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跨鏈技術圖片
㈠ 什麼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到底是什麼什麼叫區塊鏈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 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基礎架構】
一般說來,區塊鏈系統由數據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 其中,數據層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以及相關的數據加密和時間戳等基礎數據和基本演算法;網路層則包括分布式組網機制、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共識層主要封裝網路節點的各類共識演算法;激勵層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合約層主要封裝各類腳本、演算法和智能合約,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應用層則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該模型中,基於時間戳的鏈式區塊結構、分布式節點的共識機制、基於共識算力的經濟激勵和靈活可編程的智能合約是區塊鏈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點 。
拓展資料:
【區塊鏈核心技術】
區塊鏈主要解決的交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因此它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四個技術創新:
1.分布式賬本,就是交易記賬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個節點共同完成,而且每一個節點都記錄的是完整的賬目,因此它們都可以參與監督交易合法性,同時也可以共同為其作證。
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區塊鏈每個節點都按照塊鏈式結構存儲完整的數據,傳統分布式存儲一般是將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分成多份進行存儲。二是區塊鏈每個節點存儲都是獨立的、地位等同的,依靠共識機制保證存儲的一致性,而傳統分布式存儲一般是通過中心節點往其他備份節點同步數據。
沒有任何一個節點可以單獨記錄賬本數據,從而避免了單一記賬人被控制或者被賄賂而記假賬的可能性。也由於記賬節點足夠多,理論上講除非所有的節點被破壞,否則賬目就不會丟失,從而保證了賬目數據的安全性。
2.非對稱加密和授權技術,存儲在區塊鏈上的交易信息是公開的,但是賬戶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在數據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才能訪問到,從而保證了數據的安全和個人的隱私。
3.共識機制,就是所有記賬節點之間怎麼達成共識,去認定一個記錄的有效性,這既是認定的手段,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區塊鏈提出了四種不同的共識機制,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景,在效率和安全性之間取得平衡。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具備「少數服從多數」以及「人人平等」的特點,其中「少數服從多數」並不完全指節點個數,也可以是計算能力、股權數或者其他的計算機可以比較的特徵量。「人人平等」是當節點滿足條件時,所有節點都有權優先提出共識結果、直接被其他節點認同後並最後有可能成為最終共識結果。
4.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基於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數據,可以自動化的執行一些預先定義好的規則和條款。以保險為例,如果說每個人的信息(包括醫療信息和風險發生的信息)都是真實可信的,那就很容易的在一些標准化的保險產品中,去進行自動化的理賠。
在保險公司的日常業務中,雖然交易不像銀行和證券行業那樣頻繁,但是對可信數據的依賴是有增無減。因此,筆者認為利用區塊鏈技術,從數據管理的角度切入,能夠有效地幫助保險公司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具體來講主要分投保人風險管理和保險公司的風險監督。
區塊鏈-網路
㈡ 區塊鏈3.0生態系統,帶你簡單了解生態令
區塊鏈3.0生態操作系統又稱「公鏈」,它相當於是區塊鏈世界的基礎設施,在公鏈上開發區塊鏈應用場景,就猶如是在一套完整的手機APP開發軟體上開發APP,它能夠為區塊鏈技術或者應用的開發提供相當大的便利。所以基於區塊鏈技術開發的底層生態操作系統一直是區塊鏈技術發展中的重點。
