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知识 » 区块链对货币政策

区块链对货币政策

发布时间: 2021-06-04 02:10:54

❶ 如果以区块链为支持的虚拟货币成为法定货币,中央银行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央行数字货币对支付、货币政策的影响

关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不断推进将带来的影响,今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相关人士讨论。姚前在3月份发表的《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体系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两篇文章中,王信在7月份的研讨会上均有相关表述。互链脉搏将他们提出的影响,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支付体系
姚前指出,在支付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为银行间支付清算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引入央行数字货币之后,央行无需坚持传统模式,即私人部门提供支付服务、央行提供价值担保。基于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无需依赖第三方服务,从而扩大了现有法定货币的支付网络。央行数字货币克服了纸币的缺陷:通过收取管理费,可以实现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负利率目标;基于可追踪性,能够进行反洗钱、反逃税等;发行、交易、贮藏的成本大大降低。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其文章《数字货币辨析》中,有提到“支付即结算”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显著特征,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实现可控匿名的点对点交易,具备了先进高效、便捷、货款即时两清的优势,信息流、资金流天生合一,无需后台异步清算、结算与对账,通过加密签名转换即可实现前台点对点价值转移和隐私保护。
二、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王信提到,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一种计息资产,满足持有者对安全资产的储备需求,也可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还可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姚前也指出,基于合理的机制设计,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性”,而且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时间依存、部门依存、贷款利率依存和经济状态依存四大特性。因此,央行能够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防止货币流通在实体经济之外,提高基准利率对贷款利率影响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以及进行逆周期调控。
三、保持金融稳定
姚前在文章《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体系的优化及其发型设计》中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在金融稳定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的摩擦和成本,避免 “狭义银行” 影响。

❷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领域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主要的优势去中介化和极大的降低成本。首先金融行业目前由于防止单点故障和系统性风险,需要进行层层审计来控制金融风险,但由此也造成高昂的内部成本。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防篡改和高透明的方式让整个金融系统极大的降低成本。在链播就有大量区块链相关的资讯,你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❸ 关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相关的一些问题

  1. 区块链是分布式账簿技术,数字货币目前是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

  2. 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追溯、不能删改记录、保密、交易便捷迅速等特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资产数字化的载体。数字货币为资产数字化、安全便捷透明交易提供了可行的工具。

  3. 数字货币在中国不合法。国家多部委在2017年有发文明确相关事宜,请网上搜索。

  4. 国家有关领导指出,区块链技术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有关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受重视,央行也在研究DCEP,但数字货币何时进入合法化应用尚不明确。

  5.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对数字货币态度包容:

    1) 美国:有USDT,生态货(ETH等,未来还有Libra。

    2) 日本:2017年4月,日本实行了改正资金结算法,规定数字货币与日元一样是法定货币,可以互相交易。

    3) 新加坡:新加坡对数字货币态度包容,投资数字货币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的家常便饭。

❹ 央行正式进军数字货币,对区块链有啥影响

细看这两个领域,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已经开始相互脱离发展了,虽然在技术上数字货币离不开区块链,但区块链技术并不局限于数字货币,在产品溯源、数据透明、分布式共识方面都得到了各技术公司的青睐,所以你说央行进军数字货币对于区块链行业有啥影响,其实并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目前支付宝背后的蚂蚁金服是全球区块链专利申请最多的企业,但是也没见人家跟数字货币有过多交集。
这事儿最受益的是国内币圈。2017年国内封杀了数字货币和与此相关的募资行为,在普通人眼中也是印象颇为负面。这次央行主动探索进军加密货币,其实是对数字货币核心理念的认同。有了这种激励,国内企业会积极进入这个行业,为这个行业注入新鲜血液,这是最重要的。
关于这事儿,你可以看看区块链媒体的报道,比如金色财经、币易知道专栏、链闻啥的。

❺ 区块链将会对货币等产生什么影响

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最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就是区块链,区块链的技术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互联网的大风口,很多互联网大佬都开始研究区块链,都在利用区块链,区块链中最有名的产品就是比特币而我们国家是不承认比特币这种东西有价值,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比特币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一种东西,所以对货币造成什么影响,但对世界就不一样了。区块链产品对于世界货币的影响非常大,就拿比特币来说,2020年就多次暴涨,对于货币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

三、区块链产品会导致货币价值发生变化

区块链产品由于它的特殊性会导致越来越稀缺,世界上区块链产品都存有量是有限的,而且开发难度非常大,所以,区块链产品的价值就会不断的升值。相对于区块链产品衡量它价值的货币单位就会不断的贬值,最终对货币的价值产生影响。

❻ .区块链数字货币开始立法了,会对区块链造成什么影响

如果是真的,我觉得会对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影响,混迹币圈几个月,见过很多项目都是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割韭菜,其实本质就是空气币,如果区块链立法了,币圈的风气就会趋于正规,很多像SEC社交电商链这样努力做事的项目,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发现了。

❼ 哪些地方对区块链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现在各地都大力发展吧,尤其上海、广州,还有长沙等城市,最近长沙高新区区块链产业园发起的现在有一个中芯区块链服务平台项目,是区块链应用落地的项目,是区块链+公共服务模式,正在征集企业上链。

❽ 政府对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采取的都是什么政策

区块链技术积极拥抱,大力发展;数字货币是不鼓励,最好无币。
政府鼓励你干的,你要想想;
政府禁止的违法,一定不能干;
政府没说的,大胆去干!

