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简史电子书
① 想问一下,有没有《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的中文版电子书
什么是区块链技术?什么叫区块链?
什么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共享记账的技术,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参与的各方能够在技术层面建立信任关系。区块链可以大致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做区块链底层技术;二是做区块链上层应用,即基于区块链的改造、优化或者创新应用。区块链的核心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区块链最核心的意义是参与方之间建立数据信用,通过单方面的对抗,在明确规定下打造单方面的生态共同保障完整机会,这是一个体系,这种建立可以结束没有区块链之前的问题,没有区块链之前,在数据共享的时候是无法做到有新的共享,即使做定向也只是给你一个接口,区块链有了以后,让参与方是实现信用的共享。
区块链在几个领域已经开展应用了,第一个数字资产领域,除了我们看到的一些积分、入住卡,也包括各种其他的资产,有资产数据化的过程。
第二个领域是贸易金融领域,因为贸易金融领域本来是多环节参与、多方参与的方式,区块链可以极大提高中间的效率,使得原来很多达到替代品的效果。
第三个领域用到的是股权,是公司股权像一些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目的是解决股权对交易之间的便捷,是相对流通做一个便捷。目前来看,区块链多中心的体系确实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
布比区块链简介
布比区块链的定位主要是做商用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打造区块链系统,并区块链系统上再打造一个具有较高扩展性的支撑系统。而该支撑系统上面就是各行各业的应用。布比更多集中在区块链底层技术,在过去三年左右时间,十几个人的团队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到底层技术的研发。布比区块链之所以选择积分,跟市场的推进方法有一点关系。大家都知道,区块链是一种非常适合数字资产发行和交易的技术,积分就是一种天然合法合规、由于额度小所以影响又不太大的数字资产。所以拿积分来做数字资产发行的第一个尝试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基于区块链发行积分,对于积分的流通和互兑互换确实也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区块链在改善金融体系中有很多切入点,在不同的环节中最容易突破的是哪一环?
说哪个环节最容易切入,目前还难有特别好的答案。但总的来讲,清结算、股权、各种数字资产等环节肯定是区块链适用的范围。每个领域都同时在切入。目前来看,一个现实的切入路径是从增量型、外围型逐渐向核心部件演进,一开始就进入核心是不太可能的。
所谓外围,以清结算为例,刚开始不可能马上替换清结算系统,但是可以拿一些局部的清结算业务做概念验证,逐渐才能到一些大的系统的替换和升级,这也许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现在还很难给出一个区块链大规模应用到清结算系统的时间点,要看发展态势。
区块链并不是一定是没中心的,所谓去中心化,更多的意义在于建立多中心体系,以更好能够克服原来各自中心的分散结构。
实际上,当前金融体系各个环节大多都是各有中心,彼此之间有信任的数据共享是几乎做不到的——尽管能系统对接、API对接,但是做到有信任的数据共享是不可能的。区块链正好可以帮助这些参与方设立多个中心,实现联合信任,进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区块链的去中心绝不是没有中心,也不是反中心,更多的是多中心或者是分中心,而分散的中心点就是各业务的参与方。这是下一步区块链对金融体系改变最大的环节,真正做到构建一个有信任的多中心体系。
什么是区块链技术?有了一定的应用分析后,我们再回到起点,这个区块链技术的定义也必将随着应用的拓展而越来越丰富,人们会发现更多区块链技术的奥妙之处。
② 有没有关于区块链pdf的电子书籍啊,跪求大神,亚马逊的电子书太贵了,吓死宝宝了!!!
