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交易記錄幾百g
1. 數字貨幣錢包有伺服器嗎
資產安全一直是區塊鏈投資中最重要的問題,而錢包,則是用來存儲資產,如果錢包出了問題,所有資產都將丟失,今天,我們來介紹錢包的種類。平時我們經常聽到熱錢包、冷錢包以及硬體錢包等,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把數字錢包作不同的分類,下面我們一起聊聊常見的幾種數字錢包分類方法。
根據私鑰是否掌握在自己手裡分類
在數字貨幣的世界裡,私鑰代表了資產的所有權以及支配權,只要掌握了私鑰,就掌握了數字資產,根據私鑰是否掌握在自己手裡,可以把數字錢包分為中心化錢包和去中心化錢包。
如果私鑰上傳到服務提供商的伺服器里就叫中心化錢包,用戶並沒有掌握私鑰,私鑰是在服務商手裡,例如我們在中心化平台進行交易時,數字資產就是存儲在交易平台的數字錢包里的,我們並沒有掌握私鑰,理論上交易平台可以轉走我們的資產。
如果我們使用的數字錢包私鑰是在自己手裡掌握,服務商並沒有上傳並存儲我們的私鑰,這樣的數字錢包就叫做去中心化數字錢包,目前許多數字錢包都是去中心化的。
我們的數字資產,既可以存儲在平台,這樣更方便進行交易,也可以存儲在去中心化數字錢包里,自己管理私鑰,理論上會更加安全。
根據私鑰存儲過程中是否接觸網路分類
我們經常聽說平台一般會把大部分數字資產存儲到冷錢包,主要是為了安全的考慮,而把少量的數字資產存儲在熱錢包,以方便交易。
為什麼把數字資產存儲在冷錢包更加安全呢?因為冷錢包並沒有聯網,所以它的安全性大大增加,而熱錢包是聯網了的,因此理論上熱錢包的安全性不如冷錢包。
常見的冷錢包有紙錢包、腦錢包、硬體錢包離線手機錢包等,只要沒有聯網的數字錢包都可以統稱為冷錢包。
紙錢包就是我們把私鑰抄寫在紙上的數字錢包,這也是比較常見的備份私鑰的方式;
腦錢包通常是指把私鑰牢記在自己腦子里,不過也不是說奇葩的神人可以記住那一長串毫無規律的哈希私鑰,這個難度太大了。而是記憶助記詞或者通過在線腦錢包生成工具來生成特定方便記憶的「腦錢包密碼」,不少人使用自己喜歡的句子甚至是把密碼藏在詩歌里,當然,最後大量被盜的事實證明這樣非常不安全;
硬體錢包是指將數字資產的私鑰,單獨存儲在硬體設備中,與互聯網隔離的錢包。硬體錢採用離線存儲,設備又在自己手裡,掌握了數字資產的絕對控制權,這樣黑客就無法輕易拿到私鑰;
另外,一些從不聯網的手機或電腦,也可以製作成冷錢包。
和冷錢包不觸網不同的是,熱錢包是聯網了的,例如我們平時比較常用的手機錢包、PC端錢包等,都屬於熱錢包。
下面用思維導圖總結下:
根據託管與非託管形式錢包分類
根據託管與非託管形式錢包分類,可以把數字錢包分為全節點錢包和輕節點錢包。
全節點錢包是指同步了區塊鏈上所有數據的錢包。例如,比特幣的全節點數據已達到了幾百G,比特幣全節點錢包需要同步所有的數據,全節點錢包雖然占據存儲空間比較大,但可以實現完全去中心化。
輕節點錢包則是依賴於區塊鏈上其他全節點錢包,僅同步與自己相關的數據,從而實現了部分去中心化。例如我們常用的比特幣錢包就是輕節點錢包,在使用這些錢包時,只下載與自己比特幣賬號相關的數據,下載幾百G的數據也不現實。
中心化錢包是指所有的數據均從自己的中心化伺服器獲得,數據依賴錢包服務商自己的賬本,它的交易效率很高,基本可以實現實時到賬,例如我們在交易平台的錢包就是中心化錢包。
2. 用筆記本在家挖礦,一天可以挖幾個比特幣
現如今,試圖使用筆記本或家用電腦在家中進行比特幣挖礦,無疑是浪費時間,連比特幣的最小單位——1聰(1比特幣等於1億個聰)都不可能獲得。如果挖礦真的像人們想像中那麼簡單,那麼比特幣礦場就不會建立在遠離城市、靠近發電廠的山區,也不會有那麼多耗電量巨大、價格昂貴的專業礦機。
如今,一台專業礦機的算力可達110TH/s,功耗為3250w,即每小時耗電3.25度。這樣一台礦機一年可以產出0.2158個比特幣,年耗電量為284700度電,如果以每度電3毛錢計算,電費高達85410元。110TH/s的算力意味著每秒可以進行110萬億次哈希碰撞。
對比一下,一塊性能出色的GTX 1080Ti Neptune水冷顯卡,其超頻後的算力約為1.8GH/s,即0.0018TH/s。按照這個速度,挖出一個比特幣簡直就是遙不可及的事,更不用說用普通家用電腦了。
實際上,在家用電腦挖礦在2010年之前是有可能的。2010年,挖一個比特幣需要經歷7.3百萬次哈希碰撞。當時,如果懂得如何挖礦,用普通電腦是有可能挖到比特幣的。但當時比特幣的價值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具有吸引力,就像所有人都後悔沒有早點買房一樣。
