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資金來源證明
① 比特幣突破6萬美元,比特幣是如何產生的
比特幣突破6萬美元,但是很多人都對比特幣有點陌生,下面為大家介紹下比特幣。
比特幣誕生於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比特幣的出現和發展似乎是偶然的情況,但實際上,它是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這是信息技術發展,互聯網金融興起和社會環境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電子商務的普及過程中,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體系逐漸融入了互聯網潮流。全球互聯網金融興起的影響不僅是金融格式的改變,還包括用戶習慣和貨幣觀念的改變。在線支付,電子轉賬等方式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加之銀行卡的普及,人們對真實貨幣的依賴性正在下降,而對虛擬貨幣的接受度正在上升,然後逐漸認識到那些做實的人沒有國家信譽作為虛擬貨幣的保證。
② 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要怎麼理解
客戶端不需要知道真正的隨機數,客戶端(也是系統)其實就是要「隨機數」所求的哈希值小於某個值。
如:041665464(隨機數)的SHA256的值是:(16進制)0FFFFFFFFFF...(假如)
它不符合小於00FFFFFFFF的規定,所以不是區塊。
041665465(隨機數)的SHA256的值是:(16進制)000FFFFFFFF...(假如)
它符合小於00FFFFFFFF的規定,所以它是區塊。
實際上找小於一個哈希值的隨機數很難的,這正是工作量證明的原理。
要小於的這個值(00FFFF...)是可變的(難度),這個隨時間和計算力的大小而變化。
③ 比特幣交易是如何確認的
比特幣的交易方式
比特幣是類似電子郵件的電子現金,交易雙方需要類似電子郵箱的「比特幣錢包」和類似電郵地址的「比特幣地址」。和收發電子郵件一樣,匯款方通過電腦或智能手機,按收款方地址將比特幣直接付給對方。下列表格,列出了免費下載比特幣錢包和地址的部分網站。
比特幣地址是大約33位長的、由字母和數字構成的一串字元,總是由1或者3開頭,例如""。比特幣軟體可以自動生成地址,生成地址時也不需要聯網交換信息,可以離線進行。可用的比特幣地址超過2個。形象地說,全世界約有2粒沙, 如果每一粒沙中有一個地球,那麼比特幣地址總數遠遠超過所有這些「地球」上的所有的沙子的數量。
比特幣地址和私鑰是成對出現的,他們的關系就像銀行卡號和密碼。比特幣地址就像銀行卡號一樣用來記錄你在該地址上存有多少比特幣。你可以隨意的生成比特幣地址來存放比特幣。每個比特幣地址在生成時,都會有一個相對應的該地址的私鑰被生成出來。這個私鑰可以證明你對該地址上的比特幣具有所有權。我們可以簡單的把比特幣地址理解成為銀行卡號,該地址的私鑰理解成為所對應銀行卡號的密碼。只有你在知道銀行密碼的情況下才能使用銀行卡號上的錢。所以,在使用比特幣錢包時請保存好你的地址和私鑰。
比特幣的交易數據被打包到一個「數據塊」或「區塊」(block)中後,交易就算初步確認了。當區塊鏈接到前一個區塊之後,交易會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連續得到6個區塊確認之後,這筆交易基本上就不可逆轉地得到確認了。比特幣對等網路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儲存在「區塊鏈」(blockchain)中。區塊鏈在持續延長,而且新區塊一旦加入到區塊鏈中,就不會再被移走。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群分散的用戶端節點,並由所有參與者組成的分布式資料庫,是對所有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記錄 。 中本聰預計,當數據量增大之後,用戶端希望這些數據並不全部儲存自己的節點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採用引入散列函數機制。這樣用戶端將能夠自動剔除掉那些自己永遠用不到的部分,比方說極為早期的一些比特幣交易記錄。