一定要pdf吗?掌阅上有区块链系列书,可以去看看
③ 谁有《链接未来:迎接区块链与数字资产的新时代》这书的电子书的,能分享一下么
有这书的电子书,可以分享给你,取书方法看图。
④ 求电子书《区块链社会:解码区块链全球应用与投资案例》作者是龚鸣,谁有的分享一下PDF、epub、
《区块链社会:解码区块链全球应用与投资案例》下载链接
全部格式都有
作者:龚鸣
⑤ 如何评价《未来简史》这本书
英文版看完了,有些观点我并没有完全认同,把它里面的想法和自己的知识做个融合吧。想说的比较多,所以列个目录:
一、猿人到智人,智人到神人
二、想象力的共同体
三、信息是这个时代的『资本』
四、未来是分享体验的时代
五、现在的想象共同体是『人文主义』
六、人文主义的危机
七、补充:『人文主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一、猿人到智人,智人到神人
作者比较犀利地提出把智人升级成神人的方法是:基因改造+人脑连接计算机,感觉很像玄幻小说里的飞升。
7万年前,普通的猿人无法理解基因突变后的智人,我们现代智人,也无法理解连接了计算机、改造了基因的神人。但是升级的风险就像基因突变一样,为了得到一个很小的功能,而牺牲掉很多东西,冒着很大的风险。
我们学会了直立行走,因此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和颈椎病。
(我个人猜测和幻想,神人会有的能力,比如你需要快乐的时候,可以让大脑自动分泌点多巴胺;你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会让大脑排除掉想其它事的可能……神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情绪、欲望、感受……让他们不再完全受到自我的控制。)
几百万年前,人类和所有动物生活在一起,他们只有『客观现实』,看到水果会流口水,因为你之前吃过它,所有你能想象你吃它的时候有多么爽,所以你要去吃它。
直到7万年前,那场基因突变,让人类能够想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我想象一把刀,我们用石头把它磨出来吧?(这个主观体验就是意识,是现在科学承认但却很难以解释的一部分,也是人和计算机不同的地方。)
—————————————————————————————————————
二、想象力的共同体
那时的智人能想象一些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并且用语言和队友们交流:『明天我们从山后那条小路去围剿一群猎物,你怎么怎么偷袭,我怎么怎么配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这个预演模型,随机应变。
那时的智人能够开始想象神的存在,并且向周围人描述你看到的神,人的这种想象力叫做『主观现实』。
但是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互联主观(intersubjectivity),你幻想、虚构出来一个东西,然后人人都相信。
所以我们会做很多有仪式感的事情,我们去教堂参加婚礼,去墓碑前给前人磕头,我们有清明节、中秋节……一切的节日一切的文化,都是我们想象的共同体。但它有时代、地域的限制,我们中国人以前信仰中国文化儒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近代受到欧罗巴的人文主义冲击。
而近代的欧罗巴用西方文明征服、统一了世界,现在人文主义(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进化主义)中的主流就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不同人的内心体验给世界带来多样性,带来丰富多彩,强调个人的情感。而正是多样性,给国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服务,让经济增长。
在玄幻小说中,人可以修炼成神,当人修炼成神以后,别人可以信仰你,可以获得你的力量——信仰之力。
作为被我们所想象的『主观现实』,宗教、文化莫不如此,信仰的人越多,力量越强大。
而互联网,就是一个强大的超级超级强大的『主观现实』,它连接的东西越多,自身越强。
区块链、比特币、货币、信用、价值观……被越多的人接受、传播、交流,它的价值越高。
信息也是这样,我们信仰信息,我们信仰互联网。
过去,这些虚构的主观现实,让我们相信天子的权利是老天授予的,我们看着教皇给皇帝加冕认为君权神授。
现在,如果你喜欢一个品牌,撕掉标签,它还是那个品牌吗?这个品牌还存在,可能根本不需要一个标签,可能它就是无印良品,你买这个产品的时候,就是知道产品背后的故事,为了这个故事买来体验。
你喜欢一个明星,崇拜一个偶像,如果这个人成了你老公,你发现你喜欢的不是他(物理上的本人),而是虚构的『他』。
金钱是虚构的,BT币、支付宝、微信支付……到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虚构出了你的信用,你的财富就被几个数据给概括了。
我们脑海中的国家,可能只是共同想象出了『地缘政治体系』的观念,把一个地区的人们划分在一起。
在未来,国家、父母、亲情、伦理……很多概念会消失,我会选择和我们有着共同想象现实的人们组成一个团体(也就是相同的价值、相似的生活方式、审美、爱好…),我们脑海中塑造起一个共同的信念或者偶像。(个人瞎猜的,这大概是垂直人群将来的价值)
⑥ 从1993年开始,人们通过什么在互联网上
从1993年开始人们在互联网上既可以看到文字,又可以看到图片、听到 声音,使得网上的世界变的美丽多彩,这主要归功于“www万维网”。