然而,自2016年起,隨著挖礦難度的增加,比特幣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給人一種比特幣價格與算力增加成正比的錯覺。實際上,通過觀察算力曲線和價格曲線,我們會發現,價格和算力並不總是成正比,它們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漲有跌。這時我們才會意識到,比特幣具有了股票、債券、期貨等市場屬性,可以被炒作,也受市場、政策等因素的影響。
按照中本聰的演算法,比特幣的總量約為2100萬個。最初,每完成一次記賬就會獎勵50個比特幣,但每4年獎勵會減半,預計到2140年獎勵將降至0。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挖出比特幣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用家用電腦挖礦放在2010年以前或許還有可能,但現在已經不可能了。比特幣的價值在2月20日早晨突破了56000美元,24小時內上漲了8.29%,成交量為753.9億美元,市值達到了1.04萬億美元。
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要妄想用筆記本在家挖比特幣了。保持當前比特幣的全網算力難度不變,即便是使用當前性能較好的3060顯卡,也需要1400年才能挖出一個比特幣。時代已經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如果現在是2009年或2010年的那個時間節點,家用電腦當時確實是可以支持挖掘比特幣的,因為全網算力不高,參與量很少。
總之,比特幣已經過了可以用家用電腦挖礦的時代。現在,想要挖礦至少需要配備1050ti以上的顯卡,而且顯卡越多,解碼越快,同時對電費和顯卡壽命的消耗也是不小的費用。因此,作為普通人,最好不要打比特幣的主意,以免失望。
3. 比特幣年內極端走勢預測:陰跌到5萬,還是爆漲至25萬
想緊跟市場動態,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行情嗎? http://www1.itou8.com/ba/
2025 年 3 月 31 日,比特幣在 83000 美元的邊緣搖搖欲墜,較兩個多月前 109000 美元的巔峰跌去約 24%。市場如同一座巨型蹺蹺板,一端是深淵的低語,另一端是星空的誘惑。
今天,我們聚焦兩位加密圈的重量級智者:Lekker Capital 的掌舵人 Quinn Thompson 預言比特幣將慢性失血至 5 萬 -5.9 萬美元;Maelstrom 的教父 Arthur Hayes 則豪賭其將乘 QE 東風沖向 25 萬美元——這是他在最新文章中重申的年內目標,盡管他也曾戲言百萬美元的終極願景。兩人的邏輯如棋盤上的黑白子,截然對立卻引人入勝。
比特幣年內極端走勢預測:陰跌到5萬,還是爆漲至25萬?
Quinn Thompson:華爾街的「冷血預言家」
Quinn Thompson 是 Lekker Capital 的創始人,一位從傳統金融轉型加密領域的「老兵」。他曾在華爾街操盤億萬資金,以精準的宏觀洞察聞名。2024 年,比特幣尚在高位時,他的 X 帖子已唱衰市場,被奉為「先知遺言」。Thompson 的風格冷靜而犀利,像一位手握手術刀的醫生,擅長解剖經濟的脈絡。他的預言往往帶著一絲冷酷的宿命感,彷彿早已看透市場的起落。
Thompson 的預言如同一出慢節奏的悲劇:比特幣不會轟然崩塌,而是如慢性病患者般逐步衰竭,最終跌至 5 萬 -5.9 萬美元。「這不是閃電般的墜落,而是那種讓人抓狂的慢性折磨,」他在 CoinDesk 采訪中說,「投資者會一遍遍問『到底了嗎?』,卻只能在迷霧中煎熬。」他的悲觀建立在特 朗普政府政策的「四大逆風」之上,邏輯清晰而步步緊逼:
政府支出的「斷崖式緊縮」
由 Elon Musk 領銜的政府效率部門(D.O.G.E.)計劃在 5 月底前削減 1 萬億美元開支,長期目標更是砍掉 7 萬億。Thompson 指出,政府支出一直是近年經濟和就業的支柱,「這些錢流進人們口袋,撐起了度假和超市消費。現在這根支柱要被抽走,經濟怎能不晃?」他冷笑道:「別管你喜不喜歡教育部,那些美元可是真金白銀的血脈。」
勞動力市場的「鐵腕收縮」
特朗 普對非法移民的強硬政策將壓縮勞動力供給。過去,移民潮壓低了工資,助推了增長;如今邊境封鎖和遣返加碼,企業將面臨薪資上漲的壓力,有些甚至可能倒閉。「這不是慈善晚宴,是生存游戲,」Thompson 語氣中帶著一絲嘲諷,「勞動力少了,誰來幹活?」
關稅的「懸疑劇」
特 朗普的關稅政策如同一出未完待續的懸疑劇,今天加碼,明天取消。Thompson 認為,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毒葯,「企業像被吊在半空,不敢投資不敢招人,經濟活力就被活活憋死。」他形容這是「慢性窒息」的完美配方。
