起到改善分配結構的補充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三次分配的規模也會逐步擴大。
04
怎麼理解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
因為我國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由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由中等收入國家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個在動態發展的過程。
因此要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互聯網平台反壟斷是整治與規范
反壟斷是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做法,美國、歐洲等一些國家,都一向在推進反壟斷。現在,中國的大型互聯網企業愈來愈多,也可以泛起壟斷現象。所以,增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這是中國政府常態化工作,有益於促進組成公允競爭的市場,有益於中小企業創新的生長空間,也有益於呵護消費者權益。
防止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要堅持規范和發展兩手並重。
一方面,要完善市場准入機制,保護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維護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
另外一方面,平台經濟是提先進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要發揮好優化資源、便民、國際競合中的積極作用。
互聯網平台企業當中,既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有外資企業,反壟斷的目的在於整治和規范,針對的是違法違規行為,絕不是針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其一,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其二,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對外開放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因 此應該在增強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企業從口號到行動
共同富裕似乎越來越近,大廠紛紛變「共同富裕」代名詞。
王興就將美團與「共同富裕」聯系了起來,稱共同富裕本身就植根於美團的基因中。美團的名字就有「一起更好」的意思,「因為『美』就是好,『團』就是一起,美團就是一起更好」。
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也表示:58同城,確實是來自:我們一起發,共同富裕。58同城寓意共同富裕 主業是為人民服務。
「共同富裕」不僅體現在企業家們對公司名稱的新註解上,更是在用真金白銀和實際行動響應號召。
騰訊在今年四月份啟動了一個名為「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全新戰略並且豪擲500億之後,緊跟著在8月18日再次豪擲500億人民幣。這一次騰訊啟動的計劃叫做「共同富裕專項計劃」。
阿里啟動「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動」,將在2025年前累計投入1000億元、助力共同富裕。為促進落地,阿里將成立一個專門的常設機構。
商業和科技本無善惡之分,每次時代刷新都交織著便利和發展、淘汰與式微。
在中國互聯網飛速生長的20年歷史中,互聯網公司的倫理從「技術中立」再到「科技向善」,隨著社會生長一次次更新迭代。我們天天的衣食住行,都被科技與商業改動。
而一家有尋求的公司絕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冷漠的商業機械,更需求在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找到平衡,這既需求企業管理層克服人性的弱點,也需求監管政策和市場的約束。
但正如經濟學家薛兆豐所言:人類社會需要慈善,但慈善要提高效率,比商業還要困難。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認為處置之道,就是讓捐助者和行善者以自願的方式開展,以相互競爭的方式來提高行善的效能,以實現行善的目的。但願互聯網公司的帶動,能夠讓更多公司承擔社會責任。
喜歡的幫忙點個贊!~更多商業分析在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
官方舉起的「去中介」大錘,會砸碎房產中介的「貝殼」嗎?
元宇宙是什麼?科技巨頭為何都在進入元宇宙?
央媒評網路游戲是「精神鴉片」,游戲股閃崩的背後,如何理性分析?
為何中國必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
如何從管理學的角度理解「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