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在哪裡可以買到比特幣
Ⅰ 最大的虛擬幣交易平台有哪些
中國十大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分別是中國比特幣、OKcoin幣行、火幣網、聚幣網、雲幣網、中國比特幣 BTCC、幣安網、比特時代及微比特(ViaBTC)。
Ⅱ 怎麼挖比特幣最快,挖比特幣掙錢嗎
從比特幣誕生之日起,2009年到2011年間,比特幣對挖礦設備的需求非常小,即使是用普通電腦也能挖,收益也很好.也許是一個值夜班的工程師打開了軟體,睡了一覺就挖了幾萬個比特幣,但是由於比特幣的價格上漲,想挖礦的人也越來越多,挖礦設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而且比特幣挖礦所需要的算力也越來越高,所以比特幣挖礦變得越來越困難。那麼怎樣挖比特幣最快呢?挖比特幣掙錢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比特幣到底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除了一個題目,題目總共有X個答案,X是一個定值,即比特幣的總數,你需要用電腦來計算這個答案。除了對 CPU有很高的要求外,對顯卡的運算速度也有很高的要求,越好的顯卡運算速度越高,所以筆記本基本上告別了這個行業,因為大部分筆記本的顯卡都沒辦法做。而且這答案是唯一的,也就是說,每一個答案都是不可復制的,你所計算出來的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別人不能重復計算。這其實是一場數字和演算法的 游戲 。
挖掘速度,一個專業術語,叫做算力,是計算機每秒產生一次hash碰撞的能力。那就是說,我們手中的礦機每秒能做多少次 hash碰撞,就是力量。計算能力就是挖比特幣的能力,它越高,挖得比特幣越多,得到的回報就越多。以1080 Ti顯卡為例,這里使用的是絕對數據,其算力為1.8 GH/S,如果將挖出比特幣的定值換成1,409968000秒,換算過來就是13年,這就是100%能挖出來的情況,也就是說,每一個計算都有可能會計算出以後的正確答案。據業內人士稱,要想有機會挖到比特幣,就必須至少持續運行500天,即這個挖到比特幣的時間范圍為1.5-13年不等,概率也很隨機。
假如算上電費成本和機器成本,就知道13年挖出一塊錢絕對是不劃算的,甚至連挖幣都虧。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隨著挖出的幣越來越多,剩下的比特幣也越來越少,所以挖幣的效率就會越來越低,很可能要等到13年以後才發現居然20年才能保底。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顯卡的價格或挖礦機的價格也是個大問題,因為算力跟顯卡價格會越來越高,而且顯卡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這就需要更加強悍的挖礦機。而這種挖礦機也是有優劣之分,自然頂配的挖礦效率高,只是頂配設備一台怎麼也得二三十萬起步。
一個比特幣要挖多久就看你會投入多少,基本上現在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很難堅持的。而我們想要參與比特幣投資,最直接且高效的方式就是去像歐易OKEx這樣的專業平台直接購買,不僅高效便捷,而且還有很好的安全保障。
Ⅲ 當年知乎上那個被勸買比特幣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2011年12月21日,一位知乎用戶提出了一個問題:「大三學生手頭有 6000 元,有什麼好的理財投資建議?」得到的回答是:「買比特幣,保存好錢包文件,然後忘掉你有過6000元這回事,五年後再看看。」
從2011年到2024年,比特幣從3美元飆升至最高點的7.4萬美元。如果那個大三學生全部購買比特幣,其財富早已達到千萬級別。錯過比特幣投資的知乎用戶表示後悔,而回答者長鋏也表示後悔。他說:「如果再給她一個建議,我肯定不會建議比特幣投資。」
長鋏的後悔並非全因比特幣投資的後果,而是他意識到投資的暴富神話讓許多人只看到比特幣的投機效應,而非其背後的區塊鏈與去中心化理念。這與他的初衷相悖。自此之後,長鋏再也沒有在知乎上推薦別人購買比特幣。
長鋏的志向並不在地質行業,他有其他愛好,如寫小說和研究加密貨幣。他的作品在讀者中受到一定歡迎,甚至可能超過了他的知乎回答的點贊量。16歲時,長鋏就在《科幻大王》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2004年以「長鋏」為筆名在《科幻世界》發表小說。他連續三年獲得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並與劉慈欣、郝雨芳等獲得者一起被提及。
長鋏通過關注比特幣,創作出《屠龍之技》這樣的科幻小說,書中「計算即權力」的理念與比特幣思想相呼應。當讀到比特幣白皮書時,他有一種「未來已來」的感覺。盡管當時比特幣經歷了崩盤,媒體報道驚悚,但在長鋏看來,這是成功概率很大的機會。2010年,他通過淘寶購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比特幣。
在廣西國土廳工作期間,長鋏關注著比特幣動態,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區塊鏈論壇巴比特。當時,國內缺少類似網站,長鋏孜孜不倦地翻譯英文網站資訊。一天,有人留言稱長鋏的網站很好,願意捐贈比特幣,這讓長鋏非常欣喜。
從2011年到2014年,長鋏一邊工作,一邊運營巴比特,一邊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比特幣知識。盡管他與科幻小說的距離漸行漸遠,與比特幣的距離卻越來越近。
長鋏的一位好友回憶,2011年左右,他頻繁在人人網上談論比特幣的前途,令人不解。長鋏後悔之前回答了關於比特幣投資的問題,他認為關注比特幣投機效應而非其理念與初衷不符。他建議人們投資自己的大腦,而非盲從他人的建議。長鋏認為,自己的回答可能誤導了用戶,而真正的幸福不應寄託於他人的建議,而應來自自我成長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