美聯儲的「冷眼旁觀」
盡管 2024 年底降息 100 個基點至 4.25%-4.5%,比特幣未能突破 11 萬,顯示寬松力度有限。Thompson 預計 2025 年僅 25-75 個基點的零星降息,且集中在下半年,「美聯儲像個守財奴,盯著通脹不肯鬆手。」他揶揄白宮:「Bessent 的『撥正航向』就是要戳破資產泡沫,比特幣首當其沖。」
Thompson 將此比喻為「受控燃燒」:政府試圖清理經濟「枯枝」,但若失控,可能燒出一片廢墟。他警告,這場「慢性失血」可能持續到 2026 年初,直到政治壓力迫使特朗 普轉向。比特幣作為風險資產,難逃這場慢刀割肉的命運。
Arthur Hayes:加密界的「貨幣煉金師」
Arthur Hayes 是加密圈的傳奇人物,曾一手創立 BitMEX,將其打造成衍生品交易的霸主。離開 BitMEX 後,他創立 Maelstrom,轉型為宏觀策略大師,以大膽預測和辛辣筆鋒著稱。他的文章如黑色喜劇,既有深刻洞見,又不乏對權力的嘲弄。Hayes 不僅是交易員,更像一位「貨幣煉金師」,擅長從政策的灰燼中提煉黃金。他的百萬美元願景雖驚世駭俗,但最新文章聚焦年內 25 萬美元的現實目標,足見其務實一面。
Hayes 的預言如同一場科幻史詩:比特幣將乘量化寬松(QE)的東風,從上月 76500 美元的低點飆升至 25 萬美元。他在最新文章中寫道:「我依然相信比特幣到年底能沖 25 萬美元,因為 Bessent 的『BBC』已把 Powell 按在位置上,美聯儲將用美元洪流淹沒市場。」他的樂觀基於三大支柱,邏輯如煉金術般層層遞進:
特朗 普的「債務狂熱」
Hayes 認為,特 朗普的目標是成為「史上最偉大總統」,絕不會走 Herbert Hoover 的緊縮老路,而是效仿 FDR 的印鈔之道。他在《KISS》中反問:「特 朗普想當經濟坍塌的罪人,還是印鈔救世的英雄?」答案顯而易見:債務融資是他的本能。D.O.G.E.的削減看似緊縮,實則是逼迫美聯儲開閘的「陽謀」。「他是個地產秀 man,借便宜錢是他的拿手戲,」Hayes 狡黠一笑,「削減只是前戲,印鈔才是高 潮。」
美聯儲的「被迫寬松」
Hayes 戲稱 Powell 被 Bessent 的「BBC」(Big Bessent Cock)壓制,坐在「Cuck Chair」上無還手之力。3 月 19 日的 FOMC 會議是轉折點:Powell 放緩 QT,從每月減持 250 億美元國債降至 50 億,年化釋放 2400 億美元流動性。更關鍵的是,他暗示未來可能凈買入國債,甚至解除銀行 SLR 限制,釋放 4200 億美元甚至更多。「美聯儲從不是獨立的,」Hayes 援引 Arthur Burns 的演講嘲諷,「債務壓頂時,Powell 只能屈膝。」他預測 QE 將在三季度重啟,疊加降息和 SLR 豁免,總計可能注入 3.24 萬億美元流動性。
全球流動性的「多米諾效應」
Hayes 的視野不止於美國。他指出,美元洪流將觸發連鎖反應:「習近 平會讓央行放鬆貨幣以穩匯率,增加人民幣供給;德國用印出來的歐元建軍,其他歐洲國家害怕『1939 重演』也會跟進。」這種全球寬松將為比特幣插上翅膀。「比特幣是技術 + 流動性的結晶,」他說,「技術已成熟,流動性是唯一的變數。」他估算,25 萬美元是年內目標,而百萬美元是特朗 普任內的終極願景。
Hayes 還將 D.O.G.E.視為「經濟坦克手」:削減支出、裁員 40 萬、打擊欺詐,將觸發衰退,迫使 Powell 出手。「這不是意外,是劇本,」他調侃,「Powell 要麼提前救火,要麼等大佬倒下再擦屁股,但結果都是印鈔。」
核心分歧:緊縮的深淵還是寬松的狂歡?
兩位大師的分歧如同一場哲學與策略的巔峰對決,核心聚焦於政策路徑與流動性的博弈:
政策意圖
Thompson 視特 朗普為「冷血外科醫生」,通過 D.O.G.E.、移民政策和關稅削減經濟泡沫,哪怕付出衰退代價。他眼中的白宮寧願讓經濟失血也要「治病」。Hayes 則將其看作「地產狂人」,用 D.O.G.E.製造衰退假象,逼迫美聯儲印鈔,實則為「美國優先」鋪路。Thompson 關注緊縮的直接後果,Hayes 洞悉其背後的寬松動機。
美聯儲反應
Thompson 認為美聯儲是「溫吞看客」,在通脹壓力下不敢大舉寬松,QE 遙遙無期。他預計 Powell 會謹小慎微,難以扭轉頹勢。Hayes 反駁,美聯儲是「被馴服的野獸」,在財政主導和衰退威脅下將重啟 QE,甚至祭出 SLR 豁免,化身流動性噴泉。他相信 Powell 別無選擇,只能屈從。
流動性結果
Thompson 預言「慢熊」,經濟放緩壓低風險資產,比特幣慢性跌至 5 萬 -5.9 萬。Hayes 期待「快牛」,流動性洪流推高比特幣至 25 萬,甚至為百萬美元埋下伏筆。兩人對流動性的判斷天壤之別,一個看空,一個看多。
現實進度,Hayes 的 25 萬美元預測更勝一籌?