万维网WWW是World Wide Web的简称,也称为Web、3W等。WWW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方式的信息发现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综合。WWW服务器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把信息组织成为图文并茂的超文本,利用链接从一个站点跳到另个站点。这样一来彻底摆脱了以前查询工具只能按特定路径一步步地查找信息的限制。
万维网使得全世界的人们以史无前例的巨大规模相互交流。相距遥远的人们,甚至是不同年代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发展亲密的关系或者使彼此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数字存储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比查阅图书馆或者实在的书籍更有效率地查询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可以比通过事必躬亲地去找,或通过邮件、电话、电报或者其他通信方式来更加快速地获得信息。
万维网是人类历史上最深远、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它可以使它的用户与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其他人群相互联系,其人数远远超过通过具体接触或其他所有已经存在的通信媒介的总和所能达到的数目。
今天,互联网家喻户晓,移动互联网如日中天,而卫星互联网也在冉冉升起。这些网络就像同交通、电力、燃气、自来水等一样,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如果说早先基础设施传递的是物质和能量,那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卫星互联网等传递的则是信息,所以它们被称为信息基础设施。与物质和能量不同,信息具有天然的渗透性、知识性和智能性,其生产、传递的边际成本要远小于物质和能量,因此,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物质和能量。
在我国为应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启动的新基建中,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与其相关的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成为主要的建设内容。卫星互联网被列入新基建范围让我国卫星通信业内人兴奋不已,整个行业似乎突然有了一种翻身做主人的感觉。毫无疑问,卫星互联网被列入新基建范围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是个大好事。此时此刻,要知道新基建的内容从何而来,就有必要回顾一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的发展简史。因为,温故而知新。
2、互联网一统天下
说到互联网,不得不望文生义。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其英文名字叫Internet,它最初曾被我国音译成因特网。从字面上看,Internet是由Inter和net组合而成,表示相互连接起来的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ARPA(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启动的用于军事通信目的的网络互连研究项目,连接的对象主要的计算机。在那个年代,PSTN(公用电话网)、X.25(公用数据网)和DDN(公用数字数据网)以及IBM的DEC等公司的专网等都是服务于特定领域的业务网络,彼此异构,不能互通。ARPA网络互联研究项目计划开发出一套以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为核心的协议族,其目的是将各种异构网络相互连接起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通。所以,初期的互联网又叫计算机网。
TCP/IP是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开放系统互连)七层协议简化而来的,共分物理、链路、网络、传送和应用五个层次。物理层是实现信号在各种介质上的传输,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是其中的主要技术;链路层实现网络节点之间的点到点传输,同步、纠错是其中的主要技术;网络层实现数据包在从信源到信宿的投递,路由选择和交换是其中的主要技术;传送层实现端到端的会话和确认;应用层为各种应用提供接口和界面。IP和TCP分别对应于网络和传送层,其中IP又是互联网协议族的中枢。
互联网中的节点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路由器,它用IP协议将各种异构网络连接在一起。终端用户数据被封装成统一格式的IP数据包,其中包括全球唯一的IP地址。IP数据包封装在各种网络协议之上,由路由器来进行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接力传递,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IPover everything,这个everything指的是各种异构网络。
