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區塊鏈
❶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地震是什麼原因形成的
一、為什麼地球上會產生地震?
地震的產生是由於板塊運動引起,地殼之上的岩石受到擠壓而形成新的斷裂,也有可能是原有的裂縫進行了錯位。一般情況下,非常強烈的地震都發生在原有的斷裂處,因此一些地方常發地震,而另外一些地方則從來不發生地震。
地震常常還伴隨著火山噴發,因為火山噴發有岩漿湧出,這些岩漿湧出的地段則是地殼上岩石的裂縫,大量熾熱的岩漿噴涌而出,其體積迅速膨脹,裂縫不斷增大,於是引起了地震。
5、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於人工製作的物品產生,如用一些葯物進行爆破,當然人工地震也可以形成誘發地震,倘若在水庫注水時增加地殼的壓力而引起爆破,這可能會引發誘發地震。
❷ 中國與主要油氣投資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
中國石油企業在印度尼西亞、蘇丹、厄瓜多、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埃及、烏茲別克、茅利塔尼亞、蒙古、阿曼、利比亞、印度、秘魯、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韓國、委內瑞拉、哈薩克、澳大利亞、敘利亞、卡達、日本、尼日、土庫曼、哥斯大黎加、伊拉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古巴等很多個國家進行油氣項目勘探開發和管道煉廠建設,從1992年開始的26年中 ( 1992 ~2018年),共投資約70億美元,共獲取份額油約6000×104 t。
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及南美是我們國家的3個戰略區域。北非以蘇丹為中心,以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為輻射范圍國家;中東以伊朗和葉門為中心,向卡達、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擴展;中亞以哈薩克、俄羅斯為中心,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亞塞拜然等周邊國家為輻射范圍;南美以秘魯、委內瑞拉為出發點,向厄瓜多、哥倫比亞等國輻射,如表3.1所示。
表3.13 大石油公司國外分布
資料來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團網資料整理。
3.3.3.1中國在南北美洲國家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2年,中石油對加拿大一油田的石油儲量進行了收購,標志著中國開始在南北美洲的油氣投資。1993年7月,中石油收購加拿大艾伯塔省北湍寧油田,出資246萬加元,擁有16%的股權,可采儲量60×104 bbl,生產出中國第一桶國外原油。1993年,中石油順利在秘魯塔拉拉第七區塊項目中標,兩年後又中標該油田第六區塊的開采權。該項目在1999年就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成為第一個收回投資的國外油氣項目。中石化以1.5億加元收購加拿大油田股份,中國石油企業首次涉足發達國家石油開發市場。2005年5月,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 ( SIPC ) 的全資子公司——中加石油公司與加拿大西年科能源公司達成協議,雙方共同開發艾伯塔省東北部的北極之光油砂項目。中方擁有40%的股份,加方擁有60%的股份。北極之光項目總投資約45億加元,最終達到10×104 bbl的日產量 (年產量約為500×104 t)。
2006年8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能源礦產部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蘇馬諾油田的合資經營協議》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聯合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胡寧4區塊合資框架協議》,並在中委高委會第五次會議上,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分別簽署了《英特甘博和卡拉高萊斯油田作業合同轉合資公司協議》、《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購買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鑽機合同》、《中油國際工程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組建油井工程服務合資企業諒解備忘錄》和《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合資生產鑽機的諒解備忘錄》等6個涉及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和貿易合作的協議。2008年5月,中石油與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簽署《開發奧里諾科重油帶胡寧4區塊成立合資公司的框架協議》和《中國煉廠項目合資框架協議》。2008年11月,中石油與哥斯大黎加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哥斯大黎加國家石油公司煉廠合資公司協議》(表3.2 )。
表3.2 中國在南北美洲的主要油氣投資
