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文化在推進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作用
㈠ 央財發布年度報告:文博文創高質量發展須藉助區塊鏈等數字技術
「文化也是生產力,但目前仍面臨文化經營、數據產權不清晰等難題,需要用數字技術搭建新基建,構建文化共享數據平台,用 科技 方式促活文化經濟。」12月1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柳斌傑在第八屆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
中央 財經 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龍馬學者特聘教授魏鵬舉在論壇上發布了年度重點研究報告《區塊鏈技術激活數字文化遺產》。報告指出,以數字藏品為代表的數字文創新形態,不僅使文化遺產在新的數字時代「活起來」,也能讓它們在新世代年輕人中「火起來」,成為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近年來,隨著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擴展現實等技術飛速發展,數字內容的製作成本大幅的降低,並推動硬體消費體驗的升級和內容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些都為包括文物在內的文創新形態奠定了技術基礎。
央財報告指出,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數字技術有三大作用:規范數字內容標准、明確數字內容的權利歸屬、完善數字博物館建設。因此,數字技術是促進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最優方式,區塊鏈將成為文博文物數字化新一代基礎設施。
2021年成為數字藏品元年,螞蟻、騰訊相繼推出數字藏品發行平台鯨探(原名螞蟻鏈粉絲粒)和幻核。其中螞蟻鯨探於10月21日推出了重點針對文博領域的「寶藏計劃」,目前共為故宮、國博、湖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17家文博機構的提供了數字藏品服務。
報告以螞蟻鯨探的數字藏品為例,總結了中國數字藏品意義:一是合規可控,符合國家的法規政策,開創了一種新型可確權、可追溯的文化消費;二是中國企業有充分的自主研發技術保障,2021年全球高相關度區塊鏈授權發明專利排行榜Top100,螞蟻集團是1252件專利居榜首,其後是騰訊391件,第三名是IBM擁有297件;三是用戶規模優勢;四是合作共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因此變得更加高效;五是低碳環保,數字藏品能耗極低,不到供應鏈NFT的1%左右,真正做到低碳環保。
「在推動文化藝術品的身份認定和管理時,可藉助於高新技術比如區塊鏈,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簡化程序,加大處罰力度,促進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數字文化產業 健康 發展。」中國美術館黨委書記燕東升在論壇上表示。
魏鵬舉表示,文博文創的高質量發展也必須依託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產業效益,擴大傳播影響,弘揚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