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幼兒園園長hotbit
Ⅰ 硬碟中的」區塊」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RAID
這里所說的技術叫做RAID(Re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 Drives,獨立磁碟冗餘陣列)。簡單的說,我們把數個硬碟組合起來成為一顆硬碟,以增加數據的傳輸效率,並提高數據安全性。視硬碟數目而定,你可以有多種選擇,以達成以下目標:追求高安全性、追求性能、或是兩者兼具。要使用不同模式的磁碟陣列,除了硬碟以外,還需要購買相對應的RAID控制卡。這些卡多半可以插進所有計算機的PCI插槽,甚至已經內建在主板上。
RAID:各種模式的比較
RAID 0:Striping(條帶)
就技術上來說,這模式根本無法符合RAID的精神,因為它沒有冗餘地記錄任何數據。這也表示RAID 0不能保證任何數據的安全。所有數據會被平均分散的儲存在所有硬碟上,這個陣列被稱為「條帶集(stripe set)」,這方法也被稱為「拉鏈法(zipper method)」。它的優點非常明顯,由於數據分散在多個硬碟上,傳輸速率會以硬碟的數目倍增,上限為傳輸通道的最大值(例如在UltraATA/100的計算機上,速度為100 MB/s),或是PCI匯流排的最大值(以66 MHz、32位的計算機來說,速度為266 MB/s)。然而,這項速度上的優勢卻犧牲了數據安全性,除非你能保證所有的硬碟都不會出問題。如果任何一個硬碟壞掉,那你會失去所有數據。
RAID 1:磁碟鏡像
而RAID 1則完全與RAID 0相反,不追求高性能,而以數據安全性優先。在讀寫時,所有陣列中的硬碟都會一起動作,讀寫相同的數據,所以一份數據會有兩個的備份,而且保證是最新的數據。
RAID 2:Striping
RAID 2採用了與RAID 0相同的方法,「條帶集」會將數據分散在所有硬碟上;但它不是以區塊的方式作分散,而是以位(bit)的方式來作。這是因為在存取數據時,RAID 2還加入了ECC(Error Correcting Code)校驗碼,這些校驗碼會記錄在額外的硬碟上。如果你要確保數據的完整性,那就需要10個數據硬碟,以及4個ECC硬碟。如果要再高一個等級,那就要用到32個數據硬碟,以及7個ECC硬碟。這應該說明了RAID 2未曾流行過的原因。
由於RAID 2使用了以位為基礎的「條帶集」,所以性能只有二流的表現。如果存取的次數愈多、存取的數據愈短,那RAID 2的表現就愈差。
RAID 3:數據條帶化,專門的奇偶校驗盤
RAID 3加入了更細致的錯誤檢查方法,數據是以位元組(byte)的方式分配到每個硬碟裡面去,而奇偶校驗碼則存在一個單獨的硬碟中。但這也正是RAID 3的缺點,因為每次存取數據時,都要到另一個硬碟中去讀取校驗碼;也因此組成磁碟陣列的本意,也就是增進性能這一點,反而被打了折扣。順道一提,RAID 3最少需要3顆硬碟。
這模式需要非常復雜的控制卡,這也是RAID 3、4、5沒有辦法流行主流市場的原因。
RAID 4:數據條帶化,專門的奇偶校驗盤
RAID 4所使用的技術與RAID 3類似,但不是以位元組的方式寫入數據,而是區塊(block)。理論上,這可以加快存取速度;但到另一顆硬碟中去讀取校驗碼仍然是它的瓶頸。
RAID 5:分布式數據、分布式奇偶校驗
RAID 5是公認在性能與數據安全上獲得平衡的方式。不管是原始數據或是奇偶校驗碼,都平均的分散在所有硬碟中。它的速度只比RAID 3稍慢;但是安全性會受限,只容許一個硬碟損壞,如果有2個以上損壞,那所有數據都會遺失。要組成RAID 5,最少需要3個硬碟。
RAID 6:分布式數據、分布式奇偶校驗
提到RAID 6,就跟提到RAID 5一樣;只是奇偶校驗的部分加倍而已。這會讓性能再往下降一些;但容錯能力則增加到兩個硬碟損壞,也能運作無誤。這模式最少需要5顆硬碟。
不過事實上,還是可以使用不同型號的硬碟;但整個RAID會以較小、較慢的硬碟為運作基礎。例如說,在RAID 0數組中有一個30 GB、2個40 GB的硬碟,那麼整個數組的大小為90GB,也就是最小那個硬碟的3倍。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2台同樣是40 GB,但轉速分別為5,400與7,200轉的硬碟上:整個數組會以低速的為准。要想讓性能增加,換掉那台老舊的硬碟會有所幫助。
如果你用的是多台不同種類的硬碟,那還可以選擇磁碟組(span array),又名JBOD(just a bunch of drives,就是一堆磁碟驅動器)。在這種情況中,所有的硬碟都會被串成一列,當作一台磁碟驅動器來用;但它無法提供任何性能,或是數據完整的好處。
另一個不穩定因素是該把硬碟接在哪一個IDE通道上。如果可能的話,每顆硬碟都該擁有自己的IDE通道,並且設為主盤(master)。在雙通道的控制卡上,最好只接2個硬碟。雖然接滿4個硬碟(每個通道接上2個硬碟,master與slave)應該可以增加性能,但還是比不上用4個通道連接4個硬碟快。
另一個問題是目前只有很少一些IDE RAID控制器支持ATAPI協議。CD-ROM與DVD-ROM都沒有必要接在這些控制卡上(更不要去試RAID了)。
硬碟犧牲了!怎麼辦?
