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英国事件
A. 区块链如何带来个人数据保护“革命”
区块链如何带来个人数据保护“革命”
美国媒体当地时间17日晚间披露说,深陷滥用个人隐私数据丑闻的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原本计划推出个人隐私数据存储服务,并通过区块链技术以加密货币的形式出售。个人信息加密货币化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这个设想的关键在于每个人对个人信息的自主权。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能带来个人数据保护“革命”。
大数据时代,个人的数据被认为是黄金般珍贵。个人数据泄漏令人担忧,但绝大部分人不可能因为害怕数据被收集而切断与互联网的联系,而现阶段有责任保管个人信息的企业、学校、酒店、社交网站等往往担责不力。专家们认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带有加密、信任、点对点、难篡改等特征的“中间件”,有望解决这个难题。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令个人数据掌控权从互联网公司转移到用户自己手中,使人人掌控自己的个人数据成为可能。通过它,用户个人数据可以与个人数字身份证相关联,用户可以选择数字身份证是匿名、化名或公开,还可以随时随地从任何设备访问区块链应用平台,控制他们的互联网个人数据。
举例来说,某人的身份证号码在区块链上的信息可能被转换为一串密文,人脸图像信息也被加密。他在酒店办理入住时,仅需通过应用将身份证号码密文发送给酒店,酒店将信息同区块链应用上的加密数据比对,不需要知道他的任何真实信息,但只要加密数据比对结果相符就可以保证入住。
与此同时,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开发需要大量用户数据资源,用户可以将个人数据作为加密货币选择性出售,同时收到一定回报。例如,如果电商需要用户数据开发一个新应用,用户可以选择出售自己的购物历史数据,但自己的地址账号等信息仍可以保密。
在基因测序领域,区块链应用已经开始让传统基因测序公司出售个人数据的“生财之道”受到挑战。
近年来,面向普通人的基因测序服务备受追捧。以美国“23与我”染色体生物技术公司为例,消费者仅需不到100美元和几口唾液就能得到家族遗传信息,如果再付80美元,就能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获得遗传健康风险等方面的深度解析。然而这家企业并不满足于测序服务收入,还将自己掌握的数百万份客户遗传数据分类打包卖给制药公司,仅2015年初出售的帕金森病数据就高达6000万美元。不少类似的生物技术公司一边从消费者获得服务收入,一边转卖消费者的数据“挣双份钱”。
今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彻奇创建了“星云基因”公司,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打破这个格局。该公司计划以低于1000美元的价格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这一费用由客户承担,作为回报,客户在直观了解自身遗传信息对应疾病风险的同时,也拥有对测序数据的自主权。遗传信息将通过区块链技术保障安全,同时加密货币化,按照顾客的意愿进行存储出售等交易。
这家公司计划推出一种“星云币”作为交易媒介,顾客可以将自己的遗传信息兑换为“星云币”,也可以用“星云币”支付自己的测序费用,制药公司可以用传统货币购买“星云币”来获得普通人的遗传信息数据,整个交易买卖过程都通过区块链平台完成,加密透明且安全。
彻奇表示,在综合测序花费、遗传信息保护、数据管理及基因组大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因素后,区块链技术让更多人真正地“拥有”自己的遗传信息。
B. 神奇的区块链,让数据永久留存
今年年初,比特币的热浪还未完全过去,另一股“洪流”便止不住大火起来。这就是最近在金融、保险领域热炒,甚至在股票交易和投票选举行业也刷足了存在感的区块链技术。
要说最近各个行业关注的热点,这项技术必须算上一个。举数据说明:到现在为止,2016年全球最大的投资项目都与区块链相关,投资金额已经分别达到55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而国内最大的一笔区块链项目也在今年9月底也以超过2000万美元的投资规模宣布。
首先,规范的说,这是一种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的新型应用模式。众所周知的比特币作为全球通用的加密互联网货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发展起来的,而区块链上智能合约的支持,使更广泛的、比特币以外的数字资产的点对点转移变成现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区块链技术会作为价值互联网的基石而变得引人注目了。
那么为什么区块链有如此魅力呢?如果说今天的互联网是信息通过TCP/IP协议进行点对点的传递,是信息互联网,那么,价值(比如电子货币、电子资产等)脱离第三方进行点对点的转移就是由区块链技术提供技术可能。
通俗的讲,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系统。系统中的节点无需互相信任,通过统一的共识机制共同维护一份账本,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数据记录。区块链 Blockchain,成块(block)的交易通过密码学算法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账本公开透明、可追踪、不可篡改。
对比传统的第三方机构信用交易,区块链在数字支付中的流程分别可以描述成下面的简图: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C. 如何看待比特币CEO被绑票
看不见摸不着的比特币既可能让人一夜暴富或者狠亏,也可能让人有性命之忧。
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乌克兰媒体报道称,12月26日本周二,英国比特币交易所EXMO的CEO Pavel Lerner在离开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办公室后遭到绑架,被一伙带面罩的人拖入一辆黑色的奔驰汽车中。