❾ 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受到美国无限量印钱政策会有什么影响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如果无限量的印刷钞票,这个国家绝对失信世界!每个国家的钞票发行量都是跟其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❿ 区块链的兴起,对未来金融造成什么影响

2018年8月6日,华为公司金融行业顾问、华煊科技创始人兼CEO蔡毅先生在DAGA | Blockchain & AI (核心群)做了专题分享,主题为:区块链金融的现状与展望。以下文字根据讲座的语音整理,已经过作者审核。

蔡毅:华为公司金融行业顾问,华煊科技创始人兼CEO,共享读书会创始人,中国作家协会成员,从事金融科技研究工作十余年,是银行数字化转型资深专家。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蔡毅,在青葱岁月当过作家,90年代写过一些书籍刊物和小说,那时还没有互联网。工作之后一直从事金融行业信息化工作,从金融的渠道到数据中心,从网点到科技,见证了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2014年之后做过投资合伙人,近几年也在华为做金融行业顾问,从认知层面,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发展作咨询顾问。

接触区块链是2015年,我创办了华煊科技和共享读书会。目前我们主要关注区块链的认知和金融技术解决方案落地。认知层面采用读书会的方式进行互动分享和知识管理,技术层面结合区块链、大数据和AI等技术,重塑金融行业流程和场景,从局部切入。结缘区块链,源自我自己对区块链感兴趣,经常学习并和一些朋友进行探讨研究。当然有些观点还是比较肤浅,希望大家多交流批评指正。

美国的精英智囊曾经认为:维持全球领导地位的核心是科技,科技必须依靠经济,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那么,金融的未来是什么呢?

今天的题目是:区块链金融的现状与展望。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 简单介绍一下金融和金融体系;

  • 区块链金融现状;

  • 区块链金融展望。

  • 一、金融与金融体系

    1金融的概念

    首先来讲讲金融的概念,“金融”一词源于明治维新(1868年)后的日本,这与日本1897年确立的金本位多少有些关联。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最早在1902年由财政部长梁启超提出,而当时张之洞提出了反对意见,所以,甲午战争后中国一直留在银本位,不过这也让中国躲过了1929的十年大萧条。

    金融原意“金钱融通”,指资金在社会上的流通,后来意义得到扩展,表示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交易和经济活动。翻译成“金融”其实还有个原因:黄金曾是国际贸易中唯一的媒介,价值与财富是以黄金为依据和标准。因此人们在制作标准金条时,需要将黄金融化成型,这也许是“金融”一词的本意,即将金属融化。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再来看一下后来我们对于金融的定义: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简单地讲,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更直白一些说,金融是双向反馈的。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这个我们各位是比较了解的,也经常接触。所以,了解了金融的含义和机构,还需要了解一下中国的金融体系。

    2中国的金融体系

    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 初步形成阶段,第一个五年(1948年~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1948年),这时的人行远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的那样。但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

  • 央行统收统支的“大一统”体系,第二个五年(1953年~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于一身。大一统其实是我们照搬国外的模式,具体国家我就不说了。

  • 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第三个五年(1979年~1983年8月):中国银行(1912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1951年成立)、中国建设银行(1954年成立)相继恢复或成立,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集货币发行与信贷于一身。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金融行业发展非常快。

  • 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初具规模,十年时间(1983年9月~1993年):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1987年之后相继出现了交行、招行、深发、中信、恒丰。1988年出现了平安、广发、兴业。1992年出现了光大、华夏、浦发并在同年设立了证监会。

  • 建设和完善社会**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阶段(1994年至今):形成了由“一行三会”为主导、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翼的较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民生银行(这个意义很重大)、1998年出现了城商行并设立了保监会。银监会其实出现的比较晚,2003年才设立。从此一行三会格局形成。不过不久前,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了银保监会,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 从演化角度看,金融的规范性研究往往是线性的。

    就是我们往往以某个演进形态为标准(通常是发达市场经济体系,如苏联、德国、美国甚至于日本等),描述金融体系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从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进步途径,并着重解释对该标准形态的GAP及原因。

    其实,我们从刚才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已经朝着市场化、规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向演进,中国的金融体系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化程度,均呈非线性地迅速上升:

  • 各类金融机构呈现出“网状化”“强关联”的业态, 即:现在的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关联度显著上升,信用联系日益紧密、混杂交织,错综复杂。

