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多米諾效應
㈠ 趣頭條賺錢嗎
趣頭條賺錢嗎?
如果你想玩一下,體驗一下這款軟體的可玩性,可以下載一下試試,了解一下。但是最好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在上面。
如果你是想做個兼職,建議你還是不要去做趣頭條這類軟體了。像這類的軟體現在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同樣的套路,拉人頭,刷流量,以達到賺取商家廣告費的目的。商家投入廣告給平台,平台以各種形式鑲嵌在APP裡面,流量大了,平台拿出極小的一部分錢補貼給用戶,這就是用戶收益的主要來源。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這類軟體廣告會特別多了,一天下來一個賬號也就幾塊或者十幾塊錢。而這些用戶得到的大概只有商家投入廣告總費用的0.01%,有沒有一種被割了韭菜的感覺呢?
這款軟體我曾經也下載過,使用過一段時間,後來逐漸發現了很多問題,就像評論區說的那樣,廣告多,收益少,提現慢。也就卸載了。同類軟體也是如此,在此不點名,大家擦亮眼睛去認真辨別。
如果你是想做工作室模式,我勸你還是別想了。像這類軟體都會有一個檢測機制,檢測機制一但發現你的賬號異常,對不起,提現失敗,裡面的錢只是數字而已。
你好,我是全職自媒體人,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以下觀點和建議,供參考:
你的問題是從哪個角度問的,站在平台的角度賺錢呀,不過最近被央視3.15點名,賺的沒有以前多啦。站在讀者的角度,閱讀內容可以有金幣,金幣可以換成錢。只是比較少,此目的是搶占市場,拉攏讀者,增加用戶基數。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有錢可賺。站在作者的角度。這個平台也是自媒體的一種呀,只是流量沒有頭條大,用戶年紀偏大,只要是三四線中年人口居多。內容不夠年輕化。我們現在也在做這個號呀。自媒體的平台有很多,只是平台調性不同,只要不違規,創作出符合平台的內容,是可以賺到錢的。
。。。
希望以上能幫助到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可關注我私信,主頁每天都會分享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教大家怎麼今日頭條上賺錢!
自媒體很多都賺錢,也有很多自媒體賺不了錢,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首先要選對適合自己創作內容的窗口。加油,繼續努力!
我以自己的實際體驗來回答:
趣頭條賺錢,但是賺的是小錢。
我是2018年底受邀請入駐趣頭條平台的,當時是平台二級作者。我並不在趣頭條後台發布文章或者圖集,我的今日頭條老胡寫實帳號,由趣頭條工作人員打通到了趣頭條帳號,我的趣頭條帳號同樣叫老胡寫實。
實話實說,雖然我在今日頭條老胡寫實帳號的作品,可以在作品發布不久後同步到趣頭條帳號,但是每天的閱讀量幾百,閱讀量超過千的都很少,每天平台的收益只有幾分錢,超過幾角的都很少。
歸根揭底來說,趣頭條這個平台比起今日頭條來說體量太小,流量也極小,在趣頭條這個平台,一年多粉絲量沒有超過一百,後台收益超過10元了,是一年多的總收益,比起我在今日頭條的收益不過九牛一毛而已。現在今日頭條每到星期四都可以提現了,趣頭條必須達到或者超過50元,才能後台提現。
出於在多個平台「占坑的考慮,我沒有注銷趣頭條老胡寫實帳號,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或許有一條趣頭條收益反彈了,那麼,連通今日頭條的老胡寫實趣頭條帳號,或許也能賺點小錢不是?
最後的總結體會是:不能讓創作者獲得較好收益的平台都不是好平台,趣頭條沒有讓我賺到錢,我沒有認為趣頭條是好平台!
不賺錢,這個要拉人頭多你才賺錢。
不然做任務耗時耗力,一天都賺不了幾塊錢。還不如用刷趣頭條的時間多學點技能,你能找到更多賺錢的渠道。
作為做UGC的代表、納斯達克第一股,趣頭條靠著社交營銷的招數「一招鮮、吃遍天。
這種社交營銷,實際上用到了區塊鏈的激勵機制,只不過,這裡面並沒有代幣token,或者說token就是現金。
依靠區塊鏈激勵機制的營銷作用,趣頭條迅速的佔領下沉市場,贏得了海量的用戶。
因為是做內容的,SO,趣頭條的主要營收模式是:廣告。
無論是趣頭條本身,還是趣頭條延伸出的短視頻等項目,其目的都在於擴大用戶群體或增加用戶粘性,進一步擴大廣告的價值,增加廣告營收。
不過,趣頭條可以這樣玩,其他的也能夠學。比如今日頭條以及抖音、火山視頻;他們也有極速版,也給用戶補貼錢、、、
So,趣頭條的用戶逐漸與其他項目疊加,或者被其他項目給搶走,因此而帶來的多米諾效應就是:廣告價值下降了,廣告收入減少了。
根據2021年趣頭條的年報來看,很不理想。
可以預見的是:趣頭條在UGC這條道上可能越走越窄,最終可能走入死胡同。
『
賺錢是賺錢,就是沒那麼容易讓你賺到錢,需要時間累積,需要多拉人頭,多輸出優質作品,這些你都有的話,你會發現趣頭條賺錢怎麼那麼難的喲。
這類軟體先是讓你吃點甜的,之後就越走越黑,趣頭條這個軟體在電視上都放過廣告,說明它的後台有多硬,軟體真不怎麼樣閱讀的時間越多金幣就越少,界面還一大堆廣告,我把它卸載了之後就天天給我來簡訊入賬多少錢,事實上都是假的讓你再一次安裝他的軟體,我現在把他們的號碼都拉黑了,還有網上那些好評都是刷出來的信不得。
