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宇宙二元論考編需要嗎

宇宙二元論考編需要嗎

發布時間: 2023-03-10 01:11:08

1. 什麼是一元論、二元論

一元論(Monism)是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馬原哲學學說,是本體論的分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

二元論:

1、認為多樣性世界有兩個不分先後、彼此獨立、平行存在和發展的本原的哲學學說。這種學說的典型形式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在17世紀提出的「心物二元論」,即世界存在著兩個實體,一個是只有廣延而不能思維的「物質實體」,另一個是只能思維而不具廣延的「精神實體」,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各自獨立存在和發展,誰也不影響和決定誰。

2、任何將宇宙或某種東西分為兩個獨立部分的觀點。如古波斯摩尼教的善一惡二元論,柏拉圖的理念—事物二元論,康德的本體—現象二元論,以及有些倫理學所認為的在事實陳述與價值判斷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縮小差別的二元論。

(1)宇宙二元論考編需要嗎擴展閱讀:

一元論有兩大類: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

唯物主義一元論

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凡肯定世界萬物的本源是物質,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的,屬唯物主義一元論。

唯心主義一元論

凡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是精神,主張精神為第一性,物質的第二性的,屬唯心主義一元論。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2. 請問一元論和二元論屬於什麼范疇理論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元論與二元論(Monism and Dualism)關於對世界本原認識的哲學學說。認為世界只有一種本原的稱之為一元論;認為世界有兩種各自獨立、性質不同的本原的稱之為二元論。
「一元論」一詞系由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C.沃爾夫所創。19世紀末德國動物學家、哲學家E.H.海克爾開始將它作為哲學用語,原意是把基於物種保存原則和進化論的世界觀稱之為一元論,著有《作為宗教和科學之間的紐帶的一元論》。依據人們對世界統一基礎的認識不同,一元論又區分為唯心主義一元論和唯物主義一元論兩大類。唯心主義一元論與唯物主義一元論都承認世界是統一的;但是,在世界本原的問題上,世界統一的基礎究竟是物質還是精神,物質和精神何為第一性,兩者是根本對立的。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精神,精神是世界的本質和唯一本原,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在精神的基礎上統一;物質只是作為本原的精神的派生物和表現。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是世界的本質和本原,一切事物和現象只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都在物質的基礎上統一;精神是物質本原的派生物和表現,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特有機能對外界事物和現象的反映。
在人類探索世界本原的發展過程中,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總是同一定的社會實踐和具體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水平相聯系,且貫穿著唯心主義一元論和唯物主義一元信紙的復雜斗爭。
唯心主義一元信紙否認世界統一於物質,認為精神或意志是世界的本質和本原,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歸結為精神或意志的產物。古代唯心主義一元信紙把世界的本原都看作是虛構的精神、或抽象的「數」、或決定一切的「目的」和神秘的「理念」。至後,唯心主義一元論形成許多流派。唯心主義一元論可以概括為兩種基本表現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我的「感覺」、「經驗」等等主觀精神的產物。陸象山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陽明說:「心外無物」;貝克萊說:「物質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馬赫說:「物是感覺的復合」;杜威說:「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活動,我的經驗」……。他們都把主觀精神誇大為唯一的實在。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和本原是某種精神,把虛構的先於或外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道」、「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等看作是世界的基礎。朱熹說:「理在事先」,即在宇宙形成前而獨立存在的絕對的「理」產生了物質的「氣」,而後演化出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現象;黑格爾說:「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這種「絕對精神」的自我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表現。他們都把宇宙萬物和現象歸結為客觀精神的表現和產物。
人類認識世界統一於「物質」的歷程,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2)形而上學唯物主義;(3)辯證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質本原問題。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認為世界是由某一種或某一些具體的「原初」物質構成的。古代中國的「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構成的。古希臘和古鯿亦有類似的思想,哲學家們或者把風、火、水、土等元素看作是構成世界的本原,或者把「元氣」、「原子」看作是構成世界的基質。古代中國的「元氣說」認為,元氣是構成世界的本體。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顆粒(原子)和虛空克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但帶有直觀的性質,把世界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而不是統一的物質性。這是人類在古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對世界本質認識的初始階段。