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必須以幣為
㈠ 區塊鏈技術如何體現
區塊鏈技術這東西真的會是後互聯網時代嗎?有什麼體現?是的,區塊鏈一定是後互聯網時代必需的技術。
具體體現在它的不可篡改,以及去中心化特性能實現:
一、在互聯網上,能傳遞價值和權益。
二、能夠構建一套去中心化體系,使得多方主體之間能夠互相信任。
第一點,在互聯網上,能傳遞價值和權益。
我們都知道,在互聯網上最容易做到復制和粘貼,我們可以很方便的傳遞信息,但是如果在互聯網上傳遞價值,就有可能被盜以及被篡改信息。而有了區塊鏈技術後,我們放在互聯網上的信息,可以不被篡改,也不怕被盜。於是,就可以在互聯網上傳遞價值和權益證明了。
傳遞價值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比特幣就是一種數字資產可以隨意通過互聯網進行轉賬,而且並不需要一個中心化機構來管理。
但是傳遞權益證明怎麼理解呢?比如說,我們去辦政務,就經常遇到,我在一個部門的一個窗口,辦一個手續,然後拿著這個紙質手續,再去找下一個部門的窗口。明明我們已經經歷過互聯網化這么多年,卻還是要走這么多流程和辦理各種紙質資料,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現在科技很發達,要篡改一些電子文件其實很容易,在沒有結合區塊鏈的情況下,要信任你提交的電子資料是比較難的。所以要讓窗口部門了解到你是你本人,以及是你自己願意來辦的,往往就需要你帶上身份證,然後親自到現場填寫資料,來確保這是你本人出自自己意願來辦理的,這樣才不會出錯。
而結合了區塊鏈,再結合人臉識別,就可以做到,我在一個部門辦好的手續,放到區塊鏈上,另一個部門只需在區塊鏈上查看便知道,我本人來辦理過相關的前置手續,就可以接著辦理了。
事實上,像廣東佛山禪城區就已經在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做得到政務「零跑腿」,足不出戶就能辦理政務業務了,極大的提高了處理的效益。
再來說說,第二點,能夠構建一套去中心化體系,使得多方主體之間能夠互相信任。在出現區塊鏈以前,多個主體協作尤其是線上的協作是很難的。這也是為什麼跨國轉賬一般要花好幾天時間,並且費用很昂貴,百分之幾的費用。因為跨國轉賬來說,不同銀行的賬本不一樣,用的系統不一樣,所以往往需要兩家銀行專門負責對外清結算的人員互相同步一下賬本,才能轉賬成功。
有的人就說,那大家都用一套系統好了,那麼問題來了,用誰的系統呢?用誰的,其他幾家都不信任,因為誰的系統,往往就有許可權修改,而且操作權都在對方手上,而且還不說隱私之類的問題了。
但是如果是用區塊鏈開發的系統,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大家用的是同一套系統,而且各個節點之間的許可權是一致的,沒有任何一個主體能隨意更改。
其實,在18年6月份,螞蟻金服就已經利用區塊鏈技術,做到了快速跨境匯款。三秒到賬,費用也極低,可以忽略。
這種區塊鏈帶來的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以建立一種與以往中心化不同的協作關系,解決了中心化難以逾越的一些問題,並且極大地提高了效率。
如果再從這個方向去延伸呢,大家想想我們所處的任何一家公司,總會是另一家公司的上游或者下游,就一定會與對方進行物資,資金,信息等等的一系列交互。那麼是不是會發現很多流程往往都是為了信任而產生的,比如對方發來的信息,要確認,對方發來的物資要確認和檢查,每次與對方進行新的動作的時候都會伴隨不斷地確認,反饋。而這些都是信任成本。
但是如果利用區塊鏈,數據產生之後,就放到區塊鏈上來,所有這條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都獲取到數據,那麼很多數據就不用反復確認,這樣就可以極大的降低信任成本。同時,因為傳遞的是可信的數據。而數據一旦可信,在未來,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互就會減少非常多的麻煩了。(這又是另一個大的話題了)
區塊鏈技術被廣泛視為實現更安全的互聯網的重要抓手——其優勢主要來源於其技術原理與當前互聯網結構的不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為大家介紹,區塊鏈會如何促進網路安全。
區塊鏈技術是什麼?
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本系統,你可以把任何數字資產放入區塊鏈,無論任何行業。它使用一系列具有時間戳的不可變記錄來保存信息,由計算機集群進行管理。通過這些記錄可以跟蹤不同的事務,這些記錄通過區塊來分隔,並由加密鏈連接。同時,數據並不屬於某台計算機或某個個體,而是由整個系統內的多個用戶共同擁有。
一旦信息得到確認,已被編碼的數據就無法改變,將變成一個永久區塊,添加到已經過驗證的其他區塊形成的鏈上。最初這一技術是為加密貨幣設計的,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在很多領域,特別是網路安全方面擁有巨大潛力,因為它可以用來防止網路攻擊、數據泄露、身份盜竊或惡意交易,保持數據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區塊鏈作為一種更偏底層的技術,能夠為不同行業提供有益的解決方案。它的主要特點是:
區塊鏈擁有一個民主化的網路,沒有中央權威。它是公共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可以進入區塊鏈系統來操縱任何信息。
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不屬於任何一個實體。區塊鏈系統中的數據可以進行加密存儲。
存儲在區塊鏈中的任何內容都是不可變的,可以防止人為篡改或操縱信息。例如,有了區塊鏈,就可以舉行一場完全透明的選舉,並立即產生結果。人們完全可以在自己家裡投票,投票結果就能夠立即統計出來。
區塊鏈是透明的——在區塊鏈中構建和存儲的任何東西都可以公開訪問。存儲在裡面的數據也可以被追蹤,對那些使用該系統的人來說,將形成一個更高標準的問責制度。
區塊鏈技術如何推進網路安全?
物聯網與邊緣計算
隨著物聯網、邊緣計算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數據分布在邊緣計算和存儲設備上,以進行實時、按需訪問,也就是在更靠近數據源的位置處理和存儲數據。區塊鏈通過更嚴格的身份認證、改進的數據屬性和流,以及更先進的記錄管理系統,為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解決方案。
在物聯網設備方面,區塊鏈技術基於其去中心化的架構,能夠為遠程物聯網設備提供安全性,保障其不受黑客攻擊。智能合約可以為區塊鏈環境下的交易提供安全驗證,同時區塊鏈可用於管理物聯網活動。
數據訪問控制
因為區塊鏈最初設想的一個目標是能夠實現公開訪問,所以它並沒有訪問控制或限制。不過,如今各個行業都會通過使用私有區塊鏈系統,來確保數據機密性以及安全訪問控制。區塊鏈的完全加密,能夠確保外部無法訪問數據——無論是部分還是全部數據,特別是在傳輸數據時。
DDoS攻擊
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的目標通常是一個伺服器,該伺服器會受到多個受感染的計算機系統的攻擊,通過拒絕服務導致系統變慢,最終導致系統過載或崩潰。如果將區塊鏈集成到安全系統中,目標計算機、伺服器或網路將成為去中心化系統的一部分,可以保護這些機器不受攻擊。
個人通信
使用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的平台進行通信,企業可以獲得更高的安全性,該技術可以抵禦惡意攻擊。無論在個人、企業還是高度機密的通信中,消費者都可以獲得通信的保密性,無需擔心網路攻擊。區塊鏈能比普通加密應用更好地處理公鑰基礎設施(PKI),因此現在有很多企業希望開發區塊鏈私人通信應用。
公鑰基礎設施
如今人們更加註重保護電腦和在線憑證的安全,而區塊鏈技術也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幫助。PKI依賴第三方認證機構來保證通信應用程序、電子郵件和網站的安全。這些頒發、撤銷或存儲密鑰對的發證機構,往往會成為黑客的目標,後者一般會使用偽造身份試圖訪問加密通信。當這些密鑰被編碼在區塊鏈上時,它將生成虛假密鑰或盜竊身份的可能最小化了,因為合法賬戶持有人的身份已經在應用程序上得到驗證,任何入侵、欺騙或身份盜竊都可以立即識別出來。
域名系統
採用區塊鏈方法去存儲域名系統(DNS),可以全面提高安全性。因為它不再是單個的、存有風險的目標,可以阻止黑客搞垮DNS服務提供商的惡意活動。
區塊鏈,網路安全的未來
隨著我們不斷加深對區塊鏈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研發,這項技術正在慢慢成熟。從過去這兩年裡,區塊鏈在不同行業場景中應用的增加,以及國家對區塊鏈這項技術的政策導向。區塊鏈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再是加密貨幣的代名詞。
區塊鏈技術可能是因加密貨幣而生,但其價值絕不僅限於加密貨幣。區塊鏈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技術,一旦融入主流安全措施,它可以為推進網路安全帶來很多實際的好處。
隨著黑客不斷創造新的、更刁鑽的數據竊取和攻擊方式,網路安全的威脅在加劇,區塊鏈技術很可能在未來幾年成為網路安全的前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如今的區塊鏈正是網路安全的未來。
我的理解區塊鏈是一種技術,互聯網只是個載體或者信息整合的傳播途徑,不應該是互聯網後時代。
區塊鏈可以真正做到公正公開,發生過的事情記錄下來不會被篡改。
區塊鏈,去中心化,無法破解,唯一性無可替代
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體現在哪些方面啊?
