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三大缺陷
❶ 區塊鏈的運行原理和發展,你不得不知!
一、為什麼會有區塊鏈的創新?
第一代互聯網的起點是TCP/IP協議,就是執行一個網路上所有節點統一格式對等傳輸信息的開放代碼。但是這樣一個並不復雜的創新對於人類的影響是劃時代的,她把全球統一市場所需要的基本價值觀:「自由、平等、博愛」,給程序化、協議化、可執行化了。進而派生出STMP郵件協議、HTTP域名協議等,去中心化的實現了全球信息傳遞的低成本高效率。正如阿里巴巴副總裁高紅冰所說:
「互聯網就是消滅那個價值很低、成本很高的(信息)供應鏈——它開放、互聯、對等、全球化、去中心化。」
我們知道:市場的本質也是去中心化的,她自動執行也就是「等價交換」的去中心化協議,就像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羅納德科斯總結的:「市場經濟建立在兩個深厚的認知基礎上:承認無知和包容不確定性。」亞當斯密也形容市場是:「看不見的手」!因此,市場一定需要信息去中心化的低成本流動,互聯網正是適應了全球統一市場形成的大氣候下,橫空出世了。
但是,第一代互聯網去中心化的解決了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傳輸的問題,她沒有解決信息的信用問題。因此,第二代互聯網必須突破的是:怎樣去中心化的建立全球信用?讓價值傳遞也低成本高效率進行。
那麼原來的中心化信用體系有什麼問題呢?眾所周知:中心化的信用,如各國法幣,信用價值不同,清算體系也各不兼容,給全球貿易增加了很大成本。目前以美元為中心的全球信用體系,在機制上存在「特里芬悖論」(實質就是一國法幣無法同時兼顧解決本國經濟利益和全球經濟需要的沖突),因此2009年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呼籲超主權存儲貨幣的產生,同年,中本聰在網上公開了第一代區塊鏈源代碼————「比特幣」。
二、區塊鏈系統是怎樣運行的?
首先,中本聰很清楚建立一個支付系統的信用必須解決防止「重復支付」問題,也就是不能造假幣。中心化的信用系統是靠國家機器防止造假幣。「比特幣」怎麼辦呢?中本聰的偉大創新是給每一筆交易「蓋時間戳」(timestamp)。每十分鍾一個區塊(block:相當於網路賬簿),把這十分鍾的全網交易都正確的蓋上時間戳。問題是誰來蓋呢?中本聰並沒有假設互聯網上都是雷鋒,他同意亞當.斯密的觀點:市場上的人是貪婪的。他讓所謂自稱「礦工」的人去競爭這十分鍾一個區塊的記賬權,競爭的規則就是正確記賬的同時要去解SHA256難題,誰能證明自己的計算機算力最快(所謂PROOF OF WORK 機制),ta就能競爭到這十分鍾區塊的合法記賬權,並得到二十五個比特幣的獎勵。這就是所謂俗稱的「挖礦」過程,實際是建立一個全網總賬——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信用過程,所以礦工更本質的職能是「記賬員」!
中本聰在其比特幣白皮書中,比較詳盡的敘述了這個信用系統建立的過程:
第一步:每一筆交易為了讓全網承認有效,必須廣播給每個節點(node:也就是礦工);
第二步:每個礦工節點要正確無誤的給這十分鍾的每一筆交易蓋上時間戳並記入那個區塊(block);
第三步:每個礦工節點要通過解SHA256難題去競爭這個十分鍾區塊的合法記賬權,並爭取得到二十五個比特幣的獎勵(頭四年是每十分鍾五十個比特幣,每四年遞減一半);
第四步:如果一個礦工節點解開了這十分鍾的SHA256難題,ta將向全網公布ta這十分鍾區塊記錄的所有蓋時間戳交易,並由全網其他礦工節點核對;
第五步:全網其他礦工節點核對該區塊記賬的正確性(因為他們同時也在蓋時間戳記賬,只是沒有競爭到合法區塊記賬權,因此無獎勵),沒有錯誤後他們將在該合法區塊之後競爭下一個區塊,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合法記賬的區塊單鏈,也就是比特幣支付系統的總賬——區塊鏈。
一般來說,每一筆交易,必須經過六次區塊確認,也就是六個十分鍾記賬,才能最終在區塊鏈上被承認合法交易。以下是比特幣的記賬格式:
所以所謂「比特幣」,就是這樣一個賬單系統:它包括所有者用私鑰進行電子簽名並支付給下一個所有者,然後由全網的「礦工」蓋時間戳記賬,形成區塊鏈。
三、比特幣的區塊鏈金融有哪些創新?
