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比特幣問答 » 關於比特幣的英語演講

關於比特幣的英語演講

發布時間: 2023-07-08 20:15:15

『壹』 比特幣到底是什麼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基於去中心化,採用點對點網路與共識主動性,開放源代碼,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虛擬加密貨幣,由中本聰在2008年提出,2009年誕生。 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由網路節點的計算生成,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並且具有極強的稀缺性。

從比特幣的本質說起,比特幣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堆復雜演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組所能得到有限個解中的一組。而每一個特解都能解開方程並且是唯一的。以鈔票來比喻的話,比特幣就是鈔票的冠字型大小碼,你知道了某張鈔票上的冠字型大小碼,你就擁有了這張鈔票。而挖礦的過程就是通過龐大的計算量不斷的去尋求這個方程組的特解,這個方程組被設計成了只有 2100 萬個特解,所以比特幣的上限就是 2100 萬個。

要挖掘比特幣可以下載專用的比特幣運算工具,然後注冊各種合作網站,把注冊來的用戶名和密碼填入計算程序中,再點擊運算就正式開始。完成Bitcoin客戶端安裝後,可以直接獲得一個Bitcoin地址,當別人付錢的時候,只需要自己把地址貼給別人,就能通過同樣的客戶端進行付款。在安裝好比特幣客戶端後,它將會分配一個私鑰和一個公鑰。需要備份你包含私鑰的錢包數據,才能保證財產不丟失。如果不幸完全格式化硬碟,個人的比特幣將會完全丟失。

貨幣特徵
去中心化:比特幣是第一種分布式的虛擬貨幣,整個網路由用戶構成,沒有中央銀行。去中心化是比特幣安全與自由的保證 。

全世界流通:比特幣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管理。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

專屬所有權:操控比特幣需要私鑰,它可以被隔離保存在任何存儲介質。除了用戶自己之外無人可以獲取。

低交易費用:可以免費匯出比特幣,但最終對每筆交易將收取約1比特分的交易費以確保交易更快執行。

無隱藏成本:作為由A到B的支付手段,比特幣沒有繁瑣的額度與手續限制。知道對方比特幣地址就可以進行支付。

跨平台挖掘:用戶可以在眾多平台上發掘不同硬體的計算能力。

優點
完全去處中心化,沒有發行機構,也就不可能操縱發行數量。其發行與流通,是通過開源的p2p演算法實現。

匿名、免稅、免監管。

健壯性。比特幣完全依賴p2p網路,無發行中心,所以外部無法關閉它。比特幣價格可能波動、崩盤,多國政府可能宣布它非法,但比特幣和比特幣龐大的p2p網路不會消失。

無國界、跨境。跨國匯款,會經過層層外匯管制機構,而且交易記錄會被多方記錄在案。但如果用比特幣交易,直接輸入數字地址,點一下滑鼠,等待p2p網路確認交易後,大量資金就過去了。不經過任何管控機構,也不會留下任何跨境交易記錄。

山寨者難於生存。由於比特幣演算法是完全開源的,誰都可以下載到源碼,修改些參數,重新編譯下,就能創造一種新的p2p貨幣。但這些山寨貨幣很脆弱,極易遭到51%攻擊。任何個人或組織,只要控制一種p2p貨幣網路51%的運算能力,就可以隨意操縱交易、幣值,這會對p2p貨幣構成毀滅性打擊。很多山寨幣,就是死在了這一環節上。而比特幣網路已經足夠健壯,想要控制比特幣網路51%的運算力,所需要的CPU/GPU數量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缺點
交易平台的脆弱性。比特幣網路很健壯,但比特幣交易平台很脆弱。交易平台通常是一個網站,而網站會遭到黑客攻擊,或者遭到主管部門的關閉。

交易確認時間長。比特幣錢包初次安裝時,會消耗大量時間下載歷史交易數據塊。而比特幣交易時,為了確認數據准確性,會消耗一些時間,與p2p網路進行交互,得到全網確認後,交易才算完成。

