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凱文凱利預言區塊鏈未來

凱文凱利預言區塊鏈未來

發布時間: 2021-06-23 10:20:08

Ⅰ 凱文·凱利的書《必然》中有一句話「即使是我們孰知的事物中最具吸引力的那個―比特。」請問:這句話中的

《必然》原版PDF網頁鏈接

Ⅱ 凱文凱利預測未來哪五大趨勢

4月9日在博鰲2018亞洲論壇數字經濟分論壇上,《凱文·凱利(Kevin Kelly)分享了未來世界的五個趨勢:

第五個趨勢關於監測和記錄。屏幕越來越多,我們在看屏幕,屏幕也在看我們。有各種感測器會記錄我們的數據,包括血壓、心跳等,我們可以量化自己。任何能被監測到的數據都已經被監測。到2025年,街上你看到的一些廣告牌可能就記錄下了你的行為。

最後,凱文·凱利還表示,新的技術會創造出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又需要新的技術去解決。這個過程中充滿機會,「所有的人,其實現在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大家並不落後。」

希望語言都一一實現呀。

Ⅲ 凱文 凱利在《必然》中預測了哪些必然

●萬物無一會長存下去。生命的本質,主要是維持。水分會銹蝕金屬,空氣會氧化防水膜,潤滑油會蒸發——有什麼是不會壞掉的呢?很顯然沒有。
●如果你拒絕進行不斷的小升級,那麼積累起來的變化會最終變成一項巨大的更新,大到足以帶來「創傷」級別的干擾。

Ⅳ 凱文·凱利的個人著作

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其中文版將於2010年11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發行。
《失控》成書於1994年,作者是《連線》雜志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這本書所記述的,是他對當時科技、社會和經濟最前沿的一次漫遊,以及藉此所窺得的未來圖景。
1999年的電影《黑客帝國》(Matrix)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凱文·凱利對網路文化的觀察和預言的一種隱喻。《失控》也是該片導演要求主要演員必讀的三本書之一。
書中提到並且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區、網路經濟,等等。說它是一本「預言式」的書並不為過。其中必定還隱藏著我們尚未印證或窺破的對未來的「預言」。
2010年10月14日,凱文·凱利(Kevin Kelly)的第三部作品《WhatTechnology Wants》由Viking Alt出版社出版,比起他的上一部作品《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Systems,&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要薄一些。

