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谬误
⑴ 区块链不可篡改的原因
1. 交易不可被篡改
2. 区块体不可被篡改
3. 区块头不可被篡改
4. 区块链不可被篡改
拓展资料:
1、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具备“少数服从多数”以及“人人平等”的特点,其中“少数服从多数”并不完全指节点个数,也可以是计算能力、股权数或者其他的计算机可以比较的特征量。“人人平等”是当节点满足条件时,所有节点都有权优先提出共识结果、直接被其他节点认同后并最后有可能成为最终共识结果。以比特币为例,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只有在控制了全网超过51%的记账节点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伪造出一条不存在的记录。当加入区块链的节点足够多的时候,这基本上不可能,从而杜绝了造假的可能
2、智能合约是基于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数据,可以自动化的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以保险为例,如果说每个人的信息(包括医疗信息和风险发生的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那就很容易的在一些标准化的保险产品中,去进行自动化的理赔。在保险公司的日常业务中,虽然交易不像银行和证券行业那样频繁,但是对可信数据的依赖是有增无减。因此,笔者认为利用区块链技术,从数据管理的角度切入,能够有效地帮助保险公司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具体来讲主要分投保人风险管理和保险公司的风险监督
3、区块链通过结点连接的散状网络分层结构,能够在整个网络中实现信息的全面传递,并能够检验信息的准确程度。这种特性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物联网交易的便利性和智能化。区块链+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就利用了大数据的自动筛选过滤模式,在区块链中建立信用资源,可双重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并提高物联网交易便利程度。为智能物流模式应用节约时间成本。区块链结点具有十分自由的进出能力,可独立的参与或离开区块链体系,不对整个区块链体系有任何干扰。区块链 +大数据解决方案就利用了大数据的整合能力,促使物联网基础用户拓展更具有方向性,便于在智能物流的分散用户之间实现用户拓展
⑵ 区块链是骗人的吗
中国区块链发展良莠不齐,野蛮生长,截至今年8月,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球居于前列,企业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而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监测数据显示,带有“区块链”这三个字,或其经营内容涉及区块链的公司大约有32000多家,但真正掌握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大约只占10%左右,甚至不足10%。
也就是说,有不少组织假借“区块链”之名,在行骗!
骗子套路:
初级套路:拽大词 高收益
宣传话术:“躺着也能挣大钱!”
骗局实质:借助专业名词宣称高收益的所谓“项目”向受害人集资,实质就是金融诈骗。
中级套路:玩概念 高分红
宣传话术:“共享经济 收益可观”
骗局实质:非法集资(例如“趣步”APP)
高级套路:炒货币 高返利
宣传话术:“虚拟资产 金融创新”
骗局实质:非法传销(例如各种“数字币”投资项目)
AT * 嘉嘉理小财
⑶ 区块链未来发展说法不正确的
区块链未来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区块链的问题说明其违背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块链的问题说明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是一种新趋势,并没有违背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
⑷ 数字货币:星辰大海还是终极霸权
邵宇
以Libra为代表的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是非商品、非主权的超级货币形态。如果数据是未来最大的资产,那么数字货币一定是未来的终极货币形式。数字货币必将最终成为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生的新经济和新(数据)资产的价值量度、支付手段、财富储备和世界货币。
如果由其任意发展,它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先干掉小国货币,再干掉小数字货币,再干掉(跨境银行端)支付系统,然后干掉霸权货币,而屠龙的勇士或许变为最终的巨龙。
数字货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我们对数字货币诞生之前的各种货币形态都很熟悉,要么是商品货币,例如黄金、白银,要么是信用货币,如法币(纸币)。新的数字货币如果只是比特币,它的总量有限,影响可控。但如果像Libra或者央行主权货币大规模发行的话,故事就很不一样了。