價格波動極大。由於大量炒家介入,導致比特幣兌換現金的價格如過山車一般起伏。使得比特幣更適合投機,而不是匿名交易。

大眾對原理不理解,以及傳統金融從業人員的抵制。活躍網民了解p2p網路的原理,知道比特幣無法人為操縱和控制。但大眾並不理解,很多人甚至無法分清比特幣和Q幣的區別。「沒有發行者」是比特幣的優點,但在傳統金融從業人員看來,「沒有發行者」的貨幣毫無價值。

『貳』 比特幣是什麼,它有什麼用途嗎

比特幣是一種虛擬貨幣。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作用:比特幣是一種網路虛擬貨幣,數量有限,但是可以用來套現:可以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你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一些虛擬的物品,比如網路游戲當中的衣服、帽子、裝備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完全去處中心化,沒有發行機構,也就不可能操縱發行數量。其發行與流通,是通過開源的p2p演算法實現。去中心化:比特幣是第一種分布式的虛擬貨幣,整個網路由用戶構成,沒有中央銀行。去中心化是比特幣安全與自由的保證 。全世界流通:比特幣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管理。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專屬所有權:操控比特幣需要私鑰,它可以被隔離保存在任何存儲介質。除了用戶自己之外無人可以獲取。低交易費用:可以免費匯出比特幣,但最終對每筆交易將收取約1比特分的交易費以確保交易更快執行。無隱藏成本:作為由A到B的支付手段,比特幣沒有繁瑣的額度與手續限制。知道對方比特幣地址就可以進行支付。跨平台挖掘:用戶可以在眾多平台上發掘不同硬體的計算能力。

『叄』 比特幣是什麼

比特幣(英語:Bitcoin)是一種去中心化,非普遍全球可支付的電子加密貨幣。比特幣由中本聰(又譯中本哲史)(化名)於2009年1月3日,基於無國界的對等網路,用共識主動性開源軟體發明創立。截至2018年1月14日,比特幣是目前市場總值最高的加密貨幣。

任何人皆可參與比特幣活動,可以通過稱為挖礦的電腦運算來發行。比特幣協定數量上限為2100萬個,以避免通貨膨脹問題。使用比特幣是透過私鑰作為數位簽章,允許個人直接支付給他人,不需經過如銀行、清算中心、證券商等第三方機構,從而避免了高手續費、繁瑣流程以及受監管性的問題,任何用戶只要擁有可連線網際網路的數位裝置皆可使用。2017年8月1日出現比特幣現金(Bitcoin Cash, BCC, BCH),是一個比特幣的硬分叉。

『肆』 什麼是比特幣它的由來、性質、幣值估值

比特幣(英語:Bitcoin,簡寫:BTC,貨幣符號:฿)是一種用戶自治的,全球通用的加密電子貨幣。

其概念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化名)在2008年提出。隨後,他以開放、對等、共識、直接參與的理念為基準,結合開源軟體和密碼學中塊密碼的工作模式,在P2P對等網路和分布式資料庫的平台上,開發出比特幣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的操作系統。其系統讓遍布整個對等網路用戶端的各節點,按照其種子文件達成網路協議,從而確保在貨幣發行、管理、流通等環節中公平、安全、可靠。並承諾比特幣將成為類似電子郵件的「電子現金」。實現在不需要審批、人人都有權發行的前提下,避免通貨膨脹,並無法偽造;支付完成之後,用戶就失去對該比特幣的所有權。2009年1月3日50個比特幣問世。

與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運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路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路協議,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它的貨幣總量按照設計預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緩,並最終在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極限。

有多種途徑使用比特幣,通過電子貨幣交易所、服務商和個人等渠道,就能兌換為當地的現金或金幣;也可以直接使用它購買物品和服務。隨著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個人、組織、商家和企業的迅速增長,其匯率在四年內上漲了數千倍。 截止到2013年3月30日,全部發行比特幣按市價換算為美元後,總值突破為10億美元。雖然比特幣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電子貨幣,除部分國家對虛擬貨幣有明文規定外,還沒有任何國家對比特幣的發行作出法律的規范和保障。