而在眾多區塊鏈公鏈中,新興出現的生態令(ECOL)經常不被人理解,生態令是什麼?生態令與其他區塊鏈平台、公鏈有什麼區別?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生態令(ECOL)是以區塊鏈3.0為目標,匯聚了眾多國內外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AI)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精英程序員,強強聯合,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共同構思的智能區塊鏈3.0體系。它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當前區塊鏈技術存在的不友好、低效、低擴展、不互通、升級難等眾多問題,並構建一個可插拔、可轉移、可排列的模塊化、智能化、高效化、有效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生態圈和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
生態令(ECOL)具備以下幾個設計特點:
平行擴展——網路分片並行處理
生態令(ECOL)採用平行擴展技術,通過「主鏈+側鏈」多鏈並行、跨鏈通訊等運行機制,分離主鏈和側鏈的業務,以滿足千萬級 TPS 需求。網路分片並行處理為您的應用程序帶來了持續的可擴展性和可靠的高性能基礎。現有的單線程功能強制每個應用程序共享一個單線程區塊鏈的容量和性能、創建硬擴展限制、並最終遭受網路擁塞,這可能導致整個平台范圍的停機。
自我進化——人工智慧 AI 協調下的模塊化智能體系
生態令(ECOL)在網路主鏈的基礎功能模塊中添加人工智慧模塊,人工智慧模塊將觀察網路中的變化,從一次次的打包、廣播,模塊的添加與刪除、側鏈的產生、網路中產生的問題的解決中吸取經驗並不斷成長,模擬各種各樣的情形並自行處理,最終成長成為具有專業性、公正的「區塊鏈網路人工智慧專家」,各節點可通過信任人工智慧達成互信,解決因節點間先天不互信而產生的效率低下等問題。
簡化區塊鏈技術應用開發——功能模塊化
生態令(ECOL)能夠將區塊鏈中的不同功能模塊分別打包,在模塊化的基礎上,生態令側鏈的開發成本與難度相對於傳統的區塊鏈技術會有直線性的下降,開發門檻的降低也使得生態令的側鏈技術能夠更輕易的滲透進各行各業。
Ⱥ�n��C
㈢ 什麼是跨鏈技術
跨鏈,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技術手段,能讓價值跨過鏈與鏈之間的障礙,進行直接的流通。跨鏈本質上和貨幣兌換是一樣的。跨鏈並沒有改變每個區塊鏈上的價值總額,只是不同的持有人之間進行了一個兌換。
跨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鏈對鏈外的信息的獲取與驗證,需要節點有單獨的驗證能力等等。跨鏈技術主要有四種實現模式:公證人模式、側鏈/中繼、哈希鎖定和分布式私鑰控制等。
一、公證人模式
公證人模式(Notary schemes)是鏈與鏈之互相操作最簡單的使用方法,由某個或某組受信任的團體來聲明A鏈對B鏈上發生了某件事情。公證人模式中較為出名的應用是瑞波Interledger協議。
Interledger協議是在2012年由瑞波實驗室提出的,通過第三方「連接器」或「驗證器」將兩個不同的區塊鏈(記賬系統)連接起來,使它們能夠自由地兌換貨幣。在這個過程中,記賬系統無需信任「連接器」,因為協議採用密碼演算法為這兩個記賬系統創建資金託管,當所有參與方對交易達成共識時,才可相互交易。
二、側鏈/中繼
側鏈也是一個區塊鏈,它能夠驗證來自其它區塊鏈的數據,能夠實現比特幣和其它資產在區塊鏈之間互相轉移,形成了一個全新開放的開發平台。前段時間很火的項目以太坊雷電網路就是採用的側鏈技術。使用雷電網路的的參與者在互相轉賬時,不需要通過以太坊主鏈交易確認,而是通過參與者之間創建微支付通道在主鏈下完成。側鏈的主要應用有:RSK、BTC Relay等。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過側鏈技術,想要了解更多的小夥伴,可以戳這里回顧。
三、哈希鎖定
哈希鎖定(Hash-locking)最早起源於閃電網路的HTLC(Hashed TimeLock Contract)。它是通過形成智能合約來保障任意兩個人之間的轉賬都可以通過一條「支付」通道來實現,完成「中介」的角色。交易的雙方通過智能合約,先凍結部分錢,並提供一個Hsah值。誰能在合約設置時間內匹配上Hash值,那麼這部分凍結的錢就歸誰了。
哈希鎖定雖然實現了跨鏈資產的交換,大部分場景能夠支持資產的抵押,但是沒有實現跨鏈資產的轉移,更不能實現跨鏈合約,所以它的應用場景相對受限。
四、分布式私鑰控制
分布式私鑰控制(Distributed private key control)是利用一個基於協議的內置資產模板,根據跨鏈交易信息部署新的智能合約創建新的資產。當一種已注冊資產由原有鏈轉移到跨鏈時,跨鏈節點會為用戶在已有的合約中發放相應等值的代幣。
實現和解除分布式控制權管理的操作稱為:鎖入(Lock-in)和解鎖(Lock-out)。鎖入是對所有通過密鑰控制的數字資產實現分布式控制權管理和資產映射的過程。這時需要委託去中心化的網路掌管用戶的私鑰,用戶自己掌握跨鏈上那部分代理資產的私鑰。當解鎖時再將數字資產的控制權交還給所有者。分布式私鑰控制主要的應用有:WanChain、FUSION等。
㈣ XO公鏈引起全球熱議,或將引領第三代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從2008年至今,已經經歷了十餘年的發展,業內V1.0和V2.0的代表公鏈。那什麼樣的區塊鏈才能稱為第三代區塊鏈,它又有怎樣的技術特性和優點呢?