这些数字货币是真正全新的基于算法而形成的信任和共识的产物,还是基于有形的传统的积累,不过是它的一个数字升级,这是完全不同的路径。未来货币的主流一定是数字货币,只是不确定它究竟是央行的主权延伸,还是Libra这种商业的,或者全部开源或者全部去中心的,更像最初的私人货币。
区块链也就十年的 历史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币有很多的问题。其局限性与金银类似,金银也是非主权的,其实也是。Libra与其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派生体系不一样。Libra是一种妥协和折衷,它必须要征得现有利益主体的同意才能往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总有一天会脱离它的母体,数字货币大概率是这样的发展趋势。
每一种货币都要有理论基础,才能支撑整个金融逻辑的进化。比如说金银时代,逻辑很简单,一个简单的货币数量论,再 加上 所谓的黄金运输点,我们既能搞定汇率,又能搞定利率。但问题是,从信用货币或者主权货币开始,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变异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人类现在没有办法控制它,或者说完全失去控制(对应的微观的定价理论又应该如何进化也是个巨大挑战)。
信用货币是双重构架,理论上高能的货币是由央行来控制的,但广义货币是基于动物精神,怎么样创造它?M2实际上是内生的。一旦出现危机,央行肯定会挺身而出,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市场的动物精神全部被吓没了,你只能走凯恩斯道路,其实现在还是这样子。大部分货币政策都是控制信用总量(杠杆的)。
现代货币理论下,债务与货币同源,往下走,在全世界主权信用货币情况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什么呢?是货币幻觉,资产的泡沫,最终进入到庞氏骗局,要么是通货膨胀(产能不足),泡沫破灭(一再出现),甚至是国家破产(除非大而不倒)。只不过这个庞氏可能是由主权经济体来主导。
当前债务积累的状态,以及过去十年为了拯救危机的方法,很荒谬的,过去的危机是因为在2008年之前放了太多的货币,而拯救危机的方式是释放更多的货币,大家知道到了现在整个经济要进入到新一轮衰退,大家所做的唯一动作是什么?就是继续放水。什么叫疯狂?就是你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但又期望不同的结果,全球正在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理论也作出了新的迎合,成为权力的奴仆,发明了所谓现代货币理论(MMT),有了MMT,最终的底线就全没有了,只要没有通胀,印钞是没有极限的。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整个信用理论的基础,债务跟货币是同源的,是信用创造了债务,所以它产生的结果要么是通胀,这是德国在1923年遇到的情况,因为产能不足。
二是泡沫的破灭,或国家的破产,当然这个在不断地出现,除非你是全球货币,也就是全球储备的主权货币像美元,美国现在的债务大家都知道巨大,为什么没问题呢?因为没有选择,你不能选宇宙币吧,美国是最大的最后的全球“贷款人”。
经典的谬误
我们现在的问题,坦率地说,是基于一个非常错误的著名恒等式,在信用经济体里,广义货币M2=GDP+CPI+资产CPI,这是经典的谬误。
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觉得似乎大部分M2都应该为我们的GDP+CPI,就是名义的产出消化掉,而剩下来部分进入到资产泡沫领域,看过去 30 年的样本,蓝色线代表创造财富的能力(名义GDP),红色线代表M2,也就是创造货币的能力。
M2与名义GDP增速的差,人们大致认为它可能会进入泡沫领域,其实并不是。因为这样看,每年只有额外5%的货币供应会进入泡沫领域。有证据显示,在M2里头10%是进入GDP的创生,10%进入到CPI,80%进入到的资产价格,一般的认知其实是一个重大的谬误。
可以想见,当上个季度的名义GDP增长是8.5%,M2却变成8%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金融乱象,包括跑路违约和资产价格缩水。跑路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央行还发出数字货币,而是在于流动性快速的缩紧。你看到第一个反应是金融市场的反应和泡沫的去化,实体经济当然是连带伤害。
所以我们被困在这样一个错误的信用经济模型或者公式里头,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货币幻觉,而这些货币幻觉来自于信用系统或者自身膨胀的速度,在过去40年里,经济体膨胀了240倍,很了不起的奇迹。大家穿的用的,这些物资财富我们创造了200多倍,同时投放出来的货币高达1000多倍,这就是经典的信用货币带来的困境。发达经济体也是如此。
为什么所谓货币中性理论一开始就错了,它绝对不可能是中性的,从短期来看,从长期来看都不是中性的,如果货币真的就只是交易的媒介,那时候谈货币中性是合适的,但货币怎么可能只是交易的媒介呢?如果货币不是中性的,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在哪里?就没有了,而且没有公允的法则去判断谁能够得到最大的财富,一定会引起分化,但是技术的精英或者新的 科技 会带来更好的世界吗?在回答这个的时候要特别地小心。如果各国货币当局不太靠谱的话,那么类似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就会更靠谱一点吗?
