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中國麻將世界最早區塊鏈

中國麻將世界最早區塊鏈

發布時間: 2021-05-20 21:16:45

『壹』 試述中國古代麻將的發展歷程

麻將起源: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游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馬吊的出現: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瓊→骰子→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默和牌→麻將牌(骨制)

--------------------------------------------------------------------------------

麻將小史

話說六百零二年前,有一個鄭姓太監,帶著他的第七房夫人,並率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七下西洋,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小夫人無所事事,悶的積郁成疾。許多將士也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為了給夫人解悶,也為了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姓太監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方案原則如下:

一、必須可以四個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帥、主要軍官一名。以便聯絡感情、監視軍情。

二、規則簡單,但可以不斷更改。方便學習,更方便根據小夫人的戰況調整游戲規則。

三、持續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枯燥的生活。

經過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方案:

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

竹牌刻上「發」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於是,一餅到九餅;餅吃得膩了,魚吧,一條到九條魚。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戲一經推出,盛況空前,海上浩盪船隊一片嘩啦之聲。

將士中,有一麻姓將軍,屢戰屢勝,勝了之後則高聲說唱,極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將」。

小皇帝找到沒有無從考證,但從此誕生了一個風靡中國大地六百餘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戲。並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麻將文化。

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表現出中國人強調自我、善於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徵。

其實麻將與其他體育活動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參加的游戲。不象圍棋、象棋等都是雙人對戰,橋牌雖然是四個人卻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有限,而麻將的四方作戰就更為錯綜,從此意義來說,麻將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貳』 中國麻將幾時發明的呢

麻將又稱麻雀,起源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5種說法,其中最主流最可信的是儒、釋、道三合一起源說法。

麻雀牌起源說

麻雀牌這種說法是最主流的麻將起源的說法。麻將牌又稱麻雀牌、麻雀兒牌,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市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麻雀牌三種基礎花色的名字叫做「萬、束、筒」。「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方言中,「麻雀兒」和「麻將」讀音較近。太倉話的兒話音念做(/ng/),打「麻雀兒」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太倉方言雀(/tsiak/)兒(/ng/),合在一起就變成將(/tsiang/)。唐朝,麻將傳入日本,日本千葉,建成世界首座麻將博物館。

葉子格戲起源說明朝名為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格戲(葉子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

馬吊牌起源說

有人說,麻將牌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中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鄭和下西洋起源說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2] ,船上沒有什麼娛樂用的設備,船上的將士只能以投擲骰子賭博作為消遣。但是在長久的航海中,將士們厭倦了,經常有將士想家,甚至有試圖謀反的,試圖殺了鄭和他們,為了穩定軍心,鄭和發明了一種娛樂工具。鄭和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分別刻了1-9「條」,然後又以船上裝淡水桶的數量,分別刻了1-9「桶」(筒)。然後又根據風向,刻了「東西南北」四個風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然後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色的「中」,然後根據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個就是「白板」。第一次玩的時候是鄭和、副帥、大將軍、鄭和的夫人(太監也可以娶妻)四個人一起玩,最後確定了游戲規則後,全船開始都玩此游戲,船上有一個姓麻的將軍,他玩這個游戲得心應手,於是鄭和給這個游戲命名「麻大將軍牌」,即是後人的「麻將牌」。

水滸傳牌起源說

據清代大學者戴名世《憂庵集》記載,有「國粹」之稱的麻將牌是明朝時一個名叫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發明的。萬秉章被施耐庵《水滸傳》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所折服,於是想做一副娛樂工具來紀念他們。經過幾天精心設計,終於研製出了麻將牌。他把麻將牌設計為108張,暗喻《水滸》中的梁山108位好漢。牌中的九索指「九紋龍」史進,二索指「雙鞭」呼延灼等等。接下來,萬秉迢考慮到梁山一百單八將分別來自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又增添了「東」、「西」、「南」、「北」、「中」各4張,共計20張牌。同時,考慮到梁山英雄好漢中既有出身貧民又有出身富戶的,對此,就稱「貧」為「白」(板),「富」為「發」(財)。於是,「白」、「發」又各增牌4張、共計8張。最後,便構成了整副牌整整136張。

