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btc破解的人是誰
① 中國首個能破解MD5密碼的人是誰具體破解方法
密碼學領域重大發現:山東大學王小雲教授成功破解MD5Life_of_rent
2004年8月17日的美國加州聖巴巴拉,正在召開的國際密碼學會議(Crypto』2004)安排了三場關於雜湊函數的特別報告。在國際著名密碼學家Eli Biham和Antoine Joux相繼做了對SHA-1的分析與給出SHA-0的一個碰撞之後,來自山東大學的王小雲教授做了破譯MD5、HAVAL-128、 MD4和RIPEMD演算法的報告。在會場上,當她公布了MD系列演算法的破解結果之後,報告被激動的掌聲打斷。王小雲教授的報告轟動了全場,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贊嘆。報告結束時,與會者長時間熱烈鼓掌,部分學者起立鼓掌致敬,這在密碼學會議上是少見的盛況。王小雲教授的報告緣何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因為她的研究成果作為密碼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宣告了固若金湯的世界通行密碼標准MD5的堡壘轟然倒塌,引發了密碼學界的軒然大波。會議總結報告這樣寫道:「我們該怎麼辦?MD5被重創了;它即將從應用中淘汰。SHA-1仍然活著,但也見到了它的末日。現在就得開始更換SHA-1了。」
② 比特幣是可以破解的嗎
首先講一下背景,比特幣「賬戶」的基本原理就是 密鑰-公鑰-地址,你可以大致理解為「鑰匙-箱子-箱子編號」。現在就是要從箱子編號或者箱子入手破解到鑰匙。
攻擊手段基本上就兩種,一種字典攻擊所謂腦錢包,另外一種就是暴力破解。
字典攻擊就是把常用的密碼以及其簡單變種,組合作為鑰匙一個一個試。只要你的pass phrase不過硬,這種手段攻擊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要用這個的話,需要先普及一下密碼學知識,不要以為密碼很長再加個&就很安全了。
如果你不是用pass phrase生成的錢包,就只能暴力破解了,相當於枚舉所有可能的鑰匙,目前來看這個是不可能的,哪怕電子計算機越來越強大。但是,量子計算機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不過不用太擔心,真的有這么強大的量子計算機出來的話,不僅僅危及到比特幣而已。
同時,比特幣還有第二層防護:如果一個地址只接受而還沒有輸出比特幣的話,他的公鑰都是保密的,就是說箱子別人都看不到只能看到箱子編號。目前來看從箱子編號反推箱子這個過程連量子計算機也做不到。換句話說,真的有量子計算機的話,比特幣還有最後一道防線:把你的錢轉移到一個全新的地址就暫時安全了。
最後,前一段時間,Android上的客戶端生成的錢包被攻擊了,這個是因為底層隨機數生成器有bug。其實就是這個函數不隨機SecureRandom,Google很快承認並修復了這個問題。這種事情會不會再有也不好說,不過我覺得不用太過擔心。
③ 比特幣起源
1 上個世紀80年代,一群天才程序員在密碼郵件組探討這一難題。1982年,大衛·喬姆(David Chaum)提出不可追蹤的密碼學網路支付系統。8年後,他將此想法擴展為密碼學匿名現金系統,即Ecash.