3.3.3.2中國在非洲的主要油氣投資
中國是蘇丹最大最早的石油開采合作方。中國已經在蘇丹形成了生產、精煉、運輸和銷售一體化的石油產業鏈。蘇丹對中國國外石油開發非常重要。1995年9月,中石油獲得了蘇丹穆格德盆地6區塊油田的開發權,兩年後又獲得穆格萊德盆地1/2/4區塊的開發權,隨後得到3號區塊和7號區塊油田的部分股權。1999年7月,蘇丹的新油田正式投產,是中石油在國外的最大生產基地。2002年11月,中石油在蘇丹勘探開發的第一個獨資油田啟動。2003年8月,中石油與蘇丹能源和礦產部簽署了3 項石油合作協議。截至2003年底,中石油投入約27億美元,2001年已經收回了在蘇丹的所有投資。2004年3月,中石油與蘇丹合作建設的1600 km直通紅海的管道投產。為了方便運輸大型設備,中石油在蘇丹修建了大量的公路。
2003年2月,作為一家本土公司技術支持夥伴,中石化在奈及利亞中標了一塊可采儲量為2130×104 bbl的邊際油田,並且擁有了該油田100%的開發權,預計開發總投資6305萬美元,操作費用8748萬美元,共計投資總額約1.5億美元,稅後總利潤7342萬美元,該邊際油田的中標填補了中國在奈及利亞地區石油開發的空白。
2003年7月14日,中石油在阿爾及爾簽署合同,項目總投資為3.5億美元,中石油投資佔70%,合作期限為23年。雙方在阿爾及利亞西南部阿德拉爾省建設和經營煉油廠,油田探明石油儲量6×108 bbl,煉油廠將在3年內建成,年煉油能力為60×104 t。
2003年12月22日,中國與阿爾及利亞第一次簽署一項石油天然氣合同。中石油在3年內勘測阿爾及利亞謝里夫盆地和烏埃德姆亞盆地兩個區塊,如果探明確實有石油資源,中方將獲得一定比例的油氣。
2006年7月25 日,中石油在蘇丹3/7 區的1000×104 t/a 產能建設項目投入使用。2008年6月2日,中石油與尼日政府簽署阿加德姆區塊勘探開發合同,包括長輸管道、油田勘探開發和煉廠的建設與運營。2008年10月26 日,中石油與查德石油部合資建設的恩賈梅納煉油廠在查德首都開工建設。
3.3.3.3中國在中亞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7年,中石油全資子公司購買了哈薩克阿克糾賓油氣公司60%的股份,同年8月又得到了烏津油田的開采權。中石油在哈薩克的原油產量每年增長100×104 t,得到了對濱裏海盆地東緣中區的勘探許可證,並准備建立一個原油加工廠。中哈合作建設的448.8 km長的油管在2003年3月投入使用,2004年9月28 日,阿塔蘇至阿拉山口的970km石油管道正式動工,年輸油量達到2000×104 t以上,它會促進中國進一步開發中亞地區石油資源。
2004年8月,中石化成功並購美國第一國際石油公司,得到該公司在哈薩克全資和部分的6家子公司,得到1個年產超過20×104 t石油的油田和面積達2.6×104 km2 的5個勘探區塊。
3.3.3.4 中國在亞太的主要油氣投資
1993年3月5日,中石油與泰國簽訂了產品分成合同,得到了泰國邦亞區塊的石油開發權。
2002年1月,中海油收購了Repsol公司在印度尼西亞5大油田的部分權益,帶來近3.6×108 bbl的可采儲量和1×108 bbl左右的額外儲量以及當年4000×104 bbl的產量。
2002年12月20 日,中海油收購了印度尼西亞東固液化天然氣項目12.5%的股權,花費2.75億美元,與東固液化天然氣的合作夥伴簽訂天然氣供應合同,自2007年起每年提供260×104 t液化天然氣給中國福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共計25年。
2003年5月15日,中海油收購了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天然氣項目 ( NWS天然氣項目,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天然氣資源項目) 的上游產品和儲量,共花費3.48億美元。同時,獲得中國液化天然氣合資企業1/4的股權,該企業於2006年為廣東LNG接收站供應液化天然氣。中海油獲得NWS項目特定生產許可證、租賃所有權和勘探許可證5.3%的權益。同時,公司還能夠參與探明儲量之外的勘探。如果廣東LNG供氣量最終增加,公司權益將增加。中海油參股對中國得到安全、穩定的天然氣是有益處的。
2004年2月,中海油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在印度尼西亞穆圖里產量分成合同中20.77%的權益,花費9810萬美元。這使中海油在穆圖里產量分成合同中持有的權益提高到64.77%,在整個東固液化天然氣 ( LNG) 項目中的權益相應地提高到16.96%。
3.3.3.5中國在中東的主要油氣投資
2004年3月7日,中石化和沙烏地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第一次簽署協議,開發沙烏地阿拉伯東北部的油田。這是沙烏地阿拉伯近25年來第一次對國外投資者開放油氣田。2005年,中石化參與伊朗亞達瓦蘭油田競標並成功獲得該油田50%的勘探開發權,這也標志著中國的石油公司開始與伊朗合作開發大型油田。
❸ 板塊學說有那麼多的問題為什麼會成為地學界的「主流理論」
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科學的殿堂,有如廟堂。
在廟堂里,誰專政,其觀點可以一枝獨秀。
❹ 美國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大規模噴發,給當地造成了什麼影響
1、如果岩漿沿著地表的裂縫流的話,是因為地殼比較弱,可能會形成大片的熔岩平原,高原,因為熔岩的主要為基性,所以活動的比較持久。
4、如果火山在海洋之間的話容易引發海底的地震,但是又會海底的生物提供能量,又為海底的某些礦物提供了條件,因為它在海底的時候海底的可以形成熱液硫化物吧,會和熱液的碳酸鹽等等,也有可能會形成新的海島,並且可以讓局部的海水升溫改變一下區內的海洋生態系統。如果火山在高原的話,可以為高原提供豐富的地熱能源。如果火山在水系噴發的話,可能會造成湖水,然後引發洪水,並產生大量的蒸汽,並且這個蒸汽在密閉的空間下可能會引發爆炸。但是如果你佛山在地下的話,因為地下的水豐富,它會形成除了瀵泉,還有泥火山。其實如果火山爆發的話,可能會導致全球的氣候變暖或者變得冷,也會導致生物的滅絕,這取決於噴發物的成分。