『叄』 中國的麻將文化淵遠流長,請問麻將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年代

麻將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但如何起源卻有多個版本。其中有指相傳名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

學界關於麻將起源於寧波的觀點,旁證之一是麻將本作「麻雀」,而寧波話麻雀正讀作「麻將」。這是很有意思、很有說服力的證據。雀讀作將,如同腳讀作將,寧波話瘸子叫拐將、吃剩的菜餚叫碗將、水缸底下的殘余物叫水缸將、挑剩的東西叫揀落將、北侖有個地名叫中嶺將,「將」都是「腳」的音變。這說明麻雀叫麻將,既是寧波話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變之理。 同時麻將在日本被稱為麻雀牌, 寧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進一步佐證了麻將起源於寧波。

另一方面,亦有指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葯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叫「麻將」的原因,是因為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然而,在粵語、閩語仍保留打麻雀的稱呼。

香港常常見到「麻將古時稱為『馬吊』」的說法,但這應屬謬誤。「馬吊」為一古時紙牌戲,相信與麻將牌上的圖案的起源有很大關系,但「馬吊」本身的玩法類似於「天九」牌般以大擊小,與麻將大不相同。在1890至1920年代的眾多麻將書、小說中,可以確認到麻將古時是稱為 - 「麻雀」。把麻將的玩法稱為「馬吊」,這說法沒有任何根據,《開台》書中也不是這樣寫。

『肆』 中國麻將最早出現是什麼年代,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
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2,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游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游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
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碰」,
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系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3,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游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伍』 麻將是否起源於中國有何人發明

麻將的起源說可分為「湖說」、「鄭和說」、「太倉鶻說」、「寧波說」等。

「湖說」派以清代文學家戴名世和民國歷史學家瞿兌之為代表,認為「麻將當為馬將之訛,馬將又源於馬吊。」馬吊中多天罡地煞的梁山好漢形象,宋江是萬萬貫的最大牌,成牌曰「湖」,這「湖」即指梁山泊。「鄭和說」則根據麻將中的一些叫法如北風、索,以及東非沿岸有人會打麻將的事實,推斷出是鄭和七下西洋時的發明。說水手常年在海上漂泊,閑暇之餘漸漸玩出了這種風靡世界的游戲;而且成牌時曰「和」(音胡),恰好和三寶大人的名對上了號。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太倉鶻派」則斷定麻將的發源地在江蘇太倉,理由是該地曾是皇家糧倉,作儲米之用,因患雀災,遂有打麻雀之游戲,其中有索筒餅等,先在兵丁中流行,後慢慢傳入民間,成牌時曰「鶻」(音胡)。鶻是老鷹的一種,想那麻雀見了老鷹當然就玩完,因此當某人叫出「鶻」字成牌後,其他幾家就只能乖乖俯首就擒。立論新穎證據充分,一時和之者眾。寧波派則起用了暗渡陳倉之術。向來善於商賈的寧波人信奉捷足先得,當旁人尚在為麻將的起源爭論不休時,精明的寧波人已經悄悄在天一閣旁建起了一座麻將博物館,並說寧波才是麻將的真正起源地。