這場 5 萬對 25 萬的較量中,數據顯示 Hayes 的「25 萬狂潮」可能更具前瞻性。Thompson 的「慢熊」邏輯在短期內有其道理:D.O.G.E.的削減已引發華盛 頓房價下跌 11%、就業數據惡化,衰退陰雲逼近。美聯儲的謹慎態度也與他的判斷吻合,Powell 在 3 月會議上雖放緩 QT,但對 QE 仍語焉不詳。若緊縮超預期,比特幣跌至 6 萬 -7 萬並非不可能。然而,這只是表象,Hayes 抓住了更深層的脈動。
Hayes 在《KISS》中一針見血:特朗 普不是經濟清教 徒,而是債務融資的信徒。他不會容忍蕭條毀掉政治資本,而是會利用 D.O.G.E.的「緊縮假象」倒逼 Powell 開閘。3 月 FOMC 會議放緩 QT 釋放 2400 億美元流動性,Powell 暗示的「凈買入國債」已是 QE 前奏。Hayes 估算的 3.24 萬億美元流動性(降息 1.7 萬億 +QT 停止 5400 億 +QE/SLR 5000 億 -1 萬億)雖未全兌現,但方向明確。更何況,全球寬松的潛在效應——中國穩匯率、歐洲擴軍——將放大這一洪流。比特幣作為「流動性晴雨表」,已在 76500 美元企穩,顯示市場嗅到了轉機。
Thompson 低估了特朗 普的實用主義和美聯儲的被動性。Hayes 則洞悉了人性與政策的博弈:特朗 普的「地產秀 man」本性註定他會選擇印鈔,而 Powell 在財政主導下的「被迫寬松」是歷史宿命。我的判斷是:短期(6-9 個月)內,比特幣可能在 7 萬 -9 萬區間震盪,消化緊縮壓力;但三季度 QE 若重啟,年底沖刺 25 萬並非空想。Hayes 的「煉金術」勝在抓住了流動性的命脈,而非緊縮的假象。
尾聲:從 5 萬到 25 萬的交響對決
這場 5 萬對 25 萬的較量,是冷靜的「手術刀」與狂熱的「煉金爐」之爭。Thompson 如棋手,步步為營,悲觀中透著冷酷的現實感;Hayes 似賭神,一擲千金,樂觀里藏著對政策的深刻洞察。無論誰笑到最後,這場辯論揭示了比特幣的真諦:它不是孤島,而是宏觀洪流的鏡子。投資者不妨「左手握 Thompson 的謹慎,右手抓 Hayes 的狂熱」,在震盪中靜待 QE 的驚雷。25 萬的鍾聲,會不會在年底敲響?你,准備好迎接這場交響樂的高 潮了嗎?
到此這篇關於比特幣年內極端走勢預測:陰跌到5萬,還是爆漲至25萬?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比特幣價格解析內容請搜索區塊鏈網路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後多多支持區塊鏈網路!
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不構成本平台任何投資建議。本文內容僅供參考,風險自擔!
點擊官網不僅提供實時更新的最新行情,讓你隨時把握市場脈搏;還有專業的網路知識推薦 http://www1.itou8.com/ba/
4. 比特幣挖礦一天賺多少
比特幣是現在全世界互聯網上最流行的一種虛擬互聯網貨幣,它現在也可以購買很多東西。這種虛擬貨幣,可以通過挖礦機的功能來獲得。?那麼比特幣該如何獲得呢?首先你的電腦應該安裝了最新版的比特幣客戶端,打開客戶端之後它會自動將網路上的全部交易信息數據下載到本地,根據網速的不同這個過程可能要幾個小時。此時你的賬戶余額是0,你可以讓你朋友送一些幣給你,但更可行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去做交易買賣,二是去做礦工挖礦。國內的很多用戶,都是選擇第二種方式,那就是做礦工去挖礦。更多的人願意自己當礦工挖礦,讓自己的電腦產生比特幣!這聽起來也相當的誘惑——只要一台電腦就能造錢!自己當礦工挖出的比特幣可以到Bitcoin 比特幣中國交易平台去兌換成真實的人民幣!現在門檻也比以前高了,最好需要專業的電腦。比特幣開采難度與已經被開采出來的貨幣量成正比。越往後開采難度越大,到了2030年2000萬個比特幣被開采出來後,剩下100萬個比特幣很可能需要幾十年才能被開采出來。現在的速度,如果24小時開著電腦,需要三個月左右才能挖到一個比特幣。
5. 數字資產錢包有哪些
數字資產錢包有imtoken、比特派、庫神、虎符等,下面詳細說說:
談起區塊鏈數字資產,就離不開數字錢包,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錢包在區塊鏈生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早期只有轉賬、存儲、收款等基礎功能,如今通過數字錢包不但可以進行資產管理,而且還可以進行數字資產理財、數字資產交易、為公鏈 DApp 導流等。數字錢包已成為進入區塊鏈世界的重要入口。
平時我們經常聽到熱錢包、冷錢包以及硬體錢包等,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把數字錢包作不同的分類,下面我們一起聊聊常見的幾種數字錢包分類方法。
03根據錢包的去中心化程度分類
根據錢包的去中心化程度不同,可以把數字錢包分為全節點錢包、輕節點錢包和中心化錢包。
全節點錢包是指同步了區塊鏈上所有數據的錢包。例如,比特幣的全節點數據已達到了幾百G,比特幣全節點錢包需要同步所有的數據,全節點錢包雖然占據存儲空間比較大,但可以實現完全去中心化。
輕節點錢包則是依賴於區塊鏈上其他全節點錢包,僅同步與自己相關的數據,從而實現了部分去中心化。例如我們常用的比特幣錢包就是輕節點錢包,在使用這些錢包時,只下載與自己比特幣賬號相關的數據,下載幾百G的數據也不現實。
中心化錢包是指所有的數據均從自己的中心化伺服器獲得,數據依賴錢包服務商自己的賬本,它的交易效率很高,基本可以實現實時到賬,例如我們在交易平台的錢包就是中心化錢包。
6.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個公開賬本,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何人均可自動驗證賬本的真假並輕易發現賬本是否被他人篡改。
一句話, 區塊鏈是一個可供人人驗證的公開賬本。
人人均可驗證這一概念對區塊鏈至關重要。
比特幣就是使用區塊鏈來記錄所有的交易,所以任何人都知道每個賬戶上的比特幣數量。
那麼,作為一個可公開驗證的賬本,區塊鏈有哪些使用實例?