類黃金化,嘗試建立全球互聯網去中心化信用,有可能讓價值在全網高速低費率的流轉(目前每筆轉轉費率是萬分之一);
貨幣總量由密碼學協議約定;
比之於黃金,數字貨幣無限可分;
貨幣價值可以建立在大量的P2P交易之上;
財務管理的完全透明(每筆交易都能在區塊鏈上查到)。
比特幣的區塊鏈全網記賬,在全球互聯網上最高建立了市值100億美元的市值。因此,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點睛指出:區塊鏈實驗建立了分布式信用,是互聯網TCP/IP的升級版,是從信息傳遞升級到價值傳遞;
四、比特幣的區塊鏈系統有哪些內在缺陷?
比特幣的區塊鏈系統自2009年在互聯網上開源運行以來,有成功的地方,但也顯示出一些難以克服的內在缺陷:
總量不能隨著市場的情況變化,必然暴漲暴跌;
挖礦的高碳,只有不到1%的礦工能夠競爭到沒十分鍾區塊的記賬權,其他參與競爭的99%以上的礦工算力浪費;
每年10%左右的通貨膨脹大大增加了比特幣金融生態的成本,甚至威脅到她的生存;
作為去中心化自組織DAC系統,記賬和發行功能部分運行成本過高。
作為全球支付系統,效率遠遠達不到全球貿易的實際要求。比特幣網路每秒目前最多確認7筆交易,對比之下, Visa的網路系統每秒最快可處理10,000筆交易,支付寶的記錄是2014光棍節每秒鍾80,000筆!
五、區塊鏈技術2.0的發展:
作為區塊鏈的2.0升級發展,首先聚焦在解決比特幣記賬的挖礦高碳上:
在我們討論怎麼克服比特幣挖礦記賬高碳時,清華經濟學研究所的劉濤雄教授指出,挖礦靠算力競爭,最後只有一家競爭到合法記賬權,其他99%的礦工節點都白挖了,浪費了資源,顯然不太合理,如果全網透明的知道下一家區塊的合法記賬權,隨機的在全網產生,就免除了競爭記賬的高碳!我們聽後都大贊劉教授主意高明,因為現在比較成功的二代幣NXT正是這種機制,他們的白皮書叫「透明鍛造」,只是記賬權花落誰家的概率是和每個礦工節點錢包的NXT代幣持有量成正比,這個叫股權證明機制(PROOF OF STOCK)。當然,這也引發了NXT把代幣分發給早期投資開發者不公平的爭論!
