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区块链和哪家企业合作了
⑴ 哥伦布cat与其他区块链项目有啥区别
哥伦布cat是以区块链技术发展为核心,让技术发展带动实体落地应用,他们的主链主要有一下创新点1.区块的索引;2.使用分布式节点建立存储系统;3.区块链分布式VPN; 4.抗量子攻击;5.结构化数据存储;6.大数据集群分析;7.量子密钥分发;8.基于CUDA的软硬结合区块链硬件加速器。
⑵ 不发币、不碰ICO,蚂蚁链靠什么引发最大规模产业上链潮
本文授权转载自品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区块链变成了一系列庞大数字的集合体。动辄数万亿美元的资产,数以十亿计的节点和数亿的用户,让这个诞生十余年的新型技术,俨然成为了全球IT业和媒体眼中的庞然大物。
一个没有参与过DeFi,没有研究过DAO,没有在咖啡馆聊几句web3,都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人职业生涯的一种罪过。就好像一个20世纪的英国士兵,没有踏上过大陆;或者19世纪的西班牙水手,没有登上过美洲一样,没有接住上帝给予这份职业的慷慨。
在即将过去的六月里,区块链世界里发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很多年后再回顾,区块链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联储加息,带崩了一众加密货币,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稳定币的Luna被几乎价值清零之后,比特币价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体跌去了超过75%;
6月23日,全球势头最盛的区块链Solana,在社交媒体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机“Saga”及定制的web3手机操作系统、Dapp应用商店;
这两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认为是在“熊市”来临之时,软件与硬件、应用泡沫与底层设计之间的一次势力切换。遭遇重创的web3们,要“洗心革面”向更务实的消费者应用出发,去获得更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客户。而这种由虚向实、持续向实体要价值的行为,或许将成为区块链度过潜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区块链世界的背景下,第三个事件就显得颇具深意:
6月24日,中国最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链宣布,其“物理设备”的上链规模已经突破了500万台。
这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区块链中“物理资产”“首次”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上链,也是“物理资产”规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做到物理设备如此大规模的在链运转。
没错,500万。
你已经有多久没有在web3世界的技术新闻里,听到500万这样级别的数字了?回顾web3的发展 历史 ,上一次比特币用户突破500万还是在2017年;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亿。其中像韩国这样的国家,加密货币在年轻人总人口中的用户比例也超过了20%。甚至一些大DAO组织、Dapp应用,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这个数字了。
但区块链技术在产业端的发展,与在消费者端不同。后者因为加密货币的加持,“其兴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产业的痛点、需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推进,要下苦功夫,进入大规模商用难度更大。
这次这个产业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意味着物理资产上链通过了规模化验证——区块链的一扇新门打开了。
孤独的产业区块链
首先,产业对于细分场景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意味着服务商就很难以同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手段去满足各行各业的所有需求。而无论是DeFI、DAO(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都可以用一个通用型的技术模型来应付足够大的需求场景。
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有些时候一个专门的行业场景定制化,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蚂蚁链与奇瑞的合作为例,由于设备内存和带宽的需求,蚂蚁链需要将代码的内存资源,从300KB压缩到1.5KB,才能符合“车链”的要求。
这种“将大象塞进冰箱”级别的“变态”代码优化需求,对于区块链货币等开发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从侧面可以说明,在产业区块链中,跨链、跨设备的通用交互难度会有多大。
其次,产业对于链条的安全、稳定、经济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这在过去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币为例,全球各大矿场为了维护比特币世界的连续稳定可靠,每年要为这套2100万个货币的加密系统,耗费超过149太瓦时的电。如果比特币是一个国家的话,它的耗电量与越南相当,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当于1.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如果按照我国8毛钱一度的 社会 电价均摊,一年需要1200亿人民币成本。
对于比特币来说,只要有人埋单, 游戏 就可以继续。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绝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市场主体为这么疯狂的运维成本埋单,即便有也不符合产业减碳的 社会 责任。刚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横在产业区块链头上的一道红线。