其實可以想到的使用實例有很多,區塊鏈適用於任何可以記錄在公開賬本上的數據。下面舉4個例子:
1、去中心化的域名伺服器,即域幣。域名伺服器實際是一個專門記錄域名的賬本。
2、去信任化的公鑰加密,如拋開那些不靠譜的認證授權機構的https。
3、所有權記錄,如實記錄物品與其對應的所有人。
4、合同與履約保證,賬本如實記錄合同各方並保存合同文本。
但不要忘了,區塊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使用區塊鏈技術記錄的賬本會一直更新。新的數據如交易、域名輸入、記錄和合同等,會被哈希演算法換算成同等長度的哈希值加以保存。然而哈希演算法不但不免費反而還很昂貴。
因此,賬本本身需要有一個認可體系,對輸入區塊哈希值的人予以認可。
在比特幣中這一體系被稱作挖礦,根植於比特幣的協議中。比特幣礦工將等待驗證的交易運用哈希演算法換算成散列的哈希值,並收取一定的比特幣作為服務費。
因此,對於非貨幣類的使用實例,區塊鏈需要找到一個方式來承擔哈希演算法的高昂費用。
提醒大家注意一點,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區塊鏈技術可能運用在哪些使用實例中,並沒有涵蓋區塊鏈的方方面面,如哈希演算法為什麼這么貴。我相信網上肯定能找到很多關於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應用的詳細資料。
補充
雖然區塊鏈技術有諸多優點,但還是有一些不那麼稱心如意的使用實例。比方說,比特幣沒有辦法換算成任何一國貨幣;一個有著數十億條數據輸入的賬本既占空間又不實用。
比特幣已經向世人展示區塊鏈技術在原則上是可行的,而且人們也在嘗試解決這些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如對比特幣進行技術改造或引入一種完全不同的區塊鏈技術。我認為以下兩種方法倒是值得一試:一是根據一定標准如付款方地址對賬本進行拆分,二是引入一個主區塊鏈對子區塊鏈進行驗證。區塊鏈技術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說不定已經有人在進行這樣的嘗試也未為可知。但比特幣仍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的貨幣類區塊鏈,即是其他人口中所說的加密貨幣。
無論在 科技 圈還是金融圈,區塊鏈儼然成了最熱的詞彙,沒有之一。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去信任等核心優點,可以完美地解決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陌生人信任等難題,使得「個體經濟」成為可能。基於此,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 科技 之後,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在此背景下, 社會 中誕生了一股區塊鏈熱,大家一邊倒地對其大唱贊歌。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缺陷,看到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理性決策。 所以本文中,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就重點給區塊鏈潑點冷水。
|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英文Blockchain,名字帶有相當神秘的 科技 氣息,可簡單分解為「數據塊」和「鏈接」。每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定時間內的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並用密碼學的方法予以了加密;鏈接是指每一個區塊與下一個區塊存在鏈接關系,從而構成了區塊鏈。
一般認為,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和去信任兩大特徵,簡要介紹如下:
由於每個區塊都含有特定時間內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因而每個區塊都是平等的,且單一區塊的損害不影響系統整體的安全性,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中心特徵 。
同樣,由於每個區塊含有系統所有信息,使得信息的真實性是可以交叉驗證的,只有攻破超過51%的節點才能篡改信息,在一個足夠大的區塊鏈系統中,成本極高,可以認為區塊鏈中的信息都是真實的,所以區塊鏈具有 去信任特徵 。
大多數人對區塊鏈的認識始於比特幣,二者的關系是,區塊鏈是底層技術和理念,比特幣僅是區塊鏈目前最火的一個應用而已。
也許上面說的還不夠通俗,最後再總結一下,你認為區塊鏈是什麼?是一項顛覆式的新技術嗎?NO!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洪言微語)看來, 與其說區塊鏈是一項新技術,不如說是一種新的思想理念 。區塊鏈中包含的信息加密等技術早已有之,更多地還是理念上的革新,這也是區塊鏈之所以影響巨大的原因所在。新技術遲早會被超越,少則一兩年,多則四五年;而革新性的理念才有足夠的能量影響到經濟 社會 的方方面面。
| 區塊鏈有望改變金融系統底層規則
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中,區塊鏈將改變交易流程和記錄保存的方式,從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顯著提升效率,被認為在 數字貨幣、跨境支付與清算、票據交易、證券發行與交易、產權交易、客戶徵信與反欺詐、反洗錢 等方面擁有廣闊的市場環境。
