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區塊鏈
❶ 區塊鏈的三大核心技術是什麼
區塊鏈運作的7個核心技術介紹 2018-01-15
1.區塊鏈的鏈接
顧名思義,區塊鏈即由一個個區塊組成的鏈。每個區塊分為區塊頭和區塊體(含交易數據)兩個部分。區塊頭包括用來實現區塊鏈接的前一區塊的哈希(PrevHash)值(又稱散列值)和用於計算挖礦難度的隨機數(nonce)。前一區塊的哈希值實際是上一個區塊頭部的哈希值,而計算隨機數規則決定了哪個礦工可以獲得記錄區塊的權力。
2.共識機制
區塊鏈是伴隨比特幣誕生的,是比特幣的基礎技術架構。可以將區塊鏈理解為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記賬系統。類似比特幣這樣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系統,要求在沒有中心節點的情況下保證各個誠實節點記賬的一致性,就需要區塊鏈來完成。所以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在沒有中心控制的情況下,在互相沒有信任基礎的個體之間就交易的合法性等達成共識的共識機制。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目前主要有4類:PoW、PoS、DPoS、分布式一致性演算法。
3.解鎖腳本
腳本是區塊鏈上實現自動驗證、自動執行合約的重要技術。每一筆交易的每一項輸出嚴格意義上並不是指向一個地址,而是指向一個腳本。腳本類似一套規則,它約束著接收方怎樣才能花掉這個輸出上鎖定的資產。
交易的合法性驗證也依賴於腳本。目前它依賴於兩類腳本:鎖定腳本與解鎖腳本。鎖定腳本是在輸出交易上加上的條件,通過一段腳本語言來實現,位於交易的輸出。解鎖腳本與鎖定腳本相對應,只有滿足鎖定腳本要求的條件,才能花掉這個腳本上對應的資產,位於交易的輸入。通過腳本語言可以表達很多靈活的條件。解釋腳本是通過類似我們編程領域里的「虛擬機」,它分布式運行在區塊鏈網路里的每一個節點。
4.交易規則
區塊鏈交易就是構成區塊的基本單位,也是區塊鏈負責記錄的實際有效內容。一個區塊鏈交易可以是一次轉賬,也可以是智能合約的部署等其他事務。
就比特幣而言,交易即指一次支付轉賬。其交易規則如下:
1)交易的輸入和輸出不能為空。
2)對交易的每個輸入,如果其對應的UTXO輸出能在當前交易池中找到,則拒絕該交易。因為當前交易池是未被記錄在區塊鏈中的交易,而交易的每個輸入,應該來自確認的UTXO。如果在當前交易池中找到,那就是雙花交易。
3)交易中的每個輸入,其對應的輸出必須是UTXO。
4)每個輸入的解鎖腳本(unlocking )必須和相應輸出的鎖定腳本(locking )共同驗證交易的合規性。
5.交易優先順序
區塊鏈交易的優先順序由區塊鏈協議規則決定。對於比特幣而言,交易被區塊包含的優先次序由交易廣播到網路上的時間和交易額的大小決定。隨著交易廣播到網路上的時間的增長,交易的鏈齡增加,交易的優先順序就被提高,最終會被區塊包含。對於以太坊而言,交易的優先順序還與交易的發布者願意支付的交易費用有關,發布者願意支付的交易費用越高,交易被包含進區塊的優先順序就越高。
6.Merkle證明
Merkle證明的原始應用是比特幣系統(Bitcoin),它是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2009年描述並且創造的。比特幣區塊鏈使用了Merkle證明,為的是將交易存儲在每一個區塊中。使得交易不能被篡改,同時也容易驗證交易是否包含在一個特定區塊中。
7.RLP
RLP(Recursive Length Prefix,遞歸長度前綴編碼)是Ethereum中對象序列化的一個主要編碼方式,其目的是對任意嵌套的二進制數據的序列進行編碼。
❷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對互聯網的影響是怎樣的
在更多時候,區塊鏈技術會依附於互聯網的B/S,C/S結構,實現功能的擴展,但總體依然屬於互聯網已有技術的補充。對於區塊鏈目前設想的絕大部分應用場景,都是可以用B/S,C/S結構實現,效率可以更高和技術也可以更為成熟。
無論是從信息傳遞效率和資源消耗,還是從神經系統進化看,區塊鏈無法成為互聯網的主流架構,更不能成為未來互聯網的顛覆者和革命者。
❸ 區塊鏈的八大痛點是什麼
始於2017年,火遍全社會、全世界的區塊鏈概念還在升溫,吸引人和社會資金蜂擁而入;助推比特幣,以及類似網路「加密數字貨幣」(如以太幣、萊特幣等)價格的大幅上升,創造了諸多「一夜暴富」的神話。有關數字幣、區塊鏈將顛覆傳統,深刻變革世界的說法不斷拔高。區塊鏈創業和發展看似如海嘯般撲面而來,但卻越來越集中到造幣和炒幣之中,越來越陷入挖礦造幣的「比特幣區塊鏈」思維和範式不能自拔。
在比特幣必須與法定貨幣兌換,必須加入網路交易平台等輔助環節才能發揮更大功能的情況下,就使得比特幣區塊鏈區中心、去中介等特性反而可能產生嚴重問題。放在現實世界的大環境看,其貨幣資產的轉移如果通過比特幣區塊鏈體系運行,實際上是增加了中介環節,而不是去中介,而且由於比特幣體系高度匿名,刻意規避監管,難以充分滿足反洗錢、反恐怖輸送等方面的要求,反而可能產生很多新的嚴重問題,很多有關比特幣、區塊鏈的說法都難以成立。