如今的社會講求經濟效益,單單一個「香格里拉」就有川滇藏三省七縣為之所屬權大打口水仗,何況麻將國粹乎!因此寧波派此舉頗招了些微詞。中國有考據癮和歷史癮的人很多,可一直無人能為麻將的起源最後蓋棺論定,是因不熟悉方言造成的。《水滸》中寫到招安的消息傳上樑山,一時議倫頗多,唯李逵這沒心眼的,大聲嚷嚷:「招安,招安,招甚鳥安!」此「鳥」字在央視的《水滸》連續劇中全念成「鳥」(音裊)。熟悉吳方言的,皆知此字讀做「d i ǎo」,同「屌」,因為寫書的是個錢塘人。筆者老家也屬吳方言區,記得小時候村裡有
某阿四者,一日,村人戲之,以木炭大書「阿四鳥毛四根」於大隊谷倉橫梁之上,阿四見之大怒,綽起一柄禿頭笤帚欲與眾人拚命。阿四者文化程度還不到高小,卻也知此鳥即「屌」,玩笑亂開不得的。到了李逵嘴裡,卻成了真鳥,果真如此,則《水滸》中諸多「鳥官」也和古郯國少昊氏時代的各級鳥官無異了,如此統一讀音,不免弄成「吳書燕說」。南北方言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卻說由於吳方言中的「鳥」音,明末盛行的馬吊牌到了吳人口中自然就讀成「麻鳥牌」。「麻鳥」就是北人所說的麻雀。至於「馬吊」和「麻鳥」的出現孰先孰後,或者是否同一種牌的轉音,目前尚無定論。造成麻將起源說至今眾說紛紜的根本原因,在於很多人不太清楚麻雀是怎樣轉成「麻將」的。《清稗類鈔•賭博類•叉麻雀》記載說:

「麻雀亦葉子之一。以之為博,曰『叉麻雀』。凡一百三十六,曰『筒』、『索』、『萬』,曰『東、南、西、北』,曰『龍、得鳳、白』,亦作『中、發、白』。始於浙江寧波,其後不脛而走,遂遍南北。」

徐珂將麻將的起源地定為寧波,現在看來絕非輕率之筆。據天一閣研究人員介紹,麻將的發明者是寧波人陳魚門:

「明末清初,馬吊的盛行,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因它被用於賭博,許多有識之士無不視其為洪水猛獸,先後著文誠心勸戒。人們也感到馬吊的局限與不足。碰和牌多達120張,手拿組合極為不便。牌為紙質,極易磨損殘破:玩牌者多為海上船工、漁民,以解海上生活枯燥,但海上風大,紙牌極易被吹走。因此改造馬吊成為必然。……風行大江南北的馬吊紙牌,在清咸豐年間經甬上聞人陳魚門先生整理而成為至今尚在流行的麻將基本牌張。陳魚門(1817——1878),名政鑰,號仰樓,少有才智,曾隨楊啟堂習英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貢,以功敘內閣中書,加三品銜。陳魚門『廣交遊,琴酒無虛日』,極喜玩耍,精熟紙牌。他因深感紙牌有諸多不便,於同治三年(1846)改為竹骨,繼承碰和牌中的萬、索、筒,共108張,易紅花為綠發,白花為白板,老千為紅中,名『三箭』,各4張,共12張,增『東、南、西、北』四風,各4張,共16張。由此形成了當時流行的136張一副的麻將牌。陳魚門整合、改造後的麻將是對前代博戲的繼承和發展,其打法也由繁到簡,一經問世,便盛行南北。史載,五口通商後,海舶多聚於寧波江廈,繁盛過於上海,各省商賈雲集,流寓江廈,演習麻將者日眾,並通過他們延及津滬商埠並波及全國。

麻將從中國傳入西方,最早是美國。因曾在美國駐上海領事館任職二年的安徽休寧人戈昆化,後又任職英國駐寧波領事館15年,與陳魚門等關系密切,精通牌術,有《縱博》、《戲擲陞官圖》詩。後戈昆化赴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為全美第一位中國籍教授。他首先將麻將傳於美國知識階層,在哈佛校園流行開來,以致後來胡適首次赴美時,在哈佛見到許多教授精通牌術,熱衷麻將,大為驚訝……」