大家好,我是諾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趣頭條可以賺錢的。第一,趣頭條可以通過觀看文章,賺取金幣,就是收入低,看一個新聞6-10金幣,有可能看1個小時左右可以掙1元錢,如果在家時候充足,可以看看新聞,每個月掙點手機費。第二,可以通過介紹新人加入,收徒弟,一個新人加入後給9元獎勵,你如果好友多,願意加入趣頭條一個月可以掙幾百,這個就看有多少好友加入了。第三,創作內容和看抖音都可以有金幣的收入,但是也需要時間。總之,如果你有時間和耐心,認真去做好每件事,哪個平台多少都可以有收入。
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自己做做看不就知道了嗎?!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㈡ 是牛市還是熊市新手一看就知道怎麼辨別二者的區別
想緊跟市場動態,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行情嗎? http://www1.itou8.com/ba/
不確定你是處在牛市還是熊市?本指南解析如何通過價格走勢、交易量、市場情緒和鏈上數據來區分二者。學習如何識別市場周期,關注哪些信號,以及如何針對每個階段調整策略,使你的交易更明智。
加密貨幣市場宛如情緒過山車,價格一月飆升,次月驟跌。
若您曾經困惑於自身是置身牛市還是熊市之中,請放心,您並非孤軍奮戰。
簡而言之:
牛市是指價格持續攀升,投資者情緒高漲,市場普遍彌漫著光明前景的氛圍。
回顧2020年末至2021年初;比特幣(BTC)從約10000美元一路飆升至近70000美元。
新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彷彿從您的表親到優步司機,人人都在投資加密貨幣。
相對地,熊市則是價格持續下滑,投資者紛紛撤資,市場情緒急劇惡化的時期。典型案例?2022年。
在創下歷史新高後,市場急轉直下。比特幣跌破20000美元,項目接連崩潰(還記得Terra嗎?),甚至資深交易員也開始探討"在熊市中構建"的話題。
了解當前市場狀態有助於您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這正是其重要性所在。
您不會希望在下行趨勢中盲目投資迷因幣,也不會想在市場即將反彈前恐慌性拋售。
識別市場周期能幫助您更具戰略性地投資,有效管理風險,最為關鍵的是,保持情緒穩定。
在加密貨幣領域,情緒控制占據成功的半壁江山。
您知道嗎?18世紀英國的"熊皮交易商"是早期的賣空者,他們出售尚未擁有的熊皮,押注價格將會下跌。
"在捕獲熊之前,切勿出售熊皮"這一諺語由此流傳,比喻亦然。"牛"這一術語出現較晚,不僅作為"熊"的對立面,還因公牛攻擊時角向上挑的動作而得名。
理解牛市和熊市
誠然,加密貨幣表面上是"圖表中的數字"。但其背後蘊含著故事、頭條新聞以及整個社區不斷變化的情緒。以下是理解牛熊周期的方法:
1. 牛市特徵
a) 持續的價格上漲
牛市中價格上漲是必然的。更為關鍵的是,這種上漲具有持續性,通常延續數周或數月。您會觀察到主流幣種穩步攀升,而山寨幣也隨之水漲船高。
教科書式的案例?比特幣在2020-2021年的飆升,從約10000美元躍升至69000美元。這輪漲勢背後有強勁動力、機構支持(特斯拉、Strategy等),以及顯著的散戶恐懼錯過(FOMO)心理。
又如狗狗幣2021年初的迷因驅動狂飆,從戲謔身份到0.45美元的躍升,這歸功於埃隆的推文和Reddit社區的熱捧。
b) 積極的投資者情緒
當X平台彌漫著歡樂氣氛,各方紛紛預測BTC將"飛向月球",新項目以天價估值日益涌現,您就能感知到市場情緒已然看漲。資金加速流入,甚至高風險投資也被視為顯而易見的良機。這正是積極投資情緒充斥市場的明確信號。
c) 有利的經濟指標
牛市往往與低利率環境、便捷的信貸獲取渠道以及整體科技友好型經濟條件相伴而行。例如,2020年牛市期間,疫情時代的經濟刺激支票和低成本借貸為散戶及機構投資者提供了更充足的資本投入數字資產領域。
2. 熊市特徵
a) 長期價格下跌
熊市通常持續時間漫長。價格下跌,繼而進一步下跌,每次微小的反彈隨即被拋售浪潮吞沒。回想2018年的"加密寒冬",比特幣從20000美元暴跌至約3000美元。
或2022年的殘酷下滑,BTC從69000美元跌至2萬美元以下。那次崩盤並非僅關乎價格;它由Terra-Luna、Celsius和FTX丑聞等系列崩潰事件推動。多米諾骨牌效應持續蔓延。
熊市氛圍往往令人感覺宛如盛宴已經結束。
b) 負面的投資者情緒
在熊市階段,恐懼情緒全面主導。新聞頭條變得悲觀,社交媒體活躍度下降,甚至堅定的信仰者也開始質疑自己的投資理念。融資渠道萎縮,開發團隊消聲匿跡,而"退出流動性"的調侃開始在圈內流傳。
c) 不利的經濟環境
宏觀經濟阻力雪上加霜。高利率、通脹憂慮或貨幣政策收緊通常會使市場形勢進一步惡化。以2022年為例,美聯儲激進的加息政策使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風險資產吸引力大幅下降。
識別市場階段的關鍵指標
盡管沒有任何單一指標能提供100%的確定性,但業內交易員和分析師仍依賴一些經過時間檢驗的重要指標。除了顯而易見的價格之外,讓我們來分析您可以參考的其他指標。
交易量
交易量揭示了價格變動背後的確信度。
在牛市中,價格上漲通常伴隨著強勁的交易量支撐。更多買家進場,市場流動性增加,使得上漲趨勢得到有力支持。