在第二代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公鏈、聯盟鏈的井噴式爆發,各個區塊鏈之間就像信息孤島一樣,各自為政,而XO公鏈通過跨鏈技術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XO公鏈自主設計了一套CCP(Cross-ChainProtocol)跨鏈協議,通過多鏈雙向錨定技術實現與其他區塊鏈之間的通訊和交易,目前已經實現與比特幣主網的跨鏈共享,後續還將陸續打通其他公鏈。目前,BTC已經能夠在XO公鏈中享受秒級的支付體驗,並且礦工費不到原來的千分之一。
XO公鏈的技術特性和優質性能,決定它能夠成為區塊鏈領域中的基礎設施,開發者可以閃電創建數位資產和開發DApps,這將使XO公鏈能夠自主進化為應用生態,在文化、金融、物流、鏈商、慈善等領域發揮價值,特別是在跨境支付與跨鏈交易等方面。基於XO公鏈,可以三步完成區塊鏈搭建,提供多種可選共識機制和50餘條區塊鏈定製參數,並且為DApps開發者提供了200餘條API介面。這一系列的措施和跡象表明,XO公鏈就是第三代區塊鏈的典型代表,不僅集成了第一代區塊鏈和第二代區塊鏈的技術優勢,還實現了區塊鏈技術的重大突破和跨鏈融通,有望引領區塊鏈時代的下一個十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支付寶神秘區塊鏈產品「開放聯盟鏈」全解析,全民入鏈時代來了
螞蟻預告多日的神秘區塊鏈產品終於揭開面紗。
4月16日,螞蟻正式官宣其區塊鏈新產品「開放聯盟鏈」。「開放聯盟鏈」號稱是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和開發者的 「無需搭鏈、快速低成本上鏈」 的全民上鏈產品,聚焦於幫助開發者快速部署和開發區塊鏈相關應用。
據螞蟻區塊鏈金戈介紹,「開放聯盟鏈」在去年12月份開始測試,經過了 3 個多月的公測後, 積累了上千客戶和開發者(活躍佔比超過10%),產品上已經搭建了數十個DApp。
本次官宣也預示著「開放聯盟鏈」正式從公測走向商業化。
降低門檻是區塊鏈開發永恆不變的話題。
此前各個互聯網巨頭在跨界區塊鏈領域時,都樂於從 BaaS 服務開始。
BaaS 類的服務主要聚焦於為開發者們提供一套完整的開發工具,以降低開發者們自行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聯盟鏈系統的門檻。
強調進一步降低入局門檻的「開放聯盟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開放聯盟鏈」和BaaS服務最大的區別在於,開發者不購買伺服器,不搭建節點,也能用上區塊鏈。
具體來說, 中小型開發者可以通過螞蟻區塊鏈提供的 IDE、智能合約開發模版、DApp開發助手、等組件即可直接接入區塊鏈並開展鏈上業務 。
螞蟻區塊鏈平台產品部總經理 金戈 以溯源場景舉例:
「開放聯盟鏈」其實是介於公鏈和行業聯盟鏈之間的產品,但形態上更偏向行業聯盟鏈。
「開放聯盟鏈」和行業聯盟鏈也存在差異,二者覆蓋的客戶層次和商業模式並不相同。
客戶層次差異上,行業聯盟鏈覆蓋的是頭部的客戶,如上市公司或與上市公司相似體量的頭部企業,在行業里有較大影響力。而「開放聯盟鏈」覆蓋的是營收體量較小的中小客戶以及部分開發者。
商業模式差異上,行業聯盟鏈更多以項目方式接入進去,實施周期長,項目體量在百萬級別以上。「開放聯盟鏈」強調開通即用、按需計價的模式,門檻較低。
發布會上,金戈還具體分析了「開放聯盟鏈」的五大能力:
總的來看,「開放聯盟鏈」目前正在走低成本、低門檻的定價服務模式。
從官網可見,開放聯盟鏈為用戶提供了專業版和企業版兩種版本,產品有三種定價,分別為100元/月(專業版,針對測試型小白開發者)、999元/年(專業版,針對確實有接入區塊鏈需求的開發者)、4888元/年(企業版,針對交易相對高頻的企業級開發者)。