RIPPLE是一個區塊鏈半去中心化的方案,利用「可信任網關」(trusted gateways)進行區塊鏈記賬,其信用是建立在這些網關不會同時作惡的共識記賬(consensus ledger)協議上。
最有雄心的嘗試是以太坊(Ethereum),她把區塊鏈的技術和圖靈完備結合起來,期望開發出一套未來滿足各種區塊鏈系統建設的基礎性平台,可以支持各種信用貨幣、數字資產、智能協議甚至金融衍生品的開發.其系統設計是ETHERUM平台統一區塊鏈記賬,為所有開發者共同使用,也許她們的正式版本能在不久地將來發布。
六、區塊鏈的創新在其他領域的可能應用:
現在,區塊鏈在建立去中心化信用的嘗試,已經不限於金融界,而被社會各個領域關注,特別是在中國目前一些中心性信用如「紅會」,處於「塌陷」態勢,區塊鏈更能為社會管理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和技術選項,以下是我們了解的一些新進展和相關討論:
區塊鏈和物聯網結合,將數字資產和原子資產統一起來,抹平消費資產和現金資產的區別,擴展大眾的信用,加速價值流通;(IBM-三星)
區塊鏈上建立知識產權保護系統,對知識產權的使用全網記賬,建立全球廣告市場;
區塊鏈是否可以為一帶一路的新興經濟體發行協議型密碼學貨幣提供技術支撐;
區塊鏈+雲計算可以發展成去中心化的自媒體和社區系統;
區塊鏈可以搭建去中心化的股權眾籌體系,讓創新項目提前進入流通領域;
區塊鏈可以發展出全透明的財務管理系統;
區塊鏈支持建立全球去中心化公司組織。
總之,在這個信用已經成為緊缺資源的時代,區塊鏈的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分布式信用的模式,為全球市場的金融、社會管理、人才評價和去中心化組織建設等,都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
❷ 比特幣誕生於哪一年
2008年10月3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白皮書,說明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問世。這個密碼學討論組見證了大量的創新提案,其中也包括大衛·
2008年10月3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個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白皮書,說明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問世。
這個密碼學討論組見證了大量的創新提案,其中也包括大衛·喬姆(David Chaum)的DigiCash。但是當人們看到比特幣這個全新的概念時,依然眼前一亮。
1.png
作為這個密碼學討論組的運作者,佩里·梅茲格(Perry Metzger)更是見證了比特幣從概念到現實的過程。
Metzger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計算機安全專家,精通密碼學等相關領域。他說,早在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之前,這個討論組就經常會談到數字貨幣、隱私技術密碼學以及系統安全等話題。或許是了解這個群體對數字貨幣的熱情,中本聰才選擇在這里公布他的作品。
01中本聰是誰?
第一眼看到比特幣白皮書的時候,Metzger並不覺得它能夠大獲成功,甚至認為這種機制存在漏洞。
事實上,這個通過密碼學把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的討論組是存在審查的。由於擔心成員過於情緒化而出現一些極端的討論,Metzger表示不得不對發帖內容進行審查。當時針對比特幣的討論有很多,而且出現了大量的重復,Metzger一度阻止過相關的討論繼續下去。
那麼既然見證了比特幣呱呱墜地,Metzger是否有可能知道這位神秘人物的真實身份呢?
Metzger表示,當時這個討論組里大多數人都是匿名的,因為隱私技術也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他懷疑中本聰曾在這里用過多個不同的昵稱。
至於中本聰是誰,他說,只要ta願意,ta自然會用私鑰證明自己的身份(比特幣誕生早期中本聰曾挖出100萬個比特幣)。
另外,他認為,只要一項創新足以改變世界,那麼其創造者的身份並不重要,除非兩者之間存在一些不可割捨的利益關系。
02PoW的天才設計
在密碼學討論組成員看來,數字貨幣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Chaum的Digicash甚至被馬克吐溫銀行用過。那麼比特幣為什麼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呢?