在熊市期間,交易量往往顯著減少。價格下跌面臨微弱的買入壓力,市場呈現出無人問津的狀態。
低交易量疊加價格下跌?若您期待市場反彈,這絕非良好信號。
業內數據:2021年牛市期間,狗狗幣經歷了交易量的爆發性增長,在其價格攀升至0.45美元時,單日交易規模接近700億美元
市場情緒
眾多投資者依賴的重要工具是加密恐懼與貪婪指數。該指數通過監測社交媒體活躍度、價格波動性、谷歌搜索趨勢等因素,評估投資者情緒是樂觀(貪婪)還是悲觀(恐懼)。
極度貪婪通常出現在市場頂部區域。
極度恐懼傾向於出現在市場底部附近,但在深度調整階段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
每日關注市場走勢,但切勿讓其完全主導您的投資策略。市場情緒指標僅能反映當前狀態,而非預測未來的准確工具。
技術指標
即使不是技術分析專家,您也能識別一些有價值的市場信號。
移動平均線:當價格穩定運行在200日移動平均線上方時,通常被視為看漲信號。
而當價格跌破該均線時,常常預示市場可能轉向。請注意,這些屬於長期趨勢判斷工具,並非為日內交易設計的指標。
相對強弱指標(RSI):該指標專門用於測量資產是否處於超買或超賣狀態:當RSI讀數超過70時,表明市場可能已經過熱並面臨回調風險,而當讀數低於30時,則可能意味著資產已被嚴重超賣,具有較高的反彈潛力。
這些並非金科玉律,但它們有助於你感受市場動力。
基本面因素
有時候,最大的市場驅動力並不會出現在圖表上。
看漲信號可能包括:
大型機構的採用(如貝萊德申請比特幣ETF)。
對加密貨幣企業友好的監管新聞或法庭勝利。
重大技術里程碑(例如以太坊升級或二層網路推出)。
同時,看跌信號通常表現為:
監管打擊(SEC針對主要交易所)。
高調的安全漏洞或協議失效。
全球不穩定性——通脹、戰爭或金融傳染。
一旦你了解需要關注的指標,下一步就是確定在哪裡獲取這些信息。值得慶幸的是,加密貨幣領域存在大量免費工具,前提是你知道如何利用它們。
圖表平台
如果你想深入理解價格走勢,可靠的圖表工具不可或缺。
TradingView以其高度可定製的圖表和豐富的技術指標而著稱。
Cointelegraph提供清晰的價格、市值和交易量趨勢概覽,這對追蹤新興或小市值代幣尤為實用。
你知道嗎? TradingView的圖表工具已直接集成到全球多家頂級加密貨幣交易所中,包括幣安、Bybit、OKX和Bitget。
情緒分析
加密貨幣市場更多受情緒驅動而非純粹的數學模型。
像LunarCrush這樣的工具專門跟蹤社交媒體活動、意見領袖動態和熱門代幣趨勢。如果狗狗幣再次出現熱度上升,你很可能會在這類平台上率先發現端倪。
鏈上數據
想了解巨鯨投資者的動向嗎?Glassnode和CryptoQuant等專業平台能夠呈現錢包資金流動、礦工活動和交易所余額等關鍵數據。
這些指標如同區塊鏈的"心電圖",讓投資者能夠在價格變動前捕捉到資金遷移的信號。
以上就是是牛市還是熊市?新手一看就知道怎麼辨別二者的區別的詳細內容,更多關於怎麼辨別是牛市還是熊市的資料請關注區塊鏈網路其它相關文章!
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不構成本平台任何投資建議。本文內容僅供參考,風險自擔!
點擊官網不僅提供實時更新的最新行情,讓你隨時把握市場脈搏;還有專業的網路知識推薦 http://www1.itou8.com/ba/
㈢ 比特幣年內極端走勢預測:陰跌到5萬,還是爆漲至25萬
想緊跟市場動態,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行情嗎? http://www1.itou8.com/ba/
2025 年 3 月 31 日,比特幣在 83000 美元的邊緣搖搖欲墜,較兩個多月前 109000 美元的巔峰跌去約 24%。市場如同一座巨型蹺蹺板,一端是深淵的低語,另一端是星空的誘惑。
今天,我們聚焦兩位加密圈的重量級智者:Lekker Capital 的掌舵人 Quinn Thompson 預言比特幣將慢性失血至 5 萬 -5.9 萬美元;Maelstrom 的教父 Arthur Hayes 則豪賭其將乘 QE 東風沖向 25 萬美元——這是他在最新文章中重申的年內目標,盡管他也曾戲言百萬美元的終極願景。兩人的邏輯如棋盤上的黑白子,截然對立卻引人入勝。
比特幣年內極端走勢預測:陰跌到5萬,還是爆漲至25萬?
Quinn Thompson:華爾街的「冷血預言家」
Quinn Thompson 是 Lekker Capital 的創始人,一位從傳統金融轉型加密領域的「老兵」。他曾在華爾街操盤億萬資金,以精準的宏觀洞察聞名。2024 年,比特幣尚在高位時,他的 X 帖子已唱衰市場,被奉為「先知遺言」。Thompson 的風格冷靜而犀利,像一位手握手術刀的醫生,擅長解剖經濟的脈絡。他的預言往往帶著一絲冷酷的宿命感,彷彿早已看透市場的起落。
Thompson 的預言如同一出慢節奏的悲劇:比特幣不會轟然崩塌,而是如慢性病患者般逐步衰竭,最終跌至 5 萬 -5.9 萬美元。「這不是閃電般的墜落,而是那種讓人抓狂的慢性折磨,」他在 CoinDesk 采訪中說,「投資者會一遍遍問『到底了嗎?』,卻只能在迷霧中煎熬。」他的悲觀建立在特 朗普政府政策的「四大逆風」之上,邏輯清晰而步步緊逼:
政府支出的「斷崖式緊縮」
由 Elon Musk 領銜的政府效率部門(D.O.G.E.)計劃在 5 月底前削減 1 萬億美元開支,長期目標更是砍掉 7 萬億。Thompson 指出,政府支出一直是近年經濟和就業的支柱,「這些錢流進人們口袋,撐起了度假和超市消費。現在這根支柱要被抽走,經濟怎能不晃?」他冷笑道:「別管你喜不喜歡教育部,那些美元可是真金白銀的血脈。」