區塊鏈的已經如雷貫耳,那麼區塊鏈有哪些應用領域?
目前區塊鏈技術最廣泛、最成功的運用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近年來數字貨幣發展很快,由於去中心化信用和頻繁交易的特點,使得其具有較高交易流通價值,並能夠通過開發對沖性質的金融衍生品作為准超主權貨幣,保持相對穩定的價格。
金融機構在區塊鏈應用的探索上意願最強,需要新的技術來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來應對整個全球經濟當前現狀。客觀來看,金融行業市場空間巨大,些許的進步就能帶來巨大收益。金融行業是對安全性、穩定性要求極高的行業,如果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得以驗證,那麼將會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迅速在其他行業推廣。在金融領域,除去數字貨幣應用,區塊鏈也逐漸在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保險、數字票據、資產證券化、銀行徵信等領域開始了應用。
隨著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不斷驗證,其技術優勢在其他行業領域也逐漸體現出價值。目前,醫療健康、IP版權、教育、文化娛樂、通信、慈善公益、社會管理、共享經濟、物聯網等領域都在逐漸落地區塊鏈應用項目,「區塊鏈+」正在成為現實。
(1)區塊鏈+醫療:醫療領域,區塊鏈能利用自己的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徵保護病人隱私。電子健康(EHR)、DNA錢包、葯品防偽等都是區塊鏈技術可能的應用領域。IBM在去年的報告中預測,全球56%的醫療機構將在2020年前將投資區塊鏈技術。
(2)區塊鏈+物聯網:物聯網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如果將通信、能源管理、供應鏈管理、共享經濟等涵蓋在內,區塊鏈技術的物聯網應用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
(3)區塊鏈+IP版權文化娛樂:互聯網流行以來,數字音樂、數字圖書、數字視頻、數字游戲等逐漸成為了主流。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得知識產權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但當下的互聯網生態里知識產權侵權現象嚴重,數字資產的版權保護成為了行業痛點。區塊鏈去中介化、共識機制、不可篡改的特點,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將文化娛樂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加速流通,縮短價值創造周期;同時,可實現數字內容的價值轉移,並保證轉移過程的可信、可審計和透明,有效預防盜版等行為。區塊鏈+公共服務教育:在公共服務、教育、慈善公益等領域,檔案管理、身份(資質)認證、公眾信任等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傳統方式是依靠具備公信力的第三方作信用背書,但造假、缺失等問題依然存在。
什麼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構成是什麼?什麼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構成是什麼?
什麼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構成:
區塊鏈主要解決的交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因此它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四個技術創新:
第一個叫分布式賬本,就是交易記賬由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個節點共同完成,而且每一個節點都記錄的是完整的賬目,因此它們都可以參與監督交易合法性,同時也可以共同為其作證。
跟傳統的分布式存儲有所不同,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區塊鏈每個節點都按照塊鏈式結構存儲完整的數據,傳統分布式存儲一般是將數據按照一定的規則分成多份進行存儲。二是區塊鏈每個節點存儲都是獨立的、地位等同的,依靠共識機制保證存儲的一致性,而傳統分布式存儲一般是通過中心節點往其他備份節點同步數據。[8]
沒有任何一個節點可以單獨記錄賬本數據,從而避免了單一記賬人被控制或者被賄賂而記假賬的可能性。也由於記賬節點足夠多,理論上講除非所有的節點被破壞,否則賬目就不會丟失,從而保證了賬目數據的安全性。
第二個叫做非對稱加密和授權技術,存儲在區塊鏈上的交易信息是公開的,但是賬戶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在數據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才能訪問到,從而保證了數據的安全和個人的隱私。
第三個叫做共識機制,就是所有記賬節點之間怎麼達成共識,去認定一個記錄的有效性,這既是認定的手段,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區塊鏈提出了四種不同的共識機制,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景,在效率和安全性之間取得平衡。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具備「少數服從多數」以及「人人平等」的特點,其中「少數服從多數」並不完全指節點個數,也可以是計算能力、股權數或者其他的計算機可以比較的特徵量。「人人平等」是當節點滿足條件時,所有節點都有權優先提出共識結果、直接被其他節點認同後並最後有可能成為最終共識結果。[8]
以比特幣為例,採用的是工作量證明,只有在控制了全網超過51%的記賬節點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偽造出一條不存在的記錄。當加入區塊鏈的節點足夠多的時候,這基本上不可能,從而杜絕了造假的可能。
最後一個技術特點叫智能合約,智能合約是基於這些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數據,可以自動化的執行一些預先定義好的規則和條款。以保險為例,如果說每個人的信息(包括醫療信息和風險發生的信息)都是真實可信的,那就很容易的在一些標准化的保險產品中,去進行自動化的理賠。
在保險公司的日常業務中,雖然交易不像銀行和證券行業那樣頻繁,但是對可信數據的依賴是有增無減。因此,筆者認為利用區塊鏈技術,從數據管理的角度切入,能夠有效地幫助保險公司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具體來講主要分投保人風險管理和保險公司的風險監督。
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層是什麼?
重慶金窩窩分析:共識機制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共識機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區塊鏈系統節點之間的相互信任程度,也決定了其他使用者對於區塊鏈上數據的信任程度
區塊鏈技術的構成核心是什麼?
重慶金窩窩分析:區塊鏈技術由共識機制、共防機制、分布式存儲三大核心技術構成。
三大核心技術由機器信任支持,即通過網路技術支撐實現了交易活動的交易點對點、去中心化、記錄信息不可篡改、交易不可逆、信息加密等難題突破。
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區塊鏈技術的分類?
區塊鏈技術發展隨著應用的不斷的拓展而越來越紅火,這種來自於各行業需求的強大的發展動力讓區塊鏈技術產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讓各行業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受矚目,從專業的技術到資源方面都不斷的向這個行業集中,從而讓區塊鏈技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這種區塊鏈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也倍受矚目。
談及區塊鏈技術,便不得不提比特幣。很多人都知道,電子貨幣比特幣並不依靠特定的貨幣機構發行,而是通過特定演算法的大量計算產生。事實上,真正支持比特幣的核心便是區塊鏈技術。
看不見、摸不著的比特幣如何通過區塊鏈技術運作?業界流傳的解讀是:可以把區塊鏈看成是通過「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通俗來說,該技術可被理解為全體參與記賬的技術,過去人們使用一台台中心化的伺服器記賬,而在區塊鏈技術系統中,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記賬,並共同認定記錄的真偽。
「通過這項技術,即使沒有中立的第三方機構,互不信任的雙方也能實現合作。簡而言之,區塊鏈類似一台『創造信任的機器』。」布比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區塊鏈服務商,在區塊鏈技術平台方面取得多項突破,能夠滿足數千萬級用戶規模的場景,並且具備快速構建上層應用業務的能力。
各方參與記錄、存儲信息的區塊鏈技術採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結構,節省了大量的中介成本,能更好地確保數據安全;同時,它擁有不可篡改的時間戳,可以有效解決數據追蹤、信息防偽等問題。
將成互聯網金融下一個風口?
雖然區塊鏈伴隨比特幣出現,但該技術的衍生價值已超越了數字貨幣。布比區塊鏈專注於區塊鏈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已擁有多項核心技術,開發了自有的區塊鏈服務平台。以去中心化信任為核心,致力於打造開放式價值流通網路,讓數字資產都自由流動起來。布比要做的是一項新的技術和產品——實現真正的價值流通,使得互聯網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如果有了這個技術的應用,在轉移資產的時候就可以沒有中心機構了,可以實現我們之間資產的直接轉移。
在目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美國中央銀行、瑞士銀行,以及一些保險、期貨公司,都在爭相開發區塊鏈技術。方亮介紹,在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區塊鏈技術將首先影響支付系統、證券結算系統、交易資料庫等金融基礎設施;隨後該技術也會擴及一般性金融業務,比如信用體系、「反洗錢」等。
「金融領域支付清算體系將朝著去中心化趨勢演進,由區塊鏈技術支持的電子賬本是無差錯、不可篡改的可靠系統,對支付、清算、交易、確權等都有深刻影響。」李岩說。
因此,業界人士認為,區塊鏈技術可能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下一個風口。隨著萬物互聯程度加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也表示,區塊鏈將使所有個體都有可能成為金融資源配置中的重要節點,也將促進現有金融體系規則的改良,構建共享共贏式的金融發展生態體系。
區塊鏈技術將影響多個行業
「區塊鏈技術在大數據時代有著廣泛的應用。」李岩坦言,目前除了互聯網金融領域,區塊鏈技術已在多個領域展開應用,並展現出了大好前景。
比如,醫療保健行業已從區塊鏈技術中收益頗多。現實中患者私密信息泄露情況時有發生,醫療部門的中心化資料庫或文件櫃式管理已不再是最優選擇。醫療機構正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對患者隱私信息的保密。
另外,區塊鏈技術在法律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一些民事領域時常出現舉證定責難的情況,而區塊鏈技術則可以記錄下每個步驟,幫助司法機關認定具體責任人。
「尤其在涉及資產領域,無論是房產、汽車等實物資產,還是健康、名譽等無形資產,都能利用該技術完成登記、交易、追蹤。可以這樣說,任何缺乏信任的生產生活領域,區塊鏈技術都將有用武之地。」
區塊鏈技術發展也帶來了各行業運營觀念的變化,全新的技術與全新的理念促進了各行業的新的發展,這種推動力對於社會的影響,經濟活動的促進也是巨大的,很多嶄新的行業現象將會陸續發生,而大眾也拭目以待,期待這種全新的技術為各行業所用,更好的造福各行業。
什麼是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是什麼意思
所謂區塊鏈技術,也被稱之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是一種互聯網資料庫技術,其特點是去中心化、公開透明,讓每個人均可參與資料庫記錄。
用通俗的話闡述:如果把資料庫假設成一本賬本,讀寫資料庫就可以看做一種記賬的行為,區塊鏈技術的原理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找出記賬最快最好的人,由這個人來記賬,然後將賬本的這一頁信息發給整個系統里的其他所有人。這也就相當於改變資料庫所有的記錄,發給全網的其他每個節點,所以區塊鏈技術也稱為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ledger)。
金窩窩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重慶金窩窩分析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技術如下:
分布式賬本技術、非對稱加密技術以及智能合約。
金窩窩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什麼?