『伍』 比特幣是什麼

比特幣又稱位元幣(英語:Bitcoin,簡寫:BTC,貨幣符號:฿)是一種用戶自治的,全球通用的加密電子貨幣。

其概念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化名)在2008年提出。隨後,他以開放、對等、共識、直接參與的理念為基準,結合開源軟體和密碼學中塊密碼的工作模式,在P2P對等網路和分布式資料庫的平台上,開發出比特幣發行、交易和賬戶管理的操作系統。其系統讓遍布整個對等網路用戶端的各節點,按照其種子文件達成網路協議,從而確保在貨幣發行、管理、流通等環節中公平、安全、可靠。並承諾比特幣將成為類似電子郵件的「電子現金」。實現在不需要審批、人人都有權發行的前提下,避免通貨膨脹,並無法偽造;支付完成之後,用戶就失去對該比特幣的所有權。2009年1月3日50個比特幣問世。

與傳統貨幣不同,比特幣運行機制不依賴中央銀行、政府、企業的支持或者信用擔保,而是依賴對等網路中種子文件達成的網路協議,去中心化、自我完善的貨幣體制,理論上確保了任何人、機構、或政府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幣的貨幣總量,或者製造通貨膨脹。它的貨幣總量按照設計預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緩,並最終在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極限。
有多種途徑使用比特幣,通過電子貨幣交易所、服務商和個人等渠道,就能兌換為當地的現金或金幣;也可以直接使用它購買物品和服務。隨著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個人、組織、商家和企業的迅速增長,其匯率在四年內上漲了數千倍。到2013年3月30日,全部發行比特幣按市價換算為美元後,總值突破為10億美元。雖然比特幣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電子貨幣,但是除部分國家對虛擬貨幣有明文規定外,還沒有任何國家對比特幣的發行作出法律的規范和保障。

『陸』 比特幣的相關論文或視頻什麼的誰有

比特幣
比特幣(英語:Bitcoin),是一種全球通用的共識主動性加密電子貨幣[5][6][7][8]。
比特幣
比特幣用戶端程式中常見的標識
比特幣用戶端程式中常見的標識
使用地 全球
通脹率 有限發行(按照等比數列,發行速度每4年減半,直到2140年,總量接近2100萬)
單位
1 比特幣(Bitcoins,BTC)
102 比特分(Bitcent,cBTC)
103 毫比特(Milli-Bitcoins,mBTC)
106 微比特(Micro-Bitcoins,μBTC)
108 聰(satoshi)[1]
符號
BTC、XBT[2]、BitcoinSign.svg、[3][4]

比特幣也是一種對等網路支付系統和虛擬計價工具[9],被一些人稱為數位貨幣,最早在2009年由化名的開發者中本聰以開源軟體形式推出。由於其採用密碼技術來控制貨幣的生產和轉移,因此比特幣也被認為是一種加密電子貨幣(英語:Cryptocurrency)(Cryptocurrency)[10][11]。在一般情況下,首字大寫的「Bitcoin」是指其所使用的科技和網路,而首字小寫的「bitcoin」才是指貨幣本身[12]。

比特幣是經由一種稱為「挖礦」的過程產生,參與者透過處理交易驗證和記錄來獲取作為手續費的比特幣,或取得新產出的比特幣[13]。使用者利用個人電腦、行動裝置或網路上的電子錢包軟體來交易比特幣。比特幣可經由挖礦取得,也可用來交換貨物、服務,以及其他貨幣[14]。

概念
更多資料:比特幣協議

作為記賬系統,比特幣不由中央發行機構發行新錢、維護交易,這些工作由網路合作完成,由數字加密演算法保證交易安全。交易記錄以被全體網路計算機收錄維護。在每筆交易前,錢幣的有效性都必須經過檢驗確認。

作為記賬單位,比特幣的最小單位是 0.00000001 比特幣,稱為1「聰」。如有必要,也可以修改協議將其分割為更小的單位,以保證其流通方便。 最終流通中的比特幣將總是略低於2100萬個(假定其他參數不變)。