企業版適用於 游戲 社交、票據民生、公益等高頻場景,專業版適用於版權合同、組織、溯源等低頻場景。
專業版和企業版均可以享受開放聯盟鏈提供的基礎服務,除了價格外二者最大的區別是專業版用戶權益的 TPS≤10,每月可用燃料為 10 億;企業版用戶權益可使用的 TPS ≤100,每月可用燃料為 1000 億。此外前100名企業版用戶還能獲得「開放聯盟鏈」的創世產品身份。
除了降低門檻,大公司們在區塊鏈這件事上也總是樂於做場景。從BaaS到「開放聯盟鏈」的演變,也是巨頭們通過降低門檻吸引更多開發者以反哺應用場景的體現。
據介紹, 目前開放聯盟鏈上的應用主要場景主要以 2C 服務類為主,涉及 游戲 互動、公益溯源、版權、票據民生等方面。
自帶場景的客戶也比較容易形成相對比較穩定的群體。
「開放聯盟鏈」後續計劃也和區塊鏈場景落地密切相關。
金戈還介紹了「開放聯盟鏈」的三點未來計劃:
一、在現有客戶的基礎上創造更多有價值的行業場景,同時希望未來能夠在偏中小企業行業,如教育、零售、農業、醫療、文旅等行業拓展更多區塊鏈服務商,貢獻更多的場景;
二、把螞蟻行業聯盟鏈以按需計價的方式提供給客戶;
三、根據市場節奏把更多行業聯盟鏈的技術,如數字身份、跨鏈、雲的集成能力都等逐漸加入到開放聯盟鏈里去,進一步降低開發者的開發門檻和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
㈥ 在區塊鏈中,什麼是跨鏈
跨鏈: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一項技術,能讓價值跨過鏈和鏈之間的障礙,進行直接的流通。相比傳統的互聯網領域,跨鏈只需信息的流通即可,而區塊鏈的跨鏈就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它需要把價值從一個鏈轉移到另外一個鏈上,價值要自由流通,首先需解決雙重支付等問題,否則就會出現價值混亂的局面。
而區塊鏈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一個區塊鏈一個賬本,不同鏈之間的賬本也沒有關聯性,資產的流轉都在各自的鏈上,跨鏈後記賬和結算的互操性就是一道難題。
如果是同構的鏈還好,雙方的共識演算法、區塊生成與驗證規則、交易廣播、安全機制等邏輯都是一致的,所以跨鏈交互也相對簡單。而異構的鏈是有不同的共識機制及記賬方式等,要達成安全共識就更是一個技術難點,因此跨鏈它是一個技術活,對於眾多開發者來說是一種挑戰。
目前跨鏈的解決方案主要有公證人機制(Notary schemes)、側鏈/中繼(Sidechains/ relays)、哈希鎖定(Hash-locking)、分布式私鑰控制(Distributed private key control)等。
在現有的區塊鏈跨鏈項目中,基於側鏈/中繼模式的項目佔比最高,基於哈希鎖定的閃電網路從主網上線以來,節點數量、通道數量和網路容量不斷增長,技術的可行性得到了較好的驗證。然而,現有的跨鏈技術方案在不同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跨鏈所面臨的技術問題有一定的復雜性;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在飛速發展,區塊鏈的類別和技術復雜度也在不斷提升,導致對於跨鏈技術更迭的要求在不斷提高。跨鏈對區塊鏈最終能否形成一個價值互聯網,甚至是否能遠超互聯網的價值規模,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㈦ 區塊鏈是什麼意思,區塊鏈在跨境支付方面有什麼應用
為什麼說互聯網時代將要結束,區塊鏈時代即將來臨?