2 1998年,戴偉(Wei Dai)的論文闡述了一種匿名的、分布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money。與此同時,尼克·薩博(Nick Szabo)發明了Bitgold,提出工作量證明機制,用戶通過競爭性地解決數學難題,然後將解答的結果用加密演算法串聯在一起公開發布,構建出一個產權認證系統。哈爾·芬尼(Hal Finney)則把該機制完善為一種「可重復利用的工作量證明」。
3 在前人的工作基礎之上,2008年,名不見經傳的「中本聰」在metzdowd.com的密碼學郵件組列表中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現金支付系統》。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網路誕生,中本聰本人發布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
從此,人類的貨幣史,翻開鳥新的一頁。
④ 比特幣的創始人是誰
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並於2009年1月3日正式誕生。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P2P foundation網站上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陳述了他對電子貨幣的新設想——比特幣就此面世。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
溫馨提示:
1、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2、在投資之前,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項目存在的風險,對項目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鏈上活躍度等信息了解清楚,而非盲目投資或者誤入資金盤。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應答時間:2020-12-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⑤ 網傳比特幣被盜是真的嗎
比特幣是一種虛擬商品,近年來經過炒作,價格不斷暴漲。近日,河南省中原油田公安局經過3個多月的偵查,成功破獲了全國首例比特幣盜竊案。
今年7月27日,河南省中原油田公安局接到轄區居民武某報警,稱自己放在網路錢包里價值340多萬元的比特幣丟失。武某是一名職業投資人,從2016年開始做比特幣投資。2017年年初,他被拉進一個比特幣投資者的微信群。
受害人武某:說到最後,他說他也有責任,雖然說我的幣丟了是他教我的,他也是出於好心,說賠償我10(比特)幣,說只能是擔負他責任的那一部分。後來他用支付寶真的給我轉錢了。如果跟他沒有關系,他怎麼會隨隨便便陪別人十幾萬,不是小數目。
破解盜取密碼軟體,警方抓獲嫌疑人
經過前期偵查,警方認定微信群主戴某有重大作案嫌疑。今年8月9號,警方在上海將戴某控制。在戴某家中,民警找到了27張銀行卡和多台電腦。在其中一台電腦中,民警發現了一個與受害人武某使用的一模一樣的網路錢包軟體。
原來,戴某精通軟體編程,把下載的正版錢包軟體破解後,加入傳輸用戶名和密碼的程序盜取比特幣,一旦別人把比特幣存入電子錢包,他就會知道對方的賬戶名和密碼,並轉移電子錢包內的比特幣。他把盜取來到比特幣分散存在上百個網路錢包中,來回轉移,確認安全後在交易平台上低價賣出。通過這種方式,戴某已經作案三起,涉案2000多萬元。目前,警方已經查清戴某的賬戶並凍結,追回贓款200多萬元。
警方提示,比特幣是虛擬商品,在交易中一旦出現問題,很難被追回。
河南省中原油田公安局刑偵支隊重案大隊大隊長蘇海洲:比特幣交易平台咱們國家在2017年10月底之前,已經把三個平台都關閉了。國家目前只承認比特幣是虛擬商品,不承認它虛擬貨幣的身份。所以要想投資比特幣需謹慎。
⑥ 終於知道中本聰是誰了|比特幣BTC之父
中本聰究竟是誰?
他是否尚在人間?
讓我們循著線索抽絲剝繭,
探尋重重迷霧後的真相。
1
線索梳理
想要找到中本聰,我們需要先梳理一下中本聰在網路上留下的行蹤: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在「metzdowd.com」網站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挖出了比特幣 歷史 上的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實現了比特幣演算法的「挖掘」並獲得了第一批50個比特幣。
