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數據規劃
A. 如何存儲比特幣(BTC)
比特幣核心錢包是目前市面上最完整的、最安全的錢包、也是最早的比特幣客戶端,但由於該產品需要載入的區塊鏈數據文件(blockchain)體積龐大,啟動較慢,新手上手會比較麻煩。
比特幣錢包
一個錢包通常擁有多個私鑰,許多比特幣投資者也擁有多個錢包。錢包既可以放在計算機和/或移動設備上,也可以放在物理存儲設備上,甚至可以放在紙上。
電子錢包——電子錢包可以是下載的軟體,也可以託管在雲中。前者只是存在於您的計算機或設備上的格式化文件,可促進交易。託管(基於雲)的錢包通常具有更用戶友好的界面,但是您將使用私鑰信任第三方。
軟體錢包——直接在計算機上安裝錢包可為您提供控制密鑰的安全性。大多數具有相對簡單的配置,並且是免費的。缺點是它們確實需要備份形式的更多維護。如果您的計算機被盜或損壞,並且您的私鑰也沒有存儲在其他地方,則您將失去比特幣。
手機錢包——移動錢包可作為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序使用,如果您想在商店中用比特幣付款,或者想在旅途中進行買賣,則尤其有用。上面提到的所有在線錢包和大多數台式機錢包都具有移動版本,而其他一些錢包(例如Abra,Airbitz和Bread)都是在考慮移動性的情況下創建的。
五金錢包——硬體錢包是小型設備,有時會連接到網路以進行比特幣交易。它們非常安全,因為它們通常都處於離線狀態,因此不能被黑客入侵。但是,它們可能與屬於存儲的私鑰的比特幣一起被盜或丟失。一些大型投資者將其硬體錢包保存在安全的位置,例如銀行保險庫中。Trezor,Keepkey和萊傑和案例都是明顯的例子。
紙錢包——也許是所有錢包中最簡單的一個,這些都是紙上印有比特幣地址的私鑰和公鑰的紙張。這些錢包非常適合長期存放(顯然,遠離火和水),或者作為禮物贈送比特幣,因為它們沒有連接到網路,因此更加安全。但是,它們更容易丟失。
使用WalletGenerator之類的服務,您可以輕松創建新地址並在列印機上列印錢包。折疊,密封,您就定了。將一些比特幣發送到該地址,然後將其安全地存儲或分發出去。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B. btc是什麼意思啊
BTC就是比特幣,全稱是bitcoin。比特幣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比特幣與大多數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
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
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C. 2021比特幣價格行情趨勢將如何發展
通過我在Okex客戶端上近一周的比特幣價格行情數據分析,目前來說,正在緩步上升,未來也有可能繼續有所漲幅,我已經做好長期持有比特幣的准備了。
D. 比特幣創立之初,區塊的大小是多少
比特幣 在 創立之初 ,每個區塊數不超過 36 兆位元組的交易數據, 區塊的大小 只有 1M 。區塊大小剛好是 1M 的原因是比特幣區塊要永久記載 btc 網路上交易的數據,這些數據經分類後形成分類賬,再添加到區塊鏈中,如果區塊太大了會被網路限制,甚至會拒絕。區塊大小能夠影響著數據量的驗證通過率。
比特幣區塊的重要性
區塊的大小 影響著 比特幣網路 每分每秒能夠解決處理多少的 事務數量, 因為比特幣區塊記載著各種交易數據,並進行了分類賬目,如果某個個別區塊太大了,數據量太大會遭到網路的拒絕,故區塊能夠有效克制 網路的擴展。 避免區塊被 填滿, 造成 網路擁擠 的局面 , 一旦那樣,帶來的 交易費用 也會不斷攀升 。 隨著比特幣交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比特幣的操作交易頻繁起來了,比特幣網路記載的數據越來越龐雜, btc 網路開始變得擁擠了,交易數量和區塊大小已然達到極限了,故比特幣的交易手續費用也越來越高了。
E. 比特幣數據結構是怎樣的呢
你好,你問的這個問題相當有水準。
P2P即點對點
問題① 比特幣的交易信息和連接塊存儲在哪?