區塊鏈的核心在於,它把所有的信息都存儲在獨立的個人計算機網路中,使其變成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結構。
這意味著系統不為某個主控公司或某一個人所有,而是每個人都能使用並運行該系統。
人人鏈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功能是什麼
特地查了資料解答你嘻嘻!人人鏈區塊鏈服務,就是讓用戶在彈性、開放的雲平台上能夠快速構建自己的IT基礎設施和區塊鏈服務。使用BaaS可以極大降低您實現區塊鏈底層技術的成本,簡化區塊鏈構建和運維工作,同時面對各行業領域場景,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一站式快速交付定製BaaS。希望採納
什麼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都已經炒瘋了,你卻對它一無所知!
區塊鏈是一個由不同節點共同參與的分布式資料庫系統,是開放式的賬簿系統(ledger)。
它是由一串按照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或數據包組成,即區塊(block),對每一個區塊數據信息都自動加蓋時間戳,從而計算出一個數據加密數值,即哈希值(hash)。
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分布式記賬技術。它能讓每個人手中都有一份即時同步的賬本,整個網路中每一筆發生的交易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備份,並且同步記錄。作惡者試圖進行篡改賬本數據時必須更改大多數人手中的賬本才能達成目的。
㈡ 為什麼要進行區塊鏈發幣
為什麼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做區塊鏈?因為區塊鏈的設計是一種保護措施,比如(應用於)高容錯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區塊鏈使混合一致性成為可能。這使區塊鏈適合記錄事件、標題、醫療記錄和其他需要收錄數據的活動、身份識別管理,交易流程管理和出處證明管理。區塊鏈對於金融脫媒有巨大的潛能,對於引導全球貿易有著巨大的影響。
拓展資料:
1、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2、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介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3、區塊鏈——原始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它包含一張被稱為區塊的列表,有著持續增長並且排列整齊的記錄。每個區塊都包含一個時間戳和一個與前一區塊的鏈接,設計區塊鏈使得數據不可篡改,一旦記錄下來,在一個區塊中的數據將不可逆。
如果數字貨幣被廣泛接受並能發揮其作用,將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給政策
㈢ 區塊鏈數字支付是什麼,區塊鏈數字貨幣是什麼意思
什麼叫區塊鏈數字貨幣行業?區塊鏈數字貨幣是一種加密數字貨幣,即數字化人民幣,且功能不限於支付工具。數字貨幣是區塊鏈最初的應用工具,先有的數字貨幣,然後才有的區塊鏈。
區塊鏈由一串使用密碼學演算法產生的區塊連接而成。每一個區塊上寫滿了交易記錄,區塊按順序相連形成鏈狀結構,也就是區塊鏈大賬本。需要根據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新交易區塊和隨機數,來計算新的哈希值和隨機數。也就是說每一個區塊都是在前一個區塊數據的基礎上生成的,該機制保證了區塊鏈數據的唯一性。
在金融領域,數字貨幣顯示了其獨特的應用效益,由此帶來了其在跨境支付、貨幣兌換、支付清算等領域的發展,但是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
【拓展資料】
一、區塊鏈數字貨幣有什麼用?
1.經濟意義。
區塊鏈可以引發交易活動的成本,單位所投入的時間、金錢和人力下降。也就是說,區塊鏈首先帶來的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就是節約,估算可以省下一萬倍以上的成本。區塊鏈還造成小額貨幣交易比重上升。例如,阿里巴巴產生的支付寶和余額寶,本質上就是一種變相的區塊鏈,構建了民眾和阿里巴巴之間的一種契約。阿里巴巴不是bank,卻有bank的部分功能,代表金融體系的演變方向。
2.社會意義。
區塊鏈會重新組織市場、重新組織社會、重新組織和用戶的關系。區塊鏈還會推動社會成員的自組織。區塊鏈的參與者,是自由沒有強制性的。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有那麼一天,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區塊鏈實現自己的需求,意味著形成一種新的社會運行體系。至少,理論上說是完全可能的。
二、區塊鏈數字貨幣的意義體現在哪裡?
當代經濟面對的問題很多,最重要的是國家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法幣效益基礎的穩定問題。這種情況在「布爾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之後,越發嚴重。
以中國為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1分錢是錢,1萬RMB已經是富人的尺度。今天,是以元為單位,分錢已經喪失存在意義。1元是1分錢的100倍,所以,過去1萬元就是有錢人,現在至少要乘100倍,就是100萬。
其實,100萬用處也是有限的。在一線城市,100萬RMB只能購二、三十平米的房屋。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主要國家都實行貨幣供給寬松制度,不但本國貨幣貶值,且帶動了他國貨幣貶值,民眾不得不承擔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後果。
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有兩個含義:
1、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
2、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像一個資料庫賬本,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這項技術也因其安全、便捷的特性逐漸得到了銀行與金融業的關注。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數字支付是什麼意思啊
數字支付,主要是指藉助計算機、智能設備等硬體設施和通信技術、人工智慧和信息安全等數字科技手段實現的數字化支付方式。作為傳統支付體系的有益補充,數字支付是現代支付體系的最新主導力量之一。經過多年的創新發展,中國數字支付市場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中又以移動支付為先。
【拓展資料】
在互聯網上搜索數字支付的概念,發現解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解釋是將數字支付等同於數字貨幣。很多時候,標題是數字支付,內容就是數字貨幣。第二種解釋是電子支付。
首先將數字支付等同於數字貨幣,概念上是偷梁換柱的。支付是一種模式一種動作,而貨幣是一種物品,是支付過程中的介質。數字支付和現金支付、實物支付、移動支付一樣,是支付發展到一定程度而誕生的模式。
人類的支付大致經歷了實物支付、信用支付和電子支付。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得貨幣電子化,造就了電子支付。
為規范電子支付行業與行為,200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規定:「電子支付是指單位、個人直接或授權他人通過電子終端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電子支付的類型按照電子支付指令發起方式分為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銷售點終端交易、自動櫃員機交易和其他電子支付。」
從人行的定義來看,數字支付可以歸納到電子支付模式下的一個分支。
數字人民幣到底和支付寶微信有什麼不同?