2010年12月5日,維基解密泄露美國外交電報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為了保護尚在襁褓中的比特幣,避免沖突和爭議,中本聰現身反對比特幣社區向維基解密捐款比特幣的行為。
2010年12月12日,中本聰在比特幣論壇中發表了最後一篇文章,隨後便不再公開露面,只通過電子郵件與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的少數人聯系。
2011年4月26日,在與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領導人加文·安德烈森聯系過後,中本聰隨即關閉了電子郵件,再也沒有與任何人來往過。
從上述信息中可以看出中本聰其人十分低調,在網路上可以追溯的行蹤很少,他本人與任何人交流堅持使用PGP加密和Tor網路,租借的伺服器線索也是都毫無價值地指向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家提供匿名服務的小型主機託管商。在那個網路通訊還不是十分發達的年代,這些謹慎縝密的做法讓中本聰成功躲過了當局的追查。
中本聰技術上的小心謹慎還延續到了個人信息表達方面。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中本聰很可能為了弱化個人在白皮書和社區發言中無意表現出的個人特徵,而刻意地去偽造一些身份信息與個性化特徵。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中本聰於2009年2月11日在P2Pfoundation網站上的注冊資料顯示,他是一個 43 歲的日本男性,不過有點令人費解的是其電子郵箱卻在德國的免費郵箱伺服器上;再比如偽裝英式拼讀,格林威治時間的作息規律,日本名字,論文中「WE」的第一人稱,使用生僻的 科技 術語,模仿密碼學同仁的寫作風格等等……中本聰的這些細致入微的操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今無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光是大眾根據其特徵猜測出的候選人就多達數十位,那麼中本聰是否就在這些候選人當中呢?我們接著來分析
2
候選人甄別
在上一節提到的候選人當中,相對來說有點知名度或者說靠譜的中本聰候選人是以下幾位:
1.Dorian Prentice Satoshi Nakamoto:
2.望月新一
Hal Finney
Hal Finney可以說是比特幣的先驅之一,他是繼中本聰之後第二個使用BTC挖礦軟體、提交bug報告並提出改進建議的人。此外,為了測試交易功能,Satoshi給他發了10枚比特幣,所以他和中本聰成功地完成了首個比特幣交易。在寫作風格上,Hal和中本聰有諸多相似之處。比較可惜的是,Hal患上了漸凍症,並於2014年去世。對於自己中本聰候選人的身份,Hal在生前多次否認過他是中本聰。在我查到的一篇文章中,文章作者稱與Hal的好友Phillip Zimmerman(兩人是郵件加密演算法PGP的兩個發明者)聊過,他的回答是「Hal說過他不是,而我相信他。」
4.Nick Szabo
Nick Szabo,Global Financial Access 的聯合創始人。他與Hal Finney一樣,是比特幣的先驅,也同為中本聰的候選人,曾經有人猜測他以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為筆名撰寫了比特幣論文。Nick Szabo還有一個稱號:「智能合約之父」。早在1995 年,他發表了關於合同法在網路安全實現的論文,提出了「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的概念。
2008年,當還沒有人聽說過中本聰以及他所創造的比特幣時,Nick在他的個人博客上提到了bit gold的想法。Nick提出的bit gold的描述與中本聰提出的比特幣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包括類似的措辭,甚至寫作的習慣。後來有人將他的寫作風格與中本聰進行了比較,並聲稱在所有的候選人中,Nick Szabo與中本聰的相似度是最高的。盡管如此,Nick一直否認他是真正的中本聰。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寫道:「只有 Hal Finney和中本聰,才有足夠的意志力來真正實施該計劃」。