通俗點說 交易信息等確認 都是通過特殊演算法計算後 隨機 交由曠工驗證的。不存在在哪裡的問題
問題② 有專門的存儲伺服器嗎?
沒有。這就是去中心化。沒有類似央行的發行 管理機構 但它設計之初就有一套約束機制,確保人很難作弊
問題三 和傳統的電子現金沒有什麼區別了呢
沒有發行機構 方便 便捷 跨國際流通 低成本 比特幣可以說是一種革命性的創新。 電子現金顯然不具備可比性。
下面括弧這段引用網路:
(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比特幣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
個人觀點:比特幣確實是一種革命性創新 加密技術 電子貨幣 有不少優點。
但是投資有風險 幣市水更深。 它的價格目前存在較大泡沫,含有炒作 投機成分。
F. 什麼是比特幣(BTC)
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G. BTC之隨機數生成
有兩個最主要的方法來生成隨機數:
a) 通過測量某些隨機的物理現象,然後補償測量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比如大氣雜訊、熱雜訊和其他外部電磁以及量子現象。從自然資源中獲取熵的速度取決於被測量的潛在物理現象,因此它們的速率是有限的,往往比較慢。
b) 使用計算演算法,可以產生明顯隨機結果的長序列,實際上由較短的初始值(稱為種子)確定。結果是,如果種子的值是已知的,整個看似隨機的序列可以被重復產生。這類隨機數生成器被稱為偽隨機數生成器。這類生成器類型是非阻塞的,可以大量產生數據。
/dev/random 可以用作隨機數生成器或者偽隨機數生成器,取決於不同的實現。
在linux下,隨機數生成器有一個容納雜訊數據的熵池,在讀取時,/dev/random設備會返回小於熵池雜訊總數的隨機位元組。/dev/random可生成高隨機性的 公鑰 或 一次性密碼本 。若熵池空了,對/dev/random的讀操作將會被 阻塞 ,直到收集到了足夠的環境雜訊為止。這樣的設計使得/dev/random是真正的 隨機數發生器 ,提供了最大可能的隨機數據熵,建議在需要生成高強度的密鑰時使用。
/dev/urandom(「unblocked」,非阻塞的隨機數發生器),它會重復使用熵池中的數據以產生偽隨機數據。這表示對/dev/urandom的讀取操作不會產生阻塞,但其輸出的熵可能小於/dev/random的。它可以作為生成較低強度密碼的偽隨機數生成器,不建議用於生成高強度長期密碼。
FreeBSD操作系統實現了256位的Yarrow演算法變體,以提供偽隨機數流。與Linux的/dev/random不同,FreeBSD的/dev/random不會產生阻塞,與Linux的/dev/urandom相似,提供了密碼學安全的偽隨機數發生器,而不是基於熵池。而FreeBSD的/dev/urandom則只是簡單的鏈接到了/dev/random。
OpenSSL的提供了RAND_bytes方法生成隨機數。在使用之前需要使用RAND_add向PRNG中添加種子及熵值。種子可以通過TSC生成。
CryptoAPI提供了CryptGenRandom方法產生隨機數。CryptGenRandom已經被廢棄,應該使用新版CNG API:BCryptGenRandom
CPU指令rdrand從晶元的硬體隨機數生成器中獲取隨機數
32位:
64位:
BTC採用了多種方式混合的形式,將OpenSSL隨機數生成、OS隨機數生成、硬體隨機數生成再混淆隨機數發生器的狀態來生成強隨機數。
參考文檔: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ndom_number_generation#%22True%22_vs._pseudo-random_number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dev/random
https://www.openssl.org/docs/man1.0.2/crypto/RAND_seed.html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RdRand
H. BTC 比特幣 內涵
1、區塊鏈和比特幣的概念、內涵、本質等。
2、區塊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規劃、通知公告等。
第一,筆者眼中的區塊鏈:
如同它名字一般,是指一個區域連接成一塊,最終形成很多區塊的拼接,而每一個區塊都有一個節點可以承載不同的事物,比如說你買一箱蘋果在這個節點上銷售者給你賣100塊,你就可以通過這個鏈條知道上一個種蘋果的農戶是50塊賣給銷售者的,信息公開並且透明化,可以揭開交易、服務、溝通過程中的層層面紗;個人認為區塊鏈不是去中心化,而是所有中心化的聯合,因為每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小中心,將所有中心連接起來形成一整個區塊鏈資料庫,而不是傳統的將一個事物孤立為一點從而發散,是需要每一個節點配合聯動,是一種思想模型,一種載體建立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上,只是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均等,一個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網路和360網路的解釋,和根據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的定義:其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2018年3月31日,《區塊鏈技術原理與開發實戰》正式引入高校講堂,首次課程在西安電子 科技 大學南校區開講。2018年4月,一群來自牛津大學的學者宣布創辦世界上第一所區塊鏈大學——伍爾夫大學。5月29日,網路上線區塊鏈新功能,以保證詞條編輯公正透明。
...