如果噴發在人類的居住地的話,那麼後果不堪設想,我很難描述著這樣的場景,也很難想像。所以這里也就不多說了,希望大家理解。
❺ 為什麼會有地震呢
地球發生地震主要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天然的,另一種則是人為所造成的地震。當然最為主要的因素則是天然所導致的地震,所受到的影響也是最大的。
地球內部時時刻刻在運動,最表層的地殼被分成了幾大板塊,分分合合,地球到了現在大家看到的七大洲四大洋基本組合。由於地球內部的運動導致地殼應力狀態時刻處於變化當中,一般認為,應力到了某種臨界狀態往往會在斷層附近突然發生岩石破裂,這就是地震的發生,之後有可能會產生新的斷層。
陷落地震則是岩石層不穩定造成塌陷從而引發地震。誘發地震則是受到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等而引起的地震,後兩者主要偏向於人為因素的地震。
人為地震
是指人工爆破,礦山開采,軍事施工及地下核試驗等由於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地震,比如之前日本在海底進行的核試驗,導致強烈地震並產生海嘯,對日本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和損失。
❻ 地震是怎麼回事
一提起天災人禍,人們就會想到巨大的破壞、恐怖的傷亡,因為天災人禍確實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而其中又尤其以天災因其不可預測性令人感到畏懼。
說到天災,我們熟悉的有火山爆發、地震、海嘯、龍卷風等等。為了避免這些天災所帶來的損失,盡量減少人員的傷亡,科學家們對這些天災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大量而艱苦的研究工作。但由於各方面的限制,現在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在困擾著科學家們,其中地震的成因之謎就是一個。
我們都知道,地震的破壞性是十分巨大的。大地震如果在陸地上發生,頃刻間就會顛覆成千上萬的高樓大廈、農舍田莊,會破壞道路、良田、工廠、礦山,造成慘重的人畜傷亡;地震如果在海底爆發,剎那間就會引起海嘯,吞沒船隻,席捲海濱;地震如果在山川發生,又會震得山崩地裂、江河斷流、堤壩崩潰;另外,地震還會誘發火災、水災,最終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災難。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我國唐山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整個唐山市在一夜之間化為廢墟,許多市民是在酣睡中葬身於瓦礫之中的。
地震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如何預測它的發生以減少損失呢?這首先要搞清楚地震是怎麼回事,它又是怎麼發生的。在古代,科學還不夠發達,人們對地震的認識很幼稚。對於地震有以下一些說法,像什麼「巨鰲翻身」、「地牛打滾」。當然,這都是當時人們對於地震產生原因的種種可笑的說法。
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自19世紀後半葉起,人們開始對地震時觀測到的種種現象進行分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地震是地殼運動引起的。但圍繞地殼運動的問題又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各種觀點,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將之歸結為六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地球是一團熱質冷卻固結而成的,冷卻的次序是先外後里。在這個冷卻過程中,地球體積逐漸縮小,以致首先形成一個殼子,而且到處發生褶皺、斷裂,因而引起地殼運動。打個比方說吧,這就像一個瘦子穿上一件胖子穿的衣服後,衣服會發生褶皺一樣。
然而,這個論點還存在著漏洞,那就是按照這種說法發生的這種褶皺和斷裂,應該是雜亂無章的,但事實並非如此。地殼中的這種情況是有一定方向的。而且由於地球內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它們會不斷蛻變產生熱量,這不僅可以抵消地球失去的熱量,而且可能大於失去的熱量,因而這種由於地球冷卻收縮而引起地殼運動的觀點就說不通了。
與這個觀點相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由於地球不斷膨脹才引起了地殼運動,但這樣的話,地球的表面應該出現無數不規則的裂口,然而這又與事實相悖。
後來有人認為是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吸引力引起的固體潮使得地殼發生運動;第四種觀點又認為這是因為地殼的內部物質不斷發生對流;第五種觀點認為這是地殼均衡運動的結果。
以上五種觀點有的和事實不夠相符,有的是僅僅限於假定,有的論證不夠充分,因此都被科學家們一一否定了。
後來,在20世紀20年代初,又產生了大陸漂移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層產生褶皺並不需要收縮,當大陸移動時,前緣如果受到阻力就會發生褶皺,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駛時,在船頭產生波浪那樣。向西推進的南北美大陸,一方面在其東面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面在其西岸形成連綿不斷的落基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另外,向北推動的印度大陸和亞洲大陸相撞就形成了喜馬拉雅山。
