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麻将世界最早区块链
『壹』 试述中国古代麻将的发展历程
麻将起源: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双六”。
博戏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后,用六个骰子合成各种名目以决胜负的戏娱方法,在当时称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最完善的戏娱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产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变骰子的立方体为长方体,变骰子的六面镂点为一面镂点。骨牌有21种花色。每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为12点,最小为二点。每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有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出现。关于叶子戏的由来,说法不一。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此外还有几种说法:系叶子青所作;系妇人叶子所作;系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戏骰子格。这些说法似乎都牵强附会。其实,当时所称的“叶子戏”,并非一种成形的游戏。只不过是玩骰子格时记录输赢数值的纸片。这可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明: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文中所谈的叶子,就是纸片,但这种并非游戏,只是记录数值的纸片,我们却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将牌的鼻祖。
马吊的出现: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现代麻将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纸牌”(也叫默和牌)的戏娱用具。纸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宽不到一寸。纸牌开始共有6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三种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另有幺头三色(即麻将牌中的中、发、白)各两张。斗纸牌时,四人各先取十张,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赢牌的称谓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以得牌在先者为胜。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躇踌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二饼就是二文,文字门在马吊中已绘成圆饼状(见明潘之恒《叶子谱》),这里正是一个发出顶牌的例子。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胡受罚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
至于三元牌中、发、白的增加,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中就是中举(中解元、中会元、中状元,称为中三元),发即发财,中了举,做了官,自然也就发财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吴人音“鸟”为diào,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麻鸟牌成了麻雀牌,再变成了麻将牌。
麻将牌形成以后,上至朝廷,下至平民,无不喜爱。平民百姓们也从打麻将中得到了乐趣。有一个牌运好的人写了一首诗道:
今日赢钱局,排排对子招。三元(中发白)兼四喜(东南西北),满贯遇全幺。花自杠头发,月从海底捞。散场远避,竹杠怕人敲。
有这样的好牌运,谁能不高兴呢?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麻将牌形成的大致的轨迹。
棋→象棋(现行)
古博戏
箸→琼→骰子→骰子格
骨牌(现行)
(叶子戏)
马吊牌(纸牌)→默和牌→麻将牌(骨制)
--------------------------------------------------------------------------------
麻将小史
话说六百零二年前,有一个郑姓太监,带着他的第七房夫人,并率数万将士,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七下西洋,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小夫人无所事事,闷的积郁成疾。许多将士也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夫人解闷,也为了振兴将士们的士气,郑姓太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方案原则如下:
一、必须可以四个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帅、主要军官一名。以便联络感情、监视军情。
二、规则简单,但可以不断更改。方便学习,更方便根据小夫人的战况调整游戏规则。
三、持续时间长而不厌,适应海上的连续枯燥的生活。
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方案:
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红“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
竹牌刻上“发”字,暗合航海的经商名义,发财的数量则从“一万”到“九万”,按照中国的习俗,过满则溢,所以没有更多的万。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粮食以大饼为主,于是,一饼到九饼;饼吃得腻了,鱼吧,一条到九条鱼。行船靠风向,有了“东”、“南”、“西”、“北”风。“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戏一经推出,盛况空前,海上浩荡船队一片哗啦之声。
将士中,有一麻姓将军,屡战屡胜,胜了之后则高声说唱,极大鼓舞了全军上下的士气,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将”。
小皇帝找到没有无从考证,但从此诞生了一个风靡中国大地六百余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麻将文化。
有人说,“麻将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表现出中国人强调自我、善于独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其实麻将与其他体育活动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参加的游戏。不象围棋、象棋等都是双人对战,桥牌虽然是四个人却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有限,而麻将的四方作战就更为错综,从此意义来说,麻将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贰』 中国麻将几时发明的呢
麻将又称麻雀,起源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5种说法,其中最主流最可信的是儒、释、道三合一起源说法。
麻雀牌起源说
麻雀牌这种说法是最主流的麻将起源的说法。麻将牌又称麻雀牌、麻雀儿牌,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市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万、束、筒”。“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方言中,“麻雀儿”和“麻将”读音较近。太仓话的儿话音念做(/ng/),打“麻雀儿”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太仓方言雀(/tsiak/)儿(/ng/),合在一起就变成将(/tsiang/)。唐朝,麻将传入日本,日本千叶,建成世界首座麻将博物馆。
叶子格戏起源说明朝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在“叶子格戏(叶子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
马吊牌起源说
有人说,麻将牌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中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郑和下西洋起源说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2] ,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试图杀了郑和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第一次玩的时候是郑和、副帅、大将军、郑和的夫人(太监也可以娶妻)四个人一起玩,最后确定了游戏规则后,全船开始都玩此游戏,船上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这个游戏得心应手,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麻大将军牌”,即是后人的“麻将牌”。
水浒传牌起源说
据清代大学者戴名世《忧庵集》记载,有“国粹”之称的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名叫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发明的。万秉章被施耐庵《水浒传》书中的梁山108位好汉所折服,于是想做一副娱乐工具来纪念他们。经过几天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麻将牌。他把麻将牌设计为108张,暗喻《水浒》中的梁山108位好汉。牌中的九索指“九纹龙”史进,二索指“双鞭”呼延灼等等。接下来,万秉迢考虑到梁山一百单八将分别来自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又增添了“东”、“西”、“南”、“北”、“中”各4张,共计20张牌。同时,考虑到梁山英雄好汉中既有出身贫民又有出身富户的,对此,就称“贫”为“白”(板),“富”为“发”(财)。于是,“白”、“发”又各增牌4张、共计8张。最后,便构成了整副牌整整136张。
『叁』 中国的麻将文化渊远流长,请问麻将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年代
麻将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但如何起源却有多个版本。其中有指相传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
学界关于麻将起源于宁波的观点,旁证之一是麻将本作“麻雀”,而宁波话麻雀正读作“麻将”。这是很有意思、很有说服力的证据。雀读作将,如同脚读作将,宁波话瘸子叫拐将、吃剩的菜肴叫碗将、水缸底下的残余物叫水缸将、挑剩的东西叫拣落将、北仑有个地名叫中岭将,“将”都是“脚”的音变。这说明麻雀叫麻将,既是宁波话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变之理。 同时麻将在日本被称为麻雀牌, 宁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进一步佐证了麻将起源于宁波。
