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區塊鏈中的金融雲

區塊鏈中的金融雲

發布時間: 2021-06-27 03:33:43

區塊鏈中BaaS究竟是什麼

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後端即服務,服務商為客戶(開發者)提供整合雲後端的服務,如提供文件存儲、數據存儲、推送服務、身份驗證服務等功能,以幫助開發者快速開發應用。

主要環節

按照業務場景分類可以分為金融BaaS和防偽溯源BaaS。

1.金融 BaaS——騰訊與網路主攻金融領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雙方先後建立了面向金融業的商業級區塊鏈即服務平台BaaS。

2.防偽溯源 BaaS——與騰訊、網路略有不同,阿里和京東受其主營業務的影響,更關注線上線下一體化,分別在商品防偽溯源領域進行技術探索。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② 百度金融在區塊鏈的布局和野心

但具備這些專業能力還不夠,肖偉覺得還需要另外「3個條件」。

「第一個,你的語言必須是C++或者GO;第二個,對於分布式計算、密碼學和P2P網路編程有所了解;第三個,我們希望你對經濟學原理有了解。」

為什麼還要有經濟學原理?

「因為比特幣除了技術以外,它裡面還有一個經濟學博弈論的問題。」肖偉稱,不斷提高作惡的成本,增加工作量的獎勵,從而通過經濟學束縛惡,激勵善。

這大概是博弈論中的經典案例了。

「所以,區塊鏈網路設計,除了技術,還有了解經濟學原理,我們稱之為生態搭建。」肖偉稱。

03區塊鏈信仰

2017年,肖偉正式接觸區塊鏈,就立刻變為信仰。

「就像你沒法問基督徒上帝存不存在一樣,很難回答為什麼會信仰區塊鏈。」肖偉稱,「我對信仰的理解,就是你遇到挫折、遇到任何挑戰的時候,堅信一定可以克服。」

尤其是在區塊鏈萌芽期,技術探索一定會遭遇重重挑戰,「資源上、落地上、技術上和監管上的困難,但只要堅信『這是好的』,你就可以堅持下去。」肖偉表示。

肖偉堅信,區塊鏈技術,是對未來社會有幫助的。

他有幾點判斷。

一是,區塊鏈技術不會馬上黃掉,它有「黃金十年、白銀十年」。

「2018~2028年是區塊鏈行業的好機會。」肖偉認為,可能會像2000年的互聯網和2008年的移動時代一樣,出現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期:人才水平提升、公司市值提升。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如果你錯過移動和AI,不要錯過區塊鏈。」肖偉會建議程序員去做區塊鏈,「我給現在團隊的定位是,三年後,最低也能達到年薪百萬。」

二是,目前區塊鏈領域,確實存在嚴重泡沫,就像當年的互聯網。

1999年有一個很奇怪現象,就是改域名,只要公司域名改成「.COM」、「**在線」,股票就蹭蹭上漲。

這種改名的浪潮,也完美復制到了區塊鏈領域,A股上市公司紛紛成立「區塊鏈實驗室」,股價應聲上漲;美國軟飲料公司「長島冰茶」宣布改名為「長區塊鏈」,股價暴漲500%。

因此,區塊鏈行業存在一定的泡沫,也可以理解。

三是,區塊鏈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是等價的。

區塊鏈和互聯網之間,會是怎樣的關系?

