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月球挖礦玩具
❶ 一斤價值2.8億!嫦娥5號帶回的「月球土壤」,到底有什麼用途
早在2020年12月17號 ,我國從月球表面帶回了一些 1.731公斤的 月球樣品,樣品的主要成要是月球土壤和岩石,而帶回這些物質的則是我國去年發射的月球探測器——「嫦娥5號」。嫦娥5號是我國首個實施的無人月面采樣返回的航天器,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的航天技術和無人AI技術又更近了一步,甚至連登上過月球的美國來說,都非常羨慕嫦娥5號所搭載的技術和這次帶回的 1.731公斤 土壤和岩石。
嫦娥5號這次帶回來的月球土壤樣本,經過10個多月的研究分析,首次讓人們揭示了月球從原本的一個火球,變成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月球外貌。並且這次帶回來的礦石在地球上還是非常稀有的,平均一斤的價值就高達2.8億元,而這時美國卻羨慕了,還希望中國能他們一點月球土壤給他們做研究。在這里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好奇,為什麼月球的土壤價值這么高?這些稀有的礦石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要知道在以前,中國航天技術還沒有現在這么發達,但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都分別從月球上面採集過月球土壤和岩石。其中在美國60年代的阿波羅號計劃當中,宇航員先後六次帶回了380千克的月球岩石。而蘇聯也是在70年代的時候,從月球上面帶回了301克的月球岩石,因此蘇、美兩個國家都擁有了非常珍貴的月球岩石。
從那時候開始,兩國的科學家都對這些月岩進行了研究,他們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些月岩的年齡大概有30億年了,甚至最古老的一顆月球岩石,年齡都來到了44億年了,而這些岩石的研究結果也間接說明了,如今的月球最起碼也有44億歲了,這一收獲對於科學研究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
而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目前科學家們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最久遠的也就只有43億歲,因此科學們知道了,地球和月球的年齡可能是差不多大的,也有可能都是同一時間誕生出來的,於是才有了月球是從地球分出去的一部分的一個假說。科學家們猜測,大概是在46億年前, 有一顆隕石撞擊到了地球,導致地球有一部分脫落了出來,之後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才形成了——「月球」。那麼問題來了,科學家是如何測出岩石年齡的?
時間來到20世紀初期,一位普通的物理學家「盧瑟福」無意間提出了一個重要定律——「衰變定律」,而這個定律是有關放射性元素衰變的數目,也就是這一條定律直接成就了盧瑟福之後的人生,變成一位有名的物理學家。
在之後的時間里,根據這條定律就能測算出全宇宙的天體年齡,因為在這條定律之下,很多放射性元素都會被牢牢的鎖在岩石的微觀結構裡面,在這些岩石形成的那一瞬間,這些放射性元素就會直接呆在裡面無法出來。而這些放射性元素會定期發生衰變,而這些衰變就相當於是在石頭裡面安裝了一個時鍾,正好可以根據這些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周期,來推算出這塊岩石的大致年齡。
而這次嫦娥5號帶回來的月球土壤和岩石,在檢查放射性元素衰變的時候,就發現岩石的放射性元素,並沒有美國和蘇聯帶回來岩石一樣發生太多的衰變,中國科學家經過檢測發現,這一次帶回來的岩石,大概也只有20億歲而已。也就是說,嫦娥5號登陸的這個區域(風暴洋地區)的岩石是在20億年前才形成的。
科學家以這項研究結果做了一個推測,那就是早在20億年前,月球上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全冷卻下來,甚至那時候的月球還有很多地方,都有岩漿在不停地流出,至於為什麼20億年前月球的表面,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冷卻下來,至今科學家還無法解開這一個未解之謎。而這次嫦娥5號帶回來的岩石當中,不但藏有月球的演化史,還藏有著十分珍貴的礦物,其中在月球土壤最多的兩種礦產資源就是鈦和氦-3。
「鈦"擁有非常優秀的抗腐蝕能力,它是金屬當中最高級別的礦物,主要都是用在航天領域和航海領域。這些鈦能夠讓人類使用幾百年,能製造出非常的航母或者航天飛船,因此只要人類收集足夠多的「鈦",到時候還能用來打造航天飛船,再直接開上月球開采更多的礦石和「鈦"。
而在月球表面上大概有200萬噸左右的氦 -3 ,這個資源是可控核聚變的關鍵材料。目前所掌握的核聚變反應,則是通過氚(chuan)和氘()來產生的,而且這種核聚變在過程當中會產生出就中子流輻射問題,並且還會損失一部分能量,所以目前的核聚變反應並不怎麼完美。