在20世紀30年代,經過激烈的辯論之後,大陸漂移說又宣告破產。它破產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缺少對大陸漂移原動力的說明;二是認為地球不是堅硬的;三是根據高溫起源說,地球在很久以前才是軟的,如果發生大陸漂移的話,也應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
20世紀50年代末,古地磁研究證實,南北磁極的位置始終在移動。照理這樣的移動線路應該只有一條,但奇怪的是,在北美和歐洲大陸上分別測定的北磁極遷移路線卻有兩條,它們不相重合,但形狀相似,處處平行。要使它們合並成一條,除非把北美大陸向東移動3000千米。然而這樣就擠走了大西洋的位置,並使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連在了一起,這正與大陸漂移說不謀而合。因此,大陸漂移說因這一發現而活躍起來。
然而,由於地球磁極的問題一直沒有定論,大陸漂移說在解釋一些實際問題的時候也碰到了困難。
20世紀6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持此種觀點的科學家認為,由於海底的不斷更新和擴張,造成古磁場和年齡數據的對稱分布。而當擴張的大洋地殼到達火山邊緣時,便使俯沖到大陸殼下的地幔逐漸熔化而消亡,因而無法找到古老的大洋地殼。
這個假說經過充分的觀測研究證明是可信的,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強調全球岩石圖並非一塊整體,而是由歐亞、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馱在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隨著地幔的對流而不停漂移。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較多的地帶;大地構造活動的基本原因是幾個巨大的岩石層板塊相互作用引起的。由於地震是大地構造活動的表現之一,所以板塊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塊構造說是一門新學說,它為地震成因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但是,板塊構造說畢竟也是一種假說,還有諸如地質力學等多種學派對地殼運動進行的其他解釋。因此,地震發生的原因迄今仍是一個謎,人們尚未能找到最終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的高速發展,破解地震成因之謎的那天終會到來。
❼ 地震是怎樣產生的
知網收錄: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乾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沉積盆地,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網路搜索,復制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Ⅸ度,涉及范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台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下午18點左右(北京時間25日早6時左右),秘魯中東部與巴西交界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4、台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記載,台灣的台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台南平原台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台南平原」東側,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台南平原地帶。
另註:
網路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E,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另據網路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台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鑽井壓裂工廠化、采輸設備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我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天然地震的動力,源於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伊春市湯旺河黨校 [email protected]
