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門叫停代幣融資包括比特幣
① 為何央行叫停代幣發行
9月4日央行聯合六部委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有分析認為,央行叫停代幣發行融資,實質上是在打擊非法代幣融資,加強金融監管。那麼,央行叫停代幣發行對股市有何影響呢?
「這對於炒作概念來說無疑會是一盆冷水,但是,實質上對於相關企業的經營影響也許不會太大。部分投資者可能會對區塊鏈研究公司存在一些誤解,區塊鏈技術涉及范圍較廣,其實並不是只涉及比特幣,它們更多體現的是網路服務和信用體系的建設。
② 為什麼市場焦點轉向了虛擬貨幣
比特幣中國率先主動停止交易平台業務後,市場緊盯著另外兩家知名虛擬貨幣交易平台——OKCoin和火幣網。
在叫停ICO的同時,監管重申,虛擬貨幣不具備貨幣屬性,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文稱,各類所謂「幣」的交易平台在我國並無合法設立的依據。比特幣、萊特幣以及各類代幣等所謂「虛擬貨幣」在一些互聯網平台進行集中交易,涉眾人數逐漸擴大,所形成的金融和社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
③ 各類代幣發行融資其本質是什麼行為
各類代幣發行融資其本質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④ 虛擬貨幣"炒幣"者何去何從
繼七部門叫停代幣(ICO)融資後,在監管高壓下,14日起,包括比特幣中國、火幣網、OKCoin幣行在內的多家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陸續關停平台所有業務或人民幣交易業務。虛擬貨幣交易究竟有哪些風險?監管部門為何出手整治?曾為之瘋狂的「炒幣」者又將何去何從?
據業內人士透露,隨著監管對於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的態度日漸明朗,地方相關部門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清理和整頓工作,一些交易平台正根據監管要求,在一定期限內有序停止交易業務,逐步引導用戶提幣撤出。
記者在多個「比特幣投資交流群」中觀察發現,隨著交易平台相繼關閉,比特幣價格大跌,不少投資人直呼「虧得厲害」。針對三家交易平台做出的「提幣、提現均不受影響的承諾」,16日下午,記者嘗試電話聯系三家交易平台客服,但均因「咨詢客戶量太大」或占線等原因未能撥通。
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內外交易市場的虛擬貨幣價差增大,為了避險保值,有一些投資者已把國內交易平台上的虛擬貨幣退回到個人比特幣錢包,轉戰海外市場和場外交易。
中國國際期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王永利建議,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盡快建立國際統一的監管規則,避免監管漏洞和跨境套利。
⑤ 央行叫停代幣融資是真的嗎
在中國第一個投資ICO(首次代幣發行)項目的人士的辦公室里見證了歷史——央行發文稱「ICO是非法公開融資行為」,並勒令各平台立即停止。
9月4日下午3時,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下稱《公告》)。《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發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公告》對ICO監管的措辭極其嚴厲。
「攔不住的,民間投資熱情還在,」在看到《公告》全文前,初夏虎表示。但在澎湃新聞給他發送了《公告》全文之後不一會兒,他決定下樓安撫一下自己的團隊,「我去穩定一下軍心。」
半個小時後,他回到辦公室,不過也並沒有滿臉愁容。「等監管要求吧,真的需要清退,我們就清退。」初夏虎說道,「不行的話我們就出海,我們在日本已經拿到了數字貨幣交易所牌照。」
⑥ 央行叫停ico會對比特幣造成什麼影響
利空消息。
9月2日至9月3日,兩個原本要舉辦的「區塊鏈/比特幣」峰會臨時取消。一方稱人數超出了報備規模,一方稱北京安保升級。
2017年9月4日15時,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委正式發布《中國人民銀行 中央網信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商總局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一下簡稱《公告》),公告稱,本公告發布之日起(9月4日),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應當立即停止。同時,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做出清退等安排,合理保護投資者權益,妥善處置風險。有關部門將依法嚴肅查處拒不停止的代幣發行融資活動以及已完成的代幣發行融資項目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ICO的支付方式就是比特幣,叫停ICO,肯定是個大利空消息
