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職能20合約
『壹』 合約區塊鏈是什麼意思
和數軟體區塊鏈技術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
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
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貳』 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的作用是什麼
智能合約是區塊鏈中四大核心技術之一,這個概念最開始是在1994年,由知名密碼學家尼克·薩博提出的,可由於技術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一直都沒有落地,哪怕到了今天,智能合約已經在互聯網中很多的應用,比如自動還款,無人機售貨等等,也多是局限在個人和機構之間的智能合約,個人和個人之間的智能合約幾乎沒有,原因就在於「信任」問題,我們會發現,只要談起合約,大多數都是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間有這種需求,而且還跟錢有關系,如果在沒有第三方做擔保的情況下我們之間做了個約定,我把錢打給你,結果你毀約了,不承認怎麼辦?所以智能合約罩中一直沒辦法在個人與個人之間普及,後來隨著區塊鏈的出現,人們發現,區塊鏈與智尺氏能合約十分的契合,因為區塊鏈的很多特點,比如去中心化,數據的不可篡改等,可以從技術的角度,去解決陌生人之間的信任問題,這才使智能合約大規模的應用成為可能,這一階段的開始以以太坊的誕生為標志。在區塊鏈的基礎上,以太坊應用了智能合約技術。智能合約使得以太坊可以實現更多功能陵悶散,智能合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於是,慢慢的,智能合約就成了區塊鏈的核心技術之一。
『叄』 如何檢測區塊鏈智能合約的風險等級高低
隨著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腳步的加快,區塊鏈技術在政務、金融、物流、司法等眾多領域得到深入應用。在應用過程中,不僅催生了新的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也產生了很多安全問題,因而安全監管顯得尤為重要。安全測評作為監管重要手段之一,成為很多區塊鏈研發廠商和應用企業的關注熱點。本文就大家關心的區塊鏈合規性安全測評談談我們做的一點探索和實踐。
一、區塊鏈技術測評
區塊鏈技術測評一般分為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和安全測評。
1、功能測試
功能測試是對底層區塊鏈系統支持的基礎功能的測試,目的是衡量底層區塊鏈系統的能力范圍。
區塊鏈功能測試主要依據GB/T 25000.10-2016《系統與軟體質量要求和評價(SQuaRE)第10部分:系統與軟體質量模型》、GB/T 25000.51-2016《系統與軟體質量要求和評價(SQuaRE)第51部分:就緒可用軟體產品(RUSP)的質量要求和測試細則》等標准,驗證被測軟體是否滿足相關測試標准要求。
區塊鏈功能測試具體包括組網方式和通信、數據存儲和傳輸、加密模塊可用性、共識功能和容錯、智能合約功能、系統管理穩定性、鏈穩定性、隱私保護、互操作能力、賬戶和交易類型、私鑰管理方案、審計管理等模塊。
2、性能測試
性能測試是為描述測試對象與性能相關的特徵並對其進行評價而實施和執行的一類測試,大多在項目驗收測評中,用來驗證既定的技術指標是否完成。
區塊鏈性能測試具體包括高並發壓力測試場景、尖峰沖擊測試場景、長時間穩定運行測試場景、查詢測試場景等模塊。
3、安全測評
區塊鏈安全測評主要是對賬戶數據、密碼學機制、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進行安全測試和評價。
區塊鏈安全測評的主要依據是《DB31/T 1331-2021區塊鏈技術安全通用要求》。也可根據實際測試需求參考《JR/T 0193-2020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評估規則》、《JR/T 0184—2020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安全規范》等標准。
區塊鏈安全測評具體包括存儲、網路、計算、共識機制、密碼學機制、時序機制、個人信息保護、組網機制、智能合約、服務與訪問等內容。
二、區塊鏈合規性安全測評
區塊鏈合規性安全測評一般包括「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評估」、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和「專項資金項目驗收測評」三類。
1、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評估
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評估主要依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9年1月10日發布的《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和參考區塊鏈國家標准《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規范(徵求意見稿)》進行。
