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核心錯誤
⑴ 比特幣的四大弊端你知道嗎
論述題:請回答比特幣有哪四大弊端?並論述目前有哪些技術能彌補這些不足?
答:比特幣的四大弊端分別是:交易確認時間長、需要大量算力投入、難以承載商用場景、社區治理過於片面。目前Bitterfly——蝴蝶矩陣熵權共識演算法能彌補上述不足。
1. 交易時間縮短至15秒,賦能商業應用新生態
比特幣交易的生命周期始於交易的創建,目前比特幣系統中一般取6個區塊作為交易確認時間,即在交易被寫入區塊後再等待6個基於該區塊生成(一般是60分鍾),再實際進行該交易其他資產的交接,而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
針對這個問題,Bitterfly改進了工作量證明機制:首先,Bitterfly的共識達成發生在驗證節點之間。參與投票節點的身份是事先知道的,每個驗證節點都預先配置了一份可信任節點名單,在名單上的節點可對交易達成進行投票。其次,Bitterfly共識演算法的拜占庭容錯(BFT)能力為(n-1)/5,即可以容忍整個網路中20%的節點出現拜占庭錯誤而不影響正確的共識。因此,演算法的效率比POW等匿名共識演算法要高效,商用級的區塊鏈確認速度(5000+TPS)將交易的確認時間縮短到了幾秒鍾,完全可以滿足絕大多數的交易不受時間限制,實時進行。
2. Cloud-API雲伺服器挖礦,減少算力+電力投入
從2010年開始挖礦,隨著越來越多的礦工加入比特幣網路中,挖礦的難度急劇增大,全網每秒要進行幾萬億次的哈希計算,挖礦對電腦的硬體和礦機的性能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隨著被挖出的比特幣數量逐漸減少,礦工們為了確保有利可圖,成千上萬台礦機每天24小時挖礦,用電量消耗十分龐大。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開采這種加密貨幣所需電力激增至每年77.78太瓦時,相當於智利的總耗電量。
Bitterfly作為一條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公鏈,改進了比特幣的挖礦方式,首次提出雲伺服器挖礦Cloud-API的概念。Cloud-API支持多種類型計算設備,包括接入全球多個雲伺服器供應商,如亞馬遜雲、微軟雲、阿里雲、谷歌雲、IBM雲等,通過高效聚合全球算力資源,實現挖礦裂變效應,不僅大幅度降低了挖礦門檻,還能有效避免資源浪費。從投資成本角度來說,在保證礦機高性能運作下,節約電力將使傳統的專用礦機不再具有優勢甚至面臨被淘汰的境地。
3. POW+Bitterfly雙層演算法,承載商業應用之需
比特幣由於系統吞度量(TPS)每秒處理的數量過低,很容易造成網路擁堵嚴重,難以滿足用戶交易的核心訴求。在落地應用方面,由於擴展性差、交易費用高、確認時間長等問題,導致比特幣難以承載更大的商用場景。隨著「區塊鏈+」的概念不斷深入推進,用戶已從單純的關注數字貨幣價格和交易,逐步轉為更加重視其使用范圍的大小。根據市場需求提高落地應用能力是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
Bitterfly開創性地提出了POW+Bitterfly雙層演算法,即改進型 PBFT 演算法。Bitterfly通過 POW 演算法確保底層區塊足夠安全的同時,以價值儲存、去中心化數字資產兌換、支付與清算等技術,服務多種商業生態和應用。根據使用者(個人、企業、政府)、資產所有者、服務運營商、產業鏈上不同經營主體(設備供應商、在線電商、金融機構、物流企業等),以及區塊鏈業務特點,對底層進行模塊化拆分,達到應對多維度、多角色的安全防護、數據隱私保密、分布式數據存儲、可信數據資產接入和交易。
4. 21個創世節點,凝聚社區共識
比特幣社區的上層管理就算是最低門檻也是大部分人的天花板,因為比特幣的社區治理更側重於技術的升級與維護,且治理體系非常復雜,需要極強的專業能力。雖然社區「人人可參與」,只要大體上認同比特幣的核心價值並願意參與其中相關活動,就可以被認為是社區成員,但相較於金字塔頂部而言這些人缺乏認同感,流動性較大。
所以,Bitterfly從機制上首要倡導的就是讓每個節點主動推廣Bitterfly的價值觀,在理念上達成一致。其次,以「做貢獻,得獎勵」的方式促進社區共享共治,形成合力穩健發展。Bitterfly社區將不設准入門檻,不論是否擁有技術背景,均可競爭節點資格。Bitterfly總共誕生210個節點,節點會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社區未來的發展。
近來在國外科研社交服務網站Researchgate上,一篇由哈佛大學學生發表的文章:「Bitterfly:蝴蝶熵權共識演算法」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在肯定比特幣價值的同時,也指出了POW共識演算法的弊端,並表明在技術方面比特幣對區塊鏈的未來難以為繼。
