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星挖礦建造發電站
Ⅰ 深岩銀河駭入發電站怎麼連接兩個
1、首先打開游戲《深岩銀河》,輸入賬號密碼登陸。
2、在游戲大廳找到背包點擊駭,點擊使用。
3、點擊發電站,點擊入發電站選擇駭入兩個,點擊連接即可。《深岩銀河》是由GhostShipGames製作CoffeeStainPublishing發行的一款科幻題材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支持最多四人聯機。游戲地點設定在外星球HoxxesIV。玩家作為深岩銀河公司的一名礦工矮人,將從星球地表深處挖掘寶石和礦物,在挖礦時抵禦外星生物異蟲的襲擊。
Ⅱ 找款單機游戲:游戲背景是在一個外星上,通過采礦,建造電站、輸電網、防禦塔防止外星人的進功。求游戲名.
你這要求有點苛刻,但有一款游戲比較符合,名字叫minecraft,下的時候記住下整合包
Ⅲ 外星建築生存的游戲
你說的那個游戲應該叫星際探索,他們是可以去各個星系去建造自己的家人。你是個挺耐玩的游戲。如果回答滿意,麻煩給個採納,祝你生活愉快!
Ⅳ 星球基地--殖民外星的模擬游戲
畫面
游戲 對顯卡的要求不高,所以畫面確實不是特別優秀的那種,地圖只有4張,地塊的顏色也很單調,但是建築物的細節做得非常不錯,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都會隨著風向和陽光自動轉向。
由於時間關系,我只玩了兩個地圖,除了難度增加基本上沒有其他的區別。
游戲 性
作為一款只有640M的模擬類 游戲 ,玩法其實和那些建造城市的 游戲 玩法大同小異,滿足基地裡面人口的要求。
游戲 內容比較有限,只有四種星球和十幾個特殊挑戰,由於 游戲 不是特別知名,所以就算有創意工坊,MOD的數量也不是很多,而且這部分MOD裡面還有十幾種是語言MOD。
游戲 的建築有二十多種,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功能。
由於是在外星生存, 游戲 為了滿足小人的要求就不僅僅是吃飽喝足,穹頂里的氧氣成了很重要的一項資源,生成氧氣需要電和水,一旦供電或者供水不足,先不說小人會不會餓死,很大概率會窒息而死。
在保證了小人的生存之後,這個 游戲 就變成了經營 游戲 了,為了發展基地,就需要更多的鋼材,鋼材需要用挖出的鐵礦製造,但是問題就來了,這個 游戲 的AI的設定個人感覺不是那麼機智。
游戲 裡面的小人有四種,工人,生物學家,工程師,守衛。機器人有三種,運輸機器人,建築機器人,挖礦機器人。
工人主要負責搬運(運輸機器人)和挖礦(挖礦機器人只能挖礦),生物學家是會搬運和生產食物,工程師能搬運,生產材料和建造(建築機器人)。而這些活都需要特定的建築物,建造好之後才有崗位供小人工作。小人只有在個人需求都滿足之後,才會到某個崗位上以滿效率工作。
但是什麼時候,去哪個崗位工作,就會讓人一臉懵逼了,而且有很大概率是你需要的材料已經徹底沒有了,但是基地裡面又有什麼東西需要這種材料去建造,小人才會去生產這個材料,這屬於官方的設定和演算法,反正我是沒有玩明白,我的小人就是干一會活就去吃喝拉撒睡了,工作時長和效率都低的不行。
瑪德--一群刁民。
游戲 到後期所有的東西都滿足之後, 游戲 就開始變得無聊起來,移民越來越多,導致你只能造更多的氧氣站和食物,氧氣站需要更多的水和電,最後就陷入一種疲於奔命的狀態,只要哪個地方出了點問題,你的小人就會大規模的餓死,渴死,窒息死,然後死到一定地步,需求又夠了,接著就是重復上面這個過程。
人越多,反而會讓效率越低,不過這都是後面的事情了,一開始的 游戲 體驗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到後期,這個 游戲 並不能成為一個建景 游戲 。所以在完成幾個挑戰之後,你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了。
不過說真的,這個 游戲 和隔壁火星生存一比較,我覺得這個 游戲 反而比火星生存好玩多了,一個3A模擬經營 游戲 反而還不如這種小 游戲 好玩,嘖嘖......