根據方法論,研究地殼的運動和形變,必須從物質的物理角度和化學角度進行全面的分析總結。物體自身發生形變,產生動力的主要途徑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和核裂變,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形成化學能,導致物體形變或移動。而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是物質自身形成動力的絕對因素。根據多年的細致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即存在物理變化,又存在化學變化,在地球內部的物質化學變化中,各種物質之間相互轉化,形成新的無機物、有機物,單質及核能,而這些物質都具有能量釋放的特性,形成動力。對照地下能量物質與地震產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發生的位置與核物質存在的位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再結合大量事實及文獻,根據地震與能量物質的一系列復雜關系,循序漸進的邏輯分析、推導,推論出這樣一個事實,天然地震的動力,來源於地球內的核能。
關鍵詞:鈾;鈾礦;鈈;鐦;氡;裂變;聚變;衰變;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應堆.
前言: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氣候發生了快速的變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氣候惡化加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威脅與不適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地學科學家與學者當務之急。
自古以來,科學研究者對地震研究一直糾結於地震的「動力」問題,運用「板塊理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最終沒有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方法論給出了解釋,研究地質形變,必須要針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產生的動力入手,對地震等自然災害形成的動力進行分析、判別,只有找到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一切地質災害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文獻,結合自己多年的認識和總結,按照方法論、以及正確的邏輯思維分析、判斷,在長時間的細致研究與總結中,對地質災害的動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運用正確的思維邏輯,結合文獻對地震等地質災害問題加以全面的剖析和嚴謹的論述。
一,地殼發生形變分析
物體發生形變,不外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所形成的動能、勢能、化學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動力,地殼發生形變,是地球外部因素與內部的動能、勢能、化學能、核能導致的結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風能、光能、水能,山體勢能,在地球內部,存在著煤、石油、天然氣,核物質等能量物質,而這些物質都隱含巨大的可釋放能量,在一定條件和長時間的轉化過程里,就會發生能量的釋放。火山爆發、地震現象,這是一種能量釋放,造成地殼出現抖動,由於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種可燃的能量物質以及核物質,那麼,火山爆發、地震的「動力」一定來自地球內部。由此,我們要對地球內部的地質結構以及地球內部各種能量物質進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殼發生形變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質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據「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起了決定作用」這篇文章,得出這樣的結論是,盆地、沖擊平原地帶會形成煤和天然氣,而成煤地帶,又是地震發生過的地帶。比如山西,歷史發生了無數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產煤的大省,地震、煤礦、天然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再根據,鈾礦與天然氣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獻,讓我們清楚了這樣一個事實,鈾礦與天然氣共存,也存在於盆地及沖擊平原內及其盆山邊緣,那麼,在盆地、沖擊平原及其周圍就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煤、天然氣、石油、鈾礦、地震在一個以盆地、沖擊平原這樣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沖擊平原這個特殊位置上,讓我們發現了無數的煤礦,天然氣礦,油礦、鈾礦,而這些物質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釋放能量的物質,在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時時的發生著地震,地震與這些能量物質,就存在了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1.2.3.4.5]
三, 地下所有能量物質能否在地下釋放能量