這么好的技術,自然是人人追捧。和很多傳統金融人士一樣,洪言微語一開始也是抗拒的,認為這東西哪有那麼神,並沒有專門去做研究。後來隨著對金融 科技 研究的逐步深入,發現區塊鏈是繞不過去的坎,因為無論是智能投顧、大數據風控還是在線借貸,都只是金融業務層面和風控層面的技術創新,並未深入金融體系的底層。 金融系統的底層是什麼?自然是支付清算、交易規則和系統交互,區塊鏈改變的恰恰是底層規則。
所以,縱觀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對區塊鏈的研究最為積極,沒別的,是真的怕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特徵充分發揮後,還要金融機構的中介做什麼呢?估計這也是很多對區塊鏈有了初步了解的人的第一感覺。
本篇文章中,洪言微語就重點對這種觀點潑潑冷水。
| 顛覆金融體系,區塊鏈仍面臨兩座大山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兩面,優點越突出,缺陷也就越明顯,只是角度不同罷了。區塊鏈顛覆金融體系的 兩大難題恰恰出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兩大優點上 。
首先講講去中心化。 先要明確一個道理,中心化必然代表著低效率嗎?自然不是的。在特定的范圍內,中心化帶來的資源集中是可以大大提升效率的,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從個體到村落到部落再到國家的原因。就以銀聯為例,銀聯是國內銀行業清結算的中心,銀聯成立後,每家銀行只需要和銀聯對接即可實現和所有銀行的交易,若去中心化呢,沒有銀聯,每家銀行需要和所有的交易對手去對接,效率孰高孰低?所以,沒有必要對中心化一棍子打死,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徵,註定只能在特定領域(即不適合中心化的領域)發揮作用,怎麼可能顛覆一切呢?
再者,就是去信任問題 。去信任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其背後的技術邏輯有很大的缺陷。區塊鏈實現去信任靠的是全民記賬,即在每個區塊上保留所有的交易信息,以供系統交叉驗證,辨真偽。問題來了,每個區塊保留所有交易信息,在小的區塊鏈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隨著越來越多信息的加入,必然導致交易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也會帶來信息存儲成本的急劇上升。同時,信息量越大,交叉驗證所需的時間越長,效率也會越低下。 所以,區塊鏈解決了信任問題,但帶來了成本的上升和效率的下降 。
世上原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區塊鏈也是如此。
作為結語,洪言微語想要闡明的是,區塊鏈作為一種理念的創新,的確有很大的價值,在特定領域也可以產生顛覆式的影響。但當前對區塊鏈一邊倒的思維是有問題的,東方智慧告訴我們,「極高明而道中庸」,面對任何事物,保持中庸之道才是最明智的。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早在幾年前,「挖礦」這個詞就隨著比特幣的大火而廣為人知,很多人是先知道比特幣而後才知道的區塊鏈,甚至至今不知道區塊鏈。從定義來說,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我不是計算機技術專家,以下對區塊鏈的介紹來自閱讀和專家朋友的評論,僅供參考。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解釋區塊鏈,那就是:分布式記賬。
要理解一下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就需要先理解,傳統的記賬都是有一個中心的。比如銀行,你從銀行存款取款,通過銀行借錢給別人,都是以銀行為中心,所有這些交易都建立在銀行的信用之上。那如果銀行耍賴呢?或者更嚴重,國家耍賴呢?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的末期濫發金圓券,以及魏瑪德國和辛巴威的惡性通貨膨脹,搞得貨幣沒有衛生紙值錢,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
金圓券
區塊鏈針對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記賬才是不可修改,不可抵賴的。怎麼實現去中心化記賬?基本的思想是,所有的用戶都存儲下所有的交易記錄,通過數學方法,讓非法修改賬本變得非常困難。這樣一來,就保證了賬本的可靠性。
具體而言,所有用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叫做區塊鏈(block chain)。
聽了介紹,你也許會感到這種思想很有意思,但並不像宣傳得那樣激動人心,那樣有革命性。你的感覺是對的。實際上,區塊鏈的基本邏輯就有些繞不過去的問題。
例如,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 G,並以每年數十G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 T。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你會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嗎?