《規定》旨在明確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責任,規范和促進區塊鏈技術及相關服務的健康發展,規避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風險,為區塊鏈信息服務的提供、使用、管理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據。《規定》第九條指出: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開發上線新產品、新應用、新功能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報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進行安全評估。
《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規范》是由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牽頭,浙江大學、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上海市信息安全測評認證中心等單位共同參與編寫的一項建設和評估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能力的國家標准。《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規范》規定了聯盟鏈和私有鏈的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應滿足的安全要求,包括安全技術要求和安全保障要求以及相應的測試評估方法,適用於指導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評估和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建設。標准提出的安全技術要求、保障要求框架如下:
圖1 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要求模型
2、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的主要依據包括《GB/T 22239-2019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 28448-2019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
區塊鏈作為一種新興信息技術,構建的應用系統同樣屬於等級保護對象,需要按照規定開展等級保護測評。等級保護安全測評通用要求適用於評估區塊鏈的基礎設施部分,但目前並沒有提出區塊鏈特有的安全要求。因此,區塊鏈安全測評擴展要求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3、專項資金項目驗收測評
根據市經信委有關規定,信息化專項資金項目在項目驗收時需出具安全測評報告。區塊鏈應用項目的驗收測評將依據上海市最新發布的區塊鏈地方標准《DB31/T 1331-2021 區塊鏈技術安全通用要求》開展。
三、區塊鏈安全測評探索與實踐
1、標准編制
上海測評中心積極參與區塊鏈標准編制工作。由上海測評中心牽頭,蘇州同濟區塊鏈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七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墨珩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電信科學技術第一研究所等單位參加編寫的區塊鏈地方標准《DB31/T 1331-2021 區塊鏈技術安全通用要求》已於2021年12月正式發布,今年3月1日起正式實施。上海測評中心參與編寫的區塊鏈國標《區塊鏈信息服務安全規范》正處於徵求意見階段。
同時,測評中心還參與編寫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同濟大學牽頭編寫的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初級和中級教材,負責編制「測試區塊鏈系統」章節內容。
2、項目實踐
近年來,上海測評中心依據相關技術標准進行了大量的區塊鏈安全測評實踐,包括等級保護測評、信息服務安全評估、項目安全測評等。在測評實踐中,發現的主要安全問題如下:
表1 區塊鏈主要是安全問題
序號
測評項
問題描述
1
共識演算法
共識演算法採用Kafka或Raft共識,不支持拜占庭容錯,不支持容忍節點惡意行為。
2
上鏈數據
上鏈敏感信息未進行加密處理,通過查詢介面或區塊鏈瀏覽器可訪問鏈上所有數據。
3
密碼演算法
密碼演算法中使用的隨機數不符合GB/T 32915-2016對隨機性的要求。
4
節點防護
對於聯盟鏈,未能對節點伺服器所在區域配置安全防護措施。
5
通信傳輸
節點間通信、區塊鏈與上層應用之間通信時,未建立安全的信息傳輸通道。
6
共識演算法
系統部署節點數量較少,有時甚至沒有達到共識演算法要求的容錯數量。
7
智能合約
未對智能合約的運行進行監測,無法及時發現、處置智能合約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8
服務與訪問
上層應用存在未授權、越權等訪問控制缺陷,導致業務錯亂、數據泄露。
9
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編碼不規范,當智能合約出現錯誤時,不提供智能合約凍結功能。
10