如果你以數據安全為出發點,選對了RAID的等級,那麼當硬碟壞掉時,也可以高枕無憂。只要選用了RAID 1、3、4、5、6等模式,那麼一顆硬碟壞掉並不會讓數據受損。至於此時要採取的步驟,那就因RAID控制卡而異了。
目前大部分的RAID控制卡,會在硬碟損壞時用嘟嘟聲、或電子郵件通知網管人員(當然啦,如果你的系統就安裝在RAID 0上,那可就不保證這功能能運作正常了)。
如果你用的是較老或較簡單的RAID控制卡,那麼可能得先將計算機關機,才能更換壞掉的硬碟。重新啟動計算機後,進入RAID卡的BIOS中,開始數據重建的過程。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控制卡,包括精簡型的,都可以讓你在不需要關機的情形下,直接更換硬碟:這叫做「熱交換(hot swapping)」;同時數據重建的步驟也完全自動,啥事也不用做。
另一個功能叫做「熱備品(hot-spare)」,許多控制卡能讓你多接一個預備硬碟,當陣列中的某個硬碟壞掉了,這個預備硬碟就會馬上激活,替代壞掉的那一個。
如果你用的是RAID 0或JBOD,而其中有個硬碟壞掉,那你可能再也不會想用這些模式了。雖然還是有辦法找回數據,但代價昂貴。有些公司專門幫人救回寶貴的數據(例如OnTrack),不管是讀寫頭損壞、火警、或是其它天災,他們都會把硬碟拆解開來,救回大部分的數據。但值得注意的是,救回RAID磁碟陣列中的數據要比挽救單個硬碟來得麻煩,其價格也不是以倍數計算就可以了事。
結論是:要常做備份!
沒有RAID時的RAID
RAID 2、6一定要有RAID控制卡才能運作;而Windows 2000與Windows XP則以軟體方式提供了RAID 0、1功能,只要你有足夠的硬碟即可。
你可以在「計算機管理」中的「磁碟管理」改變分區或磁碟驅動器號,也可以選取2個以上的硬碟,組成一個軟體RAID。
這篇文章不須額外硬體的磁碟陣列:Windows 2000下自己動手做軟RAID告訴你,在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下,如何設定軟體RAID的方法。
RAID的限制
要解決長期的性能不足以及安全性問題,RAID無疑是個極佳的方法。但請容我們指出,它不能創造奇跡;如果你因為網管人員沒有定期備份RAID上的數據,而造成數據遺失,那千萬不要輕易地放過他們。
舉例來說,RAID控制卡不能承受短路或雷擊;這也表示在最壞的情形下,你的數據會像麵包一樣的被「烤焦」。所以在關鍵系統中,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斷電系統)是必要的配備。
再者,RAID只能提供技術上的保障,可千萬不要低估了人為疏失。許多人都有誤刪文件,又清空了回收站的經驗,類似的狀況也會在RAID上出現。
人為因素也包括了惡意的攻擊,或是不當的軟體問題(會將文件刪除、格式化、更名、或是安全漏洞等),甚至是現實世界中的威脅(竊盜、野蠻的破壞、火警、洪水等等)。
千萬別忘記,只有備份才能確保數據的安全。
KENNY的第二篇回復,應該是K哥原創的:
RAID模式0和1勢同水火,二者的數據安全性和數據的存取速度正好是相反的,使用模式0時您的數據安全性風險最高(同時存取性能最好),而模式1則保證最高的數據安全性。如果您想要兩者兼得,那開銷絕不會少(甚至會挖空你的錢袋)。RAID模式3和5會儲存奇偶檢驗值(parity information),所以當硬碟損壞時,只要將壞掉的磁碟更換掉,就能夠完整恢復數據。不過這個操作也需要足夠強勁的處理器來計算這些檢驗值,最好的選擇是採用RISC(精簡指令集,Re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架構的產品,因為這類晶元有針對這些用途做優化。除此之外,支持RAID模式3和5的控制卡價格不便宜,而且您至少需要3塊硬碟才能使用這些模式。
配置RAID陣列
配置RAID陣列通常不用花太多時間。尤其在配置模式0和1時,只要在RAID控制器的BIOS里配置RAID陣列中包含的硬碟就可以。在重啟之後,您必須先要格式化這個新"磁碟"(在Windows下您可能需要事先安裝驅動程序)。
配置RAID 3或RAID 5陣列時,控制器會先做初始化步驟,可能得花上好幾個小時。
RAID系統所帶來的幫助十分明顯:根據使用的模式不同,您可以獲得更高的數據安全性或是更快的存取速度,而且差異十分的大。RAID陣列所帶來的性能,可以說接近約兩年後推出的硬碟產品的水準。不過重要的是RAID也十分花錢,如果您想要越復雜越強大的RAID系統,那要投資的花費就越大。
所以當您腦子里正在盤算購買硬體RAID產品時,必須先考慮到幾個購買因素:您的需求是什麼?要達到這些需求又需要哪些功能?