Libra会靠谱点吗
Libra会伪装得更靠谱一点,基于的理论是什么呢?基于的是SDR,也就是所谓的ESDR,用不用分布式技术?它会用,它强调五年以后就会交出来使用,现在其实是基于自己的网络、自己的用户,再 加上 100个大玩家(现在是24个),构成了实际上是一个联盟链,但它跟现实的妥协在于拿了现实资产作为抵押1:1发行。
我个人的理解,它就是定义了Move的语言,把一些资产包不断地移动,但这个移动可能会在算法上带来优势,也就是它很难出现很多的漏洞,比如说凭空消失或者被攻击,当然这个取决于那个26岁程序员写的计算机语言有多么美妙,现在看来未必见得比现有的区块链技术进展更优异。
但是100家企业所发行的基于多种币种的ESDR就比几个大国一起发行的SDR更加靠谱吗?大家知道SDR基本上完蛋了,除了用于最顶级的国家之间的小部分清算,后来发现也没啥用处。因为到了危机的时候大家索性就抛弃SDR,直接上强力币种的互换就完了,美元做了互换,人民币也在做。
如果Libra成功,这就是一个分水岭,它将创造一个终极的企业帝国,它做到的就是去掉主权的政治中心化,但是强化了商业中心,它会成为Libra最优货币区(类似欧元)。我们认为一开始它一定小心翼翼的听从监管的安排,但1比1的复制仅仅是开始,创造货币早晚会来临,品格再良好的私人中央银行也会试图获取铸币税。
理想主义会让位于现实利益。如果由其任意发展,它未来趋势一定是先干掉小国货币,再干掉小数字货币,再干掉(跨境银行端)支付系统,最终干掉霸权货币,成为全球的私人央行。
但是它不稳定,不稳定不仅是来自于其架构的不稳定,也就是它采用哪几种来构成SDR的篮子,更重要的是如果脸书发了,估计谷歌也会发,腾讯、阿里也会发。而且估计当局也会支持他们发,这样又变成了多种货币区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地竞争,就像已经看到几千种区块链货币在不断地竞争,最终取决于联盟链究竟有多大,底层的应用场景究竟有多么的广泛,以及最后的贷款人究竟是谁。
如同不同经济体之间实力差异变化所带来的汇率波动,哪怕都常用一样的数字货币基础技术。这个场景,好像跟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中描述的情形有些相似。
现在看Facebook拥有5000亿美元市值大而不倒,但我们也看到过原来市值很大的公司,最后消失变零的情况,那时候找谁去兑现呢?如果说数字货币最终会取代实体货币黄金白银,也取代主权货币,总之挑战的是现有货币当局和背后重大的利益分布。
当然我们认为也许算法(数学)是代表一种更高层级的,大家都能共用的语言,网络也是这样,它更多是一种信任机制,信任机制恐怕也是一种算法和凝聚共识的叙事。
原来我们基于真金白银的原始状态,后来基于主权利维坦发行的信任,现在明显都已经辜负了我们,难道数字货币就能不辜负我们了?实际上所有技术精英的都会有自己的盘算,不管它们伪装出来是多么的普世或者具有人本精神。
Libra也可能会屈服于资本的诉求和精英内心黑暗的部分。这都需要保持警觉。
关键的变化会出现在哪里?假设未来Libra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监管并开始慢慢的运营,开始用户的转化,我们觉得第五年才是真正的关键,因为它承诺在第五年的时候将放弃中心化,变成非许可链,交出了控制权,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比特币或者算法货币,这个时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的开始。
如果它真正交出控制权,它的权力并不足以让大家担心,因为它都已经公开了,反正没有私利,但是在这样一个转换的关头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同央行推出数字货币会引发什么样的重大的变化,我们要小心的观察。
