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和数据库并存
❶ 新兴公链角逐,谁将最先比肩以太坊
本视频由白泽研究院联合腾讯新闻共同制作。
由于以太坊公链上 DeFi 和 NFT 领域的爆炸性增长,导致以太坊的性能很难承载更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官方解决方案的以太坊 2.0 的进展缓慢。当大家都在关心以太坊能否超越比特币的神话时,以太坊的“竞品们”也正在通过性能、智能合约应用、受众群体等方面向以太坊发起强大的攻势。那么谁会最先比肩以太坊呢?
大家好,欢迎来到白泽研究院。从本期节目开始,我们来聊一聊最近火爆的新兴公链。首先,要了解本系列所要讲到的公链,我们得先明白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公链?为何又有许多的新兴公链能够崛起,去挑战以太坊这个区块链当红炸子鸡呢?
区块链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第一次提出的,从概念上来看,区块链是一种将数据区块有序连接、并以密码学的方式保证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简单来说,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和可追溯性。
为了方便理解,从本质上来讲,区块链就是一个数据库。不过这个数据库有点特殊,它是一个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数据库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分布式和去中心化如何理解呢?
以我自己举例来说吧,我,黑米,以前过日子稀里糊涂,挣多少钱,花到哪儿了,从来没有个数。后来高人指点,说你这样不行,你得学会记账,搞清楚你的收入支出,学会计划,这样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我一听有道理,那就记账吧。
我就开始每天记呀记,我一个月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结余多少,全部记下来,我用来记账的笔记本可以叫做1个数据库,写在笔记本上的各项收入支出就是数据库里的数据。
但是现在我一个人记账,只有一个数据库。哪天我的笔记本被火烧了,账本没了,数据库也就没了。
于是乎,我动员爸妈跟着我一起记账,在核对时,以大多数相同的记录为共识。这样的话,就有3个账本在同时记账,即使有一天,我的笔记本被火烧了,但是他俩的笔记本还在,数据不会丢失,这就是分布式去、中心化的账本,它的好处是数据是安全的,没有唯一的中心,谁的数据丢了都无所谓。
为了方便对账,我们3个人每天的收支记录核对后记到另外一张纸上,这张纸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个区块,一天记一张纸,一个区块接着一个区块记下去,连到一起就叫做区块链。
好的,到这里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第一,记账的笔记本是个数据库。第二,它是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3个账本共同记账,如果记录相同,那么就都是有效的;如果有不同,那么就取大多数相同的为准。3个账本在3个人手里,不可能同时被毁,数据是绝对安全的。
这样的分布式、去中心化账本或者说是数据库就是区块链。
好了,了解了区块链这个概念后,我们再来理解一下不同的区块链种类。按照节点准入的规则,区块链可以分为:公链、私链、联盟链。
公链,也可以叫公有链,代码是开源的,去中心化的,在这种区块链上,世界上的任何个人或者组织都可以随时发起交易,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区块链的共识。即便是这条公链的创始人或开发团队也无法侵犯用户的权益。公有链是最早的区块链,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区块链,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比特币、以太坊等各加密货币均基于公链。
联盟链,也叫联合区块链,是由某个组织内部指定多个预选的节点为记账人,每个区块的生成由所有被选择的节点共同决定,其他被准入的节点或者用户可以参与交易,但不会问记账过程。所以,联盟链其实也可以称之为“超级账本”。
私链,也可以叫私有链,顾名思义,仅仅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账,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个人,独享这个区块链的权限。
需要说明的是,加密货币的投资在我们国家被严格禁止。本视频主要是为了给读者介绍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不建议大家参与炒币。
在过去的几年中,公链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涌现出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公链,其中较为知名的公链包括:BTC、ETH、BSC、Polkadot等。