聲音
游戲 的BGM還不錯,確實有種在外星生存的緊迫感,我挺喜歡開場的那個BGM的,挺好聽的。
評分
7/10
本作還是值得一試的,除了畫面稍差一點,頭十個小時玩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
Ⅳ 人類在未來,是否可以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利用衛星技術將太陽能轉化為空間電能,然後以某種方式傳回地球供人類使用的系統。
「公元2307年,化石燃料枯竭,人類開始將大規模的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作為新能源,但只有少數大國及其盟國從中受益……」這是日本著名科幻小說動漫《機動戰士高達》的開場白。然而,目前世界面臨著共同的能源危機。人們可能要在不到2307年的時間里對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進行研究。
在日本,對空間電站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20世紀80年代,日本許多大學開始進行相關研究。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日本經濟產業省共同出資1200萬美元的太空太陽能十年計劃第一階段即將結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過去10年一直在為日本的空間太陽能發電系統(SSPS)提供穩定的支持。目標是到2030年將一顆地球同步衛星送入太空,這將為地球上50萬個家庭提供10億瓦的電力。
幾年前,日本北海道的科學家們開始了地面試驗,開發了一種新的電力傳輸系統,可以以微波的形式將能量從太空傳輸到地球。這兩項實驗都是由太空太陽能發電系統(SSPS)JAXA領導的大膽項目的一部分。激光和微波是空間太陽能發電領域的兩種主要傳輸方式,也是該技術的核心問題。另一方面,日本希望在這兩個領域都取得突破。
在我國,太陽能的利用也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在集熱器(含太陽能熱水器)已成為太陽能應用最為廣泛、產業化最迅速的產業之一。在十多年前銷售總額就達到了35億元,其產量位居世界榜首。
我國的太陽能產業已開始運作。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西部行動計劃,將在兩年內投入2.5億元人民幣開展研究,建立若干個太陽能發電、太陽能供熱、太陽能空調等示範工程。
總的來說,由於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起步較晚,特別是在太陽能電池的開發和生產方面,仍處於產量小、應用范圍窄、產品單一、技術落後的初級階段。據粗略統計,我國目前只有5家(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廠,年產量約4.5兆瓦(註:1兆瓦為1000千瓦),工廠設施仍在現有的進口生產線中。而國外許多企業都集中精力開發和生產更先進的薄膜晶體太陽能電池。新一代先進薄膜晶體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可高達18.3%,比目前的平均轉換效率高出3%。
太空太陽能電站的設想非常偉大和宏遠,但實現起來所需要的經費卻是十分驚人的。1968年彼得·格拉澤的將太陽能電站搬到太空去的設想,需要研製一種太陽能動力衛星,並把它送到距地面3.6萬千米的軌道上(即地球同步軌道。在這一軌道上,衛星繞地球飛行1圈的時間,正好與地球自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相同)。
對格拉澤提出這一宏偉設想,由於要花一大筆錢,美國政府不感興趣。不過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因出現能源危機,格拉澤的計劃重新受到重視,美國政府投資2000萬美元作為研究費用。
但研究費不久就用完了,人們的熱情又冷了下來。因為美國科學院估計,要建成這個太空發電站,大概要用50年時間,研製、發射和組裝耗資達3000億美元,工作量相當於600名宇航員在太空工作30年。盡管發電能力為300千兆瓦,能供1.5億人口用電,可巨額投資遭到非議。原來,格拉澤設計的這座電站重量達5萬噸,其中僅太陽能電池板的空間面積就達50多平方千米,而向地球發送電力的微波發射天線的直徑達1千米。
按美國太空梭一次最多能運送30噸物資計算,也要發射1000多次才能把電站的設備全部送上天。而在20世紀70年代時,美國的太空梭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因此人們認為,格拉澤的計劃在短期內難以實現。1999年和2000年,美國國會分別給宇航局撥款500萬和1500萬美元,用以深入研發空間太陽能發電技術,以期找出更好更成熟的建設方案。專家們從目前發展態勢估計,本世紀20年代第一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將升空組裝並開始試驗性發電。
日本計劃2040年前後向太空發射太陽能電站。盡管日本近年來在航天領域屢遭挫折,日本經濟、貿易和工業部(METI)仍雄心勃勃地計劃在2040年之前向太空發射太陽能電站。日本從十多年前就開始投入太陽能衛星的研究,到2040年系統將開始運作。METI計劃發射的太陽能衛星在地球同步軌道每秒可產生100萬瓦的能量,相當於一個核電站產生的能量。太陽能衛星將擁有兩個3000米長的太陽能發電翼板,兩個翼板之間是一個直徑1000米的能量傳輸天線。
所產生的電能將以微波的形式傳回地球,微波的強度將低於手機發射的微波,以保證所發射的微波不會影響移動通信和其他通信。衛星地面接收天線的直徑將達到數千米,可能建造在沙漠或海洋地區。該衛星預計重達2萬噸,總造價預計為2萬億日元(約合170億美元)。與目前火電或核能發電每千瓦時9日元相比,太空發電成本為每千瓦時23日元。
總的來說,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建設,不僅可以保證從天上源源不斷的電能,解決人類的能源危機,而且可以將其開發、運輸、組裝和使用過程中所開發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廣到其他航天活動中,提高技術水平和技術水平相關行業技術水平。雖然空間太陽能電站具有諸多優勢,技術途徑可行,但建設起來並不容易。這是因為這種新型電站的建設難度與地面電站相去甚遠。這是一項規模空前、技術密集的大型航天系統工程。具體實施涉及 科技 、 社會 、經濟、環保、材料等多個問題,需要分為幾個課題進行研究和綜合分析。在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研製、發射和組裝等關鍵技術方面,普遍存在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各國空間技術的發展,總有一天,我們將能夠從太空獲得能源資源,造福全人類 社會 。
Ⅵ NASA(美國宇航局)計劃10年內在月球上建造一座核電站
如果您或您的朋友知道如何建造一個鈾動力核反應堆發電站,可以裝入 12 英尺長 x 18 英尺寬(4 x 6 米)的火箭中,而且能在十年內完成這項工作,那麼 NASA 美國能源部會非常希望能和您合作。
機構官員說,這個反應堆將有助於將月球變成一個用於人類太空 探索 的外星基地,包括未來載人火星任務。
提案中附有一些基本准則。提議的反應堆必須是鈾動力裂變反應堆——也就是說,一種可以將重原子核分裂成較輕原子核的裝置,作為副產品釋放能量(另一方面,核聚變涉及將兩個或多個較輕的原子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並在此過程中釋放能量)。