此外,产业对于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谨慎。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信任,因为区块链背后意味着去中心化的计数方式,一旦系统被心怀不轨的黑客攻破,将带来复杂的损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经济模型可能会出现漏洞。
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区块链货币分散在不同终端设备上的钱包,平台更多只用专注于算法。产业区块链公司除了在算法方面需要加强加密能力,还需要在信息采集&建模、终端的计算设备、信息传输等全套设备做好加密服务。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是一个不小的、定制化的工程。
涉及到复杂的硬件场景本身就是个麻烦事儿。还是以 汽车 为例,车机内部有复杂的电子元器件带来的干扰,同时还要兼顾车辆部件在行驶过程中的温控条件。
总之,区块链产业无论是实际落地难度,还是前期的技术投入成本,都与区块链货币不在同一个等级上;但对于平台的收益来说,却只有一个后者的一个零头。大家都知道,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上是“ 科技 向实”,是一件正确的事,但大家更清楚,这也是一件艰难的事。
区块链中的“孤勇者”
“产业区块链”难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顶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数据统计,2021年大约有3.4万名开发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苹果、脸书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全职加入。
相比于web3的百花齐放,产业区块链的动态显然是有点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 科技 公司看不上这些不赚钱的“脏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创团队又难以支撑起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昂贵的市场教育费用。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区块链领域,至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独角兽。
然而产业区块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产业端问题却不会因为开发者的逃离而消失。
在很多产业场景中,区块链依然是被视作打通产业中数据壁垒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体系为例,我国几乎兼有着全球最细分的制造业基地与全球最复杂的商品流通市场。这种“复杂性”一方面当然是零售业态的多样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厂家、经销商、物流商、销售终端,其全链路的数据是断开的,在各个节点形成了细碎的信息孤岛。每年大的消费品牌商都要花费上千万的咨询费,去获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获得的颗粒度很粗的中国零售数据。
毕竟任何一个中心化的数据中心,都没有办法解决如此复杂的数据流通问题,但产业区块链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国大能源产业网络为例,电网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着重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以来,这种分布式的趋势会更加增强;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 汽车 、换电站、超充桩、电池所形成的新兴消费网络也天然是一个分布式的形态。
这其中的参与主体、数据类型都纷繁复杂,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计算网络去应对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从商业常识的角度来说,大问题与大机会常常是划等号的。又或者源自一个中国IT人很朴素的理念,毕竟问题摆在那里,总要有人去做的。尽管这种坚守,相比于web3的大潮汹涌,显得有点孤独,这可能是一个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业大佬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
“孤独有些时候价值连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国的产业区块链公司在坚守,洗去了估值神话的光环,他们在共同等一个明天。
这次被披露的“蚂蚁链”超过500万物理设备上链的里程碑,其实就是专注在新能源产业中的“上链”,覆盖新能源车、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多个产业。在顶级产业链上,建立顶级的产业区块链,这或许是未来中国区块链产业的重要趋势。
显然,“蚂蚁链们”正在尝试接下了时代交给自己的这一棒。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试图殖民和淘金;但哥伦布自己,却执着地去 探索 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发现了南美洲。
哥伦布可能不是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但却是世界会记住的名字。
为什么是“蚂蚁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蚂蚁集团已经连续多年是全球区块链行业最大的专利输出者。一方面,蚂蚁确实在区块链上有很坚定的投入;另一方面,这也和蚂蚁链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不无关系。