在比特幣問世11年後,它能否繼續支撐整個區塊鏈行業被再一次放在話題桌上討論,
而該名學生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同樣給出了解決方案,那就是蝴蝶熵權共識演算法。蝴蝶振翅,颶風將起。Bitterfly變革世界的力量從每一次全力以赴的展翅而始。
點擊頭像關注更多內容
⑵ 比特幣分叉出了什麼原因
比特幣分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比特幣分叉是由於網路內的共識規則發生變化導致的。這種變化可能源於比特幣軟體更新或網路內的技術分歧。具體來說,比特幣分叉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軟體更新引發的分叉
隨著比特幣網路的不斷發展和升級,軟體更新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情況下,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推出新的軟體版本或更新,以修復漏洞、提升性能或引入新功能。然而,如果這些更新不能得到所有節點的共識和支持,就可能導致網路分裂成兩個版本,從而產生分叉現象。
二、技術分歧導致的分叉
比特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其開發和運營依賴於全球范圍內的開發者社區和網路節點。隨著比特幣的發展,社區內部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技術觀點和理念。當這些分歧無法通過協商達成一致時,可能會導致部分節點選擇遵循舊有的規則,而另一部分節點則採用新的規則。這種情況下,比特幣網路也會發生分叉。
三、硬分叉與軟分叉的區別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的分叉分為硬分叉和軟分叉兩種形式。硬分叉是指網路升級後,舊節點無法識別新節點的區塊鏈賬本,導致網路分裂成兩個獨立的鏈。而軟分叉則是一種更為平滑的升級方式,通過逐步引入新功能和修改規則,確保新舊節點都能在網路中共存和交互。
綜上所述,比特幣分叉主要是由於網路內的共識規則變化、軟體更新和技術分歧等原因導致的。這種分叉現象是比特幣去中心化特性的一種體現,但同時也需要網路內的參與者和開發者共同努力,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⑶ 比特幣核心錢包 bitcoin core同步太慢的解決方法 自己研究出來的高手勿噴
通過編輯配置文件bitcoin.conf增加節點來獲得最快的同步速度
將一下節點編輯到bitcoin.conf底部
2021-11-27更新:下面節點可能大部分都失效了,用Python做了一個每12小時爬取節點信息
使用方法:打開下面網址復制節點=>打開Bitcoin軟體=>設置=>選項=>打開配置文件=>文本文檔打開=>粘貼到最底下!=>保存=>重啟Bitcoin
https://www.diuhuo.com/bitcoin
同步錢包的速度還是很可觀的,我的帶寬是200M
connect=47.56.189.12.8333
connect=47.92.101.39:8999
connect=47.112.122.9:8999
connect=223.166.74.204:8333
connect=118.190.210.209:8333
connect=129.211.99.116:8333
connect=111.199.230.241:8333
connect=180.76.239.66:8333
connect=116.230.185.120:8333
connect=114.85.126.50:8333
connect=47.99.158.238:8333
connect=116.62.123.162:8333
————————————————
⑷ 比特幣核心錢包導入後沒余額
由於各種原因不小心觸發條件,那麼你的資產就殲手真的可能歸零。
導入錢包和創建錢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動作,可能有的人會問這也能搞錯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與imToken客服小組交流的時候發現,用戶反饋導入錢包資產歸零時,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明明是要導入錢臘橘包,而用戶選擇的卻是創建錢包,創建出來的新地址自然是沒有任何資產的。
曾經和盈富財經學院的老師們聊過,他們講解過一些關於這方面的信息,在比特幣交易中,UTXO通常被作為基本單位,一旦被創建後就不能進行分割,只能在下一次的交易中被花費掉氏局嫌,進而產生新的UTXO。