數字人民幣是貨幣的數字化,微信和支付寶只是貨幣的移動支付端,這完全是兩碼事。
說個簡單的,如果你手機欠費不能用流量上網,而你周圍也沒有WIFI信號,此刻你就無法用微信或支付寶來掃碼支付或者被掃碼支付。但此刻你如果有足額的數字人民幣,就仍然可以支付。這就是數字人民幣最大的不同。就像紙幣現金,它會依賴網路條件才能支付嗎?顯然不是。數字人民幣也不依賴持幣者是否聯網才能支付,你能不能聯上網,都可以實現支付功能。你可能覺得奇怪,自己聯不上網,怎麼能實現數字人民幣的支付呢?你就把數字人民幣當作是硬幣,你的硬幣沒有聯網,但你可以把硬幣移交給別人,換來別人的商品。
別人去銀行存起來,相當於把這個硬幣返回了金融系統。數字人民幣就是類似紙幣硬幣的原理,只不過它是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這一切的。微信和支付寶不過是你授權了它們可以從你銀行賬戶劃賬罷了。
區塊鏈智能合同支付是什麼區塊鏈智能合同支付指的是交易與非交易。首先要明確的就是區塊鏈智能合同並不是真正的合同。根據區塊鏈的可編程特性,人們可以將合約以代碼的形式放在區塊鏈上,並在商定的條件下自動執行,這被稱為智能合同。它只是一個廣泛的定義。智能合同是一段涉及資產和交易的代碼。我們只有將其放在區塊鏈上,才能有效防止「盜版」和「篡改」。事實上在區塊鏈出現之前,智能合同沒有得到太多發展。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智能合約將非常有用。智能合約是新參與者達成共識的新途徑。它的執行不依賴於任何組織或個人,它是自己執行的,甚至沒有默認情況。智能合同將成為全球經濟的基本結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智能合同參與經濟活動,而無需事先審查和高昂的前期成本。在傳統的合同制定中,人們必須選擇值得信賴的人和機構,而智能合同從許多經濟交易中消除了第三方的必要信任。
隨著虛擬數字貨幣的出現,區塊鏈應運而生。從本質上來看,區塊鏈是一種分散的資料庫、分布式賬本技術,也就是分布式機構中的數據存儲。與傳統的集中式存儲比起來,分散式存儲使得監管更加公開透明,避免了篡改和偽造之類的風險。所以說區塊鏈在電子合同領域的應用為電子合同的保管增加了安全性。
區塊鏈解決了電子合同使用過程中的認證存儲、信用增強和真實認證問題。電子合同的存款收據容易通過第三方受到安全漏洞的影響,導致數據泄漏。存款收據單一,出現問題時難以追蹤。平台還質疑驗證數據的有效性。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在電子合同簽署過程中產生數據鏈加密存儲,一旦鏈上的數據難以篡改,也可以通過時間戳技術准確記錄簽署時間和操作信息,並保存證據鏈,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確保電子合同簽署的安全性。區塊鏈存款和第三方機構存款後,司法採納證據的可信度得到有效提升,司法鑒定報告和公證可以快速申請。同時,區塊鏈智能合約也保證了合約真實性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確保電子合同具有完全法律效力
區塊鏈數字貨幣是什麼意思區塊鏈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
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數字貨幣是一種不受管制的、數字化的貨幣,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
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將虛擬貨幣定義為:價值的數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當局發行,也不與法幣掛鉤,但由於被公眾所接受,所以可作為支付手段,也可以電子形式轉移、存儲或交易。
㈣ 區塊鏈數字貨幣公鏈是什麼
什麼是數字貨幣區塊鏈一、區塊鏈是記錄數字貨幣交易的賬本
以比特幣為例,它並沒有實體形式,而是存在於一個專用賬本當中。賬本里記錄了所有比特幣交易,通過交易記錄我們可以計算出每個用戶擁有的比特幣數量,如果一個人擁有比特幣,就意味著在賬本里可以找到與他相關的交易記錄。
這里說到的賬本是一款軟體,我們可以在比特幣官網下載,而這款軟體用到的底層技術就是區塊鏈,為了方便理解,我們通常會說區塊鏈就是賬本。
而之所以要用區塊鏈作為賬本底層技術,是為了實現數字貨幣去中心化這一特性。可以說數字貨幣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以及給出的解決方案,起點都來自去中心化。
二、區塊鏈是保證數字貨幣安全性使用的一種技術,大家都知道區塊鏈技術具有加密性及不可篡改性兩大特點,能夠將數字貨幣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差錯的幾率降低到0。由於數字貨幣對加密性要求更高,故而一定要用到區塊鏈技術對其進行支持的,目前,不僅我國多個行業都在使用區塊鏈技術,乃至國外多個國家也在積極使用區塊鏈技術。
【拓展資料】
區塊鏈是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比特幣是區塊鏈首次成功應用..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認清事實:並非所有的區塊鏈都需要發行數字貨幣,目前我國大力支持「無幣區塊鏈」一般情況下,公有區塊鏈,即公有鏈,需要發行代幣作為「獎勵」,以激勵用戶,維護系統運行,而普通區塊鏈,通常被稱為聯盟鏈,可以也不能發行,私有區塊鏈多用於公司內部審計,一般不需要發行硬幣以下是對三種區塊鏈的區別的詳細說明:
1.公共區塊鏈: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閱讀、發送交易以進行有效性確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的區塊鏈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公共區塊鏈的典型應用公共區塊鏈是一個全分布式的區塊鏈,區塊鏈數據開放,用戶參與度高,同時容易產生網路效應,易於應用和推廣..因此,這種區塊鏈操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激勵機制,比特幣和以太坊等代幣被用作激勵的「獎勵」,因此公共鏈需要發行代幣來維持自己的發展和生態。
2.社區區塊鏈(AllianceChain):指區塊鏈中節點的參與是事先選擇的,節點之間通常有良好的網路連接和其他合作關系,區塊鏈上的數據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內部的,對於部分分配感,我們可以看作是「部分分散」,鏈中的每個聯盟都有自己的集中管理例如,40多家銀行的R3CEV就是典型的聯盟鏈這種連鎖通常不需要很多錢,但也有個別的聯盟鏈選擇寄錢來激勵聯盟內的成員做出貢獻所以鏈上沒有限制。
3.私有區塊鏈(privatechain):是指節點的參與范圍僅有限,如特定組織的自身用戶,數據訪問和使用等嚴格的許可權管理..完全私有區塊鏈中的寫入許可權僅掌握在參與者手中,讀取許可權可以對外開放或限制在任何程度,目前主要用於公司內部審計工作因此,私鏈不需要發行貨幣,也不具備去中心化的特點,是一種中心化的管理機制。
區塊鏈三大公鏈是什麼
公鏈,公有鏈的簡稱,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讀取,任何人都可以發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
一.全球排名前三大公鏈
BTC、ETH、EOS(按市值)三個重量級的產品,分別代表區塊鏈1.0、區塊鏈2.0和區塊鏈3.0三個階段。
1.比特幣BTC(區塊鏈1.0)
比特幣2009誕生以來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字貨幣和全球支付網路而出現,BTC也是區塊鏈最成功最成熟的應用,現在很多情景下BTC的名氣要比區塊鏈還要響亮得多。
2.以太坊ETH(區塊鏈2.0)
通俗說,以太坊是開源平台數字貨幣和區塊鏈平台,為開發者提供在區塊鏈上搭建發布應用的平台。以太坊可以編程,分散,擔保,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金融交易所,眾籌,公司管理合同與大部分的協議,知識產權,還有硬體集成的智能資產等。
3.柚子EOS(區塊鏈3.0)
EOS在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基礎上,以企業級區塊鏈操作系統出現,比前者更易用更強大。EOS為所有的應用程序開發者提供了資料庫賬目許可權設置,執行調度認證以及網路通信等諸多功能。
二.全球三大交易所公鏈:火幣公鏈HuobiChain、幣安鏈BinanceChain、OKEx鏈OKChain
1.全球第一大交易平台火幣開發,HuobiChain是自主創新的面向金融領域的可監管區塊鏈操作系統,基於區塊鏈全球性資產數字化和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同時基於對HT長期價值注入統一價值載體的考慮,HT將作為火幣公鏈唯一的底層通證。
2.全球第二大交易平台幣安開發,BinanceChain在應用方面起步早,目前主要DEX和資產鏈上流通。BinanceChain是一個數字資產創建與交換平台,BNB作為主鏈代幣
3.全球第三大交易平台OKEx開發,OKChain更具可擴展性,高交易處理能力的交易與智能合約平台,OKChain基於Cosmos-SDK研發,共識使用DPOS。OKB是OKEx生態系統的底層通證。
區塊鏈中的公鏈是什麼?公鏈也稱「公有鏈」,即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進入到系統中讀取數據、發送可確認交易、競爭記賬的區塊鏈。公有鏈通常被認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因為沒有任何個人或者機構可以控制或篡改其中數據的讀寫。而從應用上說,區塊鏈公有鏈則主要包括比特幣、以太坊、超級賬本、大多數山寨幣以及智能合約,其中區塊鏈公有鏈的始祖則為比特幣區塊鏈,具有以下特點:
1、代碼開源
代碼上傳到github,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下載得到完整的區塊鏈數據,接受大眾的考驗。
2、完全去中心化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節點,每一個節點都是公開的,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區塊鏈的計算,任何節點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任何人都可讀取的、且能發送交易,而且交易能夠在區塊鏈上得到有效的確認,任何人都可參與其中共識過程。共識過程決定某個區塊可以添加到區塊鏈中,以及確切的當前狀態。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經濟獎勵,和在共識過程中所作的貢獻成正比。這些公有鏈通常被認為是「完全意義上的去中心化」。
3、開發去中心化應用
程序開發者通過此公鏈,可以很方便地開發出去中心化應用。公有鏈可以保護用戶權益免受程序開發者的影響。
世貿元公鏈WTB,區塊鏈4.0時代的王者說到世貿元公鏈WTB,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提到以太坊,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以太坊從發行到現在一直備受關注,任何信息都會牽動著人們的心。世貿元公鏈WTB發行與以太坊相似,都是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輸入特定演算法程序生成的虛擬數字貨幣。
世貿元公鏈WTB的起源
世貿元公鏈被簡稱為WTB,它是由新加坡世貿元公鏈基金會於2019年3月推出的。盡管面世不久,但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受到廣大幣圈們的一致歡迎,尤其是受到了各個行業以及機構的鼎力支持,一路走來漲勢喜人,有種萬花叢中我獨開的寓意。現在,世貿元公鏈WTB因其適於長期投資的特性被幣圈口口相傳,在幣圈廣受推崇。世貿元公鏈WTB被價值投資者們所青睞,用於避險投資,其價值相當於實物黃金,這些都似乎註定了世貿元公鏈WTB將會崛起成為,未來虛擬數字貨幣市場最高的一座山峰。
世貿元公鏈WTB是什麼虛擬數字貨幣?
世貿元公鏈WTB是一種區塊鏈數字貨幣,它是一條多鏈共識、多鏈並行、DHT分片存儲、NDPOS多源混合共識及跨鏈原子操作構建高速跨鏈資產流通的公鏈。世貿元公鏈WTB不僅能慢慢取代傳統貨幣,而且能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們提供幾乎零成本的網路支付。世貿元公鏈WTB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不受任何國家和政府的監管,每一筆交易在區塊上都能查詢的到相關的交易記錄,它是一個國際化的支付網路。世貿元公鏈WTB有中央機構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中央政府,是完全分散的,有了這種貨幣,個人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財務,因為它是一個安全的網路。
它與其他數字貨幣相比較怎麼樣?