從這段話可看出,與其說是陳魚門發明了麻將,不如說是他改良了麻將,把原先容易破損和被風颳走的紙牌改成了骨牌,並根據寧波港的特情,在先前碰和牌和摸和牌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牌,使得麻將的玩法更加有趣。筆者贊同徐珂的寧波說是因為讓人困惑的「麻將」二字在寧波話中根本不是問題。本人也熟悉甬音,知道「麻雀」一詞在餘姚到鎮海包括寧波在內的方言中,就是讀作「麻將」的!吳地將麻雀念成「麻diǎo",所玩的牌也叫「馬吊」牌;寧波人作了改進,這種新式打法也就以甬音「麻將」開始流傳。麻將其實還是麻雀,這是麻將出自寧波的最有力的證明。倘若還是不信,可去看一看香港和日本的麻將館,那裡的麻將館現在還叫「麻雀館」,由此可證麻將就是麻雀。而把麻雀叫成麻將的,只此一地。這樣看來,「麻將」的叫法只能是從寧波流傳開的。

寧波麻將成了國粹,自然是值得自豪的事,可也要看到寧波的麻將只是一種變相的承傳,有人將其大而擴之,進而說寧波把麻雀用來當作這種游戲的稱呼,是因為寧波人航海時只要見到了麻雀就知道陸地快到了。這是無稽之談。麻雀從不長途飛行,也無鯤鵬之志,要說能在大海上看見麻雀,那就有點王婆賣瓜了。寧波的「麻雀」應該是來自吳音中的「麻鳥」,也就是一直承傳下來的「馬吊牌」。需要說明的是如今麻將成牌時的「和」應該也是來自源自馬吊的默和牌和碰和牌中的「和」字。甬音中「和」並不念「胡」,反倒是不少吳方言地區「胡,無,和」不分,不管是「和尚」還是「胡尚」,統統念作「無尚」。根據此線索,則馬吊(麻鳥)牌以及「和」的發源地會不會也是吳方言區?待考。

和《水滸》一樣,麻將從雛貌初顯到最後卓爾成形,前後也有幾百年的歷史。陳魚門以獨到的眼光將麻將改進並使之發揚光大,功不可沒。但麻將從此使無數國人玩物喪志,耽迷其中而不可自拔,也有荼毒世人之罪。按照國內流行的評價方法,陳魚門其人或許該四六開?

『陸』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將的人是誰

到底是誰已經不清楚了不過有幾種傳說
1,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
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後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後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2,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運」。糧倉既設,雀患便生。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製籌牌記數酬勞。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游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這種游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幾筒表示幾具火槍。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萬,即賞錢。
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中,即打中,故塗紅色。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發,即得賞發財。「碰」,
即「砰」,槍聲。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系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3,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並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游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柒』 中國最早的麻將其實起始於那 一年

麻將的起源與發展

麻將的由來:
麻將,也稱之為「麻雀」或「雀牌」,是正宗的國粹。打麻將是我國國粹中最普及的一種文娛活動,它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

『捌』 如何反駁「麻將其實是最早的的區塊鏈項目」

為什麼要反駁呢?區塊鏈其實很復雜,專門從事技術開發的人才懂,那些搞投資的,在他們眼裡區塊鏈是什麼並不重要,能賺錢才重要,所以,懂得人不會把這個比喻當回事,不懂得人給他開個玩笑也未嘗不可。

『玖』 麻將最早是什麼人發明的

麻將,也稱之為「麻雀」或「雀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正宗的國粹。打麻將是我國國粹中最普及的一種文娛活動。麻將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相傳,唐代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昌樂縣)有個叫張遂的人,自幼聰明過人,後來出家當了和尚,取法名叫一行。一行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天文、數學等方面有過傑出貢獻。公元722年前後,一行和尚曾編制一套供人娛樂用的紙牌。「紙牌」規格為:寬3.5cm,長15cm,上印萬、索、筒的圖樣。後來又增加了類似東、南、西、北、中、發、白的七種牌。