區塊鏈
區塊鏈(Blockchain)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該概念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提出,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稱為「區塊」,block)。新增的數據塊總能鏈接到上一個區塊,即整條區塊鏈的尾部。比特幣對等網路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儲存在「區塊鏈」(blockchain)中,所以區塊鏈可以看作記錄著比特幣交易的賬本。區塊鏈是一群分散的用戶端節點,並由所有參與者組成的分布式資料庫,是對所有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記錄[15]。中本聰預計,當數據量增大之後,用戶端希望這些數據並不全部儲存自己的節點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採用引入散列函數機制。這樣用戶端將能夠自動剔除掉那些自己永遠用不到的部分,比方說極為早期的一些比特幣交易記錄。中本聰創造了比特幣系統的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並附有一句「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lout for banks」,而這句是當天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

確認一項交易的過程,是由解決一系列計算難題的工作量證明機制來實現的。工作量證明機制要求電腦的計算能力為某個有限值的情況下,需要運算一定的時間才能解決,這就使得攻擊者無法重寫交易歷史,除非他能夠擁有比其比特幣對等網路系統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從而能以更快地速度產生區塊鏈。工作量證明機制的難度由系統自動調節,所以新區塊的生成平均需時10分鍾。整個比特幣P2P對等網路的節點都會自動檢測交易和區塊的有效性,並忽略任何違背規則的交易和區塊,比如那些產生錯誤數量的區塊,或多次發送同一份額比特幣的交易行為。

參與處理區塊的用戶端可以得到一定量新發行的比特幣,以及相關的交易手續費。為了得到這些新產生的比特幣,參與處理區塊的用戶端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計算力(為此社會有專業挖礦機替代電腦等其他低配的網路設配),這個過程非常類似於挖礦,因此中本聰將數據處理者命名為「礦工」,將數據處理活動稱之為「挖礦」。這些新產生出來的比特幣可以報償系統中的數據處理者,他們的計算工作為比特幣對等網路的正常運作提供了保障。通過挖礦,比特幣系統也向全球經濟注入了革命性貨幣。

有鑒於此,其他類似競爭幣都是用了相同的理念去處理端間交易數據,只是在工作量證明機制上進行調整,如採用權益證明(Prove of Service)和Script演算法等。

錢包
「比特幣錢包」使用戶可以檢查、儲存、花費其持有的比特幣,其形式多種多樣,功能可繁可簡, 它可以是遵守比特幣協議運行的各種工具,如電腦客戶端、手機客戶端、網站服務、專用設備,也可以只是存儲著比特幣私鑰的介質,如一張紙、一段暗號、一張U盤、一個文件,因

『柒』 如何看待Craig Wright宣稱自己是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

「我不想要錢,不想要名氣,也不想要人們的崇拜,我只想不被外界打擾。」 —— 這位自稱為比特幣的創始人,Craig Steven Wright 向 BBC 表示。

Craig Steven Wright 是誰?

出生於 1970 年,今年 45 歲的澳大利亞人 Craig Wright 有過許多種不同的身份:他有著神學的博士學位,曾在查爾斯特大學擔任計算機科學的特邀講師和研究員,寫過許多本書,是多家公司的 CEO 和創始人,這些公司大多是虛擬貨幣或者計算機網路安全相關的領域。

現在,他又給自己貼上了一個新的標簽:比特幣之父。

尋找比特幣之父

比特幣之父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是他最早發布了比特幣的白皮書,並編寫了比特幣最早的版本。無數人膜拜著他精巧的設計思路和工整的代碼結構,然而,卻從來沒有人在現實中見過他。

人們知道的,只是一個化名為 Satoshi Nakamoto 的人物,他一手締造了比特幣,卻在網路上隱匿著自己的身份,只通過電子手段與外界交流,從來沒有人知道他是誰。2011 年,他對外表示自己已經有了新的項目,自此淡出了比特幣的日常維護與開發。後來的維護者們甚至在項目中比他貢獻了更多的代碼,然而,自從 2009 年比特幣出現以來,人們一刻都沒有放棄尋找比特幣之父的真實身份。