對於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質,我門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氣、瓦斯、核物質。這些儲存地下的能量物質能否進行能量的釋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氣瓦斯的燃燒、爆炸性質,他們燃燒、爆炸需要氧氣條件及明火,氧氣的多少決定了能量釋放的多少,礦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發地震,這是井下瓦斯濃度與充足的氧氣存在了爆炸的條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氣、石油這些礦出現完全的能量釋放,那麼,就必須存在有足夠的氧氣。但事實證明,地下的氧氣不足以釋放這些能量的物質,但現在,大量的事實,以及無數的相關文獻證明,地下存在與天然氣伴生的鈾礦[2.3.4.5],鈾是核物質,鈾礦是運用到各個領域的基礎燃料,而且釋放的能量巨大。而對於核物質來講,不需要任何條件,只需要一個「中子」撞擊,就能將核物質的能量釋放出來。 [9]
四,分析地地球內部所存在核物質的特性
現在所發現的地下核物質是鈾礦,鈾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鈾234、鈾235和鈾238。鈾238的半衰期約為45億年,鈾235的半衰期約為7億年,而鈾234的半衰期約為25萬年,鈾礦石里含有鈾234、鈾235和鈾238。[6]
參考關於「鈾_鈈和鈾核裂變產物的若干問題_兼談2011年福島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質」,這篇文章詳細的介紹了核物質的衰變、裂變以及產生的高能碎片繼續衰變的過程,在鈾的三種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鈾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5噸優質煤所釋放的能量,當鈾U235在中子、熱中子的轟擊下,會發生裂變,裂變的途徑有60多種,裂變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種,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鍶89(半衰期50天),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個小時),鈾233,鋇141,等碎片,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時間內,還會繼續發生衰變,裂變,繼續釋放能量。[6]
鈾礦中存在鈈的痕量,鈈的同位素有13種,自然界里有鈈244,鈈239 ,儲量極少,半衰期年限比較長,人造的鈈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約8千萬年,PU239半衰期約2.41萬年,PU238半衰期約88年,PU240半衰期約6500年,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地球內部還存有著極少量的鐦,主要出現在含鈾量很高的鈾礦中。[6.27.28]
鐦的同位素已知的鐦同位素共有20個,都是 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穩定的有鐦-251( 半衰期為898年)、鐦-249(351年)、鐦-250(13.08年)及鐦-252(2.645年)。其餘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於20分鍾。鐦同位素的 質量數從237到256不等。[34.35]
鐦-252是個強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極高,非常危險。鐦-252有96.9%的概率進行α衰變(損失兩顆質子和兩顆中子),並形成鋦-248,剩餘的3.1%概率進行自發裂變。一微克(最)的鐦-252每秒釋放230萬顆中子,平均每次自發裂變釋放3.7顆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鐦同位素都以α衰變形成鋦的同位素(原子序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 能夠利用的鐦的數量非常少,使其應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為裂解碎片源,被用於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鈾量高的鈾礦一旦出現鐦,鐦是強中子源,衰變會釋放中子,對於含鈾量高的鈾礦,就會導致裂變,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細胞,當遇到精子,就會產生卵細胞分裂。
鈾即能自發裂變,又可以人工裂變,在裂變過程中產生巨大能量,同時會發光、發熱。鈾裂變在核電廠最常見,加熱後鈾原子放出2到4個中子,中子再去撞擊其它原子,從而形成鏈式反應而自發裂變,產生爆炸。[12]
五,地震發生的前後,氡氣出現明顯量的變化
氡是一種放射性惰性氣體,鈾是氡的母體,因此有鈾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據這一說法,如果地表發生了氡氣變化,那麼地下就可能存在鈾及其他核物質,現在常常運用氡出現的變化探測鈾礦。另一方面,很多事實表明,在地震後,氡氣有了明顯變化,在地震後,對龍門山斷裂地帶檢測,氡出現明顯的不同,有鈾礦的地方會出現氡氣,氡氣與鈾有著直接的關系。[13.14.16.25]
六,對核聚變的思考與分析
核聚變的過程也是一種能量釋放的過程。核聚變是小質量的兩個原子合成一個比較大的原子 ,核裂變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比較小的原子, 在同等條件下,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遠遠大於核裂變。在史料和文獻中還未有地球內部發生自然核聚變的解釋和說明,只是有文獻說明,地球內部發現3H的證據,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文獻,對於地球內部是否存在核聚變還沒有科學的證實。