勞動力市場的「鐵腕收縮」
特朗 普對非法移民的強硬政策將壓縮勞動力供給。過去,移民潮壓低了工資,助推了增長;如今邊境封鎖和遣返加碼,企業將面臨薪資上漲的壓力,有些甚至可能倒閉。「這不是慈善晚宴,是生存游戲,」Thompson 語氣中帶著一絲嘲諷,「勞動力少了,誰來幹活?」
關稅的「懸疑劇」
特 朗普的關稅政策如同一出未完待續的懸疑劇,今天加碼,明天取消。Thompson 認為,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毒葯,「企業像被吊在半空,不敢投資不敢招人,經濟活力就被活活憋死。」他形容這是「慢性窒息」的完美配方。
美聯儲的「冷眼旁觀」
盡管 2024 年底降息 100 個基點至 4.25%-4.5%,比特幣未能突破 11 萬,顯示寬松力度有限。Thompson 預計 2025 年僅 25-75 個基點的零星降息,且集中在下半年,「美聯儲像個守財奴,盯著通脹不肯鬆手。」他揶揄白宮:「Bessent 的『撥正航向』就是要戳破資產泡沫,比特幣首當其沖。」
Thompson 將此比喻為「受控燃燒」:政府試圖清理經濟「枯枝」,但若失控,可能燒出一片廢墟。他警告,這場「慢性失血」可能持續到 2026 年初,直到政治壓力迫使特朗 普轉向。比特幣作為風險資產,難逃這場慢刀割肉的命運。
Arthur Hayes:加密界的「貨幣煉金師」
Arthur Hayes 是加密圈的傳奇人物,曾一手創立 BitMEX,將其打造成衍生品交易的霸主。離開 BitMEX 後,他創立 Maelstrom,轉型為宏觀策略大師,以大膽預測和辛辣筆鋒著稱。他的文章如黑色喜劇,既有深刻洞見,又不乏對權力的嘲弄。Hayes 不僅是交易員,更像一位「貨幣煉金師」,擅長從政策的灰燼中提煉黃金。他的百萬美元願景雖驚世駭俗,但最新文章聚焦年內 25 萬美元的現實目標,足見其務實一面。
Hayes 的預言如同一場科幻史詩:比特幣將乘量化寬松(QE)的東風,從上月 76500 美元的低點飆升至 25 萬美元。他在最新文章中寫道:「我依然相信比特幣到年底能沖 25 萬美元,因為 Bessent 的『BBC』已把 Powell 按在位置上,美聯儲將用美元洪流淹沒市場。」他的樂觀基於三大支柱,邏輯如煉金術般層層遞進:
特朗 普的「債務狂熱」
Hayes 認為,特 朗普的目標是成為「史上最偉大總統」,絕不會走 Herbert Hoover 的緊縮老路,而是效仿 FDR 的印鈔之道。他在《KISS》中反問:「特 朗普想當經濟坍塌的罪人,還是印鈔救世的英雄?」答案顯而易見:債務融資是他的本能。D.O.G.E.的削減看似緊縮,實則是逼迫美聯儲開閘的「陽謀」。「他是個地產秀 man,借便宜錢是他的拿手戲,」Hayes 狡黠一笑,「削減只是前戲,印鈔才是高 潮。」
美聯儲的「被迫寬松」
Hayes 戲稱 Powell 被 Bessent 的「BBC」(Big Bessent Cock)壓制,坐在「Cuck Chair」上無還手之力。3 月 19 日的 FOMC 會議是轉折點:Powell 放緩 QT,從每月減持 250 億美元國債降至 50 億,年化釋放 2400 億美元流動性。更關鍵的是,他暗示未來可能凈買入國債,甚至解除銀行 SLR 限制,釋放 4200 億美元甚至更多。「美聯儲從不是獨立的,」Hayes 援引 Arthur Burns 的演講嘲諷,「債務壓頂時,Powell 只能屈膝。」他預測 QE 將在三季度重啟,疊加降息和 SLR 豁免,總計可能注入 3.24 萬億美元流動性。
全球流動性的「多米諾效應」
Hayes 的視野不止於美國。他指出,美元洪流將觸發連鎖反應:「習近 平會讓央行放鬆貨幣以穩匯率,增加人民幣供給;德國用印出來的歐元建軍,其他歐洲國家害怕『1939 重演』也會跟進。」這種全球寬松將為比特幣插上翅膀。「比特幣是技術 + 流動性的結晶,」他說,「技術已成熟,流動性是唯一的變數。」他估算,25 萬美元是年內目標,而百萬美元是特朗 普任內的終極願景。
Hayes 還將 D.O.G.E.視為「經濟坦克手」:削減支出、裁員 40 萬、打擊欺詐,將觸發衰退,迫使 Powell 出手。「這不是意外,是劇本,」他調侃,「Powell 要麼提前救火,要麼等大佬倒下再擦屁股,但結果都是印鈔。」
核心分歧:緊縮的深淵還是寬松的狂歡?
兩位大師的分歧如同一場哲學與策略的巔峰對決,核心聚焦於政策路徑與流動性的博弈:
政策意圖
Thompson 視特 朗普為「冷血外科醫生」,通過 D.O.G.E.、移民政策和關稅削減經濟泡沫,哪怕付出衰退代價。他眼中的白宮寧願讓經濟失血也要「治病」。Hayes 則將其看作「地產狂人」,用 D.O.G.E.製造衰退假象,逼迫美聯儲印鈔,實則為「美國優先」鋪路。Thompson 關注緊縮的直接後果,Hayes 洞悉其背後的寬松動機。
美聯儲反應
Thompson 認為美聯儲是「溫吞看客」,在通脹壓力下不敢大舉寬松,QE 遙遙無期。他預計 Powell 會謹小慎微,難以扭轉頹勢。Hayes 反駁,美聯儲是「被馴服的野獸」,在財政主導和衰退威脅下將重啟 QE,甚至祭出 SLR 豁免,化身流動性噴泉。他相信 Powell 別無選擇,只能屈從。
流動性結果
Thompson 預言「慢熊」,經濟放緩壓低風險資產,比特幣慢性跌至 5 萬 -5.9 萬。Hayes 期待「快牛」,流動性洪流推高比特幣至 25 萬,甚至為百萬美元埋下伏筆。兩人對流動性的判斷天壤之別,一個看空,一個看多。
現實進度,Hayes 的 25 萬美元預測更勝一籌?
