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和比特幣
『壹』 如何看待李嘉誠
機構投資者即使進場也是為了盈利,他們可比普通投資者精明,市場可能會被他們主導。因此,這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貳』 李嘉誠也買比特幣嗎
李嘉誠投資了一家公司叫比特pay,是做比特幣支付的,沒有買比特幣
『叄』 李嘉誠是pi幣的金主嗎
不是。
李嘉誠旗下的相關公司沒有做虛擬貨幣的,不過李嘉誠旗下的風投公司投資過全球知名的比特幣支付公司BitPay,但僅僅停留在投資上。
『肆』 如果比特幣成真,大量持有比特幣的人成為巨富,這合理嗎
存在即合理。
除了比特幣之外,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可以讓人暴富的項目或投資品,這些都可以讓人暴富,也能讓人破產,這些在現今的經濟社會中都是合理的,「危機」這個詞是最好的證明,有危險的地方自然有機會。
暴富的背後
正所謂「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我的意思是當少數人的暴富,背後是有很多人虧損甚至破產,畢竟比特幣目前只是一個零和游戲,有資本的地方自然就會上漲,自然就會有炒作,有價值。
一個炒幣暴富的投資者背後有多少個虧損、被套、爆倉的投資者,這個值得我們有所思考。
『伍』 現在可以投資比特幣嗎李嘉誠投資比特幣
李嘉誠投資比特幣都讓你知道了,你說還能不能投了?獲得消息的時候想一想,你何德何能,憑什麼超過別人更早地獲得所謂內幕消息,想明白了人生就光明了。
『陸』 慾望之下,這個世界沒有倖存者!
一、
2011年9月,在美國印鈔運動、歐洲經濟危機、日本核危機的輪番進攻下,黃金價格猛漲到395.3元/克。有句名言叫做:亂世買黃金。一旦世界陷入動盪,便是黃金暴漲的福音。
拋開人類賦予黃金的價值,其實它就是一堆金屬。為此,「股神」巴菲特發出「黃金無用」的悲呼:
「黃金被人類從美洲、非洲或某處地底挖掘出來,拿去熔化處理,然後再挖個豪華的地宮把它們藏起來,派一堆人嚴加看守,美其名曰:金庫。其實,這東西沒有實用性,外星人看了恐怕都不知道人類在幹嘛。」
換句話講,即使不是黃金,人類也會找另一種產量小、又便於儲藏得金屬替代它的角色,用它來對抗通脹、防止經濟危機。其實,人類守護的不是黃金,而是財富的慾望。這好似一場自娛自樂的游戲,慾望在背後誘惑著人類,從通脹走向崩盤,周而復始,游戲規則不變,只是主角不同。
二、
問世間,誰不愛黃金?中國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有個國家卻因黃金泛濫而陷入通脹,不是說黃金是對抗通脹的利器嗎?
14世紀,西班牙僅用600多人征服了美洲這片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1640年帝國衰落,西班牙從美洲攫取了875噸黃金,45000白銀,占當時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換算成當時的中國銀兩,差不多有25億兩,再造一個強大的西班牙帝國。
伴隨著西班牙殖民者瘋狂挖掘金礦,市場上流通的黃金越來越多。他們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沒把這筆財富拿去發展經濟,而是搞大軍隊規模。黃金越來越多,西班牙越搶越膨脹。半個世紀里,黃金橫行,歐洲的物價漲了4倍還多。
為了維持國家霸權,西班牙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稱霸歐洲的慾望逼得西班牙不停的打仗,打仗就得花錢購置軍備物資,購買物資就得讓敵人賺錢,敵人有錢不滿你的統治就繼續和你打仗。結果,西班牙的敵手越打越強大,而西班牙卻越打越衰弱。
西班牙成也黃金,敗也黃金。貪婪讓黃金泛濫,變得不值錢,本是財富象徵的「黃金」在通脹的路上越走越遠,導致了西班牙帝國的崩塌。
三、
當人類瘋狂追求財富和霸權的時候,通脹已經睜開了混沌的雙眼,製造了一場又一場經濟慘案。它通過毀掉財富和慾望,給人類最慘痛的教訓。
通脹來襲,可以讓一個曾經富得流油的國家,一個資源無比豐富的國家,陷入絕望墮入地獄。通脹有多可怕?說來可笑,它能讓財富(貨幣)貶值到還不如衛生紙值錢。
比如,當西班牙窮得只剩下黃金,荷蘭卻窮得只剩下鬱金香。
17世紀,鬱金香被引入荷蘭。作為達官貴人的心愛之物,價格不斷被炒作飆漲。一些投機商蠢蠢欲動,大量囤積鬱金以待價而沽。1634年,炒作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元一朵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元了,價格飆漲20倍,這個暴利程度超過股市、樓市。
鬱金香的熱潮狂熱到什麼程度?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運動中,慾望掩埋了人類對崩盤危機的恐懼。人們瘋狂地將財產變成現金,只為買一株鬱金香。為了方便交易,荷蘭還設立了固定的交易市場。