Craig Steven Wright
Craig Steven Wright(簡稱CW),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澳本聰,是澳洲的一位企業家。與上述幾位候選者不同,CW是自己蹦出來承認自己是中本聰的人。在我看來CW是一個善於炒作的資本家,BSV和BCH之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就這個性格而言就與之前中本聰的性格大相徑庭。
Craig Wright提出了大量證明自己是「中本聰」的疑似證據,我覺得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只有兩個:一是Craig Wright發送過一封給Dave Kleiman的郵件,另一個則是Craig Wright在聲稱自己是中本聰後,曾經與當時比特幣的核心開發,Gavin Andresen會面。Craig Wright很容易就取得了Gavin Andresen的信任,讓後者公開背書,承認自己是中本聰。
上述行為表明Craig Wright擁有關於比特幣和中本聰的大量信息,正是這些信息贏得了Gavin Andresen的信任。但是想要證明自己,事情完全不用這么復雜,只要CW可以利用創世區塊的密鑰進行的簽名,或登錄中本聰的賬號確認自己的身份,那這個中本聰的身份基本就能坐實了。至於CW是不是中本聰,這個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答案。
Dave Kleiman
Dave在加密計算機方面算是自學成才,這與中本聰的經歷是一致的。其軍方背景也解釋了中本聰為何可以在反政府部門偵查方面做得游刃有餘。至於為什麼中本聰會銷聲匿跡,對比時間節點來看,Dave Kleiman在2010年底因為感染一種超級細菌,並於2013年4月26日死於超級細菌的並發症,似乎也解釋的通。可惜Dave已經去世,這看似最合理的人選卻無從驗證。
3
人人都是中本聰
那麼中本聰到底是誰?上文這些看似有可能的人卻因為各種原因自我否認或者說不可驗證。我個人傾向於中本聰已經去世,就算他沒有離開人間,按照他當初的願景,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反觀如今的BTC和加密貨幣圈,誰是中本聰已經不重要了,或者說人人都是中本聰。
#比特幣[超話]# #數字貨幣# #歐易OKEx#
⑦ 與億萬富翁擦肩而過,只因為丟了寫存比特幣數字錢包的密碼
美國加州一名城市設計師托馬斯在10年前比特幣剛問世時,受邀製作一段有關比特幣運作的教學動畫,並收到7002枚比特幣作為酬勞。
在當時1枚比特幣僅值數美元,托馬斯未作多想,便將這筆比特幣存進一個數字錢包中,並把這個錢包放入自己的IronKey加密型U盤中。托馬斯隨手將U盤的密碼抄在紙上,之後就把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
多年間,比特幣多次迎來暴漲,直到上周,7002枚比特幣價值已高達2.81美元。托馬斯這才想起自己擁有這筆巨款,但抄寫U盤密碼的紙條卻早已遺失,而托馬斯自己怎麼都想不起密碼,只能看著自己手上這個存有巨額財富的U盤干著急。
由於托馬斯的U盤有著最高等級的安全保護,只要連續輸錯10次密碼就會永久加密。這不僅代表U盤將被永久上鎖,更意味著托馬斯將跟世人夢寐以求的富豪生活說再見。
托馬斯說自己在過去這段時間內時時刻刻都在設法找回密碼,他花了數個小時,躺在床上盡全力回想自己過去常用的密碼,一旦想到一個就立刻跑去電腦前嘗試,卻沒有一個通過。
如今托馬斯已經輸入8次錯誤密碼,只要再輸錯2次,將永久與這筆巨款告別。
事件曝光後,任教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網路安全專家亞歷克斯公開對托馬斯喊話,強烈建議他不要再瞎猜密碼,而是轉交專業人士破解。
亞歷克斯提議,只要托馬斯願意將U盤中的一成比特幣作為酬勞,自己可以在半年內破解這個U盤。
不過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傳出,我們無從得知托馬斯究竟是會繼續設法想密碼,還是向亞歷克斯或其他收費更為低廉的專家求助。
比特幣作為一個分布式支付網路而誕生,隨著時間發展,支付功能越來越弱, 作為價值存儲的認同越來越強,逐步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大范圍的共識。這被多數人視作比特幣價格的基礎。
由於比特幣的一些特性,會有部分支持者贊同其抗通脹屬性。
去年末以來比特幣的大漲似乎可以印證這點,多名研究人員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大放水,比特幣成為了一些個人和機構的避險資產的選擇。