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的運行環境沒有與外部隔離,存在外部攻擊的風險。
3、工具應用
測評中心在組織編制《DB31/T 1331-2021 區塊鏈技術安全通用要求》時,已考慮與等級保護測評的銜接需求。DB31/T 1331中的「基礎設施層」安全與等級保護的安全物理環境、安全通信網路、安全區域邊界、安全計算環境、安全管理中心等相關要求保持一致,「協議層安全」、「擴展層安全」則更多體現區塊鏈特有的安全保護要求。
測評中心依據DB31/T 1331相關安全要求,正在組織編寫區塊鏈測評擴展要求,相關成果將應用於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工具——測評能手。屆時,使用「測評能手」軟體的測評機構就能准確、規范、高效地開展區塊鏈安全測評,發現區塊鏈安全風險,並提出對應的整改建議
『肆』 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的作用是什麼
代碼就是法律,沒有人可以篡改,一切都是自動執行。
@區塊鏈神吐槽
『伍』 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原理
智能合約的棚數原理是點與點的鏈接,存在於物理和數字空間,存在於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它畢肆或許存在於某一個空間,或者存在於兩個不同的空間,這兩個空鏈數首間有著天然的鏈接,是分布式的,沒有中心化的存在。
智能合約是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智能合約概念於1995年由NickSzabo首次提出。
智能合約的目的是提供優於傳統合約的安全方法,並減少與合約相關的其他交易成本。
『陸』 區塊鏈智能合約本質特徵
區塊鏈智能合約本質特徵:去中心化。
使用智能合約的一些主要優勢包括在處理文檔時的更高效率。這歸功於它能夠採用完全自動化的流程,不需要任何人為參與,只要滿足智能合約代碼所列出的要求即可。
結果是,會節省時間,降低成本,交易更准確,且無法更改。此外,智能合約去除任何第三方干擾,進一步增強了網路的去中心化。
(6)區塊鏈職能20合約擴展閱讀:
智能合約只能使用數字資產,在連接現實資產和數字世界時會出現問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智能合約缺乏法律監管,只受制於代碼約定的義務。缺乏法律監管可能會導致一些用戶對網路上交易持謹慎態度,特別是它很重要的話。
使用智能合約的優點是處理交易時效率更高,不可逆轉,安全的交易以及全自動化流程。另外一個方面,缺點就是缺乏法律監管,人為的錯誤和實施有困難。
『柒』 金窩窩區塊鏈技術中智能合約的作用是什麼
重慶金窩窩分析區塊鏈技術中智能合約的作用如下:
智能合約由區塊鏈內的多個用戶共同參與制定,可用於用戶之間的任何交易行為。協議中明確了各交易方的權利和義務,並編製程序來規定合約觸發自動執行的條件。
上傳到區塊鏈後,智能合約可以通過代碼合約實現對公益項目的直接控制,根據程序設定的條件使用善款或執行項目,不僅保證了善款專款專用,也提升了項目的真實性、可信性,還使得項目執行可追蹤,提升了慈善機構的公信力。
『捌』 金窩窩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是什麼
重慶金窩窩分析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如下:
智能合約是一種用計算機語言取代法律語言去記錄條款的合約。
智能合約可以由一個計算系統自動執行。如果區塊鏈是一個資料庫,智能合約就是能夠使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現實當中的應用層。
傳統意義上的合同一般與執行合同內容的計算機代碼沒有直接聯系。紙質合同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存檔的,而軟體會執行用計算機代碼形式編寫的合同條款。
智能合約的潛在好處包括降低簽訂合約、執行和監管方面的成本
『玖』 區塊鏈中ERC20通證標準是什麼
RC20 通證標准(ERC20 Token Standard)是通過以太坊創建通證時的一種規范。按照 ERC20 的規范可以編寫一個智能合約,創建「可互換通證」。它並非強制要求,但遵循這個標准,所創建的通證可以與眾多交易所、錢包等進行交互,它現在已被行業普遍接受。
ERC20 通證標准最早由以太坊開發者費邊·沃格爾斯特勒在開源社區中提出,後來以太坊創始人維塔利克(人稱「V神」)撰寫了第一版文檔,當時名為「標准化合約API」(Standardized_Contract_APIs)。
遵循ERC20通證標准可以編寫智能合約。它需要實現的通證方法包括:可選的 name、symbol、decimals,必須有的 balanceOf、transfer、transferFrom、approve、allowance。它需要實現的事件響應包括 Transfer、Approve
除了 ERC20 之外,以太坊受關注的通證標准還有 ERC721。與 ERC20 不同,ERC721 是一種不可互換的通證標准(Non-fungible Token Standard,NFT)。
ERC20 的通證是可互換、同質,而 ERC721 的通證是不可互換的、非同質的;ERC20 通證是可無限分割細分的,而 ERC721 通證的最小單位是 1,無法再分割細分。
2018 年 6 月,ERC721 最終被以太坊社區正式接受,成為最終標准。之前大熱的加密貓(cryptokitties,謎戀貓)所遵循的就是 ERC721 標准。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