「互聯網是一個信息獲取的途徑,區塊鏈是一個價值信任的途徑。」肖偉認為,區塊鏈最大的變革,是效率的提升。

這個效率,不是技術性能,而是企業效率。

比如,以前點到點的消費,因為雙方無法互相信任,所以才出現這么多中間環節,目的就是「增信」。

如果點對點能直接信任,整個商業模式都將發生巨變。

「區塊鏈最大的變革,就是解決信任問題,讓你的信任變得特別簡單,整個中間環節在不停被壓縮。」肖偉認為。

而區塊鏈的顛覆之力,就誕生與此。

一方面,區塊鏈帶來效率的提升,推動了整個行業的變革。

對於整個企業而言,提速非常重要。之前規范一個業務線項目,可能需要十天時間,但加上區塊鏈後,信任溝通協作的時間大大降低。

肖偉舉了高鐵的例子:高鐵速度從80km/h提到300km/h,浙江省開始建立「一小時經濟圈」,「如果再快點,甚至能影響房價,這不是顛覆嗎」。

另一方面,在區塊鏈下的商業新生態中,品牌的沖擊會非常大。

「品牌很大程度上是對質量的背書,」肖偉認為,「區塊鏈的出現可以做到,把品牌摘掉,依舊能保證質量。」

這也是新零售、新製造最核心的競爭力。

比如我們買某個牌子的黃金首飾,我們看重的其實是品牌背後的工藝,如果能直接與背後的金店、工藝師建立「信任」,就不再需要這個牌子作為背書。

「整個信任改變後,就改變了整個生產關系。」肖偉認為。

「馬克思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但現在生產力已富裕了,我們更需要的不是生產力的提高,而是生產關系的重新分配。」肖偉認為,「只有生產關系的天花板『往上拱一拱』,生產力才會繼續往前沖。」

「而每一次生產關系改變帶來的資源重新分配,都是一個造富機會,一定會有人起來,有人倒下。」 肖偉稱,這也是幣圈如此瘋狂的根本原因。

但是,肖偉也不認為區塊鏈可以取代「古典互聯網」。

「古典的不一定就比現代的差,古典音樂、古典經濟學都是這樣。在很多技術領域,古典、現代和後現代是並列關系。」

「之所以出現『古典互聯網』這樣的詞,是因為很多區塊鏈圈的人並沒有明白區塊鏈是什麼,也不清楚區塊鏈究竟為什麼可以改變世界。」肖偉認為。

作為中心化的「巨頭」,網路會被區塊鏈顛覆嗎?

肖偉相信網路不會被顛覆。

「搜索和商業不一樣,和品牌也不一樣,搜索最重要的是好用,不需要品牌去做信用背書。」

「網路在BATJ中,是最不可能被區塊鏈顛覆的一個。」肖偉稱。

③ 雲錢包是 區塊鏈

👉 答:雲錢包不是區塊鏈,雲錢包是免費共享記賬權的開拓者。

——你玩比特幣,目的是什麼?

大家會給出100種理由,但大部分人的真實目的只有兩個字:賺錢。

只有前期參與的少數人,他們覺得華爾街金融體系在監守自盜,引發次債危機,使美國人為華爾街的貪婪埋單。因此,他們做出了一套脫離華爾街記賬系統之外的機器記賬系統。也就是說,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人(早期BTC玩家,定位是華爾街的競爭對手),獲得了經濟自由。而後期參與者,目的是為了賺錢,結果,大部分人反而虧了錢。

——為什麼希望賺錢的虧了錢,而沒有希望賺錢的反而賺到了大錢?

參考答案:競爭對手的選擇,決定你的位置。

別人以華爾街為競爭對手,在塔尖。華爾街和新金融推動者兩軍交戰,小卒子(賺軍餉的)損傷。

——雲錢包的競爭對手是美聯儲,記賬邏輯和美聯儲相同

美聯儲的記賬邏輯:Others的負債=Self的資產,所有債權人的資產都有對應的債務人買其埋單。

雲錢包的記賬邏輯:公共網路的負債=人類的資產=公共網路未來的為人類提供的服務=AIC,同樣是所有債權人的資產都有對應的公共網路為其埋單。

區塊鏈和比特幣相對於美聯儲為核心的記賬體系,就等於是山賊。獲得權利的人不想承擔義務。各個區塊鏈各自為戰,山頭內部派別林立。

雲錢包是正規軍模式,憑借的是記賬系統和公共網路效率優勢,讓美元體系的低效和腐敗曝光於天下。

雲錢包本身目前7名軟體工程師,未來最多也只需700名軟體工程師,就可以滿足全球記賬、交易、結算的所有需求。這個效率比美聯儲記賬體系的效率提升了300萬倍以上,後者是用上億的金融從業者專職工作維護。雲錢包是把選擇權交給人類,人類選擇雲錢包,每年節省的20萬億利息差,就是大家休閑時間創造的價值。也是AIC的基礎價值。

——在雲錢包體系,你是將軍,公共網路是小卒;在區塊鏈體系,你是小卒,早期玩家是將軍

——在雲錢包體系,每個人都可以不用法幣,就可以把勞動、產能與服務轉化為超級資本,在區塊鏈體系,必須有大量韭菜

——在雲錢包體系,世界工廠可以直接轉化為中國人的財富,在區塊鏈體系,世界工廠根本不值錢。

——雲錢包框架,可以裝下整個世界,也包括美聯儲和華爾街背後的人;在區塊鏈框架,大部分人只能淪為韭菜

——雲錢包框架,把時間回調至2009年,讓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休閑時間和智力挖出比特幣等價物(金股)。

——將軍在上,小卒在下!你的選擇是什麼?