我们的应对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就像SDR一样,中国可以要求更多的份额,因为有100个节点,那你愿不愿意放中国重要的节点在这里头。因为1000万一个嘛,可以进入先占个坑。不是说普世、开放、最后奔向分布式网络,那能不能够开放给中国人?这就测试它的理想纯度非常好的试金石。
第二个,当然BATJ可以创造自己的Libra,为什么这次引起了全球央行比较激烈的反应呢?包括中国现在变得非常开放,其实中国一定会把中国互联网巨头 加上 央行,来发行中国全社交、全部应用场景的一个数字货币。Libra找的那24个节点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关键领域内的非传统金融巨头,比如说打车场景、信用卡场景、汇款场景。当然我们也有强有力的电商场景、社交场景、汇兑场景,这些就是形成了数字货币所需要的更多应用的良好的生态结构。
另一方面,我自己在上海在长三角,因为这个区域有比较充分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实体产业,因此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可以学习创造Libra。选择非互联网巨头,来自于实业产业的企业发起的数字货币联盟,或者产业与金融的联盟区块链。因为它有更实在的应用场景,比如说在供应链里、在票据、在征信、在证券化、在土地确权等方面,提供出充分的应用场景,让这样一个数字货币能够运营起来,先按照联盟链2B的方式运营起来。再假定十年以后开放给其他关键的玩家或者变成完全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系统。
最后就是央行数字货币,其实它就是主权Libra,它实际上主要应该是M0,为什么主要控制M0取代现金呢?很简单,M2还是让市场决定,交给经济体内生的动物精神,交给商业银行自己管。
M0已经有很多东西可以做了,比如说点对点的交易、有合规的问题,反洗钱的问题,甚至负利率的问题都可以试验解决。如果立即就插手到更高的货币派生层次,可能会引发央行对所有经济体进行计划经济式的全面的点对点的控制,这个难以想象且没有必要,而且其实它也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要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数字货币问题。中国往往技术干不过别人,以前可能是坚船利炮,现在是数字货币,其本质都是关于 科技 与产业革命的力量的竞争,所有必须在技术上做更多的投入和创新。即便是在全球货币竞争方面,例如人民币做国际化,不光是做人民币向海外的应用,还要做到它的数字化应用。
也可以考虑SDR或者ESDR方案,不仅仅只走人民币这条线,多储备币种接受度可能会更高些。这样才能人民币既国际化也人民币数字化、 科技 化、网络化。从最新消息来看,Libra篮子里的五种货币,包括美元(50%)、欧元(18%)、日元(14%)、英镑(11%)和新加坡元(7%),就是没有人民币,据称是考虑到了中美关系,这样更容易获得美国当局的“通行证”。
显然Libra的发行超越了主权,这一稳定币和现有的货币体系相补充,它支持美元或者以美元为主要挂钩货币,就会强化现有货币市场格局,也就是说美国是在用 科技 的力量来加强其主权货币的能力,因为Libra隐含的最后贷款人仍然是美联储,货币天然就是权力的象征。
如果只是空谈数字货币,并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还是要让金融回归实体,特别是对产业的支持。在中国过去70年经验里面,最大的成功应该说是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中国是否能够继续成功取决于如何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在此过程中完成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究竟谁会成为它必备的金融基础设施?