這場 5 萬對 25 萬的較量中,數據顯示 Hayes 的「25 萬狂潮」可能更具前瞻性。Thompson 的「慢熊」邏輯在短期內有其道理:D.O.G.E.的削減已引發華盛 頓房價下跌 11%、就業數據惡化,衰退陰雲逼近。美聯儲的謹慎態度也與他的判斷吻合,Powell 在 3 月會議上雖放緩 QT,但對 QE 仍語焉不詳。若緊縮超預期,比特幣跌至 6 萬 -7 萬並非不可能。然而,這只是表象,Hayes 抓住了更深層的脈動。
Hayes 在《KISS》中一針見血:特朗 普不是經濟清教 徒,而是債務融資的信徒。他不會容忍蕭條毀掉政治資本,而是會利用 D.O.G.E.的「緊縮假象」倒逼 Powell 開閘。3 月 FOMC 會議放緩 QT 釋放 2400 億美元流動性,Powell 暗示的「凈買入國債」已是 QE 前奏。Hayes 估算的 3.24 萬億美元流動性(降息 1.7 萬億 +QT 停止 5400 億 +QE/SLR 5000 億 -1 萬億)雖未全兌現,但方向明確。更何況,全球寬松的潛在效應——中國穩匯率、歐洲擴軍——將放大這一洪流。比特幣作為「流動性晴雨表」,已在 76500 美元企穩,顯示市場嗅到了轉機。
Thompson 低估了特朗 普的實用主義和美聯儲的被動性。Hayes 則洞悉了人性與政策的博弈:特朗 普的「地產秀 man」本性註定他會選擇印鈔,而 Powell 在財政主導下的「被迫寬松」是歷史宿命。我的判斷是:短期(6-9 個月)內,比特幣可能在 7 萬 -9 萬區間震盪,消化緊縮壓力;但三季度 QE 若重啟,年底沖刺 25 萬並非空想。Hayes 的「煉金術」勝在抓住了流動性的命脈,而非緊縮的假象。
尾聲:從 5 萬到 25 萬的交響對決
這場 5 萬對 25 萬的較量,是冷靜的「手術刀」與狂熱的「煉金爐」之爭。Thompson 如棋手,步步為營,悲觀中透著冷酷的現實感;Hayes 似賭神,一擲千金,樂觀里藏著對政策的深刻洞察。無論誰笑到最後,這場辯論揭示了比特幣的真諦:它不是孤島,而是宏觀洪流的鏡子。投資者不妨「左手握 Thompson 的謹慎,右手抓 Hayes 的狂熱」,在震盪中靜待 QE 的驚雷。25 萬的鍾聲,會不會在年底敲響?你,准備好迎接這場交響樂的高 潮了嗎?
到此這篇關於比特幣年內極端走勢預測:陰跌到5萬,還是爆漲至25萬?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比特幣價格解析內容請搜索區塊鏈網路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後多多支持區塊鏈網路!
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不構成本平台任何投資建議。本文內容僅供參考,風險自擔!
點擊官網不僅提供實時更新的最新行情,讓你隨時把握市場脈搏;還有專業的網路知識推薦 http://www1.itou8.com/ba/
㈣ 忘不了,2018活得最累的一群人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對於一些行業、企業和業內公眾人物來說,2018年過得相當不舒心,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被置於生死存亡的關口。
這一年,比特幣狂跌、P2P平台密集炸雷,讓投資者損失慘重;
這一年,業內公人物負面消息不斷,甚至被「桃色丑聞」纏身。
2019年到來,希望更多企業更多人能行穩致遠,踏歌江湖。
比特幣崩盤 「韭菜」被割得差不多了
殺傷式
瘋魔棍法
《射鵰英雄傳》中的武功,套路極為威猛,殺傷面巨大。加密數字貨幣泡沫破滅,將小礦主、購幣者、相關創業公司都裹挾進去,無一倖免。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2017年12月17日,比特幣交易平台Bitstamp的價格定格為19664美元的那一刻,是被無數人重放的鏡頭。一年之後,2018年12月17日,比特幣的價格只為3700美元,此前,它甚至跌破了3200美元。
郭宇(化名)的小礦場賣不出去了。2017年中,他花30多萬元人民幣買了30台礦機,「殺」入比特幣挖礦大軍。然而好日子只過了半年,2018年初,比特幣價格開始一路下行, 6月24日,比特幣跌破6000美元,這是一條公認的礦場「生死線」,低於它,礦工將連電費都支付不起。郭宇摁下了「關機鍵」,但他仍有一絲期待,或許哪天比特幣能起死回生,礦場還能繼續開下去。直到不久前比特幣跌破3200美元,他徹底「涼涼」,但當初炙手可熱的礦機,如今卻無人問津。
比特大陸上市前景不明。9月26日,比特大陸正式在港交所披露招股說明書。比特幣一路下行的2018年,對於這家全球第一大比特幣挖礦設備供應商而言,顯然不是上市好時機。3個月過去了,港交所並未給出聆訊時間,距離上市申請失效,還有3個月時間。所謂「失效」,是指公司在提交上市資料之後,未能在6個月有效審核時間內通過聆訊。從招股書信息來看,其90%的收入依然來自礦機業務。
當像郭宇這樣的礦主越來越多時,礦機業務能否支撐起比特大陸的估值,上市是否合適,上市後的業務可持續性,都被打上重重的問號。最新「傳言」是,港交所認為,在適當的監管框架到位之前,任何加密貨幣交易平台或與該行業相關的業務通過在香港進行IPO籌集資金都為 時尚 早。
彭大媽的幣都砸手裡了。作為廣場上活躍的「領舞大媽」,彭大媽從年輕時便站在潮流最前端,2017年彭大媽開始炒幣,因為比特幣太貴,她便買那些「山寨幣」。盡管國內ICO被禁,但QQ群里不知名的項目還是很多,彭大媽混跡其中,各種幣買了一堆,不知不覺中,幾十萬投了下去,一度賬面價值超過兩百萬,可經過2018年「血洗」之後,只變現了幾萬元和一大堆沒有交易量的「死幣」。
比「比特幣」更大的泡沫是什麼?其他加密虛擬貨幣。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如此分析群體心理:擁有獨立見解的高智商者,一旦加入群體就會喪失思考能力,變得沖動、急躁、狂熱、極端,完全被無意識控制,失去道德的判斷,但卻獲得極大的力量。「區塊鏈韭菜」是烏合之眾在2018年最適合的註解。那些2018年初喊著讓大家趕緊上車的「大佬」們悄悄地下車了,Bitcointalk 統計顯示,4 年前全球擁有 10 萬個比特幣以上的地址賬戶數量為 70 個,現在只剩下了 5 個。截至2018年上半年,失敗的區塊鏈ICO項目超過1000個,狂熱過後,只剩下一地雞毛。
誕生10年,比特幣跌落信仰神壇。被投機狂熱推高的每一分幣價,被某個礦機廠商主導的每一次硬分叉,都是對中本聰「自由、平等、去中心化」「無國界貨幣平權」理想的背離,「改變世界」的初心,說穿了,是對「一幣一別墅」的信仰。
但,泡沫破滅之後,依然不能輕視比特幣的力量,尤其是區塊鏈。
人類的未來,在人工智慧出現後,出現了轉折的可能,演算法帶來的最大不同是,數據將成為認知和管理世界的唯一要素,即使所謂的人類理性,依然可能被演算法掌握,這便是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提到的「數據霸權」,而區塊鏈,是數據保證安全、不可篡改的重要手段。
可預見的是,在21世紀剩下的80多年時間里,點對點的區塊鏈網路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仍將沖擊傳統的貨幣體系,比特幣「泡沫」或許還會再次被吹大,不管你接不接受,它已經在 歷史 書上預留了自己的位置。
互聯網金融 爆雷跑路讓萬億市場「涼涼」
殺傷式
千蛛萬毒手
一種凶險萬分的武功,修煉者痛苦難當,對自身帶來極大傷害。無論是P2P,還是現金貸,互金行業2018年問題不斷,在經歷了初期的野蠻生長後,2018年受傷更深。