世貿元公鏈WTB的卓越功能在於交易成本低廉、交易快捷簡單、高並發、高吞吐量、公開透明以及匿名強等特性。此外,相比於其他主要以數學計算為基礎的貨幣,它可以確保擁有更好的存儲效率。在各個行業的大力支持下,憑借最佳的流動性和千萬筆/秒(TPS)的吞吐量,世貿元公鏈WTB已經成為與比特幣、以太坊相互補的商業媒介。
世貿元公鏈WTB的價值穩定性也值得信賴,它的總量限制在1.99枚,而且永不增發,即世貿元公鏈WTB的價值會伴隨演算法難度遞增和數量的遞減而持續攀升。前面提到了,其本質和貴金屬相同,兼具價值高和量有限的特點,且目前買入越早,升值空間越大,盈利也就越多。
它的落地應用又如何呢?
世貿元公鏈WTB溯源應用更加彰顯了它的價值。由於傳統的溯源系統,完全中心化,掃碼驗證的比例很低,行業存在因為自身利益而篡改數據,供應鏈上各個企業各自記賬,形成信息孤島,數據無法追溯等。此外,大多數企業的溯源系統,其實並不能真正產出價值,只是徒增成本,變成應付監管的樣子工程,同時,也因為完全的中心化,導致企業內鬼難防,出現信息造假和泄露,這是傳統溯源最大的弊端。然而,相較於傳統溯源,區塊鏈溯源通過將溯源信息保存在區塊鏈賬本中,商品生命周期中的各個參與方都將作為區塊鏈節點來共同維護存儲溯源信息,保證溯源信息一旦上鏈,就不可篡改、不可偽造、不可抵賴。在商品參與方、消費者和監管機構之間形成具有較高公信力的溯源機制,解決數據造假的核心痛點。
世貿元公鏈WTB就是利用區塊鏈獨特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賬本記錄特性,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的溯源系統,通過落地項目的子鏈及對應DAPP應用來解決企業在商品原料采購、生產、倉儲、流轉、分銷、終端消費過程中的信息溯源、防偽驗真。在世貿元公鏈WTB溯源系統中,無論是上鏈的企業,還是平台方,都無法對鏈上的既有信息進行修改,這也讓單個企業的內鬼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低成本篡改,想要說服51%的節點同時作案,成本高難度大,從而降低了造假牟利的空間,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
世貿元公鏈WTB打造的溯源系統,使得萬事萬物都能追溯它的根源,開創了區塊鏈+溯源的先河,為區塊鏈服務大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所以,您可以長期關注世貿元公鏈WTB的動向,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此舉有助於讓你快速成為「幣圈大佬」,從此可以享受到世貿元鏈WTB帶給你的財富自由。
區塊鏈三大公鏈是什麼?區塊鏈的三大公鏈指的是BTC,ETH,ADA
區塊鏈公鏈也被稱之為區塊鏈共有鏈,公鏈的意思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讀取系統中的數據,公鏈往往都是完全去中心化的,這樣的特點讓所有人和機構都不能控制或是篡改鏈上的數據。
拓展資料:
區塊鏈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共享資料庫,存儲於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具有「不可偽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特徵。基於這些特徵,區塊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信任」基礎,創造了可靠的「合作」機制,具有廣闊的運用前景。
類型
1、公有區塊鏈
公有區塊鏈(PublicBlockChains)是指:世界上任何個體或者團體都可以發送交易,且交易能夠獲得該區塊鏈的有效確認,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共識過程。公有區塊鏈是最早的區塊鏈,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各大bitcoins系列的虛擬數字貨幣均基於公有區塊鏈,世界上有且僅有一條該幣種對應的區塊鏈。
2、聯合(行業)區塊鏈
行業區塊鏈(ConsortiumBlockChains):由某個群體內部指定多個預選的節點為記賬人,每個塊的生成由所有的預選節點共同決定(預選節點參與共識過程),其他接入節點可以參與交易,但不過問記賬過程(本質上還是託管記賬,只是變成分布式記賬,預選節點的多少,如何決定每個塊的記賬者成為該區塊鏈的主要風險點),其他任何人可以通過該區塊鏈開放的API進行限定查詢。
3、私有區塊鏈
私有區塊鏈(PrivateBlockChains):僅僅使用區塊鏈的總賬技術進行記賬,可以是一個公司,也可以是個人,獨享該區塊鏈的寫入許可權,本鏈與其他的分布式存儲方案沒有太大區別。傳統金融都是想實驗嘗試私有區塊鏈,而公鏈的應用例如bitcoin已經工業化,私鏈的應用產品還在摸索當中。
公鏈是什麼意思?公有鏈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讀取、發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的、也可以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
根據區塊鏈網路中心化程度的不同,分化出3種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區塊鏈:
(1)全網公開,無用戶授權機制的區塊鏈,稱為公有鏈。
(2)允許授權的節點加入網路,可根據許可權查看信息,往往被用於機構間的區塊鏈,稱為聯盟鏈或行業鏈。
(3)所有網路中的節點都掌握在一家機構手中,稱為私有鏈。
聯盟鏈和私有鏈也統稱為許可鏈,公有鏈稱為非許可鏈。
公有區塊鏈系
公有鏈中,任何節點無須任何許可便可隨時加入或脫離網路。從最早的比特幣系統人手介紹公有鏈系統的發展現狀。
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
與傳統分布式系統的C/S,?B/S或三層架構不同,比特幣系統基於P2P網路,所有節點對等,且都運行同樣的節點程序。
節點程序總體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前台程序,包括錢包或圖形化界面;另一部分是後台程序,包括挖礦、區塊鏈管理、腳本引擎及網路管理等。
㈤ 一張圖了解什麼是區塊鏈(五分鍾帶你看懂什麼是區塊鏈)
簡單易懂地介紹什麼是區塊鏈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比特幣、萊特幣、普銀、以太幣等數字加密貨幣的底層技術都是區塊鏈,他們都只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
什麼是區塊鏈?一幅漫畫讓你看懂(小白必看)
「區塊鏈」一詞其實在早期的密碼學圈子裡,對於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就是稱為「比特幣」,英文則用大寫的B開頭的Bitcoin指比特幣這個網路系統或者網路協議。
但是由於大眾的混淆,現在一談起比特幣人們就十分抵觸,認為比特幣就是違法、騙局、傳銷的代名詞,是互聯網金融又一個現象級泡沫!於是乎,人們只好將所有的底層技術(時間戳、工作量證明機制等等等)合並起來,為了跟比特幣區分,重新取了個名字叫Blockchain,翻譯過來就成了「區塊鏈」,這才有了「區塊鏈」一詞的出現。
區塊鏈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而是一系列技術的集合。
那區塊鏈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呢?我們首先用大家都愛談的戀愛,舉個簡單的例子。建立一個簡單的區塊鏈模型,那麼在這個區塊鏈模型裡面談戀愛將會出現一下情況:
未來所有適齡男女戀愛,結婚的承諾全過程都被其他所有適齡男女共識,兩個人在一起發生的所有故事就會形成區塊。
其他所有男女就是鏈,如果有第三者來插足或自身違背另一半,其他人都能看到,以後就再也找不到對象了。
區塊鏈准確的說就是「全中心」體系,就是鏈上的每個節點都是中心。
試婚男女談戀愛,曬朋友圈,秀恩愛,承諾相愛一生一世並被其他所有適婚男女所知就是區塊鏈的應用。如果有一天某一方違背諾言,不要以為刪除照片就有用,因為樁樁件件都被所有適婚男女記錄在案。
不可刪除,不可更改,這就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是什麼通俗解釋,一張圖看懂區塊鏈區塊鏈是什麼通俗解釋,一張圖看懂區塊鏈
區塊鏈是最近一個比較火熱的話題,很多人都在討論區塊鏈的問題,最近國內也有一些公司開始用區塊鏈的技術開發了一些產品,區塊鏈是用於比特幣的一種底層技術,這正式因為比特幣的大火讓很多人關注到了比特幣,但有很多人對於區塊鏈是什麼還並不了解,下面就給我來解釋一下區塊鏈。
比特幣是很多人比較關注的數字貨幣,而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就是區塊鏈,區塊鏈是一種計算機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應用模式。區塊鏈就好比是一個大的資料庫賬本,在這個大的賬本上記錄了所有的交易情況,而記錄這個賬本的人跟傳統的記賬有很大區別,傳統記賬通常是由專門的記賬方進行操作,例如淘寶、天貓是阿里巴巴進行記賬的,微信交易是由騰訊記賬的,而區塊鏈是由全民參與記賬,每個參與記賬的人入手都有一個賬本。
舉例來給大家說明,例如A想找B借款1萬元,B想將錢借給A,但是又擔心A借錢後賴賬不還,因此在借錢時會找第三方的公證人,由公證人幫忙B將這筆賬給記下來,這種就是傳統的記賬方式,靠第三方來獲取信任,記賬的賬本是在第三方手中的,這種記賬方式存在第三方篡改賬本的可能性,而去中心話的意思就是在借款時不需要公證人,不需要依靠第三方來獲取信任,去中心化的形勢就好比B給A借錢時,B拿著大喇叭喊」A找我借了一萬元錢,你們幫我記下賬「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拿著自己手上的賬本將這筆賬給記錄下來,每個人都有一個賬本,可以避免賬本被篡改的可能。
什麼是區塊鏈概念?區塊鏈究竟是什麼?三分鍾讀懂!2019年10月25日,新聞聯播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國家要大力發展區塊鏈。之後,區塊鏈簡直就是網紅,大街小巷都飄盪著「區塊鏈「的身影。實際上,很多科技企業早已在區塊鏈技術上布局。
盡管說區塊鏈很火,但是很多人對於區塊鏈並不是很了解。
區塊鏈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一下度娘是怎麼解釋的。網路顯示: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叫做區塊鏈呢?