早期,路由器不得不处理各种网络协议,如X.25、FrameRelay、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和ATM(异步传输模式)等。因为使用的人不多,处理的数据量不大,一般的路由器可以得心应手。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或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人们对信息网络重要性的认识得到空前的提高。互联网因为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脱颖而出,很快超越了电信行业精心设计的ISDN和ATM等网络。基于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的WWW(万维网)的流行、语音和视频的分组化和IP包化传输丰富了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网上的数据量呈现指数增长,这对互联网原有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模式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应对以上冲击,互联网有三个重要的解决之道。一是用在大容量SDH(同步数字体系)光纤网络之上运行PPP(点对点协议),来在骨干、汇聚和接入层取代各种低速的业务网络,二是在路由器中引入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等技术来提高数据的处理速度。根据应用场景和业务处理能力的不同,路由器响应地分为骨干、汇聚和接入路由。此外,还有家庭路由器。三是对各种应用数据划分优先级,对话音等应用提供电信级的服务。此外,在互联网商业化过程中,网络接入技术也是前仆后继,基于电话双绞铜线的xDSL(数字用户线路)、基于有线电视电缆的DOCSIS(有线电缆数据服务接口规范)都发挥过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最终都被WiFi(无线保真)无线网络和各种PON(无源光网络)光纤网络所取代。
至此,互联网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它不再寄人篱下,而是自立门户,并且在三网融合中实现对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的整合。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IP电话、IPTV和OTTTV就是三网融合的典型产物。它们在应用形式上像电话网、电视网,但是网络结构却是互联网。这个结果被人们形象地成为EverythingoverIP,这里的Everything指的是各种内容和应用。今天国外的Facebook、Google和Twitter以及国内的网络、阿里和腾讯等所谓互联网公司实际都是在从事互联网应用,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而物理意义上的互联网则主要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里。
3、移动互联网攻城略地
应该说,尽管无线、微波传输也曾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互联网最初主要是在有线网络之上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的目标在于网络互联,实现全世界的计算机联合起来,移动网络的目标在于实现随时随地通信。从上个世纪七十年到现在,移动通信基本上每隔十年就更新换代一次。如果说,最初的1G是模拟话音移动通信系统,与互联网没有关联,那么,从2G数字通信开始,移动通信的每一步发展都受到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并且最终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用形式,而且大有后来居上势头。
移动通信逐步融入互联网、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是在2G和3G时期完成过渡的,其起点是2G时期的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是在GSM网络话音电路交换基础上引入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以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和数据传输。GPRS是GSM网络向3G过渡的2.5G技术,它实现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对接,其理论带宽可达171.2Kbps,实际大约在40~100Kbps。在GPRS之上,WAP(无线应用协议)把互联网上的HTML数据转换成用简单的WML(无线标记语言)格式,以适应当时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都受限的应用场景。
进入3G时代后,为了满足苹果之类智能手机和各种增值应用带来的带宽增长需要,比GPRS速率更高的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和HSUPA(高速上行分组接入)及其加强版HSPA+等技术开始陆续登场。HSPA+的上行速率达5.76Mbps,下行速率达21Mbps或28Mbps。