那些看不見的痛點
比特幣區塊鏈所謂「去中心」、「民主平等與自由」等標簽,經不起推敲;真相是,其如果過於強調「去中心」反而影響效率;包括比特幣尚無法成為真正的貨幣;ICO式集資方式更是無助於區塊鏈之發展……但人們如信仰般狂熱追捧區塊鏈時,看不見這些「痛點「:
其一,比特幣區塊鏈難以建設一個去中心、民主平等的社會。
比特幣區塊鏈體系設想的是建立一個所有參與者平等民主的世界,但實際上卻出現了編碼維護的核心團隊與參與挖礦和運行的主要力量發揮更大影響力的不是那麼平等民主的局面。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影響,比特幣的挖礦和獲得,並不是像宣傳的那樣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競爭的結果,使得挖礦獲得比特幣的機會越來越集中到少數算力強大的礦池或節點上,而更多的人盡管也參與挖礦,消耗了資源,卻不一定能夠獲得比特幣。這使比特幣更多地被少數人所佔有,並會增強其對網路規則調整的話語權或影響力。
其二,比特幣區塊鏈「去信任」、「去中介」的點對點交易是有嚴格條件的。
❹ 胡凱教授的區塊鏈研究有什麼
胡凱教授做的研究主要有:
數字經濟和區塊鏈技術:是國內最早從事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學者之一,提出並發展了智能合約工程(SCE)、法律代碼科技、驗證即服務(VaaS)等理論方法,在數字經濟與區塊鏈結合、數字經濟園區規劃和咨詢、區塊鏈數字治理、區塊鏈可擴展性、多鏈互聯和區塊鏈形式化驗證技術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專利性成果。主持研發了北航區塊鏈(TrustChain)系列產品,包括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各形態區塊鏈系統、瀏覽器、監控器、部署工具和區塊鏈大數據管理系統(OpenData)。
分布式並行計算和網路:長期從事復雜計算環境下的集群計算系統、高性能計算、航空航天電子匯流排,以及天地一體化網路信息技術研究等,提出和研究了基於狼群的可重組多集群計算理論並應用於實踐,研發了多個應用軟體系統。
形式化設計與驗證方法:與法國圖盧茲計算機研究所(IRIT)和法國自動化所(INRIA)密切合作,創建中法形式化方法聯合研究實驗室,研究基於模型驅動的形式化設計與驗證方法,提出基於AADL和同步語言Signal的多項創新擴展技術,研發了多個模型轉換、驗證和自動代碼生成工具。
近年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會議上發表SCI/EI檢索等論文60餘篇,主編《網路計算新技術》(416頁,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合作完成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權威教材《分布式計算系統導論》(490餘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獲校2016年教材一等獎,已被十餘所重點大學教材採用)。先後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863重大項目、軍口863項目、國家核高基項目、航空航天基金,以及多項航空航天領域重要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軟著等30餘項,2015年獲航空基金五年成就獎,2018年牽頭「天地一體化信息系統設計驗證與模擬」獲產學研學會二等創新成果獎。
❺ 區塊鏈原理是什麼
使看到一些爭論區塊鏈定義的回答, 突然意識到自己這篇解釋原理的回答其實是一直是對著比特幣擼的, 介於區塊鏈的定義業界並沒有一個特別明確和唯一的回答, 這里先給出個人根據所讀論文而總結出的「區塊鏈」應有特質:
1.用了具有 "哈希鏈" (下文有解釋) 形式的數據結構保存基礎數據
2.有多個結點參與系統運行(分布式)
3.通過一定的協議或演算法對於基礎數據的一致性達成共識(共識協議/演算法)。
介於比特幣目前是區塊鏈最典型且最有影響力的應用之一, 理解比特幣如何使用區塊鏈後, 再去理解其他形式各樣的區塊鏈應用就會容易很多。
❻ 現在越來越多人在說區塊鏈,想知道區塊鏈研究到底有什麼用
武漢新洲區副區長陳曉紅曾經說過:「區塊鏈技術值得進一步被重視和探索,這一技術被應用後,將給現有的生產帶來巨大的改變」。區塊鏈技術在未來的應用領域和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區塊鏈可以解決中小微型企業難以得到銀行授信,常常面臨的貸款難,融資難的問題。同時也能幫助銀行防範金融風險。只要優秀的區塊鏈企業發展起來了,就可以推動不同企業,不同領域的經濟共同繁榮。所以說,區塊鏈技術成熟以後,是可以推動各個行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以上內容來源於公眾號「張驥的區塊鏈」,推薦你也關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