區塊鏈是由一個個的區塊鏈接而成,而區塊是一個一個的存儲單元,記錄了各區塊節點的交流信息,區塊很像資料庫的記錄,每次寫入數據,就是創建一個區塊。而隨著信息交流的擴大,一個區塊與一個區塊相繼續,形成的結果就叫區塊鏈。
區塊鏈的特點有哪些呢?
區塊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去中心化:在區塊鏈的系統中,每一個節點都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這里沒有中心管制。去中心化很好的建立了彼此之前的信任聯系,盡管沒有一個中央管理機構,但是人們之間可以相互協作相互信任。這主要應用了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
2、開放性: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的人是開放的,除了一些加密的信息不被開放之外,所有人都可以在這里查到數據。
3、獨立性:整個區塊鏈系統不依賴其他第三方,所有節點能夠在系統內自動安全地驗證、交換數據,不需要任何人為的干預。
4、安全性:區塊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可篡改性。因為區塊鏈系統中大家手裡都是一樣的賬本,如果有人想篡改的話,那麼只有在控制了超過51%的記賬節點,才有可能偽造出一條不存在的記錄。當然了,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主要是源於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共識機制,共識機制具備「少數服從多數」以及「人人平等」的特點。
5、匿名性:很多人覺得區塊鏈這么開放,這么透明,是不是我們就沒有隱私了?其實不是,雖然說在區塊鏈中的交易信息是公開透明的,但是賬戶的身份信息是被進行加密的,只有得到了授權,才能訪問。
現在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區塊鏈。
家裡一共三口人,爸爸媽媽和哥哥弟弟。去年的時候,家裡的賬本是由爸爸來負責的,家裡所有的進賬以及支出都是爸爸一個人在負責。
然而雙十一那天,一向節儉的媽媽想在某寶上給自己買一件漂亮的衣衣,一查賬本,發現不對勁兒。按理說除了存銀行和理財的一些錢,家裡的日常消費的的錢的去向都在這個賬本上,但是怎麼看怎麼都不對。有的消費明明沒有,卻被記錄在內。
後來,爸爸主動招供,說是自己忍不住買了一包煙。
後來媽媽改了策略,全家人都記賬,每個月的消費支出大家都記在自己的賬本上。每當家裡產生了一筆交易或者消費的時候,媽媽都會喊一聲,記賬啦,大家就都把交易記載自己的賬本上。這就是去中心化記賬模式,人人都是中心,人人手裡都有賬本。
而之前的爸爸記賬模式就是中心化記賬,如果爸爸一個人想做手腳,很難有人看得出來,而去中心化記賬模式很好的解決了中心化記賬的弊端,如果爸爸想篡改賬本的話,非常難。
比如說,爸爸如果想從賬本里拿點兒錢再偷偷買煙的話,錢的數量是有限的,而想拿錢就得改改賬本,但是光篡改自己的賬本是不行的,他得把包含他在內的三個人的賬本都改掉。而這無疑是比登天還難。
所以,很多次爸爸動了抽煙的念頭之後,但是無奈現狀如此,只得放棄這個念頭。
區塊鏈和比特幣是不是一回事兒呢?
實際上,區塊鏈和比特幣並不是一回事兒,它只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比特幣是區塊鏈第一個應用的數字貨幣而已。
2008年中本聰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隨後幾年,成為了電子貨幣比特幣的核心組成部分,作為所有交易的公共賬簿。而區塊鏈首先被應用於比特幣。
區塊鏈的緣起是解決信任問題,而且,區塊鏈最成功的一個應用是數字貨幣。比特幣可以說是到目前為止區塊鏈最成功的一個應用。
區塊鏈的應用有哪些?
區塊鏈的應用其實很廣泛,除了數字貨幣,比特幣未來的應用還是非常廣泛的,區塊鏈技術目前已在不同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商品溯源、版權保護與交易、支付清算、物聯網、數字營銷、醫療等,推動不同行業快速進入「區塊鏈+」時代。
1、支付清算:區塊鏈可摒棄中轉銀行的角色,實現點到點支付,減少中轉費用,加速資金利用率。
2、商品追溯:比如我們在某寶上買一件衣服,我們可以看到這件衣服的前世今生。
3、證券交易:傳統的證券交易需要經過四大機構協調工作,效率低、成本高。區塊鏈技術可獨立地完成一條龍式服務。
4、供應鏈:將區塊鏈技術引入供應鏈系統,系統內部同步信息、可做到對各個環節把控,更好的完成分工協作,便於事後追責。
5、知識產權:版權上鏈,我們的攝影作品、音樂作品、文學作品等都會成為我們的信息,信息所有權將得以確認,成為我們的財產。
漫畫圖解什麼是區塊鏈漫畫圖解:什麼是區塊鏈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英文Blockchain,本質上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資料庫。任何人只要架設自己的伺服器,接入區塊鏈網路,都可以成為這個龐大網路的一個節點。
區塊鏈既然本質是資料庫,裡面究竟存儲了什麼東西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區塊鏈的基本單元:區塊(Block)。
一個區塊分為兩大部分:
1.區塊頭
區塊頭裡面存儲著區塊的頭信息,包含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PreHash),本區塊體的哈希值(Hash),以及時間戳(TimeStamp)等等。
2.區塊體
區塊體存儲著這個區塊的詳細數據(Data),這個數據包含若干行記錄,可以是交易信息,也可以是其他某種信息。
剛才提及的哈希值又是什麼意思呢?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MD5,MD5就是典型的哈希演算法,可以把一串任意長度的明文轉化成一串固定長度(128bit)的字元串,這個字元串就是哈希值。
而在我們的區塊鏈中,採用的是一種更為復雜的哈希演算法,叫做SHA256。最新的數據信息(比如交易記錄)經過一系列復雜的計算,最終會通過這個哈希演算法轉化成了長度為256bit的哈希值字元串,也就是區塊頭當中的Hash,格式如下:
區塊與Hash是一一對應的,Hash可以當做是區塊的唯一標識。
不同的區塊之間是如何進行關聯的呢?依靠Hash和PreHash來關聯。每一個區塊的PreHash和前一個區塊的Hash值是相等的。
為什麼要計算區塊的哈希值呢?
既然區塊鏈是一個鏈狀結構,就必然存在鏈條的頭節點(第一個區塊)和尾節點(最後一個區塊)。一旦有人計算出區塊鏈最新數據信息的哈希值,相當於對最新的交易記錄進行打包,新的區塊會被創建出來,銜接在區塊鏈的末尾。
新區塊頭的Hash就是剛剛計算出的哈希值,PreHash等於上一個區塊的Hash。區塊體的Data存儲的是打包前的交易記錄,這部分數據信息已經變得不可修改。
這個計算Hash值,創建新區塊的過程就叫做挖礦。
用於進行海量計算的伺服器,叫做礦機。
操作計算的工作人員,叫做礦工。
計算哈希值究竟難在哪裡?咱們來做一個最粗淺的解釋,哈希值計算的公式如下:
Hash=SHA-256(最後一個區塊的Hash+新區塊基本信息+交易記錄信息+隨機數)
其中,交易記錄信息也是一串哈希值,它的計算涉及到一個數據結構MerkleTree。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我們暫時不做展開介紹。
這里關鍵的計算難點在於隨機數的生成。猥瑣的區塊鏈發明者為了增大Hash的計算難度,要求Hash結果的前72bit必須都是0,這個幾率實在是太小太小。
由於(最後一個區塊的Hash+新區塊基本信息+交易記錄信息)是固定的,所以能否獲得符合要求的Hash,完全取決於隨機數的值。挖礦者必須經過海量計算,反復生成隨機數進行「撞大運」一般的嘗試,才有可能得到正確的Hash,從而挖礦成功。
同時,區塊頭內還包含著一個動態的難度系數,當全世界的硬體計算能力越來越快的時候,區塊鏈的難度系數也會水漲船高,使得全網平均每10分鍾才能產生出一個新區塊。
小夥伴們明白挖礦有多麼難了吧?需要補充的是,不同的區塊鏈應用在細節上是不同的,這里所描述的挖礦規則是以比特幣為例。
區塊鏈的應用
比特幣(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於2008年提出,而後根據這一思路設計發布了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什麼是P2P網路呢?
傳統的貨幣都是由中央銀行統一發行,所有的個人儲蓄也是由銀行統一管理,這是典型的中心化系統。
而比特幣則是部署在一個全世界眾多對等節點組成的去中心化網路之上。每一個節點都有資格對這種數字貨幣進行記錄和發行。
至於比特幣底層的數據存儲,正是基於了區塊鏈技術。比特幣的每一筆交易,都對應了區塊體數據中的一行,簡單的示意如下:
交易記錄的每一行都包含時間戳、交易明細、數字簽名。
表格中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實際存儲的交易明細是匿名的,只會記錄支付方和收款方的錢包地址。
至於數字簽名呢,可以理解為每一條單筆交易的防偽標識,由非對稱加密演算法所生成。
接下來說一說比特幣礦工的獎勵:
比特幣協議規定,挖到新區塊的礦工將獲得獎勵,從2008年起是50個比特幣,然後每4年減半,目前2018年是12.5個比特幣。流通中新增的比特幣都是這樣誕生的,也難怪大家對挖掘比特幣的工作如此趨之若鶩!