⑸ 比特幣作為替代性貨幣的「缺陷」有哪些
比特幣作為替代性貨幣的「缺陷」
比特幣的理念對現有的貨幣發行和流通體系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但比特幣本身並不能替代法幣,不僅源於政府是否允許,更源於其自身的內在限制。
交易處理能力限制。每個區塊大小被限定在1M,每個交易大約250位元組,所以每個區塊最多容納4000個交易。由於每個被認可的區塊平均產生時間為10分鍾,意味著每秒鍾只能處理7個交易。
意味著什麼,隨著區塊鏈交易的火爆,很多交易不得不排隊等待被寫進比特幣區塊鏈。交易處理能力的限制反過來也會影響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貨幣的適用范圍和場景。
底層密碼演算法可能被攻破。比特幣選擇的哈希函數具有碰撞阻力(如果無法找到兩個值,x和y,x不等於y,而H(x)=H(y),則稱哈希函數H具有碰撞阻力),但世界上沒有哈希函數具有真正的防碰撞特性,只是被攻破的概率極低而已。問題在於,一旦被攻破,意味著整個比特幣的安全性將受到根本性威脅,屆時,比特幣可能一文不值。其實,僅僅這種憂慮本身,就會影響人們對於比特幣的信心。
此外,比特幣的總量、切分性和區塊鏈獎勵結構等也會在比特幣發展的某一階段成為制約性條件。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發布新的基礎版本,在分布式架構中,不能確保所有的節點都更新最新的協議,新版本的發布又會帶來分叉的問題。
當然,通過引入嚴格的驗證機制,可以做到通過一段時期內對軟分叉的容忍來實現對底層協議的更新,不會對比特幣的價值帶來根本的影響,但替代法幣的確非其所能勝任。
目前,對比特幣的定位,業內達成的共識也是「數字黃金」或者稱「准數字貨幣」,而非數字貨幣,通過對第三方中介平台的規范與監管,將有效交易集中在場內,可以成為一種新型可投資資產。而其「准數字貨幣」特徵更多地是對法幣的數字化演變提供思路上和技術上的啟示意義,何談替代。
最後,關於比特幣的匿名性與洗錢風險,也一直存在爭議。的確,不要求大家用真實身份加入是比特幣系統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比特幣交易做不到真正的匿名,一個用戶用不同身份做的不同交易有辦法被最終追蹤到;而通過比特幣錢包、交易所等第三方服務機構所做的交易,受到監管機構的反洗錢管理,背後其實都是實名制的。
⑹ 比特幣的核心技術包括 比特幣三大核心技術
眾所周知,比特幣是虛擬貨幣的一種,最早在 2008 年的時候由中本聰提出這一概念,在 2009 年的時候正式誕生。但是比特幣的很多核心技術並不是中本聰發明的,而是他將這些技術都結合在一起才創造了比特幣。那麼,比特幣的核心技術包括哪些呢?對此問題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繼續往下閱讀。
比特幣的核心技術
1、非對稱加密技術:非對稱加密技術與對稱加密技術最大的不同是有公鑰和私鑰之分,簡單來說就是公鑰和私鑰是一對,如果用公鑰對數據進行加密,那隻有用對應的私鑰才能解密,從而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對應到比特幣中就是比特幣的地址和私鑰;
2、點對點傳輸技術:點對點傳輸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去中心化,讓用戶不需要中心伺服器就能進行信息的傳輸,在比特幣中的體現就是比特幣無需央行等中心機構發行,它能夠由計算機自己產生;
3、哈希現金演算法機制:這一技術被應用到了比特幣的發行機制當中,就是用戶用自己電腦的算力進行挖礦,然後比特幣網路就會產出比特幣給第一個挖出區塊的礦工。
好了,以上就是比特幣的核心技術包括哪些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助到遇到此類問題的小夥伴。
⑺ 比特幣是完美的,但它依然是一場「騙局」
我不知道大家對「騙局」這個詞怎麼理解,狹義的解釋是「違背常理或認知的事情」。
但這個解釋是有瑕疵的,誰能夠保證「常理」和「認知」就一定是正確的?
這就很辯證唯物主義了。
曾經布魯諾為了宣傳日心說,被羅馬教廷說成是騙子,然後被活活燒死。
從 歷史 來看,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 可以說民眾的「認知」來自於頂層的設計和科學的發展,如果事情太過於超前,或者和頂層的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往往會被定義為「騙局」。
比如說比特幣。
比特幣最近是抓盡了眼球,這種漲幅比蹦極還刺激。
圍繞比特幣的爭論一直沒有停過,到底是「未來 科技 」還是「騙局」,大家各執一詞,今天我用大家能聽明白的中文,把比特幣講講清楚。
1、 什麼是錢?