《失控》講了些什麼?
《失控》第一章即開篇明義:人造與天生的聯姻正是本書的主題。KK指出,人造物與自然生命之間有兩種趨勢正在發生:
1. 人造物表現得越來越像生命體;
2. 生命變得越來越工程化。
從第二章至第二十三章,均在闡述這一個主題。在全書最後一章即二十四章,KK總結了造物九律:
分布式狀態
自下而上的控制
培養遞增收益
模塊化生長
邊緣最大化
禮待錯誤
不求目標最優;但求目標眾多
謀求持久的不均衡
變自生變
光了解這些結論意義不大,意義在於KK是如何用二十多章共五十萬字的篇幅闡述他是如何得出的這些結論的過程。
其實本書宣傳語有一點點誤導讀者,因為《失控》並不僅僅是一本互聯網著作,它涵蓋范圍極廣,可以從多種角度解讀。比如它既解釋和指明了社會組織、經濟體應該如何組織、運轉,又是一本「新生物學」(包括如我們所知的生物學+人造物)著作。當然,網路是這本書最關心的話題,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及超生命體(生命體以及具有類似生命體特質的人造物,KK稱之為超生命體)以及超生命體進化和超生命體間的聯系都是網路。
KK在2010年出版的《技術想要什麼》中,也明確提出他一個觀點:「技術是一種生命體」。KK說:「我認為,技術是生命體的第七種存在。人類目前已定義的生命形態包括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細菌、真細菌,而技術應是之後的新一種生命形態。」
未來,「天造物」與「人造物」將聯系得更加緊密,當下已經發生的很多現象已經能看出端倪:美瞳除了有矯正視力的功效,還能改變眼球顏色(從外人看來),它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孩們使用,但它還只是人體附屬物,需每天更換。未來是否會生產出這樣的美瞳:它能完美地與眼球適應,不需更換——或很久才需要更換一次,比如三年、五年?答案是肯定的,時間問題而已。到那時候,美瞳已經是身體的一部分。那人類還是純粹的「自然人」嗎?或者換個已經發生的例子:心臟起搏器。使用心臟起搏器的人,他還是「自然人」嗎?
可是,這重要嗎?這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已經在發生,未來也將更快速地出現,我們所需要關心的是,我們是否能順勢而為?我們做好迎接他們的准備了嗎?
人類對機器的依賴,也使越來越多的人產生這樣的擔憂:當機器足夠智能之後,它們是否會取代人類?KK的答案是:「這些機器人是我們的孩子。由於機器人具有繁殖能力,我們需要更強大的責任心。我們應該有目的地培養我們的機器人孩子成為好公民。要逐漸為他們灌輸價值觀,以便在我們放開手時,他們能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這是KK的核心觀點——其實這不是KK的觀點,KK只是闡述了他觀察到的自然法則。 從「科技想要什麼?」這樣一個問題開始,凱文凱利介紹了他的主要人生經歷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他暗示了科技是一種有自主意識的生命。這個論斷對人們的常識構成了一個挑戰。
凱文凱利在《技術想要什麼》一書中隱晦地做了一個類比,人創造了技術,技術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被造物要求造物主給他同樣的權利,什麼權利?就是像造物主一樣的權利。技術想要什麼?技術想和人一樣。這是凱文凱利給我們的回答。
凱文凱利為了更准確地闡述他的觀點,杜撰了一個生詞technium,用來擴大「技術」這一名詞所包括的豐富內涵,除了技術原本所代表的那種閃閃發亮的硬體外,凱文凱利還把它擴大到所有智慧的創造物和不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概念和思想,比如人類所創造的各種文化、藝術、社會機構、有形的、無形的軟體、法律和哲學概念等等,就連人類社會發明的專利制度本身,也是technium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technium還有一種內生的沖動,不斷把各種發現和發明變成實實在在的有用工具,這些工具還不斷探索相互之間各種可能的鏈接、聯系方式。
凱文凱利在《技術想要什麼》一書中所闡述的道理,就是工具在本身還沒有獲得自主相互鏈接的能力之前,是依靠嵌入人類社會生活來獲得相互鏈接的機會的話,但是,使工具、發明能夠相互連接、融合的環境和機制,卻是我們這個社會體制,人類本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的、驅動的,而這些東西,本身又是technium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看,technium成了能夠自在、自為的一種有活力的生命。不是技術嵌入人類社會,而是人嵌入了技術(technium)這一復雜的無機生命體,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更多具有智能的終端接入網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這個人造的網路具有和生命一樣的復雜性和自適應性,生命的意識、一種機器的智慧,將從這個混沌的網路中「涌現」出來。
凱文凱利的觀察角度非常特別。他首先發現,我們對「生命」的定義是模糊的、不準確的。什麼是生命?每個人都可以非常輕松地判斷,什麼是生命,什麼不是。但要非常精確地定義它,卻遇到了困難。生命和非生命之間是否有涇渭分明的區隔,一旦落入那個生命的區隔,一個了無生氣的玩意就能立刻獲得燦爛生命的榮光?在連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部分是否存在一個連續變化的狀態,可以說甲比乙更接近一個有生命的活物,更接近是什麼意思?究竟是生命還是不是生命?