區塊鏈的優勢和劣勢
區塊鏈的優勢:
1.去中心化
區塊鏈不依賴於某個中心節點,整個系統的數據由全網所有對等節點共同維護,都可以進行數據的存儲和檢驗。這樣一來,除非攻擊者黑掉全網半數以上的節點,否則整個系統是不會遭到破壞的。
2.信息不可篡改
區塊內的數據是無法被篡改的。一旦數據遭到篡改哪怕一丁點,整個區塊對應的哈希值就會隨之改變,不再是一個有效的哈希值,後面鏈接的區塊也會隨之斷裂。
區塊鏈的劣勢:
1.過度消耗能源
想要生成一個新的區塊,必須要大量伺服器資源進行大量無謂的嘗試性計算,嚴重耗費電能。
2.信息的網路延遲
以比特幣為例,任何一筆交易數據都需要同步到其他所有節點,同步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網路傳輸延遲的影響,帶來較長的耗時。
幾點補充:
1.本漫畫部分內容參考了阮一峰的博文《區塊鏈入門教程》,感謝這位大神的科普。
2.由於篇幅有限,關於MerkleTree和非對稱加密的知識暫時沒有展開細講,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查閱資料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
㈥ 中國唯一合法數字貨幣
1. 中國唯一合法的虛擬貨幣是人民幣數字貨幣,通常稱作數字人民幣或DCEP。
2. 數字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官方數字貨幣。
3. 該貨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實現去中心化交易,但與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不同,數字人民幣是法定貨幣,得到國家信用支持,具備法償性和強制性。
4. 在中國境內,數字人民幣被定為法定支付手段,所有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不得拒絕。
5. 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旨在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提升金融系統的效率與便利性,減少現金流通成本,並加強資本流動的監管。
6. 相較於傳統的電子支付方式,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數字人民幣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可追溯性和便捷性。
7. 數字人民幣已在多個城市進行試點,並在公共交通、零售支付等多個場景中得到應用。
8.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放寬,數字人民幣預計將在未來幾年成為國內外廣泛採用的支付方式。
㈦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為什麼說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意義
區塊鏈已經是一個世人皆知的名詞了,有人甚至斷言,未來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將以區塊鏈為基石。但若問區塊鏈究竟是個什麼技術,各路「專家」的解釋可謂語焉不詳:有些堆砌常人不可理解的術語,有些大談其潛在應用,有些乾脆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至於區塊鏈的本質,大家終究還是不甚了了。
之所以閃爍其詞,原因並不難猜。就功能而言,區塊鏈無非是一個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資料庫,這種毫不性感的概念是沒法用來炒作的。當然,區塊鏈吸睛如斯,其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如其功能般缺乏營養。要把它講清楚,我們需要了解大量技術本體以外的信息,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
區塊鏈的痛點
放在五年前,世上並無太多人知道什麼是區塊鏈。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這個系統以數據塊(block)的形式進行傳輸,並以末端追加的方式將數據塊連成鏈狀(chain),因而得名區塊鏈(blockchain)。從技術層面看,區塊鏈和之前存在的IT技術之間沒有顯著的壁壘,並無革新性的進步;但從價值觀層面看,它們則有根本性的不同——以前所有的技術都旨在提高效率,而區塊鏈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鑒於比特幣是區塊鏈標志性的存在,我們不妨拿它作為樣本。
比特幣體系內的每一筆交易記賬都在全網范圍內由無數個用戶驗證,驗證通過後,該次交易才能成立。而第一個成功記賬的用戶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比特幣獎勵。這個信息處理過程俗稱「挖礦」。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3000萬筆是個什麼體量呢?2017年11月11日這一天時間里支付寶完成了14.8億筆交易,約為比特幣全年交易量的50倍。
這個差距並不說明太大問題。畢竟比特幣的用戶數遠低於支付寶,應用場景也遠少於支付寶,所以交易量有數量級的差別並不奇怪。真正說明問題的,是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外媒Digiconomist公布,2017年比特幣系統消耗的電能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我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去中心化」的低效,不只體現在算力,還體現在數據存儲。
繼續以比特幣為例,眾所周知,比特幣(區塊鏈技術)要求用戶分布式儲存公共賬本。其背後的邏輯很奇葩:「去中心化」理念認為中心賬本的管理者會作假,故賬本的存儲必須公共化。目前完整的比特幣公共賬本大小已經超過150GB,並以每年數十GB的速度快速遞增——僅僅為了支持500萬用戶每年3000萬筆交易。如果有朝一日其處理量與目前的支付寶比肩,那每年比特幣賬本的大小將增加超過500TB。這相當於把支付寶伺服器的存儲數據在所有用戶的個人電腦上進行備份,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系統現在允許用戶存儲不完整的公共賬本,即「輕錢包」,但其交易驗證仍然依賴網路上其他人的完整賬本。我們試想,當公共賬本大到絕大多數人都無力完整存儲的時候,僅剩的那些完整用戶節點不就又成了中心賬本嗎?
把視野延伸到虛擬幣以外的區塊鏈應用(如果存在的話),公共賬本需要記錄的將不僅僅是純數字的交易金額,還可能是每一輛車的保險信息、每一個人的信用信息,這些多維度的數據若也要「去中心化」存儲在每個用戶的終端上,那我們需要的將是天文數字級的存儲空間。短時間內,這將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從哲學高度講,科學的本質是懷疑,宗教的本質是相信。區塊鏈作為科技范疇內的概念,是如何讓眾人無視諸多悖論、淪為其信徒的呢?答案當然也離不開比特幣,這個現世的造富奇跡。
比特幣的哲學
不知從何時起,大佬們開始刻意把比特幣和區塊鏈作為兩個概念割裂開來,眾口一詞稱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應用之一。
其中的動機是多樣的。
但凡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比特幣不可能成為正常經濟體的通行貨幣。它自帶通縮屬性,無視貨幣政策,與現代經濟理論八字不合。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所挑戰的信用貨幣,實在是過於強大了。全世界除了少數幾個失敗國家,清一色都是基於政府信用發行貨幣的。信用貨幣之所以也被稱為法幣,是因為絕大多數國家都用法律明確規定,本國貨幣為國內流通領域「必須接受」的一般等價物。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確保信用貨幣不被拒絕,也同時保證了貨幣持有人的權利不受侵害。換言之,信用貨幣並不是憑空發行的,它背後有政府信用背書,有國家機器撐腰。
而比特幣的發行機制(也就是挖礦),其用意就是把政府的貨幣集權「去中心化」,背後則是對政府存在之合理性的質疑。
前面已經提到過,「去中心化」的邏輯出發點是對中心化機構的不信任。比特幣原教旨信徒之所以選擇用「機器共識」來代替「制度共識」,根本上的理由是認為政府主導的貨幣發行制度無法體現公平正義——通脹、貧富不均——這些比特幣試圖解決的問題,無不指向建制。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低效的共識機制也就有了「效率換公平」的哲學意義。
如果技術的進步終將讓損失的效率忽略不計,那是否意味著「不值得信任的」中心化機構就無需存在呢?
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好在我們暫時不必作答——因為比特幣的「公平化」嘗試已經基本失敗了。
比特幣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比特幣參與者在同一時期能大致機會均等地獲得比特幣。為此設計了一個相當精巧而理想化的區塊鏈演算法,也就是所謂的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窮舉隨機數變數,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看似合情合理。
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比特幣高昂的運行成本極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這個「公平」的激勵機制。
另一方面,比特幣設計者對算力分布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從GPU到礦機,再到大型礦坑,一個旨在去中心化的系統已經近乎寡頭化。
比特幣之所以會嚴重背離其理念,原因其實並不偶然。
規模化的生產給「礦業巨頭」帶來了諸多好處:更強的電費議價能力,更高的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更低的綜合人力成本,更薄的研發攤銷成本。即便是比特幣這樣的虛擬產品,其生產過程終究還是符合邊際成本遞減這一樸素的經濟學規律,這便是中心化存在的必然性。從自然科學角度看,類似的結論同樣成立: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狀態,而高熵意味著無能。
有些人認為,是PoW扭曲了比特幣理念,降低了效率,誘發了算力競爭,把它廢止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於是他們設計了PoS、DPoS等新的激勵機制。依我愚見,這些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在「效率」和「公平」這個蹺蹺板上,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甚至不可能滿足大多數人。
說得再玄一點:任何一種虛擬幣激勵機制都是一套經濟制度——「死的制度」不可能保證一個動態經濟體系穩定運轉,只有「活的人」可以。
脫幣化的困境
由於比特幣的種種問題,圈內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把區塊鏈和比特幣綁定在一起,必將一損俱損,以「技術無罪」的名義切割關系已是當務之急。這不單是應時勢,更是遂人願:比特幣的影響已經過於深遠,若不把區塊鏈解放出來,後來者的致富空間將被壓榨殆盡。
然而,區塊鏈真的可能脫幣化嗎?