由于以太坊公链上DeFi和NFT领域的爆炸性增长,导致以太坊的性能很难承载更大的市场需求。以太坊作为第一个但并非是唯一一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区块链,虽然开发团队意识到了性能的限制,正在寻求通过研发以太坊2.0来改善,但是进展缓慢。当大家都在关心以太坊能否超越比特币的神话时,以太坊的“竞品们”也正在通过性能、智能合约应用、受众群体等方面向以太坊发起强大的攻势,毕竟,谁不想代替以太坊成为整个加密世界的主流操作系统呢,这其中就包括近些年各种为以太坊扩容的Layer2解决方案和一些新兴公链。
今年下半年,加密行业可以说爆发了一场“公链之争”,由Solana公链最先打响第一枪,随后Avalanche公链宣布总价值1.8亿美元的流动性挖矿计划,使多个DeFi龙头项目集成至Avax;Fantom公链投入3.7亿枚FTM代币推出生态激励计划;一些DeFi龙头项目联合出资1亿美元,以扶持Celo公链的发展。与其说是Solana、Terra、Avalanche等这些新兴公链之间的攀比,不如说是新兴公链组团向以太坊、BSC、Polygon等前辈发起的挑战。由此来看,公链市场的格局已经完全改变。
其实仔细想一想,像Solana、Terra、Avalanche、Fantom这些新兴公链能够崛起,并不是因为所谓的“区块链性能超过以太坊”,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跨链桥在各个公链的普及,这个我们以后再讨论。
如果未来的区块链世界真的是行业内专家们所说的多链并存、互联互通的话,那么属于新兴公链的故事还远未结尾。一些其他的明星公链也在这场公链之争中崭露头角,例如Celo、Near、Algorand、Harmony等,他们的综合实力也毫不逊色,正在蓄势待发。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❷ “天平链”第一案出炉,区块链在司法领域真正落地了
4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个采用“天平链”证据的判决出炉。
其实,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于2018年9月9日,至今已过去半年多,才诞生了司法上链的第一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天平链”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据开放生态平台。截至4月11日,平台已在线采集数据3,598,143条,验证数据657件。目前,北京互联网法院已有58例涉天平链证据的案件,由于“天平链”强大的验证能力,相关案件的电子证据争议较小,已有40余件成功调解或撤诉。
佘贵清副院长表示,传统审判模式下,证据真实性问题常见,案件会提出鉴定申请,有拖延诉讼的风险。然而,经司法区块链验证的证据,有较高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很少申请鉴定或勘验程序,当事人表现更加诚信,善意度更高。
实践证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任机制、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特性,为司法领域开拓了应用空间,客观上推动了互联网信任体系的建立。
通过规则前置、全链条参与、社会机构共同背书,将公平、公正的规则嵌入互联网诉讼中,是区块链在司法领域的可期待成果。
让我们深入探讨司法上链第一案的操作过程。根据微信公众号京法网事的披露,该案件涉及三个关键环节,分别涉及证据的存证、侵权线索的存证及诉讼过程中的证据验证。
在Step1中,蓝牛仔公司申请被侵权证据电子数据存证,并获得版权家电子数据存证证书,版权链通过跨链操作将数据存证至“天平链”,并返回存证编号。Step2则通过版权大数据监测,发现涉及侵权的电子数据,并存证上版权链,同样返回存证编号。最后,Step3中,当诉讼发生时,蓝牛仔公司通过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提交起诉状、用户身份验证信息、确权存证原文件、侵权线索原文件及包含区块链存证编号的文件,平台自动验证后得出结果,证实证据未被篡改。
对此,巴比特独家采访了“天平链”第一案的存证平台安妮股份版权家CTO郝汉及“天平链”的技术提供方信任度CEO马臣云,探讨了司法上链的应用实践。
根据郝汉的解释,版权区块链主要负责确权、授权及维权三个关键环节。确权时,用户作品通过APP或网站上传至服务器,同时进行区块链存证,并颁发数字身份证书和版权登记证书。授权时,电子合同同样存放在区块链上。维权时,监测服务自动提醒用户侵权行为,用户通过平台一键固定证据,并存于区块链上。
马臣云则强调了技术变迁对司法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认为,“天平链”是区块链技术在司法领域的一次有效尝试,标志着行业取得了重要突破。此外,跨链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有助于解决此前技术讨论中的技术难题。未来,智能合约将前置法律条文,为法律执行带来全新想象力。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为司法领域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智能合约将使规则前置化、透明化,最终可能实现自动执行,改变传统法律服务的形式。与此同时,跨链应用在司法领域的实践,将为解决复杂的互联网纠纷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