就經驗來看,RAID 0或0+1模式是最適合一般家用的功能。雖然RAID 1能夠確保數據的安全性,但客觀的說,這樣一來您花在RAID控制卡和兩塊硬碟的錢並劃不來,而且您也不會感受到有什麼性能上的改善。畢竟現在的電腦開機都很快,而且從光碟拷東西到硬碟,也不會因為設了RAID而加快。
RAID 0無疑是最快速的模式,但也同時具有風險。只要一點小錯誤就會完蛋。
只有RAID 3或5能夠讓您在保證高數據安全性的同時,也獲得夠快的性能,但花幾百美元買張好的RAID控制卡,再多買幾塊硬碟這回事可不是家家戶戶都負擔得起的。
就這點來看,我們必須對IDE RAID的評價扣一些分數,因為除了成本外,缺點還包括管理上的問題,以及多塊硬碟所造成的高溫與高噪音。
另外IDE還必須克服幾個瓶頸:這種硬碟並不是設計用來作長時間不間斷運轉的(這對伺服器來說很重要),而且ATA的排線也是惱人的因素之一,尤其在安裝多個硬碟時更是如此,它會讓熱能無法順利散出,而且也會阻礙內部的視線。不管怎麼說,串列ATA(Serial ATA)的到來,將可望讓勞苦功高的40 pin排線能夠提前退休。
簡單點說
raid 0
就是把數據交錯的存在兩個硬碟上
然後讀數據的時候,兩個硬碟同時工作,
提取數據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raid 1
是一種數據備份
兩個硬碟上的數據差不多
只要買一個支持raid的主板和兩個硬碟就行就行
不用軟體
請參考,希望可以幫到你。
Ⅱ 區塊鏈項目有哪些
Zilliqa的定位是底層公鏈,核心競爭力是通過分片技術來大幅提高吞吐量TPS(也就是交易處理速度)。在最新的實驗中,Zilliqa測試網路的處理能力達2488TPS,是以太坊最高速度20TPS的100多倍、比特幣的355倍!通過分片技術,當網路中的節點越多,交易處理速度也就越高,當節點數量達到幾萬個時,交易速度很有希望達到VISA這種中心化機構的速度。
Zilliqa項目的代幣名為ZIL,已經在23個交易所上流通交易,火幣、幣安等主流交易所均支持,參與起來還是非常方便的。ZIL的最大供應量為210億,其中126億直接通過合約發布,另外的84億將採用挖礦獎勵的方式在10年內進行發布。
Zilliqa主網上線時間為2018年底或者是2019年初,挖礦報酬豐厚,尤其是在初期。Zilliqa挖礦電力成本僅為以太坊的1/9,能耗小,更加切實可行。另外,挖礦是可以通過GPU顯卡礦機進行的,並且可以同時雙挖ZIL和ETH,為礦工帶來更高的收益。
關注「ZilliqaCN」能可以了解更多的項目進度。
Ⅲ 區塊鏈寒冬,幣好交易所在做什麼
區塊鏈本來就不是可以投資的東西,它是一個技術。
Ⅳ CITEX交易所怎樣呢
你所關注的這一個交易所是行業內比較高端的一個交易所,還是非常正規的。
Ⅳ 區塊鏈將何去何從,BHT打新有新動態嗎
首先那些沸沸揚揚的「空氣幣」,你就不應該去嘗試,那會讓你5000血本無歸。而主流幣相對來說只能讓你小賺或小虧,不符合你入幣圈的初心。那有沒有什麼穩定且長遠收益的項目呢?基於下一代去中心化區塊鏈經濟體——HNB,它是區塊鏈技術3.0,技術領先,與實體經濟做依靠,確保穩定,這樣一款產品,可靠性與前景自然與那些「空氣幣」不在一個層次。
Ⅵ VKT是空調嗎
空調扇,加水或者加冰使用,比普通電扇的風涼一點,但是會造成房間里濕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