如果你仔细了解“蚂蚁链”,你可能会惊叹于这家公司的全方位、无死角的投入,几乎以一己之力在“产业区块链”的低谷时期,在行业中孤身种植了一片大森林。这大概就像刘瑜所说的,“把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蚂蚁链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500万物理设备的上线,就离不开这种全方位的技术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设备上链,中间会涉及到很多IOT技术的通信协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蚂蚁链推出首批无线通信模组AntChain MaaS,通过基于设备唯一特征的可信根,让终端设备自动连接区块链,并进行全流程加密。7月,蚂蚁链方面又接着发布了高速通信网络BTN(Blockchain Transmission Network),成为一种高吞吐量、低带宽成本的区块链“高速公路”。
这种数据可信上链的技术、大宽带条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为后来大规模的物理设备上线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备。
不过这只是蚂蚁链众多技术储备中的一个小试牛刀。
而这些成就和创新技术,都是在“产业区块链”被大众忽视的2021年中达成的。这些在底层技术上的投入,一方面帮助了蚂蚁链在全球范围达成第一个“物理设备”500万上链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预示着500万也只是一个开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币一样。
所以,当人们还在讨论Solana等新公链,相比于比特币和以太坊有什么带宽和延展性优势的时候,蚂蚁链已经做到了双十亿级别的上链能力——支持10亿账户规模、支持每日10亿交易量、实现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能力(PPS)
而当黑客在攻击普通用户的比特币钱包,而web3至今没有硬件方案,而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蚂蚁链已经从系统架构、终端、再到芯片,重新设计了一整套的产业互联网的加密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全球最大的区块链专利输出者,没有支持过一个ICO、没有发过一个币。他们站着就把产业区块链给做了。
其实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信任而产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蚂蚁链负责人蒋国飞反复对媒体说的,“区块链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连接技术,(它的使命)是各行各业更好的链接与全新的价值流转。”
这是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认知的500万,它是一群孤独的中国IT人打开未来产业的一扇门。
⑶ 哥伦布星球,GMPC混合连,G支付——世界因技术而改变
哥伦布星球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行为价值激励生态平台,GMPC是其混合链代币,G支付可能是该平台内的一种支付方式。以下是具体解释:
哥伦布星球:哥伦布星球致力于构建行为价值网络,通过“数字资产 + 粉丝经济”双支撑模式,重构商业态势。它提供了娱乐挖矿、内容挖矿、消费挖矿三大板块,让用户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获得GMPC奖励。这一平台旨在沉淀粉丝数据,并通过后续的平台转化变现,实现价值创造者的财富自由。
GMPC混合连:GMPC是哥伦布星球的混合链代币,用于平台内的各种交易和激励。用户可以通过完成平台任务、参与挖矿等方式获得GMPC。GMPC的价值随哥伦布星球生态及产品的发展而增长,为用户带来财富增值的机会。
G支付:虽然具体细节未详细提及,但根据上下文推测,G支付可能是哥伦布星球内的一种支付方式,允许用户使用GMPC进行交易和支付。这种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平台内的经济循环和用户参与度。
总结:哥伦布星球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参与数字经济、实现财富自由的平台。GMPC作为平台内的核心代币,承载着价值传递和激励的重要功能,而G支付则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支付方式。
⑷ 哥伦布cat现在咋样了
我去社区扒了一下哥伦布cat的资料,感觉是个挺有战略眼光的公司。沉下心搞技术的企业都是好企业。比起币圈那些傻X,哥伦布还真是个实实在在做区块链事业的。下面给你总结了他们的项目进展以及未来规划,希望能帮到你。
2019年06月 主网测试网上线测试
2019年08月 基于CUDA软硬结合区块链云算能平台上线
2019年09月 NAM编程语言与NAM VM虚拟机发布
2019年10月 启动全球化战略 DAPP与真实世界商业深度融合
2019年12月 BAAS全球首个去中心化云开发平台
2020年02月 主网正式版发布
我们将成为高性能多链的区块链跨链开发平台
2020年06月 基于AI与LOT的全新软硬结合
分布式多维自由经济协同网络。
⑸ 鍝ヤ鸡甯僣at甯佹槸浠涔
鍝ヤ鸡甯僣at鏄鏂颁竴浠i珮鎬ц兘鐨勫尯鍧楅摼DAPP璺ㄩ摼搴旂敤寮鍙戝钩鍙般傚摜浼﹀竷cat甯佸氨鏄閫氳繃杩欎釜骞冲彴寮鍙戠殑鏁板瓧璐у竵锛屽摜浼﹀竷Cat甯佹墦閫氭暟瀛楄揣甯佸拰澶氬叕閾剧殑璺ㄩ摼閽卞寘鐢熸佸簲鐢锛屾棬鍦ㄨВ鍐崇敤鎴风$悊澶氱嶆暟瀛楄揣甯佺殑涓嶄究銆佸厬鎹浜ゆ槗杩囩▼绻佺悙銆佷环鍊间紶杈撲笉鐣呫
鍝ヤ鸡甯僣at鐨勬妧鏈鐗圭偣鏈夐珮鎬ц兘涓庨珮骞跺彂銆侀珮鍙鎷撳睍鎬с佸畨鍏ㄦс佹槗鐢ㄦс佷綆寤惰繜涓庝綆鍔熻椼佸紑鍙戦毦搴︿綆銆佸紑婧愪笌鎶鏈绀惧尯椹卞姩銆佷环鍊煎垱閫犱笌浜ゆ崲绛夈傝繖閲屽彲鏀鎸佸氭牱鎬х殑搴旂敤鍦烘櫙銆
鎻愬埌鏁板瓧璐у竵寰堝氫汉鍙鑳戒細鎯冲埌姣旂壒甯侊紝瀹冧滑鐨勬ц川閮芥槸涓鏍风殑銆傛瘮鐗瑰竵浜2009骞1鏈3鏃ユe紡璇炵敓锛屾绘暟閲忓彧鏈2100涓囦釜锛屽畠鐨勫彂琛屼笉渚濋潬浠讳綍鏈烘瀯锛岀敤鎴峰彲浠ラ氳繃鎸栫熆鑾峰緱姣旂壒甯侊紝涓嶈繃鍦ㄦ寲鐭跨殑杩囩▼涓闇瑕佽楄垂澶ч噺鐨勭數銆
灏忕紪褰掔撼锛岄氳繃浠ヤ笂鍏充簬鍝ヤ鸡甯僣at甯佹槸浠涔堝唴瀹逛粙缁嶅悗锛岀浉淇″ぇ瀹朵細瀵瑰摜浼﹀竷cat甯佹槸浠涔堟湁涓鏂扮殑浜嗚В锛屾洿甯屾湜鍙浠ュ逛綘鏈夋墍甯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