討論比特幣之前,我們先要弄明白「錢」是什麼東西。
在原始 社會 ,是沒有「錢」的概念的,大家都以物換物,比如我有一頭牛,你有三頭羊,大家可以互相交換,你能吃到牛肉,我能吃到羊肉。
但是以物換物有個問題,不方便。
比如我有一頭牛,你只有一頭羊,一頭牛換一頭羊顯然是虧本生意,你還要捆綁銷售才行,但你捆綁的東西又不一定是我要的,這就很麻煩。
於是大家想,要不用什麼固定的,方便攜帶的東西來作為交易媒介,這樣上面的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於是鹽,貝殼,銀子,黃金,各種交易中介就誕生了。
這些交易中介就是初期的「錢」,它們最大的特點是,本身都是具有價值的,所以錢的核心就是價值。
我幫你幹活,你給我錢,拿到錢以後我又可以去交換別的我需要的物品。
當你要用「錢」去交換價值的時候,你必須讓人們相信「錢」本身就是具有價值的,至少可以持續到他做下一次交換。
所以黃金在很長一段時間,包括現在,都被認為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准。
但是手持黃金交易還是不方便,比如你有一公斤黃金,叫了個外賣需要0.1克黃金,請問你怎麼把0.1克鋸下來?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紙幣就誕生了。
紙幣又輕,交易又靈活,簡直是居家旅行,殺人越貨的首選。
一般是這樣操作的,你跑到政府去存了價值1萬塊的黃金,然後政府給你一個收據,這個收據可以在市場上流通,表示1萬,這個收據就是鈔票。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金本位,是1717年一個叫牛頓的人發明的。
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變化,這種金本位逐漸跟不上節奏了。
第一,黃金的產量已經遠遠低於產品的增幅,黃金沒法滿足市場流通性的需要;
第二,世界上的黃金產量不是均勻分配的,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這就完全限制了世界上其他國家金幣流通性的需求。
直到一戰爆發,金本位就這么崩潰了。
但是生活還要繼續呀,所以各國政府跳出來說,這樣吧,咱不去管黃金了,老百姓們只要相信我就行了,我來做擔保,保證你手上的鈔票一樣正常交易。
於是紙幣和黃金就這么脫鉤了。
2、 法定貨幣的不足之處
那麼沒了黃金的加持,為啥紙幣還是可以正常使用呢?
那是因為有了政府的信用在,大家都相信政府不會跑路,這就是「法定貨幣」的由來。
就這樣,大家從相信「黃金」變成相信「政府」,從相信「實物」過渡到了相信「人」上去了。
但是法定貨幣還是有明顯的不足:
第一,高度中心化。
既然法定貨幣都是由中央政府統一印發,那麼中央政府就成了最大的風險點。如果政府破產或者被倒閉,法定貨幣的價值立刻歸零。
此外,高度中心化意味著權力的高度集中,當政府有了貨幣印刷權,就相當於控制了整個國家的價值體系,等於有了無限絕對的權利。
比如美國這次無限量QE,就是絕對的權利產生的畸形產品。
第二,貨幣印刷的數量無法控制。
政府可以需求無限制印錢。大量的貨幣湧入市場,會導致貨幣的購買力越來越低,錢自然就越不值錢了。
理論上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商品的價值應該是越來越低才對。但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明顯可以感到商品越來越貴了,比如08年一碗牛肉麵4塊,到了21年,至少要10塊錢。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辛巴威,09年金融危機以後,辛巴威經歷了惡性通貨膨脹,票面上的0越來越多,法定貨幣「一天一個價」,最後導致政府信用徹底破產,沒人敢用本國貨幣了,全部投向美元的懷抱。
第三,使用者無法完全控制自己持有的貨幣。
人們把貨幣的控制權交給了政府或銀行,等貨幣數字化以後,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
這意味著,只要有必要,政府隨時可以凍結你的資金。對普通人來說,這倒是無所謂,但是對於那些違法犯罪的人,這就相當不「友好」了。
即使你不用電子貨幣,只用現金,政府也可以隨時取消貨幣的法定身份。
比如委內瑞拉在2008年的時候廢除了原來的玻利瓦爾貨幣,強行用新貨幣強勢玻利瓦爾代替,比率為1000:1;然後又在2018年廢除了強勢玻璃瓦爾,用新貨幣主權玻利瓦爾代替,比率10萬:1。
3、 比特幣是解決貨幣矛盾的根本辦法
以上這些都是現有法定貨幣的不足,那麼有什麼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呢?
2008年10月,有個叫中本聰的人在網上發布了一份白皮書,創造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比特幣。
比特幣的核心就是沒有中央管理系統,它的數據全部存在每個個體中。
什麼意思呢?