2017年下半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景象,甚至一個月時間內有4家互金企業登陸美股市場,之後更多互金公司表示要赴美IPO,好像上市如同逛自家的後花園一樣容易,可惜好景不長。
2018年5月,網貸爆雷潮開始,平台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家接著一家倒下。6月,爆出的問題平台是13家,錢寶網、雅堂金融、唐小僧、聯璧金融陸續爆雷,恐慌情緒蔓延。到8月底,爆雷、失聯、跑路的平台達到264家。
爆雷潮給P2P網貸業帶來極大沖擊,各地互金協會密集發聲,要求各P2P平台做好與平台出借人的溝通,有效保護出借人的合法權益。同時鑒於當時有借款人趁火打劫,故意逾期不還款,借機逃脫還款義務,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互金專項整治辦)專門發文,要求平台將P2P「老賴」上報徵信,之後又發文表示,會從嚴從重打擊惡意退出的網貸平台,緝捕外逃人員,嚴禁新增網貸機構。
根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11月底,網貸行業累計停業及問題平台達到5245家,問題平台 歷史 累計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200.9萬人,涉及貸款余額約為1612.5億元。
短短一年時間,P2P網貸從創新典型變成了「過街老鼠」,原因很多,比如:平台風控能力差,互金法律體系不健全,導致平台逾期風險大;平台違規發展,投資人亦非應該匹配的合格投資人等。
行業的混亂,讓之前蜂擁上市的互金類中概股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不佳。2018年P2P風險集中爆發時,多家P2P公司股價集體「跳水」,在2018年7月近10個交易日,在美上市的互金公司市值蒸發逾32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到12月中旬,在美國上市的13家互金公司里,有9家公司都已經跌破發行價,其中多家平台的股價跌幅較年初已超70%。
互金行業中概股的持續低迷,讓多家上市平台祭出回購股權的護盤大招,包括趣店、和信貸、拍拍貸、宜人貸、信而富等。
互金平台的回購計劃也許能在短期內提振投資者信心,但從長遠來看,互金行業的根本出路還是合規發展。
現在不少平台在進行轉型,「轉戰」大額分期、線上分期商場、線下消費金融等領域,但是其中仍存在亂象,比如隱形收費、徵信混亂的情況,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套現的工具。對平台來說,舊事不忘,才能更好面向未來。
資本寒冬 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口袋癟癟」
殺傷式
無邊落木
令狐沖之武術招式,無數的落木伴著劍影舞成一股強烈的旋風,席捲之處盡是滿目蒼涼。這一年無論是對於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來說,都處於缺錢的境地,無處話凄涼!
2018年,一個資本寒冬,所有的投資機構都選擇了「現金為王」的戰略,宏觀市場缺錢,細分市場也缺錢。大多數創業公司處於「余額不足」的狀態,位於食物鏈最末端的創業者,可能是2018年過得最辛苦的一群人,大家都陷入了一個怪圈:窮忙,越忙越「窮」。
歸根結底,盲目追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是大部分創業公司倒下的原因。年初,最火的風口莫過於區塊鏈,區塊鏈 游戲 、區塊鏈媒體,甚至區塊鏈火鍋店都開始燎原,但是這個泡沫破碎得太快,德勤調查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編程及代碼託管網站Github網站上將近86000個區塊鏈項目,如今存活的項目大約只有5%。設局跑路、內訌而亡,區塊鏈圈的裸泳者紛紛浮現,死亡企業不計其數。緊接著,P2P現暴雷潮、長租公寓爆倉、在線教育並購潮、互聯網家裝洗牌、共享單車遭遇困境等等事件發生,創業風口變成了「生死關口」。
但是,投資機構的日子也不好過,以往他們「錢袋子鼓鼓」,2018年卻遭遇了募資難,因為LP(有限合夥人)手裡也缺錢,實控人及大股東因股權質押最終被平倉,2018年A股江湖裡,充斥著這類故事。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募資總額約3800億,同比下降55.8%,差不多攔腰砍一半。
為何2018年的募資環境如此艱難?P2P像多米諾骨牌一般掀起暴雷潮,私募基金備案難,整個投資市場像泄了氣的皮球,沒了信心,開始崇尚「現金為王」。再往裡看,中國沒有形成長線LP市場,目前LP主要由民營企業和個人組成,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對其影響很大。資本市場的大環境就是退出困難,收益率低,幾年前投資的本金都收不回來。
投資機構開始尋求更長線的錢,包括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資金入場,可以忍受更長的投資期和退出期。
那些曾在春天裡狂奔的企業,在冬天裡選擇閉門修煉,瑞雪兆豐年,害蟲與泡沫在漫長的寒冬里被冰封。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科創版的設立和注冊制試點的落地,為寒冬中的中國 科技 企業帶來了一絲春意。
這一年,供給端的結構在悄然生變,2C經濟退潮,2B經濟卻漲潮。看向互聯網巨頭,騰訊、阿里巴巴、網路等公司全面擁抱2B,參與智慧城市、智能製造等。
投資者手裡握著的錢遠離了商業模式創新,去向了硬核 科技 ,這也給創業者指了一條路。
用《神鵰俠侶》里小龍女的一句話來告別這個冬天,再合適不過。「這些雪花落下來,多麼白,多麼好看。過幾天太陽出來,每一片雪花都變得無影無蹤。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許許多多雪花,只不過已不是2018年這些雪花罷了。」
劉強東「致命邂逅」 京東「雪上加霜」
殺傷式
冰魄銀針
李莫愁所使暗器,針身相當漂亮,鏤刻花紋、打造精緻,卻是劇毒無比。面對美女,劉強東未能控制住自己,最終壞了自己的名聲,也傷害了自己的家人和京東。
但是,出軌這件事給劉強東家庭和京東帶來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劉強東的勵志企業家形象以及他與奶茶妹妹的感情生活給京東品牌宣傳和市場營銷帶來不小助力。也許是受到此事影響,首屆進博會、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天津達沃斯論壇上都沒有出現劉強東的身影,「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的名單中,劉強東也榜上無名。
劉強東和京東緊密捆綁在一起,一損俱損。京東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2月28日,劉強東持有京東集團15.5%股權,擁有79.5%的投票權。