我相信算法也好、存储也好、算力也好、带宽也好,在5G、量子计算等技术进步之下都可以解决,数字货币将最终成为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产生的新经济和新(数据)资产的价值量度、支付手段、财富储备和世界货币,未来一定属于数字货币的新世界。
(作者邵宇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本期编辑 周玉华
⑸ 区块链是骗人的吗
“区块链”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质上说是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也是数字货币之类的底层技术。按照我们通俗的解释,可以将“区块链”看成一个账本,每张账单就是每一个区块,只不过这个账本是中心化得的,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企业或者团队对其管辖。“区块链”技术是以中心化,信息无法串改等特有的信息化,现在生活中此技术已应用至电子发票,支付码等一系列应用之中。
对于现如今生活中,很多人都打着此幌子进行诈骗,直销盘、资金盘,科技盘等名号拉人圈钱然后跑路,很多人因此资金受损,无处维权,最后只能说“区块链”是骗人的这种话。技术无对错,错在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任何技术的开始应用都会受到正面和反面的种种质疑声,但也随着技术的相对应用与成熟,加之技术的完善,形成人们身边的各种应用也会不断完善,相信不久的未来,这些质疑声会慢慢消散。
下面为大家总结身边常有一些区块链的骗局!
陷阱一:区块链就是发币圈钱
陷阱二:进行虚拟货币交易,许诺低投资高回报
陷阱三:去中心化能解决所有问题
陷阱四:区块链的延伸产品 有了挖矿机就能躺着赚钱
陷阱五:微信、支付宝进行的交易买卖虚拟货币
总之骗子的手法也是与时俱进,要通过我们的“法眼”去提高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去发现与警醒自己,防止上当受骗,投资者对于那些,低投资高回报的各种骗人手段一定要有所警惕。
⑹ “黎曼猜想”被证实,触动了区块链人士的哪根神经
如果要搜索2018年最具热度的词汇,“区块链”一定会榜上有名。拜大名鼎鼎的比特币所赐,区块链技术及其相关行业已赫然成为了一个新的投资风口,BAT等互联网大佬先后发布了各自区块链产业布局白皮书,摩根大通、高盛集团、纳斯达克等金融巨头也都表达了对区块链技术的热衷,各种各样的区块链项目纷至沓来,几已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前些日子,一则“黎曼猜想”被证实的报道刷爆了媒体,英国著名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宣称已经用一种“简单”而“全新”的方法证明了黎曼猜想,并且在2018年度的海德堡获奖者论坛上宣讲了他的相关证明。这位睿智的爵士大爷在宣讲中给出了一个“黎曼猜想”大的证明方向,预计未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全球诸多数学家将在这个方向上努力证明,以确认阿蒂亚的方案是否可行。消息甫出,可谓在区块链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黎曼猜想被证实,将影响区块链的生死存亡。”
一个是已经难住世人159年的“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一个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等技术的新投资风口,要想知道前者究竟如何操刀后者的命运,有必要先来看看这个令数代数学天才绞尽脑汁却魂牵梦绕的“黎曼猜想”是什么。
好莱坞经典影片《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原型、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翰·纳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就曾研究过黎曼猜想,但在那之后不久就不幸罹患精神分裂症。不少人都认为研究黎曼猜想的痛苦过程是纳什患病的主要诱因,而并不是像普遍说法中主要由于参与军方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所致。由此可见“黎曼猜想“那摄人心魄的魔力。
“黎曼猜想”的文字论述说明晦涩难懂,其实通俗点儿说,就是黎曼认为素数的分布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而是其分布的奥秘完全蕴藏在一个特殊的函数之中——尤其是,使那个函数取值为零的一系列特殊的点对素数分布的细致规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若这一猜想被证实,一些基于此的加密算法势必将形同虚设。
那么区块链技术真的就会因此被无情宰割吗?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知道,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区块。不独是比特币,现今区块链项目所发行的Token(通证),也都是基于此种原理。比特币以及区块链通证被称为加密货币,其安全性和加密性也正是体现于此。
一个基于加密算法,一个揭示加密规律,如此看来,区块链技术确要被“黎曼猜想”所摧垮了——实际上并不如此!