一個實際的存在物需要具備哪些特徵才能被稱之為有生命的活物呢?能夠自治、有思維活動、有意識和自由意志?初生的人類嬰孩,不能自治,如果得不到照顧,很快就會死亡,但嬰孩是有生命的。人有生命,因為大腦,能夠思維。螞蟻也有一個大腦,不過要小得多,只有大約100萬個神經元,不過也能思維。一個生命體究竟要至少擁有多少個神經單元才能有思維呢?從分析生命開始,凱文凱利找到了立論的突破口,來證明即使不同時具備上面四個特徵,「技術」也可以被看做是有生命的活物。關鍵是「技術」可以從任意其中一、二個特徵出發,而與人類共同進化出另外二、三個特徵來。
凱文凱利花了七年的時間來提出這個問題,思考這個問題,這本書就記錄凱文凱利的思考過程,得出結論的過程。這既是一個娓娓道來各種聞所未聞科技發展史的小故事的旅程,也是一個旁徵博引、充滿雄辯激情的高談闊論。
凱文凱利首先從回顧技術的起源開始他的雄辯旅程。要回溯技術的發展,按照凱文凱利先生的邏輯,就不可避免地回到在沒有技術以前,人作為一個物種所面臨的情況。凱文凱利先生以一個人類學家的淵博知識,仔細梳理了人的進化是如何在工具的使用、語言發展的幫助下,大約在5萬年前,智人,也就是我們的祖先,人口數量激增,是因為我們進化出了不同與其它靈長類同胞的特別能力:思考和創新能力,從而獲得競爭優勢,迅速佔領這個藍色星球的絕大部分陸地。這其中對進化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語言的發展。而語言,按照凱文凱利先生的定義,正是一門獨特的技術,由人發展出來,而又改變人的技術。
語言的出現使人類生存的智慧、技能得以保存和傳播,人類作為一個物種、作為一個整體,獲得了更加有力的工具,在嚴酷的環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繁衍開來。
在人類早期的進化過程中,凱文凱利仔細地做了推理,引用權威的考古發現,說明大約也是在5萬年前,人類的壽命突然延長了很多,在這之前,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40,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語言,關於生存的知識和技巧不能代際傳授,每一代人都要從頭學起,人的發展受制於壽命的短暫。知識的積累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隨著語言的發展,人類更好地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知識的運用,狩獵和採集活動的效率更高,人的營養改善,促進了腦部的發育和智力的進步,同時也降低了嬰兒的死亡率,人口的密度大幅度提高。人口的密度的提高又增進了交流,更多的交流又激發了更多的知識和工具發明,人類的進化過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正反饋階段。
在談完人和技術共同發展的早期階段後,凱文凱利開始介紹技術作為一個現象,其本源並不是來自於「人」,而是來自於「生命」(life)。在凱文凱利筆下,人類和生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凱文凱利把生命定義成六類,病毒等單細胞、多細胞組織、真菌、植物和動物等。所有這些生命都擁有共同的生化藍圖。所有的生命都有擴展自己身體的行為,人對自身的擴展就是技術,擁有技術的人就是technium,就是一種第七類生命。
為了說明technium何以能被稱為「生命」,凱文凱利提供了許多饒有趣味的說明,並且提供了一個生命是如何進化的形式,按照這種順序,technium成為一種生命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書中凱文凱利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自然進化融入了技術進化。在歷史深處發生的完整的轉變順序就如下所示:
單個復制的分子->一大群互動的復制分子群;
復制的分子群->捆紮成一串染色體;
RNA酶染色體->DNA蛋白;
無核細胞->有核細胞;
無性繁殖(克隆)->有性繁殖(基因重組);
單細胞組織->多細胞組織;
獨居的個體->群體、超個體;
原始社會->掌握語言的社會;
口頭知識->書寫、算術標記;
手寫->印刷;
書本知識->科學方法;
手工生產->大規模生產;
工業文明->無處不在的全球交流。
……我們可以把technium視為對從這六種生命開始的信息的進一步重組,這樣,technium就成為了第七種生命……」。
在《技術想要什麼》一書中,凱文凱利還對技術會對全球人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作了5種有趣的、場景式的、預言性的描述。概括地講有以下五個場景:
場景一:技術的發展,使家庭養育孩子更容易。地球的人口持續增長。
場景二:人口下降了,但是依靠人工智慧,地球還是一片繁榮,但是繁榮的場景會與情形非常不同。
場景三:人口雖然沒增長,但依靠技術,人活動更長、更健康、更有創造性、更有生產力。
場景四:上述假設都不對,繁榮也許和人口的多寡沒有什麼關系。人雖然愈來愈少,但生活質量愈來愈高,但是那時候的情形和2010年的世界比較起來,更像個外星世界,會有許多詭異的事情發生。
場景五:世界人口在極度繁榮和蕭條之間來回振盪。
在《技術想要什麼》一書的最後,凱文凱利用一種英國詩人「約翰·鄧恩」式的佈道激情寫道:「沒有一個人可以成就人的所有潛能,沒有一項技術可以滿足所有的承諾。這需要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心靈、所有的技術共同憧憬一個現實。這需要所有的TECHNIUM,包括我們自己,去探索一個可以給這個世界一個驚喜的發明。隨著我們創造出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聯系、更多的多樣性、更多的統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美和更多的問題。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就是更多的更好、一個更值得永遠玩下去的游戲。這就是技術的所求。」