传出以上消息后,EXMO的一位发言人向每日电讯报表示,在竭尽所能加快搜寻Lerner,欢迎外界提供一切线索,EXMO的业务照常运行,所有用户的资金绝对安全。
希望大家可以理智对待比特币问题。
D. 英国女王表示对区块链感兴趣,为何90岁高龄还在追赶潮流
因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去块链技术肯定会对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90岁高龄的英国女王还在追赶潮流,只不过是为了能够获得未来的一个主动权而已。
能够获得技术的敲门砖
区块链技术在未来将会成为每一个国家都追求的技术,如果我们中国获得了这项技术的话,在未来将会获得世界化与的主导权,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将会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掌控世界的话语权,所有的规则如果由我们制定的话,我们将获得技术的逐步推进,所有的条件都会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国家必须要对区块链进行重视,并向英国女王都亲自上阵了,我们国家更应该对于这件事情进行关注,才能够在未来的市场当中请战先机。
E. “黎曼猜想”被证实,触动了区块链人士的哪根神经
如果要搜索2018年最具热度的词汇,“区块链”一定会榜上有名。拜大名鼎鼎的比特币所赐,区块链技术及其相关行业已赫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投资风口,BAT等互联网大佬先后发布了各自区块链产业布局白皮书,摩根大通、高盛集团、纳斯达克等金融巨头也都表达了对区块链技术的热衷,各种各样的区块链项目纷至沓来,几已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前些日子,一则“黎曼猜想”被证实的报道刷爆了媒体,英国著名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宣称已经用一种“简单”而“全新”的方法证明了黎曼猜想,并且在2018年度的海德堡获奖者论坛上宣讲了他的相关证明。这位睿智的爵士大爷在宣讲中给出了一个“黎曼猜想”大的证明方向,预计未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全球诸多数学家将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证明,以确认阿蒂亚的方案是否可行。消息甫出,可谓在区块链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黎曼猜想被证实,将影响区块链的生死存亡。”
一个是已经难住世人159年的“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一个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等技术的新投资风口,要想知道前者究竟如何操刀后者的命运,有必要先来看看这个令数代数学天才绞尽脑汁却魂牵梦绕的“黎曼猜想”是什么。
好莱坞经典影片《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原型、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就曾研究过黎曼猜想,但在那之后不久就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症。不少人都认为研究黎曼猜想的痛苦过程是纳什患病的主要诱因,而并不是像普遍说法中主要由于参与军方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所致。由此可见“黎曼猜想“那摄人心魄的魔力。
“黎曼猜想”的文字论述说明晦涩难懂,其实通俗点儿说,就是黎曼认为素数的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而是其分布的奥秘完全蕴藏在一个特殊的函数之中——尤其是,使那个函数取值为零的一系列特殊的点对素数分布的细致规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若这一猜想被证实,一些基于此的加密算法势必将形同虚设。
那么区块链技术真的就会因此被无情宰割吗?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区块。不独是比特币,现今区块链项目所发行的Token(通证),也都是基于此种原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通证被称为加密货币,其安全性和加密性也正是体现于此。
一个基于加密算法,一个揭示加密规律,如此看来,区块链技术确要被“黎曼猜想”所摧垮了——实际上并不如此!
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算法,是基于椭圆曲线函数上离散对数问题的非对称算法和哈希算法,与“黎曼猜想”假设的素数分布函数并无关联,好比燃油车和电动车,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动力来源。所谓的“黎曼猜想被证实将影响区块链生死存亡”的说法,不过是区块链人士脆弱神经所导演的一场乌龙罢了。
不过由此也可看出,区块链这一新兴行业是脆弱到了何等地步,一点外部的风吹草动就能引起行业人士的恐慌和不安,甚至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历史上几次加密货币被盗事件的发生,都使市场行情得到了大规模的下跌,实际上被盗事件并不是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安全漏洞,而是由于一些项目方的系统和交易平台系统的安全漏洞所致。在量子技术得到突破性进展之前,比特币仍然是地球上最难破解的技术之一。但由于监管层面的施压企稳、如履薄冰,媒体圈的语焉不详、故意混淆,再加上一些区块链项目确实鱼目混珠、漏洞频出,普通大众在面对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时抱以观望和质疑的态度,紧绷着那根随时都会被触动的脆弱神经,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想象,区块链技术在完成去中心化、实现点对点信任之前,如何使人们信任区块链技术本身,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