  • 金融业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一方面,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谋求加快转型和创新,力求在经营战略、市场定位、管理架构、业态、产品等创新方面抢占先机。另一方面,各类新兴金融机构大量涌现。

  • 金融业态也呈现房地产金融化、非银机构“银行化”、资产证券化等新特点。

  • 以上这些变化超乎业界、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象,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积极方面,金融体系的规模和构成均有所扩大,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和金融服务能力有所提升,金融市场得到了发展,创新支付发展迅速。这个我们待会要讲到的金融科技就是如此。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那么,消极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趋向复杂,金融体系催生和放大资产泡沫的作用被低估。

  • 金融体系的网状化和强关联拉大了金融业与金融监管的缺口,削弱了传统监管的有效性。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运行时间才十几年 那。

  • 货币政策通过金融体系传导的路径和机制发生变化(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拉长或变形,传导性和效力下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面临新的制约。现行货币政策框架自1996年建立以来不断因应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而加以改进,但近年来的金融体系复杂化对之提出了新的考验。广义货币M2也受到金融深化、支付电子化等因素的冲击,被影子银行体系进一步削弱。

  • 各类规避监管的跨市场、跨业务、跨界行为使多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比如:期限和产品严重错配的资金池操作隐藏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产品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监管不足以及地方债务、房地产、外部冲击等,都给金融体系稳定带来很大挑战。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国的金融体系整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这种落后主要体现在银行创新的滞后:人行2015年10月宣布取消“利差保护”,而美国早在1986年4月利率就已经彻底市场化,中国迟了将近30年。

    3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框架与基本问题

    当然,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

  • 一是依赖法律条文存在的商业信任,即政策导向;

  • 二是由**第三方作为信用中介来保障实现资产转移交易;

  • 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机构为中心,处理完成的交易结算和清算。

  • 基于此,也引申出来四个方面的问题:

  • 1)诚信体系和信任机制问题。传统金融必须有严格的交易记录来累积信用,没有交易记录很难实现融资或贷款,因为没有技术手段确保双方交易安全。

  • 2)交易结算的时间较长。传统金融交易时间不断提速,但结算时间仍比较长,尤其是跨境交易,往往不能即时到达。

  • 3)中介服务成本高。传统金融交易体系重要收入来源是依靠收取交易手续费或者贷款利息;在跨境交易中,更得付出汇率改变造成的成本。

  • 4)安全性欠佳。传统金融人为参与环节多,意味着人为错漏发生机率也更高。

  •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金融机构其实也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两年前我们在与工行、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了。而且其危机意识非常强。

    4金融科技

    正如刚才提到的积极的方面,金融机构一直寻求金融信息化,金融数字化的解决之道。

    所以,我提一下,金融科技都发生了什么。不管是京东提出的FinTech还是蚂蚁金服提出的TechFin,我想本质上都是科技与金融的更好的结合,就像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金融与区块链如何更好地结合一样。

    金融科技1.0时代

    在这一阶段,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作为并驾齐驱的行业存在,双方还没有真正融合,但科技进步已经开始推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自二战以来,通讯技术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金融打破国界,金融机构的跨国投资也大大加速。这一时代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银行。

    金融科技2.0时代

    科技在推动金融在强化全球化趋势的同时,使得金融服务越来越数字化。金融行业通过传统 IT 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一期间,金融机构在内部运营方面大量增加IT技术的采用,在许多流程方面已经成功实现无纸化办公。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的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金融科技3.0时代

    互联网金融阶段,这个阶段金融科技的主力军是非金融机构的创业型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提供金融服务或者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金融服务。金融业通过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

    金融科技4.0时代

    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 IT 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

    讲到这里,稍微总结一下:金融是信用的中介,金融是双向反馈的。我们讲了中国金融体系,了解了原来工行和招行、平安是同时期成立的,所以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工行比其他四大行更活跃更具创新能力。然后我们讲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带动了金融科技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更好的发展。

摘抄与:文章:区块链金融的现状与展望

热点内容
中央数据库区块链 发布:2025-07-16 18:47:18 浏览:157
贝莱德里面的BTC是怎么回事 发布:2025-07-16 18:44:03 浏览:73
区块链会升值么 发布:2025-07-16 18:41:33 浏览:762
元宇宙要学什么软件 发布:2025-07-16 18:35:37 浏览:598
linux下更改eth1 发布:2025-07-16 18:23:08 浏览:612
区块链的多党制战略 发布:2025-07-16 17:39:28 浏览:2
正币数字货币 发布:2025-07-16 17:38:57 浏览:868
区块链衣服溯源查询 发布:2025-07-16 16:20:43 浏览:280
注册算力峰会影响征信 发布:2025-07-16 15:50:28 浏览:85
什么叫usdt承兑 发布:2025-07-16 15:34:14 浏览: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