最後,鬱金香被炒到怎樣的高價?舉個例子,1637年,一株名貴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價格虛高之下必有通脹泡沫。1637年2月4日,一場突然的拋售使荷蘭陷入恐慌,鬱金香價格一泄千里。一周後,價格已暴跌90%,而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無數人傾家盪產,哀嚎一片。
四、
曾看過一個踩踏事件的視頻,在一場火災現場,調查者意外發現:大多數遇難者不是被火災奪去了生命,而是在慌不擇路地逃生中,被擁擠的人群踩踏而死。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卻毀於毫無秩序的逃生。這一幕和美國股市的崩盤後的大逃亡何其相似。
比如,當荷蘭窮得只剩下鬱金香,美國卻窮得只剩下股票。
時光回到20世紀初,美國剛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財富和機會瘋狂涌來。1927年,美國掀起了第一波股市狂潮。
一時間,股市成了一場全民運動。僅靠倒手幾只股票就能大賺一筆,這簡直就是印鈔機,從紐約、舊金山到鄉村小鎮,股民比比皆是,甚至連擦鞋匠也在炒股。
然而,熱情高漲的股市並沒有給美國帶來好運。這邊股市行情一路高歌,那邊美國經濟一落千丈,失業率創下一戰後的新高。沒有經濟力量支持的股市如何能走多遠?
股市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瘋漲,通脹正在上演。有的銀行家開始擔心,當前美國貿易疲軟、信用膨脹,這樣的市場環境下,還會出現如此高的股價,人們是不是瘋了?混沌之下總有明白人,美國總統肯尼迪的父親及時從股市中脫身,高位逃脫奠定了肯尼迪家族的財富地位。
1929年夏天,股價瘋漲的神話繼續上演,美國誕生了無數個百萬富翁。只要股市還在漲,股民就瘋狂砸錢,他們大膽貸款,把貸來的錢投到股市中,雖然這種活期貸款利率高至8%到9%,只要有利可圖,貪婪的股民就敢鋌而走險,渾然不知股市崩潰近在咫尺。
全民炒股熱潮使資金不斷湧向股市,股市泡沫叢生,股價虛高,市值通脹。1929年10月29日,歷史上稱作「黑色星期二」,股指從最高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高達22%。
一場股市「踩踏事件」上演了,股民們都在不計價格地拋售手中的股票,害怕下一刻變成了廢紙。越拋售越恐慌,交易量達到了天文數字般的1600萬股,創下了此後近40年中的最高紀錄。許多百萬富翁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
股災發生後的三年間,美國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破產,汽車產值下降了95%。據統計,美國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經濟水平倒退了10年,失業率創記錄,每4個人中就有1人失業,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
五、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人類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股市的泡沫還未遠去,一場比特幣的故事席捲而來。
從最初的1美元可買1300枚比特幣,八年間比特幣價格猛漲超過500萬倍,目前比特幣已漲至4000美元1枚,開啟了暴漲之路。去中心化、不可復制、跨境轉賬時間快、手續費低、支持跨國小額支付、能實時查看歷史賬目等,使比特幣備受追捧。然而與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主權國家的信用背書,其支付功能仍未被大眾接受,充滿未知的風險。
行情滾燙的比特幣更像是一場投機運動,投機的泡沫引發了價值的通脹。人們投資比特幣是為了炒高價格,在高點賣出大賺一筆。這種模式不創造財富,只是在轉移財富。這好似鬱金香泡沫的前兆。
除此以外,世界上已出現很多「類比特幣」的虛擬貨幣,將對比特幣價格構成挑戰。若是泡沫破裂,暴漲的比特幣難逃悲慘厄運。
六、
再回首,樓市泡沫破裂的聲音似乎在遠方響起。
先來看西班牙的例子 ,2001年至2007年期間,首都馬德里房價一度從約1800每平上漲到4000(約人民幣2.9萬),6年期間漲幅高達122%,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導致了西班牙房產泡沫的破滅,自08年以來,樓市全線暴跌,平均跌達50%左右,個別跌幅70%。西班牙樓市泡沫破裂之後才發現20%以上的房子都是空的,而沒有崩盤之前,房子總是不停的建,不停的賣,表面上看似乎供不應求!其實這裡面已經沒有剛需了,人手數套房,全是為了炒而買的!人口不斷湧入,房子不夠住那都是慌言,就是為了掩蓋泡沫的真相!