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算法,是基于椭圆曲线函数上离散对数问题的非对称算法和哈希算法,与“黎曼猜想”假设的素数分布函数并无关联,好比燃油车和电动车,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动力来源。所谓的“黎曼猜想被证实将影响区块链生死存亡”的说法,不过是区块链人士脆弱神经所导演的一场乌龙罢了。
不过由此也可看出,区块链这一新兴行业是脆弱到了何等地步,一点外部的风吹草动就能引起行业人士的恐慌和不安,甚至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历史上几次加密货币被盗事件的发生,都使市场行情得到了大规模的下跌,实际上被盗事件并不是区块链技术本身存在安全漏洞,而是由于一些项目方的系统和交易平台系统的安全漏洞所致。在量子技术得到突破性进展之前,比特币仍然是地球上最难破解的技术之一。但由于监管层面的施压企稳、如履薄冰,媒体圈的语焉不详、故意混淆,再加上一些区块链项目确实鱼目混珠、漏洞频出,普通大众在面对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时抱以观望和质疑的态度,紧绷着那根随时都会被触动的脆弱神经,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以想象,区块链技术在完成去中心化、实现点对点信任之前,如何使人们信任区块链技术本身,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⑺ 区块链的问题
区块链有一定用处,但绝非万能。
区块链主要有两个问题。
1 区块链无法验证系统以外的信息真伪,如果上传区块链的信息本身就是假的,区块链的防伪防篡改就毫无价值。若要保证上传信息真实,还是要有一个权威机构把关。既然都相信这个权威机构上传的信息了,为什么又要害怕它篡改信息呢?用不用区块链又有啥区别呢?
2 在区块链世界里,代码就是法律,系统可自动运行,但是,一旦与现实世界交互,现实世界可就不一定认同代码的法律了。比如,区块链上签了一份合同,到期自动执行,划转资产,但是,现实中若有老赖,不按区块链上合同执行现实中的资产划转,这合同就是一纸空文,还得现实中的法院等机构出手。
区块链第一个落地应用,比特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刚好可以避开上述两个问题。
比特币完全是自成一系的,所有信息都产生于比特币系统内部,具有封闭性和可验证性,比特币不与任何现实资产挂钩,所以才能便捷地通过程序自动运行。
比特币由于其完全虚拟,完全靠程序和规则运行,所以无国界,不受监管控制,无需汇兑,自由流通,无法冻结没收,人人可用,不会超发贬值,这是它相对于法币的优势。
但是,正因为比特币完全靠定死了的规则和程序自动运行,比特币供给没有弹性,若私钥被盗财产就会丢失,且无法追回,这也是它的缺点。
同样,现实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如果真的追求代码就是法律,私钥证明一切的话,若私钥被盗,必然会导致资产丢失无法追回。比如,将股份映射到区块链上,难不成某一大股东的私钥丢了,他的股份也就全部用不了了吗?这也是区块链无法回避的问题。
综上,区块链真正的杀手锏应用,其实就是加密货币。搞无币区块链,并没有那么大的颠覆性作用,而且要慎防一些骗子打着区块链的旗号骗钱骗补贴。
#数字货币# #比特币[超话]#
⑻ 为什么说国内的区块链都是骗人的
区块链出乎意料地在2018年迎来大爆发,世界突然充斥着 “一夜暴富” 的梦想以及各种虚拟货币的“铜臭味”,很多人就此一头扎进用区块链包裹的“糖衣”。他们会在巨大的泡沫潮里实现暴富的梦想还是被当成“韭菜”被割到倾家荡产?