④ 區塊鏈金融應用中心和中網雲區塊鏈技術有限公司是什麼關系

我們可以把區塊鏈的發展類比互聯網本身的發展,未來會在internet上形成一個比如叫做finance-internet的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基於區塊鏈,它的前驅就是bitcoin,即傳統金融從私有鏈、行業鏈出發(區域網),bitcoin系列從公有鏈(廣域網)出發,都表達了同一種概念——數字資產(DigitalAsset),最終向一個中間平衡點收斂。

⑤ 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將如何影響未來

最近幾年區塊鏈和人工智慧一直很熱門

首先區塊鏈是建立去中心化的網路,所謂的去中心化,就是說這個網路不屬於你也不屬於我。

它屬於所有人。

而人工智慧是指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也就是說,「機器的自我學習」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思考區塊鏈與人工智慧的結合了。

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區塊鏈目前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個階段。

而在前三個階段中,都存在著:無法正真實現去中心化 、低擴展性、出塊者獲得的激勵與全網的最佳收益不匹配、 網路總是以最大容量運行等問題。嚴重的浪費資源並降低效率。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將人工智慧結合到底層公鏈技術當中,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答案是可以的!並且已經有團隊研發,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度。

Velas 是一個通過人工智慧(AI)優化的神經網路來增強 其共識演算法,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優化的公鏈,致力於提高轉賬過程以及智能合約的 安全性、互操作性、和高度可擴展性。 Velas 採用通過 AI 增強的 DPoS 共識,在不 降低安全性和交易速度的情況下,完全實現去中心化。不光如此, AI 根據區塊鏈的需求選擇誰來抵押代幣 ;Velas 只在需要時出塊; 每 1 秒到每 2 分鍾之間 ;可擴展性(可擴展至 30,000 TPS) ; 區塊生產商是通過人工直覺選出的。

⑥ 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中怎麼使用

在傳統供應鏈金融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融資流程繁瑣一直是制約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的瓶頸之一。銀行依賴於核心企業的控貨能力和調節銷售能力,出於風控的考慮,銀行僅願對核心企業有直接應付賬款義務的上游供應商(限於一級供應商)提供保理業務,或對其下游經銷商(一級供應商),提供預付款或者存貨融資。這就導致了有巨大融資需求的二級、三級等供應商/經銷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供應鏈金融的業務量受到限制,而中小企業得不到及時的融資易導致產品質量問題,會傷害整個供應鏈體系。

解決這些問題則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賬本的特性打造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台。

1. 核心企業簽發應收憑證給分銷商,分銷商簽收後表示簽訂了購銷合同,核心企業發貨。

2. 分銷商因資金緊張需要向金融融資貸款。

3. 金融機構審核同意後把貸款的金額打給核心企業。

4.分銷商賣掉貨物後歸還貸款和利息

⑦ 區塊鏈的興起,對未來金融造成什麼影響

2018年8月6日,華為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蔡毅先生在DAGA | Blockchain & AI (核心群)做了專題分享,主題為: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以下文字根據講座的語音整理,已經過作者審核。

蔡毅:華為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共享讀書會創始人,中國作家協會成員,從事金融科技研究工作十餘年,是銀行數字化轉型資深專家。

大家晚上好,很高興也很榮幸可以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蔡毅,在青蔥歲月當過作家,90年代寫過一些書籍刊物和小說,那時還沒有互聯網。工作之後一直從事金融行業信息化工作,從金融的渠道到數據中心,從網點到科技,見證了金融科技的發展,也發現了一些問題。2014年之後做過投資合夥人,近幾年也在華為做金融行業顧問,從認知層面,為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才發展作咨詢顧問。

接觸區塊鏈是2015年,我創辦了華煊科技和共享讀書會。目前我們主要關注區塊鏈的認知和金融技術解決方案落地。認知層面採用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互動分享和知識管理,技術層面結合區塊鏈、大數據和AI等技術,重塑金融行業流程和場景,從局部切入。結緣區塊鏈,源自我自己對區塊鏈感興趣,經常學習並和一些朋友進行探討研究。當然有些觀點還是比較膚淺,希望大家多交流批評指正。

美國的精英智囊曾經認為: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核心是科技,科技必須依靠經濟,經濟的核心是金融。那麼,金融的未來是什麼呢?