Ⅳ 如何理解凱文·凱利預言的未來的十二個趨勢

這本書最基本的觀點還是贊同的,順應時代,科技在本質上有所偏好,使得它朝往某種方向前進,這是一種必然。順應必然的趨勢,跟上節奏還是挺重要的,什麼意思呢?時代發展了,我尊重珠算者的工匠精神,但是聘用員工還是得會會計軟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內的好書太少了,使得這樣的書如此暢銷。(另一方面不得不吐槽自己的英語),KK用另外的視角看待事物的方式確實讓我開拓了思路,不過有的地方說的不清楚,而且和所有暢銷書一樣,舉例和論證有些一帶而過。

Ⅵ 求 凱文.凱利《失控世界的創新與未來》277頁PPT講義,20分懸賞

?史蒂芬海峽(史蒂芬·亞當斯崔特)
生日:1986年3月23日

出生地:紐約

血型:A

身高:1.88米

星座:白羊座

家庭:妻子:琳恩·柯林斯(2008年結婚)的
史蒂芬·亞當斯崔特的青少年將進入時尚模特界,在這條線以他的同行的經驗是很難了解的艱辛也享有同樣的成功;在2001年,他出現在了著名攝影師布魯斯·韋伯同志書「,所有美國:短篇小說」其中,在2003年達到一米88史蒂芬·亞當斯崔特的高度已經登上L'Uomo男裝時尚,勺子雜志,細節,表面和雜志流行雜志等眾多時尚雜志,聯合知名攝影師都更成熟,比他的實際年齡的羅馬古典異域風情的臉更豐富,驚呼,除了斯里蘭卡彩特低冷靜的聲音和語氣往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他也是一個獨立的樂隊叫部落歌手,發行的首張專輯在2005年,而斯里蘭卡也通過大屏幕崔特兩部影片由包括欣賞的「超人學園」一些超級味道的能力,在和扮演一個流浪搖滾歌手「未發現」,前者票房讓他很快受到關注的電影原聲帶「一件事導致另一個」是由他自己的歌聲; 2006年主演的電影神奇的「魔鬼契約」,讓史蒂芬·亞當斯崔須黯冷卻再次擁有特殊能力。然後,他將攜手與卡米拉·貝爾主演的史前冒險影片「公元前10000年」,也有外面的傑拉德·巴特勒主演的恐怖片「聖徒」中出演警長機會。

街的電影處女作是2005年的「超人高校」,動作喜劇片講述了一個超級英雄培訓學院的故事。隨後,他和演對手戲阿什利·辛普森主演獨立電影「未被發現的」街頭扮演抱負的搖滾樂手。

街出生在格林威治村,紐約長大,並在紐約,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演藝舞台。他是著名的斯特拉·阿德勒表演藝術中心和演藝中心黑色的Nexus學習,學習。此外,華爾街的頂級攝影師誰曾作為一種模式。

Ⅶ 怎樣解讀凱文·凱利的《失控》

記得看完這本書問起大家看過之後有什麼看法,大部分給了我一個好玩的回答哈哈哈,就是「看完了跟沒看過一樣,現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把它看完的」。

雖然這是一本大多數人認為看似晦澀難懂的書,但是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如同是在把我們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經歷的一些事件在重新的解讀與反思,並且向我們指明了一個匪夷所思,但確如准確度極高的預言一般的未來。

不過讀完之後還是令我受益匪淺的,通過動物的生活習性來思考人和社會的關系。幾經轉折,最後該如何看待這個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巨大腦洞。方興東曾說過《失控》這本書,其最有價值的就是「失控」這兩個字,這也的確是八百頁的漢字在反復強調的東西。除此以外,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大家啟迪思考。