④ 比特幣中怎麼證明是自己挖礦成功,而不是其他人呢
我們知道了信息計算Hash打包的過程:交易記錄、時間、賬本序號、上一個Hash值。也知道所有的計算和存貯是需要消耗計算機資源。在中本聰的設計里,完成記賬可以獲得系統給與比特幣獎勵,這個過程也就是比特幣發行過程,因此把記賬成為挖礦。
記賬工作
因為記賬是有獎勵,每次記賬都可以為自己增加一定個數的比特幣,因此大家爭相記賬,當然能也就引發了問題:出現記賬不一致的是後,系統引入工作量證明來解決這個問題,規則如下:
1.在一段時間內,只有一個人能記賬成功。
2.通過解決密碼學難題競爭獲得唯一記賬權
3.其他節點復制記賬結果
不過在進行工作量證明之前,記賬節點會做進行如下准備工作:
1.收集廣播中還沒有被記錄賬本的原始交易信息
2.檢查每個交易信息中付款地址有沒有足夠的余額
3.驗證交易是否有正確的簽名
4.把驗證通過的交易信息進行打包記錄
5.添加一個獎勵交易:給自己的地址增加12.5比特幣
如果爭奪記賬權成功的話,就可以得到12.5比特幣的獎勵。
工作量證明
每次記賬的時候會把上一個塊的Hash值和當前的賬頁信息一起作為原始信息進行Hash。為了確保10分鍾前後只有一個人可以記賬,就只有提高記賬的難度,用Hash的結果必須以若干個0開頭。為了滿足條件,進行Hash是引入一個隨機數變數。
用偽代碼表示一下:
1.Hash(上一個Hash值,交易記錄集) = 456635BCD
2.Hash(上一個Hash值,交易記錄集,隨機數) = 0000aFD635BCD
改變Hash的原始信息的一部分,Hash值也會不斷變化,因此在運行Hash的時候,不斷改變隨機數的值,總可以找到一個隨機數使得Hash的結果以若干個0開頭,率先找到隨機數的節點從此獲得記賬的唯一記賬權。
驗證
在節點成功找到Hash值之後,會馬上對全網進行廣播打包區塊,網路的節點收到廣播後會對其進行驗證。如果驗證通過,表明已經有節點成功解密,就不會在競爭當前區塊,而是選擇接受區塊,記錄到自己的賬本中,進行下一輪競爭猜謎。網路中只有最快解密的區塊才會添加到賬本中,其他的節點進行復制,確保整個賬本的唯一性。
如果節點有作弊行為,會導致網路的節點驗證不通過,直接放棄其打包的區塊,也無法記錄到總賬本中,那麼作弊節點的消耗成本就白費了。因此礦工自覺的遵守比特幣系統的共識協議,也確保整個系統的安全。
這個問題就好像你去工地搬磚,搬完一天磚,包工頭問你你怎麼證明自己一天在工地搬磚呢?
⑤ 比特幣起源
1 上個世紀80年代,一群天才程序員在密碼郵件組探討這一難題。1982年,大衛·喬姆(David Chaum)提出不可追蹤的密碼學網路支付系統。8年後,他將此想法擴展為密碼學匿名現金系統,即Ecash.
2 1998年,戴偉(Wei Dai)的論文闡述了一種匿名的、分布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money。與此同時,尼克·薩博(Nick Szabo)發明了Bitgold,提出工作量證明機制,用戶通過競爭性地解決數學難題,然後將解答的結果用加密演算法串聯在一起公開發布,構建出一個產權認證系統。哈爾·芬尼(Hal Finney)則把該機制完善為一種「可重復利用的工作量證明」。
3 在前人的工作基礎之上,2008年,名不見經傳的「中本聰」在metzdowd.com的密碼學郵件組列表中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現金支付系統》。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網路誕生,中本聰本人發布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
從此,人類的貨幣史,翻開鳥新的一頁。
⑥ 比特幣為什麼採用工作量證明(POW)來產生區塊
防偽。
這個跟進化論一樣,主鏈是通過不斷篩選共識後得出來的,累計的運算量高,想要偽造主鏈,必須付出更高昂的代價(全網一半的算力)。比如說比特幣現在挖礦用的電量已經和新加坡的國家電量持平。 你想偽造必須付出一半新加坡的發電量
⑦ 現在如何把幾千個比特幣變現而且證明財產合法
除特殊人員(例如國家幹部)需要證明自己的財產合法,如某些特殊人員無法對財產來歷有合法說明並加以證明,將構成巨額財產來歷不明罪。一般人的財產在司法機關沒有證據證明來源非法的情況下,都是合法財產,這也是存在洗錢的原因,洗錢的目的就是讓財產無法查清楚其真實來歷,持有即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