麻將萬、索、筒,本身是古代貨幣量的概念,筒即是銅鈿(外形圓中間一個四方孔的銅質材料所制),一百銅鈿相串而成一索、一萬即一萬個銅鈿,即一百個索之和。

由於紙牌拿在手中不方便,且難以理順;在娛樂過程中對看來講更是個障礙,故如何克服其缺陷成了當務之急。

實際經驗給予人們以啟發,應以硬質的東西來代替紙牌。於是,紙牌的圖案被刻於竹片或骨料之上,新的硬質牌出現了,從此「紙牌」這一稱謂便銷聲匿跡了。隨著社會的前進與發展,制牌材料逐漸由原來的竹片、骨料,直到發展成為今天的硬塑料與有機玻璃。

麻將是我國歷來在娛樂場中的一個傳統節目,娛樂者在其過程中必須「眼觀四方耳顧八面」,採用守已顧彼,靈活機動的戰術。打麻將的益處很多,對老年孤獨症,對某些慢性疾病,對調節神經緊張等都有緩解作用。孔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論語·陽貨》)。這就是說「博弈」比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惶惶不可終日要好的多。特別對於老年人,體力和腦力都逐漸衰退,疾病增多,不免有日薄西山之嘆,孤獨憂郁之感,雖可養花釣魚,聊以自慰,總會覺得缺少什麼。憂郁之情常有這對身心健康無疑是很有害的。如果幾十個人聚在一起適當打打麻將,換言笑語,交流感情,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悠閑自得地玩玩麻將,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故盛傳至今不衰,且廣泛流傳歐洲、東南亞地區,日本更為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麻將牌,在日本還與現代科技結合在一起。這突出表現在日本對麻將各類設備的創新和開發上。如今,在日本,傳統的勞神費時的人工洗牌變為全自動的電動洗牌,你只需輕輕按一下電紐,一付擺得亂七八糟的麻將推入桌內,另一副麻將碼得整整齊齊的麻將牌頃刻就呈現在你的眼前。而今,全自動麻將機器進一步又與電腦操作與計分結合在一起,坐在這種麻將桌旁邊玩麻將,真感到妙不可言。兩年之前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方法能使正反兩面的麻將牌一下子變成整齊化的一面;然而,一年前的今天中國南京長城文體器材有限公司率先推出更符合中國國情的CZ?/FONT>99A/B型電腦全自動麻將機。

麻將運動在我國廣大的城鄉十分普及,流行范圍涉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為我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智力體育活動。麻將運動的客觀存在是當今中國任何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

在中國這一個公共娛樂生活較為落後的國家,家庭打麻將極為普遍,怎樣使它從家庭堂堂正正地走向社會,使它成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即健康地走向現代公共社會,很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一直在努力著,終於在 1998年6月18日正式批准麻將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項目,並於1998年6月報15日正式編寫了〈〈中國麻將競賽規則〉〉(人民體育出版社)

最後期望早日,麻將與象棋、圍棋、橋牌一樣,走向國際比賽,讓世界各國的麻將高手相聚一堂舉辦國際麻將擂台賽,加深與各國的娛樂文化交流。

熱點內容
在美國怎麼買合約機 發布:2025-07-02 19:35:55 瀏覽:180
去漢口中心醫院坐幾路車 發布:2025-07-02 19:28:15 瀏覽:262
國際大盤萊特幣比特幣 發布:2025-07-02 19:23:11 瀏覽:432
新華京東區塊鏈指數正式發布 發布:2025-07-02 19:02:34 瀏覽:37
現在類似於比特幣的投資 發布:2025-07-02 18:30:48 瀏覽:299
iPlus區塊鏈智能手機 發布:2025-07-02 18:22:01 瀏覽:211
美元指數和比特幣走勢圖 發布:2025-07-02 18:20:27 瀏覽:315
eth登錄不了 發布:2025-07-02 18:20:23 瀏覽:17
區塊鏈技術葯品應用 發布:2025-07-02 18:16:52 瀏覽:519
區塊鏈應用挑戰 發布:2025-07-02 18:03:10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