區塊鏈一旦發展起來,將會迸發更多的創新。作為區塊鏈的第一款產品的比特幣自從誕生以後,就相繼誕生許多創新。比如小額跨境支付,記錄貨幣間的轉賬交易,記錄各種股票,登記房屋產權,記錄程序代碼等
蒸汽時代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電氣時代盤活了社會協作能力,互聯網時代把世界聯系在一起,而區塊鏈時代,將讓我們真正實現自由。
㈧ 什麼是區塊鏈的跨鏈技術
區塊鏈屬於分布式賬本技術的一種,每一條區塊鏈都相當於一個獨立的賬本,通常情況下不同賬本之間是無法實現價值轉移的。隨著技術以及市場的發展,加密貨幣的種類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也涌現出來大量不同的區塊鏈。不同鏈之間的協同從操作以及價值流通成為了用戶們的新需求,因此區塊鏈的「跨鏈技術」應運而生。
所謂「跨鏈」就是指原本存儲在特定區塊鏈上的資產可以轉換成為另一條鏈上的資產,從而實現價值的流通。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不同資產持有人之間的一種兌換行為,這個過程實際並不改變每條區塊鏈上的價值總額。就好比交易平台提供的幣幣交易一樣,不同類型的數字貨幣之間可以進行兌換,只是交易平台的這一行為沒有發生在區塊鏈上而已。
從技術上來看區塊鏈屬於分布式賬本,而從商業層面來看,它本質上屬於一種價值網路,不同區塊鏈之間的孤立性不僅導致了數字資產不能在區塊鏈之間流通,同時也將其價值局限在了一個狹隘的范圍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自身的發展空間。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跨鏈技術。2017年9月份,萊特幣創始人李啟威就曾在推特上表示,萊特幣與比特幣實現了原子級跨鏈交換;11月閃電網路實驗室完成了首筆從比特幣到萊特幣的閃電網路跨鏈交易。
㈨ 螞蟻集團發布又一區塊鏈重磅應用 能否再造一個「支付寶」
在此之前,阿里方面也多次預告將在今日發布「顛覆性產品」。那麼,Trusple能解決哪些痛點?應用前景有多大?Trusple的推廣目前面臨哪些困境和阻礙?
又一個「支付寶」
「與支付寶當年推出擔保交易的初衷一樣,Trusple也是為了解決交易信任問題,所不同的是,由於區塊鏈技術在解決復雜流程信任中的突出特性,Trusple更好地契合了解決國際貿易信任的需求。」螞蟻集團副總裁、智能 科技 事業群總裁蔣國飛表示。
具體來看,在Trusple平台,當買家和賣家產生一筆貿易訂單後自動上鏈並開始流轉,銀行會基於訂單約定的付款條件自動進行支付,避免了傳統模式下賣家需督促買家去線下操作轉賬,同時也能防止屢有發生的惡意拖延付款時間現象。而買家也可以基於上鏈的真實訂單獲得賬期等金融服務,大大提升了資金利用率和采購效率。
而對買賣雙方來說,在Trusple上的每一次成功交易都是一次「鏈上信用」的沉澱。當企業產生融資需求時,金融機構可以向Trusple平台提出驗證請求,來確定企業的貿易真實性。這樣一來,一方面降低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風險,同時也盤活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營運能力。
據了解,目前已有法國巴黎銀行、花旗銀行、星展銀行、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5家銀行成為Trusple的首批合作夥伴。
傳統的貿易融資業務有多復雜?以下是銀行的信用證業務流程圖:
從以上可以看出,傳統國際貿易融資模式不僅流程復雜,而且銀行還要收取高額的服務費。如果有了區塊鏈貿易結算平台,開發一個貿易結算合約,出口商直接將預付款放在智能合約中,等出口商的貨物到達目的地,系統驗證單證合格後再觸發智能合約放款給出口商,不僅流程簡單,服務費用低,更重要的是能降低資金佔用周期,提高資金效率。