第二.筆者眼中的比特幣:
基於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起來的數字貨幣,非法定貨幣,向法律規則發起了挑戰,引發諸多 社會 和財產風險。需要我們慎重評估區塊鏈技術應用可能存在的法律問題,思考對策。監管問題...
...
...
狹義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以及相關的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技術;網路層則包括分布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共識層主要封裝網路節點的各類共識演算法;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演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離不開智能合約,所謂的智能合約就是以數字編碼的形式定義承諾。交易的雙方無須彼此信任,一切交易都由代碼強制執行。但智能合約的形式及其內容的效力,還沒有得到法律和司法的正式認可,其作為數字編碼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合同文本,尚無法確知,是否可以構成生效合同的要件,是否可以符合司法擬採信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
區塊鏈已經從區塊鏈1.0——數字貨幣到2.0——數字資產與智能合約,發展到現在區塊鏈3.0——DAO、DAC(區塊鏈自洽組織、區塊鏈自洽公司)-->區塊鏈大 社會 (科學,醫療,教育,區塊鏈+AI)。從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到追蹤中國放養肉雞。專門跟加密貨幣相關的專利申請——不包括在區塊鏈專利類別中——在2017年增長了16%,達到602項。中國2017年申請了225項區塊鏈項專利,而2016年為59項,
其次是美國(去年為91項,2016年為21項)。其體系結構的核心優勢:任何節點都可以創建交易,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確認之後,就可以合理地確認該交易是否為有效,區塊鏈可有效地防止雙方問題的發生。對於試圖重寫或者修改交易記錄而言,它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區塊鏈實現了兩種記錄:交易以及區塊。交易是被存儲在區塊鏈上的實際數據,而區塊則是記錄確認某些交易是在何時,以及以何種順序成為區塊鏈資料庫的一部分。交易是由參與者在正常過程中使用系統所創建的(以加密數字貨幣為例,一筆交易是由b將代幣發送給a所創建的),而區塊則是由我們稱之為礦工的單位負責創建。
...
(部分)區塊鏈的特點:
1. 去中心化: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2. 開放性:系統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私有物被加密,公有物透明)
3. 自治性:區塊鏈採用基於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比如一套公開透明的演算法)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的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的信任,任何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4. 信息不可篡改:一旦信息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5. 匿名性:由於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演算法,其數據交互是無需信任的(區塊鏈中的程序規則會自行判斷活動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對手無須通過公開身份的方式讓對方自己產生信任,對信用的累積非常有幫助。
綜上筆者認可的觀點是區塊鏈是一種系統,是一種演算法技術的創新應用,只要不涉及倫理問題和道德風險,本不存在國家監管與法律規制問題。
...
參考文獻
1. 鄭惠敏:《區塊鏈法律:部分國家對虛擬貨幣、數字代幣的性質認定》大風號自媒體。
2. 曹磊:《區塊鏈,金融的另一種可能》.首席財務官.2015年24期。
3. 王文嫣:《安全透明的公共賬本——區塊鏈》.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2016年2月26日。
4. 蔣潤祥;魏長江:《區塊鏈的應用進展與價值探討》.金融視界.2016年Z2期。
5.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和普通人有什麼關系?.網易 科技 .2016年8月5日。
6. 劉晉豫:《 香港證監會發布公告提醒數字貨幣風險 稱其會在必要時採取執法行動》鳳凰網 財經 金色 財經 .2018年2月9日。
7. 蘇德棟:試論區塊鏈法律規制與風險.中華全國律師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