与2G、3G通过电路和分组域来分别传输话音和数据不同,4G彻底取消了电路域,用统一的分组域来承载所有的业务,它通过IMS(IP多媒体子系统)来处理话音等实时性的业务,VoLTE(长期演进语音承载)就是一个在IP之上传输话音的标准。可见,4G让移动通信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进入5G移动互联网阶段,其应用领域已从普通互联网应用扩展到物联网、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不仅如此,5G还实现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系统整合,使得整个社会走向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互联网更像人的大脑,它有听觉、视觉、触觉,可以分析、计算、存储、判断,最终可能会有自我意识。
4、卫星互联网开疆拓土
虽然地面互联网已非常发达,但它仅覆盖地球陆地面积的20%、地球表面的5.8%。要真正实现5G的万物互联和随遇接入愿景,还需要借助可以真正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
应该说,卫星通信网络的互联网化早在2000年之前就已开始,其中,VSAT网络与DVB-S(数字视频广播—卫星)、DVB-RCS(数字视频广播—卫星回传信道)等标准的结合是关键的一环。DVB-S原来是ETSI(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开发的一套用于卫星数字视频广播的技术标准,包含信源编码以及信道编码和调制。后来,随着卫星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的进步,ETSI又先后提出DVB-S2和DVB-S2X标准,其周期恰好也是十年。DVB-RCS是ETSI为了满足卫星宽带通信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回传信道标准。DVB-S系列和DVB-RCS标准得到全球VSAT网络设备主流厂商的共同支持,这使得全球VSAT网络有了共同的开放标准,从而为卫星通信网络的IP化和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基于DVB-S系列和DVB-RCS标准的卫星互联网前向信道中,IP数据包采用MPE(多协议封装)进行分段,然后装入到MPEG2-TS(传输流)包中。反向信道的IP数据包可以采用ATM或MPE来分装,然后装入到MPEG2-TS。最初,这类卫星互联网的前向信道速率可达45Mbps,反向信道速率可达2Mbps。随着大容量HTS(高通量卫星)和更高效率信道编码调制技术的推出,前向信道和反向信道速率都得到十倍以上的提升,它们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宽带接入、移动平台接入、基站中继、内容投递等应用的带宽需求。
目前,卫星互联网主要是以HTS的形式出现,它们共有GEO(高轨)、MEO(中轨)和LEO(低轨)三种形式。其中GEOHTS系统传输时延较长,高纬度地区覆盖能力较弱,但系统结构简单,可以广域覆盖,适合机载通信、海事通信、消费者宽带接入、视频广播和内容投递之类应用;LEOHTS复杂一些,但时延较短,可以实现全球无缝覆盖,适用于基站中继、物联网等低时延类应用;MEOHTS则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在GEO卫星方面,北美Viasat公司Viasat-2和Hughes公司Jupiter-2两颗在轨HTS的容量分别达到300Gbps和220Gbps,在建的Viasat-3和Jupiter-3容量将分别达到1Tbps和500Gbps,而传统通信卫星容量只有1Gbps左右。在MEO星座方面,SES公司旗下的O3b目前在轨20颗,主要应用是中继和回传。2017年11月,O3b计划新增30颗卫星。在LEO星座方面,SpaceXLEO星座一马当先,最终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目前,SpaceX已经通过一箭60星技术完成七次发射,当卫星数量达到800颗就可具备初步的服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DVB-S系列和DVB-RCS标准主要适用于GEO卫星。对于MEO和LEO卫星,由于信道特性的改变,通常需要更合适的空口标准和协议,但是VSAT网络方面大同小异。
卫星互联网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自然延伸。为了促进卫星互联网与5G的融合,ITU、3GPP、SaT5G(卫星5G联盟)和CBA(C波段联盟)等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在2019欧洲网络与通信大会(EuCNC2019)上,SaT5G进行了一系列卫星5G演示:
1)利用卫星和地面网络的MEC(移动边缘计算):比特率自适应、链路选择、增强视频流传输;
2)基于卫星组播技术的视频缓存和实况内容分发;
3)基于MEO卫星的航空机载通信;
4)利用混合回传网络和MEC的5G本地内容缓存;
5)卫星网络5G视频演示;
6)面向农村市场和大型集会事件扩展服务的混合5G基站中继。其中,机载通信和农村宽带最具吸引力。
2019年5月,Telesat、英国萨里大学与比利时Newtec联合进行了LEO卫星5G回传测试,往返时延为18-40毫秒,主要应用包括8K流媒体传输、网页浏览和视频通信。这些试验成果表明,卫星互联网与5G已经实现全面的融合。卫星互联网将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展现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普遍服务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让人类所有成员享受上网和信息服务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