另一方面,亦有指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有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叫“麻将”的原因,是因为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然而,在粤语、闽语仍保留打麻雀的称呼。
香港常常见到“麻将古时称为‘马吊’”的说法,但这应属谬误。“马吊”为一古时纸牌戏,相信与麻将牌上的图案的起源有很大关系,但“马吊”本身的玩法类似于“天九”牌般以大击小,与麻将大不相同。在1890至1920年代的众多麻将书、小说中,可以确认到麻将古时是称为 - “麻雀”。把麻将的玩法称为“马吊”,这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开台》书中也不是这样写。
『肆』 中国麻将最早出现是什么年代,
麻将本名应是「抹将」,抹的是水浒传的108个好汉。相传元末明初有个名叫万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欲将水浒传的故事让达官贵人也知水浒故事,进而爱民护民遂发明麻将,将水浒英雄融入这个游戏中。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一饼喻为「黑旋风」李逵。
之所以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四张牌,刚好108张。108条又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午个方为各掭四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整副牌共计136张。
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另有一种民间趣话,打麻将用四方桌既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张牌,因为一季有十三个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赢了时的那一张,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这也是另一种趣话。
2,
麻将起源於护粮仓,麻将牌起源江苏太仓,这是苏州杂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结论。
太仓在古时是皇家粮仓,仓内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运」。粮仓既设,雀患便生。守仓兵丁以捕雀取乐,仓官变鼓励为奖励,发给竹制筹牌记数酬劳。这筹牌上刻有字,可用来作游戏的工具;这牌子又是赏钱,有证券价值,於是便可以用来作输赢。这种游戏流传下来,演变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将。其玩法,术语等都与捕捉麻雀有关。
譬如筒、索、万。筒的图案是火枪的象形符号(截面图)。几筒表示几具火枪。索即束,是细束捆串起来的鸟雀,所以一索图案的是鸟,二索上像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即赏钱。
另外,东、西、南、北为风向,土枪无力,发射时要考虑风?。中,即打中,故涂红色。白,即白板,打空枪之谓。发,即得赏发财。「碰」,
即「砰」,枪声。成牌之「胡」,实为「鹘」;属鹰的一种,有高强的捕鸟本领,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胜皆曰「鹘」。除此,麻将中的「吃」,「杠」等术语几乎都要与捕捉麻雀联系起来。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将牌」呢?原来太仓方言的「鸟雀」就叫作「麻将」,「打鸟」或者「打麻雀」统称「打麻将」,故麻雀牌也叫「麻将牌」。
3,
我国最早有关麻将的计载,是宋朝杨大年著的「麻将经」。其中的内容和现今的麻将差不多。麻将发展到了清朝,没有「一鸟」(一索),并且七个字是「公」、「侯」、「将」、「相」、「文」、「武」、「百」,清廷怀疑这七字和反清复明有关,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间,秀才陈实门坐他哥的船四处游历,船上的船员无聊聚赌,陈实门日日观之,於是起了改进赌具的念头,船行时风向时常改变,於是他把公侯将相改成东南西北风,当时船在各处交易的货币制度是,十筒相当於一索,十索相当於一万。其中「筒」即是中间有洞的铜币,索就是把一堆铜币串起。於是他将这些用在麻将上,但一索和二索极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养的鸟,灵机一动将一索改成「鸟」。麻将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陈实门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次船员在下棋时用炮将军对方,说道「吾炮百发百中也」。陈实门听了就将文武百取百发百中之中发百改为中发白替之,这就是我们今日的麻将了。
『伍』 麻将是否起源于中国有何人发明
麻将的起源说可分为“湖说”、“郑和说”、“太仓鹘说”、“宁波说”等。
“湖说”派以清代文学家戴名世和民国历史学家瞿兑之为代表,认为“麻将当为马将之讹,马将又源于马吊。”马吊中多天罡地煞的梁山好汉形象,宋江是万万贯的最大牌,成牌曰“湖”,这“湖”即指梁山泊。“郑和说”则根据麻将中的一些叫法如北风、索,以及东非沿岸有人会打麻将的事实,推断出是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发明。说水手常年在海上漂泊,闲暇之余渐渐玩出了这种风靡世界的游戏;而且成牌时曰“和”(音胡),恰好和三宝大人的名对上了号。前几年风靡一时的“太仓鹘派”则断定麻将的发源地在江苏太仓,理由是该地曾是皇家粮仓,作储米之用,因患雀灾,遂有打麻雀之游戏,其中有索筒饼等,先在兵丁中流行,后慢慢传入民间,成牌时曰“鹘”(音胡)。鹘是老鹰的一种,想那麻雀见了老鹰当然就玩完,因此当某人叫出“鹘”字成牌后,其他几家就只能乖乖俯首就擒。立论新颖证据充分,一时和之者众。宁波派则起用了暗渡陈仓之术。向来善于商贾的宁波人信奉捷足先得,当旁人尚在为麻将的起源争论不休时,精明的宁波人已经悄悄在天一阁旁建起了一座麻将博物馆,并说宁波才是麻将的真正起源地。