很多不明真相的普通人,甚至一些知名投資者都覺得「真實,不可篡改」的區塊鏈單憑技術本身便存在無限的價值。
對此我要說,這中間誤會太大了。
比如銀行間結算,即便區塊鏈系統成功完成了記賬操作,但某無賴銀行拒絕對外打款,區塊鏈能代替法律、保證對手銀行權利不受侵害嗎?再如產品防偽,即便二維碼全程無誤,但賣家第一時間在盒子里裝的就是次品,區塊鏈能施展魔法、讓顧客順利收到正品嗎?事實上,區塊鏈的「真實,不可篡改」,充其量只能作用於虛擬信息,它的觸角根本伸不到現實世界。
然而,現在這些概念正被有意無意地濫用。負責任地說,大部分號稱前景遠大的區塊鏈應用,完全是基於「真實,不可篡改」字面意思的臆想,提出這些應用的人並不理解區塊鏈技術本身,他們找到的只是一些以「真實性」為痛點的應用場景而已——而此類場景當然是無處不在的。然而,最後所有人都會發現,即便克服了低效冗餘安全性等眾多難題,想像中的區塊鏈需求依舊不會出現。
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經濟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體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區塊鏈的商業應用斷不能和激勵機制脫鉤。
說得更深入點,區塊鏈的共識,並不單單是技術上的公共賬本共識,更是對區塊鏈價值介質的共識。比如在比特幣系統里,如果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比特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比特幣本身就是系統的價值,理念和技術都只是美好的故事。
現在媒體報道的各種區塊鏈應用,總結起來無非兩種:要麼就是借題材炒作,在中心化機構的交易中強行套用區塊鏈演算法;要麼就是純粹的「展望」,絲毫不考慮實現的方式和難度。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媒體在鼓吹區塊鏈的過程中達成了奇妙的默契,絕口不提虛擬幣,這對大家產生了嚴重誤導,以為區塊鏈只是一個純粹的網路技術。事實上,如果確有名副其實的區塊鏈生態出現,那白皮書最後圖窮匕見的,必定是虛擬幣。
據此,我們不妨重新審視下虛擬幣和區塊鏈的關系。
圈內有個說法,稱「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此話的真偽甚是難辨。
挑明了說,區塊鏈的本質是虛擬幣為了建立「公平激勵機制」而創造的特定演算法,所謂的「區塊鏈為本,虛擬幣為用」無異於買櫝還珠。在此我們大可斷言,一旦失去虛擬幣這個靈魂,區塊鏈就不存在價值。
這個論點或讓人一時難以接受,但邏輯上並無太多不妥。
所謂「產生價值」,無非三個標准:創造需求,降低成本,重塑公平。從成本看,區塊鏈之於中心化可謂毫無優勢;從公平看,宏大的比特幣社會實驗已然揭開分曉。那麼唯一留有懸念的,就是區塊鏈是否「創造需求」了。
這時候幣圈人可以跳出來斬釘截鐵說,當然有需求,你看這風起雲涌的ICO!
ICO的狂歡
ICO,全稱InitialCoin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簡而言之就是把早期項目的特定虛擬幣,以比特幣等通用虛擬幣作價,向公眾發售份額的眾籌融資行為。所謂的「早期項目」有多早呢?組一個團隊再寫一個白皮書就夠了。如果有閑工夫,順便做個PPT那算是相當勤奮了。至於盡職調查、財務分析,那都完全不需要,因為大部分項目一分錢營業收入都沒有。
「特定虛擬幣」這個稱呼略有點不專業,在幣圈通行的叫法應是token,高雅點的翻譯叫「通證」。在白皮書里,項目團隊會畫出各種大餅,告訴你將來自家通證會有多大「價值」。但你若想知道通證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不好意思,區塊鏈圈子有一個優良傳統,叫「語焉不詳」。
出於某些意味深長的原因,大部分ICO的法律文書(LegalDocuments)都是純英文的,而通證的真實定義其實就藏在其中。幾乎所有ICO都在法律文書里作了類似如下的規定:「通證不授予白皮書所規定回報以外的任何權利,且僅在項目成功時方能生效。眾籌投資者對項目發展和管理不可施予任何影響。通證不代表投資者對項目擁有任何形式的所有權,亦不可憑此獲得項目相關的未來收入和知識產權。」
這段讓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說白了就是:雖然你出了錢,但你什麼都不是。ICO眾籌並不是我們過去知道的那個眾籌,投資者花錢買到的不是股份,而是籌碼,什麼時候莊家不玩了,籌碼就歸為空氣——且不講大多數莊家根本玩不起來。
沒有底層資產,沒有主體信用,沒有商業模式,沒有法律保障,這樣的虛擬幣,賣得出去嗎?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這一切看似荒謬絕倫,但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很多人通過ICO賺了錢。
建團隊寫白皮書是ICO產業鏈的第一環,緊接著要拉大佬站台,到境外「交易所」發幣,虛擬幣上線了還要操縱幣價吸引更多炒家入場,最後看準時機套現離場就算走完了全程。有人在這個游戲中直接實現了財務自由;有些雖然沒吃到肉,但也喝到了湯。
面對門檻如此低的造富奇跡,任誰都要心動一下。
但是,如果項目本身無法盈利,那不管如何包裝美化,ICO終究還是個零和游戲——如果有人賺得盆滿缽滿,那肯定有人賠得底褲不剩。這就像我們熟知的傳銷,所有人都知道接最後一棒會死,但都覺得自己不會接到最後一棒。
那區塊鏈在ICO大潮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眾所周知,去中心化、去信用化和公平公正,這些都是區塊鏈標榜的理念。我們反觀ICO:若要上線發幣,就必須向中心化的交易所支付巨額「上幣費」,這是何等的「去中心化」?項目團隊欺詐橫行、幣圈媒體刻意誤導、交易賬戶頻遭黑客,這是何等的「去信用化」?莊家大鱷肆意哄抬價格,牟取暴利,傾軋韭菜,這是何等的「公平公正」?事實上,除了提供虛擬幣和噱頭,區塊鏈在幣圈什麼都不是。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很多ICO發行的虛擬幣甚至都沒有基於區塊鏈技術。
所以,ICO不是區塊鏈創造的需求,而是區塊鏈之恥。
鏈和幣的未來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虛擬幣是區塊鏈存在的唯一價值,那麼對於區塊鏈未來的分析也就有了大致的思路。
法定貨幣充分電子化的當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幣在正常社會生活中並無太多實用價值。但置於特殊場景,虛擬幣卻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復制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如果當局願意,他們可以知道你把錢給了誰,這筆交易的背景,發生的時點,一切的一切。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里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吊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只要虛擬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虛擬幣代表的價值必然需要兌現的途徑,而這個途徑不可能永遠是法幣。
這里要插一句,最近區塊鏈和中心化賬本的妥協產物,比如雷電網路等,正逐漸露出頭角。原理上中心賬本能大幅提高處理效率,適應大規模高頻次應用,但如果虛擬幣核心用戶的主要訴求是脫離監管,那麼這個功能可能並不會受歡迎。結果如何,不久便知。
另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風起雲涌的ICO會導致虛擬幣大爆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虛擬幣不受法律強制保護,所以其公眾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價值和前途。在接受法幣支付時,我們默認自己得到的法幣,別人也同樣會接受,其面值在流通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折價,具有100%的流動性。虛擬幣的場合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缺乏流動性量化指標,我們只能根據公眾對其接受度的籠統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該種虛擬幣支付。這種判斷方式會形成強大的馬太效應,因為公眾的選擇會迅速趨同。
另一方面,公眾自發接受的貨幣種類也是有上限的。拿共享單車打個比方,我們會給摩拜充押金,會給OFO充押金,心很大的還會給Bluegogo充押金,敢問同時給4種以上共享單車充過押金的人有多少?通常情況下,大眾對於同質化功能的接受上限僅有「三個」。在貨幣的場合,法幣第一的位置無法動搖,第二多半是比特幣,第三是以太坊——所以很不幸,不出意外其他所有虛擬幣都長不大。
有人會說,這是基於公鏈的判斷,我們還有私鏈和聯盟鏈。
在這里,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站定立場:私鏈就是個中心賬本,和區塊鏈理念一點關系都沒有。至於聯盟鏈,相關的誤解就更多些。比方說,現在很多聯盟鏈的構想是沒有token成分的,這便是最大的誤解。如之前分析,若沒有激勵機制,高頻應用會變成低頻應用搭便車的工具,更差的情況甚至連價值傳輸的介質都會缺失。另外,如果不同應用間token價值的兌現方式存在區別,聯盟內部的套利也將不可避免。總之,聯盟鏈和公鏈相比,除了隱私性略有提高外,問題只多不少。Token泛用性的差距意味著它只能在公鏈的陰影下靠底層資產價值苟延殘喘。
綜上,我們對於未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也就有了基本的認識:大部分自然生長的區塊鏈經濟,都將基於比特幣和以太坊存在。這里說的自然生長,特指與中心化機構強行附會的偽區塊鏈進行區別。無論是銀行間結算、產品防偽還是其他任何場景,如果參與主體間的共識和信任早已存在,那所謂的區塊鏈應用充其量只是個資料庫,而且不會是最優設計的資料庫。
最後一個問題:區塊鏈的熱潮什麼時候會退去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在一個時間愚弄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愚弄一個人,但不可能永遠愚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