但是只要擁有了氦-3,科學家就可以研發出可控核聚變,不會產生中子流輻射問題,也不用擔心核泄漏事故等等,所以可控核聚變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並且只需要100噸的氦-3,就能滿足全人類5年內的所有發電量,這一大筆賬算下來,一公斤的氦-3產生的電量價值完全超過了2.8億元。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一句話就完全印證了月球土壤的價值了。
雖然這一次中國發射的嫦娥5號,只從月球表面帶回了 1.731公斤的稀有 土壤。但接下來我國還會進一步 探索 月球,會再次發射多個探測器飛往月球,並計劃在2023年實現載人登月,到時候將會從月球上的各個地方進行岩石采樣最後再帶回來,相信十年之後,在月球挖礦的想法說不定就真的能成真了。
❷ 九幾年看的動畫。某星球地下,控制很多人挖寶石(能量石),一年輕小夥子逃跑,最終逃到地面,地面荒無且
我好像有點印象,是他們好象有一艘飛船,需要,鑽石提供能量鑽石是紅色,粉紅色的。星球好像已經被毀了,到處都是一片焦,好像一個主人公還是藍色的。應該是這部動畫片吧,但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現在有點混亂了,是不是還有飛龍啊,人們騎飛龍飛到地面取水晶啊?全都是火山
我找了幾個,感覺都不太像,我也挺想看的。
❸ 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會發生什麼能不能運
你這個腦洞開的比較大,你讓嫦娥姐姐和小白兔到哪兒生活,吳剛沒樹可砍怎麼辦?下面是正經回答。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那麼首先這種行為就會增加地球的質量,當這個量變大之後,月球運行的速度將不足以維持它在軌道上,這也就意味著它的軌道將會逐漸縮小,並且隨著地球質量的進一步增大,月球最終會掉進地球,並引起新一輪的物種大滅絕和冰河期,俗稱“世界末日”。由於月球質量減小,地球上潮汐的幅度也將會隨之逐漸減小,因潮汐引起的洋流也會越來越不明顯,而這些洋流帶動的冷熱水循環將最終導致各地理區域的氣候特徵和現在大不一樣。
總體來說,地球海岸附近環境生存的生物會有滅頂之災,繼而影響到大量以這些生物為生的淺海生物,全球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減少,多種同位素的全球性循環被打破,加之軌道參數的變化、洋流作用的減弱(或消失)導致全球氣候逐年惡化,臭氧層的問題可能也越來越嚴重。不過這都是一些想像而已,所以我們現在既沒有需要,也沒有能力去把月球搬空,可以說把月球搬空是很不明智的舉動。所以還是讓我們的地球與月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吧。
❹ 在月球「開礦」在未來可以實現嗎
在宇宙中很多星球內部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立資源,這些資源對於人類來說無疑是一座寶庫,畢竟人類現在在地球上的一些資源已經瀕臨匱乏,例如石油資源,礦產資源以及各種稀有金屬等等。也正是如此,為什麼人類近些年會一直向宇宙外其他星球進行探索,其目的就是為了這座星球上的一些資源能夠被人類使用,畢竟現如今我們的人類在資源使用上面已經出現了匱乏。那麼在人類附近的一顆衛星月球上面就有人提出在上面開采礦石。那麼在月球上開采礦石,未來是否能夠實現,答案是可以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最後一點就是現如今人類的製造業也得到大幅度改善之後那麼人類就可以把這些來自月球的這些礦石給提煉成金屬作為人類航空航天製造的重要原材料。
❺ 女孩跟父親到月球挖礦!《致命勘探》到底是什麼劇情
這個我也不清楚,因為沒有看過致命勘探這部劇,所以不知道它內容講了些什麼。
❻ 在月球上挖土有多難
本月的某一天,我們就將收到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來的「快遞」。
據央視新聞報道,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鍾,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同時,它還完成了一項壯舉:點火起飛前,著上組合體實現月面國旗展開以及上升器、著陸器的解鎖分離——這是我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國旗的「獨立展示」。
而就在12月3日下午4時許,也即嫦娥五號在月球上點火起飛前7個小時左右,在騰訊北京總部舉辦的2020騰訊ConTech大會上,李本琪當時透露:「嫦娥五號挖土已經完成了。」
李本琪是嫦娥一號任務01指揮員,他全程參與了我國全部探月發射任務。
他這話是在一場關於「飛向月球,躍向火星,人類何時自由遨遊太空」的討論中說的。該圓桌匯聚了李本琪、中科院自動化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清華大學教授、天文系主任毛淑德和北斗地面試驗驗證系統副總設計師盧鋆四位科學家和學者。
毫無疑問,嫦娥五號成為了這場討論的焦點。那麼,這次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實施月面取土采樣的意義是什麼?