在Metzger看來,比特幣的成功在於其去中心化的特性。而幫助比特幣實現這種特性的是PoW機制,很多數字貨幣的概念都缺乏並且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種機制。
Metzger說,比特幣的賬本就是拜占庭共識。PoW是實現去中心化的一個天才設計,通過去中心化的拜占庭共識幫助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進行可信的溝通。這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接近完美的方案。
03比特幣的三大問題
盡管有接近完美的方案,Metzger認為比特幣依然存在缺陷。
首先,比特幣的交易手續費太高,不適合用來支付。Metzger說,維持PoW機制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成本,這樣的設計能夠讓網路更加安全,能夠抵禦攻擊。但比特幣的交易確認時間較長,手續費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依然偏高,因此不適合用作支付。
另外,Metzger認為PoW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但耗費的成本太大。相比之下,PoS在延展性方面的表現會更好,如果運用得當,也能創造一個分布式且去中心化的網路。
其次,比特幣在匿名性方面有所欠缺。比特幣賬本是一個完全公開的網路,可以自由查詢交易。但在特定環境中,例如一些企業的商業交易,如果需要匿名,就比較難了。Metzger認為這也是比特幣需要解決的問題。
最後,比特幣缺乏治理機制。他認為加密貨幣社區存在一些分歧,但技術問題就應該用治理機制來解決,而不是一味地爭吵。
04去中心化的理想
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已經有10年的時間了,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現在收獲了一眾狂熱支持者。尤其是在一些經濟動盪的地區,例如委內瑞拉,比特幣成為了人們賴以生存的工具,成為了人們獲取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唯一途徑。
Metzger承認,比特幣的確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工具,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比特幣依然不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依然不像智能手機那樣普及。
或許將來比特幣能夠成為真正的全球貨幣,又或許會有更優秀的加密貨幣出現,30年後我們是否還會記得比特幣?Metzger說,現在談論這些為時尚早。
但我們至少知道,比特幣是一項創新技術。Metzger自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但比特幣的出現教會了他更多東西。這項技術最終會如何,他不想去預測,因為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不是技術。
❸ 比特幣有什麼缺點
中國玩家已經成為購買比特幣中的主力人群,也直接催生了中國比特幣交易網站的火爆,甚至「全球最大交易平台」的桂冠也在中國境內的比特幣交易網站之間中輪換。那麼比特幣的缺點?
交易平台的脆弱性。比特幣網路很健壯,但比特幣交易平台很脆弱。交易平台通常是一個網站,而網站會遭到黑客攻擊,或者遭到主管部門的關閉。
比特幣從一出生就被賦予了神秘色彩:據說由於它的隱蔽性和有限性,因此被應用於販毒交易中。帶著這種有點黑暗的色彩它被包裝成了金融產品,並且成功的開始交易了。許多人都在想,比特幣會不會最終取代貨幣?它不是某個機構和國家發行的,不受任何組織控制,完全去中心化。比特幣代替貨幣,可以避免貨幣被人為的控制。然而,這個想法雖然聽起來雖然美妙,但是卻無法實現。
比特幣的交易有先天的缺陷,比特幣交易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永遠無法撤消:一旦確認進行,就沒有「失誤」、沒有「返回」。這會給交易帶來極大的不便利。比特幣的有限性也註定它無法滿足交易的需求。
❹ 比特幣合約缺陷是什麼
合約最大的缺點就是風險太大,作為莊家反復收割的利器,我建議你還是不要去碰合約了,畢竟那是莊家吃飯的手段,前幾天就上演了多空雙爆的情況,一天爆了60億人民幣,莊家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我之前在火幣上玩合約的錢都沖到抹茶賬戶上面去了,專門玩現貨了,離開那個讓我傷心的地方
❺ 比特幣萊特幣股票交易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是虧錢
貪婪,而且