猜想從來沒有中斷過,鑒於這位化名為 Satoshi Nakamoto 出現的蹤跡本來就十分稀少,人們只能從僅有的蛛絲馬跡中尋找他的存在。有人猜測他是英國人,因為他的用詞中有像「Bloody Hard」這樣的英式說法,也有人根據他僅有的幾封郵件的時間戳,猜測他生活在美國東部時區,更有人根據他的理念、化名等等,猜測他是荷蘭的社會主義者,是日本的數學家,是愛爾蘭的學生……在所有被懷疑的對象中,最為廣泛猜測,甚至登上過紐約客、新聞周刊的是這兩個人:Nick Szabo 和 Hal Finney。然而前者否認了,後者已經不在人世。甚至,有人覺得比特幣如此精巧的設計,一定是出自於團隊之手,Satoshi Nakamoto 是一夥人,而不是一個人。

這期間,無數人跳出來自稱是比特幣之父,又被無數次地發現是惡作劇或者是騙局。這一次,Craig Wright 主動站出來,向 BBC、The Economist、GQ 三家媒體亮明自己的身份,會為這個謎團畫上一個句號嗎?

這不是 Craig Wright 的第一次

事實上,這不是 Craig Wright 第一次和比特幣之父,也就是化名的 Satoshi Nakamoto 扯上關系。在去年年底,就曾有人匿名向 Wired 和 Gizmodo 兩家媒體報料,聲稱 Craig Wright 極有可能就是比特幣之父,他們提供了 Craig Wright 的許多郵件、通話信息、財務記錄等等,種種跡象表明,Craig Wright 和比特幣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然而就在報導發出不久之後,Wired 根據一些背調情況又推翻了這個結論:他們發現,Craig Wright 在 LinkedIn 上聲稱自己擁有的學位與事實並不相符,他的公司宣稱向 SGI 購買過超級計算機,也被後者否認。自此,尋找比特幣之父又暫時陷入了僵局。更蹊蹺的是,幾乎是新聞報料的同一時間,澳大利亞的稅務部門對 Craig Wright 和其公司展開了一場突擊調查,但是從來沒有人知道調查的具體原因和結果。從始至終,Craig Wright 在整個事件中保持了沉默,但是他離開了澳大利亞,前往倫敦的辦公室工作。

直到六個月後的今天,2016 年 5 月 2 日,他主動站出來,在博客上宣稱自己就是 Satoshi Nakamoto,比特幣之父。

為什麼是現在?

Craig Wright 告訴 The Economist,他公開自己的身份,並不是為了出名,只是想糾正公眾對他的誤解。按他的說法,在保持沉默的這幾個月中,公眾的各類無端猜忌不僅僅影響了他和他的工作,更是影響到了他的家人、員工和一切。此外,他還想打破人們關於比特幣種種負面看法和誤解。

如果他真的就是 Satoshi Nakamoto,那麼他的財富相當驚人。目前在流通中的比特幣價值大約 70 億美元,而 Satoshi Nakamoto 作為比特幣最早的探礦人,據估計手頭持有的比特幣有 4.5 億美元之多,盡管這些錢隨著 Satoshi Nakamoto 的消失,也好像塵封了一般,不曾有過任何轉移。Craig Wright 表示,隨著他的復出,在不影響比特幣匯率的前提下,他會慢慢地變現這部分錢,用於他的研究項目。

至於當時為什麼會想到用 Satoshi Nakamoto 這個化名?Craig Wright 表示,這個名字源於 17 世紀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和商人:Tominaga Nakamoto,他在那個時代開啟了對循規蹈矩的批判思潮,並且支持自由貿易。至於為什麼是 Satoshi,Craig Wright 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告訴記者,這部分他想繼續保持神秘。

可是,既然選擇了亮明身份,還有多少神秘可以保持呢?

揭開神秘的謎團

鑒於在 2015 年底,Craig Wright 所遭受的種種質疑,這一次想要真的自證是比特幣之父,顯然需要更嚴格的審核。The Economist 試圖通過四個問題,來搞清楚他是否所言非虛:

Craig Wright 手中是否有能證明自己是 Satoshi Nakamoto 證據?比如只有 Satoshi Nakamoto 本人才擁有的密鑰。
上一次所遭遇的種種質疑和漏洞,又作何解釋?