如今的社会讲求经济效益,单单一个“香格里拉”就有川滇藏三省七县为之所属权大打口水仗,何况麻将国粹乎!因此宁波派此举颇招了些微词。中国有考据瘾和历史瘾的人很多,可一直无人能为麻将的起源最后盖棺论定,是因不熟悉方言造成的。《水浒》中写到招安的消息传上梁山,一时议伦颇多,唯李逵这没心眼的,大声嚷嚷:“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此“鸟”字在央视的《水浒》连续剧中全念成“鸟”(音袅)。熟悉吴方言的,皆知此字读做“d i ǎo”,同“屌”,因为写书的是个钱塘人。笔者老家也属吴方言区,记得小时候村里有
某阿四者,一日,村人戏之,以木炭大书“阿四鸟毛四根”于大队谷仓横梁之上,阿四见之大怒,绰起一柄秃头笤帚欲与众人拼命。阿四者文化程度还不到高小,却也知此鸟即“屌”,玩笑乱开不得的。到了李逵嘴里,却成了真鸟,果真如此,则《水浒》中诸多“鸟官”也和古郯国少昊氏时代的各级鸟官无异了,如此统一读音,不免弄成“吴书燕说”。南北方言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却说由于吴方言中的“鸟”音,明末盛行的马吊牌到了吴人口中自然就读成“麻鸟牌”。“麻鸟”就是北人所说的麻雀。至于“马吊”和“麻鸟”的出现孰先孰后,或者是否同一种牌的转音,目前尚无定论。造成麻将起源说至今众说纷纭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不太清楚麻雀是怎样转成“麻将”的。《清稗类钞•赌博类•叉麻雀》记载说:
“麻雀亦叶子之一。以之为博,曰‘叉麻雀’。凡一百三十六,曰‘筒’、‘索’、‘万’,曰‘东、南、西、北’,曰‘龙、得凤、白’,亦作‘中、发、白’。始于浙江宁波,其后不胫而走,遂遍南北。”
徐珂将麻将的起源地定为宁波,现在看来绝非轻率之笔。据天一阁研究人员介绍,麻将的发明者是宁波人陈鱼门:
“明末清初,马吊的盛行,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因它被用于赌博,许多有识之士无不视其为洪水猛兽,先后著文诚心劝戒。人们也感到马吊的局限与不足。碰和牌多达120张,手拿组合极为不便。牌为纸质,极易磨损残破:玩牌者多为海上船工、渔民,以解海上生活枯燥,但海上风大,纸牌极易被吹走。因此改造马吊成为必然。……风行大江南北的马吊纸牌,在清咸丰年间经甬上闻人陈鱼门先生整理而成为至今尚在流行的麻将基本牌张。陈鱼门(1817——1878),名政钥,号仰楼,少有才智,曾随杨启堂习英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以功叙内阁中书,加三品衔。陈鱼门‘广交游,琴酒无虚日’,极喜玩耍,精熟纸牌。他因深感纸牌有诸多不便,于同治三年(1846)改为竹骨,继承碰和牌中的万、索、筒,共108张,易红花为绿发,白花为白板,老千为红中,名‘三箭’,各4张,共12张,增‘东、南、西、北’四风,各4张,共16张。由此形成了当时流行的136张一副的麻将牌。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是对前代博戏的继承和发展,其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南北。史载,五口通商后,海舶多聚于宁波江厦,繁盛过于上海,各省商贾云集,流寓江厦,演习麻将者日众,并通过他们延及津沪商埠并波及全国。
麻将从中国传入西方,最早是美国。因曾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任职二年的安徽休宁人戈昆化,后又任职英国驻宁波领事馆15年,与陈鱼门等关系密切,精通牌术,有《纵博》、《戏掷升官图》诗。后戈昆化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为全美第一位中国籍教授。他首先将麻将传于美国知识阶层,在哈佛校园流行开来,以致后来胡适首次赴美时,在哈佛见到许多教授精通牌术,热衷麻将,大为惊讶……”
从这段话可看出,与其说是陈鱼门发明了麻将,不如说是他改良了麻将,把原先容易破损和被风刮走的纸牌改成了骨牌,并根据宁波港的特情,在先前碰和牌和摸和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牌,使得麻将的玩法更加有趣。笔者赞同徐珂的宁波说是因为让人困惑的“麻将”二字在宁波话中根本不是问题。本人也熟悉甬音,知道“麻雀”一词在余姚到镇海包括宁波在内的方言中,就是读作“麻将”的!吴地将麻雀念成“麻diǎo",所玩的牌也叫“马吊”牌;宁波人作了改进,这种新式打法也就以甬音“麻将”开始流传。麻将其实还是麻雀,这是麻将出自宁波的最有力的证明。倘若还是不信,可去看一看香港和日本的麻将馆,那里的麻将馆现在还叫“麻雀馆”,由此可证麻将就是麻雀。而把麻雀叫成麻将的,只此一地。这样看来,“麻将”的叫法只能是从宁波流传开的。
宁波麻将成了国粹,自然是值得自豪的事,可也要看到宁波的麻将只是一种变相的承传,有人将其大而扩之,进而说宁波把麻雀用来当作这种游戏的称呼,是因为宁波人航海时只要见到了麻雀就知道陆地快到了。这是无稽之谈。麻雀从不长途飞行,也无鲲鹏之志,要说能在大海上看见麻雀,那就有点王婆卖瓜了。宁波的“麻雀”应该是来自吴音中的“麻鸟”,也就是一直承传下来的“马吊牌”。需要说明的是如今麻将成牌时的“和”应该也是来自源自马吊的默和牌和碰和牌中的“和”字。甬音中“和”并不念“胡”,反倒是不少吴方言地区“胡,无,和”不分,不管是“和尚”还是“胡尚”,统统念作“无尚”。根据此线索,则马吊(麻鸟)牌以及“和”的发源地会不会也是吴方言区?待考。
和《水浒》一样,麻将从雏貌初显到最后卓尔成形,前后也有几百年的历史。陈鱼门以独到的眼光将麻将改进并使之发扬光大,功不可没。但麻将从此使无数国人玩物丧志,耽迷其中而不可自拔,也有荼毒世人之罪。按照国内流行的评价方法,陈鱼门其人或许该四六开?