又如,在傳統的銀行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向系統及時申報就是了,你的財富不會消失。但在區塊鏈體系中,如果你把密碼丟了,那麼這就是個巨大的麻煩,你的貨幣就找不回來了。開不開心?意不意外?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通俗點將,就是打麻將,四個人都可以輪流當庄,彼此放炮自摸四個人都有各自賬本記錄,但如果你想修改賬本必須掌握50%以上的修改許可權,所以你在賬本上作弊的成本非常大。
將來區塊鏈更多的將用於金融方面可以打擊洗錢,詐騙,因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追溯,文化方面可以用於版權保護等等
我看了很多人對區塊鏈的解釋都是官方話術,有些可能連解釋的人自己都不清楚,我下面用白話文來解釋區塊鏈,保證讓大家都能看得懂。
區塊鏈是什麼?我打個比方,在50年後,你可以從超市中買一台電風扇,這台電風扇在扇風的時候會幫你自動挖幣,你一邊用電風扇可以一邊自動化挖幣,當你這台電風扇壞了的時候,你可以用挖來的幣進行電風扇的維修,當然也可以用挖來的幣購買一台新的電風扇。很多人一想不對啊!那這樣商家的盈利不就少了嗎?我給大家說某個品牌,這個品牌的商品賣給你的時候,本身商品甚至可能是虧錢賣給你的,但是一旦用戶數量大了,用戶粘性大了,可以通過會員費或者服務費之類的小額費用或者其它方式來盈利。如同這個道理,挖來的幣可以購買和維修,這樣雖然商家的盈利可能減少了,但是商家獲得了更多的用戶和更大的用戶粘性,到這個時候商家想賺錢就是分分鍾的事情。
並且你買來的這台電風扇相當於給你上鏈了,什麼叫上鏈呢?假如現在把你家裡的電風扇放到大街上,有10個人來搶這台電風扇,你是沒有辦法證明這台電風扇的所有權就是你的,而你一旦上鏈了以後,相當於就和你綁定了,你就可以證明了。
所以說,區塊鏈的本質就是在幫助把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了,相當於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變得更加安全更加便捷,這就是區塊鏈!就是這么簡單。
區塊鏈的安全體現在它的不可逆性,不可以篡改數據。我們都知道在現在的 社會 中,任何數據都是可以通過黑客進行修改攻克的,但是區塊鏈中的數據是不可能更改的,一旦生成就不可以修改,除非區塊鏈中所有的用戶一起同意修改數據,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目前區塊鏈還是非常不成熟的,就如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一樣,等泡沫破了就會孵化出真正有價值的區塊鏈互聯網公司。
歷史 的車輪是不會倒退的,很多人不願意接受區塊鏈,就像在20年前告訴你網上可以進行購物,這都是一樣荒唐的事情,時間終將證明。
1. 區塊鏈的主要作用是儲存信息。任何需要保存的信息,都可以寫入區塊鏈,也可以從裡面讀取,所以它是資料庫。
2. 任何人都可以架設伺服器,加入區塊鏈網路,成為一個節點。區塊鏈的世界裡面,沒有中心節點,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都保存著整個資料庫。你可以向任何一個節點,寫入/讀取數據,因為所有節點最後都會同步,保證區塊鏈一致。
3. 每個人都在同一條區塊鏈上工作,每個人都公開分享區塊鏈的當前狀態,每個人都同意新數據提交的規則並且篡改區塊鏈的行為在算力上是難以操作的。
如果我們把資料庫假設成一本賬本,讀寫資料庫就是一種記賬行為:
任何人都可以對這個公共賬本進行核查,但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用戶可以對它進行控制。在區塊鏈系統中的參與者們,會共同維持賬本的更新:它只能按照嚴格的規則和共識來進行修改,這背後有非常精妙的設計。
(1)記賬,系統在一段時間內找出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然後將賬本的這一頁信息廣播給全網其他每個節點,這也就相當於改變資料庫記錄;(共識機制,密碼學)
(2)核對,全網其他有效節點核對該區塊記賬的正確性,並且蓋上時間戳,確認區塊合法;(時間戳,數學)
(3)形成單鏈,即在上一合法區塊之後競爭下一個區塊;(智能合約,加密技術)
(4)存儲,賬簿是分區塊存儲的,隨著交易的增加,新的數據塊會附加到已存在的鏈上,形成鏈狀結構;(分布式結構,信息技術)
(5)備份,每一個參與交易者都是區塊網路的節點,每個節點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賬簿備份,也就是分布式賬本。
特點
1. 區塊鏈沒有管理員,它是徹底無中心的。正是因為無法管理,區塊鏈才能做到無法被控制。沒有了管理員,人人都可以往裡面寫入數據,為了保證數據可信:區塊鏈的技術使得其數據一旦寫入,就無法被篡改。
2. 接近於零的信任成本。
互聯網企業構建其信用需要的周期時間極長,比如淘寶建立信用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區塊鏈里,大家信任的是代碼、演算法和規則,所以信任成本降到極低。