今天的題目是: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我想主要從三個方面來介紹:

  • 簡單介紹一下金融和金融體系;

  • 區塊鏈金融現狀;

  • 區塊鏈金融展望。

  • 一、金融與金融體系

    1金融的概念

    首先來講講金融的概念,「金融」一詞源於明治維新(1868年)後的日本,這與日本1897年確立的金本位多少有些關聯。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中國,最早在1902年由財政部長梁啟超提出,而當時張之洞提出了反對意見,所以,甲午戰爭後中國一直留在銀本位,不過這也讓中國躲過了1929的十年大蕭條。

    金融原意「金錢融通」,指資金在社會上的流通,後來意義得到擴展,表示與貨幣、信用有關的交易和經濟活動。翻譯成「金融」其實還有個原因:黃金曾是國際貿易中唯一的媒介,價值與財富是以黃金為依據和標准。因此人們在製作標准金條時,需要將黃金融化成型,這也許是「金融」一詞的本意,即將金屬融化。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

    再來看一下後來我們對於金融的定義: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簡單地講,金融的內容可概括為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收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更直白一些說,金融是雙向反饋的。而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金融租賃等。這個我們各位是比較了解的,也經常接觸。所以,了解了金融的含義和機構,還需要了解一下中國的金融體系。

    2中國的金融體系

    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 初步形成階段,第一個五年(1948年~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1948年),這時的人行遠不是我們現在想像中的那樣。但它標志著新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開始。

  • 央行統收統支的「大一統」體系,第二個五年(1953年~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是全國唯一辦理各項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集中央銀行和普通銀行於一身。大一統其實是我們照搬國外的模式,具體國家我就不說了。

  • 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第三個五年(1979年~1983年8月):中國銀行(1912年成立)、中國農業銀行(1951年成立)、中國建設銀行(1954年成立)相繼恢復或成立,但中國人民銀行仍然集貨幣發行與信貸於一身。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金融行業發展非常快。

  • 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初具規模,十年時間(1983年9月~1993年):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以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為主體,其他各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1987年之後相繼出現了交行、招行、深發、中信、恆豐。1988年出現了平安、廣發、興業。1992年出現了光大、華夏、浦發並在同年設立了證監會。

  • 建設和完善社會**市場金融機構體系的階段(1994年至今):形成了由「一行三會」為主導、大中小型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輔翼的較完備的金融機構體系。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民生銀行(這個意義很重大)、1998年出現了城商行並設立了保監會。銀監會其實出現的比較晚,2003年才設立。從此一行三會格局形成。不過不久前,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並成了銀保監會,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 從演化角度看,金融的規范性研究往往是線性的。

    就是我們往往以某個演進形態為標准(通常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系,如蘇聯、德國、美國甚至於日本等),描述金融體系從非市場化到市場化、從金融資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進步途徑,並著重解釋對該標准形態的GAP及原因。

    其實,我們從剛才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自1978年以來,中國金融體系已經朝著市場化、規范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演進,中國的金融體系無論是規模還是復雜化程度,均呈非線性地迅速上升:

  • 各類金融機構呈現出「網狀化」「強關聯」的業態, 即:現在的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以及各金融子市場之間的關聯度顯著上升,信用聯系日益緊密、混雜交織,錯綜復雜。

  • 金融業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一方面,傳統正規金融機構謀求加快轉型和創新,力求在經營戰略、市場定位、管理架構、業態、產品等創新方面搶佔先機。另一方面,各類新興金融機構大量涌現。

  • 金融業態也呈現房地產金融化、非銀機構「銀行化」、資產證券化等新特點。

  • 以上這些變化超乎業界、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想像,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積極方面,金融體系的規模和構成均有所擴大,金融機構業務拓展和金融服務能力有所提升,金融市場得到了發展,創新支付發展迅速。這個我們待會要講到的金融科技就是如此。

    用一句通俗的話講,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那麼,消極方面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 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互動關系趨向復雜,金融體系催生和放大資產泡沫的作用被低估。

  • 金融體系的網狀化和強關聯拉大了金融業與金融監管的缺口,削弱了傳統監管的有效性。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運行時間才十幾年 那。

  • 貨幣政策通過金融體系傳導的路徑和機制發生變化(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拉長或變形,傳導性和效力下降),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面臨新的制約。現行貨幣政策框架自1996年建立以來不斷因應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而加以改進,但近年來的金融體系復雜化對之提出了新的考驗。廣義貨幣M2也受到金融深化、支付電子化等因素的沖擊,被影子銀行體系進一步削弱。