在比特幣經濟發展初期,市場並不成熟,投機活動有時也會擴大市場波動,降低市場信任,損害比特幣經濟發展:1)易受莊家操控。由於比特幣市場規模較小,發展初期從業者知識與經驗不足,心理素質欠缺,市場容易被大資金坐莊,配合消息和期貨杠桿,製造和擴大價格波動套利;2)政策市和消息市。由於國內制度環境透明度差,決策機制隨意性強,對政策的預期和解讀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靈活性,增強了市場不確定性,甚至被人利用製造市場波動,低成本牟利;3)零手續費造成過度流動性。在市場規模小、從業者不成熟、制度環境差的情況下,交易平台的零手續費賦予市場過大流動性,擴大了上述人為市場波動,增加波動製造者的獲利,形成負面激勵;4)投機需求脫離應用和投資。上述惡性投機得益於市場缺陷,自然傾向於維護這些缺陷,從而破壞市場機制和經營環境,佔用大量人力、才智和資金從事零和博弈,甚至負和博弈,嚴重阻礙本該促進的比特幣應用和投資。
❻ 比特幣作為替代性貨幣的「缺陷」有哪些
比特幣作為替代性貨幣的「缺陷」
比特幣的理念對現有的貨幣發行和流通體系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但比特幣本身並不能替代法幣,不僅源於政府是否允許,更源於其自身的內在限制。
交易處理能力限制。每個區塊大小被限定在1M,每個交易大約250位元組,所以每個區塊最多容納4000個交易。由於每個被認可的區塊平均產生時間為10分鍾,意味著每秒鍾只能處理7個交易。
意味著什麼,隨著區塊鏈交易的火爆,很多交易不得不排隊等待被寫進比特幣區塊鏈。交易處理能力的限制反過來也會影響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貨幣的適用范圍和場景。
底層密碼演算法可能被攻破。比特幣選擇的哈希函數具有碰撞阻力(如果無法找到兩個值,x和y,x不等於y,而H(x)=H(y),則稱哈希函數H具有碰撞阻力),但世界上沒有哈希函數具有真正的防碰撞特性,只是被攻破的概率極低而已。問題在於,一旦被攻破,意味著整個比特幣的安全性將受到根本性威脅,屆時,比特幣可能一文不值。其實,僅僅這種憂慮本身,就會影響人們對於比特幣的信心。
此外,比特幣的總量、切分性和區塊鏈獎勵結構等也會在比特幣發展的某一階段成為制約性條件。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發布新的基礎版本,在分布式架構中,不能確保所有的節點都更新最新的協議,新版本的發布又會帶來分叉的問題。
當然,通過引入嚴格的驗證機制,可以做到通過一段時期內對軟分叉的容忍來實現對底層協議的更新,不會對比特幣的價值帶來根本的影響,但替代法幣的確非其所能勝任。
目前,對比特幣的定位,業內達成的共識也是「數字黃金」或者稱「准數字貨幣」,而非數字貨幣,通過對第三方中介平台的規范與監管,將有效交易集中在場內,可以成為一種新型可投資資產。而其「准數字貨幣」特徵更多地是對法幣的數字化演變提供思路上和技術上的啟示意義,何談替代。
最後,關於比特幣的匿名性與洗錢風險,也一直存在爭議。的確,不要求大家用真實身份加入是比特幣系統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比特幣交易做不到真正的匿名,一個用戶用不同身份做的不同交易有辦法被最終追蹤到;而通過比特幣錢包、交易所等第三方服務機構所做的交易,受到監管機構的反洗錢管理,背後其實都是實名制的。
❼ 比特幣會出現賣不掉的情況嗎在什麼情況下會賣不掉呢為什麼
比特幣確實有可能出現賣不掉的情況,主要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會發生:
全球性的法律禁令:
- 如果世界上所有國家突然宣布取締比特幣,並禁止其流通,那麼比特幣將失去其作為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的功能,從而導致無法出售。
技術缺陷或黑客攻擊:
- 如果比特幣的代碼曝出致命的弱點和缺陷,且這些缺陷難以解決,例如被黑客攻擊或破解演算法,這將嚴重損害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可信度,進而可能導致投資者失去信心,使得比特幣難以出售。
缺乏應用場景:
- 如果比特幣一直沒有好的落地應用出現,其應用場景受到嚴格限制,那麼人們可能會逐漸對比特幣失去信心。隨著信心的喪失,比特幣的市場需求將減少,從而導致出售困難。
更好的加密貨幣出現:
- 如果市場上出現了比比特幣更優秀、更安全的加密貨幣,並且這些新貨幣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那麼投資者可能會轉向這些新貨幣,從而導致比特幣的出售變得困難。
原因總結: 比特幣的出售難度增加主要是由於其法律地位、技術安全性、應用場景以及市場競爭等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在正常情況下,只要比特幣保持其法律地位、技術安全性和廣泛的應用場景,以及面對市場競爭時能夠保持競爭力,那麼其出售就不會受到太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