除此之外,一場全民炒房運動之後,日本的房價曾暴跌過49.56%;美國的房價也在次貸危機中無情的腰斬過;中國香港房價整體跌幅也高達過70%,超過10萬名香港人淪為「負資產」;內地城市溫州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中,房價曾暴跌30%-40%,個別豪宅價格甚至5折甩賣。這些都是血淋淋的事實。
不管曾經的樓市經歷了多少的暴跌的驚濤駭浪,一線城市堅挺的房價讓中國老百姓依舊相信樓市不破的神話。這一邊,有人在奮不顧身投入到炒房的熱潮中,眼見著一線城市的房價創出新高,然而事實上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略有下調趨勢;另一邊,一些商業大佬對樓市毫無眷念,逐步謀劃退出房地產行業。
早在2017年的萬達年會上,王健林就宣布, 萬達商業2020年以後原則上不再搞重資產,全部為輕資產,除了萬達城配套的住宅外,也不再新增住宅開發,逐漸從地產開發這個行業退出。 接著,萬達繼續瘦身,變現,收縮,退出。7月萬達以637.5億元的總價將77家城市酒店全部股權以及13個文旅項目的91%股權分別轉讓給富力和融創。隨後,萬達密集收回至少400億元萬達廣場項目公司的注冊資本金。
在王健林賣掉了鋼筋混凝土的肉身,留下了輕資產的靈魂之前,香港首富李嘉誠早有動作,2016年剛出售了上海浦東世紀匯廣場之後,又迅速賣掉了香港中環中心。這位熬過兩次石油危機、中東戰爭、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世界金融危機的香港富豪,有一個投資原則是「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對於樓市,這個精明的商人表示: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地步就有風險了,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房子的價值本該是給人住的,卻變成了一種投資品,通過交易炒作來謀取暴利。長此以往,樓市價格越炒越高,泡沫不斷通脹膨脹,這就好比股市,有人看到最早炒房的人賺到了錢,於是後面的人跟風不斷高買高賣,人們瘋狂地砸進巨額資金,到最後樓市泡沫托不住了(國外已有先例),裸泳的人沒有及時退出,反而成了最後一個接盤俠,這是非常危險的。
七、
凡是玩過DOTA等競技游戲的人都明白,一局比賽雙方或多方因競技、人頭懸殊差距過大,而造成無法逆轉的現象,稱之為崩盤。
當一個行業湧入過多資金,價格被炒得越來越高,無人接盤時便會走向崩盤,商品的價值就會淪為一堆廢紙。每一次崩盤背後,暗藏著人類無窮無盡的慾望,當慾望突破理性的邊界,結局便無法控制。
我們所能做的,是在當全民被捲入一場慾望的交易中時,用僅存的理性來還原經濟本質,盡量避免崩盤之後,被世界拋棄的厄運。
從今天起,我們要學會踏實耕耘、遠離資產泡沫,正視投機風險。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夜暴富的永恆神話,也沒有不勞而獲的永久成功。你靠投機炒作贏來的每一份成就,或許未來的某一天都會還回去,崩盤的噩夢潛伏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能被引爆。
每次崩盤之後,每個人的命運將被重新定義,有人成功躲過危機,有人萬念俱灰,有人劫後重生。只願我們在慾望面前,不要重蹈覆轍。
『柒』 李嘉誠投資了多少比特幣
李核伏嘉誠被問到如何看待比特幣行情時只表示:「我就保守的,鬧坦(比特幣)絕對有風險」。液氏桐之所以稱保守,是因為2014年只投資了1個多億港幣到比特幣終端市場。
『捌』 比特幣:通往小目標之道
這篇文章很簡單,就是對一個現實問題的務實思考:如何一輩子賺到1個億?