在这种关头,业界就有人士,指出,“区块链是好东西,但是目前国内玩区块链都是骗人的”。而此类人士可能是在币圈被大幅度“洗劫”过,而用此话作为他一穷二白的宣告。也能是区块链圈的商业大佬,审时度势后看出了区块链现今发展的种种弊病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无论他们是谁,这种言论必然是出自于对目前币圈鱼龙混杂状态以及对区块链技术前景渺茫的认知,而这并不难理解。国际大型数字资产交易所binance、火币Pro一再遭遇黑客攻击,导致用户资产损失,在网站安全机制防护以及对用户信息数据维护方面极其不尽人意。
在币圈吃过亏的人又把目光转到链圈,可是令用户再次失望的是链圈虽说前景巨大,但是目前因技术不成熟,各行各业的区块链布局仍处于概念性阶段,难以有实质性行动。不仅如此,就连以公正、事实为基准的区块链媒体也曾被爆出有偿荐币诱导投资人、以“私募”之名变相推介ICO,实际是为“割韭菜一条龙”服务的一个重要工具。
而近日,深圳一家区块链公司的“区块链+藏茶”集资诈骗案更让链圈人士心凉,打着即将发行“全球首个本位制数字货币”的招牌,骗取3000多位投资者3.07亿。而如此规模和手法的区块链公司层出叠见,真假一时难辨。
但是,我们承认当前国内的区块链发展的确存在不足,但是是否就能因此一概而论,给区块链公司贴上“虚假”的标签?
我们应该承认每个新兴事物发展阶段都是坎坷的,甚至一再遭人诟病,就如20年前的互联网,有多少人能够在那个时候料到它的翻天覆地?区块链亦是。
况且目前,国内京东、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从金融贸易、娱乐休闲、 物流、医疗等各个点布局区块链;新加坡ACNC基金会与国内企业机构合作,利用区块链在媒体、游戏等行业逐一突破;国家也在能源、电力这样的严管行业引入区块链技术;另有乐鸥的区块链旅游布局、蚂蚁金服于雄安新区的区块链技术房屋租赁合作等。由此上可以看出,区块链布局并不是不知名企业一人的独唱,各有互联网巨头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集体“狂嗨”的态势下,区块链的“骗局”何来底气?
国内区块链公司在技术和应用上虽还处于雏形状态,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区块链本身以及国内区块链的整体形势。如《人民日报》所说,“区块链拥有前所未有的光明未来”。
⑼ 比特币为什么要进行分叉
在区块链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讨论中,我们经常听到 “分叉” 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叉呢?分叉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区块链
在说分叉之前,先普及一点区块链的小知识,这样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分叉是什么(如果你对区块链一点概念也没有,欢迎翻阅我以前的文章,都是些通俗的话语帮你了解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顾名思义,就是由区块组成的链条,当然这种链条只是一个形象比喻,说白了就是数据区块有序地连接起来。在比特币中,区块中存放的是比特币的交易记录,区块的大小和交易记录所占用的空间决定了一个区块能存放多少交易记录。这些交易记录被打包到区块中,然后区块一个个相连就构成了区块链。
为什么要分叉
我们知道,比特币软件像其他软件一样,需要定期更新和修改,以便让他更好。所以新的版本就会出现,但是由于不是所有人都即使下载了新版本,所以有个矿工就运行了旧版本,有的则运行了新版本,那么一旦新旧版本不兼容的话,区块链就会分叉。因为因版本的区块和旧版本的区块可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不能被连接到同一个区块链上,所以就会出现两条链,甚至多条链,这就是分叉。
软分叉
软分叉指的是,当新共识规则发布后,没有升级的节点会因为不知道新共识规则下,而生产不合法的区块,就会产生临时性分叉。这种分叉会随着节点的升级而逐渐修复。
硬分叉
硬分叉指的是,区块链发生永久性分歧,在新共识规则发布后,部分没有升级的节点无法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的区块,通常硬叉就会发生。所以,在数字货币领域,硬分叉往往导致新的币种出现。例如以太坊的硬分叉就导致了 ETH的出现。
原文:什么是分叉?什么是比特币分叉?
⑽ 下面关于区块链存证说法错误的是什么
区块链是加密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叠加生成临时,不可逆。在下面关于区块链存证说法错误的是区块链是加密数据按照时间顺序叠加生成临时,不可逆。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