劉強東事件給京東帶來的傷害明顯體現在股價上。從8月31日事件發生開始,京東股價一路下跌。8月31日到12月21日,京東股價下跌了32.7%,市值蒸發了1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7億人民幣,損失慘重。
從數字來看,京東的第三季度財報還是亮眼的。但背後隱憂重重:連續9個季度以來,季度營收增幅首次低於30%;活躍用戶數自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下滑,截至2018年9月30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3.052億,比上一季度少了860萬。
對於一家平台型企業,用戶流失是致命性打擊。在京東出現活躍用戶流失的同時,新老對手的活躍用戶卻在迅速增加。同期,阿里巴巴的活躍用戶數達6.01億人,較上季新增2500萬人。作為新對手,拼多多雖然2018年也深陷輿論漩渦,但活躍買家數量增長相當快,根據拼多多第三季度財報,其活躍買家數已達3.855億,同比增長144%,新增4200萬。
就用戶規模而言,京東不僅被老對手阿里巴巴遠遠甩在身後,也被新對手拼多多超越。而且,從市值的角度而言,拼多多和京東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截至美東時間12月21日,京東的市值在304.98億美元,拼多多在234.08億美元。拼多多正在追趕京東,京東努力在BAT後書寫的「J」逐漸模糊。
互聯網世界的競爭早已不僅僅是公司與公司、平台與平台、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企業領導人的形象也間接影響著公司的發展。
當然,京東依然有被稱道的地方。這兩年,京東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自動化技術讓公眾看到了 科技 企業的影子,其專注智慧物流的X事業部和專注智慧供應鏈的Y事業部也都在幫助京東構築優勢。雖然對技術的持續投入會拉低京東的盈利,但若看看亞馬遜的模式,會發現一家真正技術驅動的世界級互聯網企業的魅力。
網約車安全之殤 解除「性命之憂」才能上岸
殺傷式
七傷拳
七傷拳威力巨大,但是倘由內力未臻化境的人來使用,對自己有極大傷害。要練好七傷拳,內功境界一定要非常高。對於網約車而言也是如此,保障好司乘安全,才能 健康 發展。
如果要問現在誰沒有叫過網約車,恐怕沒有人會舉手;如果要問對網約車有什麼要求,恐怕所有人都會把「安全」列在第一位。
自6年前網約車誕生起,補貼高、方便是它的標簽,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網約車的野蠻生長。隨著各種政策的出台,2018年的網約車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瘋狂,進入平穩發展期。如果沒有發生在滴滴平台上的兩起順風車乘客遇害事件,或許2018年的網約車市場可以用「波瀾不驚」來形容。
2018年5月6日凌晨,雲南祥鵬航空公司21歲的空姐李某珠在河南鄭州航空港區搭乘滴滴順風車前往鄭州火車站途中被害。3個月後,類似的事件重演,8月24日,浙江溫州女孩在乘坐滴滴順風車時遇害。
相較而言,遇害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碰上,對受害人及其家庭來說就是毀滅性的打擊。有乘客說,現在離不開網約車了,所以要有適當防備,比如確認車牌號、不和司機有過多交談、行車途中和家人朋友打電話,直到下車,更誇張一點的是隨身攜帶報警器。
這兩起事件不僅對於當事企業滴滴,對於整個網約車市場來說都是一拳重擊。首當其沖,滴滴自然免不了自我嚴查以及接受外部的審查,除了一鍵報警、全程錄音/錄像等各種功能齊上線,架構上也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調整,包括升級安全管理體系、設立首席出行安全官一職等。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嘀嗒順風車等平台也對安全方面的規則進行了調整,比如深夜停止接單等;美團打車新增「安全中心」入口;曹操專車增加了一鍵報警裝置;首汽約車上線了類似的安全功能。哪怕是剛剛加入網約車「戰局」的享道出行,其賣點之一就是安全,包括對司機背景的深度調查、雙重CPS檢驗、司乘雙方SOS報警機制等。
出了安全事件後,服務和補貼都是「浮雲」。任何行業都難免經歷陣痛,關鍵在於面臨陣痛如何及時做出調整。
最初的網約車入行要求低,審核把關不嚴格,直接導致安全性問題遭受重大考驗,消費者權益難以保障,早期的快速擴張掩蓋了背後的安全隱患。
不管平台能提供哪些個性化的服務,只要安全不到位,一切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安全,永遠是網約車的生命線,也是網約車市場的競爭點。誰更安全,誰就贏了。
共享單車危機 在敗局中期待重生
殺傷式
嫁衣神功
這種功夫太過猛烈,所以練到後來想要有突破時,需將原先的功力全都散去,再從頭練過。共享單車也是如此,從快速擴展到做好服務,才能真正為用戶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難題。
以ofo和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行業,曾是資本的寵兒。但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我造血」能力,再加上前期的無序擴張,ofo和摩拜在2018年都迎來了「至暗時刻」。最終,摩拜單車放棄獨立運營,以27億美元「賣身」美團;堅持獨立發展的ofo,則繼續在死亡邊緣痛苦掙扎。
ofo嚴重缺錢,人盡皆知,現在ofo猶如一頭困獸,艱難求生。2018年第二季度,ofo和摩拜走上了不同的發展之路,摩拜被美團以27億美元收購,而ofo拒絕了滴滴方面的潛在收購要約。
ofo曾經試圖尋求廣告變現,但並沒有堵上資金窟窿。2018年6月,媒體報道稱ofo欠款達15億元。而後,ofo的負面消息密集傳來:總部大規模裁員、高管離職、拖欠數億元欠款被供應商起訴、多地辦公室「人去樓空」。而從11月份開始,押金難退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的焦點。無人接盤的ofo成為「燙手山芋」,11月23日,ofo宣布與PPmoney合作,但是遭遇閃電下線。目前來看,如果沒有金主出手,ofo危局難破。
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用戶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但在「瘋狂燒錢」的1.0時代,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共享單車野蠻生長,卻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企業無法「自我造血」,最終導致危機爆發。
現在,共享單車的「群眾基礎」仍在,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全國每天共享單車的使用量仍然在1000萬人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市場需求的巨大,這也有助於整個共享單車行業走進2.0時代,拼服務、重體驗,平穩有序發展。
無人便利店 潰敗離場?