「1個億」被定義為1個小目標,這應該是來自於當年王首富著名采訪語錄。「如何」,就是方法、辦法,或者叫做途徑、道路。
對有些人來說,1個億也許算不得什麼。但是對於大多數讀者朋友而言,循規蹈矩的話,即便是日夜勞作,一輩子都未必見得能賺到1個小目標。
所以1個小目標還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目標了——如果不是特別貪心的話。而且其實現難度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並不低。
要做到這個困難的事,就需要借力時間杠桿進行放大。
借力時間杠桿的最好方法,眼下我們這代人能看到的,也許就是囤大餅。
大餅,就是那個通往小目標之道。
在剛剛舉行的2022邁阿密比特幣大會上,著名矽谷投資人Peter Thiel預言說大餅將來還能再漲100倍。
如果我們相信大餅未來還能再漲100倍,那麼只要現在囤夠價值100萬的大餅,將來就可以值1個億,實現開頭的小目標。
按照今天4萬刀的價格水平,100倍就是400萬刀。
我在2020年9月12號(當時比特幣價格僅1萬刀出頭)寫《比特幣史話》時寫到(鏈接),如果按照SWIFT/CHIPS今天carry的價值量來對標未來的比特幣,那麼一枚比特幣至少要價值300萬刀才能滿足需求。
至少在比特幣價格僅僅1萬刀的時候,我就相信大餅若成功,應該可以至少達到300萬刀這個水平。這和Peter Thiel的400萬刀在同一個數量級上。
問題是很多人不相信大餅未來還能再有100倍。
只能說,太多人被山寨幣的輿論攻勢洗了腦。告訴你大餅不可能再有百倍漲幅,不過是為了忽悠你放棄大餅買它山寨幣的伎倆罷了。
如果堅信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大餅百倍,那麼攢夠1個小目標這個不可能就轉化成了另一個問題:如何盡快囤夠價值100萬的大餅。
或者換句話說,如何現在攢夠100萬投入大餅。
掙100萬,對很多的普通人、普通朋友而言,就不應該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一個努力可及范圍之內的問題了。
如果100萬還有困難,那麼還可以退而求其次,等比例縮小目標嘛。比如,主動把1個億小目標縮小為5000萬,那就只需要投50萬;縮小為2000萬,那就只需要投20萬。
如果你場外掙錢能力更強,也可以等比例放大小目標。
李嘉誠曾經說過一句話:掙點兒小錢,人人努力皆可為之;要賺大錢,還得靠命。
20萬、50萬、100萬,這屬於掙小錢。1個億,甚至幾個億,那就屬於賺大錢。
而什麼是命呢?我們這代人的命,就是當我們恰逢青壯年能掙錢的時候,比特幣誕生了,正處於早期紅利階段。
所謂的命,其實就是時代的重疊,或者說,時間的同時性。
攢100萬,囤大餅,然後靜靜的看著它變成1個億。100萬 x 100 = 1億,這就是通往小目標之道。這個道,就是比特幣。
我經常引老子哲學說比特幣近於道。這個道,不是哲學空談。這個道,就是財富之道。非常務實。
這可能也是我們目前眼下能夠看到的、大多數人有機會把握住的、為數不多的、比較靠譜的財富翻身機會了。
這就是屬於我們這代人的獨特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