「目前螞蟻集團推出的Trusple便是如此,螞蟻鏈也支持智能合約。」李煉炫表示。
概括起來,傳統跨境貿易和Trusple就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差異。傳統的貿易模式中,銀行作為中心,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信用或融資便利,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這其中的「信用」是銀行的第三方信用。而區塊鏈的信任模式,其「信用」來自於區塊鏈本身,不需要第三方中介。
面臨兩大障礙
Trusple的推出也實現了阿里19年來的一個夙願。
早在2001年,阿里巴巴B2B公司就曾嘗試用類似中間擔保的模式解決外貿交易中買賣雙方互不信任的問題,但受限於時的技術條件未能如願。2年後,支付寶的出現解決了C2C業務用戶之間的信任問題。但由於企業之間的交易遠比個人之間復雜得多,付款方式和物流方式也有很大差異,因此19年前的計劃一直擱置至今。直到如果區塊鏈的出現,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也因此,阿里方面將Trusple的推出稱為堪比支付寶誕生的重磅發布。
值得注意的是,Trusple雖與支付寶功能類似,都是為了解決不同主體之間的信任問題,但解決思路完全相反。Trusple旨在消除中間環節,去中介化,而支付寶則是一個擁有10億用戶的最大中介。Trusple僅針對跨境貿易中的B端用戶,因此目前來看與支付寶相安無事。那麼未來如果有類似產品用於國內C2C電商場景,則意味著將革支付寶的命。
阿里的區塊鏈布局
區塊鏈基於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信息可追溯、防篡改、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等特性,天然屬於解決信任問題的利器。正如《經濟學人》所言:區塊鏈會成為「信任的機器」。因此馬雲說,沒有區塊鏈的阿里會「死人」的。
馬雲這話並非危言聳聽。以電商起家的阿里,支付寶在解決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在線上交易的信任問題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可以說,沒有支付寶就沒有阿里今天的電商帝國。「我們在過去十幾年中,持續通過技術和創新,推動信任機制的建設」,螞蟻集團在IPO招股書中如是說。
為此,早在2015年,阿里就成立了區塊鏈小組,開始投入區塊鏈的研發。2017年10月,螞蟻金服(螞蟻集團前身)發布「BASIC戰略」(區塊鏈、人工智慧、安全、物聯網、雲計算)。今年7月,螞蟻集團申請科創板上市前夕,螞蟻區塊鏈正式升級為「螞蟻鏈」,馬雲親自為螞蟻鏈命名,可見其在阿里生態中的地位。
如今,阿里系已落地了50多個區塊鏈應用場景,螞蟻鏈在技術上已經能夠支持10億賬戶規模,同時能夠支持每日10億交易量,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信息處理能力(PPS)。
今年4月,螞蟻「開放聯盟鏈」正式推出,面向中小企業全面開放其區塊鏈技術和應用能力。隨後,相關的區塊鏈應用落地步伐進一步加快,7月份發布螞蟻鏈一體機,可為政企開發者節省90%以上的區塊鏈部署時間;9月18日對外開放包含數據安全計算硬體、3D合約安全服務、數據隱私計算服務的隱私安全「三件套」;今日再發布Trusple。
研發方面,阿里的區塊鏈專利申請已經連續4年蟬聯全球第一,其自研的跨鏈技術也被認定為國際標准。
據上交所網站披露,螞蟻集團的科創板IPO已進入「提交注冊」環節。「上市以後,螞蟻集團最重要的事是投技術,未來重點投入研發人工智慧、風險管理、安全、區塊鏈、計算及技術基礎設施五大技術領域。」螞蟻集團CEO胡曉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