Ⅷ 凱文凱利

凱文·凱利(Kevin Kelly,1952~,人們經常親昵地稱他為 KK),《連線》(Wired)雜志創始主編。在創辦《連線》之前,是《全球概覽》雜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喬布斯最喜歡的雜志)的編輯和出版人。1984年,KK發起了第一屆黑客大會(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還出現在《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時代》、《科學》等重量級媒體和雜志上。
凱文·凱利被看作是「網路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也有人稱之為「游俠」(maverick)。
失控: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其中文版將於2010年11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發行。
《失控》成書於1994年,作者是《連線》雜志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這本書所記述的,是他對當時科技、社會和經濟最前沿的一次漫遊,以及藉此所窺得的未來圖景。
1999年的電影《黑客帝國》(Matrix)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凱文·凱利對網路文化的觀察和預言的一種隱喻。《失控》也是該片導演要求主要演員必讀的三本書之一。
書中提到並且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區、網路經濟,等等。說它是一本「預言式」的書並不為過。其中必定還隱藏著我們尚未印證或窺破的對未來的「預言」。
2010年10月14日,凱文·凱利(Kevin Kelly)的第三部作品《WhatTechnology Wants》由Viking Alt出版社出版,比起他的上一部作品《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Systems,&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要薄一些。

Ⅸ 凱文凱利 科技想要什麼 pdf

《科技想要什麼》是2011年0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凱文·凱利 。
在《科技想要什麼》一書中,凱文·凱利向我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科技觀。他認為,作為整體,科技不是由線路和金屬構成的一團亂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統,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時期。正如生物進化呈現出無意識的趨勢,科技也是如此。通過追蹤這些長期趨勢,我們可以對「科技想要什麼」有所理解。
凱文·凱利預測了未來數十年科技的12種趨勢,包括創造大腦這一得寸進尺之舉。不過,為了讓人類創造的世界實現收益最大化,需要對這種全球體系產生的問題和代價保持敏感。凱利詳細講述了值得我們學習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義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凱利的新科技理論提供了三種實踐經驗:通過傾聽科技的需求,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備,迎接必將到來的科技;通過採用主動融合原則,我們可以駕馭科技,使之發揮最大作用;通過遵從這種類生命系統的長期原則,我們可以獲得它的全部饋贈。
凱利令人吃驚地宣稱,現在人類已定義的生命形態僅包括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細菌、真細菌六種,但技術的演化和這六種生命體的演化驚人相似。技術應該是生命的第七種存在方式。技術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獨立於生命之外的東西。
這是一部關於科技的巔峰之作,必定會成為現代思想體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Ⅹ 為什麼凱文·凱利《失控》中描述的未來,機器會生物化,而生物會工程化

因為在凱文凱利的描述中,人類為了尋找自己發展的方向,開始向大自然學習建造一些基本裝置,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基本裝置也會逐漸改進,不斷吸收人類的生物邏輯,而人類為了進一步節省時間,又會改進這些裝置,這就是在他的描述中,機器會生物化,而生物會工程化的原因。

書籍信息:

這是一本關於機器、系統、生物和社會的「大部頭」;這是一本誕生於1994年的關於社會進化、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先知預言」;它曾是《黑客帝國》主要演員的必讀物之一;它被《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稱作「過去十年,公認最具智慧和價值的一本書」——這部《失控》(Out of Control),在經過一年多的翻譯之後,終由新星出版社推出中文版。

熱點內容
區塊鏈幣圈今天的話題 發布:2025-07-05 15:22:06 瀏覽:796
玩區塊鏈的人群 發布:2025-07-05 15:06:06 瀏覽:123
VP幣是傳銷還是真正區塊鏈 發布:2025-07-05 15:01:21 瀏覽:453
個人還能挖比特幣嗎 發布:2025-07-05 14:46:43 瀏覽:680
幣圈財富自由論壇 發布:2025-07-05 14:12:52 瀏覽:844
挖比特幣有沒有風險 發布:2025-07-05 14:02:51 瀏覽:82
BE區塊鏈生態算網路傳銷嗎 發布:2025-07-05 13:34:31 瀏覽:657
幣圈是什麼控制漲跌 發布:2025-07-05 12:51:01 瀏覽:385
以太坊的運作過程 發布:2025-07-05 12:34:09 瀏覽:207
如何銷售區塊鏈會議 發布:2025-07-05 11:34:12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