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是關於民辦的本質和本原的認識發展的第二個階段。17~18世紀的自然科學發展提示了自然界中形態各異的物質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化合物的基本單位,各種元素的分子進一步分解為原子。當時,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表明,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已達到原子這一層次。人們誤認為原子是構成世界萬物最小的物質單位,原子屬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不變的屬性,構成各種特質的各種元素的原子既不可再分割,亦不能相互轉化。於是,人們得出結論: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質被歸結於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質的特性。這種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在反對宗教神學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中,是一個歷史進步,但是,它存在著很大的缺陷:(1)它看不到原子的層次、狀態、本質的質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原子不可究盡性,把復雜的物質世界歸結為簡單的粒子(原子)在量的組成上的不同。(2)它把自然科學發展所達到的對原子這一物質層次的認識誤認為是對物質的最終層次的認識,不了解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3)它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誤認為物質的一般形態,把原子的個性錯看成物質的共性;把自然科學領域關於物質結構的理論同哲學上的物質范疇混而為一,不了解具體科學和哲學的區別與聯系,不理解特殊和一般、個性和共性的辯證關系。(4)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必然陷入唯心主義。直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前,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馬克思列寧主義度哲學既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形而上學根本對立,亦同歷史上不徹底的唯物主義有原則區別,它在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上堅持了完整的和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質,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即客觀實在性。這是人類認識史的經驗結晶。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人類在認識現實世界的廣度與深度進不斷提示的一切具體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系統事實,天體演化(天體力學、天體化學、天體物理學)和關於物質構造的理論,質量、能量守恆和轉化的定律,生命起源、本質和生命進化的理論,人類起源的理論和人類發展史,都從不同的方面和層次上證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無數物質形態構成的永恆實在的統一體。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除了千差萬別的無數物質形態之外,根本不存在神秘的東西和造物主。現實世界是無限復雜多樣的,統一的基礎就是它的物質性。
二元論徘徊於唯心主義一元論和唯物主義一元論之間,企圖調和兩者的根本對立。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理念和事物,即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他認為感性的具體事物不是真實的存在,在物質世界之外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獨立的、真實存在的理念世界;變化不定的具體事物相對地具有某種性質,是由於模仿成分有離開個體事物而絕對存在的理念,如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於分有美本身,即美理念:全部理念構成一個常住不變的理念世界,存在於事物之外,理念被柏拉圖誇大成了脫離具體事物的獨立的實體。公元3世紀,波斯人摩尼創立的摩尼教,提出「二宗三際論」。該教認為世界有兩個本原:善與光明、惡與黑暗,組成兩個王國,分別由大明尊神和魔王等所屬五類魔(濃霧、熄火、惡風、毒水、黑暗即黑暗分子或元素)主宰。初際,兩個王國相互對峙而存在。中際,魔王等黑暗力量侵入光明王國,大明神召喚使者善母創造了人類始祖的形式——原人,雙方展開一系列斗爭。後際,光明戰勝黑暗,天地人倫從創造到劫滅而復歸於初際的過程,「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各暗,兩宗各復,兩者交歸」。這是典型的二元神論。近代西方哲學創始人之一R.笛卡爾認為有兩個實體:靈魂和形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題,認為「我」的本質是思想,即靈魂,是認識的主體,是精神實體;我會懷疑,我的存在是不完滿的、有限的,但心中有一個最完滿的上帝的觀念,所以說上帝存在。上帝創造了「形體」,又把「形體」的觀念放到我心中,那麼「形體」也就是真實可靠的實體。笛卡爾肯定了靈魂和形體是世界上彼此獨立存在的兩個不同的實體,靈魂的本質在於思想,形體的本質在於廣延,兩者完全獨立,不能由一個決定或派生另一個。笛卡爾在說明物質和精神的來源時,不得不承認上帝是「絕對的實體」,無論是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都得依賴上帝,最終倒向了客觀唯心主義一元論。
二元論無論何種表現形式,本質是共同的:否認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兩條基本的哲學路線之外,二元論不能形成第三條路線——中間路線。二元論肯定獨立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同唯心主義相聯系;又肯定物質世界的獨立存在,包含了某種唯物主義的因素。但是,在物質和精神的相互關繫上,二元論把精神說成是唯一具有能動性的力量,把物質說成是消極的、受精神支配的東西,並把那種使精神與物質結合起來的力量看成是高於一切的神的力量。歸根到底,二元論必然倒向唯心主義。
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在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從客觀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律出發,認識世界和履行世界,這是從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