從地球內部的核裂變角度去分析,鈾礦發生裂變,會產生大量的熱能,核電站就是通過核裂變產生熱能,運用蒸汽機原理進行發電的,由於鈾礦與天然氣共存,鈾礦裂變產生的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甲烷加熱1000度以上,就出現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氫氣,方程式: CH4=高溫=C+2H2 ,一旦鈾礦出現裂變,熱能就會作用於天然氣,地殼內部就出現大量的氫氣,氫氣與其他氣體會形成爆炸么?氫氣在高溫下,是否還會發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釋放?根據氫彈聚變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變的基礎上完成核聚變,從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釋放,導致了地震。[40]
核聚變的條件比較苛刻,需要超高的溫度,火山爆發會有較高的溫度,地球內部核裂變會出現較高的溫度,它們所產生的溫度能否滿足核聚變的條件,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種種跡象表明,地球內部存在了聚變的物質基礎,在核裂變中能否還存在核聚變,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37.39]
七,地震的消減方法
另據報道,澳大利亞近些年很少地震,通過了解,澳大利亞是鈾礦產量高的國家,而且很早就對鈾礦進行了開采,到現在有80多年的歷史,很多鈾礦都被找到和開采,鈾礦被開采後,奧克洛天然核反應堆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亞近幾十年很少地震,與大量開采鈾礦是否有關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屬於能量的釋放,而對於地下的的能量物質來講,鈾礦的能量巨大,而且,鈾礦發生能量釋放的方式非常簡單,釋放的條件是,鈾礦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會出現鈾裂變,導致能量釋放,出現地殼的震動。
通過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鈾礦並開采,把這個可以釋放能量的核物質從地球內移除,除去地震的隱患,這是非常可行的辦法。另一方面,對所存在的鈾礦地區,進行鈾礦含量鑒定,因為鈾礦石達到一定含量,才會形成裂變條件。[8.15.17]
八,海嘯的形成
海嘯也同地震一樣,是海洋內出現巨大能量的釋放,但根據已有的資料和文獻,還無法斷定海嘯是哪種能量物質發生了釋放,科學界對可燃冰這個能量物質特性,還沒有較詳細的論證,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質也沒有相關文獻和實證,因而,海嘯的發生,是什麼哪一種能量物質還難以定論。
結論
通過上述的邏輯分析和推論,如果所採用的文獻和數據是科學的,那麼,地震將不再是奧秘。自然發生的地震、餘震都是鈾礦的含量到了一定程度,在含量高的鈾礦中,鐦及鐦的同位素會發生衰變,射出中子而導致鈾礦的裂變,釋放能量產生巨大的動力,引起地震震動和無數次持續裂變而產生的餘震,同時,根據盆地、沖擊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及天然氣與鈾礦同存,這兩篇文章,就可以發現以往很難發現的各種礦物質,同時,對地震的減消提供了合理的指導方向,為減免大地震的發生,為人類不再為地震所困找到了病因,這是造福人類,重新認識地球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盆地、沖積平原對成煤、成礦、地質災害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 《科技視界》, 2016 (26) :304
❽ 伊朗發生5.4級地震,地震頻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伊朗發生5.4級地震,地震頻發的原因是因為伊朗所處的地方是板塊交界處。在板塊交界處很容易會出現地震是因為板塊運動的時候所造成的危害。板塊在進行運動的時候很可能會有碰撞的風險,因此在板塊進行碰撞的時候,就會產生地震的危險。地震危險通常是由於地震波所產生的。地震波也分為兩種,一種稱之為縱波和另外一種稱之為橫波。縱波和橫波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縱波的危害是相對於恆波而言較弱。因為在縱波產生的時候只會對於建築物有上下移動的危害,但是卻不會對建築物造成左右搖晃的危害。而橫波則恰恰相反,所以橫波很容易會導致樓房的坍塌。
無論在國家哪一個地方都是國家的居民啊,國家有義務保護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國家和人民應該共同協作,將地震所帶來的危害降至最小化。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的避免自然災害的來臨,但是我們可以將這種危害減少到最小化。
❾ 破壞力巨大的地震,為何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
什麼是地震呢?地震,根據板塊構造學來說,是由於各大板塊運動、沖擊,碰撞而導致的地球運動。板塊下面是地幔,而地幔下方就是高溫岩漿。現在地球基本有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中國處於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所以我國是地震多發地。