作為比特幣之父,是否名副其實,擁有相匹配的技術和實力背景?
圈內曾與 Satoshi Nakamoto 在線上有過接觸的人,相信嗎?

Craig Wright 要想拿出只有 Satoshi Nakamoto 本人才可能擁有的證據,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非常難。這里要提及一下比特幣的基本構成,就像銀行賬戶一樣,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多個比特幣賬戶,而每一個獨立的比特幣賬戶,都有兩個關鍵組成部分:1)一串由 27-34 個字母或數字組成的比特幣地址;2)一個用以加密和驗證身份的私鑰;比特幣的持有人,可以通過用自己的私鑰來加密信息生成一個數字簽名。除此之外,比特幣的作為一種貨幣,要想實現增量,就必須依賴挖礦,而挖礦這種能力,來源於你的計算機運算能力,它們就是比特幣世界的印鈔機。每一座新礦都會和對應的比特幣地址綁定,Satoshi Nakamoto 作為最早的挖礦人,他應該擁有這些私鑰。除此之外,Satoshi Nakamoto 還是第一個進行比特幣交易的人,當年曾把第九區塊的挖到的比特幣,轉給了 Hal Finney,也就是之前同樣曾被懷疑是比特幣之父、現已不在人世的那位。

因此,按照證據的強弱,Craig Wright 最基本的應該擁有九礦的私鑰,如果他能提供更早的礦區,那更好。而如果他能再轉一筆賬,那可信度會更高。

在驗證的過程當中,Craig Wright 用九礦的私鑰加密了一段 1964 年 Jean-Paul Sartre 在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片斷,並且把這個過程公布在了自己的博客上。同時,他還單獨私下向 The Economist 展示了一礦的驗證過程,並且整個過程還有兩位見證者:Jon Matonis 和 Gavin Andresen,他們都是比特幣基金會的成員,後者更是一度在 Satoshi Nakamoto 淡出後,擔任了整個比特幣社區的首席開發者。

但是問題在於,由於加密的文字是事先准備好的,並不代表 Craig Wright 真的有對應的私鑰,而可能是事先已經生成的。另外,Craig Wright 也沒有進行真的轉賬,按他的說法,目前自己名下的比特幣都託管在一家信託名下,他自己個人無法直接動用。在這樣的情況下,The Economist 提出,是否可以由他們來提供一段加密的信息,但被 Craig Wright 拒絕了,總結他的意思就是:已經演示了這么多了,愛信不信啦。

除此之外,關於此前的履歷問題,Craig Wright 表示之前寫在 LinkedIn 上面的部分履歷的確不是真實的,但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不想透露過多個人的信息,故意製造煙霧彈。按照他最新提供的簡歷,他的確在查爾斯特大學擁有三個碩士學位,在該校還有一篇計算機科學的博士論文正在審核中,並且還在倫敦大學就讀金融學碩士。這些學歷和工作經歷,基本都得到了證實。

至於是否真的購買過超級計算機,Craig Wright 提供了澳大利亞 SGI 經銷處的說明,盡管遠在矽谷的 SGI 總部否認了這一交易的存在,但他們的確沒有否認,也可能是一筆非正規渠道的灰色交易,對此他們不予置評。

而關於稅務局的問題,Craig Wright 直接否認了所有陰謀論,並表示自己沒有參與任何金融犯罪,或者逃稅漏稅,澳大利亞當局只是就他開展的一些項目,如比特幣銀行等,與他展開關於比特幣稅收法規的相關討論。他之所以離開澳大利亞前往英國,也只是因為倫敦更適合運轉一家科技金融公司。

謎霧繼續籠罩

然而,事情似乎又並非如此簡單。

Craig Wright 是一位文字愛好者,有近 100 篇的各類會議報告、文章、書籍。除了大多數是和計算機安全有關的短篇外,其它文字的涉獵面非常廣:橫跨了經濟、恐怖主義、風險管理等等領域。他表示,自己還有幾篇關於比特幣的論文正在評議當中,The Economist 也看了其中的一部分,用他們的原話來說:盡管說不上非同凡響,但也還算湊合。