反應堆的重量不得超過 13,200 磅(6,000 公斤),並且可以裝入具有上述尺寸的火箭。該反應堆將在地球上組裝,然後發射到月球,在那裡它必須能夠提供長達10年的40千瓦電力。由於白天月球上的溫度可以達到 127 攝氏度以上,反應器還必須具有溫度控制能力。
這個月球核反應堆可以看做是 NASA Artemis重返月球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在十年內在月球上建造一個可持續的人類生存環境。
也許歐洲或者中國也有類似的計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月球會是人類爭奪領土和資源的新的戰場。
Ⅶ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給我們提供能源需求,這個項目聽起來有點香
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地球發射大量的能量。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概念主要是對作家的啟發。這個概念最初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在20世紀20年代首次提出。
然而,一個世紀後,科學家們在將這一概念變為現實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歐洲航天局已經意識到這些努力的潛力,現在正尋求為這些項目提供資金,並預測我們將從太空獲得的第一個工業資源是「束流能量」。
氣候變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所以有很多風險。從全球氣溫上升到天氣環境的變化,全球各地已經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要克服這一挑戰,就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
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迅速,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但阻礙它們吸收的一個主要障礙是它們不能提供持續的能量供應。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廠只有在風吹或陽光明媚的時候才能產生能量,但我們每天都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供電。最終,我們需要一種大規模儲存能源的方法,然後才能轉向可再生能源。
空間的好處
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是在太空中產生太陽能。這有很多好處。一個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可以一天24小時地繞軌道直面太陽。地球大氣層也會吸收和反射一些太陽光,因此大氣層上方的太陽能電池將接收更多的陽光,產生更多的能量。
但要克服的關鍵挑戰之一是如何組裝、發射和部署這種大型結構物。一個太陽能發電站的面積可能要達到10平方公里,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使用輕質材料也很關鍵,因為最大的開支將是用火箭將空間站發射到太空的費用。
一個被提議的解決方案是開發一個由數千顆小型衛星組成的集群,這些衛星將聚集在一起並配置成一個單一的大型太陽能發電機。2017年,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概述了一個模塊化發電站的設計,該電站由數千塊超輕型太陽能電池板組成。他們還展示了一塊每平方米重量僅為280克的瓷磚原型,與卡片的重量相似。
這些方法將使科學家能夠在太空建造發電站。有朝一日,從國際空間站或未來繞月軌道的月球門戶站是可以建造這樣的發電站的。這樣的裝置可以為月球上的裝置提供電力。
這項技術的可能性還不止於此。雖然我們目前依賴於來自地球的材料來建造發電站,但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利用太空資源進行製造,比如在月球上發現的材料。
如何將太空發電站的電能傳輸到地球
另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將能量傳輸回地球。這項計劃是將太陽能電池的電能轉換成能量波,並利用電磁場將其傳輸到地球表面的天線上。然後天線將把電波轉換回電能。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機構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設計方案,並演示了一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軌道飛行器系統。
在這一領域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但目標是在未來幾十年內,太空太陽能發電站將成為現實。中國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叫做Omega的系統,他們的目標是在2050年前投入使用。這個系統應該能夠以峰值性能向地球電網提供2GW的電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要想用地球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產生這么大的能量,你需要600多萬塊。
小型太陽能衛星,比如那些為月球車提供動力的衛星,可能會更快投入使用。
在全球范圍內,科學界正致力於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的開發。希望有朝一日它們能成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
Ⅷ 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這種方法可能嗎
太空太陽能發電站的設想是非常偉大和雄心勃勃的,但實現它所需的資金是驚人的。彼得·格拉澤他在1968年將太陽能發電站移入太空的設想需要開發一顆太陽能衛星,並將其發送到離地面36,000公里的軌道,即地球同步軌道。在這個軌道上,衛星繞地球飛行一圈的時間與地球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完全相同,美國政府對格雷澤的宏偉假設不感興趣,因為這將花費很多錢。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太空梭還沒有正式投入使用,因此人們認為格拉澤的計劃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在1999和2000年的時候,美國國會分別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撥款50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
關於在太空中建立發電站獲取太陽能能源這種方法可能嗎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