左起:盧鋆、李本琪、王飛躍和毛淑德,拍攝:虎嗅
李本琪被稱為「北斗福星」。2007年4月北斗發射任務,射前4分鍾,火箭供氣連接器未按規定正常脫落,如果不在射前3分鍾脫落,火箭、衛星乃至整個發射場都可能不保,在千鈞一發之際,李本琪一分鍾之內連下7道指令,最終確保了發射成功。
他倒是很謙虛:「也沒有媒體說的那麼懸乎,說下了好多口令。應該說我們指揮員也好,操作手也好,前期的預案做的比較充分,也加上大家比較熟練,處理地比較快,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嚇人。」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倒計時是發射過程中最引人注目、扣人心弦的時刻之一。但李本琪表示,倒計時是發射環節最不重要的一個環節:「真正我們的倒計時開始數數的時候,誰去數都一樣,也就是真到數數的時候,一切已經就緒了,就等點火。其實所有的工夫都是在前面,一個指揮員在任務過程中,關鍵是要把各個系統協同地組織到一個時間軸上,在每一步都把他們拉到齊步走的節奏上來,確保大家按時、按節點地把自己的重要的工作做完,參數都正常。」
在這次探測器的自動采樣過程中,人工智慧對探測器的著陸控制相當出色。這正是王飛躍的專長,他解釋道,我們所說的挖土的「土」,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月壤。他表示,在月球上「挖土」、打孔取樣的困難程度跟地球上完全不是同一個量級,我們在地球上可以有很大的裝備,像現在的自動挖礦都沒問題,但是一到天上去,首先不可能有那麼大的裝置來打孔,再者月球和地球上重力的差別,這就幾何級的增加了挖土的難度系數。
「這里有很多的不可測的情況,所以它增加了對控制的要求,這也是我看團隊、就是做探測器的團隊——文昌發射之前我也去了一下——少則幹了五六年,有的幹了十年,最長的從規劃幹了十五年。」王飛躍說,「對我們來說,也隨便說一下,但對他們來說,十五年的心血在這裡面,他們是蠻緊張的。」
這次的取土包括鑽取和表取兩部分,那在月球上挖孔取土難在哪兒呢?王飛躍說,鑽取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取樣,其他的西方國家也做了,從行星上拿回了,但是他們只是發射了一個探測器上去,它到表面上就接觸一下,采樣的是微量元素。我們這次取樣是要在小行星上(這里指月球)扒在上面,要刮幾層,鑽洞就更厲害了,你別一鑽(碎石)出了軌道撞到地球了,撞向誰了,你都不知道。」他說。
王飛躍表示,這里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因素變成確定因素,這么多航天人的任務就是把不確定性變成確定性,但鑽孔有相當的不確定性,所以又增加了整個控制系統的復雜性。 虎嗅曾在2018年采訪過一次王飛躍,他的言辭之幽默讓人印象深刻,這次他童言童語般的風趣和幽默同樣讓現場200餘位觀眾忍不住幾次捧腹。
李本琪將衛星發射形象地比作快遞小哥,本月晚些時候,我們就可以拆開從月球寄回來的「快遞」了。
這次嫦娥五號探月的意義毫無疑問是舉世矚目的,人類已經40多年沒有染指過月球了,自從1976年蘇聯的月球24號飛船成功登陸月球以來,還沒有其他國家成功登陸過月球。NASA打算在這個十年的晚些時候讓宇航員重返月球。
一場載人登月賽跑已經開始。
那麼深空探測對我們人類理解未知的世界有哪些意義?
毛淑德表示,第一個意義是,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待在搖籃裡面,所以我們要進行深空探測,「理解人類在宇宙裡面還有在太陽系裡面的位置」,這也是「人類好奇心的表現,是我們人類 探索 自己無知邊界的方法」;更重要的意義則是,深空探測對於煥發年輕一代對科學的興趣也很重要,對中國深空探測而言,還可以激發民族的自豪感。
王飛躍說,從1988年開始,他從大學學的就是月球采礦、火星采礦,當時最主要的目的是經濟價值,是希望探月能發現新的材料,還有新的動力。「我們做了很長時間就是利用月球表土加上化學反應,那個材料叫『表土經過化學反應變成氫氣』,把月球表土分解成氫氣,用氫氣作為燃料。」
他認為,接下來太空 旅遊 可能會得到大力發展,幾百萬一張票,或者當地球發生災難的時候移民到月球上。真天馬行空的一老爺子。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去月球旅行或者移民到別的星球呢?
李本琪比較實在,他說短時間內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的星球並不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面,我們要進入宇宙空間,首先要解決「速度」的問題,當前火箭推進的速度不到光速的萬分之一,這樣的話,去外太空就要以多少萬年來計劃。
「所以人去外太空,短時間內時間上不太可能。」李本琪此時展現了其幽默的一面,「先不說時間,就說一路上有多少危險。比如說一不小心掉到一個引力很大的星球附近,被星球捕獲了,你也不知道捕獲上去是什麼結果,也許忽然一下撞上了。還有一種可能,走在半路上趕上星球爆炸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剛才還提到我們去外太空取回來的樣本可能存在搞不清楚的病毒。還不見得是病毒,比如說是一種放射性的材料,接觸這種放射性材料人就受不了。」
他的觀點是:宇宙太危險,短時間內輕易不要琢磨這事兒。
王飛躍:「我非常贊成,別沒事找事。但是我覺得外空 旅遊 可以趕快發展,然後咱們老說在地球上建設智慧城市,我覺得還不如在太空上建設智慧空間,就是組裝的那種。以後咱們把太空智慧城市的標准公布一下,你只要造一個模塊發上去,弄到一起 旅遊 收費之類的,多好的一件事情。」
王老師腦洞太大,咱們還是先腳踏實地等待2020年趕緊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