而基於 Craig Wright 這些大量的文字,一家名為 Juola & Associates 的文體分析公司,將 Craig Wright 的文字與當年 Satoshi Nakamoto 在網上發布的比特幣白皮書進行了文本分析,認為兩者不太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Craig Wright 表示,當初那份白皮書並非出自他一人之手,還有另外一個朋友的密切參與:Dave Kleiman。只可惜,這位美國的朋友已經在 2013 年離開人世,死狀也非常凄慘,由於早年車禍,常年生活在輪椅上的 Dave Kleiman,被發現時已經屍體腐爛。

更蹊蹺的是這個時間點,比特幣社區正在經歷一場內戰,對峙雙方顯然對於比特幣未來的發展持有鮮明不同的立場,一派主張保持小而美,一派主張比特幣成為主流的支付手段。盡管 Craig Wright 在表明身份後,也表達了自己希望繼教保持淡出的意願,但顯然他對於比特幣的發展有著非常強烈的想法,無論是他目前從事的工作,還是即將發表的論文,都和比特幣密切相關,其所言和所行相當矛盾。

更為矛盾的是他對於名氣的渴望。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他多次強調自己寫過許多篇文章,甚至比 Szabo 還多,後者也就是那位網友心目中 Satoshi Nakamoto 的熱門人選之一。而在六個月前,早在第一次被媒體將他和 Satoshi Nakamoto 扯上關系之前,他就已經找到了蘇格蘭的一位傳記作家 Andrew O』Hagan 為其撰寫長篇報導。截止目前,Andrew O』Hagan 已經完成了對他本人、家人、同事的采訪,並且相信 Craig Wright 就是 Satoshi Nakamoto。然而,這顯然和 Craig Wright 這次主動公開身份的動機相背,按他的說法,如果他不想要名氣、關注和認可,為什麼六個月前又要大費周章地請來傳記作者呢?

另一個疑點,Craig Wright 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證明之後,不久就被網友發現其證據存在嚴重問題。簡單來說,他所公布的證據,任何一個人根據之前 Satoshi Nakamoto 已經留下的信息,都可以製造出相同的「證據」。但 BBC 和 The Economist 私下看過的證據,顯然又強於所公開的證據,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有沒有可能是記者被忽悠了?

但這同樣無法解釋 Gavin Andresen 的背書,作為比特幣社區的核心開發成員,他在 Craig Wright 身份曝光後,在自己的博客中公開為其真實性背書。不過有意思的是,由於 Craig Wright 的新聞披露之後,在這短短的 10 個小時里,Twitter 和 Reddit 已經有鋪天蓋地的質疑,許多人不惜認為這整個事件就是一場陰謀,甚至 Gavin Andresen 本人也已經被盜號了。於是,Gavin Andresen 目前在 Github 比特幣項目中的許可權,已經被其他成員暫時凍結了,因為整個社區堅定地相信:Craig Wright 極有可能是假的,Gavin Andresen 一定是被盜號了。

就連 The Economist 的報導,都沒有把話說死,而是用了「Craig Steven Wright claims to be Satoshi Nakamoto. Is he?」這樣模稜兩可的標題,並且沒有給出完全肯定性的意見。

所以,Craig Wright 到底是不是比特幣之父?在更強有力的證據之前,只能存疑。而如果他真的不是,尋找比特幣之父的運動也不會停止,只是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熱點內容
鑽石交易比特幣投資平台 發布:2025-07-11 19:58:19 瀏覽:582
區塊鏈RT幣什幣 發布:2025-07-11 19:43:13 瀏覽:746
幣圈交流電報 發布:2025-07-11 19:38:34 瀏覽:496
區塊鏈項目運營計劃 發布:2025-07-11 19:23:09 瀏覽:144
以太坊錢包查看余額 發布:2025-07-11 19:21:29 瀏覽:477
幣界圈市價 發布:2025-07-11 18:51:47 瀏覽:527
20000USDT是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5-07-11 18:48:47 瀏覽:471
區塊鏈錢包是什麼概念 發布:2025-07-11 18:33:21 瀏覽:340
留幣圈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1 17:53:51 瀏覽:252
二維碼溯源區塊鏈溯源 發布:2025-07-11 17:48:12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