『陆』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将的人是谁
到底是谁已经不清楚了不过有几种传说
1,
麻将本名应是「抹将」,抹的是水浒传的108个好汉。相传元末明初有个名叫万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欲将水浒传的故事让达官贵人也知水浒故事,进而爱民护民遂发明麻将,将水浒英雄融入这个游戏中。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一饼喻为「黑旋风」李逵。
之所以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四张牌,刚好108张。108条又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午个方为各掭四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整副牌共计136张。
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另有一种民间趣话,打麻将用四方桌既是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张牌,因为一季有十三个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赢了时的那一张,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这也是另一种趣话。
2,
麻将起源於护粮仓,麻将牌起源江苏太仓,这是苏州杂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结论。
太仓在古时是皇家粮仓,仓内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运」。粮仓既设,雀患便生。守仓兵丁以捕雀取乐,仓官变鼓励为奖励,发给竹制筹牌记数酬劳。这筹牌上刻有字,可用来作游戏的工具;这牌子又是赏钱,有证券价值,於是便可以用来作输赢。这种游戏流传下来,演变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将。其玩法,术语等都与捕捉麻雀有关。
譬如筒、索、万。筒的图案是火枪的象形符号(截面图)。几筒表示几具火枪。索即束,是细束捆串起来的鸟雀,所以一索图案的是鸟,二索上像竹节,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计数,兵丁将鸟雀集合成「束」。万,即赏钱。
另外,东、西、南、北为风向,土枪无力,发射时要考虑风?。中,即打中,故涂红色。白,即白板,打空枪之谓。发,即得赏发财。「碰」,
即「砰」,枪声。成牌之「胡」,实为「鹘」;属鹰的一种,有高强的捕鸟本领,有了鹘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胜皆曰「鹘」。除此,麻将中的「吃」,「杠」等术语几乎都要与捕捉麻雀联系起来。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将牌」呢?原来太仓方言的「鸟雀」就叫作「麻将」,「打鸟」或者「打麻雀」统称「打麻将」,故麻雀牌也叫「麻将牌」。
3,
我国最早有关麻将的计载,是宋朝杨大年著的「麻将经」。其中的内容和现今的麻将差不多。麻将发展到了清朝,没有「一鸟」(一索),并且七个字是「公」、「侯」、「将」、「相」、「文」、「武」、「百」,清廷怀疑这七字和反清复明有关,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间,秀才陈实门坐他哥的船四处游历,船上的船员无聊聚赌,陈实门日日观之,於是起了改进赌具的念头,船行时风向时常改变,於是他把公侯将相改成东南西北风,当时船在各处交易的货币制度是,十筒相当於一索,十索相当於一万。其中「筒」即是中间有洞的铜币,索就是把一堆铜币串起。於是他将这些用在麻将上,但一索和二索极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养的鸟,灵机一动将一索改成「鸟」。麻将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陈实门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次船员在下棋时用炮将军对方,说道「吾炮百发百中也」。陈实门听了就将文武百取百发百中之中发百改为中发白替之,这就是我们今日的麻将了。
『柒』 中国最早的麻将其实起始于那 一年
麻将的起源与发展
麻将的由来:
麻将,也称之为“麻雀”或“雀牌”,是正宗的国粹。打麻将是我国国粹中最普及的一种文娱活动,它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
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麻将的转变:
汉魏以后,博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脱离琼而独立行棋,向象棋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游戏。而博戏的琼变为五木,即五个木制的骰子,也独立成为一种博戏用具,称为樗蒲。以掷点分胜负。相传这又为曹植所造的骰子当时用玉制成,后改用骨制。变五木为两骰,立方体,其六面刻点,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又叫“