⑦ 造富神話破滅,ICO被叫停,它到底是個什麼鬼
ICO的火爆引發了大眾關注。它的"瘋狂"有人說是金融傳銷,有人說是龐氏騙局。近日,ICO市場迎來了重拳監管,央行聯合六部委發布公告,要求停止各類ICO活動,曾經的造富神話就此破滅。同時,虛擬貨幣市場發生震盪。
一、什麼是ICO?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改編自證券界的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發行)一詞,只是把所發行的標的物由證券變成了數字加密貨幣。
通俗一點說,ICO類似於股票裡面的IPO。打個比方,一家公司要上市了,可以公開發行股票,這是IPO;但要買股票,需要支付貨幣。ICO也是融資,但是它融的不是人民幣、美元這些,而是融數字貨幣,基本上融的都是比特幣、以太幣等。
形象地說,比如F君的公司要做ICO,發行的不是股票,就是一個叫做"F幣"的虛擬貨幣,這就是"代幣";你要買這個"F幣",需要用比特幣等來買,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比例。和股票的區別是,代幣不是權益,不代表任何股權和債權承諾。
發行股票要到交易所裡面去發行,那麼發行代幣要去哪兒呢?去這些數字幣的平台。現在有專門做ICO的平台,就類似這種交易所。融資方可以在平台上發布白皮書進行路演,投資人可以在平台上對代幣進行認購,然後平台拿著投資者認購的錢用於企業發展支出。
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文,叫停代幣發行融資活動。與ICO相關的區塊鏈、比特幣也成為了大眾口中的騙子。
其實,比特幣、區塊鏈、ICO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很多人將它們混淆。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記賬技術,通過演算法實現每個動作可標記;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1.0版本應用;而ICO是一種利用虛擬貨幣發行進行融資的手段。
二、ICO的造富神話
目前來看,投資人主要以代幣在二級市場的炒作升值來盈利。
上海一個賣手機的小夥子,兩年前用父母給的20萬元投了一個區塊鏈ICO項目,今年上半年發現賬戶資產已經暴漲至600萬元;還有一個做小私募的合夥人,這兩年用三四千萬投了數個ICO項目,如今資產已經達到30億元。
幣圈永遠不缺的就是造富神話,早期接觸ICO的人發現自己腰包里的錢越來越鼓。
一位資深玩家總結:ICO的暴利已經超過了販毒。在幾倍甚至數十倍的利潤下,任何理性都是笑話。
三、代幣融資潛在的風險
"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馬雲如是說。但是,時代已經不同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要任何事物一有點苗頭,人們就瘋狂涌進。散戶來了、莊家來了、韭菜來了、知名投資人來了、互聯網大佬、連娛樂界的明星也來了,都想在這塊大蛋糕之中分得一杯羹。
媒體稱,目前我國代幣發行融資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項目魚龍混雜,虛假風險很大。市場上在做的項目有美容、白酒、競技,有的在融資過程中根本沒有項目,有的是虛假項目。融資資金到位後,大部分"白皮書"承諾的計劃不會落地實施。
與此同時,投機炒作風險非常嚴重。大部分投資者缺乏專業知識,完全不關心基礎資產的情況。
ICO的火爆更是吹大了比特幣的價值泡沫。年初以來,比特幣價格不斷上漲,從5000元左右漲至3萬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比特幣當前不僅被作為虛擬商品來炒作,更成為走私、販毒、洗錢等非法交易的重要支付手段。
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指出,ICO是涉眾型(公募)集資。一是ICO是向不特定的對象發行"代幣",此代幣可以在指定的交易平台上進行T+0式集中競價進行交易;二是購買代幣的人數遠遠超過200人。根據我國《證券法》第十條規定,ICO這是典型的涉眾型(公募)的集資行為。
涉眾型集資行為就存在道德風險,金融發展史的鬱金香泡沫事件與1929年及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已充分證明拿別人的錢去經營會有道德風險,拿別人的錢如是涉眾的,一旦發生道德風險就會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因此各國從法律制度層面對涉眾集資行為都進行強監管,如公開集資的必須經過管理的部門的批准,未經批准不允許向眾人進行集資,否則構成非法犯罪。
四、七部門聯手叫停ICO
代幣和比特幣的泡沫雙重疊加,讓中小投資者面臨更大的投資風險。針對這種情況,監管果斷出手。