3. 什麼是一元論,二元論,不可知論。。。

一元論:世界萬物歸結為一種本原的哲學學說,凡肯定世界萬物的本原是物質的,屬唯物主義一元論;凡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屬唯心主義一元論;凡認為物質或精神統一為另一實在者,是其性質的不同表現,屬中性一元論.
二元論把世界本源歸結為兩種互不幹涉的本源的哲學學說。人類哲學史上持有這種學說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但一般哲學史研究還是把柏拉圖放在唯心主義范疇研究)和法國數學家笛卡爾。主張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強調物質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意識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
不可知論:認為人類不能(至少不完全能)認識這個世界,這是很多科學家,無神論者的哲學觀。比如當代的比爾蓋茨和巴菲特都是不可知論者,一般中國大陸哲學研究者將不可知論視作唯心主義認識論來批判。但實際上「不可知論」的合理性誰也不能否認,由於器官結構和其它認識局限性,人類在很多問題註定是無知的。因此不可知論者一般都否認「先知先覺」的存在(當然中國人對此有抵觸情緒),是近代自然權利論的重要哲學依據,為人類思想進步的貢獻不可估量。

4. 人類思想範式的徹底革命:宇宙間的物質與精神二元對立統一論

一、宇宙二元論就是宇宙的矛盾論、兩點論

自有人類以來至今為止,在人類的思想範式中,都把存在於宇宙中的各個事物作為一個個矛盾的統一體,作為一種思想方法,思想範式。

但是,人類從來沒有把宇宙作為一個統一體,把宇宙中中存在的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思維,形爾下與形爾上,作為一種宇宙的矛盾統一體,去思想,去分析,去對待。

結果是,形成人類宇宙觀的一點論,即要麼唯物論,要麼唯心論,兩者無法統一,導致宇宙觀的一點論,形成唯物論與唯心論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人類的宇宙觀幾千年來一直扭曲,唯物與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永遠絕對對立,無法絕對統一。

面對此種奇形的宇宙觀,思想家、哲學家們在思考,以笛爾爾為代表的二元論者提出的,世界是由兩個互相平行各自獨的實體,即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一共同構成。

以笛卡爾為代表的二元論是偉大的,他們提出的二元論,揭示了宇宙的本質,即宇宙的客觀存在物既有物質實體也有精神實體。

問題是,在其思想範式上,他們沒把這兩種實體,作為一種宇宙中存在的對立統一物去思想,去研究,作為一種矛盾的統一體去研究。

人類必須把宇宙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物,把二元論作為宇宙這個硬幣的正反兩面,即把由物質和精神作為宇宙存在的正反兩個方面,作為宇宙矛盾的兩個方面,即由宇宙間事物的対立統一到宇宙中二元實體的対立統一之偉大思想轉變。

二、物與心、物質與精神、科學與宗教永遠處於宇宙統一體中,是宇宙存在的正反兩個方面

強調物,否定心,或強調物質存在,否定精神存在,或強調科學,否定宗教或反之,都是宇宙觀上的主觀主義,片面化,一點論。

任何企圖用唯物論取代唯心論,用辨證法取代形爾上學,用科學取代宗教,就如同只要宇宙這個硬幣的正面不要其背面,實質就是毀滅宇宙。

宇宙的心物二元統一論,必將開啟人類恩想範式的顛性變革或徹底革命。

5. 柏拉圖的宇宙二元論是什麼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辟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柏拉圖主義經常被分類為一種形而上學的二元論,有時候也被稱為柏拉圖現實主義。依據這種解釋,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復制的,但這些復製版本並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無法改變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實現之,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並不包含知覺能力或想像力。

6. 二元論 是指什麼

二元論是本體論的一支,意思即宇宙由兩種主要元素組成,至於是哪兩種元素,則不同的學說不盡相同。如笛卡兒的精神與物質二元論(心物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的光明與黑暗二元論,如摩尼教的上帝與魔鬼二元論,甚至中國的太極,也是二元論的例子,彼此有著相類相異之處。

7. 什麼是二元論

二元論是本體論的一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試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源對立哲學觀點。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它和一元論相對立。由於二元論實際上堅持了物質與意識彼此並沒有前提關聯(或是互為前提),容易被一些唯物論者認為是唯心的,實際上,二元論的概念決定了它不能偏向其中任何一方。
二元論(alism)的概念是很晚才提出的;二元論的觀點自古希臘就存在,其典型代表是柏拉圖。
主張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強調物質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意識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它和一元論相對立。哲學史上典型的二元論者是17世紀法國哲學家R.笛卡爾。他認為,意識和物質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意識的本質在於思想,物質的本質在於廣袤;物質不能思想,意識不會廣袤;二者彼此完全獨立,不能由一個決定或派生另一個。事實上兩者都存在著差別。
哲學史上還有一些哲學家的思想體系中包含有二元論的因素。如17世紀荷蘭的B-斯賓諾莎即有與二元論相對的一元論之說:「神」即自然,它是世界的唯一實體,強調物質第一,它是根本存在,精神其次,物質不存在精神也不存在。
二元論把物質的派生物精神當作完全脫離物質而獨立的東西,因而不能科學地解決世界的本源問題。同時,由於它違背了科學所證明的基本事實,故也不能真正將物質與精神絕對獨立的原則貫徹到底。笛卡爾為了說明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來源,不得不承認上帝是「絕對的實體」,無論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都得依賴於「上帝」。這樣,他的二元論最後還是倒向了客觀唯心主義的一元論。

熱點內容
比特幣游戲網站 發布:2025-07-21 10:07:15 瀏覽:811
合約強制止損價怎麼算 發布:2025-07-21 10:02:07 瀏覽:922
以太坊在哪裡充值 發布:2025-07-21 09:51:18 瀏覽:53
幣圈酒吧出酒 發布:2025-07-21 09:47:08 瀏覽:672
eth資金最新排名 發布:2025-07-21 09:36:25 瀏覽:299
cy區塊鏈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21 09:31:54 瀏覽:522
17年幣圈風波 發布:2025-07-21 08:38:32 瀏覽:824
中國數字貨幣需要什麼硬體 發布:2025-07-21 08:34:15 瀏覽:50
貨幣數字資產管理 發布:2025-07-21 08:34:14 瀏覽:821
深圳元宇宙公會 發布:2025-07-21 08:06:50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