當然也有人認為,用來對沖通貨膨脹,比特幣可能「行不通」。美國銀行一份報告便指出,比特幣供應量上限為2100萬枚,看似可以免受使傳統貨幣貶值的「印鈔」的影響,但過去幾年的證據並不支持這一觀點。
「總的來講,我們發現比特幣作為通貨膨脹避險工具並不吸引人,因為大宗商品甚至股票都與通脹之間具有更好的相關性。因此,我們認為持有比特幣的主要投資組合不是為了多樣化、波動性下降或通脹保護,就是純粹為了追逐價格升值,而這一點完全建立在長期來看比特幣需求遠超供應量的前提上。」該報告指出。
#比特幣[超話]# #歐易OKEx# #數字貨幣#
⑧ FBI能破解比特幣嗎
實際破解不可能,有說法是說FBI通過黑客中轉的伺服器提供商強制提供了伺服器許可權,從而拿到了私鑰。在我看來沒有全部扣押很可能說明這筆錢已經變現了,這個已經是在別人的錢包中了,所以只能不要臉的硬扣人家比特幣。
我來回答:關於 FBI 如何取得了黑客比特幣地址的私鑰,盡管有許多猜測,但顯然沒有人知道真相如何。
一位舊金山 FBI 的工作人員 Elvis Chan 在接受 NBC 采訪 時,拒絕透露獲取私鑰的細節,因為在未來的行動中還有可能用到同樣手段。 但同時,他也明確說明,這次的行動並不依賴於「等待犯罪分子使用美國的加密貨幣服務」。
這一說法至少否定了 FBI 是通過交易所獲得黑客資金的猜測, 大多數交易所有嚴格的 KYC/AML 政策,更何況是美國的交易所,因而黑客不大可能直接使用美國的交易所洗錢。
由於此次行動只是恢復了部分勒索資金,也基本上否定了 FBI 已經破解比特幣加密演算法的猜測,因為假如 FBI 已經破解了加密演算法,顯然可以恢復全部的資金。
Elvis Chan 還提到,此次行動得益於「大多數互聯網的基礎設施都在美國」,從而給 FBI 提供了方便。
因而最接近事實的猜測是,勒索者使用了位於北美的全節點錢包,而全錢包在廣播交易時,會泄露節點的 IP。從安全的角度來說,每個地址只能使用一次,而通過區塊鏈瀏覽器查詢可知,勒索者先後兩次使用轉移資金的地址 發送比特幣,導致 IP 泄露,從而使得 FBI 抓住了獲取私鑰的機會。
幣印 CTO 李天昭表示,黑客把勒索得來的比特幣存儲在使用美國公司雲服務的比特幣錢包上,而該雲伺服器位於美國境內被 FBI 直接接管,從而在沒有私鑰的情況下拿回了贖金。
比特幣地址數量是2的256次方,有正余的地址大約5千萬個,破解的概率幾乎為零,概率太低,相當於在整個宇宙原子個數中找一個特定原子。
比特幣在地址中轉移是可以追蹤的,無論轉移多少次,但是不知道誰在轉移轉移到哪裡。
但是一旦轉到交易所那麼就可以知道在誰的交易所賬戶里了,提現更可以追蹤到提現到那個現金賬戶,這些都是人為可控的,除非不在線交易,否則就不可查。
本人用python寫過一套程序,可以從核心錢包提取正余額地址,做成資料庫,然後隨機生成私鑰,私鑰生成三種比特幣地址與資料庫的正余額地址做比對,一旦對比成功就擁有了這個地址里的比特幣,但是運行了半年沒有成功過。理論上要集合全球所以算力,運行上千個世紀才能歷遍所有地址。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私鑰泄漏,比如放在伺服器上,任何時候私鑰都要離線存儲。
找到密鑰比破解密鑰要容易的多。
比如嚴刑逼供,比如搜查,比如到伺服器去找。
總之黑客也是要用密鑰的對吧。
拿到你記錄密鑰的紙條了,這算不算破解?
比特幣看似安全,但畢竟需要換成真實世界的錢的,畢竟還有人參與的地方。
真要追查,很多地方能追查到,並不需要破解比特幣。
不是FBI,能不能破解比特幣?
破解比特幣有兩個方法,一個是靠數學家,一個是靠比特幣的發明人。
第一種辦法,就是現在的數學家有沒有能力對比特幣的加密提供反加密的演算法。如果可以提供,那麼比特幣將毫無安全性和價值。
第二種辦法,就是留著後門,如果是這樣子,就可能令這種加密貨幣受到致命的打擊。
⑨ 美國聯合黑客摧毀比特幣事件
這個沒聽到過,只聽到過警察被黑客勒索並交納贖金的案例。
美國緬因州的林肯郡發生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四個使用同一網路的警察局加一個治安官辦公室的電腦感染病毒,黑客把電腦中的每一個文件都上了鎖導致文件無法正常訪問和打開,警察有幾天的時間來准備支付贖金的事,過期不支付的話則密碼自動銷毀,那些文件也就再也打不開了。
警察局的技術人員在嘗試破解幾天之後放棄了努力,決定向黑客支付其所要求的價值300美元的比特幣贖金。當地治安官對此相當悲憤,他說技術人員也想了很多辦法但無濟於事,系統供應商也弄不了這個事情,兩邊在想盡一切辦法之後,建議警察局還是別白費勁了,乖乖支付贖金了事,於是警察局接受了這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