  • 各類規避監管的跨市場、跨業務、跨界行為使多種風險因素相互交織,比如:期限和產品嚴重錯配的資金池操作隱藏較大的流動性風險、產品嵌套導致風險傳遞、影子銀行監管不足以及地方債務、房地產、外部沖擊等,都給金融體系穩定帶來很大挑戰。

  •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國的金融體系整體上還是比較落後的。這種落後主要體現在銀行創新的滯後:人行2015年10月宣布取消「利差保護」,而美國早在1986年4月利率就已經徹底市場化,中國遲了將近30年。

    3中國金融體系的制度框架與基本問題

    當然,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三個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

  • 一是依賴法律條文存在的商業信任,即政策導向;

  • 二是由**第三方作為信用中介來保障實現資產轉移交易;

  • 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機構為中心,處理完成的交易結算和清算。

  • 基於此,也引申出來四個方面的問題:

  • 1)誠信體系和信任機制問題。傳統金融必須有嚴格的交易記錄來累積信用,沒有交易記錄很難實現融資或貸款,因為沒有技術手段確保雙方交易安全。

  • 2)交易結算的時間較長。傳統金融交易時間不斷提速,但結算時間仍比較長,尤其是跨境交易,往往不能即時到達。

  • 3)中介服務成本高。傳統金融交易體系重要收入來源是依靠收取交易手續費或者貸款利息;在跨境交易中,更得付出匯率改變造成的成本。

  • 4)安全性欠佳。傳統金融人為參與環節多,意味著人為錯漏發生機率也更高。

  •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金融機構其實也一直在尋求解決之道。兩年前我們在與工行、招行交流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探索大數據、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了。而且其危機意識非常強。

    4金融科技

    正如剛才提到的積極的方面,金融機構一直尋求金融信息化,金融數字化的解決之道。

    所以,我提一下,金融科技都發生了什麼。不管是京東提出的FinTech還是螞蟻金服提出的TechFin,我想本質上都是科技與金融的更好的結合,就像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金融與區塊鏈如何更好地結合一樣。

    金融科技1.0時代

    在這一階段,金融行業與科技行業作為並駕齊驅的行業存在,雙方還沒有真正融合,但科技進步已經開始推動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自二戰以來,通訊技術與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金融打破國界,金融機構的跨國投資也大大加速。這一時代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主要是銀行。

    金融科技2.0時代

    科技在推動金融在強化全球化趨勢的同時,使得金融服務越來越數字化。金融行業通過傳統 IT 的軟硬體的應用來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這一期間,金融機構在內部運營方面大量增加IT技術的採用,在許多流程方面已經成功實現無紙化辦公。現在銀行等機構中還經常會討論的核心系統、信貸系統、清算系統等,就是這個階段的代表。

    金融科技3.0時代

    互聯網金融階段,這個階段金融科技的主力軍是非金融機構的創業型企業,依託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訊技術**提供金融服務或者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金融服務。金融業通過搭建在線業務平台,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終端的渠道來匯集海量的用戶和信息,實現金融業務中的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的任意組合的互聯互通,本質上是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

    金融科技4.0時代

    金融業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這些新的 IT 技術來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投資決策過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代表技術就是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

    講到這里,稍微總結一下:金融是信用的中介,金融是雙向反饋的。我們講了中國金融體系,了解了原來工行和招行、平安是同時期成立的,所以我們知道了為什麼工行比其他四大行更活躍更具創新能力。然後我們講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帶動了金融科技在信息化數字化方面的更好的發展。

摘抄與:文章: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

熱點內容
幣圈換手率高不漲價 發布:2025-07-04 11:49:50 瀏覽:197
ltc是哪裡生產的 發布:2025-07-04 11:33:23 瀏覽:643
上市公司買入ETH礦機 發布:2025-07-04 11:25:03 瀏覽:245
以太坊上線納斯達克 發布:2025-07-04 11:00:59 瀏覽:672
gsw區塊鏈 發布:2025-07-04 10:55:31 瀏覽:447
區塊鏈30落地的項目 發布:2025-07-04 10:43:18 瀏覽:94
大學生需要了解的區塊鏈 發布:2025-07-04 10:31:22 瀏覽:972
元宇宙旅遊媒體 發布:2025-07-04 10:31:20 瀏覽:627
交換機的eth口乾嘛的 發布:2025-07-04 10:29:54 瀏覽:664
shib幣地址 發布:2025-07-04 10:13:47 瀏覽: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