殺傷式
凌波微步
這種步法,踏出一步,都與內力息息相關,決非簡單邁步行走。無人便利店便是如此,站上風口,但如果沒有內力,會造成自絕經脈的危境。
2017年,無人零售撞上了風口,智能貨櫃、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紛至沓來。
無人的成本並不低,無人便利店要回收落地成本的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2018年,無人便利店很有可能成了那隻飛不動的「豬」。
「我們已做好大規模量產的准備,一年5000家的目標是根據自身運營情況的合理規劃,現在看來還有點保守。」2017年7月,繽果盒子CEO陳子林對外宣布了一年內開設5000個盒子的宏大目標。然而,臨近2018年7月的大限之時,繽果盒子在全國40個城市的門店數量僅為400家左右,高溫暫停運營、涉嫌違建遭城管上門檢查、門店撤退等風波,無不拉扯著繽果盒子加速布點的腳步。
同樣的尷尬情形在其他品牌的無人便利店身上亦有浮現,居然之家推出的第一個無人便利店怡食盒子EATBOX開在了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可有媒體報道2018年年初路過時店內空空如也;1月,開業三個多月的猩便利上海天鑰橋路店也被證實關店;無人便利店裡的「黑馬」鄰家便利店2018年8月更是由於背後資金方P2P平台善林金融暴雷,銀行賬戶凍結,一夜之間168家店鋪全部關門。
借著風口起飛,被資本炒得火熱的無人便利店,最終竟然真的落得以「無人」收場。
早在2017年年底,熊貓資本合夥人毛聖博就對集中於無人便利店的「投機迷醉」發出了反對聲「這個風口不對,我們堅決不投。」
以收銀服務為例,根據識別技術不同,無人便利店分為RFID(俗稱電子標簽)和基於視覺分析兩類,後者門檻更高。以RFID的方式取代人工,一個標簽的成本為3~7毛錢,但人工平均完成一件商品的收銀成本僅為7分錢,成本優勢立見高下。況且,VC(風險投資)更偏好市場規模較大且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爆發、形成規模的創業項目,便利店講究規模效應,只有規模很大才能按照某一個特定路線去做。
無人便利店究竟是真需求還是偽命題,但是免排隊、自助結賬的無人便利店還是直擊了傳統便利店的痛點。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時間是他們的敵人,開辟新城市意味著開辟一條完整的、全新的供應鏈生態體系,營收遠遠跟不上,就會出現惡性的負現金流。
「裸奔」的酒店數據,誰來拯救?
殺傷式
玄冥神掌
玄冥是神話中北方的神,給人黑暗、陰冷的感覺,鶴筆翁和鹿杖客的這套掌法也是陰寒之極,留在對身體內的寒毒,非得純陽至剛的九陽神功才能驅除。而信息頻頻遭「竊」也是留在酒店業內的「毒瘤」,要靠什麼才能驅除?
2018年,酒店行業安全丑聞不斷,從華住、洲際、希爾頓,一直到臨近年末時,酒店業「領頭兵」萬豪國際集團在其官網通報的5億用戶信息泄露,預示著整個酒店行業的資料庫安全面臨全面淪陷。
酒店業涉及數據量大,但信息化程度弱,近幾年來,頻頻成為黑客攻擊的重災區。
2015年2月,據漏洞盒子白帽子提交報告顯示,知名連鎖酒店桔子、錦江之星、速八、布丁,高端酒店萬豪、喜達屋、洲際的房客開房信息遭大量泄露,部分連鎖酒店甚至可以實現任意取消訂單以及修改用戶注冊密碼;2015年11月,希爾頓與喜達屋集團宣布他們的支付處理系統遭受不明來歷黑客攻擊;2016年1月,凱越集團的支付卡數據外泄事件波及全球約50個國家的250家酒店;2017年4月,洲際酒店集團超過1000家旗下酒店遭遇支付卡信息泄露……
遺憾的是,2018年,酒店業數據安全危機並未得到遏制。8月28日,華住酒店集團旗下酒店涉及5億用戶信息在「暗網」售賣;12月,萬豪國際集團主動通報一起持續了4年之久的同樣涉及5億用戶數據泄露事件,這起案件至今仍未得到解決。
大多數國內酒店並沒有綳緊信息安全這根弦,國內不少酒店系統維護都交由外包人員完成,而他們往往擁有直接訪問資料庫的許可權,其有意無意的操作都會對數據造成破壞,加上酒店內部安全防禦能力偏低,一旦出現攻擊,很容易導致全面失控。
一位酒店業內人士對此也十分無奈,在他看來,這和酒店業天生對外介面多且業務復雜有關,「國內的酒店業由於業務需要,有大量通往內網的介面,出於安全考量,也對其中重要介面設置身份認證的關卡,但這套安全體系程序繁瑣,對IT體系運作效率造成影響,因此在實際運行中,很難全面鋪開,這也給黑客留下了更多攻擊機會。」在效益與安全之間,國內外酒店業都在面臨拷問。
2018年5月,歐盟正式推行《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GDPR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人數據保護條例,對包括歐盟內部企業、在歐盟開展業務的跨國企業以及為歐盟公民提供業務服務的海外企業,在數據採集、數據保護以及數據應用上都進行了規范。GDPR規定,涉事公司需在72小時內通報數據泄露事件,否則會面臨罰款,最高可罰公司去年全球總營收的4%。萬豪之所以在今年披露這起大規模的用戶數據泄露事件,與這一規定的出台有關,如果按照萬豪去年總營收170多億美元計算,萬豪則將面臨高達6.8億美元的巨額罰款。
2018年是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正式施行的第一年,強壓之下,能否對酒店業為首的互聯網數據安全保護危機帶來轉機?但願如此!
作者:郝俊慧、吳雨欣、孫妍、潘少穎、李丹琦、李蘊坤、章蔚瑋
圖片:圖蟲、網路
㈤ 金融包括那幾個方面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企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租賃業和典當業。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政策影響很大。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