以銀行為例,我們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把我們的賬戶存在伺服器里,記錄交易和余額,我們相信銀行,銀行相信它的伺服器。
賬戶的信息只有銀行自己知道,比如隔壁老王卡里有多少錢,我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銀行門清得很。
然而,比特幣卻恰好相反,它是一種透明賬本。
在任何時候我都能看到其他人的余額,交易狀態,只是這些信息都是匿名的,你能看到一切都在發生,但並不知道究竟誰在做這些交易動作。
就好像你開了一個上帝視角,每個人的金融行為都在你的眼皮子底下,可是你並不認識他們,就看到大家很忙碌地轉賬收款。
每筆交易都是透明的,可追溯的。
這意味著,每個人對自己手上的比特幣有著充分的控制權,任何個人和政府都無法凍結其賬戶,可以隨心所以地自由交易。
就像第一筆比特幣交易,有個叫Laszlo Hanyecz的人,在2010年花了10000個比特幣買了2個披薩,這筆交易至今都能在網路上找到。
當然,按現在的價值算,這位小哥大概花了4億美元,吃了2個披薩。
要不是他自己發帖詢問,根本沒人知道究竟誰花了這10000比特幣買披薩。
正因為大家都能看到整個比特幣的交易情況,這意味著每個參與到這個系統里來的計算機都有一份相同的賬本,不存在像傳統銀行那樣集中管理。
這就是我們一直聽到的區塊鏈技術。
每台計算機都是有「群體意識的個體」,如果有人想破壞賬本或者盜取賬本里的數據,那意味著他需要把所有接入系統的計算機同步破壞,以現在人類的 科技 ,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換一句話說,比特幣相對傳統貨幣,更安全。
最後,中本聰想創造一個沒有通貨膨脹的世界,所以比特幣的數量是有上限的,為2100萬枚,大約會在2140年挖光。
由於貨幣總量有限,這意味著比特幣不會像美國那樣隨意印錢導致通貨膨脹,一切設想都非常之烏托邦。
4、 盡管如此,比特幣在當今 社會 依然只是「騙局」
既然比特幣有那麼多傳統貨幣無法企及的優點,為何絕大部分民眾和政府都不接收這種貨幣,認為它是騙局呢?
這就回到我文章一開頭說的那幾個原因:
第一,太超前,民眾無法接受。
在普通老百姓心裡,貨幣就是政府的信用,是一種值得依賴的媒介。而比特幣就好像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背後有誰來為他背書,或者說萬一出了問題,我去找誰?
這種心理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而且其中的教育成本太高,根本無法做到完全科普,就好像比特幣已經存在了十幾年了,又有多少人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操作模式?
第二,嚴重沖擊了政府的利益。
以美國為例,美元是全世界通用貨幣,外貿結算都靠美元。美國通過美元可以肆無忌憚地收割其他國家,這也是它敢無底線QE的最大依仗。
想像一下,如果比特幣一躍成為國際通用貨幣,美國會同意嗎?這相當於降維打擊,直接把美國打回農耕時代。
現在雖然有一些美國企業願意接受比特幣交易,那是因為這規模實在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對於美國政府來說,就好像下面的人拿了大富翁裡面的紙幣交易來交易去,根本無傷根基。
要知道任何國家對主權貨幣的控制都是最高級的許可權,一旦失守,國家的政權和信用也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從這點看,比特幣幾乎是全世界各國政府共同的敵人。
第三,比特幣的價值非常不穩定,無法用於日常交易。
最近幾個月是最明顯的,從1萬美元到4萬美元,只用了半年,漲跌50%算正常浮動。這就讓人很迷惑,我究竟對自己的商品應該如何定價?
作為法定貨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定,穩定壓到一切。
想像一下,今天人民幣兌美元是7:1,過了一個月直接變成3:1,又過了一個月變成5:1,這種情況下,誰還敢用呢,直接用美元不就好了?
所以這也是比特幣無法取代法定貨幣最根本的原因。
比特幣就像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切都是最優解,但是它缺少了核彈和航母的護航,根本無法和主權貨幣對抗,至少在人類完全統一前不可能。
我們現在依然位於「地心說」的階段,對與錯,真實與騙局,對我們而言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處於這個時代,就註定比特幣只能是空中樓閣。
一種無法落地的商品,再完美,也不過是用於收割的鐮刀罷了,它的價值僅存在於泡沫中。
公眾號:【頭部大號】
茶餘飯後,酒足飯飽,閑談,聊天,吹水的談資,看這就足夠了。政治, 歷史 ,經濟, 科技 , 社會 ,深度解剖,吹兩個半小時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