『捌』 如何反驳“麻将其实是最早的的区块链项目”
为什么要反驳呢?区块链其实很复杂,专门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才懂,那些搞投资的,在他们眼里区块链是什么并不重要,能赚钱才重要,所以,懂得人不会把这个比喻当回事,不懂得人给他开个玩笑也未尝不可。
『玖』 麻将最早是什么人发明的
麻将,也称之为“麻雀”或“雀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正宗的国粹。打麻将是我国国粹中最普及的一种文娱活动。麻将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相传,唐代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昌乐县)有个叫张遂的人,自幼聪明过人,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叫一行。一行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天文、数学等方面有过杰出贡献。公元722年前后,一行和尚曾编制一套供人娱乐用的纸牌。“纸牌”规格为:宽3.5cm,长15cm,上印万、索、筒的图样。后来又增加了类似东、南、西、北、中、发、白的七种牌。
麻将万、索、筒,本身是古代货币量的概念,筒即是铜钿(外形圆中间一个四方孔的铜质材料所制),一百铜钿相串而成一索、一万即一万个铜钿,即一百个索之和。
由于纸牌拿在手中不方便,且难以理顺;在娱乐过程中对看来讲更是个障碍,故如何克服其缺陷成了当务之急。
实际经验给予人们以启发,应以硬质的东西来代替纸牌。于是,纸牌的图案被刻于竹片或骨料之上,新的硬质牌出现了,从此“纸牌”这一称谓便销声匿迹了。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制牌材料逐渐由原来的竹片、骨料,直到发展成为今天的硬塑料与有机玻璃。
麻将是我国历来在娱乐场中的一个传统节目,娱乐者在其过程中必须“眼观四方耳顾八面”,采用守已顾彼,灵活机动的战术。打麻将的益处很多,对老年孤独症,对某些慢性疾病,对调节神经紧张等都有缓解作用。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论语·阳货》)。这就是说“博弈”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惶惶不可终日要好的多。特别对于老年人,体力和脑力都逐渐衰退,疾病增多,不免有日薄西山之叹,孤独忧郁之感,虽可养花钓鱼,聊以自慰,总会觉得缺少什么。忧郁之情常有这对身心健康无疑是很有害的。如果几十个人聚在一起适当打打麻将,换言笑语,交流感情,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悠闲自得地玩玩麻将,对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故盛传至今不衰,且广泛流传欧洲、东南亚地区,日本更为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麻将牌,在日本还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这突出表现在日本对麻将各类设备的创新和开发上。如今,在日本,传统的劳神费时的人工洗牌变为全自动的电动洗牌,你只需轻轻按一下电纽,一付摆得乱七八糟的麻将推入桌内,另一副麻将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牌顷刻就呈现在你的眼前。而今,全自动麻将机器进一步又与电脑操作与计分结合在一起,坐在这种麻将桌旁边玩麻将,真感到妙不可言。两年之前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方法能使正反两面的麻将牌一下子变成整齐化的一面;然而,一年前的今天中国南京长城文体器材有限公司率先推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CZ?/FONT>99A/B型电脑全自动麻将机。
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十分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麻将运动的客观存在是当今中国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在中国这一个公共娱乐生活较为落后的国家,家庭打麻将极为普遍,怎样使它从家庭堂堂正正地走向社会,使它成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即健康地走向现代公共社会,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一直在努力着,终于在 1998年6月18日正式批准麻将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并于1998年6月报15日正式编写了〈〈中国麻将竞赛规则〉〉(人民体育出版社)
最后期望早日,麻将与象棋、围棋、桥牌一样,走向国际比赛,让世界各国的麻将高手相聚一堂举办国际麻将擂台赛,加深与各国的娱乐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