9月4日,央行聯合六部委發布公告,要求停止各類ICO活動,已完成代幣發行融資的組織和個人應當作出清退等安排。公告明確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事實上,其他國家的監管當局對於火爆的代幣發行融資也給出風險提示。美國證監會8月發布風險提示函,對於上市公司利用區塊鏈、代幣炒作、抬高股價的行為進行警示,新加坡等國也提示了代幣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松成認為,ICO的迅速發展引起了監管層的關注是很正常的,ICO具有眾籌、募集資本的嫌疑,放任發展不予以監管是有很大風險的。
五、虛擬貨幣應聲暴跌
此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可以說是吸睛無數,價格也一路走高,然而隨著央行正式叫停ICO,比特幣、萊特幣和以太坊等虛擬貨幣全部暴跌。
據交易平台火幣網數據顯示,比特幣價格在4日下午3點以後放量下跌,10分鍾就跳水600元,最低探至26000元。截至9月5日下午5時,比特幣報價為26800元,比9月2日最高點32350元已經下跌5000多元,跌幅為17.6%。
萊特幣9月4日也是一根大陰線走勢,下午3點之後直接從480元左右跌至395元左右,兩個小時就暴跌17%。截至9月5日下午5時,萊特幣報價為433元,比9月2日596元的最高價下跌163元,跌幅高達27%。以太坊也從兩天前的高點2514元,直落到1886元,跌幅高達26%。
業內人士指出,央行出重拳要求ICO暫停和清退,對於與ICO項目關聯的比特幣價格構成直接打擊。比特幣此前的大漲,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ICO創造出來的需求。
一位比特幣玩家說,此次監管針對的是ICO,並不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
不過也有一些玩家警惕其中的風險,早早把資金撤了出來。有比特幣玩家說,比特幣就是一串代碼,大家都有信心時可以擊鼓傳花,但大家都沒有信心時,你就是接盤俠。
財經評論人余豐慧指出,比特幣沒有像股市那樣的漲跌停限制,而且交易是24小時開放,單純從追逐投機收益的角度看,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投資風險相當高。虛擬貨幣的價值來源不明,無物質價值,沒有政府或實體經濟支撐,投資風險更需要投資者警惕。
⑧ 比特幣定義為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嗎
早在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就曾發文,明確將比特幣定義為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根據相關規定,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比特幣與人民幣及外幣的兌換服務等。
鑒於此,8月3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率先針對ICO(即區塊鏈項目首次發行代幣,募集比特幣、以太坊等通用數字貨幣的行為)發布風險提示。9月4日,央行等七部門發文叫停各類代幣發行融資。9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又針對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及市場風險發出提示。9月15日晚,火幣網確認已正式接到監管部門的通知和指導,要求其清理整頓虛擬貨幣交易。
⑨ 各類代幣發行融資活動要立即停止了嗎
近日備受爭議的ICO(指首次代幣發行)正式被納入監管。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中國人民銀行 中央網信辦 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商總局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指出,代幣發行融資中使用的代幣或「虛擬貨幣」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五、社會公眾應當高度警惕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的風險隱患
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存在多重風險,包括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等,投資者須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希望廣大投資者謹防上當受騙。
對各類使用「幣」的名稱開展的非法金融活動,社會公眾應當強化風險防範意識和識別能力,及時舉報相關違法違規線索。
六、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
各類金融行業組織應當做好政策解讀,督促會員單位自覺抵制與代幣發行融資交易及「虛擬貨幣」相關的非法金融活動,遠離市場亂象,加強投資者教育,共同維護正常的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