3. 構造和交易資產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傳統的資產想用於交易,需要大量依賴第三方,要投行、銀行、證券所等來包裝、背書等,而且費用和門檻極高。有了區塊鏈,這些都不會是問題,而且成本極低。
區塊鏈的價值傳遞屬性還天然解決了支付的問題,而且有支持全球支付的基因。
按我目前的理解
1、區塊鏈是一個風口。
誰都在談區塊鏈,不管是有看沒看,看得懂看不懂,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在轉區塊鏈的文章,唯一新增的微信群就是區塊鏈相關群。
投資人在說,創業者說,幾乎任何一個互聯網大企業相關認識都在說,政府部門在表態,迅速有幾萬上萬專注於區塊鏈的垂直媒體誕生。
什麼幣圈,鏈圈,你不加入哪個,似乎就徹底OUT了。連知名投資大佬朱嘯虎,都被後起之秀陳偉星單方面宣布屬於舊世界了。
2、區塊鏈代表暴富的故事。
雖然ICO被國家層面叫停,但有關區塊鏈最能被口口相傳的,依舊是幾百倍,上千倍的財富增值。什麼幾毛錢、幾塊錢買的幣,現在幾十塊,上百塊了。大家都在談增值的故事。
有比特幣,以太幣,如果下載一個數字幣的交易平台APP,密密麻麻的各種字母組成的各種幣代碼,感覺到了股票交易所了。
3、區塊鏈是技術,更是理念層面的信仰。
什麼基礎層,應用層,區塊鏈的許多知識看起來和火熱的人工智慧有不少相關之處。
很多人說,區塊鏈的技術成熟了,但應用幾乎還沒找到啥入口。我們大家可以大力喊:人工智慧+,但如果現在你喊「區塊鏈+」就還不行,會被笑話。應用場景還在摸索中。
至於說,之前的互聯網是信心互聯網,有區塊鏈的加入,變成了價值互聯網。
這樣類似的概念,是人們對區塊鏈技術解決信任問題的美好期望。如果真那麼容易實現,區塊鏈可以顛覆金融,可以顛覆電商,可以顛覆許許多多的中介,但怎麼互聯網來了這么多年,房地產還沒被顛覆,還要依賴中介呢。
4、區塊鏈已經有一段 歷史 了,別以為多麼新潮。
猶如許多人宣稱人工智慧多麼新潮要被笑話一樣,它的 歷史 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
區塊鏈以比特幣的產生為標志,也是10年前的事了,還有個至今仍然神秘的創建者中本聰,看上是個日本名字,又有說是美國安全局的,我看好像也可以解釋為「中國人本來聰明」,當然後者純粹是玩笑了。
它之所以變成如此火爆,還是因為2017年各種數字幣的暴漲,幾個月幾天就暴漲幾千倍,以前哪有這么神的飛漲速度呀。
5、區塊鏈是知識體系。
對我來說,是風口也罷了,是財富 游戲 也罷,是技術也罷,都不能忽視它,不然置之不理。
我開始做兩個欄目,從人物故事人物觀點入手來了解區塊鏈,一個是「區塊鏈100人(產業人)」,一個是」區塊鏈100位投資人(觀點)」一邊學習,一邊傳播。
至於相關圖書,當然也照單全收,各種動向,也只能做個跟屁蟲,亦步亦趨。
最大的錯誤,不是我們怎麼抨擊區塊鏈,而是看到它有巨大泡沫,看到它人群踴躍,就忽視它,就自以為高貴的遠離它。
我們剩下的路,只能是甘當學生,學習,再學習。
字面意思:區塊、鏈子,用鏈子把每個區塊聯系起來 。
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
什麼是數據儲存? 舉個例子,一家超市,進出各種貨物、各種交易,必須得有一個賬本來記錄,這就是儲存。
什麼叫分布式儲存?就是這家超市的賬本,每個員工都有一份,每次有需要記錄的東西,都會及時給每個人的賬本記錄。把每個賬本(儲存)分給無數的人(地方),就是分布式儲存。(這里的超市員工可以理解為區塊,賬本就是鏈子)
什麼是點對點傳輸? 同樣一家超市,前台沒有酸奶了 導購跟上級反映 上一級再跟上面反映....最後反映給倉庫 倉庫跟記錄賬本的會計記錄 然後調來貨給前台。而點對點傳輸,前台沒酸奶了 導購直接跟倉庫說 倉庫發給導購的數量 記錄在賬本。每個人都知道了倉庫給前台發了多少貨,這就是點對點傳輸,沒有中間環節,卻能讓賬目公開給每個持有賬本的人看到。
什麼叫共識機制? 共識機制主要包括兩點。簡單概括,少數服從多數、人人平等 同樣,這個超市裡面可能職位有高有低,但是每個人拿的賬本記得賬確是一樣的、平等的。如果有人做假賬,那麼這個人的賬肯定與其他人不同,這時就要看誰的賬記得人多了,理論上來說,只要區塊鏈夠大,那麼做假賬的情況就可以無限制的縮小!因為「少數服從多數」的機制,如果你要做假賬,那麼你需要做的假賬數量至少要大於總數的50%!放在網路里,你如果需要改變一個數據,那麼你至少得控制大於總數50%的電腦數量才能成功。
加密演算法 這個很好理解,即你去倉庫調貨,系統會很好的保護你的隱私,它只會記錄時間、地點、某個編號的人去調了酸奶,而不會是是時間、地點、張三去調了酸奶。 綜合以上,就是區塊鏈的核心組成。
個人覺得,它的主要作用還是去中心化,和保護數據很難篡改! 去中心化和保護數據其實是有聯系的。 一家超市只有一個賬本,任何調度都需經過管賬本的人,如果需要去做假賬,就只要控制其管賬本的人了,而那家超市如果使用了區塊鏈技術,那麼他做假賬的話,就需要控制大於持有那家超市賬本總數的50%的人,顯然,控制這么多人,隨持有人數的增加,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